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基础学案二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阅读基础学案【四】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基础学案四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回顾初中经典文言篇目,温故知新2.利用知识链接介绍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的判断技巧,学会判断句式。
知识链接:古代汉语中有哪些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呢?,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特殊句式)、固定结构等几类。
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
一判断句的判断方法1.用“者……也”表判断(1)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3)吾之妻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句末用“者也”表判断(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2)二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鱼我所欲也》)3.用“者”表判断“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 (《游褒禅山记》)4. 用“……也”来表示。
这有两种情况:(1)主语后有“,”号,翻译时便去掉“,”号,再加“是”。
①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②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十则》)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桃花源记》)(2)主语后无“,”号,只在主语后加“是”,“也”字不译。
①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②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③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五柳先生传》)④此庸夫之怒也(《唐雎不辱使命》)5. 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1)为与此同类(《公输》)(2)号为张楚(《陈涉世家》)「特别提醒」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6.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用“非”表示否定判断(1)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高三复习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K12教育文档)
高三复习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三复习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三复习人教版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含答案)必修一第2单元文言文基础梳理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 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 ____通____,____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 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 ____通____,____8.秦王还柱而走 ____通____,____9.要项伯 ____通____,____10.不敢倍德 ____通____,____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 ____通____,____自我校对1.厌餍满足2。
知智明智,聪明,读zhì3。
以已已经4。
陵凌凌辱5.振震震慑6。
奉捧捧着7。
卒猝仓促,突然,读cù8.还环绕9.要邀邀请10。
倍背背叛11。
蚤早早12.郤隙隔阂、嫌怨二、文言实词(一)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敢以烦执事..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2)若舍郑以为..①东道主...②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4)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5)可以..解燕国之患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7)终已不顾..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8)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10)将军战河北..①,臣战河南..②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11)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自我校对(1)办事的官吏,此处是对对方的敬称(2)①把……作为②东方道路上的主人(3)出使的人(4)不得志,走投无路(5)可以用(它)来(6)袒露一只臂膀(7)不回头(8)宫廷的侍卫(9)意外的变故(10)①黄河以北②黄河以南(11)……的原因(二)填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2篇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一)学案: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一、课前导入1. 请学生回顾一下《诗经》中的《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背景和作者。
2. 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这首诗的篇幅虽然很短,但是通过这首诗,作者传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思考?二、课堂探究1. 合作小组讨论-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解读《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境和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表现。
2. 全班分享- 让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分享他们对《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解读,并讨论其他同学对他们解读的看法。
- 教师可以在分享的过程中给予呼应和点评。
3. 教师讲解-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总结,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意义和价值。
- 教师可以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知识,例如《诗经》中的其他篇章,以增加学生对诗歌整体的理解。
4. 个人思考- 让学生个人思考以下问题并用书面形式回答:a. 你认为《归去来兮辞》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b. 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思考?c. 你有没有类似的情感和思考?请写下来并简要解释。
5. 小组讨论和分享- 让学生根据个人思考的答案组成小组,进行讨论和分享。
- 引导学生尝试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出发,思考并表达对这首诗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三、课后拓展1. 综合学生的讨论和思考,教师可以进行相关的拓展探究,例如与其他诗歌进行比较、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等。
2. 阅读相关文化背景资料,了解《诗经》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
3. 借助互联网等资源,了解《诗经》中其他经典篇章的内容和意义。
4. 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一些创作活动,例如写一篇与《归去来兮辞》相呼应的故事、写一篇诗歌扩写或创作等。
高中语文《归去来兮辞》学案精选2篇(二)教案来源:高中语文教材(人教版)教材版本:人教版(必修1)教案类型:阅读课教案教案时长: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新同步人教版必修1学案:第2单元 5 荆轲刺秦王 Word版含解析
5 荆轲刺秦王一、读准字音(一)单音字淬.火(cuì) 忤.视(wǔ) 陛.下(bì) 拊.心(fǔ) 扼.腕(è) 偏袒.(tǎn) 王翦.(jiǎn ) 箕踞..(jī)(jù) 血濡.缕(rú) (二)多音字(1)燕⎩⎨⎧燕.国(Yān )燕.子(yàn ) (2)将⎩⎨⎧将.军(jiānɡ)将.领(jiàn ɡ) 二、辨识通假(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3)卒起不意,尽失其度(“卒”通“猝”,突然)三、一词多义(1)兵⎩⎨⎧秦兵.旦暮渡易水(名词,军队)不得持尺兵.(名词,兵器)不及召下兵.(名词,士兵、武士) (2)穷⎩⎨⎧图穷.而匕首见(动词,尽,完结)人穷.则反本(动词,处境困难)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形容词,荒僻) (3)诚⎩⎨⎧诚.能得樊将军首(连词,表假设,如果)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副词,确实)(4)私⎩⎨⎧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名词,私利)乃遂私.见樊於期(副词, 私自)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动词,偏爱) (5)顾⎩⎨⎧顾.计不知所出耳(副词,不过、只是,表轻微的转折)终已不顾.(动词,回头) (6)发⎩⎨⎧顷之未发.,太子迟之(动词,出发)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动词,打开)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动词,征发,征调)舜发.于畎亩之中(动词,起,指被任用) (7)就⎩⎨⎧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动词,登上)轲自知事不就.(动词,成功) (8)陈⎩⎨⎧恐惧不敢自陈.(动词,陈述)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动词,排列) (9)引⎩⎨⎧秦王惊,自引.而起(动词,身子向上起)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动词,举起)其有更相援引.,希附权强者(动词,推荐)诸生传相告引.(动词,揭发,检举) (10)乃⎩⎨⎧太子丹恐惧,乃.请荆卿曰(副词,于是,就)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副词,就)乃.欲以生劫之(副词,表肯定,原来是,就是)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11)以⎩⎪⎨⎪⎧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介词,因为) 使工以.药淬之(介词,用)以.次进(介词,按照)箕踞以.骂曰(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连词,表目的,来)(12)而⎩⎨⎧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连词,表并列)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连词,表因果)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连词,表修饰)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连词,表顺承) 四、词类活用(1)进兵北.略地 (名词作状语,向北) (2)函.封之 (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3)发尽上.指冠 (名词作状语,向上) (4)箕.踞以骂曰 (名词作状语,像箕一样) (5)樊於期乃前.曰 (名词作动词,上前) (6)皆白衣冠...以送之 (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 (7)乃朝服..(名词作动词,穿上上朝的礼服) (8)使使以闻.大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知道) (9)剑坚.,故不可立拔 (形容词作动词,插得紧) (10)太子迟.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11)群臣怪.之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五、古今异义(1)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王购之金.千斤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将军岂有意..乎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终已不顾..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秦王还柱而走.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愿大王少假借..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古义:两个词,无,没有;信,凭信之物。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文言文阅读-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
学案45精准分析文意——准确提取,仔细比对复习任务 1.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2.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第12题)设误选项设误角度提问方式命题特点2022 新高考Ⅰ卷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曲解文意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①四个选项基本按照行文顺序设置,选项内容大多是对原文的概括、转述或分析。
按照行文顺序设置,有利于快速找到信息区间,进行文题比对。
②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错误,且该错误选项也非全错,而是某一点错。
③选项常见的设误手段主要有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时空有误、混淆关系等。
④最值得关注的是2021年新高考卷从题干到选项的变化,尤其是选项不再分为“概括”与“分析”两部分,而是采用直接概述全国甲卷B.张仪见到楚王,提出楚国如果能与齐国断交,秦王就会下令献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齐国,还能得到秦国的恩惠,这是一举三得的事情。
关键实词解释有误2021 新高考Ⅰ卷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
无中生有全国乙卷D.魏征说,隋炀帝滥杀无辜,张元济不敢谏诤;唐太宗认为正是因为臣不尽忠,最终导致了隋朝灭亡,因此告诫群臣一定要吸取教训。
因果失当2020 全国Ⅰ卷C.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
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用错对象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不正确的的方式。
一项是(3分)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答题步骤及其要点精准分析文意要求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本信息进行分析和概括,这些“信息”在文中具体表现为具有某些特定含义的文言词语和句子。
因此,必须在理解选文的句意、文意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主要意思,系统梳理、归纳给出的材料,并从中整理、筛选出与某一主题有关的文句。
2024-2025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之概括和分析文本内容教学设计
3.授课时间:2024-2025学年上学期,第5周
4.教学时数:2课时(90分钟)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强化文化传承意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概括和分析文本的核心内容,提升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感受文言文的韵味,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运用所学知识,对未知文言文作品进行有效解读,形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教师准备教案、学案、课后作业等相关教学材料,以便学生能够跟随课程进度进行学习和复习。
2.辅助材料:
-准备《出师表》的背景资料,包括作者诸葛亮的历史背景介绍,以及当时的历史情境。
-收集并整理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结构图解,以便学生直观理解文言文的语法特点。
-搜集与《出师表》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如三国时期地图、诸葛亮画像等,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感知。
-及时将作业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正。
-在作业评价中,除了指出学生的错误外,还要注重发现学生的优点和进步,给予积极正面的鼓励,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鼓励学生根据作业评价结果进行自我反思,制定个性化的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
-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总结,分析学生的学习趋势和普遍问题,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3.板书设计:
- ①文言文词汇:列出重点词汇,解释其含义,便于学生记忆。
- ②文言文句式结构:图解常见句式结构,突出语法特点,帮助学生理解。
- ③修辞手法:举例说明各种修辞手法,突出其在《出师表》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板书设计中,注重条理清晰,重点突出,简洁明了,方便学生整理笔记,固记忆。
新人教版必修1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
高中语文第5课荆轲刺秦王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能找出并判断文中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2.能根据所学知识翻译课文重要语句自学指导:.根据文言基础知识链接,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完成学案学习过程:一. 问题情境设计1.指出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进兵北.略地( ) (2)秦兵旦暮..渡易水( )(3)丹不忍以己之私.( ) (4)樊於期乃前.曰( )(5)又前.而为歌曰( ) (6)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7)其人居远.未来( ) (8)至易水上,既祖.,取道( )(9)皆白.衣冠以送之( ) (10)士皆垂泪涕.泣( )(11)发尽上.指冠( )2.分析句式类型(1)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2)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 (4)见燕使者咸阳宫( )(5)给贡职如郡县( ) (6)燕王拜送于庭( )(7)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 ) (8)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3.翻译重点文句(1)诚能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重点译对“诚”“见”“有以”)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重点译对“遇”“深”“为”)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二部分古诗文阅读第一章文言文阅读第2讲考点突破学案文言断句课件新人教版
7.借助对比、对偶、排比、顶真等修辞断句。文言中常有对偶句、排比句, 抓住这个特点断句,常能收到断开一处,接着断开几处的效果。
附【参考译文】 谢贞,字元正,陈郡阳夏人,晋朝太傅谢安的九世孙。父亲谢蔺,任正员外郎,
兼散骑常侍。谢贞幼年聪慧敏捷,性情纯厚。祖母阮氏起先苦于风眩病,每每发 作便一二天不能饮食。谢贞当时才七岁,祖母不食,他也不食,亲族都觉得他与众 不同。母亲王氏,给谢贞讲《论语》《孝经》,他读完便能背诵。八岁时,曾写 《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对他的诗赋有美好情趣感到惊奇,对亲近的 人说:“此儿将来可成大器,至于‘风定花犹落’一句,可以和谢惠连媲美了。” 十三岁时,(谢贞)略通《五经》大意,尤其熟悉《左氏传》,又擅长草书、隶书、 虫篆书。十四岁时,父亲离世,他顿首痛哭,数次哭得死去活来。父亲谢蔺遭逢
附【参考译文】 后世的学习,大概比先王那时候要更加兴盛。居处的安逸,饮食的丰盛,规矩约
束的严苛,先王那时候也不一定具备;但是学习就只为学习,施政者就只为施政。人 们聚集住在一起终年玩乐,有上进心的人只不过通晓经书,写写文章,以考取功名,已 经考取功名做了官,先前所学习的知识,很快就忘记并荒废了。一看文书记载的相 关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的事,就说:“我刚刚从政,哪里懂这些?”唉!后代说治理 国家的人常常赶不上先王的时代,就是治学与为政分开的缘故吧!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通经缉文”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应断开,且“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各自独立,二者中间应断开,排除该选项。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 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提示】根据句意,结合前面选项的分析,应是“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则昔 之所习者”,选项所断皆不准确,排除该选项。 答案:B
人教版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含答案
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永远的烛之武秦晋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如累卵。
国难面前,烛之武临危受命、孤身出城;强秦帐内,烛之武不卑不亢、字字珠玑。
终于,谈笑间,干戈化为玉帛。
烛之武深明大义不计个人得失的爱国情操,烛之武义无反顾独闯秦营的英雄气概,虽经两千多年时光流水的冲刷,依然放射出熠熠夺目的光华!命运对烛之武并不公允,几十载的饱受冷落,大半生的怀才不遇,满腹经纶的烛之武,只是郑国一个小小的负责养马的“圉正”。
在他伏下苍老的身躯拾起艰辛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当他仰起斑白的头颅呼出抑郁的时候,没有人记起他。
当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时候,有人想起了他;当大军压境“国危矣”的时候,有人推出了他。
就这样,“今老矣”的烛之武,踉跄着,被推到了两军对峙的刀锋前,被推到了生死难测的境地前。
没有多少抱怨,说的只是谦逊的“无能为也已”;没有怎么推辞,做的只是慨然“许之,夜缒而出”。
于是,一个一直模糊的身影,在历史的这一刻,变大,变高,变清晰。
当一个须发尽白、手无缚鸡之力的老人,在月隐风高的夜晚,被人用绳子拴着放到围有层层虎狼之师的孤城外;当一个步履蹒跚、牙落齿摇的老人,在冰冷刺骨的寒风里,揉着酸痛的腰肢走进剑拔弩张的秦军大营,这该需要怎样的坚定和无畏!无论他是成功还是失败,千载之后的我们都该为他的忠诚和勇敢高声喝彩!面对雄心勃勃的秦穆公,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要有智慧。
慷慨陈词间,有烛之武对郑国的一片赤诚,还有对局势的准确掌控;寥寥数语里,有烛之武对人情的自如练达,还有对世事的深刻洞明。
所以,一场思想的碰撞之后,“秦伯说,与郑人盟”,一场灭国的灾难,就这样化为无形。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感谢《左传》为我们记下了那位忠勇睿智的老人,纵然隔着千年看去,他依然傲然屹立在历史长河中,那就是烛之武。
一、学习目标1.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培养古文句阅读能力和概括能力。
2.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高中语文 2《雨巷》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1-新人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雨巷》一、内容与解析1.内容: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1905年出生于某某。
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他的成名作《雨巷》即收入此集中。
1933年8月出版了《望舒草》1948年出版了《灾难岁月》一生留下了诗篇92首。
《雨巷》写于1928年,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象征诗。
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2.解析:《雨巷》产生的1927年夏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最黑暗的时代。
反动派对革命者的血腥屠杀,造成了笼罩全国的白色恐怖。
原来热烈响应了革命的青年,一下子从火的高潮堕入了夜的深渊。
他们中的一部分人,找不到革命的前途。
他们在痛苦中陷于彷徨迷惘,他们在失望中渴求着新的希望的出现,在阴霾中盼望飘起绚丽的彩虹。
《雨巷》就是一部分进步青年这种心境的反映。
戴望舒写这首诗的时候只有二十一二岁。
一年多以前,他与同学杜衡、施蛰存、X呐鸥一起从事革命的文艺活动,并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用他的热情的笔投入了党的宣传工作。
1927年3月,还因宣传革命而被反动当局逮捕拘留过。
“四,一二〞政变后,他隐居某某松江,在孤寂中嚼味着“在这个时代做中国人的苦恼〞。
〔《望舒草/序》〕他这时候所写的《雨巷》等诗中便自然贮满了彷徨失望和感伤痛苦的情绪。
这种彷竹感伤的情绪,不能笼统地说是纯属个人的哀叹,而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来在诗人心中的投影。
《雨巷》那么用短小的抒情的吟诵再现了这部分青年心灵深处典型的声音。
在这里我们确实听不到现实苦难的描述和反叛黑暗的呼号。
这是低沉的倾述,失望的自白。
然而从这倾诉和自白里,我们不是可以分明看到一部分青年人在理想幻灭后的痛苦和追求的心境吗?失去美好希望的苦痕在诗句里流动。
即使是当时的青年也并非那么容易受着“欺骗〞。
人们读了《雨巷》,并不是要永远彷徨在雨巷。
人们会憎恶这雨巷,渴望出离这雨巷,走到一个没有阴雨,没有愁怨的宽阔光明的地方。
二、目标与解析1.目标〔1〕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
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复习电子教案
必修一必修二文言文复习《劝学》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輮.以为轮(通“煣”,用火烘木使弯曲)(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通“又”,再;通“曝”,晒)(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4)君子生.非异也(通“性”,资质,禀赋)2.古今异义(1)輮以为轮古义:把……做成今义:认为(2)金就砺则利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今义:黄金(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今义:学问渊博3.词类活用(1) 动词使动用法。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使……弯曲)(2)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3) 名词作状语。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日)/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4) 名词作动词。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水)/不能十步..(跨十步,至十步)(5) 数词作形容词。
用心一.也(专一)二、文言虚词1.而⑴连词,表修饰。
吾尝终日而思矣/吾尝跂而望矣⑵连词,表转折。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⑶连词,表并列。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蟹六跪而二螯⑷连诃,表承接。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⑸连词,表递进。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2.于(1) 介词,从。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 介词,比。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3) 介词,表对象,可以不译。
/介词,向善假于物也3.之⑴代词。
青,取之于蓝(代靛青)/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代冰)⑵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⑶助词,的。
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4.焉⑴兼词,于之,从这里。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⑵句末语气助词,了。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1)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用“也”表示判断)(2)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用“者……也”表示判断)(3)虽有槁暴,不复挺者,鞣使之然也(用“者……也”表示判断)2.省略句(1)鞣(之)以(之)为轮 (分别省动词、介词的宾语“之”)3.倒装句(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于蓝青,状语后置)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状语后置)(3)善假于物也(于物假,状语后置)(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利之爪牙、强之筋骨,定语后置)《师说》一、文言实词1.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通“授”,传授)(2)或师焉,或不焉(通“否”)2.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求学的人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用来……的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4)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教学设计:第二单元《 荆轲刺秦王 》 (2)含答案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战国末年和秦汉年间人编辑的一部重要的历史著作,作者不详。后经西汉刘向考订整理后定名为《战国策》。总共33篇,按国别记述,计有东周一,西周一,秦五,齐六,楚四,赵四,魏四,韩三,燕三,宋卫合一,中山一。记事年代大致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政治、外交的情状.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
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默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刺秦之前,荆轲和太子分别作了哪些准备?明确:荆轲——-——头图取信、待客同行
太子丹—————药淬匕首、武阳为副
4、赏析“取头为信"段落,概括两个人物的精神风貌。
准备信物的关键是激樊於期献头。荆轲体谅太子“不忍”,果断地决定“私见樊於期"。一席对话,先动之以情,激起樊於期对秦的不共戴天之仇;然后晓之以理,说明此举一可报仇二可解燕国之患;最后告之以谋,让樊於期明白自己的行动计划。
四、初步感知
1、请同学朗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2、正音.
3、同学自由朗读课文(5分钟以内)。
4、学生结合注释梳理文字,积累重点字词、句式.
【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喜欢,高兴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反"通“返”,回来
(3)、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
(4)、发图,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露出
教学重点
1.积累重要文言基础知识。
2.分析重点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和方法。
2.领会古代记叙散文的语言魅力和叙事艺术.
教学方法及手段
朗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 文言文阅读基础学案一 新人教版必修
黑龙江省宁安市东京城林业局第三中学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基础学案一新人教版必修1学习目标:1.回顾初中经典文言篇目,温故知新2.利用知识链接介绍的文言断句和翻译的技巧,能断句并翻译简单的文言段落知识链接:一.文言断句方法(一)读文段,通文意1.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分析情节。
如一遍读完不能理解,可连续读上二至三遍,直至理解。
2.根据文欤章的内容或层次,先断出几个大的段落或层次,此时注意句首、句末虚词,这样凭借段落、层次或句首、句末虚词,把确有把握的地方断开来。
3.对每一段落或层次按照前后顺序,从头到尾地进行解剖,分出若干个句子,加上恰当的标点。
4.通读全文,进行检查,对个别疑难之处,可根据上下文给以推断。
(二)查标志法1.关注文言文句首常见虚词:“盖,夫,惟,凡,故,时,每,苟,寻,顾,岂,若夫,至于,至若,是故,于是,既而,是以,向使”等等,这些词之前一般应该断开加标点。
2.关注文言文句尾虚词:常有“也,乎,焉,矣,尔,哉,耶,邪,与(欤)”等一般用于疑问句句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句尾。
这些词之后一般应断开加标点。
3.关注文言文句中虚词:介词“于,以”和连词“而”一般用于句子中,不能点断。
4.关注人名,地名,官职名,朝代名,物件名等,这些名词一般在句中充当主语或宾语。
5.关注表对话的词语,如“曰,云,言”等,也可以提示出断开处。
6.关注文言文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语意相同或相对相近的词语。
二.文言翻译方法:1.留。
即保留法,保留古今意义完全相同的一些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度量衡单位等。
如: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核舟记》);如: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换。
即替换法。
有些词语意义已经发展,用法已经变化,语法已经不用,在译文中,应换这些古语为今语。
如: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诸葛亮《出师表》)例①,这里的“卑鄙”应替换为“地位低、见识浅。
高考语文教材必修一文言文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学案[学案目标]1.把必修一四篇文言文分散的文言基础知识前后勾连,连点成线,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2.重点掌握:①“而”的意义和用法,②“所以”的意思,③通假字的辨识。
3.背诵《劝学(节选)》、《师说》、《赤壁赋》全文。
一、基础整合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组是①A.郯子之徒.日与其徒.上高山B.孔子师.郯子吾师.道也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固.一世之雄也C.小学而大遗.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A.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纵一苇之所如.B.圣人无常师无贵无贱C.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D.使之然也其声呜呜然③A.学不可以..已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B.以为..轮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C.游于是..乎始于是..饮酒乐甚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哀吾生之须臾..2.下面加点字的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A.金就.砺则利颓然就.醉B.虽.有槁暴虽.一毫而莫取C.逝者如斯.斯.天下之民至焉D.善假.于物也狐假.虎威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①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用心..一也C.古之学者..必有师D.徘徊..于斗牛之间②A.今之众人..B.凌万顷之茫然..C.驾一叶之扁舟..D.颓然..就醉4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①A.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B.不知日.之入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方其破荆州,下.江陵②A.故木受绳则.直于其身也,则.耻师焉B.犹且从师而问焉.风雨兴焉.C.生乎.吾前浩浩乎.如冯虚御风D.假舟楫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5写出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意思和用法。
①于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不拘于.时,学于余寄蜉蝣于.天地②其其.曲中规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皆出于此乎其.可怪也欤吾其.还也6看看下面一组句子,找出它们在句式上的共同特点。
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复习古诗1章 文言文阅读(二) 学案 人教版
人教版新课标2012届高考语文一轮单元复习古诗1章文言文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王岩叟字彦霖,大名清平人。
幼时,语未正已知文字。
年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
调栾城簿、泾州推官,甫两月,闻弟丧,弃官归养。
有诏近臣举御史,举者意属岩叟而未及识,或谓可一往见。
岩叟笑曰:“是所谓呈身御史也。
”卒不见。
哲宗即位,用刘挚荐,为监察御史。
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在从谏用贤,不可以小利失民心。
江西盐害民,诏遣使者往视。
岩叟言:“一方病矣,必待使还而后改为,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
愿亟罢之。
”又极陈时事,以为“不绝害本,百姓无由乐生;不屏群邪,太平终是难致”。
迁侍御史。
两省正言久阙,岩叟上疏曰:“国朝仿近古之制,谏臣才至六员,方之先王,已为至少。
今复虚而不除,臣所未谕.。
岂以为治道已清,而无事于言邪?人材难称,不若虚其位邪?二者,皆非臣所望于今日也。
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正人进,则小人自消矣。
”质孤、胜如二堡,夏以为形胜膏腴之地,力争之。
延帅欲以二堡与夏,苏辙主.其议,奏曰:“近边奏稍频,西人意在得二堡。
今盛夏犹如此,入秋可虞,不若早定议。
”意在与之也。
岩叟曰:“形势之地,岂可轻弃,不知既与,还不更求否?”议遂止。
元祐六年,拜枢密直学士、签书院事。
入谢,太皇太后曰:“知卿才望,不次..超用。
”岩叟又再拜谢,进曰:“太后听政以来,纳谏从善,务合人心,所以朝廷清明,天下安静。
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
”复少进而西,奏哲宗曰:“陛下今日圣学,当深辨邪正。
正人在朝,则朝廷安,邪人一进,便有不安之象。
非谓一夫能然,盖其类应之者众,上下蔽蒙,不觉养成祸胎尔。
”两宫深然之。
宰相刘挚为御史郑雍所击,岩叟连上疏论救。
挚去位,御史遂指为党,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郑州。
明年,徙河阳,数月卒,年五十一。
(选自《宋史·王岩叟传》,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恐有不及被.德泽而死者被:蒙受B.臣所未谕.谕:明白C.苏辙主.其议主:主持D.不次..超用不次:不依寻常次序,即破格2.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表现“王岩叟敢谏”的一组是()①是所谓呈身御史也②上书论社稷安危之计③愿趣补其阙,多进正人以壮本朝④两省正言久阙⑤力争之⑥愿信之勿疑,守之勿失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③⑤D.②④⑥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岩叟年幼时就聪明过人,科举考试连连取胜,刚做官两个月就辞官回家奉养父母。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 荆轲刺秦1
海南省海口市第十四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第二单元荆轲刺秦1刺奏王的意义。
2、目标2【学法指导】诵读法讨论法【知识链接】1、关于《战国策》的知识课文节选自国别体史书(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战国策·燕策》。
初中语文第六册的基本课文《唐雎不辱使命》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战国策》又称《国策》,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时期的史料编订的,全书共三十三篇,分为东周、西周、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十二策,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和社会面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这部书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既有重要的史学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原书没有标题,课文题目都是后加的。
2、背景介绍: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六年。
当时,秦于公元前230年灭韩,又于公元前228年破赵(灭赵是公元前222年),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当初,燕王为了结好于秦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
而“秦遇之不善”,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或者刺杀秦王赢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
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6年破燕,公元前222年灭燕。
3、两位主人公:荆轲,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
祖先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轲,到了燕国以后,才叫荆轲,他喜欢读书击剑,结交名人勇士。
课文中提到的击筑的高渐离,就是朋友之一。
燕太子为了刺秦王,先找智勇双全的燕国处土田光。
2019-2020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学案:开篇 学案二 Word版含解析
要点梳理一、通假字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
这种语言现象叫作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如:(1)不亦说.乎?(《论语》)(“说”通“悦”,愉快;不能解释为“说话”)(2)便要.还家。
(《桃花源记》)(“要”通“邀”,邀请;不能解释为“要求”)二、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指文言文中的一个词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
应该学会在语境中分析推断多义实词的意义。
如:“兵”:①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木兰诗》)②田忌欲引兵.之赵③世传其兵.法(①名词,士兵;②名词,军队;③名词,军事)三、偏义复词指并列的两个语素只表达其中的一类意义。
它一般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语素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实际意义,另一个语素只作陪衬,不表示实际意义。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异同”一词偏在“异”上)四、古今异义指古汉语中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义用法不同的词。
1.词义扩大。
如: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愚公移山》)(“河”,古专指黄河,今泛指一般河流)2.词义缩小。
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古指妻子和孩子,今指男子配偶)3.词义转移。
如: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烈士”,古指有远大抱负的人,今则专指为正义事业而牺牲的人)4.感情色彩变化。
如:先帝不以臣卑鄙..。
(《出师表》)[“卑鄙”,古指身份低微,见识短浅,中性词;今指(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贬义词]五、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了现代汉语的语法功能....的现.........去充当其他词类象,它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
其类型及作用如下:[重要提醒]首先牢牢记住各种活用类型术语,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语法作用及句意进行推断。
六、文言虚词高考考纲要求“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其中“常见”指“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8个虚词;“在文中”指考查在具体语境中分析虚词用法的能力,而不是要求对虚词用法进行单纯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基础学案二
新人教版必修1
学习目标:1.温故知新,掌握文言文名词及动词的活用方法
2.能运用所学方法判断活用类型并翻译文言句子
知识链接:
名词的活用:
1.活用为一般动词
①名词﹢名词前后两个名词之间既不是偏正关系,也不是并列关系,就把它们看成是主谓关系或动宾关系,也即后一个名词或前一个名词活用作动词。
如: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智子疑邻》)腰白玉之环腰:名词用作动词,腰佩。
(《送东阳马生序》)
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陈涉世家》)
②名词﹢代词“之” "之"作代词,大多作宾语(有时作兼语,但不作主语),名词带了宾语"之",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
如:驴不胜怒,蹄之。
(《黔之驴》)名之者谁?(《醉翁亭记》)
③副词﹢名词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它一般不能修饰、限制名词。
如果名词用在副词之后,那么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了。
如:不蔓不枝。
(《爱莲说》)不毛之地莫名其妙未雨绸缪再如:未果,寻病终果:名词用作动词,实现。
(《桃花源记》)
④能愿动词+名词。
助动词是能用在一般动词、形容词前边表示意愿和可能、必要等的动词,如“能、会、应、肯、要、愿、须”等。
助动词后不带名词,如果带了,这个名词就活用作动词。
如:不能名其一处也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口技》)能文能武
⑤、助词"所"+名词。
我们知道"所"加上动词构成所字结构的名词性短语,如"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
"所"后加上名词,这个名词就要活用作动词了。
如: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桃花源记》)置人所罾鱼腹中
⑥名词+介宾短语如: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游褒禅山记》)沛公军霸上。
(《鸿门宴》)
2、名词的使动用法:主语使宾语成为(或产生)谓语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翻译时译为“使……”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阙.秦以利晋(《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3、名词的意动用法: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含有“认为宾语怎么样”或“把宾语当作什么”的意思。
如:鱼肉百姓草菅人命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4、名词作状语:古代汉语中,名词经常可以直接用在动词前面,对动词起修饰作用,充当状语,翻译时要加上适当的介词。
判断一个名词是做状语还是主语,一般来说要看这个名词前是否还另有主语,若另有主语那么这个名词就做状语,否则就是主语。
①表示方位、处所方向趋向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木兰诗》)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小石潭记》)道渴而死道:名词作状语,在路上。
(《夸父逐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②表示工具或依据如: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汤问》)失期,法皆斩(《史记·陈涉世家》)
③表示状态、态度、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鸿门宴》)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聊斋志异·狼》)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
④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动作行为的频率如: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木兰诗》)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论语〉十则》)
动词的活用。
①不及物动词带了宾语,一般而言可以断定活用成了使动。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如:项伯杀人,臣活之。
(《鸿门宴》)
②不及物动词未带宾语,但它所表示的动作不是由主语直接发出的,而是主语使其他人或物发出的,这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如: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赤壁之战》)
③及物动词如果跟它的宾语之间不是支配和被支配关系,宾语不是动作的承受者,而是动作的实施者时,也可判断为用作使动。
如:闻寡人之耳者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邹忌讽齐王纳谏》)
3.动词的为动用法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
即“主语为宾语怎样”。
如: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
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病梅馆记》)
自学指导:认真阅读知识链接完成训练题
学习过程:
一. 问题情境设计
判断下列句子包含的词类活用方法并翻译句子
①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②以光先帝遗德
③策勋十二转
④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⑤求救于孙将军
⑥止增笑耳
⑦望峰息心
二. 当堂训练
判断下列句子包含的词类活用方法并翻译句子
①买五人之脰而函之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③沛公欲王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