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的区别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说中国的人摘要:以前我不知自我主义与自利主义的区别,每天只是做着自己该做和不该做的事!现在,我知道了他们的区别,倒使我陷入了困境!我以前做的事到底算是应该有的自我,还是不该有的自利呢?或者说,我做了应该做的事,中国的社会对我说,你做错了!所以,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达成目的而让自己的思想流落到了真实的自利!其实,我想,在中国,悲哀的人不止我一个的,应该说,现实的中国人因为某种似乎是道德的东西束缚住,不敢以正当的理由争取自我利益的实现,从而选择了自利的方法,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的:“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关键词:自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古代中国关于实现自我利益的思想现代中国人的弊病思想观念名词解释:一、自我主义:自我主义(egoism):the fact of thinking that you are better or more important than anyone else.对事物的感受主观占的多一些,以自己的想法感受为主。
自我中心主义第一次被让·皮亚杰提出,不过当时的自我主义是在认知发展理论上提出,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以后又逐渐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立足点演化出不同的学说,比如有:哲学基础上的主观自我主义和客观自我主义、文化自我主义、儿童的自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在此我们不一一阐述。
1.在一方面来说,自我主义即是利己主义,他的一切出发点都在于“己”这一个本身,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
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正在成为过去的“乡土中国”——《乡土中国》读书笔记费老的《乡土中国》写于上世纪40年代,那时的农村相对于城市还是有明确的界限,虽无户籍的区分,但以自我为中心的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以礼治秩序和长老统治为规范的行为准则,以欲望和想法为动机的生活方式,足以使当时的农村从文化这个高度上与城市区分开来,而不仅仅是由于同一时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当然,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整个社会的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农村也经历了一次次的变迁,参考了贺雪峰的《新乡土中国》一书后,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这六十年间中国农村的变迁。
因而,对于费老笔下的“乡土中国”,我暂且把它看做是这种变迁的起点,而不仅仅是固定于那一历史维度的横向对比。
自我主义的人际关系我感觉费孝通先生对于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区别真的是深入浅出,恰到好处。
个人相对的是团体,个人承认团体中其他个人的存在以及整个团体的重要性,因而有了个人之间的平等观念和团体对于个人的同意权力;但是,自我相对的却是他我,即除了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自我主义的人一开始就把自己放在了高于他人的地位上,因而持自我主义的人的人际关系必定是差序格局。
这在中国农村表现得尤为强烈,本就是一个较为封闭的熟人社会,大家拥有的技能也都差不多,找谁帮忙或者帮谁的忙从效用上看都差不多,那么他人和自己关系的远近亲疏(尤其是是否有血缘上的联系)就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了。
当然,这里的亲疏远近又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关键还是位居中心的“自我”如何判定。
例如甲要请客吃饭,因为他并不从属于任何一个组织团体(家族我感觉并不能严格地认为是一个内部成员平等的团体),那么他要邀请谁就需要逐一判定,受限于宴席的规模,也许今天邀请了乙,那么这时乙对于甲就是“自家人”,是这个大的以甲为中心的社会圈子内部的人。
可能下一次是一个家庭内的聚餐,甲没有邀请乙,那么此时,相对于饭桌上的人来说,乙就是“外人”了。
当然,其实费孝通先生也说了,每个社会都有这种差序格局,只是在中国的农村表现的尤为明显罢了。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
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说中国的人摘要:以前我不知自我主义与自利主义的区别,每天只是做着自己该做和不该做的事!现在,我知道了他们的区别,倒使我陷入了困境!我以前做的事到底算是应该有的自我,还是不该有的自利呢?或者说,我做了应该做的事,中国的社会对我说,你做错了!所以,我选择了另一种方式达成目的而让自己的思想流落到了真实的自利!其实,我想,在中国,悲哀的人不止我一个的,应该说,现实的中国人因为某种似乎是道德的东西束缚住,不敢以正当的理由争取自我利益的实现,从而选择了自利的方法,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说的:“我们的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大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培养大批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关键词:自我主义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古代中国关于实现自我利益的思想现代中国人的弊病思想观念名词解释:一、自我主义:自我主义(egoism):the fact of thinki ng that you are better or more import ant than anyone else.对事物的感受主观占的多一些,以自己的想法感受为主。
自我中心主义第一次被让·皮亚杰提出,不过当时的自我主义是在认知发展理论上提出,认为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行为和观点上,以后又逐渐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的立足点演化出不同的学说,比如有:哲学基础上的主观自我主义和客观自我主义、文化自我主义、儿童的自我主义、人类中心主义。
在此我们不一一阐述。
1.在一方面来说,自我主义即是利己主义,他的一切出发点都在于“己”这一个本身,把利己看作人的天性,把个人利益看作高于一切的生活态度和行为准则.其特征是:从极端自私的个人目的出发,不择手段地追逐名利、地位和享受.追逐个人名利,历来是一切利己主义者的人生目的。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
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
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
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
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
“伦”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不失其伦”是在别父子、远近、亲疏。
在我们传统的社会结构里最基本的概念,这个人和人来往所构成的网络中的纲纪,就是一个差序,也就是“伦”。
孔子最注重的就是水纹波浪向外扩张的“推”字。
他先承认一个己,推己及人的己,对于这“己”,得加以克服于礼,克己就是修身。
顺着这同心圆的伦常,就可向外推了。
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五伦是天下之达道。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编辑本段]个人主义的定义中国幸福学认为,人的本性是不满足,不满足就是指人们都希望我或者我们的事物更好。
爱国主义其实就是人们不满足本性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个人主义就是每个人都希望我的事物更好的信仰或理念。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名称】个人主义,【拼音】gè rén zhǔ yì【解释】有双层含义,一是个体主义,指的是从个人追求利益、自由、权利等方面正当要求。
二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或者以自我为中心的。
【出处】毛泽东《关于纠正党内的错误思想》:“这是小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表现。
”【英文】individualism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世界观的核心,是资产阶级道德的根本原则。
其特征是: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在人们意识中的反映。
作为私有制的产物、它是一切剥削阶级共同的道德原则。
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它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专制主义和宗教统治的有力思想武器,曾发挥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但同时又有鲜明的损人利己的弊端。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个人主义发展到了顶点,成为极端个人主义。
极端个人主义者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损人利己,损公肥私,尔虞我诈,唯利是图,甚至要求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服从于个人利益。
个人主义是与无产阶级集体主义道德原则根本对立的。
个人主义也是小生产者人生观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他们身上主要表现为自由散漫和狭隘自私。
在革命队伍内部,个人主义也表现为小团体主义、本位主义、宗派主义等,这是剥削阶级道德原则在革命队伍内部的反映。
坚持和发扬集体主义的精神,提倡大公无私、克己奉公,反对和克服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和“合理利己主义”等各种形式的个人主义,是思想战线的重要任务之一。
雷峰同志曾说过:“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
《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联读高中语文部编版新教材公开课优秀ppt课件
权利和义务 讲权利
“自我主义”和“个人主义”两个概念的区别表格参考
对比 社会结构的格局
自我主义
差序 格局
个人主义
团体 格局
特征
一切价值是以“ 己 ”作为中心
团体的存在是前提 平等观念、宪法观念
概念诠释
指差序格局模式下,一切价值以“己”为 中心,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特点的价值
观念
指团体格局模式下,追求平等观 念、宪法观念的价值观念
公私、群己、人我界限清晰 捆柴
人人平等
在“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 下形成的“社会观念”和“道德体系”
“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
自我主义
个人主义
社会观念
爱有差等
爱无差等/兼爱
道德体系
缺乏团体道德(具有伸缩性)
团体道德(有普遍的标准)
维持规范的力量是 礼俗
维持规范的力量是 宗教、宪法
“克己复礼”、私德在先 攀关系、讲交情
系 维
征着团体的神 是无私的
着
神对每个 人公道
人人互相尊重权利 团体也要保障个人权利 产生了宪法
私 人 的 道 德 差序格局
没有超乎私 人的道德观 念
孝悌忠信都是私人关系的道德因素 也没有不分差序的“兼爱” 没有对团体的“义务”观念
君主也要完成私人道德
每条私人关系 的线附着一种 道德要求
没有笼统的道德观念 所有价值标准不能脱于差序人伦而存在 道德与法律根据对象与自己的关系而伸缩
“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两个概念的区别
请大家阅读相关篇章,完成以下表格。
对比 社会土壤 社会关系
差序格局
乡土社会(身份社会) 熟人社会
自食其力/生活相互依赖程度低
自我主义资料
自我主义自我主义是一种思想和行为倾向,强调个人的利益和价值高于他人或集体的利益和价值。
自我主义者通常注重个人独立性、自由意志和自我实现,倾向于追求个人目标和满足个人需求,而不考虑他人的感受或社会规范。
自我主义在现代社会中广泛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核心理念。
然而,过度的自我主义也可能导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关系疏远,甚至产生冲突和矛盾。
自我主义的特征1.个人主义:自我主义者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权,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和自我实现。
2.自我中心:自我主义者通常以自我为中心,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愿望,不太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3.竞争意识:自我主义者常常竞争意识强烈,追求成功和成就,注重个人表现和竞争优势。
4.自由意志:自我主义者强调个人的自由意志和选择权,主张个人有权利做出自己的决定,不受外界干扰和限制。
5.个人价值观:自我主义者倾向于制定和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准则,不轻易妥协或迎合他人的期望。
自我主义的影响自我主义在现代社会中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负面影响。
积极影响1.鼓励个人发展:自我主义鼓励个人追求自身的目标和梦想,为个人发展创造了条件和机会。
2.促进创新:自我主义者的竞争意识和追求成功的动力,可能激发个人创新和创造力,带来社会进步和发展。
3.维护个人权利:自我主义者强调个人的权利和自由,有助于保护个人的尊严和自主权,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
负面影响1.社会隔阂:过度的自我主义可能导致个人与社会、个人与个人之间的疏远和隔阂,削弱社会凝聚力和合作精神。
2.道德沦丧:自我主义者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意志,可能忽视对他人的尊重和社会的道德准则,导致道德沦丧和社会混乱。
3.心理问题:某些自我主义者可能陷入孤独、焦虑和自大等心理问题,难以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联系。
如何平衡自我主义与他人关系尽管自我主义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但也需要在实践中保持平衡,注重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平衡和互惠关系。
浅议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
浅议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作者:李筱佳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年第33期摘要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比较了“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同时对比了背后的“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差异。
本文将从费孝通先生有关“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的论述入手,区分“私”与“自私的关系,分析两种主义的不同。
并根据私德盛行、公德缺失的社会现状,结合中国传统道德礼俗对“自我主义”进行进一步的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自我主义个人主义差序格局团体格局公私界限作者简介:李筱佳,海南大学人文传播学院2015级本科生,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中图分类号:BO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ki.1009-0592.2018.11.363一、个人主义(一)个人主义在《独立宣言》中的体现《乡土中国》中所讲个人主义是建立在两种观念的前提下的,“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的是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同,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权利,就像《独立宣言》中所言:“人人生而平等”。
《独立宣言》强调人的意识和作用,强调人的平等。
由于是“天赋人权”,所以每个人都是一样的,用宗教的视角来解释就是说“神对每个人是公道的,是一视同仁的”,所以人和人之间要懂得相互尊重权利,国家或者说政府也需要尊重和保护这些权利,而不能损害任何一方生来就有的权利。
(二)美国个人主义的演变英国哲学家洛克在《政府论》中指出人们组成“共同体”是为了使个人权益得到更好地保证。
我们通常认为,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第一次使用“ 个人主义”一词。
书中写到:“个体的存在先于社会的秩序,自身利益即是个体的行为目的,而社会制度则起源于个体间的互动之中。
”个人主义的具体内涵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和演变的。
王锦瑭教授在《美国社会文化》一书中将这种演变总结为四个方面:“一是以‘自由’、‘平等’为中心内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二是以‘相信自己,依靠自己,反对外来干预’为特征的个人主义价值观;三是所谓集体个人主义价值观;四是以‘自我表现’、‘自我完善’为核心内容的个人主义价值观。
统编版必修上册《乡土中国》第四章《差序格局》
请尝试用图示的方式阐释团体格局与差序格 局,以区别二者的不同。
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对“差序格局”的理解。
“差序格局”的特点: ①以自己(家庭)为中心; ②可大可小,有伸缩性; ③大小取决于自己(家庭)的社会影响; ④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 比如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为中心,在周围划出一个 圈子,也就是“街坊”。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鸡蛋, 有丧事要出来助殓、抬棺材。在这个圈子内,发生的事情只与自 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
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根源:
我们常说乡下人“私”,但私的问题其实是群己、人我 如何划分的问题。
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的柴,即常常由若 干人组成一定的团体,团体有明确的界限和层次组织,丝毫 不乱。在这种公和私有明确的界限的格局下就产生了个人主 义以及平等观念和宪法观念。
与此相对的,乡土社会是差序格局——如同一圈圈推出 去的波纹,中心是自己。在这样公和私相对而言的差序格局 下就产生了自我主义,人和人之间讲交情而不计较权利与义 务。
中国传统社会中“私”的根源: 在这样公和私相对而言的差序格局下就产生了自我主义,人和人之间讲交情而不计较权利与义务。 亲属关系就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④格局中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有亲疏远近。
一个个有清晰界限(群己、人我关系明确)、有法律等规定 划分更细致的是父亲的兄弟辈,一般来说我们称呼父亲的哥哥为伯父,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为伯母,称呼父亲的弟弟为叔叔,他的配偶我们一般称呼为婶娘,而在英语中父亲的兄
①西洋社会是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中国传统 西洋社会是团体格局——如同一捆捆的柴,即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定的团体,团体有明确的界限和层次组织,丝毫不乱。
一方面具有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 在这样公和私相对而言的差序格局下就产生了自我主义,人和人之间讲交情而不计较权利与义务。 在这个圈子内,发生的事情只与自家有关,超出范围则没有任何联系了。
伦理学复习资料
1.集体主义原则是对“集体”的规范和建设。
不能把集体理解为一种狭义的集体或小团体,小圈子,甚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某一阶级,某一政治集团或某一国家。集体相对个人而言,就一般意义上说,它相当于整体范畴或社会范畴,就特殊意义说,它必须具体化为代表整体的某一集团,阶级或国家,而不是一个空间和名词概念。
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论语》中。其思想以“仁”为核心。“仁”主要有两重意义:一是爱人,二是忠恕。
(2)孟子:他的伦理思想主要收入《孟子》一书中。他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八个
道德规范。提出“性善论”。
五.宋明理学的思想
(四)宋至明中叶:统治者为维护封建的伦理纲常,提出以“天理”为宇宙本体和道德本源,把正统的儒家伦理思想发展到最高阶段。分为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学派,以朱熹和王守仁最为突出。
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辩证统一:
①统一的方面:集体利益是个人的集体利益,而不是绝对凌驾于个人之上的利益实体;个人利益不是脱离集体利益的纯粹的个人利益,而是集体的个人利益。
②辩证的方面:集体利益不是简单相加的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对于个人起着过滤和导向作用;个人利益对集体利益也具有过滤和导向作用,能筛选真假集体利益。脱离了集体利益的个人利益,往往流于一己私欲欲,而忽视个人利益的集体利益,则会异化为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集体在代表整体或社会利益时存在真假程度问题,因而存在虚幻的集体。它声称代表社会利益,其实并非如此,历史上的各种占统治地位的利益,其实只代表本阶级的利益,而以牺牲其他阶级的利益为代价,因而是虚幻的。虚幻的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有体现。真实的集体是把社会普遍利益秘个人利益真实地统一起来,是一个理想的集体,是“自由人联合的集体”。
自1903年摩尔发表《伦理学原理》以来,宣告了元伦理学(Metaethics)的诞生,尔后半个多世纪,元伦理学在西方伦理学王国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它的代表人物,除了摩尔,还有普里查德、罗斯、罗素、维特根斯坦、石里克、卡尔纳普、艾耶尔、史蒂文森、图尔闵、黑尔等等。元伦理学对于传统的批判,强调道德语言和概念的研究从而使伦理学日益严密和在科学化方面有积极的作用,但它否定道德的客观内容,难免走向主观主义和相对主义之中。
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
关于“差序格局”的思考“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的,如果说差序格局是中国的基础性社会结构,那么自我主义是差序格局背后的思维结构。
要想理解差序格局,我们就要从理解自我主义入手,同时将个人主义作为比较类型,从而理解私的内涵和限度。
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一、自我主义及其与差序格局的关系根据费孝通的“水波纹”比喻,如果说“差序格局”是石子落水所激起的层层扩散的“涟漪”,那么“自我主义”就是平静的水面遇到外力必然会产生涟漪的“原理”。
我们可以看出差序格局与自我主义相互形塑:自我主义在思维结构层面构造差序格局,而差序格局在社会结构层面强化了自我主义。
根据书中和相关学者的阐释,我们可以尝试给“自我主义”下一个大致的“定义”,将其理解为一种以己为中心、主要根据亲疏远近的原则处理自我与他人之关系的思维方式。
其中“亲疏远近”不限于血缘亲属关系,无血缘亲属关系的“外人”也可能通过某种方式变成“自己人”“自我主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从“中心”到“边缘”的往复,体现为自我主义“外推”与“收缩”两个维度:“外推”是由私人性向公共性的扩展,而“收缩”是由公共性向私人性的回归。
②作为“思维方式”的自我主义,是一种集体性的思考问题的方式,甚至可以称之为一种“民族思维习惯”。
自我主义不仅仅是有意识的,体现为明确地根据亲疏远近的原则处理人我关系的理性意识;有时也是无意识的,表现为“根据亲疏远近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这种思维方式经过长期积淀和影响,已经内化到民众的思维结构中,沉淀为一种集体性思维习惯,使人在思考和处理人际关系时不假思索地照此行事,而交往的双方或多方往往也能轻易地彼此“意会”。
二、“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核心差异费孝通在比较“差序格局”与“团体格局”时,也对比了二者背后的“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那么,“自我主义”与“个人主义”有哪些核心差异?个人主义作为西方思想学术基本概念之一,在进入汉语语境之后,由于文化差异误读以及政治意识形态的曲解,常常变成带有负面色彩道德评价。
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的区别
一、定义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如英国的T·霍布斯等,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成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F·W·尼采等人,进一步使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个人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基础是私有制.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曾起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二、基本特征1、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1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2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遇时最主要的价值冲突2、个人主义内涵1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2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3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4所有的人都是的5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6自治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3、个人主义表现1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2是对个人的尊重3宪政是个人的制度保障4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5是个人的灵魂拯救6文学艺术是的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7科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满足好奇心8生活方式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三、在政治哲学上的主张在政治哲学上,个人主义主张应该仅仅作为保护个人自由的,保护个人能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况下作出任何他想做的事情.这与集体主义的理论相反,集体主义要求国家必须迫使个人替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个人主义也与相较,法西斯主义要求个人必须替国家的利益服务.个人主义一词也被用以描述“个人的进取性”和“个人的自由”—或许更明白的说便是法语里的“”laissezfaire一词,这一词代表的是“让他做、让他去、让他走”.在实践上,个人主义最关注的是保护个人免受国家的侵犯.举例而言,个人主义通常反对民主制度,除非有一套宪法能够保护个人免受多数的侵犯.和经济的自由都是个人主义着重的.个人主义最极力避免的是商业和产业力量被过度集中于国家的手上,因为这会造成两个问题:民选的并没有能力和责任感去处理这么多公司,同时也会造成公共行政牵涉到大量的资金;在看来,“国家的健康”是根基于个人各自追求利益的努力上的.个人主义也可能极端的形式,例如的形式.个人主义者将社会视为是“许多个人一起运作”以改进他们各自和的幸福的架构.每个独立的个人不该被视为是统一的团体里的一份子,事实上,每个个人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社会只不过是这些“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架构罢了.而国家则是组织化的社会形式,借由法律来“保护个人自由”由国家提供保护服务.也因此,个人主义的政治理念通常倾向于提倡保护或保障个人自由的法律,但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群体之下的法律.四、与社会有关的主张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主张,个人的意愿注定必须于所谓的“公意”.这种将个人地位置于群体之下的理论在根本上与个人主义的哲学相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进入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或至少有其权利去替他自己的利益着想,而无须考量社会的利益但个人主义者不该等同利己主义.个人主义反对任何要求个人其私利以达成“更高”社会目标的意识形态. 社会和团体可能是不同的,这取决于它们是属于“利己的”个人主义的、或追求私利的还是“利他的”以群体或社会为方向倾向.同时,个人地位的社会也可以分为以“刑罚”作为手段例如或以“羞辱”作为手段例如,违反群体规范的个人便是“让祖先蒙羞”的社会,在后者的社会里,人们必须不断回顾自己的言行,以确保那样的行为是“可以被接受的”这种现象又称为团体迷思.一个社会是否是“个人主义”的标准则会随着时间和国家而改变.举例而言,日本社会是非常以群体为取向的例如“决定”往往是由团体的共识所达成,而非个人,而且也被称为“人格发展缓慢”与西方国家相较的社会.通常被认为是属于个人主义社会的“最极端”,而社会则较倾向于认同“公共精神”、国家的“社会主义”政策、以及“公共”的行动.五、与经济有关的主张在经济上,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该被允许作出他自己的经济决定,而反对由国家或社会共同体加以干涉.同时个人主义也支持个人拥有财产的自由,反对由国家或群体加以安排.这样的经济制度通常被称为“自由放任”或“资本主义”.而现代资本主义的批评者则资本主义并非根基于个人之上,而是根基于和之上,而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这些制度所决定的.不过,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政治集体主义相较,资本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制度,因为参与这样的制度是出于自愿和个人选择的.然而,资本主义也确实能在一些集体主义的社会运行,唯一的差别只在于:这是出自于个人的需求还是团体的需求.个人主义的价值核心精髓在于1.以个体权利为出发点的本体论2.个人的价值是目的,国家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而不是相反.3.个人主义实践着程序正义优先于实体正义的价值排位.4.个人主义的权威是理性,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只服从理性,拒绝服从除了理性权威之外的其他所有权威.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形成的都是和个人主义相反的价值观念,如果告诉们我什么是“国家主权”什么是“集体精神”个人为国家做出牺牲为什么具有正当性这些价值观念是集权政体用来给臣民洗脑的,在几千年的实践当中,我们始终没有摆脱这种洗脑式的意识形态.而一个公民社会,如果没有最基本的个人主义的权利本位意识,我想真正的公民社会也不会在没有个人主义思维观的“公民”中茁长成长.个人主义的反对观点•个人主义在某些社会和环境里是带有负面涵义的,认为个人主义是与自私相连结的.•举例而言,个人主义在日本相当不受欢迎,因为日本社会认为私利行为是背叛了一个人应背负起的责任及义务例如家庭.美国并没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这正是因为相信个人而非社会应该替自己负起责任.但美国的制度遭到了欧洲和其他拥有全民健保制度的国家的广泛批评,他们认为国家应该保护个人免受意外的健康问题伤害.在美国,健康保险是透过私人的契约加以提供的,而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负担保险费用的人,政府则会提供他们免费的医疗保险Medicare使他们能够享有基础的医疗服务.•强调公共措施和社会责任的人认为他们的政策其实是对个人有利的,认为过度的个人主义会造成个人伤害了他们自身.但个人主义者则反驳道:这样的公共措施将会造成许多意料之外的后果,而远非他们当初所设想的情况.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这是个人主义最为重要的观点.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类的分别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与利己主义之间的分别就不是都能清楚.何况总有一些人,要用个人主义的羊头卖利己主义的狗肉,给我们分别个人主义创造了巨大的麻烦.因此,中国人对于个人主义总是要把他同“自私自利”相联系,而且一些鼓吹个人主义的旗手,也总在以“自私自利”的合理性来推销这个西方概念.他们都乎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无论是东西方,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自私自利”与“自我中心”意识,如古语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就是证明.而个人主义这个概念却是发生于工业化时代,是基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行为规则的总结.现代社会中最本质特点就是平民意识上升的,总结成为一种理论就是:个人主义.正如爱默生所说的:“我在所有的演讲中,不过教了一种学说,那就是个人的无限性”.这种思想,是同“社会平等”的概念一起出现,并经过平民同贵族的斗争,极不容易的得到了胜利.在欧洲中世纪以“君权神授”为原则的法律与风俗中,个人权力意识从文艺复兴与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开始,突破神权的代理皇的威权,挣脱公共权力垄断者贵族,确立了人本主义的“人是万物尺度”的观点;进而因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发展,现代社会最终得以在神圣的“个人权力第一”的个人主义基础上,形成了法律与风俗.可以说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也许并不比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基础的社会,要求人的责任心少,只是这一切的要求不是来自于特权,而实实在在的是来自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在美国的表现是一种“成熟而镇静的感情”,美国人的承认每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合理合法性,但是个人行为要合乎法律,来得诚实,而且以不损害他人的个人权力为基础.同时,一个人在为他人服务的时候也是在为他自己服务,牺牲精神并非单方面的付出,因此上美国人才不侈谈献身精神.而利己主义在他看来是“一种强烈而夸张的自爱,它使一个人把每一件事都和自己联系起来,要把自己放在世上每件事之上.”他自己就是万物的神,而他人的权力在他看来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事.自私自利,将消耗掉“公共生活的美德”“攻击和毁灭其它所有人”,直至“完完全全被自私吞没”.在人心所有的恶之中,专制者们最喜欢的是利己主义.只要被统治者们不互相爱护,专制者也容易推导被治者不爱他是因为自私之恶.专制者把齐心协力打造社会每繁荣的人称为暴民乱源,而把只顾自己的利己主义者称为好公民.进而可以得出,人们都素质低所以一定要使其被专制,才能完善社会.终于形成了专制者十分喜欢看到的两难状态:只要国民性不变,制度就很难改变;而制度不变,国民性也不会改变.而这种宣传与灌输,也使得一些人无法分清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区别使得个人主义在专制国家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例如我们这几天的反对日本的游行,这本质上是一种源于个人权力意识上升,而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存的环境,关心自己的国家地位一种民主行为.但是,一些人一定要把这种行为钉上是专制者的工具的牌子,为专制者提供打击个人主义的武器.反而把利己主义下生发的“卖国有利”与“台独有理”的理论,加上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桂冠,四处推销.实际上真正的个人主义,是要以自我为中心去关心他人,去关心家庭,去关心社会,去关心国家,去关心世界……,进而形成“爱国主义”等集体意识,只是这是以个人权力为中心一种自生自发,而不是源于专制者的强制.而例如台独主义只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一个地区的利益,就可以说不担负国家统一、推进中国民主进步的责任,绝不是什么个人主义的表现,而是源于“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的利己主义.同时,这种真正的个人主义也绝对的没有理由,形成马列主义者们所谓的“国家消亡论”.个人的权力意识,只有可能加强对于个人所在国家或集体利益的重视,而不是相反的会出卖如“钓鱼岛”这样的领土,给历史上入侵过自己国家的国家.便是在经济问题上,也会以现实的竞争为基础的互赢,而不是以同志加兄弟的阶级感情去出让国家的利益.哈耶克在他的着作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中,早已明确了真正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首先,它主要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其次,它是一套源于这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似驳倒那种最愚蠢的一般误解,即认为个人主义当然以孤立的或自足的个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或把其观点建立在该假设基础之上,而不是从人们的全部性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在社会中的存在所决定的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出发.”记清这一个个人主义的定义,及其同利己主义的分别,让我们能分清楚什么现象是个人主义,哪个行为是利己主义,才能使得真正的把握现实,面向未来.自我中心与自私自我中心所涵盖的构念较大,而“自私”的构念通常包含于“自我中心”里.两者最大的差别在于,自私是指个体面临自己利益与对方冲突时,会不计对方损失,以满足自己利益为主;然而,自我中心并不一定涉及与“利益”相关的命题,例如有时候自我中心者伤及的并非对方的利益,而是对方的心理感觉或两人长期的关系.此外,自私者在进行自私行为的同时,通常能察觉自己的行为可能损及别人的利益,但仍按照自己利益不择手段;而自我中心者的awareness则不那么明显,换言之,他们有时候知道自己如此行为会伤害别人,有时候却不那么清楚自己行为的后果.但两者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决定了之后便一意孤行,并且很可能在遭受批评时名正言顺的说:“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事例请让我引用一个比较经典的心理学理论:人是“本我”“超我”“自我”的统一体,本我代表最基本的欲望,超我代表在一定社会文化的影响下对自己行为的期望,自我代表本我和超我相互作用,并在实际环境的作用下的产物.如何战胜“自我”“战胜自我”中的“自我”和这个理论中“自我”很相似,都代表一个实际的个体,为什么要战胜“自我”呢因为实际生活中的“自我”往往不能完全适应环境,必须在“本我”与“超我”的共同作用下,不断的完善.如果“自我”“冥顽不化”,“本我”与“超我”对他“奈何不得”,那就是无法战胜自我,如果“自我”的缺点被“本我”与“超我”打败了,“自我”就能更完美的适应环境,那就是战胜自我...说得通俗一点,“战胜自我”就是“通过艰苦的努力取得进步”自我中心主义的知识论观点自我中心主义否认知识的真实性,认为“我”才是根本和权威.感觉是思想赋予肉体对世界的联系,而知识就是从感觉获得.也就是说,思想在知识产生的过程中起了主导作用.自我中心主义没有定义感觉的真实性,但主要以的判断原则为答案.即是“可能是假的,就不可能是真”,于是对感觉持怀疑态度.知识,感觉都是“我”的思想创造出来的,因此知识的基本是“我”,这个观点跟相同.自我中心主义对知识的定义以“”终结.我思故我在:“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比较权威的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而否认和怀疑是一种思考活动,所以他说,我思故我在.并非是平时所说的“我思考,故我存在”3、自我主义的演变.理想状态下安分守己的自我主义,是无害的,但这几乎不可能.因此,自我主义演变成自私自利就成为顺乎自然的结果了.我认为,“自我主义”和“自私自利”的区别是:极度重视获取本该属于自己的那份,便是自我主义;而以不惜侵犯他人利益的态度为自己谋取利益的,便是自私自利.自我主义与集体主义并非对立的概念,但对集体却存在着必然的伤害.由于中国历来存在“人数多、资源少”这一情况在每个领域都存在的缘故,加之人类本身的“贪欲”,每个人通过“自我主义”获得的那份远不能满足.于是便开始侵蚀别人的那份,然而这是有风险的,因为对方也是“自我主义”者,于是大家都开始对没有明确“定分”的“集体所有公家的”虎视眈眈了.对此,费孝通先生写道“一说是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说大家可以占一点便宜的意思,有权利而没有义务了.”同时,费老指出“私的毛病在中国实在是比愚和病更普遍得多,从上到下似乎没有不害这毛病的.”去年,广东某银行发生一起抢劫案,歹徒第一句话就说“钱是国家的,命是自己的.”“自私自利”的表现就是“怕吃亏、好占便宜”,这也是国人的民族性之一.然而,上至圣人,下至凡夫俗子,都叫人要吃亏、不要占小便宜.孔子说“无见小利,见小利则大事不成”,老百姓也说“吃亏就是占便宜”、“占小便宜吃大亏”.在这套冠冕堂皇的言论背后,依然是对自我利益的斤斤计较.如果一个人能不吃亏占到便宜却不占,或者一个人吃亏后却不能占到便宜,那么他一定会被人耻笑.从众主义是一个相当稳妥但绝非高明的社会生存博弈策略:“从众”就能够不比别人更吃亏,如果可能的话还可以与大家一起利益均沾;如果做了错误行为,则希望由于法不责众而免于受罚,万一不得不承受后果,也是“集体责任”而由众人共同负担;甚至还可以合力迫害更有能力的优秀人才,从而使包括自己在内的众人获得某些利益,尽管往往是鸡毛蒜皮的利益,如此等等,这与集体主义那种万众一心的追求有些本质上的不同.从众主义的本质在于个人试图混入众人而逃避任何责任,没有人敢于担当,于是追求人人无责任;而集体主义则是人人敢于牺牲,人人有责.没有责任感的行为是危险的,正如群众理论所指出的,乌合之众的行为很少是具有正面价值的.遗憾的是,从众行为在中国文化中非常突出.从众主义的逻辑搭配必定是自我主义,或者说,从众主义背后深刻的另一面就是自我主义,而且是非常糟糕的一种自私.一心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也是一种自私,虽然令人厌恶,但还不至于让人蔑视.更糟糕的自私是一心逃避责任的自我主义,它求避害超过求获利.正因为是自我主义的,个人就只愿意占便宜而不想负责任,于是其占优策略就是隐我于众.把从众主义误读为集体主义,这是对中国的一个典型错误理解.“众人”并不是“集体”.而正是由于不是集体,众人根本不可能形成自主的力量,没有组织,更没有公共事业…费孝通提出差序格局的初衷是为了解释中国人“私的毛病”.这一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第一,中国社会缺乏界限明确的团体,广泛存在的是家、邻里之类的“社会圈子”;社会圈子不是共同体,而是主体的交往范围;圈子里只有一个个的“私人”,而没有“团体成员”;人与人之间形成的是私人关系网络而非组织关系网络.第二,这些圈子没有明确的边界,随中心势力的大小伸缩变化.从形态上看,圈子呈现为差序型的圈层结构:自己在中心,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愈推愈薄.第三,中国人的行为“缺乏公德”.因为既然缺乏团体,公德和公共观念也就失去了依托,中国传统道德体系里也就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广泛存在的是私人和私人之间的道德——用梁启超、福泽渝吉的话来说就是“私德”.由于缺乏公德,于是中国人在行动中便很少顾及到公共利益,缺少凝聚力,难以“为大家舍小家”,难以遵守公共纪律、不太爱护公共卫生.第四,愈推愈远、愈推愈薄的差序性圈层表现在个人的行动上便是在进行社会互动、资源分配时倾向于照顾与自己关系相近的人,忽略与自己关系较远的人:“为了家可以牺牲党,为了党可以牺牲国,为了国可以牺牲天下”.第五,中国人之间的互动是“自利取向”的.因为“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也就是说为了自己可以牺牲家人.既然自己重于家人、家人重于党内之人、党内之人重于国人,因此传统中国人与所有人的互动都是自利取向的.在上述五个要点中,其中第一、第二点是对中国人社会关系结构的概括,其他三点是对中国人行为取向、行为方式的分析,我们可以把它们分别概括为:缺乏公德、差序有别、自我取向,这三点结合起来就是费孝通所说的“自我主义”.“自我主义”在字面上似乎和西方式的“个人主义”类似,但费孝通明确表示两者根本不同.个人主义建立在权力观念和宪法观念基础上,一方面个人的权利不受团体侵害,个人在“私己”生活中完全自主;另一方面个人服从团体在公共事务上的决定,服从团体纪律.但在“自我主义”结构里既没有独立的个人,又没有明确的团体,只是一个层层外推的“伦”,即差序性的社会关系.因此,中国人的“自我主义”与西方的“个人主义”完全不同.尽管费孝通认为西方社会是“团体格局”的,但他并不否认西方社会的人际关系也会由于血缘、业缘、地缘等因素产生亲疏远近的差序性.在西方社会人们的行动主要由“团体—个人”的结构来决定,在团体中人和人之间的互动、团体和人之间的互动主要遵行普遍性的规范和道德,私人关系作用不大.反过来看,尽管中国社会的性质总体上是“差序格局”,但并不是说完全不存在团体,费孝通常常提到的民间金融组织——“賩”,就是团体性质的.只是这些团体整体偏弱,相对不太重要.对于中国社会来说,私人关系构成的网络才是社会的基本结构,中国人的行为也主要被差序性的人际关系所塑造,主要被人与人之间的“私德”所制约个人主义vs自我主义1差序格局自我主义vs个人主义p23“为什么我们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们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吧一块石头丢到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缩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缩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p26“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这些观念必须先假定了团体的存在.在我们中国。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第五单元整本书阅读《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导学提纲 (无答案)
第23周《乡土中国》--差序格局导纲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识记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个人主义、自我主义等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2.掌握本章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在文章中形成的过程。
【重、难点】掌握本章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在文章中形成的过程。
【导学流程】一、阅读《差序格局》全文(P27——37)边读边圈画文中重要词语。
公私团体格局差序格局伦群己界限个人主义自我主义二、简述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分析。
三、西洋社会团体格局与中国传统社会差序格局的区别是什么?四、“差序格局”这个概念在文中是怎么一步一步形成的?五、探究未知学完本节课,你还有什么疑问?【课后助练】1.学画思维导图,参考示例,总结画出你在本章中学到的知识。
2.相关重点概念理解差序格局:由亲属关系和地缘关系所决定的有差等的次序关系。
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的,有一定界限的团体。
私:不是自私,而是在差序格局里,由于缺乏对“公”的共识,而每个人对“公”与“私”划分的伸缩性又极强,所以“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个人主义:个人是相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
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具有相对性和伸缩性。
主旨:阐明了差序格局这一全新的概念,并与西方的团体格局做比较。
摘要:西洋社会是捆柴式的团体格局,中国乡土社会是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差序格局。
团体格局是有一定界限的,差序格局中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3.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的笔墨讨论中国人的“私”?第一,“私”是乡村工作者对乡下人最大的诟病,讨论这个问题有现实意义;第二,中国人的“私”,根源在于社会结构的格局,从讨论“私”的表现进而分析“私”的根源(群己界限模糊,即公私界限模糊),可自然引出对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论述,行文自然。
个人主义名词解释
个人主义名词解释
个人主义是一种个人主义的观点,认为个人是一个无限的和独立的实体,我们都有自己的自由意志和内心,我们有自己的理想,目的和行动,而不会
受到外部力量的压制。
这种思想主张追求个人利益,尊重个人意志,注重个
人自我价值和尊严。
个人主义支持自力更生,反对把自己牺牲给他人。
它主张应该尊重每个
人的自由意志,以及每个人都应享有基本自由。
它要求每个人都应尊重彼此
且坚持一些原则,以使得社会能够稳定发展。
个人主义鼓励每个人积极投入
公共事务,参与社会活动,参与社会实践,以此追求超越自身的价值。
个人主义还鼓励大家不断进取,不断探索自我,打破自我界限,以开拓
新的可能性。
个人主义以发现和开发一个人自己内在潜能为最终目标,并以
此为基础追求自身价值,不仅在短期取得成就,而且在长期幸福。
总的来说,个人主义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观念。
它要求我们不仅要追
求财富,而且要保持内心的宁静,真正成就自己。
它还要求我们尊重和保护
他人,共同实现社会的进步。
只有将个人主义的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才
能获得快乐,更重要的是,可以塑造社会文明,还可以为个人获得更大的成就。
个人主义与自我主义的区别
一、定义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
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
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如英国的T·霍布斯等,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成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F·W·尼采等人,进一步使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
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
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
个人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基础是私有制。
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曾起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二、基本特征1、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1)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2)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遇时最主要的价值冲突2、个人主义内涵(1)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2)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3)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4)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5)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6)自治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3、个人主义表现(1)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2)民主是对个人的尊重(3)宪政是个人的制度保障(4)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5)基督教是个人的灵魂拯救(6)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7)科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满足好奇心)(8)生活方式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三、在政治哲学上的主张在政治哲学上,个人主义主张国家应该仅仅作为保护个人自由的工具,保护个人能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况下作出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乡土中国》各章练习与答案合集
《乡土中国》各章练习与答案第一章乡土本色1.费孝通举了哪些例子来证明泥土对靠种地谋生的人而言是宝贵的?例一:在内蒙和西伯利亚这样并不最适宜耕种的地方,中国人都会试着锄地播种。
例二:乡下人对土地公的信仰。
例三:“我”的奶妈怕我在国外水土不服,让我带上家乡灶上的泥土,不适时煮汤。
2.靠种地谋生的人重视泥土,因此产生了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一:乡村人口附着在土地上,不太变动,世代定居是常态。
3.乡土社会人和人在空间上的排列特点是:孤立和隔膜。
为了说明这个特点,作者描绘美国乡下的特点与中国进行对比。
4.中国农民聚村而居的原因有哪些?①小农经营,聚在一起,住宅和农场不会距离太远,因此形成聚村而居。
②需要水利,因此有合作需要,住在一起比较方便,形成聚村而居。
③为了安全,人多了容易保卫,因此聚村而居。
④土地平等继承,兄弟继承祖上遗业,人口在一地一代一代积累,形成聚村而居。
5.乡土社会的特性之二是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彼此熟悉。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乡村人口附着在土地上,变动少,在漫长的时间中有多方面、经常的接触。
6.作者为什么谈到孔子在《论语》中对“孝”的理解?为了证明乡土社会人和人相处的基本办法是靠“摸熟”对方的性格,而非契约规定。
第二章文字下乡1.本章作者的结论是:文字和语言在传情达意上有局限,提倡文字下乡的人,必须先考虑到文字和语言的基础。
2.为什么费孝通反对说乡下人“愚”?①乡下人的“愚”是对城市生活所需的知识不足,而不是智力不行。
②乡下人不识字是没机会学习,而不是学习的能力不足。
③乡村社会居久不变而熟悉,人与人都是直接接触,不需要文字传情达意,因此乡下人不太有识字的需求。
因此,他反对说乡下人“愚”。
3.为何乡土社会里不太用到文字?因为①乡土社会中的人是在熟人里长大的,天天见面,直接说话,通过声音、表情交流最为方便、准确。
②而文字脱离了当时当地的情境,传情达意不完全。
因此,乡土社会不太用到文字。
4.特殊语言比起语言和文字,其优点与局限性在哪里?优点: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摆脱语言的束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定义个人主义是一种道德的、政治的、和社会的哲学,强调个人的自由和个人的重要性,以及“自我独立的美德”、“个人独立”。
一种以个人为中心对待社会或他人的思想和理论观点。
表现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自由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等形式。
个人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individuum,意为不可分的东西、个体。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的命题,是个人主义的一种重要表述方式。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思想家,如英国的T·霍布斯等,把个人主义普遍化为永恒不变的人性,并使之成为道德的主要内容和判断善恶的重要标准。
19世纪德国的哲学家F·W·尼采等人,进一步使个人主义的理论观点系统化,把个人作为价值的基础和评价社会的唯一标准。
个人主义把个人与社会对立起来,一切从个人需要和个人幸福出发,反对统一的社会价值标准。
个人主义发展到极端,就会为了个人利益而不择手段地损害社会和他人。
个人主义产生和发展的现实经济基础是私有制。
个人主义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作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禁欲主义的有力思想武器,曾起过解放思想的积极作用。
二、基本特征1、个人主义是西方政治文明的基本特征(1)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的核心价值(2)个人主义是西方文明与其他文明相遇时最主要的价值冲突2、个人主义内涵(1)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2)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3)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4)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5)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6)自治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3、个人主义表现(1)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2)民主是对个人的尊重(3)宪政是个人的制度保障(4)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5)基督教是个人的灵魂拯救(6)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7)科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满足好奇心)(8)生活方式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三、在政治哲学上的主张在政治哲学上,个人主义主张国家应该仅仅作为保护个人自由的工具,保护个人能在不侵犯他人同等自由的情况下作出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这与集体主义的理论相反,集体主义要求国家必须迫使个人替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
个人主义也与法西斯主义相较,法西斯主义要求个人必须替国家的利益服务。
个人主义一词也被用以描述“个人的进取性”和“个人的自由”—或许更明白的说便是法语里的“自由放任”(laissezfaire)一词,这一词代表的是“让他做、让他去、让他走”。
在实践上,个人主义最关注的是保护个人免受国家的侵犯。
举例而言,个人主义通常反对民主制度,除非有一套宪法能够保护个人免受多数的侵犯。
公民和经济的自由都是个人主义着重的。
个人主义最极力避免的是商业和产业力量被过度集中于国家的手上,因为这会造成两个问题:民选的民意代表并没有能力和责任感去处理这么多公司,同时也会造成公共行政牵涉到大量的资金;在个人主义者看来,“国家的健康”是根基于个人各自追求利益的努力上的。
个人主义也可能采取极端的形式,例如个人无政府主义的形式。
个人主义者将社会视为是“许多个人一起运作”以改进他们各自(和集体的)幸福的架构。
每个独立的个人不该被视为是统一的团体里的一份子,事实上,每个个人本身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社会只不过是这些“个体”所组成的一个架构罢了。
而国家则是组织化的社会形式,借由法律来“保护个人自由”(由国家提供保护服务)。
也因此,个人主义的政治理念通常倾向于提倡保护或保障个人自由的法律,但反抗将个人地位置于群体之下的法律。
四、与社会有关的主张让·雅克·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主张,个人的意愿注定必须服从于所谓的“公意”。
这种将个人地位置于群体之下的理论在根本上与个人主义的哲学相反,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进入社会的目的是为了追求他自己的利益—或至少有其权利去替他自己的利益着想,而无须考量社会的利五、在经济上,个人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该被允许作出他自己的经济决定,而反对由国家或社会共同体加以干涉。
同时个人主义也支持个人拥有财产的自由,反对由国家或群体加以安排。
这样的经济制度通常被称为“自由放任”或“资本主义”。
而现代资本主义的批评者则主张资本主义并非根基于个人之上,而是根基于公司和制度之上,而个人所扮演的角色主要是由这些制度所决定的。
不过,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政治集体主义相较,资本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个人主义的制度,因为参与这样的制度是出于自愿和个人选择的。
然而,资本主义也确实能在一些集体主义的社会运行,唯一的差别只在于:这是出自于个人的需求还是团体的需求。
个人主义的价值核心精髓在于1.以个体权利为出发点的本体论2.个人的价值是目的,国家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
而不是相反。
3.个人主义实践着程序正义优先于实体正义的价值排位。
4.个人主义的权威是理性,真正的个人主义者只服从理性,拒绝服从除了理性权威之外的其他所有权威。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形成的都是和个人主义相反的价值观念,如果告诉们我什么是“国家主权”?什么是“集体精神”?个人为国家做出牺牲为什么具有正当性?这些价值观念是集权政体用来给臣民洗脑的,在几千年的实践当中,我们始终没有摆脱这种洗脑式的意识形态。
而一个公民社会,如果没有最基本的个人主义的权利本位意识,我想真正的公民社会也不会在没有个人主义思维观的“公民”中茁长成长。
个人主义的反对观点•个人主义在某些社会和环境里是带有负面涵义的,认为个人主义是与自私相连结的。
•举例而言,个人主义在日本相当不受欢迎,因为日本社会认为私利行为是背叛了一个人应背负起的责任及义务(例如家庭)。
美国并没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这正是因为相信个人(而非社会)应该替自己负起责任。
但美国的制度遭到了欧洲和其他拥有全民健保制度的国家的广泛批评,他们认为国家应该保护个人免受意外的健康问题伤害。
在美国,健康保险是透过私人的契约加以提供的,而对于那些没有能力负担保险费用的人,政府则会提供他们免费的医疗保险(Medicare)使他们能够享有基础的医疗服务。
•强调公共措施和社会责任的人认为他们的政策其实是对个人有利的,认为过度的个人主义会造成个人伤害了他们自身。
但个人主义者则反驳道:这样的公共措施将会造成许多意料之外的后果,而远非他们当初所设想的情况。
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个人主义不是利己主义,这是关于个人主义最为重要的观点。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之类的分别好像是显而易见的,但是与利己主义之间的分别就不是都能清楚。
何况总有一些人,要用个人主义的羊头卖利己主义的狗肉,给我们分别个人主义创造了巨大的麻烦。
因此,中国人对于个人主义总是要把他同“自私自利”相联系,而且一些鼓吹个人主义的旗手,也总在以“自私自利”的合理性来推销这个西方概念。
他们都乎视了这样的一个事实:无论是东西方,只要是有人的地方,就有“自私自利”与“自我中心”意识,如古语说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等就是证明。
而个人主义这个概念却是发生于工业化时代,是基于现代文明社会的一种行为规则的总结。
现代社会中最本质特点就是平民意识上升的,总结成为一种理论就是:个人主义。
正如爱默生所说的:“我在所有的演讲中,不过教了一种学说,那就是个人的无限性”。
这种思想,是同“社会平等”的概念一起出现,并经过平民同贵族的斗争,极不容易的得到了胜利。
在欧洲中世纪以“君权神授”为原则的法律与风俗中,个人权力意识从文艺复兴与马丁·路德的宗教革命开始,突破神权的代理人教皇的威权,挣脱公共权力垄断者贵族,确立了人本主义的“人是万物尺度”的观点;进而因工业化与殖民地的发展,现代社会最终得以在神圣的“个人权力第一”的个人主义基础上,形成了法律与风俗。
可以说以个人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也许并不比集体主义与爱国主义为基础的社会,要求人的责任心少,只是这一切的要求不是来自于特权,而实实在在的是来自于社会中的每一个人。
托克维尔认为个人主义在美国的表现是一种“成熟而镇静的感情”,美国人的承认每一个人追求自身利益合理合法性,但是个人行为要合乎法律,来得诚实,而且以不损害他人的个人权力为基础。
同时,一个人在为他人服务的时候也是在为他自己服务,牺牲精神并非单方面的付出,因此上美国人才不侈谈献身精神。
而利己主义在他看来是“一种强烈而夸张的自爱,它使一个人把每一件事都和自己联系起来,要把自己放在世上每件事之上。
”他自己就是万物的神,而他人的权力在他看来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事。
自私自利,将消耗掉“公共生活的美德”“攻击和毁灭其它所有人”,直至“完完全全被自私吞没”。
在人心所有的恶之中,专制者们最喜欢的是利己主义。
只要被统治者们不互相爱护,专制者也容易推导被治者不爱他是因为自私之恶。
专制者把齐心协力打造社会每繁荣的人称为暴民乱源,而把只顾自己的利己主义者称为好公民。
进而可以得出,人们都素质低所以一定要使其被专制,才能完善社会。
终于形成了专制者十分喜欢看到的两难状态:只要国民性不变,制度就很难改变;而制度不变,国民性也不会改变。
而这种宣传与灌输,也使得一些人无法分清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区别!使得个人主义在专制国家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
例如我们这几天的反对日本的游行,这本质上是一种源于个人权力意识上升,而开始关心自己的生存的环境,关心自己的国家地位一种民主行为。
但是,一些人一定要把这种行为钉上是专制者的工具的牌子,为专制者提供打击个人主义的武器。
反而把利己主义下生发的“卖国有利”与“台独有理”的理论,加上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的桂冠,四处推销。
实际上真正的个人主义,是要以自我为中心去关心他人,去关心家庭,去关心社会,去关心国家,去关心世界……,进而形成“爱国主义”等集体意识,只是这是以个人权力为中心一种自生自发,而不是源于专制者的强制。
而例如台独主义只为了自己的幸福,为了一个地区的利益,就可以说不担负国家统一、推进中国民主进步的责任,绝不是什么个人主义的表现,而是源于“宁可我负天下人,天下人不可负我”的利己主义。
同时,这种真正的个人主义也绝对的没有理由,形成马列主义者们所谓的“国家消亡论”。
个人的权力意识,只有可能加强对于个人所在国家或集体利益的重视,而不是相反的会出卖如“钓鱼岛”这样的领土,给历史上入侵过自己国家的国家。
便是在经济问题上,也会以现实的竞争为基础的互赢,而不是以同志加兄弟的阶级感情去出让国家的利益。
哈耶克在他的著作《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中,早已明确了真正个人主义的本质特征:“首先,它主要是一种旨在理解那些决定人类社会生活的力量的社会理论;其次,它是一套源于这种社会观的政治行为规范。
这一事实本身就足似驳倒那种最愚蠢的一般误解,即认为个人主义当然以孤立的或自足的个人的存在为先决条件(或把其观点建立在该假设基础之上),而不是从人们的全部性质和特征都是由其在社会中的存在所决定的这样一种思想观念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