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养生学资料(此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结合书本)
绪论
养生学:是以延缓衰老、健康长寿为目的,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保健措施。中医养生学的基本任务:是从中医的基础理论出发,通过脏腑盛衰及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揭示人类生、长、壮、老、死的规律,探索防老抗衰的原则及方法。
在中医养生史上《内经》的成书是一个里程牌,它奠定了中医养生学的基础。《内经》在养生学方面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1)划分了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不同时期,明确了人类的自然寿限,提出了以肾为中心的多元性衰老理论。
(2)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提出了较系统的养生准则及方法。《内经》中记载的养生方法是:顺四时、适寒温;节饮食、调脾胃;和喜怒、养心神;慎起居、
勤锻炼。其养生方法具有形神兼备、动静结合、顺应自然、常变统一的特点。(3)创立经络学说,为气功养生的发展打下基础。
(4)提出老年病的防治原则。
孙思邈对养生学的贡献:1.保存了唐代以前大量的养生学文献2 提倡综合的养生方法3 创造、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术
《养老奉亲书》是我国最早的“养生”专著。
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是我国古代最完备的营养学著作。
《遵生八笺》旁征博引,集明代以前养生之大成,是一部比较完整的养生专书。
《老老恒言》又名《养生随笔》,是清代乾隆年间民间隐士曹慈山所著,是老年人养生保健专书。
养生学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顺应自然,形神合一,动静结合及综合调理、因人而异等方面。
顺应自然养生法是指顺乎自然界的阴阳变化以护养调摄的方法。
形神合一指脏腑、精、气、神之间的有机联系、形体与精神的结合,形态与功能的辩证统一。动静结合: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割的两种形式。动中有静,静中寓动,二者共同构成矛盾的统一体。
孔子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是协调阴阳、保精、益气、养神。
中医学认为,精气神是人体的“三宝”,而养生的精髓也在于调养这三种人体的基本物质。
人类的寿限----天年
排除疾病以及一切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用时间作为单位把这种生命过程表现出来,就是所谓的自然寿限,又称寿命期限。我们人类以及所赖以生存的地球上所有的生物都有相对固定的寿命期限,在我国的古代文献中,常将人类的自然寿限称之为“天年”。
影响寿夭的因素
一、禀赋的作用
禀赋系指父母授予子女的天资及体质.(其中体质上如何应用,如何判定体质会考选择,请大家自己看课本P34)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三、非生物环境对寿夭的影响
四、后天调摄的影响
精是构成形体和形体藉以生长发育的物质。气不仅是构成人形体的基本物质,而且还是人
生命活动的基本形式。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衰老:指已完成发育的人体心身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引起的功能衰退过程。
老年期的划分标准:45~59岁为老年前期,60~89岁为老年期,90岁以上为长寿期。
人的年龄判断法:(小则选择大则简答)①时序年龄:以个体生存持续的时间为度量标准
②生理年龄:以个体生命实际老化程度为度量标准
③心理年龄:以个体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对自身老化的感受为度量标准
④社会年龄:以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个人的经验,知识和才能的积累,处世经验,阅历的深浅等为度量标准。
⑤外貌年龄:以遗传因素和后天保养情况为度量标准。
以肾脾虚弱为中心的多元性衰老理论。(具体内容结合书本了解即可)
调神养生法
调神养生的理论基础是形神相依。
调神养生法:通过后天的调摄,维持神情安宁,心情恬愉,借以达到延年益寿的方法(了解)。调神养生的主要原则是:顺应自然,因人而异;以静为主,动静结合;以调为主,调养结合。调神养生的主要方法是:静神法,舒神法,移神法,养神法及养性法。
静神法为养神法基础。包括以下几方面:寡私欲,抑目静耳,省思少虑。
摄生要先除六害包括:薄名利,禁声色,廉货财,损滋味除佞妄,去妒忌。
舒神法是通过对情志的调节和疏导,消除怒,忧,思,悲,恐,惊等不良情感的刺激,使心情舒畅,身心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目的的养生方法。
舒神养生法主要包括:节制法,宣泄法,情志相胜法
情志相胜法,是根据中医五行生克的理论,运用一种精神活动调节控制另一种不良情志的方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伤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
朱丹溪说:“怒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喜伤,以恐胜之;忧伤,以喜胜之,以怒解之;恐伤,以思胜之,以忧解之;惊伤,以忧胜之,以恐解之,此法惟贤者能之。”
(可以结合老师上课讲的来记,这样比较简单,老师的内容是仁-木-肝-怒礼-火-心-喜信-土-脾-思义-金-肺-忧智-水-肾-恐
移神法就是精神转移法,又称移情法,是指将困扰不解的精神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以求解脱,畅达情志。
精神转移的具体方法包括:静思转移法,怡情转移法,练形转移法。
养神摄生包括以下几个方法:虚静养神,安心养神,四季调神法,固精守神法,纳气存神法。修性养德(这题很重要,具体请看书本P70-71)
“仁者寿”的机制在于:1.修性养德有利于守神全形
2.修性养德有利于体内气血和调
3.修性养德以存元气
古代修性养德的方法至今为社会所重视,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仁礼2.性善3.知足4.忍让
起居调摄
1.起居调摄主要包括起居有常、安卧有方、谨防劳伤、谨慎房帷、居处相宜、衣着得体等方面
2.顺时起居:即顺应自然界四时阴阳之气消长的变化,安排合理的起居方法。
春季宜“夜卧早起,广步于庭”;夏季宜“夜卧早起,无厌于日”;秋季宜“早卧早起,与鸡俱兴”;冬季宜“早卧早起,必待阳光”。
人体体力活动以23天为一个节律,情绪活动以28天为一个节律,智力活动以33天为一个节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