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育人是大学的根本任务

陈恕平*

摘要: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大学的历史发展过程是以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文化是大学氛围、制度与品牌的共同内核,是大学生存发展变迁的主线。大学文化与大学氛围、大学文化与大学制度、大学文化与大学品牌相互关系的历史和现实状况表明,大学发展的最终依据是文化传承、文化变迁与文化创新,因而就文化机构而言,大学发展的最理想形态是“文化有机体”的生命存在。弘扬中华文化传统,启发学术文化自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建设文化校园,实施文化育人,是中国现代大学的根本任务。

在大学的发展史上,从来没有一个时期象现在这样,对大学史的研究具有如此直接和重大的意义。中国大学建设发展取得历史性的成就,也经历了曲折和磨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大学机构性质及其角色、功能的片面、不准确的认识和理解。深入思考和探索大学的本质和大学发展的特征,克服对大学性质认识的局限性和对大学发展逻辑认识的片面性,是减少关于大学发展的宏观与微观决策失误,促进大学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完成大学文化育人根本任务的基本前提。

一、从“氛围”到“制度”再到“品牌”,是大学历史发展三个阶段的显著特征

“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努力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塑造大学品牌”,是一个时期以来关于办大学本质任务的一些简约而鲜明的论点。这样一些论点与世界大学发展历史中的职能扩展与使命重构紧密相连。目前的论述,一般都认为大学的职能是按“教学”到“教学、科研”,再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轨迹发展的。所谓“中世纪大学”、“古典大学”、“传统大学”、“现代大学”、“未来大学”(“后现代大学”)或者“康德的理性大学、洪堡的文化大学和当代的所谓一流大学”,及“西方大学”、“第一代大学”、“第二代大学”、“第三代大学”……这些界定,一方面是为了探索大学的本原与传统,另一方面是为了探究大学的发展趋势与特征变化。

如果从人类文明进程的视域去释读大学发展轨迹,可以把以上所描述的大学特征都归入现代大学的范畴。即目前我们所描述的公元1500年以来的世界范围的大学,都是工业文明背景下的以“制度”为显著特征的现代大学,即第二代大学。而公元1500年之前的大学,即农业文明背景下的大学,是以氛围为特征的古代大学,或称为前现代大学,是第一代大学。未来的大学,即信息文明背景下的大学,是以“品牌”为特征的后现代大学,是第三代大学。而且,关于大学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扩展与大学发展逻辑关系的讨论都可以认为只是现代大学(第二代大学)的视野内讨论的话题。

大学的共同特征是探究高深学问、培养高级人才的师生共同体。无论是第一代大学,还是第二代大学或是第三代大学,无论大学的“氛围”、“制度”、“品牌”这样一些特征怎样地表述,大学作为“师生共同体”的根本特征是不变的。而且,大学作为“遗传与环境的产物”,大学作为文化机构的本质属性,以及传统大学的特征,总会在新兴大学中通过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以“制度”为特征的第二代大学,必然内含第一代大学的“氛围”特征,未来的第三代大学,必然也是内含“氛围”、“制度”特征基础上体现“品牌”特征的大学。

相对于工业文明背景下的第二代大学,即现代大学的概念,第三代大学即未来大学的特征还*作者简介:陈恕平,湛江师范学院宣传部部长、高等教育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是相当模糊的。我们在给未来的文明形态设想时,对于是称之为后现代?还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或者信息文明与太空文明?是第三次浪潮还是第四次浪潮?都只是一个日渐清晰的方向。因此,实践中的“现代大学”,即第二代大学,在追忆“氛围”的大学过往的同时,还在不断地强化作为“制度”的特征,并且同时在不断积聚关于“品牌”的因素,以应对信息化、多样化、市场化、国际化、综合化、个性化日益发展的大学发展趋势。要特别留意的是,“品牌”因素既可能是未来文明的先兆,也可能是现代文明即工业文明的一个部分,我们正处在两个文明的分界处,所以还不好把握它的归属。

因此,在我们所处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信息文明交汇的时代,“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是中国大学当前的中心任务。这个中心任务以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为前提,并且在不断的制度化中逐步增强塑造品牌与拓展经营的意识和实力,从而形成以大学氛围营造为基础、以制度建构为导向、以品牌塑造为手段的动态三维结构。

二、大学文化是大学氛围、大学制度、大学品牌的共同内核,大学文化是大学的根本属性,是大学生存发展的主线

中世纪大学是“自发”的大学,是“先发内生型”的大学。大学如行会,其机构、特许状与教学组织,都是围绕着“学者社团”的利益而展开的。因而大学“思想”的作用(思想产生)占优,职业的作用(培养人才)次之。因此“办大学就是办氛围”,正如清华大学梅贻琦老校长在《大学一解》中所述,“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即学校犹水,学生与老师正如小鱼跟着大鱼游,游着游着,小鱼变成了大鱼。又如“所有的牛津的学子,都是教授的烟斗熏出来的”。我们现在很怀念这种古典大学的办学氛围。延续英国老牌大学传统的“学院”(学生宿舍院——“舍堂”)体制,我们在香港大学圣约翰学院、香港中文大学树人书院、中山大学博雅学院、台湾东海大学博雅书院均可看到。随着大学规模的逐步扩大,随着现代通信技术、大众传媒、交通手段、标准化公共教育和互联网虚拟世界的迅速发展,以往作为精神共同体与地域共同体合一的传统精英大学格局被打破。人们寻求文化认同和身份归属的精神需要,更加希望在回归传统大学办学模式中得到满足。因而重建“共同理解”、“共享观念”的新的学习与研究共同体,重建“人类美好的精神家园”,成为现代大学的文化使命。

现代大学是“创建”的大学,是“后发外生型”的大学。无论是教会大学(教师是神职人员)还是国家创建大学(教师是公务员或准公务员),大学的公益性与公共性因素不断增强,同时政府的干预或主办者的经营也就顺理成章。正如公立大学是美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其规模越来越大,经费投入、体制、外部关系、内部管理、教育教学管理,都要有一套标准化的制度安排。因此“办大学就是办制度”,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成为现代大学的发展目标。起源于洪堡的现代大学,增加了科学研究的职能,科学教育逐步成为大学的主体,传统大学的人文传统式微。现代大学制度的标准化、机械化、纯粹的理性削弱了精神创造的空间和敏锐的人文眼光,因而就有了对大学“仰望星空”的期待。建构富有弹性的现代大学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达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的呼声日隆。

未来大学是“经营”的大学。“过去一个世纪里,美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出了越来越有力的公司化伦理,即一种竞争学生、教职员和资金的体制。”[1] 大学市场化逐渐成为趋势,对生源、教师和资源的竞争日益成为办学中的重要任务。无论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如何符合消费者利益成为大学生存的需要,企业化经营方式越来越多被大学采用。营利化的高等教育自己成为一个重要的全球现象,经营大学成为21世纪大学管理方式的革命性主题。大学将从第一学历教育向学历与培训、科研与服务并重转变,从序列化向并列化转变。正如美国高等教育机构中,营利性大学已占据了学生市场的较大份额。大学品牌经营日益重要。学制弹性化、教学服务商品化、教学内容套餐化、教学选择多样化将随着信息文明的“方兴未艾”而蓬勃发展。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和人类文化的机构,大学发展与变迁的内在逻辑是文化的传承、传播与创新。大学的发展始终与文明进步相伴随。人类越发展,文化越丰富,大学越复杂。作为一个师生共同体,大学的文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