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史(重点)学习资料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第一章医药的起源1. 从巢居发展而来的干栏式建筑,下层养家畜,上层居住人,能防潮防水,防兽防敌。
2. 在金属针具之前,中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是砭石。
是一种锐利的楔型石块,也是我国最古老的医疗工具,用来切开脓肿和排脓放血。
3. 在原始宗教舞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医疗保健方法是导引术。
4. 矿物药的发现,大约开始于原始社会末期。
5. 灸法:通过对身体某一部位进行固定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目的的方法。
6. 为什么古代中药著作皆称“本草”? 古代以植物药为主第二章早期的医药卫生知识和实践1.甲骨文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文字,我国最早关于龋齿的记载见于甲骨文。
甲骨文中我国最早关于传染病、流行病的记载是?“疾年”“雨疾”“降疾”“疾疫”。
2.蛊:甲骨文的记载。
象征腹中之寄生虫,是将虫与人体相联系的最早记载。
3.目前所知对药物进行的最早分类记载于《周礼•天官》,五药(草、木、虫、石、谷)。
4.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知识的书籍之一。
我国最早的病名记录见于《诗经》。
5.先秦文献中收录药物最多的是《山海经》,该书虽非药物学专著,却包含了丰富的药物学知识。
6. 酒的药用作用?①酒能通经活络、提振精神,也有驱寒散瘀、麻醉镇痛或消毒杀菌的作用。
②酒又有挥发性能且能充当溶媒,所以后世成为常用的溶剂,并且用来加工炮制药物,制作药酒。
③对“外感风寒”“劳伤筋骨”等病有治疗作用。
“鬯其酒”见于甲骨文,是目前所知关于药酒的最早记载。
7. 酒在《汉书•食货志》中被称为“百药之长”。
8. 何为汤液?汤液传说由何人发明?汤液即汤剂,又称水药,是将所选的多种药物混合煎煮后用于医疗。
传说汤液由伊尹创制。
意义:1.整体观在药物学运用上的具体体现2.为提高疗效、减低毒性的深化研究提供条件3.为方剂学诞生埋下伏笔9. 病入膏肓的典故与医缓有关。
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治法规范“攻”“达”“药”。
10. 公元前541年秦国名医医和为晋侯诊疾提出的病因学说是六气病因学说。
中国医学史重点
砭石:是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
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医药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记载病名是按人体不同部位前面加“疾”字。
阴阳——起于《周易》五行——最早见于《尚书·洪范》病因学医和“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医学分科与医事制度西周医学分科:食医、疾医、疡医、兽医医政组织:医师—士、府、史、徒。
考核制度:“岁终则稽其医事,以制其食”。
病历记录,死因报告制度《足臂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经脉学著作《阴阳十一脉灸经》《五十二病方》--现存最古老的方书《导引图》----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黄帝内经》--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成就成书:战国—秦汉《素问》《灵枢》《内经》的价值与影响:全面总结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的医著,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
《伤寒论》—以六经论伤寒《金匮要略》—以脏腑论杂病,最早提出“三因致病”说齐梁间全元起《素问训解》--最早整理《素问》隋唐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现存最早的《内经》注本,首创全面分类唐王冰《注黄帝素问》(《次注》)--影响较大魏晋王叔和首次对《伤寒杂病论》搜集、整理、编次《脉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确立寸口脉法归纳二十四种脉象《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隋巢元方对疾病的记载广泛而详确在病源认识上颇具科学性漆疮,与体质有关对症候描述细致而准确记载了当时医学发展的新成就最早的国家药典----唐代《新修本草》最早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南朝陶弘景《本草经集注》《本草经集注》载药730种我国现存第一部炮制学专著----南朝雷敩《雷公炮炙论》东汉魏伯阳《周易参同契》---最早的炼丹著作现存最早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皇甫谧,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系统整理人体腧穴腧穴349个,双穴300个,单穴49个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现存最早的外科专书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唐《颅囟经》----现存最早的儿科专书较完善的医学教育机构是唐代的“太医署”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含伤科)、咒禁科宋代出现儒医宋代医药行政与医学教育分立行政单位--翰林医官院教育部门—太医局开设国家药局太平惠民局和剂局医籍的整理 1057年校正医书局宋成无几《注解伤寒论》--现存全面注解《伤寒论》最早的专著宋苏颂《本草图经》20卷,载药780条,933幅药图,第一部刻版药物图谱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载药1558种--宋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是《本草纲目》的蓝本张元素《珍珠囊》--倡药物归经说、引经报使说。
中国医学史重点
绪论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的古代文明时期。
这个长久的历史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悠久的医学传统之一。
在中国医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些重要的里程碑,这些重点里程碑对于我们理解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传承至关重要。
1. 黄帝内经和三绝灭症理论:黄帝内经被认为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
该著作集结了中国古代医学社会经验的集大成者。
它包括了许多医学理论和实践,被视为中医理论的基石之一。
三绝灭症理论是在黄帝内经中有所描述的。
它认为人体有三种害病的方式,即外感、内伤和情志三绝。
这个理论对于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有着深远的影响。
2. 论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医学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宇宙和人体的运行都受到阴阳和五行元素的影响。
阴阳学说强调了平衡的重要性,而五行学说则将人体分为五个元素:木、火、土、金、水,这些元素相互作用和影响。
经络学说是在古代医学中发展起来的理论。
它认为人体有许多经络,通过这些经络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
经络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途径。
3. 针灸和草药:针灸和草药是中国古代医学中最为著名和广泛使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针灸是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插入针来调整和平衡体内的能量流动。
它被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和病痛,是中国古代医学最独特的疗法之一。
草药也是中国医学中重要的治疗手段。
中国拥有丰富的植物资源,许多植物被用于制作草药。
通过不同植物的配方和煎煮,可以制作出特定功效的草药,用于治疗各种疾病。
4. 医家经典和名医传承:中国医学史上涌现了许多著名的医家和名医,他们的贡献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所撰写的一本经典医学著作,被中国医学界广泛传承和应用。
名医传承是中国医学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许多名医都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和临床经验,他们的治疗经验被传承和发展,对于中国医学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结起来,中国医学历史中的这些重点里程碑共同构成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
《中国医学史》重点。
医药知识发生发展自然离不开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同疾病斗争的实践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最初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
它与后世之按摩、及体育疗法等,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阵法砭石是一种锐利的锲形石块,后世金属刀针的前身可谓我国古老的医疗工具。
最初,它主要是被用来破开肿脓和排脓放血,后来用以刺激身体的某一部位,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灸法通过对身体的某一部位进行固定的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就是灸法。
甲骨文关于疾病的记载,疾病名称有20余种,大部分是按人体不同部位来区分的。
甲古文中也有些疾病是根据生理功能失常而命名的。
“疾年“指多疾之年,可能是对流行病的最早记录。
《内经》就曾赘述过古代的九针,包括铍针、馋针、锋针、员展、鍉针、大针、长针、圆利针、毫针。
阴阳、五行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都是我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阴阳“起于《周易》。
”五行“最早见于《尚书。
洪范》医和(秦)的六气致病说,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
《周礼.》提出情志的病。
医学的分科,当时秦国已有医和、医缓等著名专职医生出现。
《周礼。
天宫》所涉及的内容来看1。
恭听医生不仅已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同时还建立了一整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
诸汉墓出土的医书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是现存最早有关经脉的文献,比内经早帛书,《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医学方书。
包括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疾病,其中尤以外科占得比重较大。
帛画《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竹木简医书,包括《十问》《合阴阳》,,杂禁方》和《天下至道谈》早期医学著作理论:《黄帝内经》包括,《素闻》《灵枢》两部分。
素和灵,原书各九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内经的基本精神和成就:1。
注重整体观念。
2。
运用阴阳五行学说。
3。
重视脏腑经络。
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
5,。
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药物学的发展:《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或《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
中国医学史考试重点
选择题
以下哪位医家被誉为“医圣”,并著有《伤寒杂病论》?
A. 华佗
B. 孙思邈
C. 张仲景(正确答案)
D. 李时珍
中国古代四大名医中,以外科手术著称的是?
A. 张仲景
B. 华佗(正确答案)
C. 孙思邈
D. 钱乙
《本草纲目》是哪位医学家的杰作,被誉为“东方药物巨典”?
A. 李时珍(正确答案)
B. 吴又可
C. 葛洪
D. 扁鹊
“治未病”思想出自哪位医家的理论,强调预防为主?
A. 张仲景
B. 黄帝
C. 孙思邈(正确答案)
D. 朱丹溪
下列哪部著作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典籍,系统论述了阴阳五行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关系?
A. 《黄帝内经》(正确答案)
B. 《难经》
C. 《伤寒杂病论》
D. 《神农本草经》
提出“温病学说”,对后世治疗传染病有重大贡献的医家是?
A. 吴鞠通(正确答案)
B. 张景岳
C. 薛生白
D. 叶桂(虽也有贡献,但本题特指系统提出者)
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所著,涵盖临床各科,广集民间验方的综合性医书是?
A. 《千金方》(正确答案)
B. 《外台秘要》
C. 《诸病源候论》
D. 《医宗金鉴》
宋代设立的官方医药机构,负责编纂医书、培养医学人才的是?
A. 太医院
B. 惠民药局
C. 校正医书局(正确答案)
D. 安济坊
下列哪位医家创立了“滋阴派”,主张治疗以养阴为主?
A. 刘完素
B. 朱震亨(正确答案)
C. 张从正
D. 李杲。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
中国医学史重点笔记中国医学史是一个悠久且丰富多彩的领域,涵盖了数千年的发展历程。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1.古代医学阶段:•黄帝内经与伤寒杂病论:这两部经典代表了中国古代医学的基础,其中记载了对疾病、诊断、治疗以及中医药理论的初步认识和总结。
•针灸与推拿:针灸和推拿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治疗方法,对经络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医药发展:•中药学的兴起:中药学的发展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这是一部记载了大量中草药的药材学著作,对中医药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药方剂的创制:通过不同草药的组合与煎煮方式,中医医生创制出大量有效的中药方剂,如四物汤、逍遥散等。
3.医学教育与理论发展:•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一些医学院校兴起,教授中医、针灸、药学等内容。
•医学理论进展:从阴阳五行理论到经络学说,再到气血理论和脏腑学说,中国医学不断发展完善了各种理论体系。
4.现代医学的兴起:•近现代医学改革: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现代医学,建立了一系列近代医学教育机构,推动了医学教育和临床实践的现代化。
•现代医学的发展:从传统中医药到西方现代医学的融合,中国的医学体系逐渐完善,现代医学技术和理论得到广泛应用。
5.中西医结合与现代医疗:•中西医结合:近年来,中国医学趋向于中西医结合,将传统中医疗法与西方现代医学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医疗模式。
•现代医疗技术:随着科技的进步,中国在医疗器械、药物研发、手术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成为国际医学领域的重要贡献者。
以上是中国医学史中的一些重要要点,展现了古代医学传统与现代医学发展的脉络。
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国医学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贡献和演变过程。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中国医学史是指追溯中国古代的医学发展历程。
它包括了从远古时期的原始医学、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到近现代的西医影响下的转型等阶段。
以下是中国医学史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原始医学时期:原始人类根据经验积累了一些医疗知识,采用草药、动物器官等进行治疗。
在考古发现中,出土了一些古代医疗工具,如石针、骨针等。
2.先秦时期的传统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已经开始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主要代表有黄帝内经和难经。
其中《黄帝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包含了阴阳五行和经络学说等理论。
3.汉唐时期的经典医学:这一时期医学发展迅速,包括《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等著作的产生。
这些经典对中医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后世医学发展的重要基础。
4.宋明清时期的书院医学:这一时期医学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医学知识开始系统化。
在学术上,出现了许多重要的医学著作,如《大学士医官论》、《本草纲目》等。
5.西医影响下的转型时期:近代以来,随着西方医学传入,中国医学发生了重大变化。
西医的解剖学和病因学等理论开始影响中国医学的发展,推动了现代医学在中国的兴起。
除了上述知识点,中国医学史还涉及到许多其他方面,如针灸、推拿、脉诊等独特的诊治技术,中药学的发展和应用,以及医学教育的演进等。
此外,还有一些重要的医学家和学派,如张仲景、于谦、杨继洲等,对中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总的来说,中国医学史是一个非常庞大而且复杂的学科,涵盖了广泛的内容与领域。
这些知识点的了解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医学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对现代医学的启示和借鉴。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 卷,81 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 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 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 或5 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 或4 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 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 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 个,比《黄帝内经》多189 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 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844 种,新增144 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 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中国医学史 重点
绪论 一、概念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 第二节卫生保健 一、居处 树上山洞南方:河姆渡遗址—干栏式建筑 北方: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建筑地面上建筑二、衣着原始人经历了很长时间的裸身生活; 后来气候变冷,将树皮或者兽皮覆盖在身上,进入半裸身阶段; 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针—用兽皮缝制衣服 新石器时期遗址—织机—麻布衣服 三、用火 1.消毒杀菌杀虫,减少胃肠疾病 2.缩短人体消化食物过程,提高人体素质 3.扩大食物种类。
原始治疗方法,熨烫、灸治法 四、导引 是一种医疗保健活动,起源于原始舞蹈五、婚姻形式的演变 原始群—乱婚制 母系氏族公社—血缘群婚第三节医药知识 一、药物的起源 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二、针灸法 (一)、针法 1、起源新石器时代 2、砭石:古代一种经过打制而成的锐利的楔形石块,是最古老的医疗工具,主要用来刺破痈肿或刺激身体的一定部位来减轻病痛。
(二)、灸法 烘火取暖热熨灸法三、外治法止血法 按摩法 热熨法 总结: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 (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 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甲骨文 我国发现最早文字,殷墟出土16万余片。
与疾病相关323片415辞。
第一节对疾病的认识和诊治 一、对疾病的认识 1、病名 “疾”+人体不同部2、对流行病的记载 疾年 雨疾 降疾(二)西周后固定病名出现 《山海经》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固定病名的就有23种,如:痈、痹、疟等。
第二节药物知识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河北藁城商代遗址出土桃仁、杏仁、郁李仁 第二节药物知识 一、药物知识的积累 《诗经》——现存最早旁涉药物的书籍 收载植物药五十余种 《山海经》——现存最早记载药物功用族外群婚(走婚) 族内群婚载药126种大多一药治一病二、酒与汤液的意义(一)酒的发明和药用条件:天然野果发酵的启示谷物剩余二、酒与汤液的意义(一)酒:“酒为百药之长”——《汉书》1 .最早的兴奋剂和麻醉剂;2 .作为溶剂,可用来加工炮制药物;3 .制作药酒。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附重点)
中国医学史复习提纲导论一、中国医学史概念中国医学史是一门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是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二、学习目的、作用⒈指导我们的学习和工作(即认识现实、预见未来)现实是历史的延续,我们只有懂得过去,才能很好地面对现在、预见将来。
⒉增强自信、热爱本专业几千年的发展,取得辉煌的成就。
至今仍有其优越性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强调辩证综合治疗⒊学习古代医家良好的医德、医风,探索真理的勇气。
三、学习方法⒈掌握历史上重要的医家、医著、医事。
⒉调查研究,实地考察。
⒊临床验证,总结提高。
四、考查方式⒈闭卷独立完成(教材学习完后进行一次考查)⒉平常课堂作业检查,包括笔记。
医学史作为一门学科,在我国可以追溯到12世纪。
现代的医学史研究始于20世纪30、40年代。
著名的史学家有陈帮贤、王吉民、伍连德、李涛。
《中国医学史》(陈帮贤,1920年出版)、《中国医史》(王吉民、伍连德, 早期的三部1932年英文版)、代表作《医学史纲》(李涛,1940年出版)1936年医史学术团体1937年中华医史学会1940年国际医史学会会员1937年《中华医学杂志》出版“医史专号”1946年《中华医史杂志》发行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前21世纪)医药起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和与疾病斗争的实践。
医药起源包括卫生保健起源和医药知识两部分。
第一章第一节卫生保健居处:构木为巢—穴居山洞—挖掘土窑、地窑—建造土屋、木屋。
2、衣着:赤身裸体—衣兽皮、树皮、植物叶—原始纺织缝纫衣服。
3、用火:对人类卫生保健和最终脱离动物界有重大意义。
火能御寒、驱潮、防兽、转生食为熟食。
4、导引: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有保健和治疗作用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它与后世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有密切的渊源关系。
5、婚姻:血缘群婚—族外群婚—对偶婚制(望门居住—居妇家制)—一夫一妻。
第二节医药知识1、药物: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
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认识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所以有“医食同源”的说法。
中国医学史
中国医学史·重点(供中医,中药,针灸等专业用)导论中国医学史,是关于中国医药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医学史的任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阐明医学的实践和理论;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医学史的作用:①认识现实②预见未来③进行教育1、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历史背景:在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及云南元谋等地,相继发现有猿人遗址。
其中1965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出土的猿人牙齿化石,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原始人类,距今已有170万年。
原始人唯有“聚生群处”以谋生。
古人类学家将远古人类化石,分为猿人、古人、新人三个阶段。
1·1 卫生保健衣、食、住、行、保健,是最基本的卫生保健活动。
1·1·1居处“有巢氏”时代,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河姆渡遗址:干栏式房屋半坡村遗址:半地穴式房屋1·1·2 衣着原始人起初赤身裸体生活,后以兽皮或树皮覆盖身体以御寒,渐渐地又将经过编制的羽毛,树叶,茅草等披在身上。
“衣其羽衣”。
考古发掘了骨针、骨椎,反映了人们已能用兽皮之类缝制衣服。
这是人类卫生保健的又一进步。
它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更大大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界季节,气候变化的能力。
1·1·3 用火火的使用和发明的意义:推动了人们从生食走向熟食,扩大了食物的来源和种类,对食物进行消毒灭菌,使人类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长寿命,促进营养吸收,加速人脑发育,推动智力发展。
火的发明有解放人类的意义。
1·1·4 导引(行)导引是一种医疗、保健方法。
最初系由舞蹈动作中化裁出来。
它与后世之按摩、推拿及体育疗法等,都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导引的出现,为医疗、护理和卫生保健增添了新的更为积极的内容。
1·1·5 婚姻原始群早期阶段:乱婚制母系氏族公社:血缘群婚父系氏族公社:对偶婚,单偶婚以上表现在婚姻形态上的演变和进步,同样是原始社会人类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医学史重点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重点1.最早的医疗工具——砭石2.导引是中国古代呼吸运动和肢体运动相结合的一种养生术。
3.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玄参,麦冬,温郁金,延胡索。
4.医学起源论:医源于动物本能(混淆了动物本能的救助行为与人类早期经验医学之间的界限),医源于圣人(出于崇拜部落英雄,对某些历史人物的贡献做出了无限夸大),医源于巫(否认了医与巫之间的本质区别)5.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6.早期医疗卫生的逐步积累和提高主要表现在:①随着人们对疾病知识的进一步提高,对不少疾病已经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出现了“六气致病”学说,预示着早期医学已经开始摆脱鬼神迷信致病说。
②春秋时期,在精气神、阴阳、五行、天人相应等哲学思想的影响下,早期医药学理论开始萌芽。
③药物和知识的逐步积累,药物品种,数量增多,出现了酒剂、汤液,是医药学史上的重要发明。
④随着社会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人们开始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疾病,早期的预防思想出现。
⑤随着医药卫生的进步和社会分工的逐渐扩大,宫廷医学出现了早期的分科,医事管理制度初步建立。
7.商是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是目前已经发现的中国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符号。
8.王懿荣在龙骨上发现了甲骨文。
对人体部位的认识一般按照体表部位认识。
甲骨文中的“疾年”“降疾”“雨疾”是目前有关流行病和多发病的最早记录。
记载的“疾小臣”一职是商代宫廷负责医疗的低级官员。
9.《诗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本诗歌总集,在西汉被称为儒家经典,出现肺结核记录。
出现最早的阴阳概念。
10.《山海经》是先秦的一部古籍,记载38 种疾病名称,记药126 种。
药可分治疗类,预防类和治疗、预防双重作用的药物。
11.《周礼》原名《周官》,汉代刘歆整理后改今名。
记载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医学分科的出现,是医学进步的标志,也是我国最早关于医学分科的记载。
记载“酒正”官职。
12.《礼记》叙述了先秦社会的礼仪制度,有关于瘖、聋、侏儒的记载。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
中国医学史重点整理简述《内经》产生的历史背景以及其主要学术精神、成就和影响是什么1历史背景:先秦哲学的发展。
尤其是阴阳五行哲学思想为《黄帝内经》的诞生提供了理论基础;2主要学术精神:注重整体观念;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重视脏腑经络;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注重疾病预防,反对迷信鬼神。
3成就和影响:1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为后世中医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是我国早期的一部医学总集。
2反映了中医学的两个最显著特点: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
其天人相应学说,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生理病理学说、诊断治疗学说、疾病预防及养生学说等,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3《内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进入了系统的理论总结新阶段。
晋唐时期临证各科的主要著作有哪些答案:针灸科-西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外科-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妇科-唐?昝殷《经效产宝》儿科-唐?《颅囟经》骨伤科-唐?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王叔和在医学史上留下的两大业绩:整理了《伤寒杂病论》和著述《脉经》。
《千金方》主要主要提倡的医德表现在精与诚两个方面,其中?精-专业精;?诚 -诚心诚意、忠于职业、忠于患者。
确立仁爱救人的原则。
具体表现为以下8点:要立济世救人,仁爱为怀之大志;要有无欲无求的品质;要无畏艰难;要悉心施治,一丝不苟;举止端庄;尊重同行;要精勤不倦,虚心好学;(有强烈的职业责任感。
简述《肘后方》的成就。
:《肘后方》为中医第一部临床急救手册,其主要成就表现在:1对急性传染病有较高认识;?最早描述天花病; ?最早认识沙虱病(恙虫病); ?最早发2创造了“以毒攻毒”的防治疾病方法,比如首创用狂犬脑组织敷帖在被咬伤的创现“疥虫”;口上,以防治狂犬病等。
3所载治法“简便廉验”。
宋代医政设施进步包括哪些内容:1改进医事管理。
如将医政和医学教育分立,2开办国家药局,建立了一些有价值的制度,如:轮值制度、施药制度、检验制度等。
3发展医学教育。
宋代不仅专设太医局主管医学教育,同时还将“三舍法”引入于医学校,王惟一对针灸的两大贡献主要是研制了闻名国内外的“针灸”铜人,并著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中国医学史知识点(二)(2024)
引言概述:
中国医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传承与发展。
本文将分析中国医学史的知识点,以帮助读者深入了解中国医学传统的精髓。
正文内容:
一、医学典籍的演进
1.《黄帝内经》的重要性
2.《本草纲目》的贡献
3.《伤寒杂病论》的创新
4.《丹溪心法》的临床应用
5.《脉经》的研究成果
二、中医与西医的区别
1.视病原理的差异
2.诊疗方法的异同
3.处方药物的性质差异
4.发展趋势的差别
5.中西医结合的现代发展
三、著名医家及其贡献
1.华佗的外科治疗
2.孙思邈的方剂研究
3.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4.李时中的针灸疗法
5.王叔和的脉学理论
四、中草药的应用与研究
1.常用中草药介绍
2.中草药的药理作用
3.配伍原则与药性归经
4.中草药的质量控制
5.现代科技与中草药研究的结合
五、中国医学在现代的发展
1.医学教育与培训的现状
2.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
3.中医诊疗技术现代化
4.中医药与现代医学疾病防治
5.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总结:
通过对中国医学史的知识点的详细阐述,我们能够清晰地了解中国古代医学知识的特点和传承。
中国医学典籍的演进、中医与西
医的区别、著名医家的贡献、中草药的应用与研究以及中国医学在现代的发展是我们探索中国医学史的重要内容。
中国医学史的学习对于中医药爱好者、医学专业学生和研究人员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医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医学的起源1、医学源于长期的生活实践第二章医药卫生经验积累与医学理论萌芽1、甲骨文中对人体部位的认识,心是甲骨文中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脏•器官2、甲骨文中是世界医学史上有关舗齿的最早记载3、《左传》记载“六气致病说“(中国历史上出现的最早的病因学说)4、阴阳的概念最早见于《诗经》5、《尚书》中《甘誓》、《洪》两篇,是最早岀现“五行”字样的文献。
6、酒在医疗上的应用及其意义7、汤液的发明:商代以前,人们习用单味药,且用重剂。
汤液的岀现人们由用生药转变为熟药,由重剂量使用单味药改变为适量混用复味药。
8、周代宫廷医生岀现我国最早的医学分科,食医主管帝王饮食卫生,疾医相当于科医生职责是施治万民之疾病。
疡医相当于外科医生。
兽医主要治疗家畜之疾病或疮疡9、周代开始重视对病历的记录和死亡原因的报告,并形成制度。
周代还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医政组织和对医生的考核制度。
第三章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
目前发现的最早论述经脉的文献。
2、《五十二病方》是现存最早的方书。
3、《导引图》是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
4、《却谷食气》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5、《胎产书》至今发现的最早的妇产科专著。
6、《脉书》是现存最早的疾病症候专论。
7、《黄帝经》成书于战国至汉,并非出自一人一时之手笔。
包括《素问》《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合计18卷162篇o8、《黄帝经》的基本精神: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注重整体观念,注重脏腑经络。
9、《黄帝经》价值及其影响:标志着中医学由经验积累阶段上升至理论总结阶段,完成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0、《难经》首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首次提出奇经八脉的说法,指出了无形三焦的部位,提出肾与命门的关系。
11、《神农本草经》(《本经》《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是我国药物学的第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我国中药学理论体系的初步构建。
12、《神农本草经》主要容:载药365种,首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提出七情和合的理论,论述了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论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釆集加工方法,阐述了药物的功效和主治,论述了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
中国医学史重点
绪论一、中医学的历史成就1.周代至三国①在周代出现医学分科,《周礼·天官》中有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的医事分工②春秋战国时期最早提出药物麻醉③秦简记载有“疠迁所”,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麻风隔离病院④秦“封诊式”是法医检验鉴定的标准格式⑤战国《五十二病方》中用水银制剂治疗癣疥等外科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对三联律脉搏的认识,也是世界最早的;手术治疗痔瘘病,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记载⑥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世界上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帛书《胎产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妇产科著作⑦《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记载用腹腔穿刺放腹水,也是世界最早记载⑧《治百病方》中“五毒之药”为化学腐蚀药,这是化学制药的最早记载⑨三国时华佗发明麻沸散,用于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全身麻醉药2.晋代至唐代①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用器械做药物灌肠疗法;记载了天花病、脚气病、恙虫病和疥虫以及食道异物治疗;以毒攻毒:提出用狂犬脑浆敷贴伤口以免疫狂犬病②南北朝《僧深集方》中“五瘿丸”用鹿的甲状腺治疗甲状腺肿大,是最早的脏器疗法的记载③隋朝《诸病源候论》鉴别天花和麻疹;记载了肠吻合术、漆过敏症、血管结扎止血等④唐开创世界最早的大型医学专科学校—太医署;颁布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新修本草》⑤唐《外台秘要》记述了消渴病人尿甜、黄疸病的尿检验、金针拨障治疗白内障3.宋代至元代①宋开办世界上最早的药局管理药事,包括和剂局、药材所、卖药所、惠民局;成立世界最早的国家卫生出版机构—“校正医书局”;发明最早的医学教育模型—针灸铜人;产生最早法医学著作《洗冤集录》;“秋石”的提炼②元代在骨伤科和外科方面发明了脊椎骨折的“悬吊复位法”和“缝合曲针”4.明代至清代:明代发明预防天花的“人痘接种术”第一章医药的起源(远古~公元前21世纪)一、多种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二、医学产生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践。
中国医学史重点(常存库版)
中国医学史1401100022第一章医药的起源医药起源论:医源于圣人、医源于巫、医源于动物本能、医食同源第二章早期医药经验与中医学术方向(夏~春秋)《诗经》是西周及春秋时期的文学作品,其中记载了植物药50余种,多为后世常用药物。
《山海经》以记载我国早期名山大川及地理物产为主的文化典籍,也是最早记载药物功能的书籍。
酒为百药之长,汤液创制于商代(传说为伊尹)阴阳的记载始于《周易》,五行的最早记载是《尚书.洪范》第三章中医学术体系的建立(战国~三国)(一)马王堆汉墓医书1、《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少了手厥阴心包经。
2、外科尤为突出的《五十二病方》3、《导引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疗体操图,《却谷食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导引专著。
(二)四大经典的内容与价值1、《黄帝内经》,书名首见于《汉书.艺文志.方技略》,非一人一时之作,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原书各9卷,每卷9篇,各为81篇,共162篇。
主要成就:1、强调整体观念(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人体自身是统一的、人的身心是统一的、人与社会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4、对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等内容也都有丰富的阐述。
2、《黄帝八十一难经》,书名最早见于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自序,作者有人认为是秦越人,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
主要内容和成就:以问答形式阐释《内经》精义,在脉诊部分首创“独取寸口”的脉诊法,经络部分系统地论述了奇经八脉的循行、功能、病证,脏腑部分首开后世命门学说之先河,在疾病部分把伤寒分为中风、伤寒、湿温、热病、湿病,针灸治疗部分提出了“虚者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原则。
3、《神农本草经》,首载于梁代阮孝绪的《七录》,非一人一时之作,东汉。
内容与成就:1、创药物的三品分类法,收载药物365种,将药物按性能、功效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2、论述了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3、阐述了药物的性味及采集加工炮制的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医学史(重点)中国医学史原始社会的医疗活动一、医药起源论1、医源于圣人伏羲尝百药、制九针、画八卦神农尝百草黄帝尝味百木、典主医药2、医源于巫3、医源于动物本能4、医食同源5、医易同源6、医源于实践(广大人民长期的智慧结晶)二、医药知识外治法:1、砭石:我国最早的石质医疗工具,砭,以石刺病也,用来切割脓包或浅刺身体的某些部位,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
砭石或针灸起源时间:新石器时代2、灸法:对某一部位进行长时间固定温热刺激的方法介质:艾叶(灸草)夏~~春秋时期的医学一、病因对流行病最早的记录:疾年、降疾、雨疾、疾疫医和:六七致病说(阴、阳、风、雨、晦、明)二、预防医学酒为百药之长(酒的作用):兴奋、麻醉、溶剂、消毒杀菌、驱寒、散瘀、活血通络、挥发汤药:伊尹,单味变复方三、医事制度《周礼·天官》医事分工:食医、疾医、疡医、兽医战国~~东汉时期的医学一、马王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现存最早涉及经脉学的文献三、四大经典《黄帝内经》1、作者:托名黄帝2、成书年代:战国~~秦汉3、篇幅:《素问》、《灵枢》:各9卷,81篇4、基本内容(精神)和成就(1)注重整体观念A、人与天地、自然是统一的B、人与社会是统一的C人体自身是统一的D人的身心是统一的(2)重视脏腑经络(3)运用阴阳五行学说《难经》1、作者:传为秦越人,待考2、成书年代:西汉末~~东汉3、篇幅:3或5卷4、主要内容和成就脉诊诊脉独取寸口脏腑七冲门经络奇经八脉针刺腧穴疾病广义伤寒《神农本草经》1、作者:托名神农2、篇幅:3或4卷3、主要内容和成就(1)创药物三品分类法,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2)概述中药学基本理论A、论述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B、提出药物七情和合理论C、完整提出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D、阐述药物采集、加工、炮制和制剂(3)记载临床用药原则和服药方法(4)论述药物的功效和主治(5)我国研究制药化学的滥觞《伤寒杂病论》1、作者:张机(仲景、长沙)医圣2、成书年代:东汉末3、篇幅:《伤寒论》、《金匮要略》4、主要内容和成就(1)《伤寒论》确立六经辨证论治原则《金匮要略》确立脏腑辨证论治原则(2)对方剂学的贡献~~方书之祖组方严谨灵活、剂型种类繁多、方剂疗效可靠魏晋南北朝的医学一、脉学《脉经》第一部脉学著作1、作者:晋·王叔和2、主要成就1)确立“寸口诊脉”的脏腑定位2)整理归纳24脉,规范脉象名称3)强调诊脉与临床治疗结合二、针灸学《针灸甲乙经》第一部针灸学专著1、作者:晋·皇甫谧2、主要成就1)系统整理人体腧穴,349个,比《黄帝内经》多189个2)提出分部划线布穴的学位排列方法3)阐明针灸操作方法和针灸禁忌4)总结临床针灸治疗经验《本草经集注》陶弘景载药730种,按药物自然属性、功效分类《雷公炮炙论》现存最早炮制学专书雷斆,炮制业鼻祖《肘后救卒方》“肘后”指随身携带以备急用“救卒”意在救治突然发生的急病1、作者:晋·葛洪,字稚川,号抱补子,江苏南京句容人代表作:《抱补子》《肘后救卒方》老婆鲍姑(潜光)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家2、羌虫病、狂犬病以毒攻毒、天花、结核病、隔物灸《刘涓子鬼遗方》现存最早外科专书整理者:北齐·龚庆宣隋唐五代时期的医学一、尚药局、药藏局、太医署医事分科:医科、针科、按摩科、咒禁科医科:少小、体疗、疮肿、耳目口齿、角法二、《内经》研究1、隋·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我国现存最早《内经》注本2、唐·王冰《次注黄帝内经素问》三、《诸病源候论》现存最早的病源症候学专书1、作者:隋·巢元方等人2、主要成就1)详细记载各种疾病2)正确阐述疾病病因3)确切描述疾病征候四、《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常合称《千金方》古代医学百科全书1、作者:唐·孙思邈2、主要成就1)注重医德修养2)集唐以前医方大成3)重视妇儿疾病4)积累丰富药物经验5)强调综合治疗6)积极倡导养生五、《外台秘要》又名《外台秘要方》,简称《外台》1、作者:唐·王焘(医学文献整理大师)2、主要成就1)整理保存大量古代医学文献2)搜集整理推广民间单验方3)载录唐以前医学发明六、《新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由唐政府主持编撰的具有药典性质的著作彩色药图 844种,新增144种《本草拾遗》《食疗本草》《海药本草》七、《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1、作者:唐·蔺道人2、成就1)较为系统的论述骨折的治疗常规2)针对骨折复位固定,提出动静结合的治则3)治疗肩关节脱臼,首次采用“椅背复位法”4)收载40余道处方,运用外洗、外敷、内服等多种方法八、《颅囟经》作者不详现存最早的儿科专著《经效产宝》现存第二部妇产科专著《胎产书》现存最早妇产科文献宋金元时期的医学翰林医官院、太医局、官药局校正医书局——国家卫生出版机构儒医:宋代一些读书人进入医学队成为医生方书(宋政府)《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由国家颁行的成药专书和配方手册药物(宋政府)《嘉祐本草》、《本草图经》是《证类本草》(唐慎微)编撰的基础《饮膳正要》元·忽思慧——我国古代重要的营养和食疗专著《苏沈良方》金·成无己首次注解《伤寒论》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证各科的成就解剖《欧希范五脏图》、《存真图》(杨介)诊脉施发《察病指南》创“以图示脉”法舌诊杜本《熬氏伤寒金镜录》图文并茂验舌专书病因病机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完善三因致病说内科葛可久《十药神书》治疗虚劳病(主要是肺痨)专著外科陈自明《外科精要》伤科元·李仲南:《永类钤方》“曲针”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麻醉、首次采用悬吊复位法妇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总结性妇产科专书儿科宋·钱乙(仲阳)《小儿药证直诀》针灸王惟一:针灸铜人——开创了实物教学之先河王执中:《针灸资生经》倡“同身寸”取穴法法医宋慈《洗冤集录》法医学鼻祖金元医家的创新一、刘完素1、生平:字守真,号通玄处士,金代河间人。
河间学派,寒凉学派开山2、代表作:《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3、学术思想:火热论“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以寒凉药清热通利二、张元素1、生平:字洁古,金代易水人,易水学派开山2、代表作:《医学启源》、《珍珠囊》、《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3、学术思想:1)脏腑辨证2)药物归经,引经报使。
1、生平:字子和,号戴人,金·考城人,攻邪派。
2、代表作:《儒门世亲》3、学术思想:1)攻邪论——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以汉吐下三法攻逐天地人三邪2)食疗补虚3)以情胜情,惊者平之治情志病四、李杲1、生平: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金·真定人,补土派开山2、代表作:《内外伤辨惑论》《脾胃论》《兰室秘藏》3、学术思想:1)脾胃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2)以甘温益气,健脾升提之法治之五、朱震亨1、生平:字彦修,人称“丹溪翁”元·义乌人,丹溪学派,滋阴派开山2、代表作:《格致余论》《局方发挥》3、学术思想: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降火明清时期的医学1、内科温补学派:薛己、张介宾、赵献可、李中梓2、外科1)麻风病——沈之问《解围元籔》2)梅毒病——陈司成《毒疮秘录》2、妇科1)傅山(青主):《傅青主女科》2)亟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言“睡、忍痛、慢临盆”3、五官科《审视瑶函》傅仁宇《重楼玉钥》郑宏纲4、针灸、推拿《针灸大成》杨继洲二、医学创新趋势(一)药物学《本草纲目》1、作者:明·李时珍,字东壁,号滨湖山人,湖北蕲春人2、成就1)集16世纪前药物之大成(载药1892种)2)创立先进的药物分类3)详细记述药物知识4)批判服石长生不死的谬论5)自然科学资料翔实《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植物名实图考》吴其濬二、解剖生理学王清任《医林改错》三、传染病学一)人痘接种术(人类免疫学先趋):痘衣法、痘浆法、旱苗法、水苗法二)温病学派1、吴有性1)生平:字又可,明·江苏吴县人2)代表作:《温疫论》3)学术思想:A创“戾气学说”B指出戾气是自然存在的病因C指出戾气具有多样性,致病具有特异性D创造性阐述疾病的发病特点、感染途径和传染规律E创立一些独特治疗温疫的原则2、叶桂1)生平:字天士,号香岩,清·江苏吴县人2)代表作:《温热论》3)学术思想:A明确提出温邪是温病病因B总结了温病传变规律C创立卫气营血辨证方法3、薛雪1)生平:字生白,号一瓢、扫叶老人,清江苏长洲人2)代表作:《湿热条辨》3)学术思想:A开创湿热病专篇论治先河B阐述湿热病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治疗C首立湿热证之提纲D湿重者宜辛开或苦温化湿,热重者以清热为主4、吴瑭1)生平:字鞠通,清·江苏淮阴人2)代表作:《温病条辨》3)学术思想:A创三焦辨证为纲、六经辨证为目的温病辨证论治体系B补入治疗卫气营血分证方剂5、王士雄1)生平:字孟英,清·浙江杭州人2)代表作:《温热经纬》3)学术思想:A提出新感,伏邪温病B认为伏气温病因冬不藏精而发病C将温病名著汇为一编,逐条阐释并发明其证治要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