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与荀子其人其说(下)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cd665136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b8.png)
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全文注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下面小编收集了有关孟子全文注释译文,供大家参考。
《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荀子简介范文精选
![荀子简介范文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8c32ea8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20.png)
荀子简介(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应急预案、规章制度、条据文书、心得体会、文案大全、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emergency plan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opywriting guid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guid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ould like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荀子简介荀子简介荀子,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19a530502b160b4e777fcf1d.png)
’( 公荀 子
。
.
正 名》 以 下 引 言只
”
注篇 名 )
“
今人 之 性
,
,
饥而 欲饱 欲望
,
寒 而 欲暖
、
劳 而 欲休
,
,
此 人 之 情 性也 `
。
( 《 性 恶》
,
) 人
性是 生 而 自然的 本 能
片面 的
。
、
可见孟
荀 二 人 所 言人 性 的 差异
。
孟 子 所 谓 的 人 性 是 指 人 的社
。
一
他说
:
.
侧 隐之 心
`
,
仁 义端也易 羞 恶 之 心
,
,
义 之端 也 拐 辞 让 之 心 获礼 之 端也 是
`
’
非 之心
智 之 端也 产 ( 《 公孙 丑 》 上 ) 这 样 孟 子由
,
四心 分 推 出
,
’
一
“
把 人 们 本 来只
。
`
有 在 后 天 的 实 践 中 才 能 获 得 的 道 德 理 性 当作 是 先 天 固 有 的
顺是
。
故 残 贼 生 而 忠 信亡 焉
’
,
有好 耳 目之欲
乱
,
有好 声 色
,
顺是
。
,
有 好 利疾 恶 之心
耳 目声 色 之 欲
、
,
( 《 性 恶 》 ) 由 于 人生 来就 故 淫 乱 生 而 礼 义文 礼 亡 焉 如 果 顺 从 了 这 些 本 能 欲 望 社 会就 会 出现 纷 争 残 杀 淫
,
,
。
。
关于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作文
![关于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作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ebae83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1a.png)
关于孟子和荀子观点的作文哎,你听说过孟子和荀子这两位古代大咖吗?他们俩在思想上可是有着天差地别的观点。
今天就来聊聊他们的“意见分歧”,顺便看看他们如果穿越到现代,会怎么样面对咱们这些普通人的生活。
首先,咱们来聊聊孟子。
他可是“儒家”的一位大佬,对人性可是满怀信心。
孟子坚信,人性本善。
就是说,他觉得大家生下来都是善良的,只是环境和经历会把我们给变坏了。
想象一下,孟子就像是那种永远对你笑脸相迎的老师,哪怕你做了小坏事,他也会说:“哎呀,没事,你本来是个好孩子,就是迷了路。
”他觉得,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股强大的善意,哪怕表面上看着不怎么友好,也只是因为遇到了不好的环境。
接下来就是荀子,这位可是“儒家”中的“反派角色”。
他对人性的看法可是完全不同。
荀子觉得,人性本恶。
这听起来有点儿像他在跟孟子唱反调。
他的意思是,人们天生就有各种各样的欲望和恶习,如果不加以规训,就会乱成一锅粥。
他把人性看成是一块泥巴,得通过教育和制度来捏造出好的模样。
荀子就像是那种严格的老师,发现你有点儿小毛病,就会开始安排一大堆的作业让你改正。
假如孟子和荀子今天能穿越到现代,我们的日常生活会变得有趣得多。
想象一下,他们俩在一个学校里当老师,早晨开会时,他们的对话可能是这样的:孟子:“哎呀,荀子,你看孩子们多么可爱啊!你看那个小明,他真的有一颗善良的心,只是他现在不太懂事罢了。
”荀子:“唉,孟子,你又开始你的乐观了。
我觉得这些孩子呀,真得从小就严加管教。
你看,昨天小明和小红打架,这不是天生的恶习是什么?”孟子:“你这话说得也不对,荀子。
孩子们打架,可能只是因为他们还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
给他们时间和机会,他们一定能变得更好。
”荀子:“哦,你这话真是太有意思了。
不过,孟子,我倒是觉得,控制和约束是必须的,尤其是面对那些天生就容易偏离正道的孩子。
”这场对话就像是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在碰撞。
孟子的乐观和荀子的现实碰到一起,肯定能引发一场精彩的争论。
如果他们俩一起去逛街,孟子可能会看到每个人都带着微笑,觉得这是人性本善的体现。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 默写(含答案)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第三单元 默写(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57482cf55270722182ef74f.png)
默写《劝学》1.荀子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必须用礼义来矫正,所以他特别重视学习。
“性恶论”是荀子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他在《劝学》中首先提出学习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关键,解决根本问题在文中对应的语句是:学不可以已2.在文中用比喻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的句子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3、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4.有时作者又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对照,以增强文字的说服力。
例如,在强调学习必须持之以恒,用劣马与好马进行对比以说理的句子是: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5.《劝学》中从反面设喻,强调学习重在积累,如果不注重积累,便无法达到远大目标的句子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劝学》中作者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7.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专一,如果不专一,便会像螃蟹一样,一无所成的句子是:蟹六跪而二鳌,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8.《论语》中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述了学习和思考的关系,在荀子的《劝学》中,也有一句直接提到了学与思的关系的句子是: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9、以雕刻为喻,强调学习应当坚持,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的句子是: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0.在文中强调学习应当用心专一,并且从正面设喻,指出即使像蚯蚓那样弱小,如果用心专一也会有所成的句子是: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译文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68d29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8c.png)
《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译文《《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译文《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①惠:通“慧”。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为人方直,有名望。
③诣:拜见。
译文:梁国杨家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有智慧。
孔坦去拜访他父亲,其父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
孩子为客人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
孔坦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道:“这是你们家的家果。
”孩子随声答道:“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2、《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译文《杨氏之子》原文及翻译世说新语原文: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注释】①惠:通“慧”。
②孔君平:孔坦,字君平,会稽山阴人,为人方直,有名望。
③诣:拜见。
译文:梁国杨家的孩子才九岁,非常聪明有智慧。
孔坦去拜访他父亲,其父不在家,就叫孩子出来。
孩子为客人摆设果品,其中有杨梅。
孔坦指着杨梅给孩子看,说道:“这是你们家的家果。
”孩子随声答道:“我没有听说过孔雀是先生家的鸟。
”3、《阳子之宋》原文及翻译译文《阳子之宋》原文及翻译作者EMAIL:*****************《阳子之宋》原文及翻译:【原文】阳子之宋,宿于逆旅。
逆旅人有妾二人,其一人美,其一人恶,恶者贵而美者贱。
阳子问其故,逆旅小子对曰:“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阳子曰:“弟子记之!行贤而去自贤之行,安往而不爱哉!”(《庄子•山木》)【译文】阳子到宋国去,住在旅店里。
旅店主人有两个妾,其中一个美丽,一个丑陋。
但是主人却看中丑陋的,轻视美丽的。
阳朱问他缘故,旅店主人回答说:“那个美丽的自以为美丽而骄傲,所以我不认为她美;那个丑的自认为丑陋而恭顺,所以我不认为她丑。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https://img.taocdn.com/s3/m/0c116227a216147917112861.png)
孟子与荀子人性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在孟子与荀子学说中,人性论都是他们各自思想体系的基础,同样是人性论,荀子与孟子却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
当我们仔细研读他们关于人性问题的表述,发现虽然结论不同,但在逻辑上并不相背,而且在理论使命上也是大致相同的,仿佛只是说法不同而已,如同从手心与手背两个方面来看同一只手一样。
孟子与荀子人学体系的基本结构相似。
他们学说的核心都致力于人学的体系化,而天人关系问题都是其全部学说的立论基础。
仅从各自的人学基本概念上看也有相似之处,他们各自都将人分解为心与性,并从性、心、天的角度来建构人学价值理论。
孟子与荀子都承认人的自然本性是客观存在的,人的欲望是不可去除的,因而都具有自然主义倾向。
孟子与荀子都主张对人性进行改造,体现在他们学说中的基本儒学价值观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
尽管如此,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学说显然是不同的,这尤其可以从他们关于人性论的主张推展开来的社会政治理论中能够地看出各自的差异。
一是人性论的概念内涵不一致。
荀子学说中所谓的性,指的是人的自然本性,而孟子所论的性,虽然也包涵口、目、耳、鼻之欲的自然本性,但他在自己的学说中却又明确要将这些自然本性排除出人性之外;相反,荀子竭力排除在性之外的,如仁、义、礼、智等称作伪的后天教化方面的内容却是孟子人性论的核心内涵。
“孟子曰:‘人之学者,其性善。
’曰:是不然。
是不及知人之性,而不察乎人之性、伪之分者也。
”(《荀子·性恶》)孟子说:“人们之所以能学习,是因为他们的本性是善的。
”我说: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这是还没有能够了解人的本性,而且也没有弄明白人的先天本性和后天人为之间的区别的一种说法。
孟子在《尽心下》这一篇目中提出了人性的基本内涵,从中也能看出他与荀子在人性概念内涵方面的根本区别:“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
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比较极其意义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比较极其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9e69cf2fad6195f312ba6fa.png)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比较极其意义之邯郸勺丸创作摘要:孟子和荀子作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对于人性善恶的不合认识与思考一直都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在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需要性和主动性;苟子则强调修己的需要性和主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两者的相互弥补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缺乏.所以,孟子和荀子对于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互相对立,实为相辅相成.关头词:孟子;荀子;性善论;性恶论孟子和荀子对于什么是人性,各有不合的理解.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底子标记.他认为人的实质特征在于人具有“怜悯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这四心,这四心同时是孟子主张性善论的叙述起点.而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赋性,正所谓:“凡性者,天之就也”.①可见,在荀子这里,人性主要是指自然生成的人的天性.一、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的区别在于:(一)时代布景不合.①杨英法.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J]. 南方论丛,2012,06:100-102.孟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此时的社会风尚很差,孟子想要改动这种现状,于是提出了性善论,并告知人们人性本善,只要不去学习坏的东西,不被坏的社会风尚所同化,我们自身便不会变坏.①这实际上是一种善意的欺骗和自我催眠,这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差甚远,被认为是过于理想化了.而荀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末期,秦统一之势已经势不成挡,每次伐攻都是数十万人.看到这些,荀子有些绝望了,看清了成王败寇的实质,社会现实趋向好转,知道自我催眠已经不管用了.为了使人们向善,必须充分让人们认识自身的缺点,才干心悦诚服地更正,因此他提出了性恶论.(二)本源不合.孟子认为人性善的本源不是来自人后天的习得,而是产生于先验的良知良能.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一部分是人在没有接触社会实践的情况下所具有的生物天性,一部分是以血亲关系为基础的仁爱关系,这就是孟子性善论赖以立论的基础.而荀子人性恶的本源则在于人自己具有的天性.这种天性不是通过学习得来的,不是人为促成的人生来就有线人之欲、声色之好、求利之心,都是饥而欲食,寒而欲衣,劳而欲息,声色之好.但这种天性如果任其成长,不加节制,不加约束,就必定要产生争夺、残杀等邪恶的事情,造成社会混乱,因此他认为人性本恶.(三)对性概念的界定有所不合.从一开始在性的概念的界定上,孟荀就产生了内圣与外王两个对立的价值取向的分野.“孟子言性善,乃谓人之所以为人的特质是仁义理智四端.”荀子言性恶,是说人生而完具的天性行为中并①叶惠宏.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没有礼义;道德的行为皆必待训练方能成功.孟子所谓性,与荀子所谓性,实非一事.在对性的界定上,孟子善意地看待人和人生,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荀子则以一种冷峻严厉的目光审视人和人生,不相信人能够自我完善.“孟子代表儒家的理想主义的一翼,稍晚的荀子代表儒家的现实主义的一翼.”尽管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他们都无一例外地看到了善恶的并肩而存.孟子强调性善的一面,是立足于他的仁政理想;荀子强调性恶的一面,是立足于现实人心的状况.①(四)关于修身问题的不合主张.孟子强调心性本意天良,荀子强调天性欲望.由此也致使二人在对待修身问题上有不合主张.孟子站在性善论的不雅点上必定强调人的内心修为,他成长了孔子提出的“为仁由己”.“仁”成为孟子学说的核心概念;而荀子力主性恶,强调外在的礼仪规范,走的是孔子“约之以礼”的路线,“礼”也就成为荀子学说的中坚术语.孟子重于心,荀子重于学.孟子主张扩充赋性,主张养气,重视阐扬本意天良的作用,重视自我修养、自我检查的功效.荀子主张化性起伪、改革赋性,主张治气,重视学习的作用,重视教育培养、社会约束、师长示范和团体努力的结合.(五)在性情与仁义的关系上,荀子则与孟子不合.孟子把食色和仁义都看作是出于先天的人性,其中仁义是大体,食色是小体;仁义好比是熊掌,食色是鱼.荀子则认为人性只限于食色、喜怒、好恶、利欲等情绪欲望,不管“君子”“小人”都一①郑晓纯.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德育价值新论[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9:51-53.样.所以荀子说:“人之生也固小人.”“人之生也固小人”就叫作“性恶”.至于仁义,则是由后天所学、所行、所为而获得的.二、孟荀人性论的意义:如果说孟子对于人性的认识只是看到了在血缘纽带下父子、兄弟之间仁爱的一面,那么荀子则看到了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的一面.孟子的“性善论”和苟子的“性恶论”虽然对人性的内涵界定不合,在个别成善的途径上不雅点也不一样,但是他们却殊途同归,目的都是教人从善,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子言性善,欲使人尽性而乐于善;苟子言性恶,欲使人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这种评价是十分中肯的.孟子的“性善论”是从正面激励人发奋向上,自觉向善的.孟子从人与动物不合的类赋性人手论述了人的实质,把人的食色之性排斥在人的赋性之外,而把道德不雅念、道德理性看作人的赋性,从而深化了对人的赋性的认识,突出了人的善良赋性;在主体的道德修养中,孟子又强调了“为仁由己”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从而挺立起道德实践的主体性,鼓动勉励主体好善恶恶、积极向上,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实现道德理想和人的赋性.苟子的“性恶论”是从背面激励人进取、去恶成善的.苟子强调了性伪之分,而把人之不成学、不成事、生而有之的自然天性之性定义为“性”.因为人的自然之性的质朴与粗糙,所以要加强后天的学习和改革.如果缺乏后天的学习与教育,人就不成能化性起伪,达到善良境界.人只有通过学习,通过道德的训导、礼法的约束,才干对质朴粗恶的先天自然之性加以改革,去恶为善.苟子言性恶可以说是提醒人们认识到自己先天素质中的粗劣之处而不抓紧自身的修养与改革,从而造就完善的人格.孟子提供了人性之善的内在依据和人天生具有的修己的可能性和主动性,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需要性和主动性;苟子则强调修己的需要性和主动性,但却忽视了主体向善的可能性和主动性,两者的相互弥补恰好克服了对方理论上的片面性和缺乏.所以,孟子和苟子对于人性的揭示都是不完整的,他们虽互相对立,实为相辅相成.三、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现代意义从以上的阐发中,可知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均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成避免的缺陷性,不克不及说两者谁更伟大,只能利用其合理性的一面使今天的道德建设大受裨益.首先,我们从孟轲性善论之按照——同类意识来看,它从人与兽之别道出人区别动物而具有道德性,体现了人类的尊贵和对道德的追求;同时又以人与人基本的生理需求相同推导出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共通,这样每人都会以自己的需要或不需要而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成不需要.而将由同类意识产生的善心向他人推而广之的手段即是道德自律.虽然每团体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或不需要五、性善论与性恶论的现代意义从以上的阐发中,我们可知无论是性善论还是性恶论均有其合理的一面,也有其不成避免的缺陷性,我们不克不及说两者谁更伟大,只能利用其合理性的一面使我们今天的道德建设大受裨益.首先,我们从孟轲性善论之按照——同类意识来看,它从人与兽之别道出人区别动物而具有道德性,体现了人类的尊贵和对道德的追求;同时又以人与人基本的生理需求相同推导出人们的精神需要的共通,这样每人都会以自己的需要或不需要而考虑到他人的需要成不需要.而将由同类意识产生的善心向他人推而广之的手段即是道德自律.虽然每团体能够意识到他人的需要或不需要,但要使得每人满足他人的需要或不满足他人的不需要则要建立在对他人的强烈道德责任感之上.而孟子提出的道德自律的建设则为这种可能提供了包管.因为“这种精神自律其实不是依靠对某种道德原则的恪守,而是源于自身的需要和感到出发而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由于其出发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因而更真实,更可靠.并且这种基于同类基础的道德自律更容易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基于对空洞的道德说教的无视或强制遵守式的道德实践,依这种道德自律而进行的道德实践,似乎更有生命力.但要使得每人满足他人的需要或不满足他人的不需要则要建立在对他人的强烈道德责任感之上.而孟子提出的道德自律的建设则为这种可能提供了包管.因为“这种精神自律其实不是依靠对某种道德原则的恪守,而是源于自身的需要和感到出发而产生的将心比心和推己及人,由于其出发是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因而更真实,更可靠.”并且这种基于同类基础的道德自律更容易内化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基于对空洞的道德说教的无视或强制遵守式的道德实践,依这种道德自律而进行的道德实践,似乎更有生命力.四、结语总之,无论是孟轲的性善论,还是荀况的性恶论均认为人的德性培养在于人自己,并且人自己具有这种力量.性善论以同类意识为逻辑起点,道德自律的方法,将善行溶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完成道德实践过程;性恶论则以人性为恶,善是人为培养为论述过程,以道德他律为主、结合自律的方法,鼓动勉励人们改革人性,完成道德实践过程,这在人类成长史上具有伟大意义.参考文献:[1]杨英法. 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比较研究[J]. 南方论丛,2012,06:100-102.[2]叶惠宏.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3]李淑春. 浅议荀子性恶论与孟子性善论的内在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J]. 扬州大学税务学院学报,2006,02:77-80.[4]郑少珍.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J].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1998,04:26-30.[5]牛慧光.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之比较[J].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4:14-17.[6]郑晓纯. 性善论与性恶论的德育价值新论[J]. 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09:51-53.[7]叶惠宏. 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比较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含答案)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d23cba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d.png)
部编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择性必修上册课后练·第二单元·第五课《人皆有不忍人之心》1.下列句中加横线“之”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人之有是四端也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B.知皆扩而充之矣C.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2.下列对《孟子》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孟子由不忍人之心推出“行不忍人之政”,以情感为基础,推出理性结论,影响深远。
B.虽然孟子周游列国受到礼遇,但他的政治主张却被讥为“迂阔”,其政治理想未能实现,所以其在晚年时和孔子一样退而著述。
C.《孟子》原本不在儒家经典之列,直到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其地位才最终确立。
D.《孟子》《论语》都属于以记言为主的语体文,但后者气势磅礴,前者简约含蓄。
3.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B.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D.然后知生于忧患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恐惧)B.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伤害)C.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这)D.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充实)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B.无欲速,无见小利C.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D.若火之始然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全都属于古今异义现象的一项是()①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
②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④犹其有四体也。
⑤将军者,国之爪牙也。
⑥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⑥ D.②④⑤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儒者将孔子看成圣人,把孟子看成亚圣。
历代帝王几乎都将孔子视为无可挑剔的圣人,但对孟子,总觉得味道有点儿别致。
既然如此,何不索性将孟子排除在圣贤之外呢?这也许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孟子的性善论,一是他的民本思想。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
![荀子性恶论的内容及辩难](https://img.taocdn.com/s3/m/2b50e2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d3.png)
荀子性恶论的辩难打从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争鸣以来,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一直就是思想家讨论人性的焦点,孟子认为人性本善,善源来自于恻隐之心,而荀子却以为人性本来就是恶的,所有的善都来自于后天的人为。
孟子的性善论有本源、有主张,而且可以解释人之所以性善的可能,而荀子的性恶论却屡被后世的思想家批评不够周延,而且无法自圆其说!到底问题出再那儿呢?以下,是这个问题的对话。
张书豪:“人性”的最大争议大概是先秦时的孟、荀间的善、恶说,先谈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的性善论由两种方式展开,首先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这就是所谓的“类差法”,人和禽兽都是动物,而其中的差别在于,人之所以为人,乃是人有“四端”,也就是“性善”。
其次是“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这就是以先验的直觉来立论,这才是孟子和其他论性的思想家所不同的关键之处,影响至为深远,一直到陆、王,又重新受人了解。
接下来谈荀子的“性恶论”,其实荀子并非完全主张性恶,而是说:“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他对性的定义在于“自然和本能”,而性恶如何产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就是当人无法克制自己的欲望时,如同禽兽一般,失去道德,恶便由此而生。
荀子只是从人和禽兽间相同之处著眼,如此便人和禽兽无异。
以孟子的论点而言,首先注意到人、兽之异故人的特出之处被凸显,其次在“善的可能(根源)”之处,孟子将它归于每个人的普遍善性,不假外求,而且注意,并非人一出生就有全德,就是圣人,故孟子说“四端”,便只是性的起点,所以还需后天的扩充功夫才行。
而荀子一开始便把人、兽之间的差别混淆,并且在“善的可能”上无法安置,因为他不理解孟子的说法,而又不愿意将善归于天(因为荀子的天是自然天),而他在解释如何修养的时候,只是说向圣人学习,那可以进一步问:“圣人的善又是如何修养来的?是天生的吗?若是,那和孟子又有何不同?不是,那圣人在成为圣人之前,又是向谁学习的?向前一个圣人?那前一个圣人又是向谁学的?”如此的问题将没完没了,若荀子愿意像董仲舒一样,将“善的可能”归于神秘的天(天的意义,从古到今,从西方到东方,一直有不同的诠释。
性善论文言文翻译
![性善论文言文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e12497d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c5.png)
古之圣贤,论性之善恶,各有其说。
孟子曰:“人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荀子则曰:“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二氏之说,各执一端,然皆欲明人性之本。
孟子性善论,盖源于心性之论。
孟子云:“心者,身之主也;性者,心之体也。
”心之为主,故能主善;性之为本,故能善善。
是以孟子曰:“人之初,性本善。
”人性之所以善,以其具四端:仁、义、礼、智。
四端者,心之四德,固宜善矣。
孟子又曰:“仁者,爱人;义者,正己;礼者,正人;智者,知人。
”四端具而善道成,故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
荀子性恶论,则基于性恶之理。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不得,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
由是观之,人之性恶明矣。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必求之,求之不得,必争之。
争则乱,乱则穷,故人性恶。
然荀子亦言:“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性虽恶,然习相近,故善者可教也。
孟子与荀子之论,虽异,然皆欲明人性之本。
孟子言性善,荀子言性恶,实则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同者,皆欲明人性之本;异者,孟子主内,荀子主外。
孟子以内求善,故曰:“求仁得仁,求义得义,求礼得礼,求智得智。
”荀子以外求善,故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吾辈今日,亦当深思孟子、荀子之论。
人性善恶,非一成不变,亦非绝对对立。
性善者,非谓人性皆善,而谓人性有善之可能;性恶者,非谓人性皆恶,而谓人性有恶之可能。
故曰:“人性善恶,各因其习。
”习善者,其性善;习恶者,其性恶。
是故,吾辈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之善者益善,恶者改恶。
孟子性善论,犹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荀子性恶论,犹如烈日炎炎,催人奋进。
二者相辅相成,教人明性之善恶,知善恶之源,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是以,吾辈当学孟子之仁义礼智,亦当学荀子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使人性之善,得以发扬光大。
(字数:522字)。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
![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的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ea0386b7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45.png)
孟⼦和荀⼦的⼈性论的⽐较孟⼦和荀⼦的⼈性论的⽐较中国思想史上,⼈性问题⼀直是思想家们研究的⼀个重要课题。
孟⼦和荀⼦都是继孔⼦之后的战国时期的儒学⼤师,但两⼈的⼈性论却有很⼤差异。
这⼀点⼀直引起研究者的兴趣,因此,本⽂也打算将孟⼦和荀⼦的⼈性论做⼀⽐较,并希望能从这两位⼤师的学说中发现具有启发性的⼈性思想。
⼀、孟⼦和荀⼦的⼈性论在儒家思想史上最早提出⼈性问题的是孔⼦,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论语·阳货》)但他并未明⾔⼈性善恶。
到孟⼦时,各家各派的⼈性理论纷纷扬扬,有告⼦的“性⽆善⽆不善论”,世⼦的“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名⽒的“有性善,有性不善论”。
与这些理论不同,孟⼦的⼈性论为性善论。
孟⼦不赞同告⼦“⽣之谓性”的命题,反对以⼈的⾃然属性来定义“⼈性”,因为⾃然属性为⼈兽所共有,不⾜以表现⼈类所独有的特征,他主张以⼈独有的仁义礼智等善性为“性”。
他说:“⼈之有道也,饱⾷、暖⾐、逸居⽽⽆教,则近于禽兽。
”(《孟⼦﹒滕⽂公上》)“⽆恻隐之⼼,⾮⼈也;⽆羞恶之⼼,⾮⼈也;⽆辞让之⼼,⾮⼈也;⽆是⾮之⼼,⾮⼈也。
”(《孟⼦﹒公孙丑上》)他发挥了⼦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命题和道德的五⾏说,提出:“恻隐之⼼,⼈皆有之;羞恶之⼼,⼈皆有之;恭敬之⼼,⼈皆有之;是⾮之⼼,⼈皆有之。
恻隐之⼼,仁也;羞恶之⼼,义也;恭敬之⼼,礼也;是⾮之⼼,智也。
仁、义、礼、智,⾮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告⼦上》)当然,他不认为⼈先天就具有完备的仁、义、礼、智等善性,⽽是说⼈⽣来就具有仁义礼智等善性的萌芽。
他说:“恻隐之⼼,仁之端也;羞恶之⼼,义之端也;是⾮之⼼,知之端也。
”(《孟⼦﹒公孙丑上》)对⼈⽣来就具有的这四种善端,还必须尽⾃⼰后天的主观努⼒去培养它、扩充它。
孟⼦还把⼼、性、天贯通在⼀起,使其⼈性论具有神秘主义⾊彩。
他说:“尽其⼼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
存其⼼,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
![孟子和荀子教育思想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90193e82a0116c175f0e48d7.png)
孔子
后人尊称其为“万世师表“
具备的几个条件:
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学好才能教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②热爱学生、教学相长——“仁者爱人”教学过程不应该仅仅是教师单方面向学生传授的过程,而应做到教学相长,一起切磋学问,为学生答疑解惑
③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传——以身作则是师道的又一根本所在,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来动作学生,表率的作用。
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教与学的活动要体现理性自觉,遵循和发挥和发展人的内在动力。
自得——学习、修身的关键!主动精神,“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处,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身,资之身则左右逢源。”深入的学习和钻研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收获,才能形成稳固而深刻的知识。(比如现在我正在整理孟子的思想和荀子的思想,就是所谓的自得之,发挥自身的思想)
实现: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确立崇高的志向并坚持不懈,有浩然之气)
(加强意志锻炼,在逆境中得到磨砺)
(清心寡欲,不受外物的诱惑)
(凡事严于律己,反躬自问,从自身找原因)
大儒的培养目标: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要德才兼备。德——人格独立,忠于君主;才——懂得用礼来治国。
层次:俗儒、雅儒、大儒
王之道仅会教条??背诵全然不知所用确立崇高的志向并坚持不即读死书外表斯斯文文肚懈有浩然之气子里没什么实用货的??人加强意志锻炼在逆境中得不侈谈先王却懂得取到磨砺法后王虽不能理解法典清心寡欲不受外物的诱所未载和自己所未见的问题却能承认未知显得光明而坦荡凡事严于律己反躬自问最理想的一类人才不仅知从自身找原因识广博而且可以从已知推到未??知自如的对付新事情新问题即集前两类人无法达到的优点于一身教学思深造自得的教学思想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https://img.taocdn.com/s3/m/7a6a0766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0.png)
孟子与荀子两位思想家的不同主张孟子和荀子都是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教育等方面的看法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论述孟子与荀子的不同主张。
一、人性观点不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只是受到外在环境和社会的影响而表现出不同的行为。
孟子主张要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掘和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使每个人都能实现道德的完善。
而荀子则持有人性本恶的观点。
他认为,人性本身是有贪欲和邪恶的倾向的。
只有通过外在的规范和教育才能使人们控制和约束自己的欲望,达到道德的标准。
荀子主张要通过制度和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以维持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
二、政治观点不同在政治方面,孟子提出了仁政思想。
他认为君主应该行仁政,以关心民众的生活和福祉为出发点,推行和实施公正和善良的政策。
孟子主张君主应该倾听民众的声音,追求社会的平等和公正,以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反,荀子则持有贵族统治的观点。
他认为,君主应该是有贵族血统的,应该通过世袭而非选举产生。
荀子认为只有出身贵族的人才具备管理统治的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他主张实行厚葬轻战的政策,以维护社会的秩序。
三、教育观点不同在教育方面,孟子提出了“性善说”和“格物致知”的教育理念。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培养人性中的善良品质开始,通过培养个人的道德素养和人格修养,使人们能够明辨善恶,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
孟子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情感和思维能力,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荀子则提出了“性恶说”和“教化说”的教育观点。
他认为教育应该从约束和规范的角度来培养人,通过外在的教育和约束来抑制人性中的恶的倾向,使人们能够遵循社会的规范和道德准则。
荀子主张教育应该培养人们的道德自觉和责任感,使其能够合乎规范地行为。
结语孟子和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两位思想家,他们对于人性、政治和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主张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孟子注重培养人性中的善良,主张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实现人的道德完善;而荀子则强调外在的规范和约束,在政治和教育上更加注重社会的秩序和规范。
孟子劝学原文及翻译
![孟子劝学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835ab6f9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9500559.png)
孟子劝学原文及翻译孟子劝学原文及翻译《劝学》是中国近代最具有影响力的一部教育名著,以下是专门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子劝学原文及翻译,供参考阅读!劝学原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pù),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
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
靖共尔位,好是正直。
神之听之,介尔景福。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劝学译文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这种染料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块是冷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木材笔直,合乎墨线,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到)如圆规画的一般的标准了,即使又晒干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为这样的。
所以木材经墨线比量过就变得笔直,金属制的刀剑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理并且行为没有过错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遗教,就不知道学问的博大。
干越夷貉之人,刚生下来啼哭的声音是一样的,而长大后风俗习性却不相同,这是教育使之如此。
《经》上说:“你这个君子啊,不要总是贪图安逸。
恭谨对待你的本职,爱好正直的德行。
神明听到这一切,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
”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
我曾经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却)比不上片刻学到的知识(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向远处望,(却)不如登到高处见得广。
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https://img.taocdn.com/s3/m/194765c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5f.png)
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七贤论道四十三、七子论道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横跨了549年,这段时期,百家争鸣,人才辈出,涌现出了许多大学问家,先秦七子尤为代表,分别是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荀子,韩非子。
七贤跨越时间比较长,有的是同一时期,彼此见过面;有的素昧平生,差了好几代。
七贤是凑不到一起论道,不过从他们留下的古籍中,仍能看出他们所持的观点,彼此有相似点,也有不同。
请他们聚在一起论道,不如说是他们的思想论道。
先秦七子坐在圆桌旁,主持人说:先秦七子,跨越春秋与战国,七位贤士,我想请问一下,何为道。
老子曰:大器晚成,大音若希,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
道是说不上名来的,大道很晚才会成就,它的声音稀微,样子无形,称之为道。
主持人说:老子不愧是道家的创始人,说得微妙含蓄,我们现代人还是不懂。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补有余。
所谓的“道”,就在这里,世间没有绝对,只有相对。
事物间总是相辅相成的。
有美就有丑,有善就有恶,有生就有死,有乐就有恶,事物都有两面性,一面走到尽头,就转化为另一面。
所谓物极必反出。
道广布天地间,它可大可小,可左可右。
它谦卑低调,没有自我私心,可小如微尘;它包容万物,大公无私,可大到无边。
这种可大可小,正体现了道的弹性和能量。
孔子曰:老子的道,引述来了做人之道,人与人交友之道,对待朋友要忠实诚恳,如果朋友违反道义,就要尽朋友的责任加以规劝。
要善意的引导朋友,如果朋友不接受,就不要勉强,适可而止,以免友谊破裂。
庄子曰:千百年来,人们不停地探寻着生活的意义,并忙碌着为自己所谓的道寻找依据。
然而生活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道到底有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可以评判呢?是不是终日无休无止地劳碌就算有意义的一生呢?如果你是一个毫无闲暇的奋斗者,那么请你试着在你的水壶上画一些花纹,在你的头发上束一条彩带,你会发现生活的意义也许不止于你所知道的那些。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https://img.taocdn.com/s3/m/3d5f0429fab069dc51220101.png)
孟子、荀子的教育思想孟轲的教育思想孔子死后,儒家分为八派,其中以孟轲为代表的思孟学派和荀况为代表的荀卿学派的教育影响最大,代表作《孟子》。
1.思孟学派孟轲“受业于子思之门人”,子思是孔子的孙子,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学生,故“孟氏之儒”又被称作“思孟学派”。
孟子一生以教育为业,也以教育为乐。
他认为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愧于地,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把教育二字放在一起的。
2.“性善论”与教育作用孟子持“性善论”,即人性本善,他对教育作用的认识,也是基于其“性善论”,其基本内容如下;①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这分别对应着“仁、义、礼、智”,这些都是人的善端,被称为“四端”,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扩充善端;②人性在本质上平等的。
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个人主观努力的程度。
圣人和一般人都具有“四心”,都拥有相同的发展潜力,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实际上,孟子从人性论上肯定了每个人的发展的可能性。
③教育的作用在于扩充“四心”。
人性是“善”的,但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
教育的作用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存心养性”即把人的天赋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二是“求放心”,即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总之,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和“德治”,提出来了“仁政”的学说,中心就是“民本”思想,强调“施仁政”“得人心”。
3.“明人伦”与教育目的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又说明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其基本内容如下:①“人伦”即人道,是人类的本质表现,具体来说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②孟子极重视“孝”与“悌”,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与荀子其人其说(下)
二、荀子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
战国后期赵国人。
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亦称孙卿。
他也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一度与孟子齐名。
他曾两次到齐国的稷下(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因位于齐国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游学,并三任稷下学宫祭酒(校长)。
稷下学宫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大学,荀子也就是历史上明确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大学校长。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由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既然人性是恶的,那么,善又是怎么产生的呢?荀子说:“其善者伪也。
”这里的“伪”是人为的意思,即善,不是人的本性,而是人为的,即“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导,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这里的“人为”,泛指后天使本性发生变化的所有人为的努力,当然包括教育、学习。
所以,荀子认为,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
改变恶的本性,获得善的品质。
这就与孟子不同了。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是善的,坏人做坏事是因为迷失、丢弃了本性。
教育的作用就是保养善的本性,把丢了的本性找回来。
两人的观点虽然对立,但又有相同之处:都重视教育的作用,都认为教育的作用在长善救失,用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使一个人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这就有了今之所谓“学习改变命运”的意思了。
荀子的教育思想多建立在“性恶”的基础之上。
由于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强调法令制度(等于是在学校强调纪律):“故枸木必将待?a栝?A矫然后直,钝金必将待砻厉然后利。
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
”意即:弯曲的木料一定要依靠整形器进行熏蒸、矫正,然后才能挺直;不锋利的金属器具一定要依靠磨砺,然后才能锋利。
人的本性邪恶,一定要依靠师长和法度的教化才能端正,要得到礼义的引导才能向善。
荀子的这一思想也与亚里士多德相似。
亚里士多德也认为,有些人天性卑劣,拒不服从理性的领导,必须进行强制和惩罚,因此,必须建立法律制度。
从这一点上看,孔子、孟子、荀子的关系,与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关系也颇为相似。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强调“自制”“节制”,
到了亚里士多德才提到强制惩罚和法令制度;孔子、孟子都强调“自省”“克制”“反求诸己”“知耻改过”,孟子虽然也发现有的人是“无所用耻”即不知羞耻的,但也未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到了荀子才提出需要借助法令制度的力量。
由于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特别重视教师,他是历史上第一个对教师进行比较系统的论述的教育家。
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地位与作用。
“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
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所以,教师,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至少是根本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因此,他告诫统治者,是否重视教师,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即“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
他特别强调教师的尊严,认为教师应具有绝对的权威,即“言而不称师,谓之畔;教而不称师,谓之倍(背)。
倍畔之人,明君不内(纳),朝士大夫遇诸途不与言。
”不尊重教师,会沦落到在社会上混不下去的地步――国君不准其当官,士大夫不屑于与之交谈。
比之孔子的“??仁不让于师”,荀子的确少了一些民主精神,但比之当下对师道尊严的全盘否定,荀子的思想未必没有合理的地方。
他特别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
他说:“人有师法而知,则速通。
”即人有老师指导,才能学得快、学得好。
他还说:“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
《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用于世矣。
”意为: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受先生的当面教授更便捷的了。
《礼》《乐》有法度但嫌疏略,《诗》《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春秋》隐微但不够周详,不易迅速理解。
只有学生跟着先生学,听先生讲解,才能通晓和周知世事。
教师、教材、学生是教学的三要素,荀子已经揭示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教师是教材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学生要通过教师才能更好地学习教材。
荀子的这一思想,是不是也值得新课改借鉴呢?
与强调教师的地位作用相匹配,荀子对成为教师的条件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
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
”即当教师有四个条件,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
一是有尊严,使人敬畏;二是年纪要大一些,有丰富的阅历和崇高的威信;三是讲解教材要准确恰当,循序渐进,有条理,不凌乱;四是能体会精微之理且能加以阐发。
由于认为人性是恶的,荀子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
他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君子不近,庶人不服。
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
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意为: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
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
兰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与平常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
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交友要选择有道德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
由于认为人性是恶的,在荀子的学说中,教育的作用就是要“化性起伪”,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化性起伪”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漫长的,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所以,荀子特别重视积累。
他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化性起伪”的过程有没有完成,目标有没有实现,要通过“行”来验证。
所以,荀子首次把“行”纳入到教育、学习的过程中,构建了由闻、见、知、行构成的完整的教学过程。
他说:“君子之学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知”与“行”后来也成为教育理论中极为重要的一对范畴。
其实,孟子的性善论与荀子的性恶论都各有偏颇。
人的本性中,既有善的因素,也有恶的因素。
在教育过程中,你认为“性善”还是“性恶”都无所谓,因为都无碍于按照《学记》中所提到的“长善救失”去做。
怕的是把这四个字也都
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