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课题
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24版
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2024版目前,人口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瓶颈之一、为了适应和引导江苏省人口的合理增长,保障人民群众的生育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江苏省于2024年颁布了全新的《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
该条例以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江苏省在人口问题上的管理和具体措施。
核心目标是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和创新措施,调整人口结构,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首先,该条例着重强调保护人民的生育权利。
根据国家政策,江苏省明确规定,夫妻双方都享有合法的生育权利,并且鼓励适龄夫妇按照国家规定生育子女。
此外,条例还规定,政府将为计划生育家庭提供医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鼓励适应晚婚晚育的夫妻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条例强调加强人口信息管理和统计工作。
江苏省将建立全面、准确的人口信息数据库,实现人口统计、基本信息、调查研究等各项工作的有机衔接。
通过科学合理的数据管理,政府能够更好地了解人口状况,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此外,条例还提出了促进人口素质提升和培养优质劳动力的重要措施。
江苏省将加强健康生育指导,普及科学育儿知识,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同时,积极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提高教育资源供给,努力提升人口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加劳动力的竞争力和市场价值。
此外,条例还规定了人口政策的实施和监督机制。
江苏省明确指出,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推动人口政策的贯彻执行。
同时,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定期对人口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12.15•【字号】苏政办发[2009]146号•【施行日期】2009.12.15•【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正文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苏政办发〔2009〕146号)各市、县人民政府,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已经省人民政府批准,现予印发。
二○○九年十二月十五日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方案〉的通知》(厅字〔2009〕21号)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苏省人民政府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的通知》(苏委〔2009〕252号),设立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为省政府组成部门。
一、职责调整(一)取消已由省政府公布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
(二)增加参与省级人口基础信息库建设的职责。
(三)加强对全省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综合协调,加强全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
二、主要职责(一)贯彻实施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方针政策,拟订全省人口发展规划,研究全省人口发展战略,提出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负责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综合协调。
(二)负责实施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中长期规划、年度计划和事业发展规划,对人口和计划生育规划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贯彻执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起草人口和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规章草案,拟订相关政策规定,负责协调推动有关部门、群众团体履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相关职责,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政策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工作中的衔接配合,会同有关部门提出促进出生人口性别平衡的政策措施。
江苏沿海地区人口与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市 , 口 18 3 9万 人 、 地 面积 3 2 人 9 . 土 . 5×1 k 发 展是实 现 区域 可 持续 发 展 、 建 和谐 社 会 的必 0 m, 构
分 别 占 全 省 的 2 . 8 、 16 % 。 拥 有 滩 涂 然 途径 。认 识 和 把握 人 口对 沿 海 开发 的支 撑 力 、 40 % 3.3
6. 5 3×1 h 占全 国的 14以上 , 长江 三角 洲 资源环 境对 人 口的承 载力 、 调 人 口与社 会 经济 0 m, / 是 协
的重要 组成 部 分 。江 苏沿 海 地 处 我 国 沿 海 、 沿 发展 的关 系 , 是沿海 开发 的重点 和难点 之 一 , 既 也
长江和 沿陇海 一兰新线 三大 生产 力 布局 主 轴线 交 是 沿海 开发绩效 评价 的重要 依据 。实 施人 口与社
1 6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
第3 2卷 第 3期 21 02年 6月
盐 城 师 范 学 院学 报 (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Jun l f a c e gT a h r U i r t( u a i e o ra o n h n ec es nv s y H m nt s& S ca S i c s Y ei i oil c n e ) e
会 区域 , 于东 北 亚 经济 圈 和 大 上海 经 济 圈 的重 会经济 、 口与 环境 、 会 经 济 与 环 境联 动 , 位 人 社 提高 要节点 , 战略地 位十分 重要 。20 09年 6月 , 国务 院 三大 系统 的整体 效率 , 对贯彻 落 实科 学发 展 观 、 优 常务会 议讨论 并 原则 通 过 《 苏 沿 海地 区发 展 规 化全省 生产 力 布局 、 进 环境 友好 型 和 资 源 节 约 江 推
统筹解决江苏盐城人口问题的思考——以国家沿海发展战略为背景
Theory Researc h学论理★★★★收稿日期:2012-11-20作者简介:堵怀东(1970-),男江苏滨海人,政工师,从事思想政治研究。
统筹解决江苏盐城人口问题的思考———以国家沿海发展战略为背景堵怀东(江苏省盐城市计划生育药具管理站,江苏盐城224005)一、问题的提出2006年,江苏省在“三沿”(沿江、沿沪宁线、沿东陇海线)战略的基础上,启动“沿海开发战略”,着手构建省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2009年6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标志着江苏省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
江苏的发展空间在苏北,发展优势在沿海。
沿海发展战略是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次重要机遇,更是盐城发展的一次极好的机遇。
但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与人的自身发展密切相关,人口问题是制约盐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要全面实施好沿海发展战略,就必须研究和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分布等诸多问题。
二、现状分析(一)人口现状盐城地处苏北中部沿海,下辖9个县(市、区),总面积1.7万平方公里,人口811.7万。
全省面积第一,人口第二。
盐城是传统农业大市,农业人口比重62.57%,人口密度为478人/平方公里。
1.人口生育水平情况。
1995以来,盐城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十一五”以来,全市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稳定在10%,和4%,以内。
妇女总和生育率保持在1.25左右,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
2.人口流动情况。
盐城城区现由亭湖、盐都,开发区三区组成,城市居住总人口不断增长,2008年为74万人,其中市内各县流入市城区人口问题庞大,且呈增长态势。
据调查,从2005年起,市内各县每年进入市城区人口都达7万人以上。
盐城是流出人口大市,流出100多万人,主要在苏南、上海、浙江、广东、北京等地,而流出绝大多数是青壮年。
3.人口结构情况。
盐城的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经过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年轻型到九十年代的成年型,目前人口年龄化进程加快,呈现出速度快、规模大等特点,据2011年,盐城市65岁以上人口达到63.01万,老年人口比重达7.93%,开始进入老年型社会。
基于全面调查的江苏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研究
基于全面调查的江苏旅游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摘要:旅游业是一个服务性行业,行业的特点要求其发展必须以人为本。
江苏是一个经济大省、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一个旅游大省,旅游人才开发是江苏旅游业发展的核心,人才决定江苏旅游业的发展,也决定江苏旅游业发展的未来。
文章通过对江苏省13市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状况的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分析了江苏省旅游业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的发展状况,为制定江苏“十二五”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对策以及江苏旅游人才发展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和指导。
关键词:旅游人才开发环境建设现状面临问题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247-03本课题的研究是国家旅游局全国旅游人才资源调查统计工作江苏省试点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全省旅游人才资源调查统计,摸清全省各地、各类旅游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状况,总结和分析全省旅游人才资源开发的特点和规律;通过试点,为全国旅游人才调查统计工作的开展积累经验。
同时,在调查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为旅游主管部门决策服务。
一、江苏省“十一五”期间旅游人才发展现状统计分析基于国家旅游局总课题江苏子课题《江苏省旅游人才资源统计调查》,课题组在2009—2010年对江苏省13市旅游行业各部门人才现状进行的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基础数据资料来源于省内13个市106个县(市、区)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旅游院校、旅游饭店(星级宾馆)、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车船公司等2695个单位,其中旅游饭店847家、旅行社1204家、a级景区389家、旅游局102家以及其他旅游管理机构153家从业人员状况的有效样本统计。
抽样调查,由各级统计部门在全省106个县(市、区)抽取限额以下住宿和餐饮业样本单位1398个。
调查依据的资料:《2008年国家旅游局国内旅游总收入构成》,《江苏旅游卫星账户研究资料》,《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江苏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年)》,《江苏省“十一五”旅游发展专项规划》,旅办发【2010】84号《王志发在全国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改革开放30年江苏人口发展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江苏人口发展的历程与经验作者:孙燕丽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02期摘要:作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起步早、发展快的地区,江苏为全国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同时,也面临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挑战。
关键词:人口计生工作;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2-0004-03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人口发展的道路。
作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起步早、发展快的地区,江苏开拓进取,励志率先,为全国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作出了理论和实践贡献,为江苏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江苏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轨迹作为全国的先行区,江苏人口计生发展的足迹就是全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缩影。
回首30年,江苏人口计生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
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阶段(1978年~1995年)20世纪70年代,我省开始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实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
1978年以后,特别是中央《公开信》发表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1980年5月,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1981年8月,成立江苏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各级政府大力健全计划生育机构,坚持“三为主”方针,落实计划生育国策。
1990年10月,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全省实行人口指标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层层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省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各级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苏南地区开始探索计划生育上新水平的道路,逐步形成“苏南人口现代化模式”;盐城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推行“少生快富”工程的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全省人口出生率从1978年的15.63‰下降到1995年的12.32‰,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9.54‰下降到1995年的5.76‰,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苏省人口预测仿真研究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苏省人口预测仿真研究【摘要】本研究基于系统动力学,利用江苏省的人口数据,建立了一套人口预测仿真模型。
首先进行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然后建立了系统动力学模型,并通过验证和结果分析确定了其准确性。
接着进行了参数敏感性分析,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研究总结表明,该模型在预测江苏省人口变化方面具有较高的精度。
在展望与建议中,我们指出了模型的改进方向,并分析了研究对社会的影响。
这一研究对于江苏省乃至其他地区的人口规划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未来的人口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江苏省、人口预测、仿真研究、模型建立、数据采集、模型验证、结果分析、参数敏感性、发展趋势、总结、展望、建议、社会影响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江苏省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人口规模庞大且动态变化明显。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结构和分布也在不断调整。
对江苏省人口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仿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人口预测模型可以较好地捕捉人口变化的多因素影响,为政府决策和社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在这一背景下,本研究旨在建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江苏省人口预测仿真模型,利用历史数据和趋势分析方法,探讨江苏省未来人口发展的可能走势。
通过对人口数量、结构和分布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为政府制定人口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促进江苏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研究对于深入了解江苏省人口发展规律、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江苏省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人口规模庞大且经济水平较高。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人口结构的变化对江苏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将产生深远影响。
本研究旨在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江苏省人口进行预测仿真研究,以期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未来人口变化趋势,为相关部门提供科学依据,为江苏省未来人口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具体目的包括:探讨江苏省人口增长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分析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影响,预测未来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为制定针对性的人口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江苏盐城发展战略研究(一)鹿特丹港的发展经验与模式
前言沿海地区是江苏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沿海开发是江苏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盐城的海岸线占全省的56%,《江苏省沿海开发总体规划》的制定,为盐城沿海开发带来了重大机遇。
融入长三角,将为盐城发展创造有利的平台,大丰港获得国家一类开放口岸,成为滩涂盐城变为滨海盐城的切入点,盐城把大市区建设和沿海开发作为十一五及以后发展的两个重要增长极,将加快盐城沿海开发步伐。
近期,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来盐城视察,明确提出要按照“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总体要求,以沿海港口建设为突破口,以临海工业园区和海港新城为依托,加快沿海新型产业体系建设。
为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呼应江苏省委、省政府做出沿海开发的战略决策,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布局,构建新的区域发展框架。
“盐城市沿海开发战略规划”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其目的是要充分利用盐城的沿海优势,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及发展的眼光来实施以沿海港口、临港产业、海滨新城“三位一体”的互动发展战略,打造“海滨盐城”的新格局,促进盐城区域经济快速崛起,使其成为中国最具魅力和竞争力的地区之一。
我们将通过对盐城经济与社会发展历史、现状及资源条件进行深入研究,并在进一步分析盐城所在区域的发展环境、机遇与挑战,以及国际国内沿海开发的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区域规划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盐城沿海定位、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城市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作出回答。
我们的战略规划力求从盐城发展的现状出发,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着眼于盐城长远发展的远景及可持续发展目标,寻求最佳的规划方案,策划沿海开发的动态发展路径。
第一部分国内外沿海开发经验借鉴1.沿海开发与港口经济沿海开发与港口经济息息相关,港口经济的发展可带动沿海地区的发展,而沿海经济的发展反过来又推动港口经济的繁荣。
1.1港口经济所谓“港口经济”即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综合运输体系为动脉、港口相关产业为支撑、海陆腹地为依托,并实现彼此间相关联系、密切协调、有机结合、共同发展,进而推动区域繁荣的开放型经济。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江苏省是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以制造业为主导产业,先后培育出了苏南模式和苏北经济圈等经济集群和区域品牌。
然而,随着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加、资源环境约束加剧、人口红利消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着重分析了江苏省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及对应的应对策略。
一、挑战:1.制造业传统优势持续下滑:江苏省制造业基础雄厚、产业链完整,是支撑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但是,在新常态下,制造业传统优势持续下滑,面临着结构调整和升级的压力。
2.劳动力成本上升:随着经济转型和升级,江苏省劳动力成本持续上升。
一方面,原有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被侵蚀,工资增速超过其他地区;另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缺乏创新型人才等问题仍然存在。
3.能源、环境压力加大:江苏省经济实现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能源和环境问题成为突出矛盾。
能源供应结构不合理,环境承载能力逐渐恶化,环境保护成本增加等问题重重,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带来挑战。
4.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布局优化不足: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之间产生的差距逐渐显现。
同时,传统的城市群和经济圈格局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需要进一步对区域协调发展和空间布局作出优化调整。
二、对策:1.加快转型升级,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针对制造业传统优势下滑的问题,江苏省需要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发展数字经济等,不断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2.加强人才培养,优化人口结构:江苏省需要加强企业人才的培育和岗位设计,实现人岗匹配和人才需求的匹配度,同时要优化人口结构,加速发展教育、医疗等服务业,扩大就业岗位。
3.加强环境保护,优化能源结构:江苏省需要加强环境监管和管理,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调整,发展清洁能源,充分调动市场机制作用,推进绿色发展。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优化空间布局:江苏省需要加快推进区域一体化,优化空间布局,以高端、精细、绿色、共享为核心的新型城市群和经济圈等新兴区域合作为主体,推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
年轻人口导入的路径研究——以江苏镇江为例
年轻人口导入的路径研究——以江苏镇江为例
张玉枚;司海燕
【期刊名称】《中国集体经济》
【年(卷),期】2022()29
【摘要】人口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人口是一切经济社会活动的基础,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创新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取决于是否能够吸引年轻人、留住年轻人、成就年轻人。
要实现产业强市战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年轻人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本。
因此,要从年轻人的“引”“用”“留”上下功夫。
【总页数】3页(P56-58)
【作者】张玉枚;司海燕
【作者单位】镇江行政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
【相关文献】
1.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城乡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以江苏镇江为例
2.中小城市工业能源消费碳足迹路径研究\r——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3.精准扶贫目标下乡村民宿旅游发展路径研究——以江苏省镇江市为例
4.年轻一代民营企业家精神培育路径及模式研究——以江苏省启东市为例
5.人口老龄化背景下休闲体育与康养旅游融合路径研究——以江苏省Y市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11年度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立项课题名单
南京艺术学院
11YSB004
当代中国艺术品市场金融化研究
倪进
东南大学
11YSB005
徐悲鸿美术教育思想研究
封加樑
南京师范大学
11YSB006
徐州汉画像的音乐图像学研究
李爱真
中国矿业大学
11YSB007
中国古筝艺术史研究
王小平
扬州大学
11TYB001
江苏体育赛事经济研究
袁野
南京体育学院
11TYB002
张仲谋
徐州工程学院
11ZWB007
江苏明清小说创作与传播研究
冯保善
江苏教育学院
11ZWB008
金元词史
王广超
淮阴师范学院
11ZWB009
江苏新生代作家研究
傅元峰
南京大学
11WWB003
西方自传理论比较研究
王成军
徐州师范大学
11WWB004
当代英国移民文学研究
石云龙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11WWB005
美国犹太文学与美国民族认同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
11EYC023
江苏碳排放问题研究
董锋
中国矿业大学
11EYC024
江苏交通基础设施与产业发展研究
司增绰
徐州师范大学
11GLC010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卞琦娟
南京中医药大学
11GLC011
金融创新与水利现代化研究
徐敏
河海大学
11GLC012
企业持续创新能力作用机制研究
许萍
南京工业大学
11LSB003
出土简牍与战国秦汉土地制度研究
李恒全
南京师范大学
南京大学商学院导师简介
1项校级项目
导师姓名
于润
专业名称
金融学
职 称
教授
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
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国际金融学、金融市场、区域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主持承担: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南京大学985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导师姓名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主持省社科项目1项、其它项目3项。
导师姓名
张涤新
专业名称
金融学
职 称
教授
博导/硕导
博导
是否院士
否
是否兼职博导
是
学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开放条件下中国区域间产业关联、增长差异与协调机制研究》,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动态空间经济关联模式下新贸易保护阻遏与中美贸易促进研究》和一等资助项目《中国区域间经济发展的交互关系评价与协调机制研究》等。
导师姓名
杜亚斌
专业名称
金融学
职 称
教授
博导/硕导
博导
目前承当的科研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软科学计划;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
导师姓名
吴福象
专业名称
区域经济学
职 称
副教授
博导/硕导
硕导
是否院士
否
是否兼职博导
否
学科专长及研究方向
1.区域间产业关联及增长差异问题;2.贸易一体化和生产非一体化问题,包括全球价值链与国际贸易分工理论;3.房地产经营管理与房地产投资机会选择。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措施
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及其应对措施作者:姚晓霞来源:《时代经贸·北京商业》 2018年第28期【摘要】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江苏省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
本文主要是在对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现状、发展的趋势及新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要科学地、清醒地认识到人口老龄化给我们未来发展带来风险的严峻性、紧迫性和长期性,本文最后为如何才能应对人口老龄化提出具体对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对措施所谓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了,人均寿命延长了,而导致的总人口数中年轻人总数量减少,老年人数量增加,这时一个动态指标。
当今国际上通常定为,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数占人口总数达到了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数占到人口总数达到了7%时,就确定为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发展到了老龄化社会。
江苏省是全国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省份之一,为此,我们要认识到老龄化带来的危机,树立起全民的责任心,为解决老龄问题出谋划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期挑战。
一、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基本现状(一)老年人数规模大、比重高、老龄化程度加快每个国家、地区的人口结构的变化都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据统计,全省2016年末户籍人口数为7780.56万人。
其中: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的22.10%;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的15.01%;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省老年人口的15.66%;这意味着本省人口老龄化的高峰即将到来,同时也意味着社会劳动力在减少,社会医疗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在消失,这些都给社会方方面面带来多层面的挑战。
(二)人口老龄化存在明显的城乡地域间的差距至2016年底,全省各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比重大的,排前三位的依次是:南通市为28.35%;无锡市为25.34%;泰州市为25.29%。
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大排前三位依次是:徐州市为18.6%;宿迁市为17.47%和淮安市为17.10%。
2012年江苏省人口计生工作要点
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文件苏人口计生委…2011‟141号2012年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要点各市、县(市、区)人口计生委:2012年全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的重要讲话为指导,以创建人口协调发展先导区为目标,以推进人口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为重点,围绕江苏“两个率先”,落实全面做好人口工作“六项任务”,实施人口发展“八项工程”,重点推进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幸福家庭建设等四项工作。
确保出生政策符合率保持在95%左右;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目标人群覆盖率80%;50%的县(市、区)的世代服务机构拓展成为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1/3的县建成新农村新家庭示范县;在1/3的县实施儿童早期发展项目;在1/3的县实施计划生育困难家庭养老帮扶项目。
全面推进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整体提升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工作水平,为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口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人口协调发展目标考核评价体系。
下发•江苏省“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关于“十二五”期间省对市实行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的意见‣和•关于开展“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活动的意见‣。
召开全省“十二五”人口协调发展先进县(市、区)创建工作会议,同期举办县级分管领导“全面做好人口工作”专题研修班。
建立新一轮人口协调发展创建工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改进省对市年度目标综合考核办法,研发对各市及县(市、区)进行网上年度绩效考核的评估系统。
加强对难点指标的省级督查和分类指导,2012年开展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社会抚养费征收管理等4项省级专项督查。
深化人口管理体制机制综合改革。
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
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徐州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9.09•【字号】徐委发[2011]47号•【施行日期】2011.09.0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中共徐州市委、徐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徐委发[2011]47号2011年9月9日)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部署,进一步加强全市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现制定如下意见。
一、不断深化加强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认识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在改革中加快发展,在创新中实现跨越,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但同时应该看到,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我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影响群众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的因素正日趋多元化,稳定低生育水平压力较大,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不仅面临着人口数量问题,还面临着流动迁移人口规模增大、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任务较重、出生人口性别比仍在高位运行等诸多新的矛盾。
“十二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了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新阶段。
以人的全面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变人口压力为人力资源优势,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是推动我市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战略任务。
全面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促进人口协调发展,不仅事关徐州科学发展与争先进位大局,更事关民生改善与和谐稳定全局,对于全面建设小康徐州、和谐徐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月26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明确将“坚持和完善现行生育政策,切实稳定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切实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纳入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六项重点任务之中。
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项课题
附件:2016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立项课题一、重点资助项目50项立项号项目名称申报人工作单位16SYA-001公司伪社会责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陈华南京财经大学16SYA-002江苏推进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问题研究——供给侧改革中的监控路径研究黄海燕无锡科技职业学院16SYA-003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与空间布局问题研究赵又霖河海大学16SYA-004“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江苏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基于梯度理论视角陈国华淮海工学院16SYA-005江苏推进供给侧改革降成本问题研究吴群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6SYA-006江苏“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与成长机制研究——以泰州市为例张树俊中共泰州市委党校16SYA-007国家审计全覆盖研究葛笑天江苏省审计厅16SYA-008江苏传统产业高端化发展的创新平台构建与政策设计——基于“互联网+”和《中国制造2025》嵌入视角夏后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6SYA-009全域旅游视角下江苏省旅游业供给侧改革策略研究张骏南京旅游职业学院16SYA-010江苏先进制造业基地培育机制及路径研究简晓彬江苏师范大学16SYA-011江苏省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化策略研究侯立松江苏师范大学16SYA-012江苏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研究——基于公司治理视角徐瑶金陵科技学院16SYA-01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江苏产能过剩行业过度投资治理对策研究徐光伟常州大学16SYA-014江苏省高碳产业碳锁定效应及解锁策略研究张济建江苏大学16SYA-015构建江苏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的体制机制研究翟丹妮南京邮电大学16SYA-016江苏城镇居民绿色消费的影响机制与引导政策研究谢加封南京林业大学16SYA-017关于我省政府性投资基金管理情况研究王保嘉江苏省财政厅16SYA-018“十三五”时期苏北农村义务教育的质量提升路径与对策研究——以盐城为例王广飞盐城师范学院16SYA-019同步小康视野下残疾人职业教育提升研究范莉莉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16SYA-020推进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的供给侧改革研究高建宁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6SYA-021苏南地区城市公共体育空间舒适度研究刘顺传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16SYA-022基于江苏推进“一基地”建设的人才供给侧研究李晓东河海大学16SYA-023新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自组织化研究陈元媛南京林业大学16SYA-024江苏特殊教育学校音乐教育与音乐治疗现状调查研究——以南京、苏州、扬州特殊教育培智学校为例杨荔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16SYA-025新形势下妇联组织联系妇女群众的有效性研究缪志红江苏省妇联16SYA-026新常态下南京市“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季媛媛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16SYA-027“互联网+”背景下新型城镇化模式研究——基于江苏省淘宝村发展的研究孟芳江苏科技大学16SYA-028江苏“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与成长机制研究施杨常熟理工学院16SYA-029现代化语境下江苏农村孝文化传承研究汪倩倩淮阴工学院16SYA-030“微时代”地方政务微博在媒介化抗争中的舆论引导路径研究杨惠淮阴师范学院16SYA-031现代农业背景下江苏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及配套政策研究朱冰莹南京农业大学16SYA-032江苏省““社区化医养结合”养老模式研究易艳阳南京林业大学16SYA-033从“一元供给”到“多元合作”:江苏城市社会养老服务模式转变研究徐倩南京大学16SYA-034新乡贤在江苏乡村文化治理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李建柱中共江苏省委党校16SYA-035江苏地域性文化创意产业支撑“众创空间”发展的路径与成长机制研究——以常州为例张磊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6SYA-036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基地发展研究——基于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视角高昊江苏省广播电影电视协会16SYA-037江苏中医药历史文化遗迹中的文脉研究王明强南京中医药大学16SYA-038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江苏省老龄产业发展研究田萍淮阴工学院16SYA-03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蒋艳徐州工程学院16SYA-040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葛莹玉江苏理工学院16SYA-041江苏农业现代化的国际借鉴与路径选择华彦玲中共江苏省委党校16SYA-042新媒体时代江苏高校宣传思想工作“供给侧改革”研究吴刚盐城工学院16SYA-043江苏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困境与解决路径研究杨冰南京晓庄学院16SYA-044新媒体时代创新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实证研究——以微信为例崔滢南京农业大学16SYA-045新型城镇化下信仰景观遗产的活化重构研究——以苏州动迁安置社区为例李畅苏州科技学院16SYA-046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江苏乡村红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王浩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16SYA-047古村落文化产业链开发与发展研究薛慧南京农业大学16SYA-048江苏省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运行研究王春业河海大学16SYA-049美国智库中的江苏国际竞争力--基于语料库的实证研究张艳敏东南大学成贤学院16SYA-050江苏策应“一带一路”的“互惠”和“互信”治理机制研究姜姝南京农业大学二、一般资助项目150项立项号项目名称申报人工作单位16SYB-001基于成本博弈的产业集群内企业碳减排行为研究冯巧根南京大学16SYB-002雾霾天气治理约束下江苏省制造业绿色发展孙薇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6SYB-003城市更新与特大城市的品质提升潘福能中共苏州市委党校16SYB-004供给侧改革中江苏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路径研究严波河海大学常州校区16SYB-005江苏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对标与路径选择研究汪长柳江苏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16SYB-006普惠金融视角下江苏金融扶贫创新的实践与探索赵锦春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6SYB-007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研究李子联江苏师范大学16SYB-008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吴虹雁南京农业大学16SYB-009大数据环境下审计全覆盖实现机制研究张文秀南京审计大学16SYB-010面向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的市场化机制研究张长征河海大学16SYB-011江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组织创新、实现模式与政策保障研究周庆元中共常州市委党校16SYB-012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苏南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创新路径选择与实践机制研究——基于动态能力视角刘伯超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6SYB-013跨江合作与园区共建—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策略研究胡俊峰南通大学16SYB-014比较视域下组织即兴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的机理研究张静南京邮电大学16SYB-015基于新型城镇化与财政分权视角的江苏省公共服务均等化测度与实现路径研究李婵娟南京邮电大学16SYB-016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研究---基于江苏省离任审计实践的调研王经政宿迁学院16SYB-017“十三五”时期江苏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研究赵惠莉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6SYB-018城区小学外来务工子女与本地学生文化融合的实践研究江莉莉连云港市解放路小学16SYB-019课程统整:江苏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研究周杰江苏师范大学16SYB-020“互联网+农业”嵌入苏南农村的可行性研究祝西冰南京农业大学16SYB-021江苏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机制研究苟民华苏州市职业大学16SYB-022江苏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范林榜江苏师范大学16SYB-023颠覆性技术的识别及培育发展研究周文魁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6SYB-024全域旅游生活方式型目的地品牌战略研究周永博苏州大学16SYB-025江苏省文化产业和科技融合的协调发展模式和创新机制研究戴云南通大学16SYB-026江苏中小企业开放式创新途径选择与扶持政策研究赵杰常熟理工学院——以苏州为例16SYB-027推进常州高新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策研究芮国强常州大学16SYB-028江苏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研究黄挺江苏农村经济杂志社16SYB-029提升东陇海经济带整体发展水平研究张凯中共徐州市委党校16SYB-030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策略研究杜宇中共徐州市委党校16SYB-031“互联网+”嵌入下江苏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肖龙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6SYB-032徐州市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政策机制研究赵红梅徐州工程学院16SYB-033基于互联网的顾客参与创新模式研究华兴夏许军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16SYB-034提升江苏社会经济绿色发展水平的对策研究吕美晔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6SYB-035江苏省农产品电商创新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余德贵南京农业大学16SYB-036江苏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研究陆丽娜江苏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16SYB-037创业创新背景下江苏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协调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张乃禹苏州大学16SYB-038人民币汇率波动对江苏产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屠立峰苏州大学16SYB-039供给侧改革视角下江苏省基础设施领域PPP 模式机制创新研究杜杨金陵科技学院16SYB-040江苏“众创空间”的发展路径与成长机制研究唐德淼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6SYB-041江苏生鲜农产品电商模式研究章艳华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6SYB-042绿色发展背景下生态产品市场化供给机制研究刘尧飞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16SYB-043江苏省绿色饭店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阮立新南京旅游职业学院16SYB-044江苏粮食产地机械烘干项目财务后评价研究平英华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16SYB-045金融行业间风险相依和监管问题研究严伟祥南京审计大学16SYB-046“一带一路”视野下江苏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胡林凤金陵科技学院16SYB-047政产学合作推动高职科技创新对策研究冯茂岩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16SYB-048供给侧改革下江苏小微企业发展环境构建研究聂卫东金陵科技学院16SYB-049江苏制造业升级的路径选择与政策研究——基于“工匠精神”重塑的中小企业转型之路陈伟南京工业大学16SYB-050基于质量竞争的江苏省新药研发技术创新模式研究蔡旺春中国药科大学16SYB-051苏北地区推进众创空间专业化发展战略的研究郭峥嵘盐城市城市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16SYB-052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江苏省不同产业碳排放脱钩及影响因素研究卢娜江苏大学16SYB-053现行管理体制下地方党委政府推动辖区金融工作健刘莹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康发展的路径研究——兼评江苏的实践行16SYB-054江苏推进供给侧改革降成本问题研究侯祥鹏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6SYB-055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务工地购房意愿研究钱华生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16SYB-056“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物流业转型升级研究吴新燕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6SYB-057基于绿色全产业链的长江经济带产业转型升级研究杨光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6SYB-058江苏实施“互联网+农业”精准扶贫的模式、路径与对策研究刘畅淮阴工学院16SYB-059新常态下江苏沿江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研究杨海华盐城师范学院16SYB-060“在线城镇化”促进江苏省农村电扇发展的路径研究蒋微无锡太湖学院16SYB-061供给侧改革下江苏省需求动力转换研究张倩三江学院16SYB-062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江苏转型升级的战略研究——基于要素错配测算王琴南京邮电大学16SYB-063“长江经济带战略背景下”江苏省发展绿色信贷策略研究冯俊南通大学16SYB-064“营改增”对江苏现代服务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及对策研究周炜昱淮阴工学院16SYB-065基于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民创业研究顾卫兵南通科技职业学院16SYB-066异质性企业海外并购对绩效的影响研究——以江苏为例俞萍萍盐城工学院16SYB-067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研究朱力江苏省财政厅16SYB-068“十三五”期间江苏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顾卫杰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6SYB-069互联网+江苏老年学历教育创新研究徐四海江苏开放大学16SYB-070微信在江苏省高校主流意识形态传播中的功能研究蒋谊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16SYB-071基于互联网+的高校O2O教学系统融构研究周文娟南通大学16SYB-072江苏民办高校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改革政策制度研究罗殷三江学院16SYB-073“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平安校园建设研究谢秉宸南京邮电大学16SYB-074苏南地区农村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分析及对策——以镇江市为例唐小青江苏大学16SYB-075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体育旅游开发研究黄贵南通大学16SYB-076基于网络信息环境下读者隐私保护策略研究陆康南京晓庄学院16SYB-077新媒体时代高校微信公众号运营创新研究郭静南京大学金陵学院16SYB-078移动社交游戏对“90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及干预策略研究许加明淮阴工学院16SYB-079南京高校学生艾滋病防控机制研究林振平南京医科大学16SYB-080高职院校图书馆众创空间建设研究瞿芳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16SYB-081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策略研究——以常州科教城内高职院校为例何雅琴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16SYB-082江苏交通人才供给侧适应物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研究张晓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16SYB-083质量文化视角下的高校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李玉倩南京邮电大学16SYB-084基于创业意愿的旅游营销类农村大学生“乡村创业”培养路径研究宋立南京旅游职业学院16SYB-085“一带一路”战略下的应用型外语人才培养研究郭姗姗徐州工程学院16SYB-086全民阅读契合城市发展战略研究詹绍霞徐州工程学院16SYB-087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江苏职业教育创新路径与政策研究严志华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16SYB-088海峡两岸特殊儿童舞动治疗现状调查与比较研究庞佳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16SYB-089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区域农村职教资源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赵红军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6SYB-090"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背景下高职院校创客文化培育路径研究陆晓波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6SYB-091职教集团视阈下技术技能积累问题研究林俊无锡科技职业学院16SYB-092江苏文脉建设视域下无锡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教育资源整合研究李艳波无锡科技职业学院16SYB-093推进江苏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问题的研究董素玲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6SYB-094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韦庆昱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16SYB-095江苏省高职院教师职业认同及促进策略研究解鹏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16SYB-096现代化视阈下的国民素质教育研究王倩南京艺术学院16SYB-097淮安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姜海军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16SYB-098转型期江苏应用型本科高校领先发展研究王志蔚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16SYB-099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高职院公共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邱露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6SYB-100基于大数据信息物理融合技术的图书馆服务模式研究丁枝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16SYB-101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策略研究刘琳南京理工大学16SYB-102新媒体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吴建强镇江市高等专科学校16SYB-103高职院校师资工匠精神的培养研究孙建波江苏理工学院16SYB-104江苏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外语教育规划调整对策研究王栋江苏科技大学16SYB-105“互联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王锋中国药科大学16SYB-106U-learning环境下思政课教学创新研究杨琴金陵科技学院16SYB-107江苏实施精准"医疗扶贫"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包玉颖南京中医药大学16SYB-108江苏省综合医院临床护理人员心理健康现状及对策研究赵燕南京晓庄学院16SYB-109江苏省医师多点执业政策实施问题与对策研究唐立健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16SYB-110江苏省兴化市船民社区研究计小敏中共常州市委党校16SYB-111江苏省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的协调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周凯南京大学16SYB-112旧城民居空间的多种模式探索——以扬州为例鞠培泉扬州大学16SYB-113村域阶层分化与乡村治理走向研究郭长伟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6SYB-114浙江特色小镇经验对江苏建设创新驱动平台的启示——以苏州市为例周静苏州科技学院16SYB-115江苏历史文化街区共享发展模式创新研究顾秀梅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6SYB-116社交媒体对城市居民邻里关系的影响研究——基于个体化社会视角朱剑虹南京晓庄学院16SYB-117基于结构维度与回归分析方法的社会文明程度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谢莹盐城工学院16SYB-118扬州志愿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张贵联扬州市委宣传部、文明办16SYB-119放开二孩政策下,“大孩”心理健康研究于志英杨卫方淮安区卫计委16SYB-120白马湖开发与淮安城市功能提升关联度研究徐亚平淮安市白马湖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16SYB-121建设美丽乡村,提升乡村生态环境的思路和对策研究王堞凡常州大学16SYB-122苏南近代工商建筑遗产的建筑式样及特征研究陈曦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6SYB-123基于城市森林体育公园的江苏开放型绿色生态基础设施设计研究邰杰江苏理工学院16SYB-124江苏省民间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及科技创新机制研究毕雪微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16SYB-125江苏音乐文化传承体系多维度研究李凌燕常州工学院16SYB-126江苏省特色文化产业与3D成型打印技术融合协调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吕艳淮阴工学院16SYB-127全民健身计划背景下的“互联网+”运动健身类APP交互设计研究龙娟娟江南大学16SYB-128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江苏文脉研究王聪江苏师范大学16SYB-129淮海地区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研究于雅琳徐州工程学院16SYB-130“互联网+”海洋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研究——以连云港市为例张元淮海工学院16SYB-131传统商帮文化视阈下的江南民间歌谣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张婷婷金肯职业技术学院16SYB-132徐州柳琴戏传统文脉传承与创新发展研究李春颖徐州工程学院16SYB-133南京地方手语词汇调查与研究赵晓驰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16SYB-134科普信息化发展与公共图书馆数字阅读资源平台整合研究秦广宏金陵图书馆16SYB-135苏州云岩寺塔内装饰图案历史渊源研究李立苏州大学16SYB-136两宋词休闲精神传承研究张翠爱盐城工学院16SYB-137江苏古树文化的保护与利用研究郭剑英南京林业大学16SYB-138“互联网+”背景下的江苏残疾人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臧晴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16SYB-139大运河文化传统中的苏北人居形态研究于文龙淮阴工学院16SYB-140先秦时期吴地青铜器纹样整理与研究张庆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6SYB-141江苏被征地农民的提前安置法律问题研究陆红南京农业大学16SYB-142盐城市效区“黄马甲”收费状况调查及法律对策胡炜盐城师范学院16SYB-14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法治保障研究莫良元常州大学16SYB-144江苏互联网金融风险动态规制研究宣頔常州大学16SYB-14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研究刘莉江苏警官学院16SYB-146共建共享社会治理与江苏新生代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研究庞超南京审计大学16SYB-147新媒体时代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创新研究余守萍南京晓庄学院16SYB-148内源式城镇化发展模式下的农民工城市融入——以苏南地区为例范虹珏南京农业大学16SYB-149新媒体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观教育研究杨斌江苏开放大学16SYB-150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识别与防范——以南京市为例徐勇中共南京市委党校三、立项不资助项目240项立项号项目名称申报人工作单位16SYC-001大学生创业驱动力精准培养模式研究胡博江南大学16SYC-002“互联网+”视角下养老创新模式法律保障机制研究孙蕾扬三江学院16SYC-003全面推进政务公开的动力机制及其路径研究杨建国南京农业大学16SYC-004乡村干部反规矩行为的有效控制与治理研究——以扬州市江都区乡村干部为考察研究对象曹文胜扬州市江都区纪委16SYC-005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江苏省休闲农业创新发展研究魏鸿雁盐城工学院16SYC-006文化与技术融合视角下江苏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性创新转型研究王娟南京邮电大学16SYC-007创业孵化器运行效率及对江苏地区创新经济影响研究颜君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16SYC-008供给侧改革下科技银行助推江苏创新企业发展研究陈晓平江苏理工学院16SYC-009新常态下江苏消费成长路径研究刘凡江苏理工学院16SYC-010供给侧改革下常州生态休闲养生养老旅游发展研究洪燕云江苏理工学院16SYC-011绿色理念下长江经济带旅游产业驱动发展研究李炳义江苏科技大学16SYC-012基于互惠共生的江苏省城乡物流生态圈构建及优化研究戴盼倩江苏大学16SYC-013新常态下提升江苏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的对策卢丹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16SYC-014江苏农业现代化与农地制度改革研究孙颖徐州工程学院16SYC-015江苏融入“一带一路”加快开放发展问题研究赵静敏徐州工程学院16SYC-016江苏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路径和机制研究魏洁云徐州工程学院16SYC-017江苏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实践、问题与对策研究刘明轩江苏省社会科学院16SYC-018基于“中国制造2025”的江苏制造业创新路径选择与政策研究吴兆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16SYC-019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江苏省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杨立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16SYC-020江苏省推进供给侧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问题研究——基于制度信任偏离度对供应链协作的影响机制张海燕江苏师范大学16SYC-021基于金融失衡指数的江苏省金融风险评价与成因研究解凤敏中国矿业大学16SYC-022江苏“众创空间”建设的现实瓶颈及其突破路径研究苏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16SYC-023“互联网+”嵌入下江苏医疗服务模式创新研究刘剑金陵科技学院16SYC-024以“互联网+农业”助推江苏农业转型升级新跨越严安中共盐城市委党校16SYC-025“互联网+”嵌入下江苏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张敏洁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16SYC-026“一带一路”视野下江苏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以连云港港口物流为例石琳江苏财会职业学院16SYC-027政府财权与事权协调视角下江苏社会经济绿色发展研究席晓宇中国药科大学16SYC-028基于结构-过程-结果的环境资源政策跟踪审计研究何卫红南京邮电大学16SYC-029基于内生型产业集群的江苏沿海前沿海洋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陈蔓生南通职业大学16SYC-030江苏推进物流业发展供给侧补短板改革研究——以供应链信息化仓储和运输为例何宽金陵科技学院16SYC-031江苏产学研协同创新联盟的运行机制研究王春梅中共南京市委党校16SYC-032常州市“十三五”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对策研究徐勤儿常州大学16SYC-033中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应用比较研究高新柱中国药科大学16SYC-034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研究咸大伟淮阴工学院16SYC-035“一带一路”视域下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机制研究——以航海类院校为例王涛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改革开放30年江苏人口发展的历程与经验
改革开放30年江苏人口发展的历程与经验作者:孙燕丽来源:《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02期摘要:作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起步早、发展快的地区,江苏为全国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做出了理论和实践的贡献,同时,也面临着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挑战。
关键词:人口计生工作;江苏;改革开放30年中图分类号:C9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2-0004-03改革开放30年,中国人口计生工作取得了辉煌的成绩,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人口发展的道路。
作为全国计划生育工作起步早、发展快的地区,江苏开拓进取,励志率先,为全国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作出了理论和实践贡献,为江苏的改革开放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江苏人口计生工作的发展轨迹作为全国的先行区,江苏人口计生发展的足迹就是全国人口计生工作的缩影。
回首30年,江苏人口计生工作伴随着改革开放。
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一)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阶段(1978年~1995年)20世纪70年代,我省开始全面推进计划生育,实行“晚、稀、少”的生育政策。
1978年以后,特别是中央《公开信》发表后,计划生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1980年5月,成立江苏省人民政府计划生育办公室;1981年8月,成立江苏省计划生育委员会。
各级政府大力健全计划生育机构,坚持“三为主”方针,落实计划生育国策。
1990年10月,江苏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江苏省计划生育条例》,全省实行人口指标管理,严格考核制度,层层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全省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提高。
各级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机构逐步建立和完善,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苏南地区开始探索计划生育上新水平的道路,逐步形成“苏南人口现代化模式”;盐城市在计划生育工作中推行“少生快富”工程的经验,在全国得到推广。
全省人口出生率从1978年的15.63‰下降到1995年的12.32‰,人口自然增长率由1978年的9.54‰下降到1995年的5.76‰,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
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7.04.18•【字号】苏办发[2007]17号•【施行日期】2007.04.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苏办发〔2007〕17号2007年4月18日)各市、县(市、区)委,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各委办厅局,省各直属单位:《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江苏省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十一五”发展规划为切实加强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人口发展“十一五”和2020年规划》、《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
一、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一)“十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
全省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0‰和3‰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5%以上,只生一个孩子的妇女占已婚育龄妇女的71.53%。
人口和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育龄群众普遍享有较好的避孕节育全程服务和生殖保健服务,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得到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进入依法管理的新阶段,“十五”规划的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的发展,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为“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十一五”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面临的新形势。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达小康、建设新江苏”的关键阶段,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既面临新的机遇也面临新的挑战。
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
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共江苏省委员会,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5.04.28•【字号】苏办发[2005]12号•【施行日期】2005.04.2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江苏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苏办发[2005]12号2005年4月28日)为贯彻落实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和全省可持续发展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努力实现我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意见:一、充分认识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近年来,各地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决策部署,积极采取措施,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努力提高人口质量,取得了显著成效。
但也应当看到,我省人口基数大、密度高,尽管出生率已降到较低水平,出生人口绝对数仍然较大,加上流入人口不断增加,人口机械增长加快,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同时,出生人口素质不高、性别比失调等问题短期内难以根本解决,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
能否有效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直接关系到“两个率先”目标的实现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关系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全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我省能否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各地各部门务必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好人口问题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以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不懈地抓紧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
二、明确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两个率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大力推进改革创新,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人口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课题
1、江苏省人口现状及发展态势研究
目标:综合分析江苏省人口发展的现状,科学预测江苏省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建立江苏省人口发展指标体系。
内容:
(1)综合分析和评估20世纪80年代以来江苏省人口发展的现状,包括人口数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方面及妇女生育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2)科学预测江苏省未来人口发展趋势,对未来10年至2050年江苏省人口数量、结构、分布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测;
(3)建立江苏省人口发展及评估指标体系,提出人口发展预报、预警机制;
(4)江苏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历程及政策分析。
2、江苏省人口容量与人口资源环境生态承载力的研究
目标:研究江苏省适度人口规模、江苏省人口密集地区的管理、江苏省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性等。
内容:
(1)研究江苏省适度人口规模,探讨淡水、土地、能源、粮食等基本资源环境要素的承载能力,研究人口高峰时期的粮食安全、能源安全、人居环境等问题。
(2)研究江苏省人口密集地区的管理现状与对策;
(3)研究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提出江苏省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3、江苏省产业发展与人口就业趋势研究
目标:研究江苏省产业发展的趋势,不同产业对就业人口的容量,
产业结构的调整对就业人口的影响等。
内容:
(1)研究江苏省产业发展、产业布局和劳动就业变动趋势的关系;
(2)预测江苏省中长期人口就业趋势,预测江苏省中长期就业人口素质;
(3)提出适应小康目标的江苏省就业人口总量及收入、素质指标,提出优化人口产业结构、扩大就业规模的对策建议。
4、江苏省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研究
目标:研究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趋势,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城市化与人口迁移的关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
内容:
(1)研究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现状及城市化发展目标与趋势;
(2)研究江苏省人口迁移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3)研究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4)研究适合小康社会目标的江苏人口城市化道路,提出促进城市化、促进人口合理分布、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5、江苏省人口素质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标:研究江苏省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研究江苏省人力资源的开发、人才发展战略等。
内容:
(1)分析与评估江苏省人口素质现状,研究人口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及其影响因素;
(2)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江苏省人口素质及人力资源的需求,对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进行系统分析;
(3)研究提高江苏省劳动力人口素质的方法和途径,提出中长期提高人口素质的政策建议。
6、江苏省人口安全分析及对策研究
目标:研究江苏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生殖健康水平等影响人口安全的重点问题,提出维护江苏人口安全的相应对策等。
内容:
(1)研究江苏省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策;
(2)研究江苏省出生性别比偏高的影响及治理措施;
(3)研究与生殖健康有关的生殖道感染综合防治、出生人口缺陷干预、艾滋病预防等公共管理体系的完善;
(4)研究降低出生人口缺陷的发生率、提高生殖健康水平的对策建议;
(5)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建立人口安全评估、监测指标体系,提出维护江苏人口安全的相应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