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苏州园林》优秀教学案例 苏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苏州园林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 21 苏州园林教案 苏教版(2021年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cb8766ffbcd126fff7050be0.png)
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1 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1 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江苏省扬州市八年级语文上册21 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的全部内容。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2.把握文章总说和分说的结构层次,理解作者从几个方面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进一步了解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3.了解我国园林艺术成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爱美爱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理解苏州园林的图画美。
通过创设情境,感情朗读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走进“苏州园林"。
在充分感知语言的基础上,理解苏州园林“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总体特征,感受苏州园林和谐优美的审美情趣。
2.学习文章抓住特征,并以“总分总”结构说明事物的方法。
本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先用高度概括的语言综合说明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再用较多的笔墨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具体特征。
采用这样的结构,使得文章层次清楚,说明条清缕析。
【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媒体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苏州,到“人间天堂”浏览一番。
(播放《苏州园林》录像资料,一两分钟左右)在这里,有巧夺天工的假山,有九曲回环的小河,有清幽恬静的竹林……一切都是那么的优美,一切都是那样和谐。
美丽的苏州,美丽的苏州园林。
二、以读为主,整体感知1.自由读。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苏州园林》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苏州园林》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e81998b3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67d9467.png)
1.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身边的园林或景观,运用课文中所学的写作手法,写一篇描绘性作文,体现其美感。
2.课后拓展: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观当地的园林,深入了解园林艺术,提高实践能力。
3.作业评价: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给予针对性的评价和建议,鼓励学生持续进步。
五、案例亮点
1.情境体验,激发兴趣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苏州园林》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苏州园林》作为一篇描绘江南园林之美的散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园林艺术的魅力,本教学案例将运用任务驱动法和小组合作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培养他们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通过学习课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历史、保护文化遗产的价值观。
3.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美化生活的情感,激发他们为建设美好家园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4.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健康快乐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提升。通过对《苏州园林》这一章节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我国园林艺术的精髓,为今后的学习生活奠定坚实基础。
3.小组合作,共同成长
小组合作学习是本案例的一大亮点。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既提高了沟通能力,又培养了团队协作精神。此外,小组合作有助于学生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成长,提高课堂参与度。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118d3203020740be1e650e52ea551810a6c936.png)
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优秀8篇)《苏州园林》的优秀教案篇一【学习目标】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教学过程】一、板书课题: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苏州园林》。
二、出示目标:本节课学习目标是什么呢?出示:1、弄清本文所采用的说明方法,并掌握其作用。
2、揣摩语句,品味语言。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这节课我们就本文中的说明方法进行一下整理,看看作者为了准确生动地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时间:3分钟2 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与讨论3 老师提请学生回答问题,其他生补充,师点拨,生整理总结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自学指导(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这里四个排比的句子的次序能不能任意调换?为什么?2.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3. 检查自学效果:点拨:四个“讲究”的次序不能任意调换,因为前后有着从主体到“配合”到“映衬”,并由近而远的关系。
如果任意调换次序,就会使文章条理不清,影响表达效果。
自学指导(二)说出下列句画横线的词的作用——(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2)谁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3)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4)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
(5)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6)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
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蔽木香。
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点拨(1)“据说”是留有余地的说法,很有分寸。
(2)“鉴赏”指对艺术品的欣赏和评价,而“欣赏”指对艺术品的领略和玩赏,在句中用“鉴赏”词最恰当。
(3)“务必”“无论”“总是”强调了图画美。
(4)“绝大部分”是从范围上作出限制。
(5)“极少”则从数量上加以限制。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苏州园林》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课《苏州园林》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b0ef06bf6f1aff00bfd51e64.png)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0课《苏州园林》教学案(无答案)(新版)苏教版这四个“讲究”能否调换位置?生:不能。
因为这四个“讲究”跟下文3、4、5、6自然段一一对应。
师:为了达到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设计者和匠师们还在哪些地方下功夫?生:(1)角落布置注意图画美。
(2)门窗雕镂琢磨形成图案美。
(3)在颜色搭配上力求色彩美。
师:那么,2段与3、4、5、6、7、8、9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生齐答:总分关系。
师:为什么不在第2段中加上三个“讲究”统领7、8、9段?生:因为3、4、5、6段是从大处着手,7、8、9段是从局部着手。
所以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从整体到局部再到细部的逻辑顺序”5、语言文字真是博大精深,给人们如此大的想象空间,干枯的文字变成一幅幅优美的画卷,向我们展示了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都归功于叶老先生生动形象的语言,本文的语言除了生动以外,还有没有其他特点?试举一例来说明。
简洁、准确(1)“苏州园林据说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这两个多字用的比较准确。
(2)“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中的“大多”一词用的准确。
(3)“苏州园林与北京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中的“极少”一词用的准确。
师:“极少”、“几乎”、“大多”这样表示范围程度的词语,在文中俯拾即是,表述十分准确。
6、要想把事物说明的好,光有生动准确的语言还不够,还要讲究说明方法,小组内讨论本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说明。
生:(1)“古代宫殿、近代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
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
”这里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2)“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这里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案美”这里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语言生动准确,多种说明方法综合运用,可以看出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非凡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 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 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 优秀教学设计 苏教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51bf2c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61.png)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设计理念:①将语文课程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品读《苏州园林》,接触园林建筑知识,开阔眼界,培养对园林文化审美情趣。
②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走向生活,能对身边的园林文化做出简单的评价,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
③发挥现代教育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把与教材有关的内容进行系统化处理,为学生提供拓展性学习素材,激发学生探究园林文化兴趣,使他们主动学习,深入探究。
④读写结合,以读带写,以文本阅读为支撑,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方式,以口头表达与写作训练为落脚点,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学习目标:①以苏州园林为标本,领略中国的园林文化,学会欣赏园林之美。
②熟读课文,揣摩作者思路,体会作者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写法。
③使学生在比较阅读中学会利用首括段、首括句有条理地结构文章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二)导入
(三)自主品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小组合作探究
(五)感悟收获
(六)作业
图例一 公园设计的败笔 (图略)
图例二 古代宫殿的对称美(图略)
图例三 苏州园林的自然美(图略)
例图四 苏州园林的层次美(图略)
例图五 滨州市园林风光 (图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理清文章的说明的顺序
(三)拓展练习
(四)课外阅读
相关资料:
(一)《晋祠》(梁衡)略
(二)2007年安徽高考满分作文《提篮春光看妈妈》略。
苏州园林(苏教版八年级上教案设计)
![苏州园林(苏教版八年级上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f376e86d1f34693dbef3e00.png)
苏州园林(苏教版八年级上教案设计)《苏州园林》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课文结构层次和文章的说明顺序把握课文说明对象总的特征教学重点: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教学难点:感受苏州园林的自然之趣教学过程:一、导入: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大家知道说的是什么地方吗?苏州之所以获得“天堂”的美称,在很大程度上由于它拥有一批全国以至世界知名的古典园林。
这些园林,在古时大多是有钱人家的花园,这里有山有水,让人感觉身在大自然之中。
同学们,想不想去游玩一番?那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老先生一起欣赏苏州的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在读课文前,注意文中一些字词的读音(小黑板),2、阅读课文1、2节,同时思考问题:(小黑板)(1)苏州园林给作者总的印象是什么?(2)它们的共同特征又是什么?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样达到这个要求的?3、作者又是从哪些方面具体介绍这一幅完美的图画?请大家读3-9节,找出每一节分别介绍了哪些内容?(学生回答,师做板书。
)4、苏州园林既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那么在这幅完美的图画中的每一个内容,我们也可把它们命名为一幅幅图。
如第3节,我们称之为亭台轩榭图。
请大家为其他节取一个名字。
三、小组合作,感受园林自然之美。
1、既作为一幅美丽的图画,那它美在哪儿?请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用“《图》美,美在它的”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
师示范讲第3节。
1、2组浏览4-6节,3、4组浏览7-9节,从文中找出适当的词语,也可用自己的语言,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它们的美,请在相应的段落旁边写下来。
2、一幅幅美丽的小画,构成了苏州园林这样的一幅大画。
“浏览者走在园林里,如在画图中。
”可以说,苏州园林美,美就美在它的自然之趣。
苏州园林是幅充满自然之趣的山水图画。
那设计者和匠师们又是如何让园林之景不是自然而胜似自然的呢?请4人一小组,快读课文,找出文中体现苏州园林自然之美的语句,用“~~~”划出。
第21课《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10)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10)doc初中语文 (1)](https://img.taocdn.com/s3/m/ba9dcb4e5f0e7cd1842536e0.png)
第21课《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初二上)(10)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讲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教学要点、难点: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点,并突出那个特点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古人曾经有句对联讲得好:〝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
〞可见苏州园林可谓天下第一了。
俗语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足以讲明苏州之美。
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那么上千年,近那么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能够讲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不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
叶圣陶先生从观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差不多艺术特点,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讲明。
二、显示教学目标三、课文导学:师范读一二两段,幻灯显示摸索咨询题: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在设计理念上表达了如何样的总体特点?明确:a、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阻碍。
标本地位决定了苏州园林值得鉴赏、不该错过。
b、务必使游玩者不管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作者认为设计者和匠师们从哪几个方面下了功夫?明确: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要做到四个〝讲究〞: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衬托,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让我们一起进入苏州园林,观赏苏州园林美景图片,讲讲在这些图片中你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受又是如何?(配乐播放苏州园林美景图片)〔学生自由发言谈感受,教师作适当点评〕小结:同学们都各抒己见,谈了自己的感受,苏州园林总能让游玩者为之图画的完美,内涵的博大精深而折服。
第21课《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https://img.taocdn.com/s3/m/2bbb495feff9aef8941e06e0.png)
第21课《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3)doc初中语文 (1)教学目的:1.明白得讲明事物的特点2.了解讲明事物的层次教育目标:1.使学生认识祖国江山壮美、历史悠久、文化辉煌2.使学生认识我国人民的高度聪慧和制造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学艺术的情感教学重点:1.从几个方面讲明事物的特点2.总讲分讲的结构层次课时:一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新课〔教育重点○1〕同学们,我们都明白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
我国拥有许多让我们引以自豪的山川大河名胜古迹,有谁能讲出几个?-北京的长城、故宫、桂林山水……有句俗语讲得好"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以什么闻名?-西湖,那么苏州呢?-园林,同学们也许我们未曾到过苏州园林,那么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叶圣陶老先生的笔,插上想象的翅膀,一起去游玩一下苏州园林,一饱眼福。
二.介绍作者〔教育重点○2〕叶圣陶,原名绍钧,字圣陶,一字行,江苏苏州人,闻名文学家,作家,教育家,编辑家,作品收在«叶圣陶集»里。
他写自己的故乡,表达他对故乡的爱恋和热爱之情,假如让我们写写我们的故乡,也会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吗?--会。
三.生字生词〔出示小黑板〕轩榭〔xuān xiè〕丘壑〔hè〕嶙峋(lín xún ) 镂空〔lòu kōng〕重峦叠嶂〔zhàng〕标本:保持原样,通过专门制作供学习、研究、参考的动物、植物、矿物。
鉴赏:鉴不,观赏。
败笔:写字写得不行的笔。
重峦叠嶂:形容层层叠叠,山连着山。
雷同:不该相同反而相同。
玲珑:器物精巧细致。
四.把握单元教学要求和本文学习重点,要紧结合摸索题1~2完成:重点○1:从几个方面讲明苏州园林的特点--摸索○1重点○2:总讲分讲的结构层次。
--摸索○2 五.划分层次一.<1>介绍苏州园林的地位--"标本"二.<2~9>从几个方面介绍苏州园林的特点--处处入画三.<10>总结全文--回味无穷六.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部分〔1〕:学生齐读并摸索这一部分哪个词最能讲明苏州园林的地位。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https://img.taocdn.com/s3/m/13f76b51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a168772.png)
苏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苏州园林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感受苏州园林的美丽与独特之处。
2.分析文章的表达顺序、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对古典园林文化的认识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分析文章的表达顺序、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感受苏州园林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学习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
课前,请大家谈谈对苏州园林的印象。
2.自读课文(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
(2)提问:课文主要介绍了苏州园林的哪些方面?3.讨论分析(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苏州园林具有哪些特点?4.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了解了苏州园林的特点,感受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
下一节课,我们将进一步分析文章的表达顺序、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1)请同学们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谈谈苏州园林的特点。
(2)提问:文章是如何表达作者对苏州园林的赞美之情的?2.分析课文结构(1)请同学们找出文章的表达顺序,分析其逻辑关系。
(2)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从整体到局部,由外到内的表达顺序。
3.分析描写方法(1)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运用到的描写方法,如:比喻、拟人等。
(2)分析这些描写方法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4.分析语言特色(1)请同学们谈谈文章的语言特点,如:优美、清新等。
(2)分析这些语言特点对表达作者情感的作用。
5.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表达顺序、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深入感受到了苏州园林的美。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关注身边的美好事物,培养审美能力。
6.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2)结合课文,写一篇关于家乡美景的短文,注意运用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结构、描写方法和语言特色,使学生对苏州园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第21课《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4)doc初中语文 (1)
![第21课《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4)doc初中语文 (1)](https://img.taocdn.com/s3/m/2656f7bb524de518964b7de3.png)
第21课《苏州园林》教案(苏教版初二上) (4)doc初中语文 (1)一、教学目标:1、领会苏州园林的画意美,激发学生爱美爱国。
2、了解作者的思路,把握文章总讲和分讲的结构层次。
3、学习本文多样性的语言。
二、教学设想:1、本文着笔于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有专门强的概括性。
理清作者思路,了解文中总讲和分讲的自然结合,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2、苏州园林的总特点是画意美,教学时应尽可能将有关文字还原成画面。
3、本文以讲明为主,有时也穿插使用了议论、描写等多样性的语言表达方式,教学时应适当分析。
4、本文的语言专门有特色,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认真领会,认真辨析。
5、教具:可出示苏州园林图片。
6、布置预习:粗读课文,抓住本文的讲明中心,划分课文段落;借助工具书弄明白生字词。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要点:正音正字,补充解词,分段,讲析。
二、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苏州是个有悠久艺术传统的历史名城,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种植花草树木、供人游赏休息的风景区〕,能够讲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
这篇艺术性专门强的讲明文就概括讲明了苏州园林的差不多特点。
作者叶圣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对苏州园林专门熟悉,又有深刻的研究,因此写得专门有特色。
2、检查预习,出示小黑板正音正字,补充解词。
补充解词:①因地制宜:依照各地不同的情形规定适宜的方法。
②标本:本意是通过整理而储存原形的动物、植物、矿物等实物样品,供观摩、研究之用;文中借来形象地讲明苏州园林的价值③败笔:字写得不行的一笔;画画得不行的部分;诗文中写得不行的词句。
④图案:有装饰意味的花纹或图形,以结构整齐、匀称、调和为特点。
⑤重峦叠嶂:重重叠叠的山峰。
峦,小而尖的山;嶂,直立如屏障的山峰。
文中指假山堆叠的形状。
⑥俯仰生姿:有的向下,有的向上,形成各种美好的姿势。
⑦珠光宝气:珍宝与美玉发出的光辉。
⑧闲适:闲静舒服。
⑨鲜艳照眼:鲜鲜艳丽,使人眼明目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苏州园林》优秀教学案例苏教版教材分析〈〈苏州园林〉〉是一篇老教材了,文质兼美、经得起咀嚼。
虽说是一篇说明文,却字字锤炼,充满了文学美感。
又不像有的散文那样,它美得不浮丽、不肤浅,显示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家乡园林深沉的喜爱。
真可谓,苏州园林景致美,《苏州园林》文章美,作为一个苏州的教师,执教本课时,也是充满了浓浓的家乡情结。
课文虽老,教法却不能一成不变。
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对文本的解读已经不能再沿用原来的老方法了。
以前作为说明文,我们往往着重分析说明对象、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方法、说明顺序,学生学习之后,要点是掌握了,但要说究竟对苏州园林留下了多深的印象,则说不出来,苏州园林究竟美在何处,也感受不出。
尤其是苏州地区之外的学生来说,更缺乏感性认识了。
“拙政诸园寄深眷”,叶圣陶在文章中寄寓的情感无法让学生感受到,苏州园林精致典范的艺术之美无法让学生领略到,不能不说是我们教学中的失败。
因此,我设计从具体揣摩文章关键词语入手,达到整体把握文章结构,学会初步鉴赏文章的效果。
本课试图以课文中“标本”、“鉴赏”这两个词语入手,引导学生完成教学目标,突出语文课的特色,从语言的分析鉴赏入手,带起对文章脉络的把握,从语言文字中体会美感。
为此,在教学设计时,我精心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教学目的1.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了解课文多角度进行说明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严密生动的特点。
教学重点学习由整体把握到具体揣摩的读书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导入:苏州素以园林著称于世,叶圣陶先生也是苏州人,苏州人游园林,苏州人写园林,更觉得亲切。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入叶圣陶先生的文章《苏州园林》。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用各自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读后说说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方法提示:在文章关键词句下做标注。
阅读后,学生交流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1.我们一起来阅读课文,同学们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阅读文章,读完后说说你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给大家6分钟时间,专注的阅读,可以在书上做勾画。
开始,2.时间到,请同学起来谈谈,你从文章中了解了什么?三、以关键词语“标本”作为教学切入口进入对文章的讲析。
刚才大家都谈了对苏州园林的了解。
同学看书的时候,我也在读,我在想,要把苏州人熟悉的苏州园林介绍给大家,应该怎么来写呢?我找到了一个词语,足以说明苏州园林的地位。
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一起找找看。
在第一自然段中,是“标本”。
(板书:标本)1、什么是“标本”?2、为什么说苏州园林是各地园林的“标本”?明确:因为它具有代表性,“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这就是苏州园林的特征。
3、那么,这幅图画中有些什么内容呢?在苏州园林这幅画中都有些什么景致呢?我们一起到文章里去看看。
阅读相关语段,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抓住“布局、配合、映衬、层次”四个词语。
(用课件辅助。
)明确:有亭台轩榭(1)作者是怎么样来介绍亭台轩榭的呢?好,我们来朗读有关语段。
齐读第3自然段。
(打图片PPT)亭台轩榭布局时最大的一个特点是:绝不讲究对称。
(打PPT“亭台轩榭布局”)这样的布局最终是要让苏州园林成为一副?美术画。
(2)画里还有什么?有假山池沼、花草树木、近景远景。
假山池沼要讲究配合,他们是怎样配合的?(默读2分钟)让我们也来直接感受一下。
(打图片)高墙之外是喧闹的城市,可是在里面,你觉得身在山间。
池沼的河岸,用文章中的话来说,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要用花草点缀,不仅是岸上,水中也有,水陆草木之花各尽其妙。
因此说,画里还要讲究花草树木的配合。
这些景致,方寸之间而有山林之趣。
4、其实大家发现没有,任何一副图画虽然都有侧重,但实际都体现了这四个讲究。
画中有亭台轩榭、池沼、花草,将构成美丽途径的诸多元素都融合在一起,很难把它们分开。
可见,布局、配合、映衬、层次都体现着一个总的原则,那就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1)追问,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明确:完美的。
如果要讲到完美,那仅有这四副还远远不够。
完美是什么?无可挑剔,没有一丝缺憾,每一个细节,每一个角落都要像一副画,这才称得上完美。
因此,同学们在文化章中找找,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要讲究的?学生继续阅读文本,明确园林的角落要注意图画美,门窗要有图案美,色彩要引起人安静闲适的感觉。
明确:角落、门窗,另外,不要忘了,什么都注意到,构成图画还要讲究色彩。
除了这些,还有没有?有,作者写到,可以说的当然不止以上这些……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发现,补充讲讲还要注意些什么?5、小结:只有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图画。
(板书:完美)一座园林,大到亭台轩榭、假山池沼,小到一个角落、一扇门窗,都体现出设计者的用心。
如果说,我们以前去苏州园林,觉得她美,可是又说不出它美在哪里。
那么,我们现在再去苏州园林,你就会知道如何去观赏园林的美了。
我想,这就好似标本,因为它代表了园林的特征。
我们不仅要学习文章的内容,了解苏州园林的特征,我们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来写苏州园林的。
叶圣陶先生从游览者的角度来鉴赏园林,我们也借用这个词语,“鉴赏”文章的片段。
四、分析重要语段以第5自然段为例。
(PPT打出字幕)教师范读。
这一段是从花草树木的映衬来说明苏州园林特征的。
我来朗读,同学们注意字音,看看哪一句是中心句。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
哪几句写“栽种”?哪几句写“修剪”?(明确层次)2.品味“寂寞”这个词语,谁不感到寂寞?明确:游览者不感到寂寞,为什么?因为他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花木。
想想看,还有谁也不寂寞啊?另外,花草树木之间......也不寂寞。
明确: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为什么不说“高低错落”,是什么手法?拟人。
多么灵动而富有生机啊!我飘升秒落叶,你绽开花朵,我们也不寂寞啊!3.“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足取的”,“中国画的审美观点”指的是什么?文中有相关的信息,把它找出来。
明确:好西哪个是艺术课程的范畴了,那么我们看看文章里怎么说的,我们把相关信息找出来。
回到前文,“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而松柏和道旁树是讲究对称的。
文章从正面写树木的栽种,从反面写修剪,也和河道上的桥梁一样,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
4.体会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展开联想,用自己的语言说出美感来。
和图片相比,感受文字的魅力。
朗读文章,读出感情来。
(1)举例说明。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就是一副好画”,已经是一副好画了,国画中寥寥数笔一枝枯藤。
开花时又将是什么样子的呢?“开花的时候……没法说出来”,我们学过《紫藤萝瀑布》,大家闭上眼睛想象一下,春日阳光下,开着紫色花朵的满架的藤萝,站在这藤萝前,你想说什么呢?你来说说看,作者没法说出来,“好美啊!”确实已经很难用语言来表达了,当作者没法说出来,可是他还是写了他的感受“无限的繁华和欢悦”,比我们说得好!“(2)老师手边正好有一副画片,我们来看一下。
应该说,画面很美。
但是看画面,仅仅是从欣赏者的角度看,看到的是一副画。
当你置身于苏州园林这副立体的画卷时,完美的图画中,你除了满心的欢跃,满眼竟的繁华,你还能说什么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魅力,让我们带着欢跃把这些句子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
5.拓展找出文中其他用字用得好的地方,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用词精妙之处。
文章的好处要细细体会,真正好的作品经得起咀嚼,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文章里还有。
找找看,说一说。
五、结语苏州园林一百多处,各不相同,各具特色,作者在这篇短文中把苏州园林说得清清楚楚,让读者油然生出“如在图画中”的感觉,这是什么原因呢?刚才我们研究过了,他抓住了苏州园林的特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说明。
他的语言平实中蕴涵着生动,富有画意,也和苏州园林一样,很美很美。
学了这篇文章,大家一定都希望再到苏州园林去游览一下,一定会发现以前所没有发现的独特的美。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这堂课的设计主要突出了几个特点:一、改变了以往对课文的设计,抓住“标本”整理文章脉络,掌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抓住“鉴赏”这个词语,品味揣摩语言,以点带面,学生能力有了拓展。
说苏州园林是“标本”,因为它是一幅“完美的图画”;“鉴赏”《苏州园林》,我们深深体会到它“完美的语言”。
二、突出学生学习的过程,安排四次阅读活动。
“初读课文”,用各自喜爱的方式初读文章之后,让学生自己来谈对苏州园林有了哪些了解,学生的回答大都围绕课文中的原句,教师充分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因为这是学生开始“沉”入文本了。
然后,教师作为“一起初读课文”的一员,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
“再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引用课文语言来解说园林图片,一方面是进一步熟悉课文,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的独特感受。
第三次则是“精读课文”,按照老师指导的方法,对课文某一个语段进行自我鉴赏,充分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
第四次,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阅读,找出语言的精妙之处。
这样安排,强调阅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要放手让学生自由地阅读,有创意的阅读,而不是用老师的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
这是符合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要求的。
三、教师的指导作用得到了体现。
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指导者,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阐述自己的观点。
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设计,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t24486 5FA6 徦37072 90D0 郐u 30375 76A7 皧1 36264 8DA8 趨?-25994 658A 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