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胃肠生理解剖讲解ppt课件
合集下载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学课件第八章消化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33c9390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ac.png)
• 2、结肠 • 升结肠 • 横结肠 • 降结肠 • 乙状结肠
• 3、直 肠
• 全长12-15cm
• 直肠骶曲:上部弯 曲凸向后,距肛门 7-9cm。
• 直肠会阴曲:下部 弯曲凸向前,距肛 门3-5cm 。
• 4、肛管:为直 肠穿过盆隔以下 的部分,止于肛 门,长4cm,为 肛门括约肌所包 绕。
(五)、小肠
• 全长5-7米。 • 分为: • 十二指肠 • 空肠 • 回肠
小肠的分部
• 1、十二指肠 长约 25-30厘米, 球部好 发溃疡。
• 降部其后平部向左横跨第3 腰椎。升部向上至第 2腰椎的左侧向前下 方连接空肠。
是分泌消化液的腺体,包括大消 化腺和小消化腺两种,大消化腺 肉眼可见,独立存在的器官,如 大唾液腺,肝,胰等,小消化腺 则是散在整个消化管壁内的无数 小腺体,如唇腺,食管腺,胃腺 和肠腺。
消化器官的形态与结构
一、消化管
(一)、口腔 :主要器官是牙和
舌。
1、唇和颊 2、腭
(二)、咽
• 咽的位置和形态 • 位于脊柱前方,
上起自颅底,下 至第6颈椎下缘的 高度连于食管。 • 咽属肌性管道。
(三)、食管
• 食管的位置和形态 • 上自第6颈椎下缘,
下至第11胸椎。 • 全长有三个生理性狭
窄区: • 在食管起始部; • 在与左支气管交叉处; • 在膈的食管裂孔处。
胃 :有上下两口,前、后两壁和大、小两弯。
• 1、胃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 部分,上连食管,下续十二指 肠。
胆囊
• 胆囊 位于胆囊窝内。 胆囊可贮存和浓缩胆汁。 胆囊上皮有吸收水分和 无机盐的作用。
胆汁的性质和成分、作用
• 成人每天分泌胆汁约为 800~1000ml。肝胆汁呈金黄色 或桔棕色,胆囊胆汁色更深,味 苦。成分除无机盐外其有机成分 有胆汁酸、胆色素、脂肪酸、胆 固醇、卵磷脂和粘蛋白等。无消 化酶。
人体解剖消化系统-胃ppt课件
![人体解剖消化系统-胃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61f115e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3c.png)
回肠
占空回肠近侧2/5 占远侧3/5
腹腔的左上部 腹腔的右下部
密且高
疏而低
淋巴滤泡 管径
只有孤立 淋巴滤泡
粗
有孤立淋巴滤泡、 集合淋巴滤泡两种
细
集合淋 巴滤泡
孤立淋 巴滤泡
管壁
厚
薄
颜色
较红
较浅
肠系膜 动脉弓
薄、脂肪少 厚、脂肪多
级数少
级数多
肠系膜
环状襞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贲门,长约25cm 分部
第6颈椎下缘 胸骨颈静脉切迹 膈食管裂孔 胃贲门
颈部 胸部 腹部
颈部 5cm
胸部 18cm
腹部 1-2cm
(二)食管的狭窄
第一狭窄(颈狭窄): 食管与咽的交接处
第二狭窄(支气管狭窄) : 食管与左主支气管的交接处
第三狭窄(膈狭窄) : 膈食管裂孔处
生理意义:这些狭窄处是异物 滞留和肿瘤的好发部位,临床 上进行食管内插管时要注意这 三个狭窄。
贲门 (第11胸椎体左侧) 幽门 (第1腰椎体右侧)
(三)胃的X线像
高度张力胃 常见于矮胖体型
者和儿童
正常张力胃 常见于一般体质、
中等体型者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弱力型胃 常见于瘦长
体型者
(四)胃壁的构造
胃壁的构造:
粘膜
粘膜下层
肌层(外纵、中环、内斜)
浆膜层
幽门括约肌
中层平滑肌增厚,在幽门处增 厚形成幽门括约肌
五 小肠( intestinum tenue)
四 胃( stomach )
(一) 胃的形态和分部
胃
(二) 胃的位置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6df875c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4f.png)
小肠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个部分,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功能
小肠的主要功能是进一步消化食物并吸收经胃初步消化后的营养物质,如氨基 酸、葡萄糖和脂肪酸等。
胃与小肠的生理作用
01
02
03
04
分泌功能
胃和小肠都能分泌消化酶和胃 酸,帮助分解食物,促进消化
。
运动功能
胃和小肠通过收缩和舒张运动 来搅拌和推进食物,使其与消 化酶充分混合,促进消化。
大肠
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形成粪便 ,将废物排出体外。
消化系统的基本生理过程
机械消化
通过牙齿的咀嚼和胃肠 的蠕动,将食物破碎成 小块,以便于进一步的
消化和吸收。
化学消化
通过酶的作用将食物分 解为小分子物质,如氨 基酸、单糖和脂肪酸等
。
吸收
食物经过分解后,营养 物质被吸收进入血液或 淋巴系统,供给全身组
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解毒、代谢、分泌胆汁等功能,同时还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 。
胰腺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胰腺是一个狭长的腺体,横置于腹后壁 1~2腰椎体平面,质地柔软,呈灰红色。
VS
功能
胰腺分泌的胰液中含有多种消化酶,能够 分解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物 质,促进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结构
肛门是消化道末端开口,位于会阴部,由括约肌控制排便。
功能
肛门的主要功能是排便。
大肠与肛门的生理作用
排便
大肠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肛门共同作用,将 消化后的食物残渣形成粪 便排出体外。
维持水分平衡
大肠通过吸收水分,帮助 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七章消化系统PPT课件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七章消化系统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97ede2fb5022aaea998f0f81.png)
4.内因子
由胃腺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能与食物中的维生 素B12结合,促进B12的吸收,供红细胞生成所需。
19:46
(二)胃的运动 1. 胃的主要运动形式
(1)紧张性收缩 (2)容受性舒张 (3)蠕动
2.胃排空
3.呕吐
19:46
三、小肠内消化 (一)胰液的成分及其作用 1.蛋白水解酶 2.胰淀粉酶 3.胰脂肪酶 4.碳酸氢盐
19:46
2.胰的微细结构
(1)外分泌部:分泌胰液
(2)内分泌部(胰岛) A细胞: 高血糖素 B细胞: 胰岛素 D细胞:
19:46
第二节 消化管各段的消化功能
消化:
消化的方式分两种:
①机械性消化
②化学性消化
19:46
一、口腔内消化
(一)唾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由唾液腺分泌产生,是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液体。其主 要成份是水,含有球蛋白、唾液淀粉酶、溶菌酶、无机物等 物质。
19:46
3.肝的பைடு நூலகம்细结构
(1)肝小叶 中央静脉 肝板(肝索) 肝血窦 胆小管 窦周隙
19:46
小叶间动脉 (2)肝门管区 小叶间静脉 小叶间胆管
19:46
(3)肝的血液循环
门V
小叶间V 肝血窦 中央V 小叶下V 肝V 下腔V
肝固有A
小叶 间A
19:46
4.胆囊和输胆管道
(1)胆囊 胆囊底:胆囊底体表投影在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 交点处。 胆囊体:
19:46
(七)大肠
可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五部。 结肠和盲肠的形态特征:结肠带 结肠袋 肠脂垂
19:46
1. 盲肠
位置:位于右髂窝内,与回肠、结肠、阑尾连接 。 回肠末端开口于盲肠称回盲口。
消化系统系统解剖ppt课件
![消化系统系统解剖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626b3c5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fc.png)
二、胰的分部
胰头 钩突
副胰管
十二指肠小乳头
胰管 胰体
胰尾
胰体
胰尾
胰管
末端与胆总管汇合成肝 胰壶腹开口于十二指肠 大乳头
副胰管
开口于十二指肠小乳头。
十二指肠大乳头
钩突 胰头
58
练习题
简答: 1.试述咽的分部。 2.试述食管的狭窄。 3.试述十二指肠的分部。 4.试述阑尾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5.何谓内痔、外痔、混合痔? 6.试述胆汁的产生与排出途径。 名词解释: 牙式、Vater壶腹、Oddi括约肌、Treitz韧带、 McBurney点、肛管、第一肝门、第二肝门、 Glisson系统、 Calot三角、十二指肠大乳头
肝尾状叶(段1) 左外叶上段(段2)
左半肝: 左外叶
上段
左外叶下段(段3) 上段
上段 左外叶
左内叶(段4)
右前叶
右前叶下段(段5)右后叶
右前叶
左内 叶
下段
右半肝:
右前叶上段(段8)
下段
右后叶 右后叶下段(段6) 下段
右后叶上段(段7)
50
四、肝外胆道系统
胆囊(gall bladder) 功能:贮存和浓缩胆汁。 位置:位于肝下面的胆 囊窝内 形态:呈长梨状,容量 40~60ml 分部:底、体、颈、管
横沟——即肝门,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动脉左、右支、门静脉
左、右支、神经、淋巴管等出入(肝蒂)
前(下)缘——锐利
右部有胆囊切迹——胆囊底处
后缘——圆钝,朝向脊柱
右缘——钝圆,即肝右叶下缘
左缘——锐薄
左叶——左纵沟左侧
右叶——右纵沟右侧
方叶——横沟前方
尾状叶——横沟后方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
![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c38c98f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4d.png)
3、动作电位(AP):在慢波电位的基础上产生,引起平滑肌收缩。 ⑴AP上升慢,持续时间长。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锋电位。 ⑵AP的产生:去极化由Ca2+内流引起;复极化由K+外流。 ⑶AP幅度低,大小不等,慢波上的AP数量决定收缩力的大小。慢波是动作电位的基础,是平滑肌的起步电位,决定平滑肌的收缩节律、方向和速度。
6、大肠
全长1.5m。分盲肠、阑尾、结肠、直肠和肛管5部分。回肠以回盲口开口于回肠。回盲口表面覆以回盲瓣。结肠呈方框状包围于空、回肠周围,分为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和乙状结肠。
直肠的下段管径明显扩张,粘膜形成图像官腔的3条半月形横皱襞,称直肠横壁。环形肌增厚,有承托粪便的作用。肛管上接直肠,下止于肛门,长3-4cm。周围有肛门括约肌包绕,控制粪便排泄。
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3. 营养作用:促消化道组织代谢及生长的作用,促胃液素。
2.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 如:例如抑胃肽促进胰岛素分泌。
胃肠激素功能
胃肠
食物
抑胃肽
B细胞
胰岛素
促胃液素胆囊收缩素
壁细胞增生
胰腺外外分泌组织生长
DNA RNAProtein
脑-肠肽:在脑和消化道双重分布的肽类。
兴奋性低:收缩潜伏期、收缩期和舒张期占时间较长,收缩缓慢,变异性较大。兴奋性叫骨骼肌低。自动节律性: 频率缓慢,节律性远不及心肌规则。持续的紧张性:持续而微弱的收缩,肌源性。 维持中腔器官形态、位置及基础压力,富有伸展性: 容纳性舒张,无明显压力变化和运动障碍。 无肌小节和Z线,粗细肌丝均较长。对理化刺激的敏感性: 对电和锐性刺激不敏感,对化学 (ACh、酸碱)、物理(牵拉)刺激较敏感。
肝的组织学构造
肝的表面包有一层结缔组织被膜,并富有弹性纤维,被膜表面大部有浆膜覆盖。肝门处结缔组织特别发达,并随肝门管道(门静脉、肝动脉和肝管)伸入肝实质内构成肝小叶间结缔组织,并将肝实质分为几十万个小叶,称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轴贯穿中央静脉。肝板: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放射状排列成板状。肝板呈索状,又称肝细胞索。肝板间是肝血窦。肝板内,相邻干细胞的细胞膜局部凹陷形成微细管道,称胆小管。相邻肝小叶之间有3种伴行管道,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肝门管区。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课件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幻灯片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7f6b4cec8d376eeaeaa31f3.png)
43
消化腺
组成:肝、胰、大唾液腺、 胃腺、肠腺。 功能:分泌消化液, 参与食物的消化。
44
肝
(一)肝的功能
人体最大的腺体
1.分泌胆汁,参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具有代谢、解毒(生物转化)、防御等功能。
45
(二)肝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
上区,小部份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体表投影如下表:
右腋中线 上界 下界 第7肋
25
胃的毗邻
26
(三)胃的微细结构
胃壁由粘膜、 粘膜下层、 肌层、 浆膜四层构成。
27
1.粘膜 形成许多皱襞,表面有胃小凹,胃小凹底部有胃腺开口
(1)上皮 单层柱状上皮,分泌粘液 (2)固有层
含大量紧密 排列的胃腺: 胃底腺 贲门腺 幽门腺
胃 小 凹
胃 底 腺
28
*胃底腺的细胞
1)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 2)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 3)颈黏液细胞 4)未分化细胞
两弓之间的窝 内有腭扁桃体
14
腭舌弓
腭咽弓
15
咽峡: 由腭
垂、左右腭舌 弓和舌根共同 围成,是口腔 与咽的分界
16
(四)牙
牙的萌出 生后六月始萌发 一岁左右已有八 三岁以前要出齐 六到八岁换恒牙
17
2. 舌
1.形态
以界沟为界: 舌尖、舌体、舌根, 舌系带 舌下阜 舌下襞
2、下颌下腺
腺管开口于舌下阜 腮腺
3、舌下腺
腺管开口于舌下襞和 舌下阜
下颌下腺
21 舌下腺
三、咽
22
四、食管
位置 长25cm
(一)分部(颈部、胸部、腹部) (二)生理狭窄 1、食管起始处 距中切牙15cm 2、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距中切牙25cm 3、食管穿膈处 距中切牙40cm 23 这些狭窄处是异物容易停留的部位,也是食管癌好发部位
消化系统解剖结构(共77张PPT)
![消化系统解剖结构(共77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a46eac8450e79b89680203d8ce2f0066f5336464.png)
2.肝的组织学构造
肝小叶是肝的根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每个肝小叶的中央贯穿一条小 静脉称中央静脉。
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 四周呈放射状排列形成板状结构,称肝 板。
肝板之间是肝血窦,窦壁有 肝巨噬细胞,能吞噬异物。
3.肝的血液循环
入肝的血管有两套
肝门静脉:肝的功能性血 管,主要由来自胃肠的静脉集合 而成;肝门静脉的血液最后流入 肝血窦。
唾液中有溶菌酶和干扰素,能抵抗细菌和病毒的侵入,唾液腺间质内的浆细胞分 泌免疫球蛋白,随唾液排入口腔,具有免疫保护作用。
(一) 肝
1.肝的一般形态
肝是人体最大、血管极为丰富的实质 性器官。
功能:分泌胆汁、储存糖原、解毒、 吞噬防御、参与物质代谢,在胚胎期有造 血功能。
肝呈红褐色,质软而脆,呈横位楔形。
作用
1.盐酸〔胃酸〕
分泌:壁细胞分泌
作用: 激活胃蛋白酶原转变成胃蛋白酶,
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使蛋白质变性,易于分解 杀灭细菌
促进胰液、胆汁、小肠液分泌 促进小肠对钙、铁的吸收
2.胃蛋白酶原
分泌:主细胞分泌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
眎、胨、
pH 2~3.5 少量多肽和氨基酸
3.粘液和碳酸氢盐
(4)牙
依形态分为上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
牙嵌于上、下颌骨的 两袋之间为横沟,结肠内面,相当于横沟处,环形肌增厚,形成结肠半月襞。
软腭后缘中央有一乳头样突起叫腭垂。 肝门静脉的血液最后流入肝血窦。
牙槽内,是人体最坚硬的 促进小肠对钙、铁的吸收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器官,弓状排列成上、下 一、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小肠粘膜的环状皱襞和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
![消化系统解剖生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17c78e3bb4cf7ec4afed072.png)
●运动少而慢 —食物残渣停留长(>10H); ●大肠的内容物经水分的吸收和细菌的发酵与腐败作用后形成粪便; ●排便反射
二、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1、口腔:吸收某些药物 2、食管:基本不吸收 3、胃: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 4、小肠:食物的主要吸收场所 5、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牙的形态和构造 3. 牙周组织
(五) 舌
1.形态
以界沟为界: 舌尖、舌体、舌根, 舌系带 舌下阜 舌下襞
舌系带
界沟
舌下阜
舌下襞
2.舌乳头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
(触觉) (味觉)
3.舌扁桃体
4. 舌肌: ①舌内肌(舌固有肌) ②舌外肌(起于舌外、止于舌内)
颏舌肌:双侧收缩、拉舌平伸、单侧 收缩使舌伸向对侧。
(二)胃内消化
1. 胃液成分和作用
pH0.9-1.5,无色,分泌量约1.5-2.5L/天 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1) 盐酸,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
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作用提供酸性环境; 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③杀菌; 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二)肝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 上区,小部份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体表投影如下表:
上界 下界
右腋中线 右锁骨中线 前正中线
第7肋
第5肋
胸剑结合
平右肋弓下缘(儿童可低 1-2cm)
剑突下3-5cm
左锁骨中线 第5肋间隙
(三) 肝的形态:
二面:
膈面—以镰状韧带分成左叶和右 叶
脏面—以H形的沟分为左叶、右 叶、方叶、尾状叶
二、吸收
(一)吸收的部位:
1、口腔:吸收某些药物 2、食管:基本不吸收 3、胃: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分 4、小肠:食物的主要吸收场所 5、大肠:主要吸收水分和盐类
(二)主要营养物质的吸收:
2.牙的形态和构造 3. 牙周组织
(五) 舌
1.形态
以界沟为界: 舌尖、舌体、舌根, 舌系带 舌下阜 舌下襞
舌系带
界沟
舌下阜
舌下襞
2.舌乳头
丝状乳头 菌状乳头 轮廓乳头 叶状乳头
(触觉) (味觉)
3.舌扁桃体
4. 舌肌: ①舌内肌(舌固有肌) ②舌外肌(起于舌外、止于舌内)
颏舌肌:双侧收缩、拉舌平伸、单侧 收缩使舌伸向对侧。
(二)胃内消化
1. 胃液成分和作用
pH0.9-1.5,无色,分泌量约1.5-2.5L/天 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内因子
(1) 盐酸,也称胃酸,由壁细胞分泌。
作用:①激活胃蛋白酶原,并为其作用提供酸性环境; ②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消化; ③杀菌; 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促进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二)肝的位置:
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和腹 上区,小部份位于左季肋区
肝的体表投影如下表:
上界 下界
右腋中线 右锁骨中线 前正中线
第7肋
第5肋
胸剑结合
平右肋弓下缘(儿童可低 1-2cm)
剑突下3-5cm
左锁骨中线 第5肋间隙
(三) 肝的形态:
二面:
膈面—以镰状韧带分成左叶和右 叶
脏面—以H形的沟分为左叶、右 叶、方叶、尾状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胃部生理
暂时容纳食物 消化食物:机械性、化学性 吸收功能:水分、酒精、阿司匹林
.
胃液
无色酸性液体,PH:0.9~1.5 正常成年人:1.5~2.5L/天 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
碳酸氢盐、内因子、钠钾离子等
.
.
胃部自我保护机制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粘膜屏障 胃粘膜合成释放前列腺素
.
绒毛
.
空肠与回肠
.
项目 长度 位置 管壁 管径 颜色 粘膜皱襞 淋巴小结
空肠 占全长2/5
左上腹
厚 大 较红 高、密 孤立
.
回肠 占全长3/5
右下腹
薄 小 较浅 低、矮 孤立、集合淋巴滤泡
.
小肠生理
小肠是消化吸收最重要的部位 包括化学性消化(胆汁、胰液、小肠液)
和机械性消化(小肠运动) 时间:混合型食物停留3-8小时 胰液:无色碱性液体,成人1-2L/天 胆汁:800-1000ml,胆囊存储40-70ml 小肠液:弱碱性,1-3L/天
.
胃部解剖
.
胃部解剖
胃的位置根据充盈程度不同而不同
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
分位于腹上区
前壁右侧部与肝相邻
前壁左侧部与膈相邻,被左肋弓掩盖
前壁中间部位于剑突下,与腹部前壁想贴
胃后壁:胰腺、横结肠、左肾上部、左肾
上腺
胃底:膈、脾脏
贲门:11胸椎体左侧
幽门:第一腰椎体右侧
狭窄 部位
第一狭窄 第二狭窄 第三狭窄
距中切牙15cm,食管起始处
距中切牙25cm,食管与 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距中切牙40cm,穿膈的 食管裂孔处
.
食管生理
自上而下蠕动,运输食物到胃中 进行消化
直立位咽水只需1秒,不超过15秒 吞咽障碍宜入气管 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下段
1-3cm高压区 LES不能松弛为贲门失弛缓症 LES压力减弱可引起胃酸反流
消化道解剖生理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消化道长9米 小肠表面积200米2 空腹胃容积50毫升 餐后胃容积1500ml 人一生摄入食物50吨
.
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系统
.
消化道 消化腺
口腔 咽部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大消化腺 小消化腺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消化管
消化管
粘膜层 粘膜下层
固有肌层 外膜层
上皮层 固有层 粘膜肌层
内斜 中环 外纵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食管解剖
上起于咽部,下止于贲门,中间通过胸廓上口和膈 肌食管裂孔,约25cm,为消化道最狭窄部位 。
胃大弯:一般在脐,充盈时可达脐以下甚
至超过髂嵴
胃底最高点:左锁骨中线外侧,可达第6肋
间隙
.
胃壁结构
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 、浆膜层
粘膜层:胃空虚时形成皱襞 粘膜下层: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
经丛 固有肌层:外纵、中环、内斜,纵行
肌大小弯处较厚,环形肌环绕胃的全 部,幽门处形成幽门括约肌,斜型肌 分布胃前后壁 浆膜层:最外层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大肠解剖
消化道下段,全长1.5m,呈M型围绕 于空肠、回肠
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功能:吸收水分、维生素、无机盐;
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
大肠解剖
盲肠和结肠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 、肠脂垂
.
升结肠:长15cm 起始直径6cm,转 折处称肝曲
.
大肠
回盲瓣
阑尾窝
升结肠
横结肠
乙状结肠
.
直肠
.
THE END
.
横结肠:长50cm ,左侧转折处成 为脾曲
降结肠:长25cm
盲肠:6-8cm,左 侧与回肠相连,有 阑尾开口
阑尾:似蚯蚓,长 5-7cm,易发炎
乙状结肠:长40cm ,直径2.5cm,活 动大,易扭转,憩 室和肿瘤好发
肛管:长约4cm 直肠:10-14cm
.
大肠运动
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推进与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
十二指肠
消化管中最长:成人5~7m 上起幽门,下续盲肠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功能:消化、吸收、内分泌
全长25cm 消化功能重要:接受胃液、胰液、胆汁 C型包绕胰头 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上部:5cm,近幽门2.5cm壁薄光滑,
溃疡即穿孔好发 降部:7-8cm 水平部:10cm 升部:2~3cm,有Treitz韧带固定
.
十二指肠
.
十二指肠内镜表现
.
十二指肠内镜表现
.
十二指肠内镜表现
.
空肠与回肠
上起十二指肠空肠曲,下接盲肠 有肠系膜系于腹后壁,称为系膜小肠 空回肠无明显界限,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Meckel憩室:2%成人,位于距回肠末
端30~100cm内对系膜缘,易合并发炎 及溃疡穿孔
.
绒毛
.
绒毛
.
胃运动
胃运动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张
蠕动 移行性复合
运动 呕吐
.
胃排空
.
.
胃部内镜表现
贲门
.
胃部内镜表现胃底.胃部内源自表现.胃部内镜表现
.
胃部内镜表现
.
胃部内镜表现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小肠
消化管中最长:成人5~7m 上起幽门,下续盲肠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功能:消化、吸收、内分泌
.
小肠运动
紧张性收缩:其他运动的基础 分节运动:环形肌节律性收缩,混合
食糜,挤压肠壁 蠕动:速度0.5-2.0cm/s,推进食糜 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非
消化期存在,是胃MMC的扩布形成 回盲括约肌:环形肌显著加厚形成,
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同时 阻止反流
.
.
1 总论
.
.
食管内镜表现
.
食管内镜表现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胃部解剖
消化道最膨大部位 分前后壁、大小弯、出入口 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
胃部解剖
钩型胃:丁字型, 大弯下缘在髂嵴, 见于中等体型
角型胃:像牛角, 胃大弯在脐以上, 见于矮胖体型
长胃:上窄下宽, 胃大弯达髂嵴以下 ,见于瘦弱女性
胃部生理
暂时容纳食物 消化食物:机械性、化学性 吸收功能:水分、酒精、阿司匹林
.
胃液
无色酸性液体,PH:0.9~1.5 正常成年人:1.5~2.5L/天 成分:水、盐酸、胃蛋白酶原、粘液和
碳酸氢盐、内因子、钠钾离子等
.
.
胃部自我保护机制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胃粘膜屏障 胃粘膜合成释放前列腺素
.
绒毛
.
空肠与回肠
.
项目 长度 位置 管壁 管径 颜色 粘膜皱襞 淋巴小结
空肠 占全长2/5
左上腹
厚 大 较红 高、密 孤立
.
回肠 占全长3/5
右下腹
薄 小 较浅 低、矮 孤立、集合淋巴滤泡
.
小肠生理
小肠是消化吸收最重要的部位 包括化学性消化(胆汁、胰液、小肠液)
和机械性消化(小肠运动) 时间:混合型食物停留3-8小时 胰液:无色碱性液体,成人1-2L/天 胆汁:800-1000ml,胆囊存储40-70ml 小肠液:弱碱性,1-3L/天
.
胃部解剖
.
胃部解剖
胃的位置根据充盈程度不同而不同
中等充盈时,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区,小部
分位于腹上区
前壁右侧部与肝相邻
前壁左侧部与膈相邻,被左肋弓掩盖
前壁中间部位于剑突下,与腹部前壁想贴
胃后壁:胰腺、横结肠、左肾上部、左肾
上腺
胃底:膈、脾脏
贲门:11胸椎体左侧
幽门:第一腰椎体右侧
狭窄 部位
第一狭窄 第二狭窄 第三狭窄
距中切牙15cm,食管起始处
距中切牙25cm,食管与 左主支气管交叉处
距中切牙40cm,穿膈的 食管裂孔处
.
食管生理
自上而下蠕动,运输食物到胃中 进行消化
直立位咽水只需1秒,不超过15秒 吞咽障碍宜入气管 食管下括约肌(LES):食管下段
1-3cm高压区 LES不能松弛为贲门失弛缓症 LES压力减弱可引起胃酸反流
消化道解剖生理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消化道长9米 小肠表面积200米2 空腹胃容积50毫升 餐后胃容积1500ml 人一生摄入食物50吨
.
消化系统组成
消化系统
.
消化道 消化腺
口腔 咽部 食管 胃 小肠
大肠 大消化腺 小消化腺
十二指肠 空肠 回肠 盲肠 阑尾 结肠 直肠 肛管
升结肠 横结肠 降结肠 乙状结肠
消化管
消化管
粘膜层 粘膜下层
固有肌层 外膜层
上皮层 固有层 粘膜肌层
内斜 中环 外纵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食管解剖
上起于咽部,下止于贲门,中间通过胸廓上口和膈 肌食管裂孔,约25cm,为消化道最狭窄部位 。
胃大弯:一般在脐,充盈时可达脐以下甚
至超过髂嵴
胃底最高点:左锁骨中线外侧,可达第6肋
间隙
.
胃壁结构
四层:粘膜层、粘膜下层、固有肌层 、浆膜层
粘膜层:胃空虚时形成皱襞 粘膜下层:丰富的血管、淋巴管、神
经丛 固有肌层:外纵、中环、内斜,纵行
肌大小弯处较厚,环形肌环绕胃的全 部,幽门处形成幽门括约肌,斜型肌 分布胃前后壁 浆膜层:最外层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大肠解剖
消化道下段,全长1.5m,呈M型围绕 于空肠、回肠
分为盲肠、阑尾、结肠、直肠、肛管 功能:吸收水分、维生素、无机盐;
形成粪便排出体外
.
大肠解剖
盲肠和结肠特征性结构:结肠带、结肠袋 、肠脂垂
.
升结肠:长15cm 起始直径6cm,转 折处称肝曲
.
大肠
回盲瓣
阑尾窝
升结肠
横结肠
乙状结肠
.
直肠
.
THE END
.
横结肠:长50cm ,左侧转折处成 为脾曲
降结肠:长25cm
盲肠:6-8cm,左 侧与回肠相连,有 阑尾开口
阑尾:似蚯蚓,长 5-7cm,易发炎
乙状结肠:长40cm ,直径2.5cm,活 动大,易扭转,憩 室和肿瘤好发
肛管:长约4cm 直肠:10-14cm
.
大肠运动
大肠的运动形式:
袋状往返运动 分节推进与多袋推进运动 蠕动
.
十二指肠
消化管中最长:成人5~7m 上起幽门,下续盲肠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功能:消化、吸收、内分泌
全长25cm 消化功能重要:接受胃液、胰液、胆汁 C型包绕胰头 分上部、降部、水平部、升部 上部:5cm,近幽门2.5cm壁薄光滑,
溃疡即穿孔好发 降部:7-8cm 水平部:10cm 升部:2~3cm,有Treitz韧带固定
.
十二指肠
.
十二指肠内镜表现
.
十二指肠内镜表现
.
十二指肠内镜表现
.
空肠与回肠
上起十二指肠空肠曲,下接盲肠 有肠系膜系于腹后壁,称为系膜小肠 空回肠无明显界限,变化是逐渐发生的 Meckel憩室:2%成人,位于距回肠末
端30~100cm内对系膜缘,易合并发炎 及溃疡穿孔
.
绒毛
.
绒毛
.
胃运动
胃运动
紧张性收缩 容受性舒张
蠕动 移行性复合
运动 呕吐
.
胃排空
.
.
胃部内镜表现
贲门
.
胃部内镜表现胃底.胃部内源自表现.胃部内镜表现
.
胃部内镜表现
.
胃部内镜表现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小肠
消化管中最长:成人5~7m 上起幽门,下续盲肠 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 功能:消化、吸收、内分泌
.
小肠运动
紧张性收缩:其他运动的基础 分节运动:环形肌节律性收缩,混合
食糜,挤压肠壁 蠕动:速度0.5-2.0cm/s,推进食糜 周期性移行性复合运动(MMC):非
消化期存在,是胃MMC的扩布形成 回盲括约肌:环形肌显著加厚形成,
防止回肠内容物过快进入结肠,同时 阻止反流
.
.
1 总论
.
.
食管内镜表现
.
食管内镜表现
.
1 总论
12 食管
13 胃
14 小肠
15 大肠
.
胃部解剖
消化道最膨大部位 分前后壁、大小弯、出入口 分贲门部、胃底、胃体、幽门部
.
胃部解剖
钩型胃:丁字型, 大弯下缘在髂嵴, 见于中等体型
角型胃:像牛角, 胃大弯在脐以上, 见于矮胖体型
长胃:上窄下宽, 胃大弯达髂嵴以下 ,见于瘦弱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