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研究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模式研究作者:文娱来源:《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10期摘要:“大思政课”视域下,推进高校红色文化育人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要,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之义和助推强国梦复兴梦实现之需。
当前,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存在育人资源挖掘不足、育人方式有待加强、育人体系建设乏力的现实困境,基于此,高校要用好“大思政课”,持续加强红色文化育人资源供给,牢固树立红色文化育人基本原则,推动构建全方位红色文化育人体系,不断提升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校红色文化育人;实践路径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10-0084-04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用好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1]44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及改革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高校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精神滋养。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2]。
新时代,高校推进红色文化育人,要牢固树立“大思政”观,建立“大资源”,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发挥好红色文化育人“大作用”。
二、“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红色文化育人的产“大作用”(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之要“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1]34,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教育旨归。
高校育人必须坚持立德为本,引导大学生立大德、成大才,培育大学生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国家的政治品质,塑造大学生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精神风貌。
大学生在成长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影响着日后对世界与事物的认知。
在文化多元、价值多样、信息多变的时代,以何种文化、用何种形式浸润大学生思想,引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正面回应的时代课题。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ofJilinEngineeringNormalUniversity
Vol.37 No.5 May.2021
新时代高校“三全育人”工作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
秦志勇
(安徽农业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6)
[摘 要]立德树人是新时代高校的根本任务,“三全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落实 立 德
1.抓牢 大 一 年 级 理 想 信 念 教 育,细 心 “启 航 ”。 “良好的开 端,是 成 功 的 一 半”,因 此,科 学 制 定 新 生 入学 教 育 方 案,在 大 一 年 级 入 学 适 应 期 开 展 导 入 教 育,细心“启航”尤为重要。学校可 以 通 过 开 学 典 礼、 主题班会、社团招新、主题团日及迎 新 晚 会 等 丰 富 多 样的 形 式,对 新 生 进 行 理 想 信 念 教 育 和 爱 国 主 义 教 育,帮助他们 建 立 责 任 感,增 强 使 命 感;对 新 生 进 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他们的成长 指 明 方 向;对 新 生 进行法律、校规、纪律教育,为他 们 成 才 提 供 保 障;对 新生 进 行 心 理 健 康 教 育,使 他 们 尽 快 适 应 新 的 生 活 学 习 环 境 ,早 日 融 入 到 大 学 生 活 中 来 。
6.积极利用社会资 源,加 强 校 企 合 作,形 成 育 人 合力。实 践 教 学 是 大 学 教 育 重 要 且 必 不 可 少 的 环 节,学 校 要 多 联 系 社 会 优 秀 企 业 并 与 他 们 建 立 长 期 合作关系,为 学 生 提 供 良 好 的 实 习 实 践 环 境。 企 业 里的优秀员工实践能力强,社会经 验 丰 富,通 过 他 们 的指导,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 强 学 生 就 业 的 竞争力。
20130725_立德树人_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
“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及有效机制*骆郁廷a郭莉b(武汉大学 a.党委 b.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完成这一任务,需要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主要包括课程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创新“立德树人”的有效机制,不断增强“立德树人”的社会合力和整体效应。
关键词: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路径;有效机制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3)7-0045-05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学校工作指明了方向。
学校必须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探索“立德树人”的实现路径,创新“立德树人”的工作机制,提高“立德树人”的实际成效。
一、“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抓住了教育问题的本质,为学校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我国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一方面,强调了“德”在人的德智体美诸种素质中的核心地位和德育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地位,教学、科研、管理都要服务于“立德”。
另一方面,“立德树人”强调“立德”是“树人”的一种方式,树人需要立德,立德才能树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决定了“立德树人”要立的“德”是社会主义所需的德。
任何社会都强调“德”的重要性。
“立德”为我国古代“三不朽”之首。
《左传》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在这三不朽中把“立德”摆在第一位。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的过程,就在于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这样一种情况,即人的所有各方面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
在这个和谐里起决定作用的、*骆郁廷: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与研修武汉大学基地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导的成分就是道德。
高校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
Jan. ,2021Vol. 40 No. 12021年1月 第40卷第1期洛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Luoyang Normal University 高校校园文化涵育“立德树人”的三重维度孟雪静(青岛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青岛266071)摘要:文化育人是高校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路径。
校园文化以其特有的渗透功能将“立德树人”的价值观照物化于校园物质文化与人文景观的构建之中。
创设“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须以阐扬优秀 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创新课程教学与制度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胳径,从历史、现实与价值三 重维度探索全方位、立体化的校园文化育人模式。
同时,也应避免德育文化传承与弘扬中的形式化、缺乏创新驱动的制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功能障碍等问题对“立德树人”校园文化创设的消极影响。
关键词:校园文化;立德树人;历史维度;实践维度;价值维度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4970(2021)01 -0075 - 05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 争。
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如何培养人才,成为当今社会的迫切问题。
2019年3月18 0,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要 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才兼备的优 秀人才,再一次强调了高校在培养人才上的基本价值遵循。
高校作为专门培养人才的功能性文化机构,其 校园文化在助推“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上起着十分重要的化育作用。
一、校园文化与立德树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是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战场。
在助推高校“立德树人” 的建设进程中,校园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熏陶作用。
作为一种功能性群体文化,校园文化有其特殊的构成要素和运行模式。
与教学活动有组织、有计划地传授 知识不同,校园文化以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将国家、社会倡导的价值理念渗透于学生的认知体 系。
氛围·制度·品牌——大学文化育人的三维视角
第 31卷
传 统大学 的特征 ,总 会 在新 兴 大 学 中通 过 不 同 的方 式 表现 出来 。以“制 度 ”为特 征 的第 二 代 大学 ,必 然 内含第 一代大 学的“氛 围”特 征 ,未来 的第三代 大学 , 必 然也是 在 内含“氛 围”、“制 度 ”特征基 础上体 现“品 牌 ”特征 的大学 。
谓 一 流大学 ”,及 “西 方大 学 ”、“第 一代 大 学”、“第 二 代 大 学”、“第 三 代 大 学 ”…… 这 些 界 定 ,一 方 面 是 为 了探索 大学 的本 原 与 传 统 ,另一 方 面 是 为 了探究 大 学 的 发 展 趋 势 与 特 征 变 化 。
如果从 人类 文 明进 程 的视域 去 释读 大学 发展 轨 迹 ,可 以把 以上所 描 述 的大 学 特 征 都 归 入 现 代 大学 的范 畴 。 即 目前 我们 所 描 述 的 公元 1500年 以来 的 世 界范 围的大学 ,都 是 工 业 文 明背 景 下 的 以制 度 为 显 著特 征 的现代 大学 ,即第 二 代 大 学 。而 公元 1500 年 之前 的大 学 ,即农业 文 明 背景下 的大学 ,是 以氛 围 为特征 的古代 大学 ,或称 为前 现代 大 学 ,是 第一 代 大 学 。未 来 的大学 ,即信 息 文 明背景 下 的大 学 ,是 以品 牌 为特 征 的后 现 代大 学 ,是第 三代 大 学 。而且 ,目前 人们 关 于大 学教 学 、科 研 、社会 服 务等 职能 扩展 与 大 学 发展 逻辑关 系的 讨 论 ,都 可 以认 为 只 是 在 现代 大 学 (第二 代 大学 )的视 野 内讨论 的话 题 。
一 、 从 “氛 围”到“制 度 ”再 到 “品牌 ”,是 大学历史发展 三个阶段的显著特征
宣传部课题: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
附件1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申请书负责人:申楠所在部门:党委宣传部(盖章)建设时间: 2017年9月——2019年8月(两年)联系人:霍鹏涛联系电话:太原师范学院1331办公室2017年5月二、项目设计论证三、预期研究成果四、课题研究经费五、课题负责人所在单位意见六、专家评审组评审意见七、审批意见附件2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任务书项目名称__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_项目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项时间 2017年9月完成时间 2018年8月课题负责人申楠联系电话所在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党委宣传部_____ _______太原师范学院1331办公室制2017年6月内容提纲一、立德树人项目基本信息项目名称,研究领域,项目承担单位及单位负责人。
二、项目选题的价值、主要解决的问题、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研究目标在分析本领域发展趋势和状况的基础上,结合本项目已有工作基础,确立研究方向、近期主要研究内容和预期研究目标。
三、项目完成的条件及保障措施四、立德树人项目经费建设经费概算与落实计划。
五、依托单位的支持和审查意见签字及审核意见表附件3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建设计划中期检查表项目名称__新形势下高校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内容及载体研究_项目编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立项时间 2017年9月完成时间 2019年8月课题负责人申楠联系电话所在部门____________________党委宣传部_____ _______太原师范学院1331办公室制2017年6月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立德树人绩效考评指标及采分要点2、计入本项目绩效考评的成果必须标注“太原师范学院‘1331工程’建设计划项目”资助;3、凡涉及定性评价项目,由专家视总体情况,分优秀(85-100分)、良好(75-84分)、合格(60-74分)、不合格(60分以下)酌情评分。
营造育人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营造育人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而营造育人文化则是实现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
营造育人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以下是一些营造育人文化的途径和策略。
一、建立育人导向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育的灵魂,建立育人导向的教育理念是营造育人文化的基础。
教育者应该明确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
同时,教育者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的差异性,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二、创设育人环境
育人环境是学生成长的重要条件,创设育人环境是营造育人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同时,学校应该注重校园文化建设,让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实施育人课程
育人课程是营造育人文化的重要策略之一。
育人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
同时,育人课程应该注重学生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情感素质和道德观念。
四、加强师德建设
教师是育人的主体,加强师德建设是营造育人文化的重要途径。
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做到言传身教,以身作则。
同时,学校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
营造育人文化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育人导向的教育理念、创设育人环境、实施育人课程和加强师德建设都是营造育人文化的重要途径和策略。
只有通过全面的育人工作,才能够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优秀人才。
文化育人 立德树人
统计与管理二○一五·六社会经纬文化育人 立德树人邢雯芝摘 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必然要求和重要内容,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从立德树人的必要性出发,阐述了通过文化育人来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想。
关键词:高职教育 文化育人 立德树人DOI:10.3969/j.issn.1674-537X.2015.06.080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
2007年,他在全国优秀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广大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0年,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份纲领性文献里,再次鲜明地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
2012年,胡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又强调:“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党代会上,这是首次以报告的形式提出“以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这是对十七大的“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理念的深化,大大丰富了培养人才的内涵,并指明了今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具有里程碑意义。
至此,从政治局集体学习会到党的十八大,“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被明确写进党的报告,成为未来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南针。
一、高职院校以 “立德树人”为教育理念的必要性(一)立德树人是继承我国教育历来重视道德品质培养优秀传统的需要自古以来,教育就重视对学习者品德的培养,教育的目的不光是为了传授知识,也是为了培养学习者高尚的道德情操。
“立德树人”是我国优秀的教育传统的延续。
《礼记·大学》中记载:“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认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
文化是大学的灵魂文化是大学的灵魂,育人是办学的根本任务。
加强以育人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迫切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高等学校加强文化建设应思考和把握三个方面的问题。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导向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影响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全民族共同的精神追求,凝聚和概括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精髓,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价值导向,指明了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方向。
高校作为文化机构和教育机构,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是文化建设的示范区、辐射源,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阵地。
高校的文化建设必须体现以育人为核心的本质要求,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这既是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想源泉高等学校肩负着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民族精神的根脉和源泉,是大学文化建设宝贵的思想库。
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数字化时代,各种思想文化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西方鼓吹的“普世价值”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我国宣传思想文化领域形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加强大学文化建设,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自信,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汲取民族文化的思想精华,不断提高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抵制西方对我的文化侵蚀。
以形成学校特色文化为建设重点大学的发展历程也是大学文化的积淀过程。
大学因为历史背景、办学特色、学科优势、地域环境等不同,在文化发展脉络上也呈现出不同的个性与特质,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历史文化传统,展现大学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发展优势。
大学文化建设只有立足于挖掘学校自身的文化资源,才能接地气、有底气、显灵气;只有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特色文化品牌,才能不断彰显文化建设的创新与活力,形成大学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影响力。
大学“四个一”文化育人活动倡议书
大学“四个一”文化育人活动倡议书亲爱的同学们:为全面落实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更好发挥先进文化引领人、激励人、感召人的作用,引导全体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说话、写作习惯,提高全院学生的综合素质,根据我校实际,特制定本活动倡议书。
一、工作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D史学习教育为重点、人文素质教育为主线、《XX大学书单》为抓手,在学生中广泛开展“四个一”文化育人活动,激励学生用好运动场、图书馆、实训室这三个平台,掌握卫生、合作、自律这三项能力,拥有心忧天下、胸怀祖国、情系XX大学的三种情怀,引导学生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同时,通过更充实的活动内容、更多人的参与、更多成果的产出,打造校园文化精品项目,形成独具XX大学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提升我校人才培养质量。
参加对象:全体在校学生二、主要任务活动主要任务分为“每周一书、每人一语、每课一讲、每日一记”四项。
具体如下:(一)每周一书。
图书馆牵头,各二级学院具体组织实施。
“每周一书”是学院倡导全院师生坚持每天读书,涵养“书卷气”。
根据D史专题书目(图书馆提出)、《XX大学书单》自主选择阅读所喜爱的书籍,并记录自己阅读后的心得、体会和感悟。
图书馆围绕“每周一书”的推进,开展《XX大学书单》推广与宣传、“XX大学读书共享会”、第十一届读书月、“书香班级”的创建与评选等活动。
同时,各二级学院按照活动方案,激励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定期开展“读书会”。
通过多读书提升XX大学人的书卷气、书香气、书生气,通过学D史激励导XX大学人学以明理、学以增信、学以崇德、学以力行。
(二)每人一语。
学生工作部牵头,各二级学院组织实施。
“每人一语”是每位学生提出一句专属座右铭,砥砺“鸿鹄志”。
每年9月,学生工作部组织新生“每人一语”征集活动,要求全体新生每人提出一句警示、勉励自己的话,对自己学习、生活、实践中所获经验教训进行总结提炼,形成自己专属的座右铭。
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应该以“育人”为中心
“ 个 代 表 " 要 思 想 为 指 导 三 重
建设 有 中 国特 色 社会 主 义 事 业 的理 论 指 南 , 引 是
导 我们 前进 的 一 面 鲜 明 旗 帜 , 习 贯 彻 这 一 思 想 学
程 育 兰
( 孝感学院 文 明办 , 湖北 孝感 4 2 0 ) 3 0 0
摘 要 : 针对 目前大学生思想道德存 在的一些 问题 , 高校精神 文明建设 应该 以高校 的根 本任务“ 育人” 为中 心, 从教 书育人、 管理 育人、 务育人、 服 文化 育人 以及 环境 育人等各个 不 同层 次、 同方 面 出发 , 不 围绕教 学、 科研 和学科建设等工作 , 采取相应措 施 , 保证高校“ 育人” 一根本 任务的完成。 这
二 、 强 高 校 精 神 文 明建 设 应 该 加 以“ 人 " 中心 育 为
中有两 耳 不 闻窗外 事 , 心只 读 圣 贤书 的 , 一 有一 门 心思走 出国 门 、 志扎 根异 邦 的 , 自私 自利道 德 立 有
败坏的……他们注重 自我 、 注重功利、 价值取向多 我国的高等教育 , 既具有培养高级人才 、 发展 元 。] [ 面对 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存 在的这些 1
关 键 词 : 神 文 明 ; 设 ; 人 精 建 育 中图 分 类 号 : 6 14 3 文献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12 4 (0 6 0 —1 30 1 7—5 4 2 0 ) 50 1—3
者和接班人 , 为提高全 民族素 质作 出贡献是 高等
一
质而言 , 高等教育与社会 主义精 神文明建设 在 目 社会 主义精 神 文 明建设 的核 心 和灵 魂是 思 想 标上是完全一致的 , 这是 高等教育作用于社会主 道德建设 , 高校精神文明建设从根本上说 , 是教育 义精神 文 明最 为直 接 、 也是 较 为重 要 的层 面 。
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
关于高等教育中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思考摘要:就高等学校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所围绕的“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与“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各自本身的以及它们与素质教育之间的关系展开讨论。
首先,就前一根本性问题与文化、教育、高等教育、素质教育、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其次,就后一根本性问题与高等教育、高等学校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最后.就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以及与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关键词:大学,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素质教育在高等学校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中央负责同志明确而深刻指出:高等学校要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紧密联系本校实际,明确发展思想,解决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促进科学发展。
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中央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教育优先发展的重大战略。
两个根本性问题的提出,不仅为高等学校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直接关系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关系到思想政治领域的和谐和稳定。
科学发展上水平,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重中之重”,对重点大学更是如此。
笔者拟就这两个根本性问题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
而且,今年又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这一重要的历史性文件颁布十周年,所以,我们曾为此专门撰文《素质教育:改革开放30年中国教育思想一大硕果》[1]以志纪念。
本文就是在该文的基础上写成的。
重点就素质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同这两个根本性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行讨论,为的是高等学校特别是重点大学科学发展上水平。
这些讨论仅作为我们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中的一些认识与体悟,来参与“高等教育强国”这一主题的讨论。
一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等学校“首先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的内涵解析
2020年10月第5期总第64期高校辅导员摘要:文化育人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新时代语境中,高校文化育人就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主要内容,通过依托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媒体,推动主流文化融入校园生活,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使其自觉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文化育人;内涵;时代新人[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618(2020)05-0013-05文化育人即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它是通过多种文化形式或载体将教育内容融于其中,使人在文化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的教育方式。
文化育人是一个包含着以何种文化育人、如何育人以及育成什么样的人等要素的系统过程,它能促使人实现自身的社会化,推动人从孤立、片面的状态走向完整、自由的状态,是社会化和个性化相统一的过程。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文化育人就是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以“潜移默化”的育人方式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方式。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高校文化育人的主要内容文化是人创造的产物,其一经产生就深刻地影响着人,是“人化”与“化人”的统一。
文化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有先进科学文化也有消极落后文化,有主流文化也有非主流文化。
不同的文化培育不同的人,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无不受到各种文化的影响。
在文化多样化的环境中,高校育人工作应根据时代特征与青年学生特点,选取既适应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又满足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内容来培育当代大学生。
这种教育内容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文化也区别于封建落后文化,是体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这种文化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又面向世界,经过了历史的积淀和人民的选择,能够给大学生以精神滋养和思想洗礼。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有着多重的意义和价值,其中育人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育人的含义是指以教育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人格品质。
育人的过程需要培养学生的思想、情感、行为、道德等多个方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起到引导和帮助学生发展的作用。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育人的意义在于培养健康性格。
健康的人格是成功的基石,对于每个人的成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人格决定了个人的一生,而教育育人的过程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培育健康的人格。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不仅仅关注知识传授,也关注品德修养和潜在潜能的开发。
健康正面的人格特质能够帮助学生成功地应对挑战,确保他们在未来的人生中能够赢得幸福和成功。
其次,育人的意义在于发展综合素质。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生的短期成绩,也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全面发展。
教育育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各个方面的培养,包括学生的知识、技能、情感、健康、思维等。
如此一来,学生才能够全面地发展,在未来的人生中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第三,育人的意义在于提高社会人才素质。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时代中,社会对于人才品质的需求正在不断提高。
育人的任务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他们更加适应未来的社会发展需求。
当学生能够具备足够的综合素质后,他们就能更好的为社会做出贡献。
这正是育人的意义所在。
最后,育人的意义在于传承人类文化。
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也是一个与人类文化有关的传承过程。
学生需要通过教育接触到人类文化的精华,了解历史和文化,进而提升自己。
同时,育人的任务也是要传承人类文化,保护它们不被遗忘。
当学生走上社会后,他们会为人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教师们需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而努力工作,培育健康的人格,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社会人才素质,传承人类文化。
而育人的过程不只是在课堂上进行,也是在生活中展开。
教师、家长和社会都有着育人的责任,共同培育一代代优秀的人才,为人类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任何人类的活动都离不开理念的指导或影响,我们的教育也不例外。
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我们时时在学,而 2012年 7月,我参加的北京师范大学高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培训活动则是一次课改下新理念的洗礼,各位专家的讲座 , 使我受益颇多 , 感受颇多 , 启迪也颇多, 它使我明白了教育的根本任务, 并且为我怎样成为一名好老师指明的方向。
下面我把自己的一些反思说出来 , 以共勉。
一、我们是在办学还是在办教育?以往我们听到的讲座,大多是怎样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提高升学率当作教育的重要目的, 而此次各位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学校教育所肩负的时代重任——育人。
回顾我们的教学历程 , 我们教育方向的贯彻到位如何 ? 我们的教育目的落实正确与否 ? 我们培养了怎样的人才 ? 我们的教育为什么会让一些学生逃离学校 , 远离亲人 , 被社会抛弃 ? 各位专家多次强调的“钱学森之问”更是振聋发聩! 我们的教育怎么了? 教育方向偏差,我们大多重视智育的教育,却忽视德育的培养。
教育工作者习惯于传统的教育方式——搬运式, 捆绑式方法而忽视了学生的智慧与需求。
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共性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个性差异的存在。
教学管理者重视别人经验,重模式化, 大众化, 而忽视了教师个体体验,缺乏对独立思考,与众不同者的赏识。
教育改革者的功利主义取向。
等等问题,成为当前我们教育之痛,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深深反思!从注重培养人的才识到注重培养人的品德;从注重培养优秀人才到注重培养合格公民; 从注重培养全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到注重培养全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养等等,这一切真正揭开了教育的庐山真面目, 我们为此欣喜, 激动。
是的, 我们常常感慨学生的高分数低素质, 公民道德的沦丧等等不良的社会现象, 也许, 正是我们对教育的理解认识的偏差所致。
注重学识,忽视品德,远离了教育的本质所在。
正如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德育工作处原处长孙学策教授所言“教书育人——教书是手段,是途经,育人才是教育的终极目的。
拓展文化育人维度提高立德树人水平
拓展文化育人维度提高立德树人水平【摘要】文化育人是教育事业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立德树人更是教育的根本任务。
为了提高立德树人水平,我们需要通过拓展文化传承的途径、强化学生的道德修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来实现。
这些举措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升综合素质。
拓展文化育人维度对于立德树人至关重要,文化育人更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
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培养更多拥有高尚品德和人文修养的优秀人才,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文化育人、立德树人、拓展、提高、维度、途径、道德修养、人文素养、校园文化、家庭教育、合作、全面发展、教育事业、主题1. 引言1.1 文化育人的重要性文化育人是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是传承文化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方式。
文化育人不仅仅是让学生熟悉历史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的根基,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文化育人可以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迷失方向,增强文化自信心,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
文化育人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拥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育人对学生的成长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通过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才能使学生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立于不败之地,做到德、智、体、美等多方面全面发展。
1.2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教育工作的根本宗旨和价值取向。
立德树人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当代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
在当今社会,道德风尚不正、价值观念混乱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人才成为了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
立德树人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根本目的,是教育事业的永恒主题。
立德树人是指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浅析大学素质教育中的文化育人
以文化育人的新视角 界定素质教育 内涵 文化育人不是一种 有形知识的灌输 ,而是 向人们 的思 想理 念注入 人性 中 尚德 、 进取 、 责任 、 容 、 恩 、 包 感 良知 、 谦 虚 、 敢、 勇 悲悯 、 恤 等美德 , 体 以此 表 达一 种积极 向上 的意 识 , 潜移默化地浸润 于灵魂 和精神 。文化 育人 对于学校 , 并 在于 动态把 握社 会 变化 ; 文化育 人 对于 家庭 , 于树 立父 在 母精 神教 练式 的榜样 力 量 ; 化育 人对 于孩子 , 于关 注 文 在 人性美 德修行 的铸就 , 以此 彰显社会 的进 步 。一 种理念涵 养一 种精 神 , 一种 文化 塑造 一种 人 才 , 社会 的净 化 只有通 过 文化表 达 的精神 “ 过滤 ” 才 能体 现 出创新力 和凝 聚 力 , , 素质 教育的实践 与推广 只有通 过文化 的理念诠 释 , 才能表 达 出适应发展 的新 境界 。 之所 以说 文化育人体现 出素质 教育的新视角 ,是 因为 2 0多年前我们确 立的基本教 育决策—— 素质教育 , 在实施 过程 中 出现 了表 面上 热 闹 , 际上却 是 走过场 、 实 暗藏 玄机 的怪现象 , 内容上 “ 诸如 有活动没文 化”动机上用 活动 应付 、 检查等 问题 。 “ 我们 对素质教育 的认识 当始 于 2 纪 8 0世 O年代 , 由于 当时 的背景和原 因: 一是 为 了克服 片面追 求升学 率的 负面 影响 , 二是为 了提高教 育质量和 国民素质 ” 。这种背景 与原 因下 制定 的政策 取 向 , 导致 此后 教 育发展 中 , 素质 教育 对 的认识 一直陷人 一种悖 论状态 : 方面提 出素质 教育 的根 一 本宗 旨在于提高 国 民素质 , 另一方 面又把 这一宗 旨的实现 单方 面归结 于学校教 育来完 成。如原 国家教 委 19 9 7年提 出的 《 于 当前 积极 推进 中小 学素质 教育 的若 干意 见》 关 以 下简 称《7 9 意见 》 为 , 质教育 “ 根据 《 认 素 是 教育法 》 定 的 规 国家教 育方针 , 眼于受 教育 者及社会 长远发 展的要求 , 着 以面 向全体学 生 、全 面提高学 生的基 本素质 为根本 宗 旨, 以培 养受教 育者 的态 度 、 力 、 进他 们在 德智 体等 方 面 能 促 生动 、 活泼 、 主动发 展为 基本 特征 的教 育 ”我们 且不 说 国 , 家 的教 育方针 已多次作 过修改并 鲜 明地 提 出教 育必 须“ 为 人 民服务 ” 的新理念 , 仅是 素质 教 育将 教育的培养放 在第一位 ! 《 ” 国家中长期教 育改革 .
弘扬大学文化 强化育人为本
办学传统和学风校风在精神层 面上的集中体现 。
从一定程度上来讲 , 大学 的文化存在具有超越物 质存在的历史价值 , 大学的物质存在可以模仿 、 新
为 自己的建设对象 , 充满 了对人类命运 的终极关
怀 , 满 了对 民族 、 充 对社 会 、 整 个 世 界 的责 任 意 对
是推 动人类 的文 明进 步 , 为 了使 人 能 够得 到 真 是
、
大 学的生命在 于大 学文化
大学 文 化 是 一所 大 学 在对 知 识进 行 传 承 、 整
理、 交流和创新 的过程 中所创造并 能体现 自身思
想 观念 和价 值追 求 的文化 , 是一 所大 学办 学历史 、
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 使人类美好 的信念 和情感
凸显执着 的价值追求 、 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
责任 使命 。
第三 , 大学文化体现着一所大学对学术 的积
极崇 尚。学 术 活 动是 大 学 存 在 的一 个 重 要 基 础 。
大学文化拒绝一切思想观念的和教条的禁锢与束
缚 , 唯 上 , 唯书 , 不 不 只唯 实 , 终强 调 独 立 人 格 、 始
学育人工作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进步和完善 。
一
程, 就是探求未知世界 、 求证事物本质 、 追求真理
的过程。在这种特殊活动和特殊环境下形成的大
卫 真理 的独 特特征 。
本理念 、 模式 、 方法得 以继承与发展 , 并推动着大 学文化 , 充分展示着大学追求真理 、 坚持真理、 捍 第二, 大学文化体现着一所大学对人类进步 的终极关怀。创造知识和传承知识 的终极 目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陈恕平*摘要: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
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
文化是大学氛围、制度与品牌的共同内核,是大学生存发展变迁的主线。
大学文化与大学氛围、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大学文化与大学品牌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表明,大学发展的最终依据是文化传承、文化变迁与文化创新,因而就文化机构而言,大学发展的最理想形态是“文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
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在大学的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象现在这样,对大学史的研究具有如此直接和重大的意义。
中国大学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和磨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大学机构性质及其角色、功能的片面、不准确的认识和理解。
深入思考和探索大学的本质和大学发展的特征,克服对大学性质认识的局限性和对大学发展逻辑认识的片面性,是减少关于大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决策失误,促进大学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成大学文化育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
一、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显著特征“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努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塑造大学品牌”,是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办大学本质任务的一些简约而鲜明的论点。
这样一些论点与世界大学发展历史中的职能扩展与使命重构紧密相连。
目前的论述,一般都认为大学的职能是按“教学”到“教学、科研”,再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轨迹发展的。
所谓“中世纪大学”、“古典大学”、“传统大学”、“现代大学”、“未来大学”(“后现代大学”)或者“康德的理性大学、洪堡的文化大学和当代的所谓一流大学”,及“西方大学”、“第一代大学”、“第二代大学”、“第三代大学”……这些界定,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大学的本原与传统,另一方面是为了探究大学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变化。
如果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视域去释读大学发展轨迹,可以把以上所描述的大学特征都归入现代大学的范畴。
即目前我们所描述的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范围的大学,都是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以“制度”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大学,即第二代大学。
而公元1500年之前的大学,即农业文明背景下的大学,是以氛围为特征的古代大学,或称为前现代大学,是第一代大学。
未来的大学,即信息文明背景下的大学,是以“品牌”为特征的后现代大学,是第三代大学。
而且,关于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扩展与大学发展逻辑关系的讨论都可以认为只是现代大学(第二代大学)的视野内讨论的话题。
大学的共同特征是探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师生共同体。
无论是第一代大学,还是第二代大学或是第三代大学,无论大学的“氛围”、“制度”、“品牌”这样一些特征怎样地表述,大学作为“师生共同体”的根本特征是不变的。
而且,大学作为“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作为文化机构的本质属性,以及传统大学的特征,总会在新兴大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
以“制度”为特征的第二代大学,必然内含第一代大学的“氛围”特征,未来的第三代大学,必然也是内含“氛围”、“制度”特征基础上体现“品牌”特征的大学。
相对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第二代大学,即现代大学的概念,第三代大学即未来大学的特征还*作者简介:陈恕平,湛江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是相当模糊的。
我们在给未来的文明形态设想时,对于是称之为后现代?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或者信息文明与太空文明?是第三次浪潮还是第四次浪潮?都只是一个日渐清晰的方向。
因此,实践中的“现代大学”,即第二代大学,在追忆“氛围”的大学过往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强化作为“制度”的特征,并且同时在不断积聚关于“品牌”的因素,以应对信息化、多样化、市场化、国际化、综合化、个性化日益发展的大学发展趋势。
要特别留意的是,“品牌”因素既可能是未来文明的先兆,也可能是现代文明即工业文明的一个部分,我们正处在两个文明的分界处,所以还不好把握它的归属。
因此,在我们所处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交汇的时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大学当前的中心任务。
这个中心任务以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为前提,并且在不断的制度化中逐步增强塑造品牌与拓展经营的意识和实力,从而形成以大学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
二、大学文化是大学氛围、大学制度、大学品牌的共同内核,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根本属性,是大学生存发展的主线中世纪大学是“自发”的大学,是“先发内生型”的大学。
大学如行会,其机构、特许状与教学组织,都是围绕着“学者社团”的利益而展开的。
因而大学“思想”的作用(思想产生)占优,职业的作用(培养人才)次之。
因此“办大学就是办氛围”,正如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在《大学一解》中所述,“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即学校犹水,学生与老师正如小鱼跟着大鱼游,游着游着,小鱼变成了大鱼。
又如“所有的牛津的学子,都是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
我们现在很怀念这种古典大学的办学氛围。
延续英国老牌大学传统的“学院”(学生宿舍院——“舍堂”)体制,我们在香港大学圣约翰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树人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台湾东海大学博雅书院均可看到。
随着大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大众传媒、交通手段、标准化公共教育和互联网虚拟世界的迅速发展,以往作为精神共同体与地域共同体合一的传统精英大学格局被打破。
人们寻求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的精神需要,更加希望在回归传统大学办学模式中得到满足。
因而重建“共同理解”、“共享观念”的新的学习与研究共同体,重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成为现代大学的文化使命。
现代大学是“创建”的大学,是“后发外生型”的大学。
无论是教会大学(教师是神职人员)还是国家创建大学(教师是公务员或准公务员),大学的公益性与公共性因素不断增强,同时政府的干预或主办者的经营也就顺理成章。
正如公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规模越来越大,经费投入、体制、外部关系、内部管理、教育教学管理,都要有一套标准化的制度安排。
因此“办大学就是办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
起源于洪堡的现代大学,增加了科学研究的职能,科学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的主体,传统大学的人文传统式微。
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准化、机械化、纯粹的理性削弱了精神创造的空间和敏锐的人文眼光,因而就有了对大学“仰望星空”的期待。
建构富有弹性的现代大学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达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呼声日隆。
未来大学是“经营”的大学。
“过去一个世纪里,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出了越来越有力的公司化伦理,即一种竞争学生、教职员和资金的体制。
”[1] 大学市场化逐渐成为趋势,对生源、教师和资源的竞争日益成为办学中的重要任务。
无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如何符合消费者利益成为大学生存的需要,企业化经营方式越来越多被大学采用。
营利化的高等教育自己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经营大学成为21世纪大学管理方式的革命性主题。
大学将从第一学历教育向学历与培训、科研与服务并重转变,从序列化向并列化转变。
正如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营利性大学已占据了学生市场的较大份额。
大学品牌经营日益重要。
学制弹性化、教学服务商品化、教学内容套餐化、教学选择多样化将随着信息文明的“方兴未艾”而蓬勃发展。
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人类文化的机构,大学发展与变迁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
大学的发展始终与文明进步相伴随。
人类越发展,文化越丰富,大学越复杂。
作为一个师生共同体,大学的文化特征是大学的核心特征,精神和学术,是大学发展变迁中永远不变的主线。
三、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原。
大学是促进人的社会化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大学文化作为群体认同的一种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育人功能是大学文化的本体功能。
‘文’是育人的核心内容,‘化’是育人的基本方法。
”[2] 大学是文化单位,是学术机构,是社会组织,是独立的有生命的个体,因此,大学要以文化育人为根本任务,坚持本质特性,发挥基本功能,适应社会需要,能动创造未来。
[3]实现文化育人,必须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
兰德曼在《哲学人类学》中指出,“不仅我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创造了我们。
个体永远不能从自身来理解,他只能从支持他并渗透于他的文化的先定性中获得理解。
”大学作为“大学人”(师生)教学相长、民主平等的学术共同体,其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在于师生的广泛的交往和接触,使“大学人”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接受文化沐浴、情操陶冶、道德洗礼和人格升华,在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中达成价值认同、生成思维方式、形成行为习惯。
大学原有的“提供知识”的核心功能将随着媒体的发展及信息传播途径与形式的多样化而不再为大学所垄断。
但人际交往中“沉默的知识”、“精神的力量”、“创意的启发”永远是人类智能中最珍贵的不可复制的部分。
作为实体的大学,其文化氛围的优势,将是其永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营造具有大学办学传统、地域特色、专业风格、时代特点的大学氛围,一是要明确表达大学的使命,鲜明办学的理念,凝练大学的精神。
通过校史的研究和传扬,不断积淀大学的传统。
通过校训精神与办学理念的倡导,积极引导师生的精神追求和激发个体和群体的无穷能量。
通过引领学生寻找精神家园,追求“大写的人”的人生境界。
通过理念的提出、目标的凝练,让“大学人”对大学有信心、有归属感、自豪感。
二是要贯彻“知行合一”理念,积极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校本特色的教学、礼仪、行为规范,是一所特色大学文化氛围最活跃的部分,通过社会实践、第二课堂、通识教育、小班教学、服务学习与住宿学习,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文化交往互动中,不断彰显校本文化特色、提升大学品位、升华大学精神。
三是要精心规划设计和建设校园文化景观。
这是校本文化直观的物化风貌,置身于特定大学文化场景的特色校园,同样陶冶和激励、暗示师生的心灵,产生“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的教育效果。
实现文化育人,必须构建现代大学制度。
大学是历史的存在。
大学发展史表明,大学发展有赖于大学制度的不断创新。
自中世纪以来,从作为学者行会的中世纪大学,到作为精神修道院的古典大学,到“超越象牙塔”之后,承担诸多职能的现代大学,无论从形式到规模,大学的各个方面都已经发生了重大的乃至根本性的变化。
正如克拉克·克尔所言,纽曼心目中的大学只是“居住僧侣的村庄(大学观)”,弗莱克斯纳心目中大学还是“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现代大学观)”,而当代的大学则是“五光十色”、“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多元化巨型大学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