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材相关名词解释
1.镶嵌细胞:槟榔2.铜皮铁骨狮子头:质优的田三七。
三七表面光亮灰黄似铜色,断面棕黑似铁色,质坚如骨。
3.怀中抱月: 怀中抱月常指鳞茎类药材鳞茎的结合状态。
其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2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4.挂甲: 又叫“透甲”。
指牛黄用清水调和后,涂于指甲上,能使指甲染成黄色并经久不褪的现象。
5.云锦花纹云锦花纹指药材横切面上散列的云朵状花纹,并具色彩。
多指根类药材外侧皮部的异型维管束。
(云锦花纹:指何首乌横切面花纹如云锦(云朵)状,俗称“云锦花纹”或“云朵花纹。
”)6.乌金衣:乌金衣指牛黄药材外部挂有的黑色光亮薄膜7.走油:是指将加工好的原料放入滚油之中迅速拖过,为继后的烹调提供前沿基础的加工方法。
8.错入组织:种子类中药概述中提到肉豆蔻的外胚乳伸入内胚乳,棉纱,形成“错入组织”。
9.星点:星点指大黄根茎横断面可见的暗红橙色的放射状小点,环列或散在。
如星星点缀。
其为大黄根茎髓部的异常维管束,放射状纹理是异常维管束的射线。
10.发汗::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置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11.芦头:人参的顶端根茎。
12.通天眼:顶端部分光滑,内有细孔道直通角尖。
13.当门子:气香强烈而特异,成颗粒状者俗称"当门子",滤纸;,14.蝴蝶片:川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加工纵切成饮片后,由于边缘不整齐,片形似蝴蝶。
15. 过桥:味连表面黄褐色,有不规则结节状隆起及须根或须根痕,部分节间平滑,习称“过桥”。
(又称过江枝。
指黄连根茎的节间呈细长光滑圆柱状;两端节部略膨大,其细长部分称过桥或过桥杆,桥杆又称跳秆。
)16. 狮子盘头:指药材芦头膨大,具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形如“狮子盘头。
”如西党参等。
17. 珠贝:浙贝按大小分两种规格,大的加工成“大贝”,小的不摘除心芽加工成“珠贝”。
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生药学: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名称、来源、鉴定、活性成分、生产、采制、品质评价及开发利用的科学。
2.中药:即中医用药,为中国传统中医特有药物。
3.鸡爪黄连:来源于毛茛科植物黄连的干燥根茎,多簇状分枝,弯曲互抱,形似倒鸡爪状,习称鸡爪黄连。
4.道地药材:特指来源于特定产区的货真质优的生药,是中药材质量控制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的体现。
5,当门子:野生麝香仁中颗粒状者称为“当门子” 。
6、星点(大黄):就是指大黄横切面上的异常维管束,颜色比切面略深,有排列成环。
7、过桥杆(黄连): 黄连中段常有细长圆柱状的节间,光滑,习称“过桥杆” 。
8、蝴蝶片(川芎):指川芎根茎纵切片呈不整齐的片块,形似蝴蝶。
: 9、怀中抱月(川贝母): 指川贝母中松贝的外层鳞叶 2 瓣,一大一小,大瓣紧抱小辩,未抱合部分呈新月形,习称怀中抱月。
9、观音合掌(川贝母)表面白色或浅黄棕色,外层两瓣鳞叶大小相近,相对抱合,习称“观音合掌”。
10、虎皮斑(川贝母)指炉贝药材的外表具有未去净栓皮的黄棕色斑块,似虎纹,称虎皮斑,此种炉贝又称虎皮贝。
11、鹦哥嘴(天麻)指冬麻顶端留有的红棕色干枯芽苞,因头尖色红棕似鹤哥之喙而得名。
12、二杠(鹿茸)指具有一个侧枝的花鹿茸。
13、莲花(鹿茸)指马鹿茸体的侧枝有两个分枝,称莲花。
14、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生物上显微结构一般是以细胞为单位,而亚显微结构是以细胞器为单位的,亚显微结构要通过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
15、复粒淀粉和半复粒淀粉:复粒淀粉由若干分粒组成,每一个复粒淀粉具有 2 个或多个脐点,每一个脐点各有层纹环绕着。
在复粒淀粉粒外周又有共同的层纹将各分粒包围在内。
呈类圆球形、椭圆形、梨形或扇形,脐点 2 个或多个、层纹明显或不明显。
16、双名法:即一种植物的学名,主要有两个拉丁词组成,前一个是属名,第二个是种加词,后可附上命名人的姓名。
17,秤星点:(天麻)块茎上的芽。
,18,导管和管胞:有多数纵长端壁具有穿孔的管状死细胞,纵向连接而成。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学的名词解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药用植物、药物性质、药物制备与应用的学科。
它涉及到大量的名词术语,为了更好地理解中药学的相关概念,本文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和阐述。
1. 中药中药是指使用天然药物制成的药物。
这些药物主要由药用植物、动物和矿物材料组成。
中药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应用。
2. 药用植物药用植物是指具有药理活性成分的植物,可以用于治疗和预防疾病。
这些植物通常可以在自然界中生长,并通过合适的采摘和加工工艺得到药用材料。
3. 药物性质药物性质是指药物的特征和性能。
中药的药物性质通常体现在其味、性、归经等方面。
例如,味分为五味:酸、甘、苦、辛、咸;性分为寒、凉、平、温、热;归经则指药物对五脏的影响。
4. 药物制备药物制备是指将中药材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炮制和提取等工艺过程制成可供临床使用的药物剂型。
这些工艺包括研磨、蒸馏、浸提、炮制等,旨在提取和改变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以增强药效、改善药物性质。
5. 药物应用药物应用是指中药在临床医学中的使用。
中药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和其他药物进行联合应用,以达到治疗、调节和保健的目的。
药物应用的方法主要有口服、外用、注射、吸入等。
6. 中药学经典中药学经典是中医药领域中具有重要思想和理论指导作用的著作。
这些经典包括《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
这些经典记录了古代医药学家的研究和经验,对于指导现代中药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
7.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一定的加工和炮制处理,以改变药材的性质、增强药效或去除毒性。
炮制的方法有炒、熬、焙、炙等,不同的炮制方法和条件可以使药材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进而影响药物的药理活性。
8. 中药鉴别中药鉴别是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气味、颜色和质地等特征,结合显微镜等仪器手段,确定中药材的真伪、质量和种类。
中药鉴别是中药质量控制的重要环节,对于保证中药疗效和安全性具有关键作用。
9. 中药药效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和作用机制。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名词解释1、中药,指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于防治疾病合成医疗保健的药物,包括中药材、饮⽚和中成药。
2、车轮纹,药材断⾯纹理呈车辐状,如防⼰。
3、菊花⼼,指根和根茎的横切⾯的中⼼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状纹理,如黄芪。
4、星点,指⼤黄髓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状花纹,何⾸乌的花朵状纹理。
6、狮⼦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很多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茎痕的顶端呈凹下的圆点状。
7、怀中抱⽉,松贝外层鳞⽚两瓣,⼤⼩悬殊,⼤瓣紧抱⼩瓣。
未抱部分呈新⽉形。
8、朱砂点,指具有红⾊或红棕⾊的油细胞或油室。
9、鹦哥嘴,天⿇顶端有红棕⾊⾄深红棕⾊的⼲枯芽苞。
10、等⾯叶,上下表⽪均有栅栏组织的叶⼦。
11、⽓孔指数:叶单位⾯积上⽓孔数占表⽪细胞数与⽓孔数之和的百分⽐。
12、晶鞘纤维,纤维束四周的薄壁细胞中常有草酸钙⽅晶。
13、嵌晶纤维14、粉性,药材富含淀粉,折断时有粉尘散落。
15、挂甲,⽜黄加清⽔调和,涂于指甲上,能将指甲染成黄⾊。
16、乌⾦⾐,⽜黄有的表⾯挂有⼀层⿊⾊光亮的薄膜。
17、当门⼦,麝⾹仁野⽣品质软油润,疏松,其中不规则球形或颗粒状者。
18、翘⿐⼦,蕲蛇头在中间稍向上,呈三⾓形⽽扁平,吻端向上翘起。
19、佛指甲,蕲蛇尾部骤细,末端有三⾓形深灰⾊的⾓质鳞⽚1枚。
20、镜⼝胶⾯,僵蚕质硬脆,易折断,断⾯平坦,外层⽩⾊,中间棕⾊或⿊⾊有光泽。
20,、起霜,苍术暴露梢久,可析出⽩⾊状结晶,习称起霜21、颗粒状,组织中富有⽯细胞群的⽪,折断⾯常呈颗粒状突起22、纤维状,组织中富含纤维的⽪,折断⾯多显细的纤维状物或刺状物突出,如桑⽩⽪,合欢⽪23、芦头,⼈参顶端的根茎称为芦头。
24、条痕,矿物⽣药在⽩⾊瓷板上划过后留下的粉末痕迹。
25、错⼊组织,个别种⼦外胚乳或外胚乳或种⽪的折合层不规则的深⼊内胚乳中。
26、脉岛数,叶⽚上每平⽅毫⽶中脉岛的数⽬。
27、栅表⽐,叶⽚的⼀个表⽪细胞下栅栏细胞的平均数⽬。
28、⼦实体,真菌⽣殖时期形成有⼀定形状和结构能产⽣孢⼦的菌丝体。
道地药材中药名词解释
道地药材中药名词解释
道地药材即指生长在明确标识出产地的环境中,经过固定的生产过程而得到的原料药。
它具有明确的品种、产地、外观、药性及质量等特征,可以安全、有效地被用于制剂。
下面将分步骤地对一些常见的中药名词解释。
1. 人参:人参是一种宝贵的滋补品,有“补虚固脱”之功。
人参分三种:韩参、中国参和日本参。
其中,韩国人参为最佳,中国人参其次,日本人参最劣。
2. 田七:田七也称天花粉,是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中药。
其采收时间是在夏至之前的三伏天,要求采自地震不大、干净无污染的山林中。
3. 鹿茸:鹿茸是雄鹿的干燥骨肉,具有滋阴补肾、扶正祛邪等功效。
采集规定是在秋季雄鹿交配后,采集雄鹿阴茎挂干的鹿茸。
驯鹿鹿茸中以俄罗斯驯鹿的品质最好。
4. 灵芝:灵芝又称丹霞、仙灵子,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
它有“九妙”、“百草之王”之称,被誉为“奇药之祖”。
优良的灵芝产地是湖北省黄陂县黄池岭一带。
5. 红参:红参是人参中的上品,具有补血行血、补气活血等功效。
在参类中属于大块参,其主要产地有吉林省长白山、辽宁北票县等。
在道地药材的选购上,我们应该认真辨别其产地及品质等特征,避免被一些不良商家所欺骗。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合理采收药材,确保了药材的品质稳定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中药学重点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
(新: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认识和应用的药物。
)2.本草:本:是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他植物。
重要包括植物、动物、矿物。
但中药来源以植物类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在古代将药物称为本草。
3.官药:由国家专营的、正规中药书上有记载的,称为官药。
4.草药:相对官药而言,一些流传在民间,在一些正规的药学著作上没有记载的药物,即为草药。
5.民族药:是指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是在吸收中医药及外国医药学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践发展形成具有本民族医药特色和较强地域性的药物。
6.中成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的一定剂型,并且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以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
7.中药学:是指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品种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知史的一门学科。
8.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历史悠久,炮制独特,疗效突出,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药材。
9.中药炮制:是按照中医药理论,根据药材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和临床应用的需要,所采取的一项独特的制药技术,历史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修制等。
10.炒:将药物置锅中加热不断翻动,炒至一定程度时取出,根据火候大小分为炒黄、炒焦、炒炭。
11.烫:与砂或滑石、蛤粉同炒的方法习称烫。
12.炙:将药物与液体辅料共置锅中加热拌炒,使辅料渗入药物组织内部或附着于药物表面,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降低毒副作用的方法。
13.煅:将药物直接放入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方法,称为煅法。
14.煨:取净药物用湿面皮或湿纸包裹,或用吸油纸均匀的隔层分放,进行加热处理,或将药物与麦麸同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的方法。
15.燀:将药物放入沸水中,翻动片刻,立即取出的方法。
中药名词解释
1.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2.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3.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着的药材..4.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5.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6.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和减少刺激性..7.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8.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9.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10.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11.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12.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1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14.平性: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15.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16.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17.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的趋向..18.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的药物总称;即“偏性”..现代:是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19.配伍: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20.中药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其中单行是单味药的应用;其他是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21.相须: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能显着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22.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如黄芪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23.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制它者称相杀;被制者称相畏..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半夏、南星;半夏、南星畏生姜..24.相恶:两药合用;可是药效降低或消失..如人参恶莱菔子..25.相反:两药合用;可发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加..如甘遂反甘草..26.配伍禁忌:是指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不宜合用;即配伍中指的“相恶”与“相反”..27.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能损伤胎元;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流产;妇女在妊娠期间对这些药物应禁用或慎用;称妊娠用药禁忌..28.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29.升提中气: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病证..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30.宣通鼻窍:通过药物的宣散作用解除鼻塞症状;称之为宣通鼻窍..药如苍耳子、细辛、白芷..31.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32.伐胃:指大苦大寒之品;克伐、损伤胃气..又称“败胃”..因苦寒之性易于伤阳;若大量久服;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如黄连..33.通乳:通畅乳汁之义;亦称“催乳”、“下乳”、“下乳汁”..通乳药物适用于妇女产后乳少;或乳汁不下而引起乳房胀痛..药如木通、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芦等..34.清虚热:清退虚热之义..虚热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之分..清虚热药物性味大多甘寒;少数苦寒;适用于阴虚所致的潮热颧红、骨蒸盗汗;热病后期;热伤阴液之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等..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等..35.清疳热:清解疳积发热之义..清疳热药物药性寒凉;适用于小儿疳积所致发热;症见低热缠绵;食少乏力;形体羸弱;毛发焦枯;肚大青筋;面黄肌瘦等..药如胡黄连、银柴胡等..36.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37.推陈致新:指祛除体内陈腐淤积物质;促进气血津液新生的药物作用..药如大黄;泻下攻积;清除肠胃积滞;减少毒素吸收;使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通下瘀血;以利新血生长..故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下瘀血……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38.釜底抽薪:指用寒性的泻下药物通导大便以清泄实热的治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此属寒下法..药如大黄、芒硝等..39.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40.透骨搜风:指祛风通络药力强;能驱除深入人体筋骨经络间之风邪的药物作用..透骨搜风药多为蛇类、虫类;适用于风湿顽痹;筋骨疼痛;肢体麻木等..药物如蕲蛇、蜈蚣、全蝎等..41.舒筋:使筋脉拘急得以缓解、舒展谓之舒筋..具有舒筋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痹证筋脉拘挛等..药如木瓜、薏苡仁等..42.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43.运脾:健运脾胃之义..运脾药性味多为辛温偏燥或有化湿或消食;促进脾胃运化之功..适用于湿重困脾、脘痞呕恶;便溏食少;苔腻;或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者..药如苍术;砂仁..44.醒脾:苏醒脾胃之义..醒脾药大多气味芳香;能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以致食欲不振;胸腹痞满;大便溏薄;苔腻等症..如藿香;佩兰豆蔻等..45.燥湿健脾:脾恶湿喜燥;脾困中焦则脾运失健;取苦辛温燥之性;燥脾湿而强健脾的运化功能;谓之燥湿健脾..燥湿健脾药适用于湿阻中焦证..药如苍术;厚朴..46.辟秽:亦称辟秽恶;辟除秽浊之气之义..辟秽药大多具有芳香之气..适用于秽浊之气所致的猝然昏倒;或胸腹冷痛满闷等症..如苏合香等..或燃烧烟熏住房;或口服;涂鼻以达到预防疾病作用..如苍术..47.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48.利尿通淋: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沥涩痛之义..通淋药性味苦寒或甘寒;既能利小便;又能清下焦湿热;部分药还能排除尿路结石;使湿热蕴结膀胱或尿路结石所致的小溲淋沥涩痛症状缓解..适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药如木通;金钱草;海金沙等..49.渗湿止泻:又称利水止泻;利小便而止泻之义..又称“利小便实大便“..利水止泻药味多甘淡;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药如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50.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51.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回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附子;干姜..5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药如肉桂、附子..53.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理气药..气机不利有气机阻滞和气机上逆之分;故理气药中有的药以舒畅气机为主;有的药则以降气为主..54.破气:是指药物具有较峻烈的行气散结、开郁导滞的作用;为治疗气结积滞证的一种方法..药如青皮、枳实..55.纳气平喘:是指药物具有温肾纳气以平喘的作用;为治疗肾虚不能纳气的气喘证的一种方法..药如沉香、磁石..56.通阳散结:是指药物具有畅通阳气、消除壅结的作用;为治疗阳气壅结证的一种方法..药如薤白..57.理气宽中:又称宽中下气..是指药物具有调理脾胃升降气机、恢复升清降浊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闷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食少的一种方法..58.消食药: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证的药物;称之为消食药..59.消食和胃:是指药物具有消除饮食积滞;调和脾胃运化受纳功能的作用;为治疗饮食积滞证的一种方法..60.回乳消胀:是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61.消食除胀:指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消胀的作用;为治疗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的一种方法..62.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63.化瘀止血:止血药中兼有散瘀作用者;谓之化瘀止血..适用于瘀血阻滞经脉;血不循经的出血证候..药如参三七..64.收敛止血:止血药属炭类或含粘液质具有收敛作用者;谓之收敛止血药..收敛止血药大多涩味;适用于无瘀滞的出血证..药如棕榈炭;血余炭;白及等..65.凉血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寒凉;除止血外兼有清热作用者谓之凉血止血..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药如大蓟;小蓟;地榆;紫珠;茅根等..66.凉血消痈:药性寒凉;既能凉血;又能散瘀;能促使疮痈消散的药物作用;谓之凉血消痈..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者..药如败酱草;大蓟等..67.温经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偏于温性者;谓之温经止血..温经止血药适用于寒性出血..药如艾叶;干姜;灶心土等..68.活血祛瘀药:凡以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其中活血祛瘀作用强的药物;称为破血药;或逐瘀药..69.下瘀血:破血逐瘀;使瘀血从下排出;用治腹痛或有症块;及血瘀经闭..药如大黄;桃仁等..70.和血:调和血分之义..适用于血分失于和顺的病症..药如当归;鸡血藤;红花;月季花等..71.祛瘀生新: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祛除瘀血以利于新血生长;谓之祛瘀生新..药如丹参、桃仁等..72.续筋接骨:加速筋骨愈合;促进瘀血消散谓之续筋接骨..又称续筋或接骨疗伤..续筋接骨的药物多为辛平或辛苦温之品..适用于铁打损伤;筋骨折断;瘀血疼痛等症..药如自然铜;续断..73.化痰止咳平喘药:凡以消除痰浊;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止咳平喘药..其中能祛痰、消痰;治疗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74.坠痰:坠;下坠之义..如礞石功能化痰;其质重而性下坠;谓之坠痰..适用于癫痫、狂躁、咳喘等痰浊实证..75.豁痰:化痰作用强;能开豁壅塞之痰浊;而有开闭通利;治疗痰闭昏厥及痰涎壅盛、喉间痰鸣之证的药物功效..药如竹沥..76.泻肺平喘:泄降肺火或肺中水气以平定气喘之义..“泻”;下泄的意思..泻肺平喘药适用于肺热或肺中水气所致的气喘及水肿..药如桑白皮、葶苈子..77.祛风痰:化痰药兼有祛风止痉作用者谓之祛风痰..祛风痰药适用于风痰眩晕;癫痫;口眼歪斜;中风半身不遂等..药如天南星、白附子、白僵蚕等..78.润燥化痰:润肺燥;化燥痰..指性味甘平或微寒之品;治疗肺燥咳嗽;干咳;痰少难咯等症..常用药物有瓜蒌皮、川贝母等..79.燥湿化痰:化痰药偏于温燥;治疗湿痰证者谓之燥湿化痰..燥湿化痰药;性味辛温;适用于湿痰咳嗽;痰多色白;胸闷苔腻者..药如半夏;天南星..80.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治疗心神不宁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安神药..81.安神:安定心神之义..安神药适用于心悸;失眠;多梦;癫狂等..其中矿物类安神药称“重镇安神”;“镇心安神”;药如朱砂;龙骨;磁石;琥珀..植物类安神药兼有滋养作用者称“养心安神”;药如酸枣仁;柏子仁..82.平肝熄风药:凡以平降肝阳或息风止痉为主要作用;主治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病证的药物谓之平肝熄风药..平肝熄风药功能平息肝风、制止抽搐;其中虫类药称为虫类熄风药;平肝潜阳药则使上亢之肝阳潜降;达到阴阳平衡的目的;其中贝壳类的药物称为介类潜阳药..83.平肝潜阳:平定;潜降上亢肝阳之义..平肝潜阳药以矿物类;介类药软体动物的贝壳居多;适用于肝阳上亢之头晕;头痛..药如龙骨;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牡蛎;珍珠母等;其中属介类者亦称“介类潜阳”;兼有滋阴作用者;亦称“滋阴潜阳”如龟板;鳖甲..84.息风止痉:多指平息肝风;制止痉挛抽搐..息风止痉药入肝经;尤以虫类药为主;适用于肝风内动;肢体抽搐;角弓反张或中风;口眼歪斜以及破伤风等..药如全蝎;蜈蚣;天麻等..85.重镇降逆:矿物药质重而能镇上逆之气者;谓之重镇降逆;简称“镇逆”..如代赭石适用于胃气上逆之呕吐、嗳气、呃逆;肺气上逆之气喘..86.开窍药:凡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治疗闭证神昏的药物;称为开窍药..87.开窍醒神:辛香走窜之品;能开通闭阻之心窍或清窍;使闭证神昏的病人苏醒的药物作用称为开窍醒神..88.补益药:凡以补益人体气、血、阴、阳之不足;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消除虚弱证候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补益药;又称为补虚药或补养药..89.大补元气:大力补助元气之义..大补元气药有较强的扶正补气作用;治疗元气虚弱病证..对气虚欲脱者;可起“补气固脱”之功;药如人参..90.托毒生肌: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生长新肉之义;亦称托疮生肌..托毒生肌药性味多为甘温;有温补气血之功..适用于疮疡患者;气血不足;疮形平榻;难以溃破;或溃后脓液清稀;久溃不敛者..药如黄芪、鹿茸等..91.甘可满壅中: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从而出现脘痞满;食欲下降;甚则腹泻的症状..药如甘草;熟地..92.收涩药:凡以收敛固涩;用以治疗各种滑脱病证为主的药物;称之为收涩药..93.涌吐药:凡以促使呕吐为主要作用的药物;叫涌吐药;又称催吐药..94.外用药:凡以敷贴、涂搽、熏洗;点眼;吹喉等外用为主要用药方法的药物;称为外用药..95.拔毒化腐:某些有毒的药物;局部外用于已溃痈疽中;能促使脓液排出;腐肉化除而使用痈毒泄除;主要用于痈疽溃后脓出不畅;或溃后腐肉不去;新肉难生;创口难以愈合..伤口难以生肌愈合之证..药如升药、铅丹..96.杀虫:其义有三:一、驱杀肠道寄生虫;药如使君子、苦楝根皮;二、能杀灭疥虫、廯虫等..治疗疥廯;恶疮等皮肤病..药如硫磺、雄黄、轻粉蛇床子等..三、杀灭滴虫;治疗滴虫性阴道炎阴痒、带下..药如蛇床子、百部等..。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
200个中医名词解释大全中医学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
其中,有许多特定的术语和名词,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对于深入了解中医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200个中医名词的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掌握中医学知识。
一、中医理论篇1. 阴阳:阴阳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概念,指的是事物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关系。
2. 气:气是中医理论中的基本元素,是构成人体及自然界的最基本物质。
3. 血:指的是人体内部循环的液态物质,具有营养组织和输送养分的作用。
4. 活血化瘀:指的是调节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消除体内淤血和瘀血。
5. 痰湿: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湿气积聚而引起的症状。
6. 火热:中医理论中的一种病理体质,指的是体内阳气过盛而引起的症状。
7. 平和:指身体健康、气血调和,没有任何异常的状态。
二、四诊方法篇8. 望诊: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质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9. 听诊:通过听取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0. 问诊: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疼痛部位等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1. 切诊: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2. 脉象:指的是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疾病的方法。
13. 脉证:指的是根据脉搏的变化来判断疾病的证候。
三、经络学篇14. 经络: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人体内部的特定通道,与脏腑组织相连。
15. 经脉:人体内部通过气血输送营养物质的通道,在经络系统中起重要作用。
16. 经气:在经络中流动的气血,对人体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17. 穴位:指的是人体表面上穴位所在的部位,是治疗和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18. 刺激:通过按摩、针灸等手段刺激穴位来调节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四、中医诊断篇19. 辨证: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通过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等来确定疾病种类。
20. 证候:指的是不同疾病下的特定症状和病理变化。
21. 十四经脉:人体内部主要的经络,有着重要的生理和病理作用。
中药名词解释
1.风化是指在室温和干燥空气里,结晶水合物失去结晶水的现象。
中药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类药物,因与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成为粉末状态,风化了的药物是由于失去了结晶水,改变了成分结构而发生的其质量和药性也随之改变风化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例如,日常生活中碱块(Na2CO3·10H2O)变成碱面(Na2CO3),就是风化现象。
加热结晶水合物使它们失去结晶水的现象不叫风化,而叫失水。
2,潮解指的是物质在空气中吸收水分,使得表面逐渐变得潮湿、滑润,最后物质就会从固体变为该物质的溶液。
(物质溶解当然是化学变化,NACl溶解在水中要断离子键)3.泛油指中药材所含的油份在一些自然因素的作用下溢出表面,呈油润状态或质地发生变化,或色质加深,或有哈喇味现像4.泛油”的产生不仅会导致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内部组织破坏、糖分和蛋白质流失、脂肪酸败,而且更会严重地影响药物应有的疗效,使药物的疗效降低或消失。
所以,我们的零售仓库及门店应在仓储工作中合理储备、定期检查,采取有效措施防患于未然。
“泛油”多发生于夏季高温、潮湿季节,或者因某些中药材及其饮片储藏过久引起。
所以说,零售仓库与门店在制定采购计划时,一定要根据具体销售情况进货,对库存量进行合理有效的控制,以减少因货物积压而产生的“泛油”。
对于已经“泛油”的中药材及其饮片应当根据具体的“泛油”程度和中药材及其饮片自身所具有的特性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调理。
一般使用:1、晾晒法:常用于植物类药材,易“泛油”的中药材及其中药饮片受潮时,一般都采用晾晒的方法。
如当归、防风、党参、黄芪、牛膝、麦门冬、柏子仁、枸杞、太子参等。
如柏子仁,当“泛油”程度不严重时,可以晾晒几小时,待凉后再装包储藏;如果程度较为严重则可采用冷藏处理。
2、烘干法:烘干法的使用应分别对待,对含挥发油较多的中药材及其饮片应将温度控制在50℃以下;对于昆虫类、动物类药材应控制温度,防止出现烘焦、肢体断裂等。
中药学名词解释
中药学名词解释1.苦寒败胃:指大苦大寒之品损伤胃气,使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而致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等症。
如黄连苦寒性重,大量久服,就会败胃而出现上述不良反应。
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使肾阳虚而上浮的虚阳下归于肾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肾阳大亏虚阳上浮的病证。
代表药物如肉桂。
3.升提中气:指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脱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4.柔肝:是指滋补阴血之品,使肝体得养,肝气柔和条达,肝用恢复,疏泄如常的一种治疗作用,主要用于肝阴不足,肝气不舒及筋脉失养而致的手足挛急作痛。
药如白芍。
5.回阳救逆:指恢复阳气,挽救厥逆,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的亡阳证。
药如附子。
6.安蛔:是指安定蛔虫,制止扰动的作用,用于蛔厥腹痛、呕吐。
药如乌梅。
7.滋腻碍胃:是指补虚药中补血、补阴药质腻多汁,可助湿,妨碍脾胃纳运功能,引起不思饮食,脘腹胀闷,腹泻,苔腻待豆腐皮。
药如熟地黄、阿胶等。
8.渗湿止泻:利小便而止泄泻之意,又称“利小便以实大便”,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车前子,泽泻等。
9.引火下行:指泄降上炎之火,使之下行,用于火热上炎之眩晕、头痛、目赤、口疮、咽喉肿痛及吐衄等证。
药如牛膝。
10.甘可壅中:指甘味明显的补虚药,多用久用,能壅滞脾胃之气,影响运化功能,出现腕腹痞满,食欲下降,甚至腹泻等症候。
药如熟地、甘草等。
11.通淋:指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漓涩痛的一种治疗作用,用于淋证。
药如车前子,木通等12.祛瘀生新:指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以利于新血生长。
药如丹参,桃仁。
13.回乳消胀: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药如麦芽。
14.托毒生肌:指促使疮疡脓毒向外托出,使新肉生长的一种治疗作用,适用于气血不足或阳虚阴盛,疮疡经久难溃或溃后久不收口。
药如黄芪、鹿茸。
中药名词解释
中药名词解释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煅法:将药材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充分发挥疗效。
水制:用水或其他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分为炒、炙、煅、煨、烘焙。
水火共制:指包括蒸蒸日上、煮、禅、淬等炮制方法。
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
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
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
药如肉桂、附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中药名词解释
72.升降沉浮:指药物在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表示发散,沉表示泄利等作用。
73.四气:指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74.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
4.清热燥湿:药性苦寒,既能清热,又能燥湿,治疗湿热所致的泻痢、黄疸、带下、淋浊、湿疮等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燥湿。
5.清热凉血:能清解营分、血分热邪,治疗温热病邪入营血,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斑疹,以及舌绛心烦或神昏谵语等血分实热证的作用或治法,称为清热凉血。
6.清热药:以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45.安神药:凡以安定神志为主要作用,用治心神不安病证的药物,称为安神药。
46.平肝潜阳:部分介类和矿石类药物,质重,有镇潜沉降之性,具显著的平肝阳作用,称为平肝潜阳。
47.平肝息风:平抑肝阳、息风止痉之义,是治疗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或肝风内动之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48.息风止痉:平息肝风、制止痉挛之义,是治疗肝风内动所致的痉挛抽搐的作用或治法。
34.祛瘀生新:瘀血阻滞于体内,影响新血的生长,使用活血化瘀药,祛除瘀血以利新血生长,称为祛瘀生新。
35.活血调经:具有活血祛瘀,调畅血脉而通调月经,治疗血瘀所致的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的药物功效。
36.破血:药物活血力强,具有破癥消瘀的功效,主要用于癥瘕、闭经等证。
37.引血下行:为引火下行的一个方面。凡血热上冲之证,可以通过降泄之药,使血下行而治疗血热妄行、迫血上溢之吐血、衄血等。
1.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2.辛温解表:性味辛温,有发散风寒之功,发汗力较强的药物,用于风寒表证。称为辛温解表。
中药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中药:是中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中药学: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我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草:由中药以植物性药材居多,所以古往今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地道药材:在同种药材中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优,疗效好的药材。
四气:也称四性,是指药效所反应的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甘:能补、能缓、能和,即具有补益、缓和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还有解药食中毒之功。
酸:能收、能涩,用于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但不能生津。
苦:能泄、能燥,能坚阴。
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的作用部位。
升降沉浮:指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毒:分为广义毒,古代乃一切药物的总称以及指药物的偏性;狭义的毒专指药物对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配伍:有目的的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性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七情:指药的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
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去性留用: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适应病情的需要。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煨法:将药材包裹于湿面粉、湿纸中,放入热火灰中加热,或用草纸与饮片隔层分放加热的方法。
淬法:是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水或液体中,使其酥脆的方法。
水飞:药物与水共研,细粉随水倾出,粗粉继续加水研磨,多次分离放置后得极细粉的方法。
炙法: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名词解释、简答题、重点对比精华版
一.名词解释1.中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2.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3.水飞:将不溶于水的药材粉碎后置乳钵、碾槽、球磨机等容器内,加水共研,然后再加入多量的水搅拌,粗粉即下沉,细粉混悬于水中,随水倾出,剩余之粗粉再研再飞4.相须:是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中药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功效(增效)5.相使:是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是治疗目的一致的中药配合应用,其中以一种中药为主,另一种中药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功效(增效)6.相畏:是一种中药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中药降低或消除(被动句)(减毒)7.相杀:是一种中药能够降低或消除另一种中药的毒性或毒副作用(主动句)(减毒)8.相恶:两药合用,一种中药能使另一种中药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降效)9.相反:是两种中药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毒副作用(增毒)10.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11.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不同的药味,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酸”能收能涩,“苦”能泄能燥能坚,“甘”能补能和能缓,“辛”能散能行,“咸”能下能软,“淡”能渗能利,“涩”能收能涩12.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又叫发表药13.清热药:凡以清解里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称为清热药。
14.泻下药:反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以泻下通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里实积滞证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15.祛风湿药:凡以祛除风湿之邪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16.化湿药:凡气味芳香,性偏温燥,以化湿运脾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湿阻中焦证的药物,称为化湿药17.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治疗水湿内停病症的药物,称利水渗湿药。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发汗:指有些药材在加工过程中用微火烘至半干或微煮,蒸后堆积起来发热,使其内部水分往外溢,变软变色,增加香味或减少刺激性,有利于干燥。
2、泛油:指某些药材的油质泛出药材表面,或因药材受潮、变色、变质后表面泛出油样的物。
3、车论纹:指广防己等药材横切面的木部有放射状纹理,形如“车论纹”4、星点:指大黄根茎髓部环列或散在的异常维管束。
5、云锦花纹:指何首乌皮部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如云朵状的花纹。
6、罗盘纹:商陆的异常维管束,横切面排列数个同心环列的纹理,形似罗盘纹7、菊花心:指根或根茎的横切面的中心部位具有类似菊花瓣状的放射性纹理。
如当归、白芍、党参。
8、过桥:黄连的节间长而平滑如茎杆,习称“过桥”9、金井玉栏:指药材横切面皮部黄白色,木部淡***。
如党参、黄芪、板蓝根10、珍珠疙瘩:指人参须根上的疣状突起11、狮子盘头:党参根头部有多数疣状突起的茎痕及芽,每个芽痕的顶端呈凹下圆点状,习称狮子盘头12、铁线纹:人参表面具纵纹,上端有紧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习称“铁线纹”13、油头:指药材根头有黑色发粘的胶状物,习称油头。
14、起霜:指茅苍术等药材断面暴露在空气中,常可析出白色细针状结晶,习称起霜。
15、怀中包月:指松贝外层鳞叶2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
16、马牙嘴:指炉贝外面鳞叶2瓣大小相近,顶端开裂而略尖,开口习称马牙嘴。
17、虎皮斑:指炉贝表面类白色或浅棕***,有的具棕色斑点,习称虎皮斑。
18、鹦哥嘴:天麻顶端具红棕色干枯芽胞,习称鹦哥嘴或红小辫。
19、凹肚脐:天麻末端有自母麻脱落后留下的圆脐形疤痕,习称凹肚脐。
20、连三朵:款冬花单生2-3个基部花序连在一起,习称连三朵。
21、镶嵌细胞:指伞形科药材的内表面上可见5到8个狭长的薄壁细胞个群以斜角相连成镶嵌状。
22、错入组织:槟榔种皮内层与外胚乳的折合层常不规则地插入到内胚乳中,形成错如组织23、白颈:地龙第14-16环为生殖带,习称白颈。
中药鉴定学的名词解释
中药鉴定学名词解释中药鉴定学一、名词解释1.药物:凡具有医疗、诊断、预防疾病和保健作用的物质。
2.生药:一般是指取自生物的药物,兼有生货原药之意。
指天然来源的、未经加工或只经简单加工的植物、动物或矿物类药材。
3.本草:我国古代记载药物知识的著作4.中药:指依据中医学的理论和临床经验应用于医疗保健的药物。
中药包含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 ( 成方制剂 ) 。
5.中药材:指切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临床使用,或供中药厂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
6.草药:一般是指草医用以治病或地区性口碑相传的民间药。
7.生药学:是一门研究生药的科学。
应用本草学、植物学、动物学、化学、药理学和中医学等学科知识,来研究生药 ( 药材 ) 的名称、来源、生产、采制、鉴定、化学成分和医疗用途的科学。
8.民族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用的民间药物称为“民族药”。
9.有效成分:指具有显著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在临床上有一定应用价值的成分。
10.辅成分:指具有次要生理活性和药理作用的成分。
11.无效成分:指无生理活性,在临床上没有医疗作用的成分。
12.真伪鉴定:是鉴定所用的药材是否与规定的或实际需要的品种相符。
13.纯度鉴定:是检查药材中可能混入的各类杂质以及杂质的数量是否超过规定的限度。
14.品质优良度鉴定:是确定生药是否符合药用标准。
生药的品质优劣主要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 .15.正品:其来源与药典收载相符的品种。
16.伪品:是指来源和药效均与正品不同的品种。
它主要是由于采药人员认识上的错误或者是故意以假充真造成。
17.习用品:它是与正品不同的,但在某地区使用历史较久、沿用成习的品种,实际上也属于混淆品种。
18.代用品:在来源上与正品不同,但已经过系统的化学、药理和临床研究,证明有与正品相似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和临床疗效,并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品种 .19.同名异物:指一种中药名称下有多种不同来源的植物 ( 或动物 ) 作相同的药物使用。
中药调剂的名词解释
中药调剂的名词解释
1. 中药:中医学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等自然界原料,以及经过加工制作后符合中药学要求的药材或药品。
2. 药材:指中药的原料,经过采集、加工等工序制成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各种自然界物质。
3. 中药炮制:指将药材经过加工处理后制成符合临床使用要求的中药制剂的过程。
4. 中药制剂:指将经过中药炮制的药材或药材的提取物制成的具有特定剂型和用途的中药成品。
5. 中药配方:指将不同的中药制剂按一定比例配伍使用,以达到治疗特定疾病的效果。
6. 中药标准化:指对中药制剂进行质量控制和规范化处理的过程,旨在保证中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7. 中药调剂:指根据医师的处方和病人的具体情况,选用适宜的药材、中药制剂、中药配方,调配制成符合治疗需求的中药药物的过程。
中草药名词解释
中草药种养及采摘统计的名词解说甘草:别名 : 国老、甜草、乌拉尔甘草、甜根子。
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壮,是一种补益中草药。
药用部位是根及根茎,药材性状根呈圆柱形,长25~100 厘米,直径 0.6~3.5 厘米。
外皮松紧不一,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别。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喜灰暗湿润,日照长气温低的干燥天气。
甘草多生长在干旱、半干旱的荒漠草原、荒漠边沿和黄土丘陵地带。
人参 : 又称为亚洲参,在中国东北土名“棒槌”,人参是拥有肉质的根,可药用。
人参属于五加科,主要生长在东亚,特别是严寒地域。
人参用于愈后恢复、增强体力、调理荷尔蒙、降低血糖和控制血压、控制肝指数和肝功能保健等。
人参根部所含皂苷是其有效成分,中国长白山野参皂苷成分较高,但获得不易,价钱高昂。
古柯,别名 : 古加、高柯,通用英文为 Coca ,古柯科 ; 古柯属 ; 乔木或灌木。
单叶互生,托叶常位于叶柄内侧,早落。
花两性,簇生,花萼宿存,内面常有舌状隶属体,生擅长南美洲安第斯山区的古柯科植物的叶子,主产地位于秘鲁、玻利维亚、巴西、智利和哥伦比亚等国。
能够入药,主要成分为多种生物碱,入药功能为补肾助阳,镇痛。
也是爽口可乐的重要配方。
古柯叶来自古柯树,古柯树原产于秘鲁、玻利维亚,及哥伦比亚。
树叶长度约一至四英寸,每年三月、六月、十一月采收。
原产地居民嚼食古柯叶的传统已逾数世纪。
咀嚼叶片刻常佐以用石灰为基本物质做成的混淆物,藉由此混淆物使古柯碱由叶片中开释出来。
咀嚼过程中使用者的情绪因奇妙而长时间连续开释的药效而感觉欢乐。
除此以外,古柯叶开释的药效还可以够刺激身体、增添体力、减低食欲。
原产地居民喜用它来治疗胃部不适、头痛,及其余痛苦。
当归:别名干归、秦哪、西当归、岷当归、金当归、当归身、涵归尾、当归曲、土当归,多年生草本,高 0.4-1 米。
花期 6-7 月,果期 7-9 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药:是中医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之一,它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的,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2.中药学:是以研究中药的性能和临床应用为主,也旁及其来源、采制等基本知识的一门学科。
3.道地药材:是指具有地区特色、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4.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5.修制:包括纯净、粉碎、切制和水飞。
6.水飞:是将不溶于水的药物与水共研,再加水搅拌得混悬液,沉除粗粒,倾除细粉混悬液,再静置后倾出水液,得取微细粉末。
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在五官科、眼科中外用时需极细粉末者,使之药物易于吸收和减少刺激性。
7.水制:包括漂洗、浸泡、闷润、喷洒等。
8.煨:是将药物用湿物料(纸或面)包裹放入火上或火灰中加热的方法。
其目的是除去药物中的挥发油及刺激性物质,以缓和药性,降低毒性或副作用。
9.煅:是将药物直接或间接用高温加热,使其松脆、纯净,易于煎出或改变药物性能,增强疗效。
多用于矿物及贝壳类药物,如煅牡蛎,加强收涩作用;煅代赭石,是使其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煅血余炭,使其炭化,加强止血作用。
10.蒸:是将药物隔水蒸至需要的程度,可清蒸或加辅料蒸。
清蒸是为便于保存并缓和药性,如桑螵蛸,蒸后可杀死虫卵,防止孵化,便于保存,保证药性;木瓜蒸后便于切片。
辅料蒸,可改变药性,如制大黄,减弱泻下作用;制首乌,加强补益作用。
11.煮:是将药物用水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煮至所需程度的一种方法。
目的是改变药性、增强疗效,降低毒性。
如醋煮芫花,黑豆、甘草煮川乌,能减低毒性;醋煮延胡索可加强止痛作用,提高疗效。
12.药性(药物的性能):是指药物的性质和作用。
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等方面。
1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
14.平性:药物的寒热温凉的偏性不明显。
15.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不同的药味。
16.升降浮沉:是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向。
升,上升举陷,趋向于上;降,下降平逆,趋向于下;浮,发散向外,趋向于表;沉,泄利向内,趋向于里于下。
17.归经:是指药物对人体某一部分奏效作用强,而对另一部分作用弱或无作用的趋向。
18.毒:古代:系指具有治病防病功能的药物总称,即“偏性”。
现代:是指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是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19.配伍:是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
20.中药七情:是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想杀、相恶、相反。
其中单行是单味药的应用,其他是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
21.相须:性能相似的药物合用,其协同作用,增强原有药物疗效。
如石膏与知母,配用后能显著增强清热泻火作用;银花与连翘配伍同用,增强清热解毒作用。
22.相使:性能与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合用以提高主药疗效。
如黄芪与茯苓配伍同用,茯苓增强黄芪补气利水作用。
23.相畏与想杀: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抑制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制它者称相杀;被制者称相畏。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姜杀半夏、南星;半夏、南星畏生姜。
24.相恶:两药合用,可是药效降低或消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
25.相反:两药合用,可发生不良反应或毒性增加。
如甘遂反甘草。
26.配伍禁忌:是指复方配伍中有些药物不宜合用,即配伍中指的“相恶”与“相反”。
27.妊娠用药禁忌:某些药物能损伤胎元,导致胎动不安甚至流产,妇女在妊娠期间对这些药物应禁用或慎用,称妊娠用药禁忌。
28.解表药:凡以发散表邪,解除治疗表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解表药。
29.升提中气:药性升浮,能使下陷的中气得以上升谓之升提中气。
亦称“升举中气”或“升阳”。
升提中气药适用于中气下陷之脱肛,子宫下垂及内脏下垂等病证。
药如柴胡,升麻,黄芪等。
30.宣通鼻窍:通过药物的宣散作用解除鼻塞症状,称之为宣通鼻窍。
药如苍耳子、细辛、白芷。
31.清热药:凡药性寒凉,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清热药。
32.伐胃:指大苦大寒之品,克伐、损伤胃气。
又称“败胃”。
因苦寒之性易于伤阳,若大量久服,脾胃之气受损,运化无力,则食欲不振,饮食不消,甚至腹痛、腹泻。
如黄连。
33.通乳:通畅乳汁之义,亦称“催乳”、“下乳”、“下乳汁”。
通乳药物适用于妇女产后乳少,或乳汁不下而引起乳房胀痛。
药如木通、通草、王不留行、穿山甲、漏芦等。
34.清虚热:清退虚热之义。
虚热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气虚发热、血虚发热之分。
清虚热药物性味大多甘寒,少数苦寒,适用于阴虚所致的潮热颧红、骨蒸盗汗,热病后期,热伤阴液之夜热早凉,以及小儿疳积发热等。
药如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等。
35.清疳热:清解疳积发热之义。
清疳热药物药性寒凉,适用于小儿疳积所致发热,症见低热缠绵,食少乏力,形体羸弱,毛发焦枯,肚大青筋,面黄肌瘦等。
药如胡黄连、银柴胡等。
36.泻下药: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37.推陈致新:指祛除体内陈腐淤积物质,促进气血津液新生的药物作用。
药如大黄,泻下攻积,清除肠胃积滞,减少毒素吸收,使消化功能得以恢复;通下瘀血,以利新血生长。
故《神农本草经》谓大黄“下瘀血……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38.釜底抽薪:指用寒性的泻下药物通导大便以清泄实热的治法,即如抽去锅底燃烧着的柴草,以降低锅内温度一样。
此属寒下法。
药如大黄、芒硝等。
39.祛风湿药:凡以祛除肌肉、经络、筋骨间风湿,解除风湿痹痛为主要功效的药物称为祛风湿药。
40.透骨搜风:指祛风通络药力强,能驱除深入人体筋骨经络间之风邪的药物作用。
透骨搜风药多为蛇类、虫类,适用于风湿顽痹,筋骨疼痛,肢体麻木等。
药物如蕲蛇、蜈蚣、全蝎等。
41.舒筋:使筋脉拘急得以缓解、舒展谓之舒筋。
具有舒筋作用的药物适用于痹证筋脉拘挛等。
药如木瓜、薏苡仁等。
42.化湿药:凡气味芳香,以化湿运脾为主要作用,用以治疗湿邪内阻证的药物,称化湿药,又称芳香化湿药。
43.运脾:健运脾胃之义。
运脾药性味多为辛温偏燥或有化湿或消食,促进脾胃运化之功。
适用于湿重困脾、脘痞呕恶,便溏食少,苔腻,或消化不良,脘腹胀满者。
药如苍术,砂仁。
44.醒脾:苏醒脾胃之义。
醒脾药大多气味芳香,能化除湿浊,恢复脾胃运化功能。
适用于脾为湿困,运化失职,以致食欲不振,胸腹痞满,大便溏薄,苔腻等症。
如藿香,佩兰豆蔻等。
45.燥湿健脾:脾恶湿喜燥,脾困中焦则脾运失健,取苦辛温燥之性,燥脾湿而强健脾的运化功能,谓之燥湿健脾。
燥湿健脾药适用于湿阻中焦证。
药如苍术,厚朴。
46.辟秽:亦称辟秽恶,辟除秽浊之气之义。
辟秽药大多具有芳香之气。
适用于秽浊之气所致的猝然昏倒,或胸腹冷痛满闷等症。
如苏合香等。
或燃烧烟熏住房,或口服,涂鼻以达到预防疾病作用。
如苍术。
47.利水渗湿药:凡以通利水道,渗泄水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内停的药物,谓之利水渗湿药。
48.利尿通淋:通利水道,解除小便淋沥涩痛之义。
通淋药性味苦寒或甘寒,既能利小便,又能清下焦湿热,部分药还能排除尿路结石,使湿热蕴结膀胱或尿路结石所致的小溲淋沥涩痛症状缓解。
适用于热淋,血淋,石淋等。
药如木通,金钱草,海金沙等。
49.渗湿止泻:又称利水止泻,利小便而止泻之义。
又称“利小便实大便“。
利水止泻药味多甘淡,用于小便短少,大便稀溏或水泻。
药如茯苓,泽泻,车前子,滑石等。
50.温里药:凡以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谓之温里药。
51.回阳救逆:恢复阳气,挽救厥逆之义,简称“回阳”。
回阳药性味辛热,适用于大汗淋漓,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的亡阳证,药如附子,干姜。
52.引火归原:是指药物具有使肾阳亏虚而上浮的虚阳(虚火)下归于肾的作用,为治疗虚阳上浮证的一种方法。
药如肉桂、附子。
53.理气药:凡以疏理气机,治疗气滞或气逆证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之为理气药。
气机不利有气机阻滞和气机上逆之分,故理气药中有的药以舒畅气机为主,有的药则以降气为主。
54.破气:是指药物具有较峻烈的行气散结、开郁导滞的作用,为治疗气结积滞证的一种方法。
药如青皮、枳实。
55.纳气平喘:是指药物具有温肾纳气以平喘的作用,为治疗肾虚不能纳气的气喘证的一种方法。
药如沉香、磁石。
56.通阳散结:是指药物具有畅通阳气、消除壅结的作用,为治疗阳气壅结证的一种方法。
药如薤白。
57.理气宽中:又称宽中下气。
是指药物具有调理脾胃升降气机、恢复升清降浊功能的作用,为治疗脾胃气滞所致脘腹胀闷疼痛、嗳气恶心、呕吐食少的一种方法。
58.消食药:凡以消化食积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证的药物,称之为消食药。
59.消食和胃:是指药物具有消除饮食积滞,调和脾胃运化受纳功能的作用,为治疗饮食积滞证的一种方法。
60.回乳消胀:是指药物具有中断乳汁分泌、消除乳房胀痛的作用,为治疗断乳乳房胀痛的一种方法。
61.消食除胀:指具有消食化积、行气消胀的作用,为治疗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的一种方法。
62.止血药:凡以制止体内外出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止血药。
63.化瘀止血:止血药中兼有散瘀作用者,谓之化瘀止血。
适用于瘀血阻滞经脉,血不循经的出血证候。
药如参三七。
64.收敛止血:止血药属炭类或含粘液质具有收敛作用者,谓之收敛止血药。
收敛止血药大多涩味,适用于无瘀滞的出血证。
药如棕榈炭,血余炭,白及等。
65.凉血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寒凉,除止血外兼有清热作用者谓之凉血止血。
凉血止血药适用于血热妄行之出血。
药如大蓟,小蓟,地榆,紫珠,茅根等。
66.凉血消痈:药性寒凉,既能凉血,又能散瘀,能促使疮痈消散的药物作用,谓之凉血消痈。
适用于阳证疮疡初起者。
药如败酱草,大蓟等。
67.温经止血:止血药中,药性偏于温性者,谓之温经止血。
温经止血药适用于寒性出血。
药如艾叶,干姜,灶心土等。
68.活血祛瘀药:凡以通行血脉,促进血行,消散瘀血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为活血祛瘀药。
其中活血祛瘀作用强的药物,称为破血药,或逐瘀药。
69.下瘀血:破血逐瘀,使瘀血从下排出,用治腹痛或有癥块,及血瘀经闭。
药如大黄,桃仁等。
70.和血:调和血分之义。
适用于血分失于和顺的病症。
药如当归,鸡血藤,红花,月季花等。
71.祛瘀生新:瘀血阻滞,血行不畅,影响新血生长,应用活血祛瘀药,祛除瘀血以利于新血生长,谓之祛瘀生新。
药如丹参、桃仁等。
72.续筋接骨:加速筋骨愈合,促进瘀血消散谓之续筋接骨。
又称续筋或接骨疗伤。
续筋接骨的药物多为辛平或辛苦温之品。
适用于铁打损伤,筋骨折断,瘀血疼痛等症。
药如自然铜,续断。
73.化痰止咳平喘药:凡以消除痰浊,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为主要作用的药物,称化痰止咳平喘药。
其中能祛痰、消痰,治疗痰证的药物,称化痰药;能制止或减轻咳嗽、气喘的药物,称止咳平喘药。
74.坠痰:坠,下坠之义。
如礞石功能化痰,其质重而性下坠,谓之坠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