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吴长春认为评价社会主义改造最根本的标准是 生产力标准, 但是社会主义改造并没有极大的推动生 产力的发展; 应区别一定条件下的“必然性”及作用与 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长远作用之关系; 要明确科学的 理论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历史地、辩证地、 客观地对待以往特定条件下的领导人的某些结论与党 的文献: 一是进一步承认社会主义改造的局限性, 不是 否定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科学评价社会主义 改造是坚持党的领导地位的需要; 三是要在特定的历 史背景下看待邓小平的某些讲话和党的重要文献。$ + "
“正确说”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在国家不同 的时期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 二者都是必要的, 具有一 脉相承的关系。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 的胜利, 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有关 的统计数字表明, 这一论断是符合实际的。在有系统地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即从 1953 年到 1956 年, 全国 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19.6%, 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4.8 %。社会主义改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
32 北京党史( 2007.5)
BEIJ INGDANGSHI
突出, 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结果, 同时理论认识 上 的 片 面 性 、观 察 形 势 上 的 失 误 和 地 方 各 级 领 导 人 大 哄大嗡的人为造势, 都是促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 出现“四过”的重要因素。! " #邱济舟等学者认为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后期失误的原因有: 一是在客观上是因为 当时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而想 通过合作化促使农业迅速发展; 二是在指导思想上, 毛泽东把个体经济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绝对对立 起来, 急于消灭个体经济; 三是毛泽东对当时农村中 的两极分化情况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 认为惟一的解 决途径是尽快实现农业合作化; 四是毛泽东对主张稳 步前进的邓子恢的错误批判, 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步伐人为地加快了; 五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陷 入了教条式的理解, 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 #
郭德宏指出, 对于社会主义改造, 既应该从政治 上作出评价, 也应该从历史发展的长过程来进行探 讨, 即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当然是不能 否定的; 而从历史发展的长过程来看, 社会主义改造 从理论到实践存在的失误和不足, 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 且 不 只 是 《决 议 》已 经 指 出 的 “四 过 ”的 问 题 , 在 指 导 思 想 和 对 国 情 的 认 识 上 也 存 在 严 重 的 偏 差 。$ ) "
沙健孙认为衡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正确和必 要, 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
北京党史
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 , 社会主义改 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成了生产力发 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为中国全面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为中国尔后的一切进情况分析社会主 义改造的必要性, 指出: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新中国 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必要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 要条件; 社会主义改造是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的 必然趋势;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是国家 富强和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迫切要求; 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 经济, 顺利实施“一五”计划的客观要求。& "
四、研究的不同视角
( 一) 从比较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改造 张北根认为, 斯大林、毛泽东对农业进行社 会 主 义改造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有: 农业合作 化的目的是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改善农民的 生活, 消灭农村中的资本主义,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解 决工业化所需的粮食问题; 先合作化, 后机械化、工业 化; 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 循序前进, 但后期急躁冒 进, 超高速发展; 对党内的不同意见和正常争论, 错上 了路线斗争之纲;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陷入了教条式的 理解, 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不同点有: 改造时间的不 同; 结果的不同点; 合作化的阶级政策的不同点; 中国 高级社的体制和苏联的集体农庄的不同。! % # 官 翠 娥 从 中 朝 两 国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主 、客 观环境; 中朝两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具 体方针政策和原则; 中朝两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与局限性等方面, 分析了两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 # ( 二) 从群体心态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改造 董宝训在分析民族资产阶级心理时指出: 出于不同 的动机, 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反 应程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他们或在表面上积极响应, 或被动地顺从, 或消极地抵触,或顽固地抗拒。从总体上 说, 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是被迫的, 是在当时具体历 史环境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是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生 态环境, 谋求生存而作出的被动回应。! ’ #陆和健分析了 上 海 资 本 家 阶 级 在 改 造 过 程 中 的 疑 惧 不 满— ——较 量— ——服从的思想动态演变, 说明他们内心的矛盾与苦 闷, 无奈与挣扎, 最后终于不太情愿地走向社会主义。! ( # 师吉金分析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心 理: 一是急躁冒进, 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就要立竿见 影, 马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漠
“缺陷说”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 但是在实 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四过”的问题, 当前改革不是对社 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而是在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 成就的前提下, 纠正它的缺点和偏差, 是对社会主义 改造的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如朱小玲就提出了, 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 造性发展; 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 是对 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实行股份制、股份合 作制, 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 "多数 学者都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 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 会主义改造合乎逻辑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 主义改造主要成果的继承;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 义改造中的缺点、偏差的改正和弥补。$ ( "
BEIJ INGDANGSHI
责任编辑: 徐香花
研究综述
十年来关于 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综述
□房中
世纪 50 年代,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社会主义改造的
20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 是当代中国 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十年来, 国 内学者们通过对它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不完全 统计, 发表有关论文近 300 篇。本文拟就十年间关于社 会主义改造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述评, 希望能起到一 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改造失误的原因
对 于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后 期 出 现 的 “四 过 ”问 题 , 目 前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如: 罗礼 堂指出: 首先, 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其次, 由于当 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 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也 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制定的有些政策超越了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 , "
“过 早 说 ”则 认 为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实 质 的 问 题 是 搞 早了”, 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 而当前的改 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有的学者指出: “改造私 有制尤其是改造小农私有制的物质技术基础, 并不完 全具备。”$ % "为此, 他们提出了“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 等等观点。于光远甚至认为,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虽 然从步骤上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特点, 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 但步骤上形式上的巨大成功, 掩盖着对中国历史前进的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失误, 社 会主义改造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只是一个 发育不全的早产儿, 它还是一个畸形儿。$ & "
公方海从主观认识上探索其根源, 认为社会主 义 改 造 在 对 过 渡 时 期 总 路 线 “实 质 ”的 认 识 上 偏 离 了 “同 时 并 举 ”的 根 本 方 针 , 存 在 违 背 生 产 关 系 要 适 应 生产力状况这一基本规律的倾向; 在社会主义目标 模式上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 划经济体制, 过高地估计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忽视了个体经济在一定条件的积极作用; 过分强调 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落后性和不利方面, 忽视了它对 于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的 补 充 作 用 和 有 利 方 面 。$ - "
三条件说。韦湘燕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是通向社 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客观 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年我国已具备社会主义改 造 的 有 利 条 件 。! " 马 树 功 从 三 个 方 面 指 出 社 会 主 义 改 造的必要性, 即: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巩固新生人 民政权的需要;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实现我国工业 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 胜利、四年内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 , 社 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适时的。# "
四条件说。梁柱认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四个方面, 即: 有了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 这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 先天不足、发展维艰, 难以成为国民经济起飞的基地;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同样是生产力发展和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是决定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外因。$ "
与此相反, 也有部分学者否认“三大改造”的历史 必然性。他们认为,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在当时生产 力 水 平 低 、经 济 文 化 落 后 的 情 况 下,并 不 具 备 坚 实 的 客观基础条件。它的发动与实践, 主要是由超前的主 观意识因素促发的, 在历史实践探索过程中又产生了 偏差。这一历史性的曲折和失误, 被实践后果证明: “三大改造”搞早了、搞快了、搞急了, 所以由此产生了 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左”倾错误。’ "张欣 也认为, 由于定位不准, 教条地理解经典社会主义模 式的设想, 搬用斯大林“直接过渡”理论, 打断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 导致实 践中一系列“左”的失误, 为后来 更 大 的 失 误— ——“人 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埋下了伏笔。( "
孙代尧从工业化背景方面分析了中国急速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原因, 认为这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 业发展战略全面推行的逻辑结果。/ % "
陈国清在分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失误的原 因时指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急躁冒进, 并不 是由于党的领导层或某位党的负责人的一时冲动, 而 是当时工业发展与落后的农业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
五条件说。陈士军从历史背景、两难选 择 、惟 一 出 路 、现 实 需 要 、有 利 条 件 等 五 个 方 面 说 明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实 施 有 着 深 刻 的 历 史 背 景 , 是 历 史 “合 力 ”推 动的结果, 任何伟大人物都不可能违背这一历史潮 流, 只能顺应这一趋势加以引导, 并促成这一历史事 件的顺利发生。% "
刘波指出: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思想转变的原 因是: 在认识上, 把社会主义起点模式看成是目标模式, 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还存在积极作用, 而且夸大 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程度, 拔高我国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起点, 过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夸大生产关系的 反作用; 在环境方面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顺利恢复和发 展的国内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此外, 还有毛泽 东个人对现状的忧患意识和对前景的超然心情。$ . "
二、关于改造的评价
对于这个问题, 历来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存在分歧的问题之一, 其评价基本有三种:第一 种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反映了历史的必
北京党史( 2007.5) 31
研究综述
然性, 即“正确说”。第二种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得太早了, 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即 “过早 说”。第三种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的, 但有 缺陷, 即“缺陷说”。郭德宏认为,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 实际上是围绕如何看待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今天 的 改 革 开 放 的 关 系 展 开 的 。! "
一、改造的原因及历史必要性
《关 于 建 国 以 来 党 的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 中 认 为,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 国完成以后,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 盾; 二是我国个体农民为避免两极分化, 发展生产, 用 农业机械化和其它新技术, 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 求。研究者以《决议》为基础, 进一步阐明各自的观点。
“正确说”认为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是在国家不同 的时期实施的重大发展战略, 二者都是必要的, 具有一 脉相承的关系。江泽民同志也曾指出: “社会主义改造 的胜利, 为全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有关 的统计数字表明, 这一论断是符合实际的。在有系统地 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即从 1953 年到 1956 年, 全国 工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19.6%, 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 4.8 %。社会主义改造成了生产力发展的直接动力。# "
32 北京党史( 2007.5)
BEIJ INGDANGSHI
突出, 以及解决这一矛盾的必然结果, 同时理论认识 上 的 片 面 性 、观 察 形 势 上 的 失 误 和 地 方 各 级 领 导 人 大 哄大嗡的人为造势, 都是促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 出现“四过”的重要因素。! " #邱济舟等学者认为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后期失误的原因有: 一是在客观上是因为 当时农业生产不能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因而想 通过合作化促使农业迅速发展; 二是在指导思想上, 毛泽东把个体经济同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绝对对立 起来, 急于消灭个体经济; 三是毛泽东对当时农村中 的两极分化情况做了过于严重的估计, 认为惟一的解 决途径是尽快实现农业合作化; 四是毛泽东对主张稳 步前进的邓子恢的错误批判, 使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步伐人为地加快了; 五是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陷 入了教条式的理解, 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 #
郭德宏指出, 对于社会主义改造, 既应该从政治 上作出评价, 也应该从历史发展的长过程来进行探 讨, 即从政治上看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就当然是不能 否定的; 而从历史发展的长过程来看, 社会主义改造 从理论到实践存在的失误和不足, 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 且 不 只 是 《决 议 》已 经 指 出 的 “四 过 ”的 问 题 , 在 指 导 思 想 和 对 国 情 的 认 识 上 也 存 在 严 重 的 偏 差 。$ ) "
沙健孙认为衡量生产关系的变革是否正确和必 要, 主要的标准应当是看这种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
北京党史
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破坏作用 , 社会主义改 造不仅没有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而且成了生产力发 展的直接动力。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为中国全面进 行社会主义建设开辟了道路, 为中国尔后的一切进情况分析社会主 义改造的必要性, 指出: 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给新中国 带来了严峻挑战; 为巩固新生的国家政权有必要进行 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 要条件; 社会主义改造是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发展的 必然趋势;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是国家 富强和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迫切要求; 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也是迅速发展国营经济和扩大计划 经济, 顺利实施“一五”计划的客观要求。& "
四、研究的不同视角
( 一) 从比较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改造 张北根认为, 斯大林、毛泽东对农业进行社 会 主 义改造有很多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有: 农业合作 化的目的是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改善农民的 生活, 消灭农村中的资本主义, 巩固社会主义制度, 解 决工业化所需的粮食问题; 先合作化, 后机械化、工业 化; 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 循序前进, 但后期急躁冒 进, 超高速发展; 对党内的不同意见和正常争论, 错上 了路线斗争之纲;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陷入了教条式的 理解, 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不同点有: 改造时间的不 同; 结果的不同点; 合作化的阶级政策的不同点; 中国 高级社的体制和苏联的集体农庄的不同。! % # 官 翠 娥 从 中 朝 两 国 进 行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主 、客 观环境; 中朝两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特点、具 体方针政策和原则; 中朝两国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 与局限性等方面, 分析了两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相同 点和不同点。! & # ( 二) 从群体心态的角度研究社会主义改造 董宝训在分析民族资产阶级心理时指出: 出于不同 的动机, 民族资产阶级的不同阶层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反 应程度和方式也各不相同, 他们或在表面上积极响应, 或被动地顺从, 或消极地抵触,或顽固地抗拒。从总体上 说, 民族资产阶级接受改造是被迫的, 是在当时具体历 史环境下的一种无奈的选择, 是为适应新的社会政治生 态环境, 谋求生存而作出的被动回应。! ’ #陆和健分析了 上 海 资 本 家 阶 级 在 改 造 过 程 中 的 疑 惧 不 满— ——较 量— ——服从的思想动态演变, 说明他们内心的矛盾与苦 闷, 无奈与挣扎, 最后终于不太情愿地走向社会主义。! ( # 师吉金分析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改造中的心 理: 一是急躁冒进, 在社会主义改造初期就要立竿见 影, 马上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二是对社会主义改造漠
“缺陷说”认为社会主义改造是必要的, 但是在实 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四过”的问题, 当前改革不是对社 会主义改造的否定, 而是在肯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 成就的前提下, 纠正它的缺点和偏差, 是对社会主义 改造的进一步的巩固与完善。如朱小玲就提出了, 家 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对农业合作化理论与实践的创 造性发展; 允许和鼓励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发展, 是对 所有制结构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实行股份制、股份合 作制, 是对公有制实现形式认识的深化和发展。$ ’ "多数 学者都认为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和 实践的进一步发展, 主要表现在: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 会主义改造合乎逻辑的发展;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 主义改造主要成果的继承; 社会主义改革是对社会主 义改造中的缺点、偏差的改正和弥补。$ ( "
BEIJ INGDANGSHI
责任编辑: 徐香花
研究综述
十年来关于 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研究综述
□房中
世纪 50 年代,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 社会主义改造的
20基本完成, 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全确立, 是当代中国 历史上一次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十年来, 国 内学者们通过对它的研究, 取得了丰硕成果, 据不完全 统计, 发表有关论文近 300 篇。本文拟就十年间关于社 会主义改造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述评, 希望能起到一 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三、改造失误的原因
对 于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后 期 出 现 的 “四 过 ”问 题 , 目 前学者们从不同的方面分析了其中的原因。如: 罗礼 堂指出: 首先, 在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 其次, 由于当 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 对我国的基本国情、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也 处于不完全清醒的状态, 制定的有些政策超越了社 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 , "
“过 早 说 ”则 认 为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实 质 的 问 题 是 搞 早了”, 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遭受挫折”, 而当前的改 革是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否定。有的学者指出: “改造私 有制尤其是改造小农私有制的物质技术基础, 并不完 全具备。”$ % "为此, 他们提出了“早知今日, 何必当初”, 等等观点。于光远甚至认为,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虽 然从步骤上和形式上都有自己的创造、自己的特点, 没有照搬苏联的经验, 但步骤上形式上的巨大成功, 掩盖着对中国历史前进的指导思想上的严重失误, 社 会主义改造后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社会, 不只是一个 发育不全的早产儿, 它还是一个畸形儿。$ & "
公方海从主观认识上探索其根源, 认为社会主 义 改 造 在 对 过 渡 时 期 总 路 线 “实 质 ”的 认 识 上 偏 离 了 “同 时 并 举 ”的 根 本 方 针 , 存 在 违 背 生 产 关 系 要 适 应 生产力状况这一基本规律的倾向; 在社会主义目标 模式上追求单一的公有制结构和高度集中统一的计 划经济体制, 过高地估计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忽视了个体经济在一定条件的积极作用; 过分强调 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落后性和不利方面, 忽视了它对 于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的 补 充 作 用 和 有 利 方 面 。$ - "
三条件说。韦湘燕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是通向社 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社会主义改造是当时客观 形势发展的迫切需要; 当年我国已具备社会主义改 造 的 有 利 条 件 。! " 马 树 功 从 三 个 方 面 指 出 社 会 主 义 改 造的必要性, 即: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巩固新生人 民政权的需要; 实行社会主义改造, 是实现我国工业 化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证; 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性 胜利、四年内经济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 , 社 会主义改造不仅是必要的, 而且是适时的。# "
四条件说。梁柱认为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主要有 以下四个方面, 即: 有了较强大的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 经济, 这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基础; 资本主义经济 先天不足、发展维艰, 难以成为国民经济起飞的基地; 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同样是生产力发展和 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客观要求; 新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 是决定我们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外因。$ "
与此相反, 也有部分学者否认“三大改造”的历史 必然性。他们认为,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在当时生产 力 水 平 低 、经 济 文 化 落 后 的 情 况 下,并 不 具 备 坚 实 的 客观基础条件。它的发动与实践, 主要是由超前的主 观意识因素促发的, 在历史实践探索过程中又产生了 偏差。这一历史性的曲折和失误, 被实践后果证明: “三大改造”搞早了、搞快了、搞急了, 所以由此产生了 一系列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左”倾错误。’ "张欣 也认为, 由于定位不准, 教条地理解经典社会主义模 式的设想, 搬用斯大林“直接过渡”理论, 打断了具有 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模式的探索, 导致实 践中一系列“左”的失误, 为后来 更 大 的 失 误— ——“人 民公社化”运动和“大跃进”运动埋下了伏笔。( "
孙代尧从工业化背景方面分析了中国急速向社 会主义过渡的原因, 认为这是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工 业发展战略全面推行的逻辑结果。/ % "
陈国清在分析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失误的原 因时指出,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后期的急躁冒进, 并不 是由于党的领导层或某位党的负责人的一时冲动, 而 是当时工业发展与落后的农业现状之间的矛盾日益
五条件说。陈士军从历史背景、两难选 择 、惟 一 出 路 、现 实 需 要 、有 利 条 件 等 五 个 方 面 说 明 社 会 主 义 改 造 的 实 施 有 着 深 刻 的 历 史 背 景 , 是 历 史 “合 力 ”推 动的结果, 任何伟大人物都不可能违背这一历史潮 流, 只能顺应这一趋势加以引导, 并促成这一历史事 件的顺利发生。% "
刘波指出: 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改造中思想转变的原 因是: 在认识上, 把社会主义起点模式看成是目标模式, 忽视了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还存在积极作用, 而且夸大 了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程度, 拔高我国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起点, 过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 夸大生产关系的 反作用; 在环境方面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顺利恢复和发 展的国内经济环境和国际形势的影响; 此外, 还有毛泽 东个人对现状的忧患意识和对前景的超然心情。$ . "
二、关于改造的评价
对于这个问题, 历来是理论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也是存在分歧的问题之一, 其评价基本有三种:第一 种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反映了历史的必
北京党史( 2007.5) 31
研究综述
然性, 即“正确说”。第二种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 进行得太早了, 脱离了中国的现实国情, 即 “过早 说”。第三种观点认为, 社会主义改造是正确的, 但有 缺陷, 即“缺陷说”。郭德宏认为, 对这个问题的争论, 实际上是围绕如何看待当年的社会主义改造和今天 的 改 革 开 放 的 关 系 展 开 的 。! "
一、改造的原因及历史必要性
《关 于 建 国 以 来 党 的 若 干 历 史 问 题 的 决 议 》 中 认 为, 社会主义改造的提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和土地制度改革在全 国完成以后, 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工人阶级和 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 盾; 二是我国个体农民为避免两极分化, 发展生产, 用 农业机械化和其它新技术, 确有走互助合作道路的要 求。研究者以《决议》为基础, 进一步阐明各自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