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痹症的中医治疗规范
【临床表现】
本病以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等为主症。
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有发热及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红、肿、疼痛,特别是膝、肘、腕及踝关节,一般1~4周内症状消失,不留后遗症,但常反复发作。实验室检查可有血沉加快、抗链球菌溶血素“O”阳性。
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累及手足小关节,以关节肿痛、活动受限、“晨僵”为特点。大多数呈对称性、游走性多关节炎,伴关节腔内渗液,近端指关节常呈棱形肿胀,最终导致关节僵硬、畸形,症状缓解与反复呈多次交替发作,本病可破坏骨质。实验室检查类风湿因子(RF)阳性占80 %。
(3)着痹
肢体关节、肌肉酸楚、重着、疼痛,肿胀散漫,关节活动不利,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濡缓。
证机概要:湿邪兼夹风寒,留滞经脉,闭阻气血。
治法:除湿通络,袪风散寒。
代表方:薏苡仁汤加减。本方有健脾袪湿,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痹症湿邪偏盛,关节肿痛肿胀重着。
常用药:薏苡仁、苍术、甘草益气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袪风除湿;麻黄、桂枝、制川乌温经散寒,袪湿止痛;当归、川芎养血活血通脉。
常用药:防风、麻黄、桂枝、葛根袪风散寒,解肌通络止痛;当归养血活血通络;茯苓、生姜、大枣、甘草健脾渗湿,调和营卫。
腰背酸痛为主者,多与肾气虚有关,加杜仲、嗓寄生、淫羊藿、巴戟天、续断等补肾壮骨;若见关节肿大,苔薄黄,邪有化热之象者,宜寒热并用,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
(2)痛痹
肢体关节疼痛,痛势较剧,部位固定,遇寒则通甚,得热则痛缓,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紧。
3痰瘀痹阻证
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面色黯黧,眼殓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舌苔白腻,脉弦涩。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样本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围手术期中医诊疗方案样本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以后,因某种原因(损伤、过劳等)导致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连同髓核一并向外膨出,压迫神经根或脊髓引起腰痛和一系列神经症状者,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中医痹症范畴。

一、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疗疗效标准ZY/T001.1-94 第214 页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减弱。

6.X 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CT 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术前中医治疗方案:1.气滞血瘀证症状:患者腰腿痛如刺,日轻夜重,痛有定处,痛处拒按,腰部板硬,俯卧转侧艰难,大多近期有腰部外伤史,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活血化瘀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组成:羌活、独活、秦艽、桃仁、红花、地龙、甘草、牛膝、防己各10g,川芎15g,当归20g,五灵脂30g,制没药、制香附各6g。

临证加减:痛甚者加川乌9g 草乌9g。

2.寒湿阻络证症状:患者腰腿冷痛,受寒及阴雨天加重,肢体发凉,喜暖怕冷,舌质淡,苔白滑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治法: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

组成: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各6g) 荆芥9g 白芷6g 干姜6g 临证加减:冷甚者加附子10g 鹿角胶12g3.湿热阻络证症状: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方药:大秦艽汤或当归拈痛烫加减。

川芎,独活,当归,白芍,地龙,甘草,秦艽,羌活,防风,白芷,黄芩,白术,茯苓,生地,熟地等。

腰痹症的概念

腰痹症的概念

腰痹症的概念腰痹症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和僵硬。

它属于中医学中的“痹证”范畴,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导致经络和筋骨受到损害而引起的。

腰痹症的发病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外感因素:风、寒、湿等外邪侵袭腰部,使腰部筋骨受到寒湿的侵袭而导致痹痛。

2. 情志因素:长期的情绪压抑、忧虑、焦虑等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腰痹症。

3. 运动不足:长期久坐不动或长时间站立,使腰部经络失去活动、排除湿寒的机会,容易导致腰痹症的发生。

4. 营养不良:不合理的饮食习惯,导致腰部的气血不足,补充不及时,从而引发腰痹症。

腰痹症在中医学中属于“病久不愈”的范畴,常见的症状有腰背部酸痛、僵硬、活动受限、久坐不安等。

疼痛多见于局部或两侧腰椎,也可以放射至臀部、下肢等部位。

严重的病例可能会出现下肢无力、行走困难等症状。

中医治疗腰痹症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

针灸可以调整腰部气血的运行,改善腰椎的活动度。

推拿可以通过按摩腰部经络,刺激穴位,促进气血的流通,以达到舒缓疼痛的作用。

中药熏洗是将草药煮熟后放在破布袋中,敷在患者的腰部,温热的草药气可以渗透到腰部经络,起到疏通经络,舒筋活络的作用。

除了中医治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缓解腰痹症状。

如定期进行适量的腰部运动,保持良好的体态,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和弹性。

避免长时间久坐或长时间站立,定时起身活动、伸展肌肉。

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摄入辛辣刺激或油腻食物。

此外,情绪的调节也很重要,保持心情愉悦,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休息。

总结来说,腰痹症是一种常见的腰痛疾病,发病原因多种多样。

中医治疗腰痹症的方法主要包括针灸、推拿、中药熏洗等。

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应注意保持良好的体态和饮食习惯,避免长时间久坐或站立,保持适当的运动和情绪调节。

通过综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腰痹症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018年痹证(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8年痹证(腰椎间盘突出症)

2018年痹证(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及优化2017年,我科共完成病例1420例,效果满意,此类疾病多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病。

表现为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

病位初在肌表经络,久则深入筋骨,病机主要为外邪侵袭肢体,经络闭阻,不通则痛,多有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痹阻、气血虚痹、肝肾虚痹。

相当于西医腰椎间盘突出症范畴。

总结经验,将方案优化如下;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3.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4.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和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5.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腰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二、中医治疗(一)辩证论治1.风寒湿痹证:症状:关节肌肉疼痛、酸楚游走不定,或关节疼痛遇寒加重,得热痛缓,或关节重着,肿胀散漫,肌肤麻木不仁,关节屈伸不利,舌质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方药:薏苡仁汤加减。

薏苡仁、苍术、羌活、独活、威灵仙、桂枝、川乌、当归、川芎。

方中薏苡仁、苍术健脾燥湿;羌活、独活、威灵仙祛风除湿;桂枝、川乌温经散寒;当归、川芎活血通络。

若风邪偏盛、疼痛游走者加防风寻骨风秦艽;寒邪偏盛,疼痛固定,拘急冷痛者,加麻黄、细辛制附子、制草乌;食邪偏重,关节肿痛重着者,加防己、木瓜、茯苓、五加皮等;痛在颈项上肢者,加姜黄、葛根;疼痛在下肢;加牛膝、木瓜;肌肤麻木,舌苔白腻者,重用苍术,加青风藤、路路通。

腰痹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中医诊疗方案(2018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2012年发布的《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1]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

(1)有下腰痛病史,多见于老年人。

(2)腰腿痠楚、重着、疼痛,下肢麻木不仁、痿软无力,二便失调。

风寒痹阻者痛重着,时轻时重;气虚血瘀者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肝肾亏虚者腰腿酸痛,无力,形羸气短,肌肉瘦削。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发布的《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3]。

(1)有反复下腰痛病史,多见于中老年人。

(2)可有持续的下腰痛、骶部疼痛、下肢痛,症状的轻重常与体位有关。

(3)间歇性跛行是本病最典型临床特征,90%以上患者有此症状。

直立或行走数十米至数百米后即出现腿痛无力等症状,弓腰或蹲坐后可缓解,被迫采取休息、下蹲后症状很快缓解,可继续行走,至出现同样症状时再休息。

(4)本病的症状与体征常常不一致,一般主观症状重,客观体征较轻。

主要体征:脊柱侧弯,病变节段压痛,腰椎后伸受限,腰椎后伸试验阳性。

病变节段神经支配区出现感觉减弱或消失,踇趾背伸或跖屈肌力减弱,下肢肌肉萎缩,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马尾神经受压则可出现鞍区麻木、肛门括约肌松弛,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减弱。

(5)影像学检查X线正位示左右关节突不对称,关节突肥大,椎体旋转、侧弯。

侧位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牵张性骨刺,椎体间有前后滑移,椎曲异常。

CT检查可显示椎管骨性结构形态异常改变,椎管狭窄程度。

MRI检查显示病变节段硬脊膜囊及神经根受压程度。

(二)分型诊断[4]1.椎间盘型:多个椎间盘退变,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引起椎管狭窄。

特点为X线摄片示腰椎椎曲变直或反弓,CT或MRI检查示多个椎间盘膨出或突出,后纵韧带钙化,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关节增生内聚,硬膜囊受压。

2.滑脱型:腰椎峡部裂,腰椎退行性变,关节突关节紊乱,周围韧带松弛,椎间隙不稳,椎体滑移,导致椎管狭窄。

腰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腰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腰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腰痹是一种常见的腰部疾病,主要表现为腰酸背痛、僵硬无力等症状。

这种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影响了他们的正常生活。

为了更好地治疗腰痹病症,中医学根据自身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建立了一套独特的病证诊断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疗效标准。

本文旨在探讨腰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相关问题。

通过对腰痹的定义和病因进行梳理,我们可以更清晰地了解这一疾病的本质和发生机制。

同时,我们将介绍中医病证诊断方法的原理和应用,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

这些方法在腰痹的诊断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助于确定疾病的具体类型和严重程度。

然后,我们将重点讨论腰痹的疗效标准。

中医治疗腰痹注重整体调理,通过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煎煮等手段来缓解症状和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疗效标准的制定可以帮助医生评估治疗的效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和受益者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指标。

而这些标准的制定,既需要结合中医理论,又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治疗效果。

最后,本文将对腰痹中医病证诊断的重要性进行总结,并对腰痹疗效标准的意义进行讨论。

同时,作者还将提出进一步研究的建议,以期在腰痹的治疗和疗效评估方面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进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为腰痹病症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为中医学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依据。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概述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腰痹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的主题以及文章的目的。

在概述部分,将简要介绍腰痹的病因和定义,并且说明中医病证诊断方法在腰痹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同时,提出分析腰痹疗效的标准和方法的必要性。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腰痹的定义和病因,介绍中医病证诊断方法在腰痹中的应用,以及腰痹疗效标准的制定和参考依据。

在2.1节中,将对腰痹的定义进行解释,并调查病因与发病机制。

在2.2节中,将介绍中医病证诊断方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并说明其在腰痹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中医痹症的治疗

中医痹症的治疗

中医痹症的治疗中医痹症的治疗(寒湿内停)方处方:当归、杜仲、干姜、黄芪各20克,独活25 克,羌活、透骨草、秦艽各15克,桂枝、制附片、伸筋草、苍术、桑寄生、露蜂房各10克,威灵仙12克。

用法: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药液熏蒸患处,每次15-30 分钟,连续7天。

休息1-2天,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宣痹化湿通络。

用于寒湿内停型痹症。

症见受累关节肿痛,僵硬或畸形,活动受限,挛缩拘急,剧痛难忍,夜间尤甚,皮温降低,口渴喜热饮,喜暖畏寒,遇冷则重,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紧。

创方者:章文新中医痹症的治疗(气滞血瘀)方处方:秦艽、炒桃仁、丹皮、雷公藤、全当归各20 克,生姜、大黄、乳香、没药、赤芍、白芍各15克,苏木、红花、紫草、乌药、汉防己、狗脊各10克。

用法: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药液熏蒸患处,每次15-30 分钟,连续7天。

休息1-2天,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益气活血化滞。

用于治疗痹症,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

临床表现:阴雨天疼痛加剧,少气乏力,倦怠,面色无华,关节疼痛,如针锥刺人,痛有定处,伸屈不利,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无力,舌黯或有瘀斑,少苔,脉细弱或细涩。

创方者:章文新中医痹症的治疗(痰阻络脉)方处方:威灵仙、伸筋草、透骨草、苏木、红花、川牛膝各15克,海风藤、细辛、制乳香、制没药、白芥子各10克,清半夏12克,嫩桑枝30克。

用法:将药物用温水浸泡半小时后,加水2000 毫升煎至1500毫升,取约液熏热心处,每次15-30 分钟,连续7人。

休息1~2人,20天为1个疗程。

功效主治:蠲痹涤痰祛瘀。

用于治疗痹症,中医辨证屈痰阻络脉型。

症见周身关节重着酸困,屈伸不利,局部肿胀,晨僵无力,肢体渐萎,舌淡,脉细涩,创方者:章文新中医痹症的治疗(阴虚化热)方处方:地骨皮、知母各12克,川牛膝、土茯苓、玄参、蚕砂各10克,杜仲、黄柏、苍术、生地、伸筋草、夜交藤各15克,桑枝30克,忍冬藤20克。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医生篇)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路径(医生篇)

深圳市罗湖区中医院骨科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痹病(TCD编码:BNQ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2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从以下三方面作为诊断论据。

一、病史和症状(一)多系中年人,常有腰部外伤史。

且有弯腰拾物、身体旋转后出现腰痛史。

(二)病人初为腰痛,继则向患侧臀部、大腿、小腿、足跟部放射。

(三)弯腰、咳嗽,喷嚏等皆可引起放射痛,卧床休息可减轻。

(四)以上症状可因轻微扭伤或活动后复发。

二、体征(一)腰椎出现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二)腰部活动受限。

(三)压痛点常在骸核突出部位,即腰椎4 – 5或腰5骶1间隙及其患侧椎旁,常向下肢放射。

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亦有压痛。

(四)小腿外侧、足背外侧有麻木区,拇趾背伸肌力减弱。

(五)膝及跟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

(六)直腿抬高试验阳性,症状越重,抬起角度越小。

(七)臀部及小腿肌肉轻度萎缩。

三、放射线检查平片排除其他骨病,有腰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或不等宽,椎体上下缘增生。

侧位观前窄后宽者更有诊断意义。

对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椎管内、硬膜外、椎间盘造影协助诊断。

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对病变部位或突出程度的判定较X线检查更明明确。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风寒湿阻证湿热阻痹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的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Q010、ICD-10编码: M51.202)的患者。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

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窄.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2013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3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3版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定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1997年第三辑中的“中药新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要求进行设计。

1、疼痛好发于下腰,且向下肢放射。

2、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腰扭伤发作期。

3、有局限性压痛点。

4、直腿抬高试验和加强试验阳性。

5、皮肤感觉、肌力和腱反射的改变。

6、脊柱姿态的改变。

7、X线腰椎正侧位片提示脊柱侧凸或腰椎生理性前凸消失。

8、CT或MR提示有椎间盘突出。

其中前4项为基本根据,第8项为确诊根据(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

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间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1、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2、风寒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紧或濡缓。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

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

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

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三、治疗方案(一)、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辨证论治基本上是参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

1、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

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通络止痛方药:身痛逐瘀汤秦艽,川芎,桃仁,红花,甘草,羌活,没药,五灵脂,香附,牛膝,地龙,当归2、风寒痹阻证:腰腿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静卧痛不减,受寒及阴雨加重,肢体发凉。

腰痹绝妙配方

腰痹绝妙配方

腰痹绝妙配方
一:外用方,生白芥子,生川乌,生马钱子,等分为末。

用法:每次用20克,蛋清拌匀,贴突出部位,1~2小时后去药。

5天做一次,坚持做30天。

二:坚持服用参茸壮骨丸和痹痛宁3~5个月。

三,杜仲60-100克煎水送服上述中成药。

四:加减变化
伴坐骨神经痛者加生白芍60克、炙甘草10克、海风藤30-50克、防风15-20克、蜈蚣1-2克。

伴下肢麻木者加黄芪桂枝五物汤加鸡血藤30-50克、乌梢蛇15-20克。

外伤劳损的加醋元胡30克、当归尾60克、川断30克。

脊骨痛加鹿角片15-20克、小茴香6克。

年老的加地鳖虫15-20克,骨碎补10-15克。

脊柱变形的加狗骨30克或透骨草12克、寻骨风9克、煅自然铜6克。

舌苔厚腻的加独活60克、羌活20克、苍术20-30克。

变天加剧的加肾着汤合乌头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

发性发作期的加生白术60-100克、车前子30-50克、地龙20克。

五:内服外用,一般效果很快,痛止杜仲减量!。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中医诊断为腰痹病(西医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

一、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痹病(TCD编码:BNQ010)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ICD-10编码: M51。

202)(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从以下三方面作为诊断论据。

一、病史和症状(一)多系中年人,常有腰部外伤史.且有弯腰拾物、身体旋转后出现腰痛史.(二)病人初为腰痛,继则向患侧臀部、大腿、小腿、足跟部放射。

(三)弯腰、咳嗽,喷嚏等皆可引起放射痛,卧床休息可减轻.(四)以上症状可因轻微扭伤或活动后复发。

二、体征(一)腰椎出现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二)腰部活动受限。

(三)压痛点常在骸核突出部位,如腰椎4/5或腰5/骶1间隙及其患侧椎旁,常向下肢放射,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亦有压痛。

(四)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常有麻木区,可伴有拇趾背伸肌力减弱.(五)膝及跟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六)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阳性,压迫症状越重,抬起角度越小。

(七)小腿及足部肌肉轻度萎缩。

三、放射线检查平片排除其他骨病,有无腰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或不等宽、椎体上下缘增生等。

侧位观前窄后宽者更有诊断意义.对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椎管内、硬膜外、椎间盘造影协助诊断。

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对病变部位和突出程度的判定较X线检查更为明确。

2.疾病分期(1)急性期(2)缓解期(3)康复期3.证候诊断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常见证型:气滞血瘀证风寒湿阻证湿热阻痹证肝肾亏虚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12年版)的诊疗方案。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15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TCD编码:BNQ010、ICD-10编码: M51。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诊疗方案一、概述: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引发本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二、诊断(一)诊断依据1、病史:一是外伤,二是劳损,三是肾气不足,四为风、寒、湿、热之邪流注经络,致使经络困阻发病。

2、症状(1)腰痛:腰痛是椎椎间盘突出症状最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活动时疼痛加重,休息或卧床后疼痛减轻。

(2)坐骨神经痛:腰推问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L5、L5/S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

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3)腹股沟区或大腿内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近LI、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内侧疼痛O(4)马尾神经综合征:向正后方向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

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5)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

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人舐管,刺激腰舐神经丛。

(6)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1)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性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

(2)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3)腰部压痛及舐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

约1/3的病人有腰部舐棘肌痉挛。

(4)间歇性跋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不停步。

(5)神经系统征象:80%病人出现感觉异常,70%病人出现肌力下降。

(6)直腿抬高试验阳性:令病人抬高下肢,抬高到60。

痹症诊疗方案-范本模板

痹症诊疗方案-范本模板

痹症诊疗方案痹证是指肢体经络为风、寒、湿、热之邪所闭塞,导致气血不通,经络痹阻,引起肌肉、关节、筋骨发生疼痛、酸楚、麻木、重着、灼热、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风、寒、湿、热、瘀、痰等邪气滞留筋脉、关节、肌肉,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是其基本病机,因人的禀赋素质不同而有寒热转化.素体阳气偏盛者,易从阳化热,成为风、湿热痹;阳气虚衰者,多从阴化寒,成为风寒湿痹。

痰浊、瘀血闭阻经络、血脉,流注关节,导致关节肿胀、僵硬、变形.痹证日久,耗伤气血,可损及脏腑。

西医学中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痛风、肩关节周围炎等疾病均属于本病范畴。

一、诊断与鉴别诊断1.诊断要点突然或缓慢地自觉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屈伸不利,或疼痛游走不定,甚则关节剧痛、肿大、强硬、变形等临床表现是痹症诊断的主要依据。

发病及病情的轻重常与劳累以及季节、气候的寒冷、潮湿等有关。

某些痹症的发生和加重可与饮食不当有关。

不同年龄的发病与疾病的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某些痹症的发病与禀赋不足有关。

行痹以痛处游走不定为特征,属风邪甚;痛痹以痛势较甚、痛有定处,遇寒加重为特点,属寒邪盛;着痹则以肢体关节酸痛、重着、漫肿或顽麻为特征,遇阴雨天气症状加重,病程较长,缠绵难愈,属湿邪盛;肢节肿胀,肌肤焮红,灼热疼痛为热痹,属热邪甚;关节疼痛日久,肿胀局限,或见皮下结节者为痰;关节肿胀,僵硬,疼痛不移,肌肤紫暗或瘀斑者为瘀。

3。

鉴别诊断(1)痿证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侵袭肌腠经络,痹阻筋脉关节而致;痿证则以邪热伤阴,五脏精血亏损,经脉肌肉失养为患。

鉴别要点首先在于痛与不痛,痹症以关节疼痛为主,而痿证则为肢体痿废不用,一般无疼痛症状;其次要观察肢体的活动障碍,痿证是无力运动,痹症是因痛而影响活动;再者,部分痿证病初即有肌肉萎缩,而痹症则是由于疼痛甚或关节僵直不能活动,日久废而不用导致肌肉萎缩。

(2)其他如膝眼风、痛风等病证,虽也可见关节肌肉疼痛,但疼痛部位、性质和伴发症状,有各自的证候特点。

【彭力平:腰痹汤加味-腰痹】

【彭力平:腰痹汤加味-腰痹】

【彭力平:腰痹汤加味-腰痹】治疗腰痹经验【基本资料】康某,女,时年61岁。

近3年腰腿胀痛无力反复发作,逐渐加重,每步行几分钟就因症状加重被迫坐下休息,十分苦恼。

CT检查后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多家医院建议椎管减压椎体融合内固定手术。

患者考虑年龄偏大,手术规模较大,不想手术,遂来就诊。

首诊证候体查:腰椎板直、活动中度受限,腰骶椎无明显压痛及放射痛,下肢腱反射、肌力、活动基本正常,双腿轻度肿胀,舌胖,苔稍白腻,脉细弦。

诊断:腰痹。

证属:肝肾亏虚、夹瘀夹湿之证。

【治疗方法】采用彭力平教授经验方“腰痹汤”加味,以补益肝肾,化瘀利湿:独活10g、秦艽10g、泽兰10g、桑寄生10g、怀牛膝10g、熟地黄10g、杜仲10g、鸡血藤10g、乌梢蛇20g,甘草5g,增加海马1g (打粉)、全蝎1g(打粉)、海风藤10g、海桐皮10g,每日1副,久煎服。

【疗效随访】服用上方1周后腰痛腿胀明显减轻,继续服用原方1周后去全蝎,再服药1周后去海马、海风藤,每服药1周后停服3天;服药4周后无明显不适,下肢肿胀消失,已能外出散步半个多小时,患者感到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大幅度提升。

心得体会: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难度大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顽痹”范畴。

彭力平教授针对此病以肝肾亏虚为主,常又夹湿、夹瘀的特点,根据经验,制定了“腰痹汤”。

腰痹汤的立意主要是针对年老、久病体虚,经络气血不荣(下肢麻木无力),兼夹痰瘀(病久)而在独活寄生汤的基础上做了一些加减,主要增加的药味为虫类药、藤类药,以增加搜风通络的效果。

此两类药物中有些具有一定毒性,应谨慎、短期使用,在取效并稍加巩固后就宜撤出,使用量应尽量控制,久煎不但是减少毒副反应,还考虑到海马需久煎。

如此,在保证效果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中毒风险、节约费用(打粉也是节约的好办法);既然开处了毒性药物,就应让患者知情,并嘱咐注意毒副反应的发生及其应对。

虚症的调补需要长时间服药,方能巩固疗效。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1].doc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痹病)中医临床路径[1].doc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临床路径腰椎间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坏破裂症主要是指腰椎间盘,龙其腰椎3/4、腰4/5、腰5 1椎间盘的纤维破裂和平共处织组突出,压迫和刺激相应水平的一侧或两侧坐骨神经根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引起的股神经痛发生较少。

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可以是椎间盘突出的原则,也可是以椎间盘突出的结果,属中医“痹证”、“腰腿痛”范畴。

(一)疾病诊断中医诊断:腰痹病(ZY/T001.9-940西医诊断:椎间盘突出症(TCD-10编码:M51.202)诊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994年版)从以下三方面作为诊断论据。

一、病史和症状(一)多系中年人,常有腰部外伤史。

且有弯腰拾物、身体旋转后出现腰痛史。

(二)病人初为腰痛,继则向患侧臀部、大腿、小腿、足跟部放射。

(三)弯腰、咳嗽,喷嚏等皆可引起放射痛,卧床休息可减轻。

(四)以上症状可因轻微扭伤或活动后复发。

二、体征(一)腰椎出现侧弯,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

(二)腰部活动受限。

(三)压痛点常在骸核突出部位,如腰椎4/5或腰5/骶1间隙及其患侧椎旁,常向下肢放射,沿坐骨神经走行区域亦有压痛。

(四)小腿外侧、足背外侧常有麻木区,可伴有拇趾背伸肌力减弱。

(五)膝及跟腱反射可正常或减弱。

(六)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实验阳性,压迫症状越重,抬起角度越小。

(七)小腿及足部肌肉轻度萎缩。

三、放射线检查平片排除其他骨病,有无腰椎侧弯、腰椎生理前凸减少或消失、椎间隙变窄或不等宽、椎体上下缘增生等。

侧位观前窄后宽者更有诊断意义。

对诊断有困难者,可考虑椎管内、硬膜外、椎间盘造影协助诊断。

CT扫描或磁共振检查对病变部位和突出程度的判定较X线检查更为明确。

中医治疗一、病理分工期(一)急性发作期急性发作,腰痛或伴下肢放射痛难忍,活动受限。

(二)临床缓解期疼痛明显好转,可忍受,但缠绵不绝,反复出现。

(三)恢复期腰痛及下肢入射痛症状基本消失,但仍隐隐作痛,遇劳或遇寒加重。

腰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中医诊疗方案

腰痹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又称腰椎纤维环破裂症。

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或外力作用引起腰椎椎间盘内、外压力平衡失调均可使纤维环破裂导致腰椎间盘的髓核突出而引发本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中医学中“腰痛”或“腰腿痛”“痹症”范畴。

一、病名:中医病名:腰痹病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二、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2、西医诊断标准:《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

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生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

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中医治疗腰痹医案

中医治疗腰痹医案

中医治疗腰痹医案腰痹是一种常见的中老年人疾病,症状为腰酸背痛、活动不便、肌肉疲惫和髋、腿部疼痛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容易导致慢性腰痛等严重后果。

中医是治疗腰痹的有效方法,下面我们就结合一位患者的病例来分步骤阐述中医治疗腰痹的方法。

第一步:中医诊断患者张先生,57岁,因腰痛、背痛、腿部麻木、行走困难等症状到中医诊所就诊。

中医医生对患者进行了详细的询问、望、闻、问、切等四诊方法后,初步判断患者为腰肌劳损、肝肾阴虚,属于腰痹症。

第二步:方案制定根据患者的病情,中医医生给出了治疗方案。

方案包括中药外敷、口服中药、推拿按摩和针灸疗法。

具体方案如下:外敷:选用当归、川芎、羌活等中草药,制成贴敷剂。

每天贴敷2次,每次2小时,可缓解疼痛和肌肉乏力症状。

口服中药:选用党参、黄芪、肉桂、白术等中草药,制成颗粒或汤剂。

每天2次,每次3g,可加强脾肾功效,调节气血等,帮助恢复体力。

推拿按摩:利用推拿按摩手法,经穴位推拿和肌肉按摩,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酸胀等不适症状。

每天推拿按摩1次,每次30分钟。

针灸疗法:通过针刺经穴位,调整人体气血运行,缓解病痛。

每周进行1次,每次30分钟。

第三步:治疗效果经过1个疗程的治疗,患者症状明显减轻,疼痛和乏力症状得到缓解,活动能力大大提高。

患者坚持按时按量治疗,病情继续好转,治愈后也保持了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总体来说,中医治疗腰痹需要逐步推进,从中医诊断入手,精确判断病情后,制定一套适合患者的针对性治疗方案,并坚持严格执行。

这样,才能有效地缓解腰痹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腰痹病(腰关节骨性关节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参照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关节诊治指南》(2007年版)。

1.临床表现:腰关节的疼痛及压痛、关节僵硬、活动障碍。

2.影像学检查x线检查:腰椎间盘突出的x线特点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如发现腰骶椎结构异常(移行椎、椎弓根崩裂、脊椎滑脱)说明相邻椎间盘将会由于应力增加而加快变性,增加突出机会。

此外可发现有误结核,等骨病有重要鉴别诊断意义。

3.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蛋白电泳、免疫复合物及血清补体等指征一般在正常范围。

4.具体诊断标准(1)近1个月内反复腰关节疼痛或伴有下肢放射头疼。

(2)x线片(站立或负重位) 表现为脊柱侧凸,椎体边缘增生及椎间变窄等均提示退行性病变。

(3)关节液(至少2次)清亮、黏稠,WBC<2000个/m1(4)常见于20-50岁老年人发病率低长期弯腰劳动或长期坐位工作史。

(5)坐骨神经痛、马尾神经受压症状。

(6)活动时加重(感)综合临床、实验室及x线检查,符合(1)+(2)条或(1)+(3)+(5)+(6)条或(1)+(4)+(5)+(6)条,可诊断腰肢间盘突出。

(二)疾病分期根据临床与放射学结合,可分为以下三期:早期:症状与体征表现为腰节疼痛,多见于腰椎4-5、腰5-骶椎1两侧,上下楼或站起时犹重,无明显畸形,关节间隙及周围压痛,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关节活动可。

中期:疼痛较重,可合下肢放射痛,患侧肌力下降,及活动受限,压痛,X线表现有轻度椎管狭窄。

晚期:疼痛严重,行走需支具或不能行走,患肢发射痛伴患侧肢体麻木不仁,支腿抬高试验阳性,加强试验阳性,患侧肌力明显降低x线表现椎管中重度狭窄,神经压迫症状严重,髓核突出等。

(三)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肢体关节酸楚疼痛、痛处固定,有如刀割或有明显重着感或患处表现肿胀感,关节活动欠灵活,畏风寒,得热则舒。

舌质淡,苔白腻,脉紧或濡。

2.风湿热痹证:起病较急,病变关节红肿、灼热、疼痛,甚至痛不可触,得冷则舒为特征:可伴有全身发热,或皮肤红斑、硬结。

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3.瘀血闭阻证:肢体关节刺痛,痛处固定,局部有僵硬感,或麻木不仁,舌质紫暗,苔白而干涩。

4.肝肾亏虚证:腰关节隐隐作痛,腰腰酸软无力,酸困疼痛,遇劳更甚,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无力。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寒湿痹证治法:祛风散寒,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防己黄芪汤合防风汤加减。

防风、防己、黄芪、羌活、独活、桂枝、秦艽、当归、川芎、木香、乳香、甘草。

(2)风湿热痹证治法:清热疏风,除湿止痛。

推荐方药:大秦艽汤加减。

秦艽、当归、甘草、羌活、防风、白芷、熟地、茯苓、石膏、川芎、白芍、独活、黄芩、生地、白术、细辛等。

(3)瘀血闭阻证治则:活血化瘀,舒筋止痛。

推荐方药:身痛逐瘀汤加减。

桃仁、红花、当归、五灵脂、地龙、川芎、没药、香附、羌活、秦艽、牛腰、甘草。

(4)肝肾亏虚证治则:滋补肝肾,强壮筋骨。

推荐方药:熟地、仙灵脾、骨碎补、土茯苓、川牛腰、炒莱菔子、秦艽、白芍、鸡血藤、鹿含草、全蝎粉(冲)、蜈蚣粉(冲)、地鳖虫粉(冲)。

(二)手法治疗1.一般操作体位:患者先取俯卧位,下肢伸直放松,踝关节下垫低枕。

(1)治疗者以拿法或滚法施于大腿后侧(胭绳肌)、小腿后侧约2分钟。

(2)推、揉或一指禅推胭窝部2分钟。

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腰关节下垫低枕。

(3)先以滚法施于患肢阔筋膜张肌、股四头肌、内收肌群约3分钟。

(4)然后摩、揉或一指禅推法施于内外腰眼、阿是穴,每穴操作约40秒。

体位: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放松,移去垫枕。

(5)推髌骨。

向上下内外各方向推动髌骨,先轻柔的推动数次,再将髌骨推至极限位,维持2—3秒,反复3次。

(6)腰关节拔伸牵引:治疗者双手握持小腿远端拔伸并持续2秒,力量以有腰关节牵开感为度,反复5次;然后,以同法作持续牵引约30秒(如有助手,可由助手固定大腿远端,再行上述操作)。

(7)被动屈伸,收展髋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被动屈伸腰关节,至极限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反复3次。

手法:滚法、点、揉、一指禅推法、拔伸、牵引等手法。

实施方案:其中(1)(2)(3)(4)(5)(6)为基本手法;关节活动受限者加手法(7);有明显关节肿胀疼痛者去手法(5),并降低手法强度。

实施手法前可用按摩油剂或膏(如青鹏软膏)涂抹患处,增加消肿止痛的作用。

手法剂量:手法力量要求均匀柔和,患者舒适耐受为度。

每次治疗约20分钟,每周2次,三周为一疗程。

2.按分期操作(1)早期:重点施以夹胫推肘牵腰法和膏摩疗法,操作时间延长。

第一步: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侧、内侧,主要循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来回往返数次。

轻柔手法点按承山、委中、委阳、承扶、三阴交、殷门、阴谷等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

以放松半膜肌、半腱肌、股二头肌、胭肌、腓肠肌、比目鱼肌为主。

第二步:医者一手扶患者踝部,一手置于胭窝处,伸屈腰关节5—10次。

第三步: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及髌周、韧带,循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来回往返数次。

点按内外腰眼、鹤顶、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血海、腰阳关、伏兔、阴市、梁丘、丰隆等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

以放松股四头肌、髂胫束、内收肌、髌韧带和内、外侧副韧带为主。

第四步:寒湿痹者,加风市、。

肾俞、关元温补阳气,驱寒外出,阴陵泉、足三里健脾除湿;风湿热痹者,加膈俞、血海活血祛风,大椎、曲池清泻热毒;肝肾亏虚加按足三里、太溪、肝俞、肾俞以滋养肝肾,巩固肾气。

第五步:膏摩疗法,涂抹少许介质于腰关节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对肿胀处、压痛点及相应穴位进行膏摩治疗。

每次5—10分钟,每天2—3次。

第六步:夹胫推肘牵腰法,操作方法同上。

手法力度加强,每次牵腰10此外,可根据患者腰关节疼痛点的不同,做腰关节内外翻动作,以增加腰关节内外间隙。

第七步:双手搓揉腰关节,以透热为度。

第八步:拍法、扣击法施于腰关节。

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2)中期第一步: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及小腿后侧、内侧,主要循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来回往返数次。

大拇指循经点按,着重点按殷门、委中、委阳、承山等穴,以酸胀为度。

第二步:患者仰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大腿前侧、外侧和内侧及髌周、韧带,循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来回往返数次。

大拇指循经点按,内外腰眼、鹤顶、犊鼻、阴陵泉、阳陵泉、血海、腰阳关、伏兔、阴市、梁丘、丰隆等穴位3—5分钟,以酸胀为度。

第三步:肝肾亏虚者,点按伏兔、阳陵泉、阴陵泉、梁丘、足三里、双腰眼、太溪、太冲、涌泉等穴,以酸胀为度。

第四步:膏摩疗法,涂抹少许介质于腰关节表面,施以擦法、摩法、平推法和按揉法,对肿胀处、压痛点及相应穴位进行膏摩治疗。

每次5一10,每天2—3次。

第五步:夹胫推肘牵腰法,操作方法同上,力度加大,同时做屈伸运动。

每次牵腰20一30次。

此外,可根据患者腰关节疼痛点的不同,做腰关节内外翻动作,以增加腰关节内外间隙。

第六步:双手搓揉腰关节,以透热为度。

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3)晚期:手法宜柔和、深透,以软组织手法结合远道取穴为主,操作时间不宜太长,适当制动,被动活动幅度宜小。

嘱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滚法施于腰部两侧,主要循足太阳膀胱经、足太阴脾经,来回往返数次。

在相应腧穴加以按摩,每穴1分钟,轻手法点按脾腧、肺腧等穴位卜2分钟,以患者耐受为度。

以放松腰大肌、背阔肌、斜方肌为主要目的。

以上手法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三)针灸治疗1.体位:俯卧位,腰关节屈曲90。

2.取穴局部取穴:脾腧相关腧穴远道取穴:昆仑、悬钟、三阴交、太溪。

3.方法:进针前穴位皮肤碘酒消毒,再用75%乙醇脱碘消毒;采用指切或夹持进针法,垂直于皮肤进针,针刺深度按部位不同在10—25衄范围,捻转得气(局部疫,胀,重,麻感)后留针,留针20分钟后起针,起针后以消毒棉球轻压针孔约3分钟。

每次20分钟,每周治疗2次。

4.注意事项:明显关节肿胀者只以远道取穴方式治疗。

雷火灸、电针、穴位注射等特色针灸疗法亦可选择使用。

(四)针刀治疗分析病情,寻找高应力点、神经卡压点及引起功能障碍畸形的原因,选择不同治疗点,进行松解与解锁。

高应力点主要包括:①韧带韧带止点,②髓核突出部位③关节内:血管神经走向;④神经卡压点。

松解法时注意事项:一问(病史)、二查(功能)、三触(痛点及结节条索)、四读(x线、CT或MRI片)、五定位(疼痛患者定位疼痛神经属性)。

应用针刀松解法治疗时,一般先选择仰卧位治疗腰前部,然后再选俯卧位治疗腰后部分。

操作方法:病人先俯卧以充分暴露腰关节,碘伏皮肤消毒,根据病情轻重和功能障碍关键点进行松解治疗:(四)中药熏洗疗法将诸药置于盆中,加水1500~2000ml煎沸20~30分钟,将患肢放在盆口上方高于药液30cm 左右,并在腰关节处盖上毛巾,熏蒸lO~15分钟(注意防止烫伤),待药液温度在60℃左右时,将患腰放入盆中浸洗,边洗边按摩腰关节,并做主动伸屈关节的运动至药液变凉。

每日早、晚各熏洗1次,每日1剂,lO剂为1疗程。

也可借助腿浴治疗器、熏蒸床(坐式)等设备进行治疗。

外洗方:麻黄,桂枝,细辛,制南星,威灵仙,白芷,鹿含草,花椒。

(五)其他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择牵引、中药离子导入疗法等。

(六)运动疗法运动治疗:以轻微的肌肉活动为主。

当患者关节发炎、肿胀时,为了避免关节挛缩,可以使用主动辅助性运动。

由于患者运动时可以控制自己的关节,比较不会引起肌肉痉挛,对关节亦较无伤害。

应鼓励患者在白天进行每小时2~3分钟的肌肉等长收缩练习,以防止肌萎缩。

这种部分辅助运动练习方法可减少发生拉伤的可能,而促进了在被动活动时不能被激发的本体感受反射。

治疗师及医生必须仔细观察患者的耐受性,控制活动量。

如在运动后疼痛和痉挛时间超过1小时,就意味着运动过度,在下次治疗时必须减少运动强度。

1.肌力训练踝关节主动屈伸锻炼(踝泵):踝关节用力、缓慢、全范围的跖屈、背伸活动,可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

每日2次,每次1—2组,每组20个。

等长训练: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胭绳?肌等长收缩练习等长肌力训练是一种静力性肌肉收缩训练,可以减轻关节周围肌肉的抑制,提高肌力,具有防止肌肉萎缩、消除肿胀、刺激肌肉肌腱本体感受器的作用。

训练时不需要关节活动,因此比较适合老年人、关节肌力较弱和关节活动过程中有明显疼痛的患者,不需特殊仪器,在家中或床上即可进行。

如仰卧位的直腿抬高训练,不仅增强股四头肌的肌力,而且还增加股二头肌、髋关节内旋及外旋的肌肉力量,增强腰关节的稳定性。

①600等训练法。

患者仰卧位,将患肢放于脚凳上,屈腰于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