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合集下载

6、第六章----土地潜力评价

6、第六章----土地潜力评价

第六章土地潜力评价土地潜力是土地用于一定方式或在使用一定管理实践方面的潜在能力,它是土地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的潜在生产能力。

土地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生产力的评价,是一种一般目的的、定性的和综合的大农业评价,是从气候、土壤等主要环境因素和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作用表现出来的综合特征来评价,反映土地生物生产力的高低和土地的潜在生产力。

土地潜力评价可分为两种:即土地生产潜力和土地利用潜力。

土地生产潜力是按照生物产量与土地资源要素的相关原理,根据气候、土壤等因素估算出土地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生产多少生物量。

土地利用潜力是按照现有的土地特性和组成要素,判断土地利用方向和集约程度。

土地潜力评价又称土地潜力分类,指依据土地的自然性质及其对土地某种持久能力的限制程度,对土地在该种利用方面的潜在能力进行等级划分。

第一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土地生产潜力评价,是对土地固有的潜在生产力的评价,即评价土地所具有的生物或经济潜在产量。

评价方法:经验法,调查法,统计模型,机理模型一、土地生产潜力评价的主要模型1、迈阿密模型——根据年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来估算生物生产量,计算公式是:Y=3000/(1+e)Y=3000/(1-e-0.00064p)式中,Y为生物生产量(g/(m2.a);t为年均温度(0C);p为年降水量(mm);e为自然对数的底。

结果取两个公式的较小值。

2、桑斯维特纪念模型(蒙特利尔模型)——根据蒸散量计算生物生产量的一种方法。

3、格思纳-莱斯模型——根据生物光合作用季节的日数(生长期的长度)来计算生物生产量4、瓦赫宁根模型——指通过模拟作物的光合、呼吸作用,叶和根生长量等因子的日变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变化过程,模拟在水分和营养充足条件下的作物光温生产力。

该模型是20世纪60年代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提出的一种植物生产力的动态模拟模型。

该模型的计算步骤一般分五步:第一步:计算标准作物干物质产量(Y0)第二步:按气候影响进行订正第三步:作物种类订正(K)第四步:温度订正(CT)由于作物自身消耗掉总能量的40%,所以在总生长期实际包天温度平均值条件下的作物净产量可用作物各自的温度订正系数进行修正。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农、
林、牧业生产的适宜性划分。《中国1:100万土
地资源图》项目的评价系统,将全国土地共分为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牧土 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 、宜 林宜牧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
农林牧土地。
土地适宜类与FAO不同,FAO在土地适宜性纲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 … …
适宜性单元
适宜(S)
中等适宜(S2) S2侵蚀限制(S2e) … …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永久不适宜(N2)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适宜范围: FAO:适宜小区域范围(县级),有针对性的 土地评价单元,单一用途,如:种植某种作物、果 树等;
中国:适用于大区域范围评价(全国、省级), 能较好的反映评价区的土地资源总的状况,多种用 途。

课后思考题: 1.为什么要对土地进行潜力区的划分? 2. FAO《土地评价纲要》分类系统与中国土 地农业适宜性分类系统 有什么异同点?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表示方法:连接号“—”按阿拉伯数字 列于亚级符号后,如:S2w-6.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  土地质量评价

第六章土地质量评价第一节概述一、土地评价的研究进展土地评价:指当土地用于特定目的时,对土地进行的质量鉴定。

包括土地质量诊断、分类或分等、土地制图、数量统计等。

土地评价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前者一般只表示土地的相对适宜性;后者以数值指标来规定土地间的质量差别。

案例:国内外土地持续利用评价研究进展二、土地评价的原则1、综合性原则2、差异性原则3、多学科活动协同研究4、要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5、评价要切合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6、土地利用的持续性是评价的基础7、评价要在几种用途之间进行比较三、土地评价类型第二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一、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及分类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与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要求匹配过程,称为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的、定量的,以及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目的可以分为当前的、潜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按评价的对象可以分为单宜性(如橡胶)、双宜性(如苹果、板栗)、多宜性(如农林牧多种用途)土地适宜性评价。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以土地质量评价为基础的。

其评价因子用土地特性,但由于土地特性都具有各自的量纲,使得土地特性之间以及与土地质量之间的比较很困难,因此,使用土地特性作评价因子,首先必须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其量纲。

实际上标准化处理的过程是通过土地质量评价将土地特性转化成土地质量,只不过土地质量仍使用土地特性的名称。

三、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于1976年推出《土地评价纲要》,其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采用土地适宜性纲、土地适宜性级、土地适宜性亚级、土地适宜性单元四级分类制。

1、土地适宜性纲2、土地适宜性级3、土地适宜性亚级4、土地适宜性单元FAO《土地评价纲要》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1983年参照FAO拟定,采用五级分类:⏹第一级,把全国划分为九个土地潜力区;⏹第二级,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给出8个土地适宜类;⏹第三级,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划分出不同的土地质量等级;⏹第四级,在土地质量等范围内划分土地限制类型;⏹第五级,确定土地资源单位,即具体的土地资源类型。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

限制性原理
不同的土地用途在某种土地质量上的适宜程度不同, 实质上就是土地用途的限制不同。所谓限制性,是指土 地质量不能满足土地用途要求的程度,如某种作物在某 个生育期需要速效磷达到 30ppm(表示一百万份重量的溶液中 所含溶质的重量),而实际土壤中l0ppm,那么由于速效磷 含量太少吸收不到充足的磷。
B、潜力亚级
潜力亚级是具有相同的限制因素和危险性的潜力单元的组合。同亚级的 土地,其土壤与气候等对农业起支配作用的限制性因素是相同的。潜力 级中的I级因无限制因素故不划分潜力亚级。 ①(e)亚级(侵蚀限制) 指侵蚀危害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问题或危害的土地。 ②(w)亚级(过湿限制) 指水分过多为土地利用中的主要限制因素或危害的土地。 ③(s)亚级(根系层限制) 指根系层浅薄,或者含有大量石砾,持水容量低,肥力低,含盐或钠等 限制的土地。 ④(c)亚级(气候限制) 指气候(温度与湿度)是土地利用中唯一重要限制因素或危害的土地。
3) 土地综合性评价
是在评价过程中同时评价或估计土地评 价地区的土地资源对多种用途的适宜性 情况,从而找出该地区的哪一区域对哪 一用途最为适宜。
4)单项土地评价
是土地资源评价过程中,只考虑一种土 地利用,如建设用地选址的土地评价。
13
评价实质
是鉴定土地质量的好坏,分析土地质 量与土地用途两者之间的关系,揭示 土地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方向与途径
第六章 土地资源评价
1 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土地资源评价又可称土地评价: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 型划分完成以后,在对土地各构成因素及综合体特征认识的 基础上,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或针对 一定的土地用途来对土地的自然及社会经济属性进行质量鉴 定和数量统计,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 济效益和对环境有利或不利的后果,确定土地价值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

土地适宜性评价范文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对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

它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可以指导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促进可持续发展。

本文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评价指标、方法和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对特定用途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划分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使其能够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主观判断和经验总结,确定适宜性等级和类别。

而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利用多种因子之间的关联性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出适宜性指数或等级。

在实际应用中,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在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调查和土地资源管理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参考依据,确定土地利用的优劣势和潜力,为土地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调查提供数据支持,指导土地开发和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此外,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为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生态环境保护。

总之,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工具,可以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它对土地利用和土地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不断完善和改进评价指标和方法,以适应不同地区和用途的需求,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 第6章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评价单元划分; 评价指标选取; 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结果计算
3. 成果提交阶段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2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
1.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
生态保护重要性评价是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价结果是划定区域生 态安全底线和区域生态保护红线的重要依据。从区域生态安全底线出发,通过开展生态系统服务 功能重要性和生态敏感性评价,综合识别生态保护极重要区和重要区。
3.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数据准备; 专家咨询; 实地调研
2. 工作阶段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土地资源环境要素单项评价;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成评价
3. 成果提交阶段
6.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
6.2.2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的主要内容
1. 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2. 土地资源建设规模承载力 3. 土地资源经济承载力 4. 土地资源水承载力 5. 土地资源生态承载力 6. 土地资源灾害承载力
6.3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
6.3.1 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一般程序
1. 准备阶段
2. 工作阶段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6.1.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发展历程和概念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概念经历了“生态承载力→土地承载力→土地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发 展过程。
6.1 土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概述
土地资源学
新编21世纪土地资源管理系列教材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2012)

土地资源学63第六章 FAO适宜性评价(2012)

土地管 理条件 状况
自然保 护要求
· · · 土地保护适宜性· · ·
自然保 护状况
综合土地对作物生态、管理、自然保护等的适宜性 判断土地对土地利用的总体适宜性

从纵横两个角度看表格,你能读出什么?


i 有效土层厚度


《纲要》工作方法和步骤
第一阶段 : 确定评价的具体目标,搜集和分析现有资 料,并在确定基本概念和假设之后制定调 查计划。

不适宜纲内的土地也可按其限制性划分为亚级, 但是实际上这种划分是没有必要的,因为:

这种土地不投入经营使用。
同样也没有必要再将其划分为适宜单元。
(四)土地适宜性单元

土地适宜性单元反映的是亚级内经营管理 的细小差别。同一亚级内所有单元在级这一层 次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在亚级层次表现为 相似的限制性,而在单元之间则存在生产特点 或经营条件的细微差别。
没有这种表示。 非常适宜级,又称高度适宜度 S1,无明显限 制因素,故不设亚级。
对中等适宜级S2和勉强适宜级S3均划分适宜性 亚级。例如:
S2e表示:中等适宜级,侵蚀限制亚级。

S2me 表示:中等适宜级,有效水分 侵蚀限制 亚级。
实际工作中设置亚级的原则: 亚级的数目越少越好; 符号中应尽量少用限制因素,一般只用一个 字母就够了,如果可能只列出主要符号,如果 两种限制因素同样重要就同时列出两者。
3.有条件适宜纲(Sc) 表示有些小面积土地在规定的经营管理条件 下,可能不适宜某种用途,但由于经营管理情 况的某些变化(如改变了经营方针,提供了某 些必要投资,选择的作物改变,土地改良等) ,又可以成为适宜的。

为了避免给人们带来含糊不清,除了迫 不得已,一般尽量避免使用有条件适宜这 一类别。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适宜性级 高度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暂时不适宜(N1) 永久不适宜(N2)
适宜性亚级
S2水分限制(S2m) S2通气限制(S2o) S2养分限制(S2n)
S2侵蚀限制(S2e)
… …
N1水分限制(N1m) N1侵蚀限制(N1e) …
适宜性单元
… … …
S2e侵蚀1(S2e-1) S2e侵蚀2(S2e-2) …
如果受两种同等程度的限制性因素作用,可同 时列出,如S3me。
注:在高度适宜级(S1)土地几乎不受任何限制, 所以不存在亚级之分;永久不适宜级(N2)也不再 续分亚级。
4.土地适宜性单元:是亚级的再细分。
表示亚级范围内,限制性因素的空间 变异,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一级水平的 相同适宜性程度和亚级相似限制性种类。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 管理要求,有细微差别(也可以说是限制 性细节的差别)。
不适宜纲(N):
①暂时不适宜级(N1)——土地受到的严重限 制在将来是可以克服或改造的,但在目前的技术 水平下不能改变这种限制性。
②永久不适宜级(N2)——土地限制性十分严 重,目前和将来都难以克服。
3.土地适宜性亚级:反映限制因素的种类,如土壤水 分不足,土壤侵蚀危险等。用小写字母表示,如:
S2m——表示受水份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2o ——表示受土壤通气性限制中度适宜级土地 S3e——表示受侵蚀因素限制的勉强适宜级土地 N1m ——表示水分缺乏使得土地暂时不适宜
宜牧土地
Ⅰ等地:水土条件好,产草量高,草质好,易于建成基本牧场。
Ⅱ等地:产草量低,草质较差或草场轻度退化,水土条件尚好,易于恢复。
Ⅲ等地:产草量低,草质差,草场退化,需大力改造。

农业区划第六章 农业资源评价方法

农业区划第六章 农业资源评价方法

土 地适 宜性 或土 地潜 力分类或分级
优化土 地利用 的各种方案
土地经 济分析 和效益比较
图: 土地评价工作程序
土地管 理和改 良措施
6.3.3 水资源评价
农业用水,主要有河川径流、 浅层地下水、淡水湖泊及土壤水等。
6.3.3 水资源评价
1、水资源数量构成
• 陆地上的水资源分为河川径流、湖泊 、冰川积雪和地下水四部分。前三项 统称为地表水资源,是农业用水的主 要部分。
6.3.2 土地资源评价
土地利用强度增加
土地潜 力级
野生作 物
牧业
林业 适应性 中等适 受限 宜
适宜
适应性 受限
农耕
中等适 宜
很适 宜








阴影部分指每个潜力级的适宜性
图 6-3 美国土壤潜力级的适宜性分析
6.3.2 土地资源评价
4、土地评价分类系统
2)土地适宜性分类系统——以联合国粮农组织( FAO)提出的土地适宜性分类最具代表性。依 FAO 《土地评价纲要》,该系统采用逐级递降的 四级分类法,即分为纲、级、亚级和单元(土地 适宜单元)。
6、农村经济结构评价
1)指农村产业结构、农产品结构、技术结构,劳 动力结构和农业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等。其中, 农村产业结构在农业区划工作中尤为重要。
术效果和经济效果。
6.4.1 农业社会经济资源评价的主要内容
4、交通运输条件评价: 1)交通运输业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点,对
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副产品、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流量、流向
与运输的平衡状况,以及干支线路的合理布局; 3)分析评估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和运输管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划分,以确定土地在特定类型的利用和管理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程度,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土地的生态、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征,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管理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水分、肥力、坡度、坡向、海拔等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利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特点,判断土地适宜于何种利用方式。

定量方法则是依靠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量化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性指数或适宜性等级,进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次,它可以指导土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它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缺乏准确、全面、时效性的数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再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等多方的认可和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而综合的工作,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着数据、技术、专业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1.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经济原因居多,土地的适宜或不适宜即以这些原则划分。

2.土地适宜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一般分三级:S1、S2、S3。

•S1级是高度适宜。

•S2级是中等适宜。

•S3级是临界(勉强)适宜。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为两级: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

•当前不适宜类(N1):当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 (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来表示,如S2m。

S1级无适宜亚级。

4.土地适宜单元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都有差别。

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S2e-2。

二.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2.参评因素•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⑴要求的匹配。

•⑵环境影响•⑶社会经济分析•⑷实地验证三.具体评价步骤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确定:划分方法:一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地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三是土壤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以上几种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和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此,可以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影响土地质量的参评因子分级图层进行叠加,选取最小图斑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

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因地制宜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和等级。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6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环境、气候条件、土壤质量等因素的系统分析和评估,来确定土地在特定用途下的适宜程度。

它是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土地适宜性评价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自然条件评价和人为干扰评价。

自然条件评价是对土地的生态环境、气候状况、水文地质等方面的评估。

人为干扰评价则主要从土地利用历史、土地管理措施等角度对土地适宜性进行评估。

通过这两个方面的评价,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从而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首先,自然条件评价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自然条件评价主要包括土地类型、土地质量、土壤水分条件、地形和气候等因素的评估。

土地类型是指土地的基本分类,不同类型的土地适宜用于不同的用途。

土地质量是指土壤肥力、土壤结构、土壤水分保持能力等因素的综合表现,对于农业和园林绿化等领域的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水分条件是指土壤的保水能力和排水能力,对于种植作物的生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地形评价是指地势高低和地形起伏的特征,对于建设和农业的布局有着重要的影响。

气候评价则是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了解土地所处气候条件的特点,从而确定土地适宜的用途。

其次,人为干扰评价对土地适宜性的评估也非常重要。

人为干扰评价主要考虑土地的利用历史和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

土地利用历史可以反映出土地利用的变迁和土地的质量变化情况,从而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

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主要包括土地的开发利用、农业耕种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

这些因素都对土地的适宜性产生影响,评估这些因素可以帮助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环境。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和保护生态环境。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条件和人为干扰的评价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土地的适宜性,为合理规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土地适宜性评价还可以帮助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益,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外的大型农场或大农场的作业地块)作为 评价单元;
⑤以行政区划单位(如乡、村)为评价单元。
评价程序:
无论什么评价,其评价程序基本一致, 大体可分三个阶段:
室 内 准 备
野 外 调 查 与 制 图
室 内 成 果 整 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
定性方法: 以济土因地素的 ,自 包然 括条 区件 位和 与生 市产 场条潜件力等为背依景据,,凭同借时经考验虑与其知社识会作经
3、调查土地性状和土地质量
所谓土地性状是指可以用来量化的表征土地特质的自 然属性,如坡度、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容量、植被生物量、 土壤质地和土层厚度等。
所谓土地质量是指若干土地性状综合构成的复杂土地 属性。换句话说,土地质量是“与利用有关,并有一组相 互作用的简单土地性质组成的复杂土地属性(FAO, 1976)”
利用方式的适宜
程度
宜农 宜林 宜牧 宜渔业 宜灌溉
适宜 较适宜 勉强适宜 不适宜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各类土地适宜性 评价的指南,其评价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过程及方法可供实际使用参考。 1、《纲要》的评价等级系统
分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概念
土地评价,是指为了一定的目的,在一定的用途条件下, 对土地质量的高低或土地生产力的大小进行评定的过程,是对 土地的性状进行质量鉴定和数量统计的过程。是在土地自然、 社会、经济属性详细研究基础上,通过土地质量对于特定用途 的利用潜力、适宜状况或利用效益来确定土地等级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是指某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对一定地区土地 的自然条件(如气候、土壤、地貌、水文等)的适宜程度。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第六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与农林牧三种土地利用方式有关的土地质量:
(1)与农作物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2)与畜牧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3)与林业生产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4)与土地经营管理有关的土地质量因子
2.土地质量的选择: 在一个具体地区进行某一类型的土 地适宜性评价时,不必全部使用上述土 地质量.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种土地 质量也不是只限于对某一种土地利用类 型发生影响.因此,在适宜性评价时, 必须对土地质量有所选择. 土地质量的选择要满足三个条件: (1)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它土地利用方式有 影响; (2)在研究区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 响的临界值; (3)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 料方法.
Your footer here
16
Your date here
例如1:分析雨养农业对土地的需求可从 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作物需求(热量、温度、水分、土壤 排水能力、养分的有效性、发芽条 件、灾害性天气、盐渍化程度、大 田病虫害等); B. 管理需求(土壤耕作的难易程度、机 械化潜力、土地备耕和清理状况、 管理单位的规模及增长状况以及区 位条件等); C. 保护需求(侵蚀危险、土地退化等)
永久不适宜类(N2): 土地的限制性相当严重,以致在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对这两类土地一般不需要作经济上的定量分析,因为它们所指 定的用途从经济角度来说都是不适合的。当前不适宜类的上限正是 适宜纲内的临界适宜类的下限,它可随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而变化。 而永久不适宜类的上限主要由自然条件决定的,因而一般是不会轻 易改变的。
Your footer here
一、《纲要》的评价系统与评价类别
(一)《土地评价纲要》评价系统
土地适宜性评价《纲要》所规定的评价系统有四个等级:适宜纲(order)、 适宜类(class)、适宜亚类(subclass)和适宜单元(unit)。 1)土地适宜纲 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S)或者不适宜(N)。 回答适宜(S)还是不适宜(N),是从自然属性、经济属性两方面,一方面 不符合即不适宜。

土地利用规划学精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精要

3.土地适宜性评价
(1)概念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 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
(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原则
➢ 针对性原则 ➢ 永续利用原则 ➢ 效益原则 ➢ 因地制宜原则] ➢ 综合性原则 ➢ 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3)土地适宜性分类体系
我国目前为土地利用规划进行的适宜性评价 一般采用类、等和型三级组成。
第六章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 土地质量与土地利用规划 ➢ 土地质量评价
— 土地质量与土地规划
• 土地质量是土地综合属性,具体指土地对某钟用 途的适宜与否及适宜程度. 当前研究重点:防止土地退化(水土流失,风沙侵 蚀 , 物理退化和化学退化)
2.土地利用规划考虑土地质量的意义. 合理组织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土地利用是土地利用 规划的重要任务.在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方案时,既 要考虑规划区域的土地数量水平,又要重视规划 区域的土地质量状况,合理运用土地数量与质量 的互助替代作用,因地制宜地组织土地利用.不仅 要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数量,还要重视对耕地 和基本农田质量的保护.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方法
土地适宜性等级的确定方法是指将土地用途对土地性质的 要求与评价单元内土地性质进行相比较时采用的方法。将 土地利用的要求与评价单元内实际土地性质比较,结果有 三种情况:
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完全满足所评价的土地用途的全部要 求,对于这种土地用途来说,该评价单元为一等地。
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完全不能满足所评价的土地用途的要 求,对于这种土地用途来说,该评价单元为不适宜。
④相关性原则
在影响土地适宜性的诸多因子中,许多因子之间具有较强 的相关性。例如海拔高度和积温、降水量之间,地面坡 度与土层厚度、土壤侵蚀之间,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全氮 含量之间等。在选择参评因子时,尽量选择那些相对独 立的因子,或从几个紧密相关的因子中选择其中一个因 子。

第06章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第06章  土地资源质量评价

12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时常用指数法,指数法是一种综合定 量比较方法,又可称为多目标决策方法,即将不同计量转 化为统一计量单位,将多目标转化为综合的单目标,再据 其数值加以综合评价。 由于参评因子对土地质量等级具有不同的重要性(权 重),一般来讲,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确定参评因子的权重 显得尤为重要和复杂。常用参评因子权重的确定方法有经 验法(又称特尔斐法)和标准回归系数法等。
13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1.经验法 此法的实质就是以有经验的专家为索取信息的对象, 对专家们提出的参评因子的权重加以分析、整理、综合, 经几次反复,使经验法确定的权重趋于一致。 2.标准回归系数法 此法是借助于土地质量与参评因子之间建立的回归方 程中的回归系数,经标准化和归一化后,最终确定参评因 子的权重。将土地质量或表示土地质量的其他因素如农作 物产量作为因变量(Y),土地质量的参评因子为自变量 (Xi),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18
四、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土地人口 承载力又称土 地承载力或资 源承载力。 它是指一 定地区的土地 所能持续供养 的人口数量。
19
四、土地人口承载力评价
目前土地人口承载力确定方法,归结起来有三种: (一)以粮食为标志的人口承载力 它是通过计算一定地区土地所能生产的粮食能养活多 少人口来推算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二)农业生态区法 它是通过对每一个具有相同气候和土壤的同质农业生 态区的土地生产潜力进行估算,来确定在不同投入水平 和生活水准条件下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三)系统动力学方法 它是通过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不同策略下人口 变化与承载力之间的动态变化,从整体上来反映人口、 20 资源与环境的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由于土地特性或土地质量是各种各样的,作物 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也是各 种各样的。因此两者难以协调统一,即某一块土 地是很难完全满足所希望的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 方式的要求的,而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所以 我们将某种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 生态和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成为土地自然适宜性。 因此,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可以定义为:分析和 评定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 管理要求的满足程度的过程。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三、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适宜性和限制性的关系。为了深入地认识适宜 性的概念,很有必要了解始末叫做限制性,限制 性是适宜性的反面,而大多数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是通过分析土地的限制性来完成的。所谓土地的 限制性是指土地对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程 度,是由于土地质量不能满足作物生长或土地利 用方式的生理、生态和管理要求所造成的。见课 本209页的案例。
第六章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和理论 基础 ★第二节 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三节 土宜评价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一、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内容 作物生长或土地利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 收土地自然属性的影响。作物能否生长或 生长的好坏是由气候、土壤、水文等自然 条件决定的;一个地区采用始末样的土地 利用方式首先也得考虑这个地区的自然条 件。所以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就是: 分析土地的自然条件对作物生长或土地利 用方式的影响。
第一节土地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光照、温度、水分等自然 条件变化十分复杂,数据庞大,通过实验建立这 样的模型在目前是行不通的,也是没有必要的。 在实践中人们对该问题进行了简化,可以找出一 些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在很大程 度上决定了土地的自然适宜性,而这些因素又是 一些可以测量或度量的土地特性。在此假设的基 础上,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就具有了可行性和合 理性。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四、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分类 土地适宜性评价导致可以分为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以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土地自 然适宜性评价。 按评价的目的又可以分为:当前的土地自然 适宜性评价和潜在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 按照评价的对象又可分为:单项评价和综合 评价。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二、土地自然适宜性的概念 在定义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前必 须对土地自然适宜性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所谓土地自然适宜性是指一定地区的土地 的自然因素对某种作物或土地利用方式的 适合程度。土地的自然因素主要有:气候、 土壤、地貌、水文等。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七、土地资源分类系统简介 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于 1983年拟定了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 地资源分类系统,其分类系统采用:“土 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地质量等-土地限 制型-土地资源单位”五级分类系统。详情 见教材209页。
第二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方法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六、土地自然适宜性的分类方法 土地自然适宜性分类是一种基于应用 (土地利用)而建立起来的分类体系,属 于土地应用型分类系统(与基于理论研究 而建立的分类系统相对)的范畴。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六、土地分类系统简介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土地分类问题还持有不同 的观点,在方法论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分歧。在分 类系统的建立上,由于应用目标的不同,形成了 不同的分类系统。其中有代表性的有两大类:基 于理论研究而建立的分类系统,其特点是理论性 强,如土地类型分类(回忆第二章讲的1:100万地 图编辑委员会发布的土地类型分类),我们称之 为基础理论分类系统或土地自然分类系统。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六、土地分类系统简介 而土地应用性分类系统与理论性分类系统是相对应的, 它是从实际出发反映同特定目的关系密切的土地的社会经 济属性和一定的自然属性。这种分类系统主要有三种:以 土地资源类型为划分对象的土地资源类型系统;以土地利 用方式为目的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系统;以城镇土地利用 为目的的城镇土地分类系统。我们第二章学习的土地类型 分类较多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它与土地利用类型, 如耕地、林地等是有区别的,属于理论性分类系统。 今天我们的自然适宜性评价应该采用哪种分类系统?
五、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最为准确的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应该是 在各种可能的条件下通过实验统计获得作 物的土地自然适宜性,然后通过运用数学 方法建立土地自然适宜性与光照、温度、 水分、土壤条件的相互关系的模型,然后 将待评价地块的各种光照等条件数据代入 模型,从而得到一个精确的土地自然适宜 性评价结果。
本节内容板书讲解
谢谢
第一节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定义 和理论基础
五、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的理论依据 在土地自然适宜性评价中选择的那些起 主导性作用的因素(土地特性),而这些 土地特性具有自己特有的量纲(单位)和 测量体系,为了解决可比性的问题,我们 通常先进性土地质量评价,即先将土地特 性标准化,去掉单位,变成可以相互比较 的比较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