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维诗禅一体的意境美
论王维山水诗的禅趣美
的色彩,卓然自立,独擅诗坛,闪耀着璀璨夺目的艺术光彩。
在唐代山水诗的创作群体中,王维又因其多才多艺,风华超群,被誉为“天下文宗”。
在其恬淡闲远、清秀隽永的山水诗中,我们欣赏一幅幅空灵迷朦、意象玲珑的山水风景画时,更能谛听到其禅趣的私语:“朝梵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入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据统计,王维受禅学影响的诗作,约170多首,接近他诗作总量的一半。
禅宗认为,“万法尽在自心”“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只要达到“明心见性”,一念觉悟到了自我心性的空寂和清净就是佛了。
这对于笃信佛教的王维而言,正是他一生虔诚追求的最高境界。
因而禅宗的审美观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山水田园诗中的禅趣美,自然成为其诗歌艺术的亮点。
一、空灵之美。
“空”是佛家常用的概念,指世界的虚有不实,禅宗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追求一种心空的境界。
心空,则无欲,无执,不生,不死,大休,大息,达到永恒的涅磐。
王维以禅心观物,以“空性”为美,以“灵寂”为乐,故其诗呈现出空灵的禅意。
“朝焚林未曙,夜禅山更寂”;“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食随鸣磬巢鸟下,行踏空林落叶声”;“荒城白萧索,万里山河空”……这些诗句与诗人超然物外,空灵自适的禅趣追求相契合,给人以清空灵寂的美感。
空灵,它包含着空虚和灵动、静默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这对矛盾统一的二极,它是空与灵的统一,虚同时也是在艺术中的表现与发挥。
王维浸濡于山水间,山月凝照,心与境寂,神与物游,道与玄契,在一片空灵澄沏中捕捉大自然最为细微的天籁:静夜中桂花纷纷飘落之声(“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霏霏细雨中的秋风拂过之声(“袅袅秋风动”),微风里的细枝摇动之声(“细枝风响乱,疏影月光寒”),月明之夜石上淙淙的流水之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些空中之音,旷谷之响,源自大自然的最精微处,呈现出幻化闪现、宁静空灵的审美境界。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王维(?-819)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诗歌具有独特的禅意,对中国文化和艺术有重要影响。
王维在诗歌中追求简洁明快,展示出自然之美,以及思想表达自由的精神。
他的诗歌追求自然之美,反映了禅宗晋武帝时期的文化气息:隐忍,淡泊和不为外物所迷惑。
他的讽刺式的诗词演绎的简洁,使他的作品具有凝练的哲学思维。
在王维的诗歌中,山水与淡泊的禅意相结合,使人从内心感受到静谧的美。
他的诗歌以淡泊的态度和耐人寻味的语言来展示自然之美,以超然的笔触描绘出一种可以逃离不快和烦恼的宁静。
他尊重季节,形象地把大自然形态上的变化和景象用诗句抒发出来,使人感受到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清新气息。
王维诗歌的禅意,以一种深厚而纯粹的形式表达出来,具有深深的感悟和慨叹,犹如在大自然中漫步一般。
他的禅意使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追求的是生活的宁静,通过文学的形式,情思可以更深入地探索。
在那里,自然的温暖能让人们得到安慰,这是诗人王维以禅意写作产生的不可言喻精神影响。
王维诗中的禅趣美
王维诗中的禅趣美王维诗中的禅趣美王维(701—761),字诘,太原祁(今山西省祁县)人,是盛唐时代文化全面高涨的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诗人。
他精通音律,早年曾为太乐丞;书法上擅长草、隶,绘画才能尤为突出,后人甚至推许他为南宋画派之祖。
王维自幼受佛教的熏陶,有着深厚的佛教信仰。
王维早年对禅宗北禅宗虔诚修习,中年之后又受南宗禅的影响,过着焚香打坐的禅修生活,他将禅的修习体验与感悟引入诗中,形成了王维诗的禅趣与空静之美。
佛家讲坐禅,即静坐澄心,让心体处于寂灭的虚空状态,这能使个人内心的纯意识转化为直觉状态,产生万物一体的感受。
这种以禅入定的心灵状态,对王维山水诗的影响极大。
他习惯于把宁静的自然作为凝思观照而息心静虑的对象,从而使山水诗的创作别具慧眼,由图貌而求形似进入到“搜求于象,心入于境;神会于物,因心而得”的意境创造,通过诗境来表达禅境。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意在极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
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
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
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
最后一联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
“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写出了诗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
对句既纯属自然,又含隐哲理。
凝炼至此,实乃不易。
王维晚年归隐,确已达到“心静如空”的忘我境界。
由于他生性好静而自甘寂寞,他能把独来独往的生活写得很美,如他的《酬张少府》诗: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诗写在寂静的山林中,与山月松风为伴,不仅没有孤独之感,反而流露出自得与闲适。
王维著名的《川集》二十首,将其自感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得极其透彻。
比如其中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竹里馆》独坐幽里,弹琴复长啸。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境界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王维被誉为“山水诗的鼻祖”。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深邃的禅意境界闻名于世。
王维的山水诗尤其注重于表达自然景物的美感,并寓意其中,将禅思融入其中。
本文将从几首代表性的王维山水诗入手,探讨王维诗作所展现的禅意境界。
首先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这首诗以描绘旅行途中的自然景色为主,通过对细腻的描绘,展示了禅意境界。
诗中,作者将自然景色与心灵境界相结合,使得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诗中“客心愿捧一盏清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描写,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澄明的禅意。
王维通过对景物的细腻描绘,表达了禅思的美妙境界。
其次是王维的《登鹳雀楼》。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以及诗人在此景之中所呈现的禅意享受。
诗中,作者借用了鹳雀楼这一壮丽的景点作为背景,通过对细节的描绘,将禅意表现得淋漓尽致。
例如诗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描述,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同时也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视觉上的放松和精神上的宁静。
王维将自然景物与禅思有机地融为一体,使人体验到禅境的奇妙。
最后是王维的《登台湾山》。
这首诗以山水为主题,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现了禅意的境界。
詩中,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将自然景物与内心境界相结合,使读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例如诗中“何须身世惊风雨,只应心境拟山水”的语句,道出了王维将禅思融入自然景物中的宏伟构思。
王维以其才情卓绝地将内心感悟与自然景色融为一体,展现出无拘无束的禅意境界。
王维通过山水诗,巧妙地表达了禅意境界。
他以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展示出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对内心的深刻领悟,使人们对禅境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王维山水诗中所展现的禅意境界,不仅使读者感受到自然之美,也带领人们进入内心的宁静和洞察。
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结合,王维的山水诗才能经久不衰地影响后世,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
王维之诗禅意境界王维(701年-761年),唐代文学家、诗人,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他的诗作以含蓄深远、意境优美闻名,被称为“诗中山水画境,以禅意灵动闻名”。
一、修身养性:王维诗中的禅意王维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以表达个人对于修身养性的追求。
他通过描绘山水间的景色,展现了自然的美妙和人文的情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登鹳雀楼》。
他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开篇,将自然风景与人类生活相联系,表达了修身养性的追求。
二、虚静意境:王维笔下的山水王维善于通过山水的描绘,表现出禅宗的虚静意境。
他的诗作中常运用自然物象来描绘人类情感,并通过对景物的观察和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越日常琐碎的境界。
例如《送别》中的“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通过描述人们的离别情景,展现了对于人生易逝的思考。
三、自然与人生:禅意的体现王维的诗作中常将自然景色和人生相融合,体现出禅宗的境界。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写,表达了人们对于生命的感悟和对于自然的敬畏之情。
例如《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以及《送别》中的“明月一钩弓,飞鸟万里空”,都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相结合,传递出禅宗的精神。
四、超越尘嚣:禅与人生境界的追求王维的诗作常以超凡脱俗、超越尘嚣为目标。
他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和自然景色的展现,使读者在阅读他的作品时能够暂时远离纷扰,心境得到安宁和宁静。
他的诗作中弥漫着禅修的气息和追求禅境的精神,使我们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一种超越喧嚣世界的不朽魅力。
总结:通过对王维诗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常常运用山水描绘和自然意象来表达禅意境界。
他的诗作中常融入禅宗思想,强调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传递出一种追求超越尘嚣的意境。
他的作品以其深远的艺术意境和哲理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也让人们从中领略到禅与人生境界的美妙。
在读他的诗作时,我们不禁被引导到一个超脱尘嚣的意境中,感受到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清净。
诗人王维将人与自然的关系融入他的作品中,传递给后人一种禅意境界。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
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分析王维诗中的禅意禅宗对王维的影响是什么呢?王维的诗中是如何来体现禅意的?王维,盛唐著名诗人,与李白、杜甫鼎足而立,被后世称为“诗佛”,现存诗作有四百余首。
其诗立意广泛、涉及题材众多,包括山水田园、军旅边塞、送别纪行等,其中最具艺术价值、美学价值、思想价值的是蕴含禅意的诗,这些诗充分地体现了他的文学造诣及人生境界。
这部分诗传达出一种清新豁达、空灵悠远、意味深长的气质,不带一丝烟火气,任时光荏苒、沧海桑田,都无法抹灭,流传千年。
一、王维的禅宗思想印度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儒、道、玄思想的影响,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派――禅宗。
其核心思想为:“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后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是“禅宗”的修行原则。
“禅宗”的中心内容是“顿悟见性” ,即众生自性本净,圆满具足;见自本性,直了成佛;只需“自身自性自度”,不需向外驰求。
在王维生活的盛唐时代佛教已经发展到鼎盛时期,禅宗也在几经传承后蔚然成风,当时诗人多习禅、论禅。
在经历贬官、隐居、官场黑暗、张九龄罢相、安史之乱之后,王维开始重新审视人生,其人生观、世界观都有了一定的改变。
官场的挫折成了王维深入参禅的契机,他的禅宗思想开始显现并渗透进诗作中。
中唐诗人杨巨源在诗中说:“扣寂由来在渊思,搜奇本自通禅智。
王维证时符水月,杜甫狂处遗天地。
”可以见到唐人早已看到禅对于王维创作的巨大影响。
1、禅意诗王维还有一部分诗写的是山水自然、田园风光,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禅意及人生哲理,就是最能体现王维气质的禅意诗。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山水诗都有禅意,所以不可牵强附会地去解读,如《山中》“荆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诗人用了石、叶、路、雨等最普通的意象,通过色彩的搭配、变化,勾勒出了山中灵动的景色。
又如《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尤其是他的后半生,一心向佛,“不茹荤血”,“不衣文彩”,“丧妻不娶,孤居三十年”(《旧唐书·王维传》)。
论王维诗禅一体的意境美
论王维诗禅一体的意境美【摘要】王维引禅入诗,赋予诗歌幽深、空灵的禅境,使诗意象更为丰富,意境愈加深远。
【关键词】王维;诗禅一体;意境美王维是盛唐极具个性的诗坛大家,他的诗歌具有画的清幽,乐的灵动。
更为重要的是,王维的诗歌中处处布满禅趣,字字颇具禅意,于无声处引入禅机,赋予诗歌以轻盈淡远之音,飘渺空灵之境。
然而,学界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山水诗歌研究之中,对其诗禅一体的意境美有所忽视,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本文试以此进行探究。
意象,是文学作品构造的形象元件,“是在客体事物的形象的基础上经过主体意识的作用,加以改造,提炼升华,成为显示审美画面印象,产生综合美感效应,具有相对的独立表意抒情功能的心理图像”[1](p236)。
英美现代诗的宗师t.s.艾略特在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指出:“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含有表达该特别情意的方式。
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以外在形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2]因而,意象不是简单的罗列组合,而是景物之间一种有序的排列、自然的展现,同时,也是作家于万物中寄以悲与喜的复杂情感的载体。
王维是诗人、画家,也是音乐家,因而其诗歌是多种艺术的融合,可谓“诗画相映,诗乐合鸣”,其诗境中融禅境于一体,诗美而深,达到人物两忘之境,从而使读者连同自己在“诗禅一体”的至境中感受美、享受美。
苏轼赞扬王维诗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p172)可见,摩诘将诗情与画意相合,禅意与诗意相通,便形成了其特色的创作手法,“诗禅一体”的独特构造,更是“前无古人”,在诗坛独树一帜,正如胡应麟所说的“别是一家体裁”[4][p111],即此谓也。
首先,王维的诗歌中,景物颇丰,可以说是将佛家的“清幽”、“空寂”融入其中,带着诗情走入空荡的世界。
青山、绿水、翠竹、飞鸟诸多意象俱历历在目,它们在诗人笔下不是呆板的组合,而是自然且灵动的展现,使诗歌处处弥漫着“空”“无”的佛理气息。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
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第一篇: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山水清音神韵天成——试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诗境与禅境内容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一向以意境美著称,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
作者每每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王维;山水田园诗;诗境;禅境山水田园诗自《诗经》始可谓源远流长,至盛唐已蔚为大观。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根植于自然的美景之上,不仅体现了其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更是其对于诗歌、音乐、绘画三种艺术在审美趣味上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多方面才能的综合体现。
因此后人往往不吝赞美之辞,史称其“名盛于开元、天宝间,豪英贵人虚左以迎,宁、薛之王待若诗友”(《新唐书》本传),“王维之作,如上林春晓,芳树微烘,百啭流莺,宫商迭奏,黄山紫塞,汉馆秦宫,芊绵伟丽于氤氲杳渺之间,真所谓有声画也。
非妙于丹青者,其孰能之”(《史鉴类编》),唐代宗更是誉其为“天下文宗”,杜甫也赞赏他“最传秀句寰区满”。
王维的诗歌既因其诗画合一的特点而别具一格,更因其创造的佛禅意境而独树一帜,而后者尤其为人称道。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看到作者常常化宗教情感为诗思,创造出清新、恬淡、空寂、幽远的意境,他的很多诗歌都体现了诗境与禅境的统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即使是同样描写山水,近儒的杜甫多半赞美的是‘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的伦理的山水,近道的李白多半歌咏的是‘且放白鹿青崖间’的想象的山水,而近禅的王维才真正关心的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的感觉现实的山水”。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诗人透过平淡、悠远的景色显露淡泊宁静的禅趣,借助空旷、幽静的山水表现宇宙的空无、静寂与永恒。
王维山水田园诗的独特意境并非刻意而为,而是其热爱自然与信奉佛教的自然体现。
王维一生为官,但是却厌倦官场,思慕隐逸。
王维禅意诗作中的经典之美
王维禅意诗作中的经典之美王维是唐朝时期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他的作品以其禅意和超脱尘俗的美感而著称。
他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捕捉到了自然界的经典之美。
在他的诗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生命、人性和宇宙的洞察力,这种深刻的观察让他的作品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以下是我对王维禅意诗作中所体现的经典之美的一些观点和理解。
一、自然的和谐共生王维的诗作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就是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描绘。
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试图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山水、花草、鸟兽等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相互交融,形成一种和谐共生的状态。
通过描绘自然界的美丽和生机,王维让读者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回应的关系,从而引发人们对自然之美的思考。
二、超脱尘俗的意境王维在他的诗作中常常运用朦胧的笔触和深邃的意境,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俗的美感。
他常以山水、梅花、月夜等素材,将人们的情感和思绪置入宁静的自然环境之中。
通过诗中的细腻描写和景物的隐喻,他创造了一种虚实交融、虚幻迷离的意境,使读者在其中找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心灵寄托。
这种超脱尘俗的意境让王维的诗作在唐代文学中显得独树一帜。
三、深入人心的清新之意王维的禅意诗作中常常带有一种清新脱俗的气质。
他善于用简洁的文字表达深邃的思想,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反思。
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一种宁静与淡泊的情感,通过诗的形式将这种情感传递给读者。
王维通过他的作品,启发了人们对内心世界的思考,唤起了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渴望。
王维禅意诗作中的经典之美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描绘、超脱尘俗的意境创造以及深入人心的清新之意。
他的作品融入了自然的美丽和人的情感,引导人们去思考生命、人性和宇宙等更深层次的问题。
王维的禅意诗作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一直以来都是人们仰慕和追捧的经典之一。
他的作品不仅给读者带来审美的享受,更让人们从中获得心灵的触动和启示。
王维禅意诗作的经典之美,正如前文所述,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和谐共生的描绘、超脱尘俗的意境创造以及深入人心的清新之意。
妙语禅机意无穷——试论王维山水诗的禅意
- 34 -2023年 第9期一、王维山水诗概述唐代诗人王维(701—761)出生于蒲州(今山西运城),自幼就有书画音乐天赋,善于作诗。
开元十九年(731)状元及第后,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利用空暇与好友修心作诗,悠闲自得。
王维早年仕途顺利,意气风发,壮志满怀,后多次被贬降职,40岁以后隐居礼佛。
任伪职的经历,让其心中饱含家国愤恨,触发爱国明志的创作灵感。
王维的诗歌成就以山水诗最优,体现了他远离尘俗、自然清新的个性。
王维中年以后日益消沉,在佛理与山水中寻求寄托,此种心绪充分体现于他的诗歌创作中,因此诗歌中常带有佛教隐喻和禅宗思想。
人们推崇王维的山水诗,不仅因为这些诗作中蕴含颇高的艺术技巧,更因为对其中体现的闲情别致产生了共情。
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禅宗思想,以及人们对其在唐朝诗坛超然地位的肯定,使得后人称王维为“诗佛”。
王维山水诗中的禅意,主要表现为“以禅入诗”,不仅丰富了诗歌所带来的画面感,也提高了诗歌的精神境界。
王维诗歌中的“禅意”主要体现为四点:以“佛”入诗,在诗句字词运用中,大量使用佛学用语;以“佛”化境,利用佛学宁静平和的意境引人入胜;以“佛”添趣,采用佛学入定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安静愉悦,将佛学中解脱尘俗的怡然自得诠释在诗中;以“佛”增味,诗句中看似简单的渔钓、咏唱,都是富有画面感和禅意的,反映出作者内心的安逸,值得人们品读时慢慢回味思考。
二、王维禅佛思想的来源(一)时代文化的影响中华文化崇尚“天人合一”,这与佛教禅意中的精神境界兼容互通。
武周时期,佛教得到了极高的肯定,盛唐时期又实行了开明的文化政策,佛教思想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艺术创作也受到佛教审美的深刻影响。
不仅诗歌创作中的音律节奏被赋予大量佛教元素,“无量天尊、有容乃大”的佛学思想更是引导诗歌创作将精神与人文自然审美统一,融合互通、突破界限,展示出盛唐时期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审美趋势,既迎合当时人们的心理期望,亦符合当时艺术创作的美学眼光。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
论王维诗歌的诗禅融合王维是唐代文坛上著名的诗人、画家,他的诗歌风光典雅,充满了禅宗的思想,以及对自然的热爱。
他的诗歌深受当时的文人雅士和后人的喜爱和赞誉,被誉为“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本文将探讨王维的诗歌如何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首先,王维的诗歌体现了禅宗的思想,如“物华天宝,而祇园之花,其状虽稀,而所化之气,可充华表”,这句话表达了王维对世间善美之物的淡泊态度。
他认为,世间的繁华与美丽,虽然珍贵难得,但只是短暂的美好,最终都会消失。
他倡导人们应该拥抱内心的宁静与淡泊,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实现“禅”的境界。
其次,王维的诗歌注重表现自然之美,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通过“茱萸”一物的描述,表现了中秋佳节的氛围和人们团聚的思念之情。
他的诗歌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写,使人穿越时空,感受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考。
他认为,自然是世间最大的艺术,人们应该像自然一样自由自在,寻找心灵的超越与升华。
最后,王维的诗歌表现了禅宗的生命哲学,如“两岩俱峙,峰如削成。
无人过处,径自通幽。
”,这句话表现了一种坚定和自信,也透露了对生命的追求。
王维的诗歌给人一种力量,鼓舞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人生的珍视,追求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他的诗歌融合了禅宗的思想,表现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认识,为读者提供了一种悟道的途径和启示。
总之,王维的诗歌是诗与禅两种文化的结合,更是一种精神的追求和价值的体现。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与画作,抒发出自己的内心情感,同时影响了后人的诗歌创作。
他的诗歌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值得我们好好品味和传承。
王维的诗歌在唐代文坛上的影响力是不可忽视的,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歌创作充分融合了诗与禅两种文化。
在王维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到禅宗的思想、对自然的热爱以及生命的价值观念,这些思想的融合使他的诗歌更有内涵,更具有思想深度。
禅宗哲学在王维的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元素,他的禅宗思想体现在他对世间事物的淡泊态度上。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品味王维山水诗中的佛理禅境之美
王维是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他的诗作充满了佛理禅境之美,展现出了他对自然景色的洞察和对人生的思考。
下面将通过分析他的几首山水诗表达他对佛理禅境之美的品味。
王维的山水诗中常常描绘了恬静深远的山水景色,展示了禅境之美。
例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写到:“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这里的“阳春布德泽”表示大自然天地间的和谐,而“万物生光辉”则展现了佛理禅境的美好。
王维的山水诗中经常描绘僧侣、佛教寺庙等元素,体现了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例如在《登鹳雀楼》中,他写道:“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里的“楼”可以理解为佛教寺庙,王维通过登高望远,以此来比喻他对佛理禅境的追求。
王维的山水诗中还常常通过描绘月亮、孤峰等景象表达佛理禅境之美。
例如他的《山居秋暝》中写到:“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声惊破溪,寒影入孤船。
”这里的“孤船”可以理解为般若船,而“寒影入孤船”则象征着万物归于一体的佛理禅境之美。
在王维的山水诗中,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出无欲无求的佛理禅境。
例如在《田园乐七首·其三》中,他写到:“路经庙堂宇,溪上有神女。
朱户青楼上,含胸拜明主。
”这里的“含胸拜明主”表达了他对佛理禅境的敬仰和向往。
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
爨嬲鞘禅趣之美——从《鸟鸣涧》谈王维山水诗之美O俞美玉严羽认为以诗说理应该“不涉理路,不落言鉴”,其意思正如钱钟书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也就是说以诗说理要有理趣而无理语。
这一说法正符合黑格尔关于美的看法即“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而这理趣正是由李泽厚所说的“有意味的形式”来体现的。
王维的山水诗无疑是“有意味的形式”的典范,也是有理趣之美的诗歌典范。
王维山水诗的理趣即为禅趣。
王维有很高深的佛学修为,他先从师北宗道光禅师,“十年座下,俯伏受教”;后倾心于南宗掸法,从师神会禅师,深得禅学真谛。
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我之心性即是虚空不实”有深刻的体悟。
慧能《坛经》说:“心量广大,犹如虚空。
……虚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空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慧能认为心性虚空,所以广大天边,因此一切世间万物皆可包容于内。
而世间万物在其本性上也只是虚空。
所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即无论物、我,无论内在之心性,还是外在之境象,在本体上都是虚空不实的。
由此出发,禅宗认为,若要明心见性,体认自己性空之本性,即通过内在之心性与外在之物境的契合交彻而获得一种对于“空”的证悟,这种证悟即是解脱。
无疑王维对此心领神会,获得心灵的自由与解脱。
王维把宗教体会与其文学才华巧妙融合,形成他富有禅趣的有意味的形式——山水诗。
这些山水诗以艺术的形式表现禅理,其感染力不同于一般的禅诗偈颂。
一般的禅诗偈颂由于着意使用某种类比表现意蕴,常常陷人概念化,沦为说理诗、说教诗、宣传诗,不但违反了禅学宗旨,而且也缺乏审美情趣。
而王维的情景交融的山水诗,在状景抒情中充满着禅机禅理,而这禅机禅理与其诗情画意融为一体,不着痕迹,形成了其独特的诗美——禅趣。
例如《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呜春涧中。
这首诗是他山水诗中脍炙人VI的佳作,诗中写春天山中月夜景色,从字面上看是全写景的:夜,万籁无声,诗人也许伫立于山林之中,或畅望,或沉思,这时一轮明月破云而出,将它幽柔的清光洒向深山丛林。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
诗境禅意融山水——论王维山水诗中的意境与禅趣王维一生学佛,以禅入诗,被赞誉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
作为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他的诗歌以清新淡远,流动空灵的风格在诗坛独树一帜,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他善于借助山水自然表达深奥晦涩的禅意,营造清远、静谧和物我相融的意境,并与禅趣的相融相偕。
一、禅宗思想形成原因佛教自传人中国以来,就对中国人的生活、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大影响。
到了唐代,佛教内部各宗派相继成熟,尤其是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是在中国本土文化基础上,经过融合吸收所创造的成果。
它不仅作为一种独立的教派传授宗法,还与美学相结合,形成禅宗美学,对士大夫知识阶层的文艺创作、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王维所生活的盛唐时期,禅宗思想成熟,是“学而优则仕”的时代,更是个隐逸的时代。
一方面,科举制度的实行,使入朝为官几乎成了当时所有知识分子最终追寻的目标;另一方面,官场中的腐败污浊致使一些知识分子被迫放弃了政治理想,转而隐逸求生,于吟诗作画中寻求心灵的寄托与庇护。
王维也不例外。
《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王维出仕后半官半隐,曾“历右拾遗、监察御史、左补阙、库部郎中”,晚年却因安史之乱被意外卷入政治波澜之中。
面对变幻无常的政局,王维在“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的感叹下开始吃斋念佛。
但王维禅宗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由于政治受挫,也与他的生活经历有极大关系。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他的《请施庄为寺表》中记载,其母崔氏信奉佛教,“褐衣蔬食,持斋安禅,乐住山林,志求寂静。
”自幼受到的来自家庭佛心佛性的熏陶,加之盛唐时期,佛教得到空前的兴盛和发展,尤其是禅宗的形成,更成为中国本土化的佛教,受到帝王卿相、饱学鸿儒的弘扬提倡,学佛佞佛俨然成为风气。
王维与许多佛教徒都有交往,并时常客居寺中,“山中多法侣,禅颂自为群。
城郭遥相望,为应见白云。
”(《山中寄诸弟妹》)开元二十八年,王维与南宗禅大师神会相遇,从此倾心服膺于南宗禅法。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王维(约701年-约761年)是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清新淡雅、意境深远而著称。
王维的诗歌作品中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精髓,表现出一种超脱尘世、追求心灵自由的禅意。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琴棋书画的赞美,表达了他内心深处的非凡境界,以此展现出禅宗哲学的追求和境界。
本文将从王维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表现手法三个方面来探讨他诗歌中的禅意。
首先,王维的诗歌创作以意境优美著称,他以自然景观为背景,以文字勾勒出一幅幅静谧而美丽的画卷。
他通过对山水、花草、鸟兽的细腻描写,展现出自然界的宁静与和谐,进而引发读者内心中的向往和跳跃。
比如他的《画》中写道:“兔丝动花簇,鸟气酣翠蓝”,通过对细微的自然景物的描绘,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画面中的细腻与静谧,以此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束缚,感受内心的平静与安宁。
其次,王维的诗歌主题常常与人生哲理和禅宗思想相呼应。
他以超然的心态面对人事,对人生境遇和存在意义提出了深刻的思考。
比如他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写道:“只今三里桃花水,数宿三生梦”,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心态,意味着生死不过是一场梦幻,人生追求的真正意义远远超越于此。
王维通过表现虚无缥缈的禅宗哲学,引导人们认识到凡事皆苦,唯有超越世俗追求内心自由,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和幸福。
最后,王维以琴棋书画为表现手法,展现了其对禅宗修行的追求。
他频繁地将琴、棋、书、画等元素融入到诗歌中,通过这些艺术形式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禅理境界的追求和理解。
比如他在《送綦毋潜落第还乡》中写道:“闻道重阳节,应怜屐齿危”,通过描绘屐齿的危险,展示出人生追求禅宗境界所面临的困难和险阻。
而王维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提到的“无媒缘以报君”,则表达出了王维自己超脱世俗干扰,专注于禅修之道的态度。
总而言之,王维的诗歌充满了禅宗的禅意和哲思。
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对艺术形式的运用,他诗中所蕴含的深邃感悟引导人们超脱尘世的罣碍,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安宁。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
论王维山水田园诗中之禅意[摘要]:王维的山水诗,深受佛教禅学的影响,在观景抒情时都带有浓厚的佛教意味, 表现了其独特的艺术境界和审美情趣。
王维的山水田园诗富于精妙的禅理,这与他的一生自觉笃志学佛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直接关系。
王维在体验社会、人生和自然时,总表现出一种参禅的思维方式和对空幻和净虚境界的追求的理想,达到一种无我的境界。
他的山水田园诗所表现出来的意蕴和禅意,正是他一生学佛的最好体现。
[关键字]:王维山水田园禅意空灵意境正文:王维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山水田园诗人,并且对音乐、绘画、书法无不精擅,擅长山水画,为南宗之主,苏轼称其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将深奥晦涩的禅意佛理巧妙地糅合在山水田园诗中,并将所感之情寄于所见之景中,借山水意象表现内心。
禅意与诗境在他的笔下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王维的诗歌艺术成就深深地影响了其身后众多的习禅诗人,被人尊称为“诗佛”。
一、王维山水田园诗禅意的成因:(一)家庭影响家庭对王维学佛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奉佛之家,王维的名字本身就深含禅机,他名维,字摩诘,连读恰为“维摩诘”。
稍通佛学的人,都会知道有一部《维摩诘所说》,其中通达甚深般若智能,神通广大的维摩诘长者,是一位得到释尊称许的大居士。
王维既以维摩诘作为自己的名与字,可见他对其人的仰慕之情,又可透露出他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
王维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博陵崔氏虔诚信佛三十年,其母崔氏一生“褐衣蔬食,持戒安禅,乐往山林,志求寂静”,这对王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王维自己也是常年食素,到晚岁就更加严格,《旧唐书》说他“斋中无所有,唯茶铛、药臼、经案、绳床而已”。
他广交僧人和习禅之人,与兴趣相投的佛友共同研究佛理,这从深度和广度上滋润了王维一颗求佛的心。
(二)时代渐染禅宗始于北魏,在盛唐以后兴起,安史乱后才开始广泛流行,王维生活在盛唐时期,佛教内部各种宗派相继成熟,尤其禅宗备受推崇。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
试论王维山水诗意境中的禅宗精神摘要王维是盛唐时代著名的诗人。
他在山水诗方面的成就尤为显著。
他通过对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居生活和佛教禅理,清净与静谧,禅趣盎然,也增添了几分超然出尘的余韵。
他高妙的山水画艺术与山水诗艺术的互相影响,相辅相成,绚丽的色彩,一种幽美的境界——含蓄、淡雅、空灵、形神俱似的最高境界。
王维诗与画在意境上的交融,赋予了真正的气韵生动的美感,从此诗的情怀进入了绘画,逐渐成了重要的审美标准之一。
关键词诗画山水禅理意境山水田园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永不衰竭的题材,它伴随着整个封建社会的始终,但是像盛唐山水诗这样盛极一时的局面都是空前绝后的,在这个时期,山水诗古今格调区别逐渐清楚,表现在:在情景关系的处理方面越来越丰富多变;取景的视野不断拓展;诗歌的境界不断的提高;构思复杂化;兴象越来越个性,取代了以前模板式的山水模式;尝试用静态去观照山水等诗歌形态上变化。
王维的山水诗的妙处在:以冲淡悠远、含而不露的情感,如丝如屡般弥漫开来,如娓娓秋风的絮语,仿若一个沉睡千年的故事,人生有限,宇宙地无限,天人合一,万物似乎有了灵性,空寂的却又是“以寂为乐”,这便是暗合了禅宗的“对镜无心”“无往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不沾不染,心念不起。
王维以禅宗的态度来对待人世社会的一切,使自己有一种恬静的心境,进而把这种心境融入自己的诗中,使他的诗歌的意境幽远空寂淡远,达到常人不能达到的高度。
诗歌的审美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谊与客观事物的表现性素质相互交融形成的情与景、意与象的统一体,通过情景交融的形象展示出能把人们引入充分想象的艺术空间的审美化境,以其丰富的蕴涵诱使鉴赏者去尽情探求那难以言传的“言外之意”、“韵外之旨”。
(司空图《与李生论诗书》)。
王维山水诗的意境特征表现在韵味无穷、虚实相生、情景交融三个方面:第一,继承了东晋玄言山水诗中确立的观照自然的精神旨趣和审美方式,在大自然中追求怡然自得、逍遥自在的乐趣,在山水中寻求得意忘形的境界,领会“独往”“忘言”的乐趣,以达到“何往而不适”的内心调和,在天地之间的大境界中悟出自然的无名之道,悟出老庄的超然物外之道,创造出具有韵外之致、象外之趣的共同特色使其诗韵味无穷。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
论王维诗歌的禅意【摘要】王维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诗人,他的诗静逸明秀,创造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同时,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因此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其中又以他的山水诗为甚。
他把佛教思想与诗歌完美结合,碰撞出俊逸空灵的山水诗歌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
【关键词】佛教禅意山水诗王维是唐代著名诗人,又是虔诚的佛教徒。
禅宗赋予了王维静观、内省型的美感心理结构和了然顿悟、淡化时空观念的审美方式。
王维深受禅宗的影响,故他的诗中也蕴含着浓浓的禅意。
因为他的诗俊逸明秀、空灵澄澈的特点被后世称为“诗佛”。
一、禅意产生的原因追踪王维的经历以及他生活的朝代,王维诗歌禅意的产生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时代因缘、家庭背景以及个人遭遇。
同时,这些原因不是单一影响的,而是在他们的综合作用下才使王维的诗歌具有了禅意。
唐朝佛学的兴盛和发展对王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王维出生于公元701年,卒于公元761年,王维的一生,信奉禅宗。
禅宗的兴盛,始于初唐时期的弘忍。
弘忍死后,禅宗分为南北两派,以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为代表的北宗,得到武则天的重视,北宗的优势,一直持续到开元、天宝年间。
弘历的另一个弟子慧能在岭南创南宗,慧能死后十几年,他的弟子神会开始到北方传布南宗教旨,掀起南北宗的争论。
到安史之乱后,肃宗至德二年,神会主洛阳神坛,才得到皇帝的信任。
最终,南宗代替北宗而兴起,并成为禅宗的正统。
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省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挣脱现实的樊笼,从有限走向无限。
相对于那个时代的道教,禅宗的思想是比较消极的,是美好理想幻灭之后的产物,比较符合受排挤和挤压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內心感受。
也可以说,禅宗所释放出的是适当而自然地藏在每个人内心的一切活力,在普通情况下,这些活力是被阻挡和歪曲的因而找不到适当的理由释放。
被禅宗吸引的士大夫,存在于对封建秩序既依附又厌恶的矛盾心情之中,因此也非常容易接受禅宗的这种从不自由中寻求解脱的精神生活方式。
王维就是其中的代表。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
试论王维诗歌孤寂意境中的禅蕴摘要: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澄清精致”、“浑厚闲雅”,这一艺术特色正是得益于他的禅学修养,不仅在相当程度上创造了意境,并且变化为禅境,更从意境的空灵向禅意的空幻发展,把意境巧妙、高度地统一于禅境,从而在诗歌艺术上自成风格,有着独特的价值。
关键词:王维诗歌意境禅意纵观唐代诗坛,王维堪称是一位独具风格的诗人,他是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山水诗因清幽淡远、空寂超旷而具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处和“言外之意,味外之旨”的韵味,他的成就在于把禅学理念演化为自己诗歌的创作指导思想,构成了空灵流动的诗歌意境。
在他生前,人们就认为他是“当代诗匠,又精禅理”,死后更得到“诗佛”之称号。
王维,字摩诘,名和字合起来是佛经中一位著名的居士“维摩诘”。
王维自小便受到家庭信仰的熏陶和影响,“兄弟俱奉佛”,少有才名,头角崭露,十七岁时的即兴之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直至今天仍然脍炙人口。
早年他是一个热衷政治、奋发有为的诗人,到了后期,特别是经“安史之乱”以后,他基本上过着笑傲山林和吃斋奉佛的生活。
在唐代佛教的各个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
他的一生,大约可以四十岁为界:前期“济人然后拂衣去,告作徒尔一男儿”;后期随着国家政治逐渐走向腐败,他的政治热情受到压抑,济世之志受到磨损,创作才情受到限制,意志渐趋消极,内佛外儒成为了他的主要思想。
退隐田园,躲避现实,借山水美景排遣苦闷,成为他生活的主要方式,他距离现实和人民越来越远,却自称“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强调“对境无心”、“无望为本”,也就是对一切境遇不生忧喜悲乐之情,以一尘不染、心念不起的态度对待人世社会,以至于对“安史之乱”这样的大事也很少写到,却反复吟咏“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几乎完全变成了“以禅诵为事”的佛教徒了。
王维诗歌成就最高的当属山水田园诗,这类诗风格多样,不一而足,但基调均为:自然优美,清雅冲淡,“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王维诗禅一体的意境美
【摘要】王维引禅入诗,赋予诗歌幽深、空灵的禅境,使诗意象更为丰富,意境愈加深远。
【关键词】王维;诗禅一体;意境美
王维是盛唐极具个性的诗坛大家,他的诗歌具有画的清幽,乐的灵动。
更为重要的是,王维的诗歌中处处布满禅趣,字字颇具禅意,于无声处引入禅机,赋予诗歌以轻盈淡远之音,飘渺空灵之境。
然而,学界研究大多集中在其山水诗歌研究之中,对其诗禅一体的意境美有所忽视,这无疑是一种缺憾,本文试以此进行探究。
意象,是文学作品构造的形象元件,“是在客体事物的形象的基础上经过主体意识的作用,加以改造,提炼升华,成为显示审美画面印象,产生综合美感效应,具有相对的独立表意抒情功能的心理图像”[1](p236)。
英美现代诗的宗师t.s.艾略特在评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时指出:“表情达意的唯一方式,便是找出‘意之象’,即一组物象,一个情境,一连串事件,这些都是含有表达该特别情意的方式。
如此一来,这些诉诸感官经验以外在形象出现时,该特别情意便马上给唤引出来。
”[2]因而,意象不是简单的罗列组合,而是景物之间一种有序的排列、自然的展现,同时,也是作家于万物中寄以悲与喜的复杂情感的载体。
王维是诗人、画家,也是音乐家,因而其诗歌是多种艺术的融合,可谓“诗画相映,诗乐合鸣”,其诗境中融禅境于一体,诗美
而深,达到人物两忘之境,从而使读者连同自己在“诗禅一体”的至境中感受美、享受美。
苏轼赞扬王维诗道:“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3](p172)可见,摩诘将诗情与画意相合,禅意与诗意相通,便形成了其特色的创作手法,“诗禅一体”的独特构造,更是“前无古人”,在诗坛独树一帜,正如胡应麟所说的“别是一家体裁”[4][p111],即此谓也。
首先,王维的诗歌中,景物颇丰,可以说是将佛家的“清幽”、“空寂”融入其中,带着诗情走入空荡的世界。
青山、绿水、翠竹、飞鸟诸多意象俱历历在目,它们在诗人笔下不是呆板的组合,而是自然且灵动的展现,使诗歌处处弥漫着“空”“无”的佛理气息。
因而,这也注定王维的诗歌较其他山水田园诗的意境更为深远,更具超脱之感。
王维的诗歌,处处显现自然、平淡的特色,一字一句,皆出于常境,同时具陶诗之朴实淳厚,又兼谢诗之清新秀丽,但又不同于陶谢的风格。
他的禅诗一体,则是于平淡秀丽处寓以深邃和空灵的神韵。
如其《白石滩》写道:“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
家住水东西,浣纱明月下。
”[5](p248)诗人以极朴素自然的语言表现出白石滩的自然之美,毫不掩饰,意到辞工。
倘若将清溪、白石、绿蒲、明月连同浣纱的妇女用画笔描绘出来,则会呈现出一幅意象丰富、形象超妙的画面。
可以说,王维的诗歌描写的是一片清凉的世界。
在诗人的画笔下幽篁、绿柳、宫槐、余照、彩翠、夕岚、空山、湖水、小河、明月、荷花、绿苔、飞鸟等意象所带给人的审
美体验则是圆通自在,和谐空灵。
意象如此丰富,加之情与景之间自然的嫁接,使读者仿佛已置身于一个世外桃源般的诗境中。
王维以轻盈的笔力写出了山林的闲适之趣,将读者引进了淳古淡远的诗境之中,如辋川诸诗,水墨交融,却不着一色。
诗人将万物统摄进自己的诗中,并注入禅理,使诗歌的审美层次更为深化,“只有心灵‘空静’,统摄大千世界生生不息的种种物象,在自己心灵中将之加工为审美意象。
”[6](p48)因而,世间的一切在王维的笔墨下,具有了诗情画意,更具佛理禅机,在他的诗歌王国中,我们似乎能够聆听到人与自然的对话,甚至能够体悟到生命之间的和谐。
其次,王维在诗中注入了多元因素,尤其是于丰富的意象之中引入禅理,这种虚实的组合方式使他的诗歌中的物景亦动亦静、似有似无,极具审美价值。
可以说,禅诗一体的特殊组合,使得王维的诗歌在构思技巧和艺术表现力上超越前人,同时,又对后世的意境论,影响颇深,而且他的诗歌语言朴素却意蕴深远,给读者留下了无限广阔的思维拓展空间,言有尽而意无穷,极具审美享受。
王维在《终南山》中写道:“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5](p34)诗人以简单的笔墨将终南山描写的雄浑壮丽、气势磅礴,尤其是“白云”两句,更是写的空明变幻、飘渺幽约,从而使整首诗歌的意境更加雄浑。
可以看出,诗人的心灵在空灵澄澈的意境中跳动,在摇曳的变幻中超脱自我,从而使得他的诗歌进入更高层次的审美阶段。
又如《北垞》诗云:“北垞湖水北,
杂树映朱栏。
”[5](p248)此诗所描绘的正是淳朴淡泊田园风光,读之,则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山村之景清晰可见,读者仿佛已置身其中:北垞依山傍湖,村边有一条小河,在微风吹拂下,荡起层层涟漪,青翠的树林围绕着山村、美不胜收。
诗中所写的湖水、杂树、朱栏、青林、溪流犹如飘浮在天空的彩带,牵动着吸引着读者的心灵。
而它所呈现的宁静、淡雅,优美动人,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王维的诗歌不同于李白的雄浑飘逸,异于杜甫的沉郁顿挫,不似于高适岑参之豪放苍凉,更不甚于陈子昂之空谷绝响,摩诘之诗,所展现出的是一种纯美,使读者这置身其中,不觉已忘乎自己。
人与自然实现交接,相生相息。
因而,诗情画意和禅理空寂合二为一,从而形成了使得王维的诗歌形成了特殊的美学范式,熔诗情、画意与禅境于一炉,其诗中呈现出空灵化的特色,而他所创造的空灵澄澈的诗境,以及对意境理论的充实和完善,更是古无来者。
正如王运清先生所言:“我们可以这么坚定的说,王维的山水诗是意境的最精彩的范本。
”[7](p212)
综上所述,诗为禅的载体,禅是诗的升华,这种“禅诗一体”的特殊组合,形成了王维诗歌独具特色风格,是禅境和诗境的完美统一。
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的:“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方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带来的理趣,中国
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
”[8](p106)苑咸在《酬王维序》中评价王维是“然王兄当代诗匠,又精禅理”[5](p183)。
诗人将自己的心理寄托于“空”“寂”之中,以求无欲、无念、性空、静心,渴求达到超脱世俗、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
然而,在这种无意识的状态之下,王维却开启了渴望远离尘世,追求属于自己的那方极乐净土。
正如王运清先生所讲:“诗与禅最重要的相似点,即都是生命的体验,是个体生命的亲在体验。
诗人必须先自习养心性,息虑凝思,澄怀忘机,虚无忘我以应物,以期生成一种明心见性、映照万物的感觉。
”[7](p206)可以说,禅宗给予了王维内在的精神营养,使其将诗歌的形式赋予在了佛禅上,形成了一种高贵典雅兼空灵宁静的精神气质,具有了一种独特的特的艺术面貌。
然而,在学界将焦点集聚于其山水诗歌时,却对其禅诗一体的意境美多所忽视,不得不说,这是一种缺憾,应该值得注意。
【参考文献】
[1]蒋均涛.审美诗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3.
[2]曹海明.拓开内隐外秀的艺术奥区[j].名作鉴赏,1991(1).
[3]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诗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
[4](明)胡应麟.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5](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4.
[6]张晶.禅与唐宋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7]王运清.盛唐生态诗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