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 的思考与实践

历史学科本身内容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僵化和教学方式的落后,历史教学并没有体现学科本身的特点,造成了“精彩的历史,枯燥的历史课”的尴尬局面。极大地影响了历史学科培养思辩的综合分析能力的认识功能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完善人格的教育功能的发挥。在以往历史教学中普遍应用的接受性学习方式,早已被大多数学生所厌倦,他们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在老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的教学过程中被扼杀,对历史知识的需求在枯燥的课堂上得不到满足,他们更愿意通过课外的其它媒体途径,如历史小说、电视、电影等来获得有关历史的信息,历史课面临失去教育主渠道地位的危险,这对于学生系统学习历史知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历史是古老的学科,但不是陈旧的学科,为了让历史教学焕发生机,真正发挥育人成才的功能,就必须改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式,改良教学内容。应用研究性学习方式,打破接受性学习方式在历史教学中的一统天下,将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转折点,因为研究性学习方式本身的特点和要求,关注的是学习的过程和学生在过程中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故而学生不仅仅获取了知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了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方法,并且可以在实践体验中感受学习历史的乐趣。

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时代挑战已是个不争的事实,最新的课程标准、历史教学新大纲及历史新教材逐步推广实验,极大地推进了中学历史教学的改革。如何将历史教学与学生们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并能够让每个学生通过我们的历史教学体验和感悟历史,亲身参与、主动探究、思考回味、合作学习,逐步提高终身受用的历史素养和历史思维,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际问题。对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对解决此问题会有较大帮助。历史作为过去生活的重现,本来就与人的生活世界、当今的生活状态密切相关。历史教育作为教育,作为依托历史唤醒人对世界的意义和人本身生存的意义的领悟的一项活动,理应创建一种具有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的教学新模式。历史教育真正给人以智慧和启迪,使学生成为有情操、会思考的人,就必须有效地改变以往历史教学中重记忆轻理解,重灌输轻思维的以接受为主的学习方式,形成并倡导研究(探究)性学习。所以说,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显得十分必要。

一、总体性的思考

我们是一线教师,对国家推行的课程改革必须有总体性的理解与把握,才更有利于把改革深化下去。为此,我想谈谈对"研究性学习"几点思考。

(一)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从系统论角度层面认识。首先,"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设置不应该看作是独立于以往国家教育改革的一项新措施,而应把它看作是国家目前推行的"素质教育"改革总系统中的一个新步骤、一个重要的环节。那么,"研究性学习"在"素质教育"中处于什么地位、起什么作用呢?又如何为整体服务?

我们先看"研究性学习"的基本内涵。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 研究性学习" 主要指向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人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最强音,创造性教育因而被看作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再进一步看,素质教育的推行又主要是为国家培养适应信息时代国际竞争的人才服务的。为此,实施"研究性学习" 必须考虑:

1. 要符合创造性教育的规律。

首先应符合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心理发展规律。大学和中小学在创造教育的目标上是有区别的。中小学生主要是以学习基础的知识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创造性地学

习;大学生主要以研究问题和专业知识学习为主,创造的表现主要是研究。具体到高中生,是中小学生心智、思想都比较成熟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学生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经验为目标。对他们提出类似科研的方式去进行的"研究性学习" ,引导他们的创新精神朝更科学、更理性、更有实践意义方向发展是适宜的。但也应注意到高中生的研究性学习与大学本科生、研究性的研究不完全一样,周期不可能那么长,成果不可能那么丰富,研究不可能那么专深。在实践中,教师应更注重学生如何能提出有创建性的问题,注重其实践过程中的创造性活动,注重培养创新的精神,而不应太计较于出多少成果,使"研究性学习"流于形式。同时也应明确,高中的学习还是以打基础为主,"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的必修课,但并不是高中学习的全部,教师如能把"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 (基础知识教学)很好地结合互为补充,使其相得益彰,则更能发挥"研究性学习"的作用。

其次是何种方式更能发挥创造性教育的效果。一般创造教育有两种方式,即课堂教学和环境熏陶。环境熏陶的环境又包括校园、图书、课堂等硬环境和气氛、风气、交往关系、教师的态度等软环境。我们通过对诸多创造教育实验研究方案的分析发现以往的一些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如何改革教学内容、改进课堂教学(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教师的创造素质,而对学校环境,特别是软环境的建设很少涉及。国外一些著名教育学者如杜威等则认为创造力的培养更依赖于环境的熏陶。我认为开设"研究性学习" 课程能带动整个教学环境的建设,并使之更有利于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培养。

2. " 研究性学习" 必须反映信息时代的特色,为培养高信息素养的人才服务。

信息时代的特色,简单地说就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推广普及。换个角度讲,也正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成为了在高中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物质基础。正如欧洲工业家圆桌会议教育小组在1994 年出版的《欧洲教育:面向学习的社会》中指出的那样:" 教学是一门艺术,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丰富多彩的教学对话。然而,传播媒介的革命为教学工作开辟了未经勘探的道路。计算机技术大大增加了寻找信息的可能性;交互设备和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了一个取之不尽的信息宝库……大中学生被这些新的工具武装起来之后,就成了研究人员。这种方法比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方法更加接近实际生活。一种新的伙伴关系正在课堂里出现" 。也许有人反驳说不应用计算机、互联网,"研究性学习"也一样办得有声有色。但放着最先进的技术、最有效的方式不用,我们的工作成果就不能充分反映先进的生产力水平,这样的工作努力是目光短浅的。

(二)应充分考虑开展"研究性学习"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改革,重点突出创造性教育的思想指导下,"研究性学习"课程无疑是让人备受鼓舞的,但在着手实践之前,对可能遇到的困难、阻力作一认真分析也是必要的。

"研究性学习"具有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综合性等特点。体现好这些特点是办好"研究性学习"的关键,但有些问题仍要注意的。

1. 要充分体现高中"研究性学习"重过程的特点,研究性学习所追求的主要是探究的过程和个体的体验。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研究性学习只是一种学习的基本手段,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在目的和要求上是不同的,不能强求一定要出研究成果。在最初推行素质教育的时候,也有人机械地把会唱歌跳舞理解为素质全面发展,同样地,今天我们就不能机械把" 研究性学习" 理解让学生出研究成果的课程。创造力有水平高低之分,中小学阶段就主要不是开发一种具社会价值的高级创造力,而是主要体现中小学生的一种个性-- 能独立、自由的发表个人见解,能自主地进行学习研究。所以笔者认为,高中的"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首要的是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而关键在于培养学习的创新精神;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