关于敦煌生态问题的思考

合集下载

《第三单元第二节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第三单元第二节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鲁教19必修第一册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旨在加深学生对敦煌风成地貌的基础认识,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和观察技能进行实践的能力,提高其自主学习与地理探索的兴致。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围绕《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课程展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任务:学生需提前预习敦煌风成地貌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形成原因、地貌特征及生态环境等。

2. 观察记录:学生需选择一处典型的敦煌风成地貌区域进行实地观察,并记录地貌的形态特征、变化过程及生态环境影响。

学生可结合网络地图和现场拍摄照片,辅助绘制简易的示意图。

3. 制作简报:基于前述的预习和实地观察,学生需制作一份关于敦煌风成地貌的简报。

简报应包括对风成地貌的成因分析、形态特征描述、生态环境影响分析等,并附上实地观察的照片和示意图。

4. 撰写心得体会: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和实地观察的体验,撰写一篇关于敦煌风成地貌的心得体会,阐述自己的感悟和思考。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预习任务需在课前完成,并准备好相关笔记和疑问,为课堂讨论做好准备。

2. 观察记录需真实、详细,能够反映出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变化过程。

示意图应清晰易懂,能准确反映观察对象的特征。

3. 简报制作需注意条理清晰、内容充实。

照片和示意图应与简报内容相符合,不得出现虚假内容。

4. 心得体会需真实表达个人感悟和思考,不得抄袭或剽窃他人作品。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学生对预习任务的准备情况和提问质量进行评价。

2. 对学生的实地观察记录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进行评价。

3. 简报的条理性、内容充实程度以及照片和示意图的准确性进行评价。

4. 心得体会的真实性和思考深度进行评价。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如下: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

2. 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反馈,对作业进行修改和完善。

3. 教师将选取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表扬,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随着全球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思考毕业论文范文篇一摘要:分析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气象事业与生态文明建设的互利关系,提出了强化防灾减灾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关系在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国的资源环境与人口关系变得日益紧张,再加上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和不断恶化的生态系统等问题,我们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认真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这四个重点方面建设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方面面,促进我国全面又好又快发展。

1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仍没有得到满足,仍需要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都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考虑这个实际情况。

如果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国家就无法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

我们也将陷入生存危机,现有的发展成果也必然要落空,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将无法实现[1]。

因此,就目前我国的发展状况而言,必须努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条件不断提升,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营养的食物、舒适优美的居住环境等方面的要求逐步提高。

在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同志曾指出,不损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环境质量,是最基本的环境质量,是政府应当提供的最为基本的公共服务,是一条人民群众需要生活环境的底线。

基本的生活环境质量,是广大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是政府部门必须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因此,必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环境污染加剧,各种环境问题层出不穷。

虽然国家出台了多项环境治理的政策,也采取了一些调控措施,但环境危机的基本状况并没有发生改变[2],对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环境问题,中国也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敦煌古城的保护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敦煌古城的保护

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敦煌古城的保护本文概述了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古城敦煌面临的挑战,探讨保护与开发古城敦煌的思路:做好文物建筑保护,做好历史地段保护,做好古城风貌保护,做好与古城有关的植被保护,做好古城历史文化特色保护、延续及发展。

标签:西部大开发;敦煌;保护西部大开发是国家面向21世纪提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随着这一决策的实施以及西部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加速城市化进程,也必然会引发西部历史文化名城—敦煌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问题。

着眼于西部大开发带来的社会经济进步以及由此引发的西部人文和自然环境变化,加强和保护历史文化古城敦煌,已然成为必要。

本文分析了西部大开发背景下历史文化名城—敦煌古城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了建议和对策。

一、西部大开发背景下敦煌古城面临的挑战西部大开发是一个政治、经济、社会、科教、文化等全面启动的宏大系统工程。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进行,西部地区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传统的西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环境也随之将有引人注目的改变。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环境下的敦煌古城更是面临着新的挑战。

这些挑战包括经济、人口、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

近20年来,我国许多城市就是在现代化的名义下,城市不断地进行大拆、大建,一大片一大片古老街巷和古朴民居被拆掉,城市的记忆在减少,城市的特色在消失,历史文化名城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在匆匆的现代化进程中付出了沉痛的代价。

人口方面,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人口将会大量增加,甚至猛增,接踵而来的便是住房问题、就业问题、交通问题、教育问题、老年人问题等等。

人口问题将给古城保护,特别是给敦煌古城的旧城区保护带来巨大压力,稍有不慎,名城遗迹便会面目全非,荡然无存。

在生态环境方面,敦煌古城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已与其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融为一个整体,它有一个有限的环境容量和有限的生态稳定圈,超过了环境容量和毁坏了生态稳定圈都会使环境失调,造成恶果。

数千年来以来,新疆塔里木盆地周围许多绿色城邦的迁移与衰落,正是人类过度活动和“逞强”开发,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的结果。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

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2011-2020年)前言敦煌是位于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党河流域戈壁上的一座历史名城,境内分布着古长城、烽燧驿站、莫高宝库、两关遗存、雅丹地貌和名山神泉,其悠悠历史与灿烂文化,久负盛名,延续至今,蜚声海内外。

近几十年来,随着当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已超出其承载能力,下游水量锐减、河道断流、生态恶化,流域尾闾西湖湿地逐渐萎缩,库姆塔格沙漠每年以2-4m的速度东侵,敦煌绿洲正在受到沙漠的严重威胁。

敦煌的生态环境问题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高度重视敦煌生态保护工作,科学规划,综合治理,加快进行,一定要把敦煌保护好,管理好,把敦煌生态环境搞好。

为贯彻落实温家宝总理批示精神,甘肃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多次组织实地调研,深入研究对策措施,积极开展了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

2008年以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水利部指导下,甘肃省发展改革委、水利厅及酒泉市委、市政府,组织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甘肃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等十余家科研设计院所开展了《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及重点治理目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9项专题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2009年7月,《规划》通过了水利部审查,2009年8月,水利部就《规划》征求了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的意见,2009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委托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对《规划》进行了评估。

根据各部门反馈和评估意见,甘肃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完善。

解决敦煌生态问题,关键是解决好水的问题。

《规划》针对敦煌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提出了“南护水源、中建绿洲、西拒风沙、北通疏勒”的总体规划思路和“内节外调统筹、西护北通并举,水源绿洲稳定、经济生态均衡”的总体规划布局。

敦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的通报

敦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的通报

敦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的通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敦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18.08.09•【字号】敦政办发〔2018〕357号•【施行日期】2018.08.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生态保护正文敦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全市生态环境问题整改情况的通报敦政办发〔2018〕357号各镇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驻敦各单位:为进一步督促全市各级各部门狠抓环境问题整改,及时弥补工作不足,根据近期市整改办的集中督导检查情况和7月27日至29日省第四环境保护专项督察组下沉我市实地核查反馈情况,现将全市中央环保督察、省级环保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区专项行动、区域突出问题等整改进展情况通报如下:一、中央、省市环保督察反馈交办问题整改进展情况(一)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

涉及我市共19个问题,现已完成整改16个,还有城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及提标改造项目、方山口矿山环境治理和燃煤锅炉提标改造3个问题正在整改。

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交办的5个信访投诉问题已全部整改完毕。

(二)省级环境保护督察反馈问题。

涉及我市问题共32个,现已完成整改15个,市供热公司环保“三同时”设施建设、煤炭交易市场二级配送网点建设、青海油田社区管理中心污水处理场污泥处置和中水回用提标改造工程、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市水源地范围内的违规建筑整治等17个问题正在整改。

(三)区域突出环境问题。

涉及我市共18个,现已完成整改14个,工业园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方山口地区矿山开采环境遗留问题及石材矿整治等4个问题正在整改。

(四)“绿盾”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

涉及我市三个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共57个,目前已完成整改38个,未完成整改19个,其中西湖自然保护区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重叠区的15个问题调区后将得到解决。

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飞天科技生态园问题、水务管理用房问题、S303公路穿越保护区问题和保护区内的农田、机井等4个问题正在整改。

甘肃敦煌景区旅游发展的SWOT研究

甘肃敦煌景区旅游发展的SWOT研究

甘肃敦煌景区旅游发展的SWOT研究作者:丁玉梅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2016年第12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改革与创新,文化旅游行业发展得到了质的飞跃。

甘肃敦煌景区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以及凝重的文化历史,促使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吸引着无数的中外游客去观光游览。

本文将运用SWOT的分析方法,去展开对甘肃敦煌景区旅游发展的进一步分析与探讨,并提出有效的发展策略建议。

引言当前是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敦煌景区旅游业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

敦煌作为我国丝绸路上的咽喉锁钥,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基于近几年我国文化旅游业的大力发展环境下,敦煌旅游发展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敦煌景区自身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使其成为了全世界最有文化价值的旅游目的地之一,为了最大化挖掘出敦煌的旅游文化价值,就要通过利用STWO分析去总结出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胁。

一、甘肃敦煌旅游业SWOT分析(一)敦煌旅游业的优势分析敦煌旅游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

敦煌作为丝绸路上的重要枢纽,地处新疆、敦煌、青海三省的交汇处,地貌类型多种多样,为当地发展旅游文化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交通行业发达,各种出行方式都能够最大程度满足中外游客的需求;2.旅游形象突出。

敦煌景区的莫高窟作为世界上保存至今最伟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被人们广泛成为“世界画廊”、“形象历史博物馆”,各个时代的壁画具备了鲜明的个性色彩,详细记录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事实,具有珍贵的文化研究价值。

(二)敦煌旅游业的劣势分析当前敦煌旅游业发展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过于追求眼前效益,忽视了长远的发展。

敦煌景区不仅仅一个旅游场地,更是一个文化集中地,其所包含的旅游文化不仅仅体现在景观文化内涵,还涵盖了各个层次游客的审美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景区缺乏对游客的引导介绍,游客难以充分理解这座凝重的历史文化丰碑;2.气候因素的影响,导致旅游时间短暂。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关于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

近年来 , 生态环 境 问题 越来 越突 出 , 从方 方面面都 能看 出生态环境问题 的严重性 。水土 流失 、 沙化 、 土地 土壤盐渍化为特征 的土地退化 现象虽然局部有所控制 ,但整体恶化趋势没有 得到根本改变 。 植被生态 功能减 弱 , 被质量低 植 的现象给生态环境带来 了较大 的影响 。可利用 的天然草原每 年还以上百万公 顷 的速度 递减 。 林地数量 型增 长与质量下 降的局面 已经形成 , 增加的林 地大 多数为经济林和用材林 ,且多为 中幼林 。用材林 中, 、 成 过熟林面积持续下降 的 局面没有得 到根本好转 ,生态功能较好的原始 天然林 面积显著缩小 ,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单一 化, 生态功能降低 。 有无法 替代的湿地生态功 具 能正受到严重破坏 ,我 国东部沿海地 区湿地丧 失 20多万公顷 , 0 占湿地总面积的 5 %, 0 洞庭湖 面积从 14 99年 的 4 5 30平 方公 里减少 到 2 2 65 平方公里 , 的湿地不但退化 , 有 盐碱化 , 甚至沙 化 。甘肃敦煌地 区,O年前还有 大面积沼泽和 2 季节性湖 泊分布 , 草甸发育 良好 , 后因修水渠衬 砌, 影响 自然渗透 , 导致地下水位 下降 , 现已退 化为盐碱地 。 由于生态环境 的破坏 , 生物多样性 受到严重威胁 , 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 , 全国 共有 濒危 或 接近 濒危 的 高等 植物 4 0 ~ 00 00 50 种, 占高等植 物总数的 1~ 0 世界 上 6 0种 5 2%, 4 濒危物种我 国有 16种 。 5 上述这些 生态 环境 问题 , 以说是 触 目惊 可 心 , 们已经有所认识 , 人 已经或正在不断的采 取 多种措施力 图改变生态环境质量 ,但是面对着 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 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措 施 , 遵循什么原则 , 费的人力 、 耗 财力 最小 , 效果 最 佳 , 快缓解生态破坏的趋势 , 尽 是值得 认真思考 的问题 。 总结多年 的经验 和教训 , 本人认为保护 好 生 态环 境 应 注 意 以下 几 点 : 1 生态保护要尊重 自然规律。 自然界各环 境要素 , 既有相对的独立性 , 又有密不可分的相 互联系, 按照特有规律运动。正如恩格斯所 说 : “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对 自然界的胜利 , 对于每 次这样 的胜利 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 达米亚 、 希腊 、 小亚细亚 , 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 , 为 了想得 到耕地 , 把森林都砍光了 , 是他们 没 但 有 想 到 , 些 地 方 今 天 成 了荒 芜 的 不 毛 之地 。 ” 这 我 们 要 尊 重 自然 规 律 ,正 确认 识 本 地 区 的 自然 环境特征 , 如沙漠 、 森林 、 草原 、 山地 、 流都 是 河 自然界的组成部分 。 对人为破坏 的生态环境 , 应 加大治理力度 , 恢复本来的基本属性 , 如草原沙 化就应 加大治理力度 , 恢复本来的生态功能。 应 遵循宜林 则林 , 宜草则草 , 宜荒则荒的原则进行 生态建设 与保护 。 不该种树 的地方就不能种树。 据有关资料介绍 ,降雨量太小的地方 就不宜种 捌, 因为加大了蒸发量。 海拔很高的地区也不宜 种乔术。 已经破坏了的自然环境 , 本身具有修复

生态之殇 即将成为死亡之海的敦煌

生态之殇 即将成为死亡之海的敦煌
在 阳关 镇和 沙 州镇 ,就
死.落下个神志不清的病症。
东沙窝的西面 .还有碧波荡漾的新店湖.湖水一 年四季波光粼粼.尤其是春秋两季,潮水泛出.湖水 更加充盈 .大风吹过戈壁.戈荣滩都有一种湿漉漉的 味道。秋高气爽的日子.新店台的胶轮大车一辆辆赶 进东沙寓,村上的男女老少齐上阵 ,收割成熟的芦
但即使如此.人们仍然肆无忌惮地蚕食着这块土
地.威为生态大塌上的硕鼠。
d Ⅲ .Ⅸ t ■张 ■ i饵 ,t i
簟 曩 t 、
■ .■ ^ T a ■ 盲 . ± E 点 刍哳
: :


例如2 0 年.当时.敦煌以西的广阔的戈壁沙漠 口7
事,就是敦煌鹕 亡的缩影。
在∞世纪7 年代 .新店台全村的大部分劳力都背着铺 0
盖卷和锅灶.去了距离村庄3 多公里的东水沟.想把 。
从东水沟流淌出来的涓涓细流拦蓄起来 ,使村庄的荒
地得到灌溉。 不过很可惜 .}1 失败了。如今 。由于东水沟到处 也n 都是疙里疙瘩的沙丘 .所以又被当地人称为 。 疙瘩 井”,只 T 机井才能抽出水来。每年春天 人们在这 里播种棉花.夏末秋韧.再来采摘棉花.其他的时间. 只有牧羊人看护着i 里。牧羊人告诉笔者.这里 . 主 春夭 狂风不断.风沙弥漫;夏天.阳光暴晒 。人都不敢出 门.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才把羊群赶出去… ・ 豳
L :
党金果洛河.简称党河。流程3 0 9 余公里.发源于
祁连 山西区的党河南山冰J群的北坡和南坡 .水源主 I I
要由北坡冰川 的冰雪融球补给。它流经肃北、敦煌. I 浇灌和孕育了敦煌盆地的三 角绿洲。但现在这条河 的 许多地方.尽管河床还是那么宽.却少有流水.多是
绵 绵 细沙 一

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

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及驱动因素研究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由于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敦煌市的生态环境一直以来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探讨敦煌市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以及相关的驱动因素。

首先要讨论的是敦煌市的自然环境特点。

敦煌市地处黄土高原和戈壁滩交汇的地带,地貌多样,是典型的丹霞地貌和沙漠草原交错地带。

该地区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较少,而且分布不均匀。

盛夏时节气温极高,日照时间长,蒸发潜热大,土地缺乏水分,极易出现干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在敦煌市的生态环境演变过程中,首先需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对其造成的影响。

地质构造和地貌特征是自然因素的主要因素之一。

敦煌市的地质构造活动频繁,地震和地裂缝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这些灾害不仅对土地本身造成了破坏,还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性产生了严重影响。

此外,敦煌市的地貌多样,例如丹霞地貌和沙漠草原等,这些地貌特征的存在使得敦煌市的生态环境形成了一定的多样性。

其次,人类活动也是敦煌市生态环境演变的重要驱动因素。

自古以来,敦煌市作为一个重要的交通要冲和文化枢纽,始终承担着繁重的人类活动压力。

首先,敦煌市的农业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由于气候独特,本地农田的灌溉需求非常大,然而水资源有限,严重依赖地下水。

因此,在长期以来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地下水位的下降和土壤养分的流失等问题逐渐凸显。

其次,敦煌市的旅游业也成为生态环境演变的一个重要驱动因素。

敦煌市以其独特的艺术瑰宝敦煌石窟而闻名于世。

然而,大量的游客涌入敦煌市,极大地加剧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压力。

例如,大量的车辆排放和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导致了空气和水质的恶化,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最后,政策和管理措施的缺失也是导致敦煌市生态环境问题严重的原因之一。

尽管近年来敦煌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限制游客数量和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机制和实施手段,这些政策和措施的效果有限。

浅谈敦煌生态环境

浅谈敦煌生态环境

浅谈敦煌生态环境摘要:在评价敦煌市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敦煌市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原因和趋势,提出了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亟待研究的科学问题,并提出了生态建设与大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敦煌;生态环境;生态建设;大农业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自然生态环境特点独特。

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水资源匮乏、植被覆盖率低、湿地退化日益加剧、土地荒漠化持续扩展。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由自然和人为两方面的因素造成,自然因素是生态环境恶化发生发展的潜在条件,人为因素则是导致生态环境退化的重要外在原因。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可以归结为“五滥”——滥垦(无计划、无节制的开垦土地)、滥牧(超载过牧)、滥伐(林木)、滥采(中草药、草皮等)、滥用水资源(超采地下水等)。

1敦煌市生态环境现状评价1.1自然生态环境特点敦煌市总面积3.12万km2,其中绿洲面积1 400 km2,仅占总面积的4.48%。

全市辖6镇3乡,总人口18.8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30万人。

地处大漠腹地,年平均气温9.30 ℃,年平均降水量39.90mm,蒸发量2 486mm,属典型的干旱性气候。

因气候干燥、极度风蚀,山地岩石及山麓砾石裸露,荒漠连片,形成典型的戈壁荒漠景观。

1.2生态环境现状与问题敦煌区域内地表水主要有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发源于祁连山西段托来南山和疏勒南山之间的疏勒河。

由于党河上游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实施“引党济红”工程分水500万m3、月牙泉治理回灌年用水600万m3,加之人口和耕地面积的急剧增加,造成党河断流。

瓜州县双塔水库、玉门市昌马水库的建成使用,拦截了河水,又造成疏勒河断流。

于是,敦煌市只得每年开采地下水 4 100万m3用于农业、工业和生活用水,造成地下水位年平均下降0.43m。

著名旅游景点月牙泉水域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13 000多平方米锐减到现在的5 300多平方米,水深由过去的10多米下降到现在的平均水深仅1.10m。

3.2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3.2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教学设计鲁教版地理必修一
2.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展示敦煌风成地貌的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章节的学习。
-基础知识讲解:详细讲解敦煌地理位置、气候特点,阐述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类型及其特点。
-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敦煌风成地貌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敦煌风成地貌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讲解风成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将组织学生进行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一个敦煌风成地貌的案例进行分析。
2.各小组讨论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类型、特点以及对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个人感悟和思考,如对风成地貌的认识、环保意识等。
2.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风成地貌对当地旅游业的影响,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分析报告。要求如下:
-运用地理知识和技能,深入剖析风成地貌与旅游业的关系。
-从经济效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论述。
-提出合理的建议,为当地旅游业发展提供参考。
3.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计一份课堂练习题,要求包括以下类型: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章节的导入环节,教师将通过展示一组敦煌风成地貌的精美图片和一段相关视频,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同时,提出以下问题:
1.大家知道敦煌在哪里吗?它与我们的地理环境有什么关系?
2.敦煌有哪些著名的自然景观?它们是如何形成的?

敦煌市水资源的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敦煌市水资源的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敦煌市水资源的现状与可持续利用作者:龚平来源:《科教纵横》2010年第04期【关键词】:敦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对策中图分类号:TV-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4-0083-01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要素,同其他资源相比,水资源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性。

多少年来,人们习惯向大自然索取,很少去考虑大自然的承载能力。

作为干旱的敦煌,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增加,耕地面积的拓展,早已超过了水资源的承载能力,致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生产、生活用水供需矛盾日趋紧张。

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对有限的水资源优化配置,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水资源利用现状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西端,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

境内因拥有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和沙漠奇观鸣沙山——月牙泉等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而名扬海外。

总人口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3万。

由于地处内陆,降雨十分稀少,年均降水量为39.9毫米,而蒸发量却高达2486毫米,是降水量的60倍。

敦煌区域的水资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地表水,为祁连山冰雪融水,发源于祁连山西端的冰川群。

地表水源主要由冰川融水和大气降雨补给,年均径流量2.98亿立方米,引入农田的净水量1.56亿立方米左右。

二是泉水,主要是敦煌阳关镇区域的泉水。

年平均径流量0.99亿立方米。

三是地下水,储存总量2622.08亿立方米,其中党河绿洲储水量197.92亿立方米,阳关镇区域地下水储存量211.98亿立方米,其他均分布在山区及荒郊野外。

经省水文专家评定,党河绿洲区地下水最大允许开采量为5040万立方米,目前地下水开采已达到饱和,危及生态环境趋势十分严重。

随着农业和旅游业、工业的发展,水的需求逐年加大。

党河水几乎被全部用于农业灌溉,生态用水很少。

自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蓄水后,党河断流,灌区干、支、斗渠相继层衬砌,地下水渗补量剧减。

全面实施敦煌综合规划坚决打赢敦煌生态环境保护这场硬仗

全面实施敦煌综合规划坚决打赢敦煌生态环境保护这场硬仗

北蒙 古族 自治 县和 阿克 塞哈 萨克族 自治 县 3个 县 市 。目前
区域 内经 济 较 为落 后 , 群众 收 入 水平 不 高 , 利 基 础设 施 水
保护 绿 洲 、 救 湿 地放 在 突 出位 置 , 大 水 资 源节 约 保 护 拯 加
力度 。 过 节约用 水 , 障 当地 经济 社会 发 展用 水需 求 , 通 保 着 力 从 体制机 制上解 决过 度用 水和 超采地 下水 问题 。三是坚 持 流域 治理 同促 进农 业 增效 、 民增 收相 结合 。农 业 持续 农
快 转变经 济发展 方式 主线 。敦 煌生态 问题 是人 E资 源环境 l
矛 盾 的集 中反 映 , 只有切实 按照科 学发 展观 的要求 。 整优 调 化 产业结 构和用 水结 构 , 快转变 经济 发展 方式 . 能从根 加 才 本上缓解 水 资源短缺 矛盾 , 障敦煌经 济社 会可 持续 发展 。 保
薄弱 。敦 煌经 济社 会 发展 在很 大程 度 上依 赖 水资 源 保障 , 实施 敦 煌 规划 , 善水 利基 础 设施 体 系 , 善 群众 生 产 生 完 改
活条 件 , 进农 业 增 效 、 民增 收 、 促 农 区域 经 济 发 展 , 不仅 对 敦煌 经济 社会 又 好又 快发 展具 有 重要 的 现实 意义 , 维持 对
物种 群 明显 减少 。敦 煌绿 洲 天然 屏 障功 能 被 削弱 , 接影 直
响敦 煌及 其周边 县市 、河 西走 廊乃 至整个西 北地 区的生态
举 、 合治理 , 流域水 资源进 行优化 配 置 、 综 对 全面 节约 、 高效
利用 、有 效保护 和科学 管理 ,才能彻 底扭 转水 资源 过度 开
于 78 0万 m , 0 敦煌 盆地 土地 沙化 、 洲边 缘 天然 ( 绿 草地 ) 生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学历案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学历案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学历案一、学习主题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二、学习目标1、了解敦煌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2、理解风成地貌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3、认识敦煌风成地貌对当地生态、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4、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三、学习资源1、教材《地理》(相关章节)2、网络资源:有关敦煌风成地貌的图片、视频、文章等。

3、实地考察(如有条件)四、学习过程(一)课前预习1、阅读教材中关于风成地貌的内容,了解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2、通过网络搜索,收集敦煌风成地貌的相关图片和文字资料,对其有初步的认识。

(二)课堂学习1、导入通过展示几张敦煌风成地貌的壮观图片,如鸣沙山、月牙泉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对这些地貌的感受和初步认识,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2、知识讲解(1)风成地貌的类型风蚀地貌:介绍风蚀蘑菇、风蚀柱、风蚀城堡等风蚀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形成原因。

以图片和示意图辅助讲解,让学生直观地理解风的侵蚀作用。

风积地貌:详细讲解沙丘的类型(如新月形沙丘、纵向沙丘、金字塔形沙丘等),以及它们的形态特点和形成过程。

结合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沙丘的移动和堆积。

(2)敦煌风成地貌的特点展示敦煌地区风成地貌的实地照片和卫星图像,让学生观察并总结敦煌风成地貌的独特之处,如沙丘的规模、形态、分布等。

分析敦煌特殊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地质背景对风成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3)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动画或示意图的形式,演示风的搬运、堆积和侵蚀作用如何塑造风成地貌。

让学生分组讨论,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敦煌风成地貌中某个具体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3、小组探究(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 4-6 人。

(2)探究问题:敦煌风成地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有哪些?如何保护和合理利用敦煌的风成地貌资源?(3)小组讨论:各小组围绕探究问题展开讨论,记录讨论结果。

3.2.1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3.2.1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优秀教学案例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
2.提出问题:“你们知道敦煌莫高窟背后的故事吗?”激发学生对敦煌地理环境的兴趣。
3.总结上一个章节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二)讲授新知
1.介绍敦煌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点,分析其对风成地貌形成的影响。
2.讲解风力作用于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如侵蚀、搬运、沉积等。
3.通过展示敦煌风成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详细介绍雅丹魔鬼城、莫高窟等地貌的形成过程。
3.组织小组展示和分享,让学生在课堂上展示研究成果,提高他们的表达和合作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解决问题、合作交流等方面的优点和不足。
2.组织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鼓励他们相互借鉴、共同进步。
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关注他们的成长和进步,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1.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地貌形成的原因。例如:“风力是如何作用于地貌形成的?”
2.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探究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方式解决问题。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定一个敦煌风成地貌进行研究。
2.引导学生分工合作,收集资料、分析数据、地貌的历史演变、生态环境及保护措施。同时,我还布置了预习任务,让学生掌握风力作用于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观察地貌特征,分析风力作用的具体表现。通过观察雅丹魔鬼城中的奇特地貌,学生深刻感受到了风力对地貌形成的影响。在考察过程中,我还穿插讲解了敦煌的历史文化,使学生将地理知识与人文素养相结合。
4.结合敦煌的历史文化,阐述风成地貌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三)学生小组讨论

敦煌生态调研报告

敦煌生态调研报告

敦煌生态调研报告敦煌位于甘肃省的西北部,是中国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

敦煌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同时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我们进行了一次敦煌生态调研,得出以下结论:首先,敦煌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和不规范的开发,一些景区面临着水资源短缺、土地沙漠化等问题。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湖泊已经干涸,而且沙漠面积不断扩大。

这对于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

其次,敦煌的生物多样性面临严重威胁。

在我们的调研中,我们发现由于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利用,许多植物和动物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例如,敦煌的沙漠葵已经濒临灭绝,而且一些珍稀鸟类的数量也在不断减少。

这对于当地的生态系统和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此外,敦煌的文化遗产也面临生态问题的影响。

敦煌以其独特的壁画和石窟闻名于世,但这些文化遗产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

例如,由于气候变化和湖泊干涸,一些壁画已经受到了风化和腐蚀的影响,需要采取措施进行保护。

同时,旅游开发也对文化遗产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

为了解决以上生态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首先,加强生态环境管理。

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避免湖泊干涸。

加强土地保护,防止沙漠化扩大。

加强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恢复和保护生物多样性。

其次,加强文化遗产保护。

加强对壁画等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防止受到气候和湖泊干涸的影响。

同时,加强旅游开发的管理,保护好文化遗产。

最后,加强公众意识教育。

加强对公众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文化遗产的尊重。

总之,敦煌的生态环境面临严重的破坏和威胁,需要采取措施加以保护和修复。

通过加强生态环境管理、文化遗产保护和公众教育,可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好敦煌的独特自然风光和文化遗产。

敦煌将被沙漠蚕掉?来自罗布泊前沿的生态保卫战——荒废的敦煌 河西走廊上,一切都在远去……

敦煌将被沙漠蚕掉?来自罗布泊前沿的生态保卫战——荒废的敦煌 河西走廊上,一切都在远去……
西北庭节度判官任上也曾写道: 二年领公事 .两度 过阳美 。不过,在唐代以后,阳关受风沙侵袭 .已 逐渐成 为荒漠孤关;宋辽时期,来 自西北 面的沙瀵不 断飘移 .阳关的居 民大部分选择了东撤;元朝时.阳 关便已被流沙吞没,被^们遗忘 … 现在的阳关.到处充满了死亡的气息 :绿洲如同





酒 豳窟
!!




..

矗≯ ‘I 一

在河西走廊上.敦煌是—个独特的地理单元
它坐落在 世界屋脊”青赫高原的北部边缘. 执 进天然的屏障.阻止着鸟儿的翅膀和人类前进的步
茫 茫无 涯 沙 漠 .横 亘
公里的戈壁.抵迭呱州. 穿越河西腹地.直指中原。 关于敦蝗在丝绸之龉上鹄地位 ,可以甩4 令嬖豪采 概括 .那就是: “ 控制西域、制衡漠北 、全陕之 咽
的唐诗一
王维的那首 《 送元二使安西)以及根据此
诗谱成的名曲 《 阳关三叠): “ 劝君更进一杯洒.西
出阳 关无 故人 ”
阳关 。是汉武帝时设 在河西走廊西端的重要关 隘。魏晋时期 .朝廷又在阳关置县.这个行政规划一
^ I 蝴
5 1


l零 ' 1 .
围 为祁连 山风光 如恕如埔 的 内蒙古高原 ,在鞍 墟械 祁连 山阻挡 .只有譬 烈的鼠 ,擤带 着枯黄 的涉粒 飞驰 而下 ,量杂 的气藏在 高壤 的山势 中形成 雨霄,沛 端而 降 .千百年 来 . 里巨★珠 川中潭 谭不 断的融水 ,冲 谊 嗣着 鞍墙的城 九.其生命 的光泽无可 比拟
刚 笑 K J r 戈 黄 金时 代与 矩 I 的 息 t :
敦煌古城的西边.屹立着诗文中著名的阳关。 对于阳关的了解,大多数人是来自一首脍炙人口

敦煌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研究

敦煌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研究
I d e n t i ic f a io t n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p r o b l e ms i n Du n h u a n g a n d p r o t e c t i v e me a s u r e s f Z e n g Gu o x i o n g Ab s t r a c t : De g r a d a t i o n o f Du n h u a n g Ar e a r e p r e s e n t e d b y Na t i o n a l Na t u r e Re s e r v e o f Yu e y a S p in r g a n d We s t L a k e h a s b e e n a t t r a c t e d g r e a t a t t e n t i o n f r o m t h e g e n e r a l p u b l i c .W i t h a n a l y s i s o f f e a t u r e s f o S h u l e Ri v e r Ba s i n a n d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o f wa t e r r e s o u r c e s u t i l i z a t i o n i n Du n h u a n g Ar e a ,p r o b l e ms wi t h e c o l o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e n t a n d t h e i r c a u s e s a r e i d e n t i ie f d . S p e c i ic f me a s u r e s a n d t e c h n i c l a r o u t e a r e wo r k e d o u t f o r e e o l o g i e l a r e s t o r a t i o n a n d p r o t e c t i o n . Es t i ma t i o n i s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学历案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学历案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学历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敦煌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和特征。

2、探究敦煌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和过程。

3、分析风成地貌对敦煌地区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学习资源1、相关的地理教材和科普读物。

2、网络上关于敦煌风成地貌的图片、视频和研究资料。

3、实地考察的记录和报告。

三、学习过程(一)知识准备1、复习地理学中关于地貌形成的基本原理,如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作用。

2、了解风力作用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如风的速度、方向、持续时间等。

(二)导入展示敦煌风成地貌的壮丽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独特的地貌是如何形成的吗?它们对当地的生态和人类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三)学习内容1、敦煌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雅丹地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垄岗、堡丘等,有的像城堡,有的像舰队,其外观陡峭,具有明显的方向性。

新月形沙丘:形状如新月,迎风坡缓,背风坡陡。

纵向沙垄:长条状的沙丘,走向与盛行风向基本一致。

2、形成原因和过程地质基础:敦煌地区的地层结构和岩石性质为风成地貌的形成提供了物质条件。

气候因素:干旱少雨,多大风天气,为风力侵蚀和搬运提供了动力。

时间积累:长期的风力作用使得地貌逐渐演变和发展。

以雅丹地貌为例,原本平坦的地面在长期的风力侵蚀下,岩层薄弱的部分被逐渐削低,形成了垄槽相间的形态。

3、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生态方面:风成地貌地区植被稀少,生态系统脆弱,生物多样性受到限制。

环境方面:风沙活动可能导致土地沙漠化加剧,影响空气质量。

人类活动:对旅游业的促进,如莫高窟等景点吸引了众多游客;但也给交通、农业等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四)小组讨论分成小组,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保护敦煌的风成地貌,使其可持续发展?2、面对风成地貌带来的环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应对?(五)总结归纳各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结果,教师进行补充和归纳。

(六)拓展延伸1、了解其他地区的风成地貌,比较其与敦煌风成地貌的异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敦煌生态问题的思考发布时间:2009年06月30日08:49来源:《求是》期号:2008.11作者:陆浩近年来,敦煌的生态问题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温家宝总理先后三次就敦煌的生态环境和文物保护作了重要批示。

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我们认为,敦煌绿洲的生态问题不是孤立的,是与全球气候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是与河西走廊西端的冰川、地表水、地下水以及周边湿地状况密切相关的一个生态有机系统。

解决敦煌的生态问题,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统筹湿地与绿洲的保护,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生态问题的表现及由来敦煌的生态变化是个渐进的过程,随着水资源短缺加剧,暴露的问题愈加引人注目。

最初引起人们关注的是月牙泉水位的下降和水面的缩小。

月牙泉是处在绿洲边缘沙漠中形似弯月的一泓泉水,是由地下水露头形成的,它同鸣沙山相伴而成为大自然的一道奇观。

根据记载,1960年月牙泉的水域面积为22.5亩,最大水深达9米之多;到1980年,水域面积缩小到9.8亩,最大水深下降至2.5米;而到1999年,水域面积仅为7.8亩,最大水深下降到1.49米。

随着月牙泉的急剧缩小,人们对生态环境恶化的感受越来越深。

近年来,大风及沙尘暴的强度在不断加大,敦煌年均出现8级以上的大风高达15至20次之多,累计日数为15.4天,且多集中于农作物幼苗生长期,强烈的风沙和浮尘天气使莫高窟壁画的保护受到了严重威胁。

同时,绿洲区内原有的1万余亩咸水湖和1千余亩淡水湖,80%已经干涸,农业病虫害逐年增多。

井灌区土地盐渍化逐年加剧,绿洲外围土地沙化面积不断扩大。

自1994年以来,绿洲区外围沙化面积增加了20多万亩,平均每年增加近两万亩。

绿洲的生态状况不容乐观,而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分布于绿洲周边的湿地在不断萎缩和退化。

在敦煌绿洲四周的戈壁沙漠中,分布着被称为东湖、西湖、南湖、北湖的大面积天然湿地。

这些湿地曾经水草丰茂,胡杨成林,飞禽走兽栖息繁衍,在茫茫戈壁沙海中成为绿洲的天然伙伴。

但随着生态的变迁,东湖湿地已经消失,北湖湿地濒临消亡,西湖、南湖湿地在逐年退化。

随着湿地的萎缩,野生动物种群和数量明显减少,原有的猴、豹等8种野生动物现已绝迹,野骆驼仅存40余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鹅喉羚已由上个世纪60年代的每平方公里1至3只减少到现在的0.1至0.5只。

湿地的退化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西湖自然保护区现存湿地170万亩,西邻库姆塔克沙漠,远远望去,在大漠戈壁深处,一片片仅存的芦苇随风掀起些许绿色,与大自然在不屈不挠地抗争着。

这些现象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到底是由水资源短缺的矛盾造成的。

一方面,受大的气候环境影响,祁连山的雪线大幅度上升,发源于祁连山的各内陆河流出山径流量逐渐减小,导致水资源总量不断减少;另一方面,随着人口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绿洲区的用水量大幅上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敦煌市常住人口只有3.6万人,而现在达到18.1万人,有效灌溉面积相应地由13.4万亩增加到37.52万亩。

目前,全市每年地表来水的总量为3.65亿立方米,而年总用水量为4.5亿立方米。

为满足绿洲区的用水,人们主要采取两个措施来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一是打井取地下水,二是拦蓄截流地表水。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地下水位的逐年下降,内陆河流程大幅缩短,由此给绿洲区和周围的湿地都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湿地与绿洲的内在联系湿地和绿洲是以水资源为纽带形成的有机统一体,两者相依相存,在大漠戈壁中展示了大自然内在联系的复杂与奇妙。

第一,湿地和绿洲主要是由内陆河水滋养形成的。

由于河西走廊的降水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到了敦煌年均降水量仅为40毫米左右,所以发源于祁连山冰川的党河和疏勒河,就成为敦煌绿洲和湿地的生命之源。

党河不仅直接滋养了敦煌绿洲,而且通过渗入地下和末端流入戈壁沙漠,在低海拔的盆地内形成了天然湿地。

1958年以前,疏勒河也曾流经玉门、瓜州最后进入敦煌,为北湖、西湖一带的湿地补充了大量水源,后来在疏勒河上游修了一些水库,下游就断流了,湿地也随之不断萎缩。

由此可见,湿地虽然远离绿洲100多公里,但在水的来源上同绿洲是一脉相通的:绿洲渗入地下的水越多,湿地的水位就越高;绿洲消耗的水越少,流入湿地的地表水就越多。

第二,湿地客观上是绿洲的天然生态屏障。

敦煌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仅为1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

这样一小块绿洲被沙漠戈壁包围而未被吞没,分布在四周的湿地起到了重要的屏障作用。

据近几年的监测,随着湿地的萎缩,库姆塔克沙漠正在以每年4米的速度向前推移。

这说明,西湖这块湿地一旦被沙漠吞噬,库姆塔克沙漠就会肆无忌惮地越过戈壁,逼近敦煌绿洲。

第三,湿地对区域性小气候具有重要的影响。

敦煌年均降水量40毫米左右,蒸发量2486毫米,属极度干旱区。

虽然现在还没有准确的数据能够说明湿地对敦煌气候的影响,但湿地水分通过蒸发形成水蒸气,对保持当地现有湿度和降水量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同时,湿地在储存水分、蓄洪防旱、控制土壤侵蚀、防止土地沙化、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湿地虽然处在沙漠戈壁与绿洲之间的过渡地带,但它本质上是大绿洲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虽然荒无人烟,但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第四,绿洲的人类活动直接关系着湿地的存亡续绝。

正由于绿洲和湿地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所以绿洲内的人类活动也给湿地以重大影响。

就敦煌来说,目前影响湿地生态平衡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绿洲内超采地下水,导致绿洲和湿地的地下水位都不断下降。

二是历史上疏勒河流入下游敦煌的水量平均每年为5亿立方米,自1958年修成瓜州双塔水库后,使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断流。

现在虽然每年向下游放水2000多万立方米,但径流已到达不了湿地。

三是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蓄水后,党河地表水也无法直接补充湿地。

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敦煌四周的湿地或消失或萎缩退化,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综上所述,湿地和绿洲是一种相互依存、相互支持的关系。

唇亡齿寒,湿地的萎缩和退化,警告着绿洲区的生态安全。

统筹湿地与绿洲的保护搞好敦煌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必须统筹处理好绿洲和湿地的关系。

保护绿洲和拯救湿地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保护绿洲必须拯救湿地,拯救湿地首先要从绿洲的节水开始。

第一,大力推广节水措施,在绿洲建设节水型社会。

绿洲的节约用水,对绿洲内部以及湿地的生态恢复至关重要。

目前,敦煌农业用水占全社会用水总量的85.4%,所以节水的重点在农业。

要采取得力的措施,切实有效地把农业用水降下来。

一是要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着力提高水的利用率。

通过必要的政策支持,引导农民采用滴灌、渗灌等新的灌溉技术,下决心改变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

像棉花种植,大水漫灌一般一亩需要1000方水,改为滴灌只需240多方水,节水76%。

二是要严禁开荒,大力调整农业结构。

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农业发展一定要走集约型的路子。

要大力发展各种节水高效的设施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努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保证农民的收入持续增加。

三是要严格控制人口增加,加快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随着结构的调整,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将会从土地上释放出来。

要不失时机地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劳动力转移就业,逐步减轻农村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同时要大力推进城市生活节水和工业节水,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

第二,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使地下水位得以恢复。

节水的目的就是要把绿洲区的用水量大幅度地降下来,做到逐步恢复地下水位并能有效补充湿地水源。

就党河的水资源来说,目前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灌溉,但由于水价机制不合理,加之一些地方渠系不配套,不少农民打井灌溉。

现在敦煌绿洲内共有机井3180眼,其中农业用井2695眼,年采地下水近1亿立方米,这是绿洲和湿地地下水位逐年下降最直接的原因。

据此,当务之急是要理顺水价机制,完善渠系配套,尽快做到用河灌替代井灌。

在此基础上,通过推广节水措施,坚决而有步骤地关闭机井,严格控制地下水采用。

一旦做到禁采,地下水位的下降就可以得到逐步遏制,再有计划地将水库蓄水下泄渗漏,恢复地下水位是完全有可能的。

只有恢复地下水位,月牙泉的水位才能逐步回升,最终湿地也才能够得以保持。

第三,统筹全流域的水资源利用,积极主动地向湿地补充必要的水源。

实践反复证明,内陆河的上游与下游、地表与地下是个有机统一的系统,上游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必然造成下游的生态危机,地表水资源的过度利用必然造成地下水位的下降。

解决内陆河流域内任何一个地方的生态问题,都必须着眼于全流域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科学合理的利用。

敦煌处在疏勒河和党河的下游,辖区内无自产水源,它所暴露的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两条内陆河全流域的问题。

据专家研究,疏勒河上游和中游每增加1立方米用水量,下游的地下水就要减少0.3立方米。

由此可见,解决敦煌的生态问题,必须统筹疏勒河和党河全流域的水资源利用。

要在全流域毫无例外地推广节水措施,下功夫构建节水型社会,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要走的路子。

要在全社会加强宣传教育,让每个公民都牢固树立节水意识,自觉地参与节水型社会建设。

要根据水资源的总体状况,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用水与生态环境用水、上游用水与下游用水的关系,合理分配不同区域水资源的使用量,做到统一管理,科学调配。

第四,严格禁止人类活动对湿地的扰动。

千百年来形成的湿地,是依靠其内部的生物链维系自然平衡的生态系统。

在补充湿地水源的同时,必须千方百计维护湿地系统的自然平衡。

应当看到,湿地的生态系统非常脆弱,人类活动一旦进入湿地,其原始的生态平衡势必被扰乱甚至遭到破坏。

要加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严格禁止在湿地放牧、旅游、开荒、开矿、挖药材、狩猎以及各种人为的活动,确保湿地处在原始状态。

第五,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施外流域调水工程。

敦煌水资源总体上是短缺的,如果不采地下水,仅就经济社会发展来说,现有的水资源总量同每年用水量的缺口高达1.4亿立方米,加上生态用水,缺口就更大了。

因此,在主攻节流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开源。

发源于祁连山山脉的大哈尔腾河流经阿克塞县境内,年流量达4.88亿立方米。

如果上马“引哈济党”工程,每年从大哈尔腾河向党河引水1.2亿立方米,就可以有效地补充敦煌的水资源。

但跨流域调水要慎重,不能因调水引发新的生态问题,调水必须先节水。

要在加快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前提下,在进一步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实施“引哈济党”工程。

(作者:中共甘肃省委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