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 - 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人之初》这篇课文,学生能够认读生字“人”、“之”、“初”等生字。

•能够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基本含义,并能够简单解释其意义。

•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人之初,性本善”这一句话的理解。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能力。

•培养学生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培养学生品德修养,理解“性本善”的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认读生字“人”、“之”、“初”等生字。

•理解“人之初,性本善”的基本含义。

•进行简单的理解和表达。

2. 难点•把握《人之初》整体意思,理解古文词汇的含义。

•运用“性本善”的概念,在简短语言表达自己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安排1. 导入(1)通过唱歌、游戏等活动帮助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入新课《人之初》。

2. 学习新课(1)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

(2)解释课文中生字及句子的含义。

(3)分组讨论“人之初,性本善”的含义,学生谈论思路,教师进行引导。

3. 教学拓展(1)学生小组合作展示对“人之初,性本善”理解,鼓励学生展示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2)教师进行点评,对学生的表达进行指导和评价。

4. 归纳总结(1)通过讨论和展示,总结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2)教师总结课文主题,引导学生对本课文的理解和表达。

四、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较好,但部分学生对古文词汇理解困难,语言表达欠缺流畅。

下一节课需要加强对古文词汇的解释和运用,同时注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

五、课后作业请学生背诵本课文《人之初》,并写下对“人之初,性本善”这句话的理解,以展示下节课。

以上是本节课《人之初》的教学设计,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增加对古文的理解能力,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人之初》(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人之初》(教案)一年级下册语文部编版

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人之初》这篇诗歌,使学生了解人类的本质和起源,增强对人类尊严的认识和敬重;2.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和文化素养,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和韵律;3.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内涵,激发他们对人生与世界深刻而持久的思考和热爱。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人之初》这首诗歌所表达的含义和思想;2.学生能够领会诗歌的语言艺术及其韵律美。

教学难点1.如何帮助学生通过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知;2.如何教授诗歌的韵律及艺术表现形式。

教学策略1.情境教学策略首先,让学生平静下来,用想象来先营造一种氛围。

老师可以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互动,让他们自由联想,形成自己心中对“人之初”的一些形象和想法。

这样,会让学生更加贴近诗歌,感受到它的情感和意蕴。

2.合作学习策略让学生两两或三人一组,互相转述一遍这首诗,这样可以互相借鉴和纠正,大家共同讨论,分享彼此的看法和心得。

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加入对诗歌语言、意义和韵律等方面的讲解,让学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掌握。

3.情感教育策略诗歌是一种有情感表达的文学形式,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发现表现情感的词语和句子。

通过让学生自己读诗,并引导学生分析诗中描写的情感和情绪,让学生了解到诗的情感表达方式。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首先,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课要学习的诗歌——《人之初》。

可以通过背景介绍、作者简介等方式进行,使学生对诗歌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第二步:感官体验让学生静下心来,听老师朗读《人之初》。

让学生先感受下诗歌的语言、节奏和韵律,先体验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

第三步:探究语言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语言,包括句子结构和词语运用。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表达手法和表现形式。

第四步:理解思想通过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及其运用形式,引导学生逐渐理解诗歌的思想,即人类的本质和起源。

第五步:创意表达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创作。

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和感想,或者让学生创作一首类似于《人之初》的诗歌。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敬安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人之初》的意义
2.能够正确读出《人之初》的文字
3.能够根据《人之初》的内容表达个人理解
二、教学重点
1.掌握《人之初》的识字
2.理解《人之初》的内涵
3.发表对《人之初》的个人看法
三、教学难点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人之初》的意义
2.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人之初》的内涵
四、教学准备
1.课本《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
2.黑板、彩色粉笔
3.课件《人之初》图片
4.学生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放映《人之初》的图片,让学生看一遍,并提出问题:“你们看到了什么?”“你们对这幅图片有什么看法?”
2. 学习《人之初》
教师带领学生读《人之初》的原文,重点讲解生字和生词,让学生反复读,掌
握正确的发音。

3. 感悟内涵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人之初》的主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发表自己对于《人之初》的理解和看法。

4. 情景表演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扮演《人之初》中的角色,体验其中的情
感和内涵。

5. 课堂练习
教师出示相关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六、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之初》的内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不仅掌握了《人之初》的识字,同时也能够理解其中的意义,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七、作业布置
1.复习《人之初》的识字
2.用自己的话语写一篇关于《人之初》的小作文,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
悟。

以上为本课教案内容,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人之初》这篇课文。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5单元《人之初》-人教部编版

一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5单元《人之初》-人教部编版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性”和“善”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比如通过孩子们在游戏中的互助行为来说明“性本善”的含义。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性本善”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在班级里如何体现‘性本善’?”
-三字经的理解:三字经中的句子简练,寓意深刻,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例子和讲解,帮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理。
-传统文化内涵的把握:一年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较浅,难以理解“性本善”的文化内涵,教师需要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举例:
-在古文朗读技巧方面,教师可以先将课文逐句朗读,让学生模仿跟读,再逐步引导学生自主朗读,通过反复练习,突破朗读难点。
首先,我发现学生们对“性本善”这一观点很感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相关例子。这说明我们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其次,在新课讲授过程中,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对古文的理解存在一定难度,尤其是对生字词的掌握。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采用更多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克服学习难点。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角色扮演活动。学生们模拟在不同场景下如何展现善良本性的行为。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角色扮演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性本善’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人之初》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觉得有时候大家都很友好,喜欢帮助别人?”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性本善”的奥秘。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三篇

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三篇

【导语】教案是教师为顺利⽽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法等进⾏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种实⽤性教学⽂书。

⽆忧考准备了《部编版⼀年级下册语⽂《⼈之初》教案三篇》,供⼤家参考!篇⼀ 教学⽬标: 1.知识⽬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器、义”等⼗三个⽣字,会写⽥字格⾥的“之、相、近、习、远、⽟、义”等七个⽣字。

2.能⼒⽬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熟读成诵,积累语⾔。

引导学⽣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化。

3.情感⽬标:通过本课,使学⽣明⽩读书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使学⽣明⽩读书学习对我们⼈⽣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词卡⽚、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激趣,引⼊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试着背诵)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部分吧!(教师板书:《⼈之初》) ⼆、初读课⽂,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是什么意思? 2、⾃读课⽂,学习⽣字。

(1)⽤⾃⼰喜欢的⽅法读课⽂,同时⽤曲线在⽂中标出⽣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借助拼⾳扫除字词障碍。

(⾃读、⼩组读、分段读) 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字的⾃学情况 (1)出⽰⽣字卡⽚,“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器、义”指名读。

(2)开⽕车读,⼩组竞赛读,评出认字⼩组。

2、写字。

(1)出⽰我会写的7个⽣字:“之、相、近、习、远、⽟、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字格中的⽣字,学⽣书空。

(3)学⽣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教材概述教材名称: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课时安排:第一课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中国古诗词《人之初》,培养学生爱国、敬老、孝敬父母的思想感情,同时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内容课文分析《人之初》是出自唐代文学家李白的《长干行》中的一段诗句,全诗20行,其中第一、二行是著名的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

这句话是通过表现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性本身的特征,来表达人性本善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1.理解“人之初”意味着什么,人性的基本特点。

2.熟悉“性相近,习相远”这一名言,体会其含义,思考它在生活中的作用。

3.掌握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步骤1.课前导入教师介绍李白并展示《长干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准备开始课文的学习。

2.阅读诵读教师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并进行口头诵读,重点读出名句“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诠释人性中的善。

3.词语解释教师提供“初”,“性”,“良”,“相近”,“习”,“相远”等生、字的含义,教导学生理解课文全面含义。

4.分组合作探究让学生分为小组,自主合作完成关于“人之初,性本善”的探究。

5.课文内容回顾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点,讲解“人之初,性本良,性相近,习相远”语句含义和人的道德分化的原因。

6.朗读解读完本课文后,学生口朗“人之初”诗句,感知文学的美。

7.作文练习教师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布置作文题目:“我从‘人之初’这首古诗中学到的是……”教学反思本堂课是对《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第一节课《人之初》的教学,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清晰。

通过展示李白的《长干行》,让学生对古诗文产生兴趣;通过解读“人之初”这句名言,让学生对人生、社会有了更深的认识;通过小组合作分析此诗中的文化意蕴,激发了学生们的探索兴趣,通过熟练的朗读,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感受到了文学的美。

同时,在教学中要注重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开展多方面的活动,注重启发式、情境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来引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下更好的接受知识。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8《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第五单元8《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 第五单元8《人之初》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人之初》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掌握诗词的朗诵技巧。

•能够感受和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正确朗诵《人之初》这首诗。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并表达诗歌中蕴含的哲理。

•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简短的导入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学习诗歌内容
•向学生介绍《人之初》这首诗的作者、背景等。

•逐句讲解诗歌内容,解释生僻词汇,使学生理解诗歌意义。

朗诵练习
•给学生时间学习和背诵《人之初》。

•分组进行朗诵练习,让学生展示成果。

情感体会
•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和哲理。

•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重要性和美妙之处。

课堂延伸
•鼓励学生写下自己对《人之初》的感受和理解。

•让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表达内心的感情和想法。

作业布置
•布置学生阅读并背诵《人之初》。

•让学生写下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反思
•回顾本节课教学过程,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准备。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人之初》这首诗歌。

人之初优秀教学设计6篇

人之初优秀教学设计6篇

人之初精选优秀教学设计6篇【人之初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小学一年级下册《人之初》教案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等十三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之、相、近、习、远、玉、义”等七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并能熟练背诵。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使学生明白读书学习对我们人生的重要性,要打好坚实地知识根底,长大以后才能为社会做出应有贡献的道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听说过《三字经》吗?谁会背诵啊?(学生试着背诵)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三字经》中的一部分吧!(教师板书:《人之初》)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思考你听到的课文是什么意思?2、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之、初、性、善、习、教、迁、贵、专、幼、玉、器、义”指名读。

(2)开火车读,小组竞赛读,评出最佳认字小组。

2、写字。

(1)出示我会写的7个生字:“之、相、近、习、远、玉、义”,指名认读、领读。

(2)教师范写田字格中的生字,学生书空。

(3)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文详解。

(一)诵读感悟。

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2、指读,随时正音,3、诵读原文,读出节奏韵律。

4、指读一生评一师评。

(评价中引导学生进一步读出节奏韵律。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本课的基本生字、生词,能够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的初生阶段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并践行初学者的基本品质,如谦虚、好学、尊重他人等,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人格品质。

文化知识目标:通过对《人之初》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人的初生阶段的思想,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之初的含义。

部编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针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之初的含义”的部分)了解“人之初”认识到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逐步成长和变化的过程。

展示课件上的初生婴儿图片,提问学生:“你们觉得人最初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对“人之初”的思考。

引导学生讨论:“人之初”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人在初生时是一张白纸?引导学生从文中寻找答案。

教师补充讲解“人之初”的文化背景与深层含义,如人性的本善本恶等话题。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

如家庭环境、学校教育等对个人成长的影响等。

2. 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我们的主要目标是确保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并使他们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我们将遵循识字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同时融入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制定以下具体步骤。

生字识别:通过展示生字卡片或多媒体演示,向学生介绍课文中的生字。

教师指导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笔画顺序,并示范书写。

学生跟随模仿,进行书写练习。

新词理解:在生字教学的基础上,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新词的意思。

通过例句、图片或实物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词汇与事物之间的关联,加深对新词的理解。

教师范读:教师首先进行课文的范读,注意正确的发音、语调和语速,为学生树立榜样。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优秀教案一、课堂背景介绍本次教学将围绕《人之初》这篇课文展开,该课文是一年级语文下册的必备文章,并且是一篇让学生感悟人生价值的优秀作品。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通过阅读、讨论和活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道理,并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人之初》的基本内容;2.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并能够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4.激发学生对于未来的期望和勇气,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和修养。

三、教学准备•《人之初》课文教材及课后习题•课堂展示板书•PPT课件•宣纸和毛笔•讲台麦克风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导入1.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小时候的模样,回忆起童年时的一件有趣的事情。

2.引导学生和同桌分享自己的回忆,让同学之间的交流增进情感联系。

步骤二:文本理解1.全班大声朗读《人之初》这篇课文,让学生感受文字的节奏和韵律。

2.分组讨论:请学生讨论文章中的小孩对生活的独特看法,共同找出文中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步骤三:活动互动1.分角色朗读:将文章分段,让不同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2.画意象图:让学生以自己的想象,用宣纸和毛笔画出文章中最让自己感动的一幕。

步骤四:知识延伸1.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作者想通过《人之初》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2.带着问题阅读:让学生思考生活中的问题,并用心感悟。

五、课堂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深入理解了《人之初》这篇文章,学会了用心读文章、学会用心感悟生活。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篇文章中体会到人生的真谛,理解生命的价值,成为有情感、有修养的好学生。

六、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人之初》;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于《人之初》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人之初》这篇文章,还能够培养自己的情感和思考能力,这将在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大有裨益。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案

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识字8《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词语“人之初”的含义和来源。

2.能正确书写词语“人之初”。

3.能准确地读出词语“人之初”并能在句子中使用。

4.激发学生对自己的好奇心和对周围事物的探索继续。

二、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理解词语“人之初”的意义。

2.能正确书写和念出词语“人之初”。

三、教学难点1.提升学生对词语“人之初”含义的理解和应用。

2.能在正确的情景下运用词语“人之初”。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材《人教版部编语文一年级下册》。

2.白板、彩色粉笔、教学PPT。

3.学生练习本。

4.图片或实物展示“人之初”的相关内容。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教师播放与“人之初”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人之初”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这个词语。

第二步:学习1.引导学生读出“人之初”这个词语,解释其意义是指人类的开始或初始阶段。

2.教师通过示范书写“人之初”,让学生跟读。

3.让学生自己动手书写“人之初”并进行纠正。

第三步:运用1.培养学生对词语“人之初”的理解和表达,提问引导学生用“人之初”造句。

2.小组内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分享使用“人之初”造句的情境。

第四步:拓展1.在课堂上播放相关的古诗词或故事,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之初”这个词语的用法和涵义。

2.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阅读相关的书籍,加深对“人之初”的理解。

六、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和书写词语“人之初”,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这个词语。

通过扩展阅读和讨论,深入了解“人之初”的意义与重要性。

七、作业布置让学生完成练习本上关于“人之初”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并要求学生在家里积极参与家长亲子阅读,找到更多相关词语或故事。

八、教学反思针对学生在学习“人之初”过程中的表现,教师可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鼓励学生多交流,提高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人之初”这个词语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8《人之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能理解并背诵课文《人之初》。

2.能说出课文中描写的小朋友的特点。

3.能听懂老师的阅读朗读课文,并模仿跟读。

二、教学重点
1.掌握课文的内容。

2.在课文中找出描述小朋友的关键词。

三、教学准备
1.课文《人之初》的教材。

2.幻灯片或黑板、彩色粉笔。

四、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老师放一段描写小朋友的音频,让学生倾听。

2. 学习课文
•老师引导学生跟读课文,并注意发音和语调。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师生互动,共同探讨理解课文。

3. 分组讨论
•老师让学生分组讨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每组设计一个小展板展示。

4. 学生表演
•各小组的学生上台表演展板,展示小朋友的形象特点。

5. 总结复习
•老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课文内容,重点强调小朋友的性格特点。

五、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人之初》。

2.写一篇小短文,描述你身边的小朋友,注意描述细节和情感。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下一步可以加强拓展,让学生自己设计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之初》【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人之初》【教案】部编版语文一年级下册

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之初》这篇课文的内容和描写对象。

2.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意境和思想。

3.能够认真朗读课文,并得到正确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1.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和描写对象。

2.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情感。

3.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学生能否理解课文中的隐含意思。

2.学生能否正确表达课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四、教学方法1.讲解2.朗读3.分组讨论五、教学内容和方法1.让学生在课前先阅读一遍《人之初》,了解课文基本内容。

2.在课堂上讲解课文的意境和思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

3.配合语文教材上的插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课文中的情境。

4.让学生朗读整篇课文,并纠正其错误的表达方法。

5.分组讨论,让学生先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课文的看法和理解,然后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教学评价1.学生能否理解课文中的意境和思想。

2.学生能否正确地朗读课文。

3.学生能否在讨论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

4.整节课上的活跃程度。

七、教学建议1.对于语文基础不好的学生,可以提前在家里进行预习,对词汇进行了解,以便在课堂上更好地理解课文。

2.对于掌握语文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课文,从而感受到更多的区别。

《人之初》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

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悌,次见闻。

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

百而千,千而万。

三才者,天地人。

三光者,日月星。

三纲者,君臣义。

父子亲,夫妇顺。

曰春夏,曰秋冬。

此四时,运不穷。

曰南北,曰西东。

此四方,应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

此五行,本乎数。

十干者,甲至癸。

十二支,子至亥。

曰生民,曰有常。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识字8《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 识字8《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五单元识字8《人之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并能够背诵词语《人之初》。

2.了解《人之初》中的含义,能够简单描述其内容。

3.能够正确书写词语《人之初》。

能力目标:1.能够听懂并读出《人之初》。

2.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运用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人之初》。

3.能够与同伴合作,理解词语《人之初》的意义。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发现美、感悟人生哲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掌握并背诵《人之初》。

•理解《人之初》中的涵义。

三、教学难点•能够正确按照正确的语音语调朗读《人之初》。

四、教学准备1.词语《人之初》的教学卡片。

2.词语《人之初》的黑板书写内容。

五、教学过程1. 热身•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舌头操活动,准备开始语文学习。

2. 引入•老师出示词语《人之初》,并向学生解释这句蕴含深刻哲理的词语来自于哪篇古文。

3. 学习•让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读词语《人之初》,反复练习直至学生能够熟练朗读。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合作理解《人之初》的意义,并通过小组讨论和组长汇报的方式展示理解。

5. 课堂展示•每个小组派出一名学生向全班汇报该小组对于《人之初》的理解,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6. 拓展•老师可以通过讲解《人之初》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句词语的内涵。

7. 总结•老师就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单总结,并鼓励学生多加练习,巩固所学。

六、课堂作业1.背诵《人之初》。

2.写一篇作文,谈谈你对于《人之初》这句词语的理解。

七、板书设计人之初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在教学《人之初》时,学生积极性高,理解能力较强。

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再加深对于该句的诗歌背景等知识的了解,拓展学生文学素养。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8《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8《人之初》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教案-识字8《人之初》一、教学目标1.了解识字8《人之初》的内容,体会诗歌的美感。

2.复述识字8《人之初》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掌握《人之初》中的重点词汇,并理解其意义。

4.培养学生对文字的审美和感悟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识字8《人之初》的内容。

2.掌握关键词汇的意义。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三、教学准备1.课文《人之初》的印刷件。

2.课文朗读录音。

3.黑板、彩笔、文具等。

4.课堂布置:课文展示环境的美化。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与学生讨论“人之初”这个课文标题所引发的联想,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是什么意思,为识字8《人之初》的学习做铺垫。

2.课文学习1.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人之初》,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细读课文,解释生字生词,引导学生理解每一句的意思。

3.分组讨论《人之初》中所描述的内容,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想法,培养思维能力。

3.词汇学习1.解释生词:如“纯粹”、“世俗”等,让学生理解这些词语的意义。

2.练习造句:引导学生运用这些生词造句,巩固词汇掌握程度。

4.朗读训练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让他们感受语言的节奏和美感,提高朗读表达能力。

5.课文感悟通过讨论《人之初》的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在识字的过程中获得情感共鸣。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人之初》有了初步的了解,掌握了相关的词汇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对诗歌的审美和感悟能力。

六、课后作业1.复述《人之初》的内容。

2.默写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及其意义。

3.完成相关练习册的习题。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在识字的过程中领略语文之美,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并在对文字的理解和感悟中提高人文素养。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

人教部编版一年级下册语文《人之初》教案教学目标1.能够朗读课文《人之初》,朗读流利,朗诵有感情。

2.能够理解课文中描述的童年时光,体会自然之美,体味快乐与纯真。

3.能够回答相关问题,理解课文内容,并能就自己的童年时光进行表达。

4.能够在课文启发下,进行创作,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记录美好的童年回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理解课文《人之初》中的内容与意境。

2.进一步感知自然之美,体味童年时光。

难点1.如何用简单的语言理解课文中所描述的情感。

2.如何将课文启发下的感悟与自己的情感相结合。

教学准备1.板书:课文名称《人之初》。

2.教具:幼儿园音乐盒,CD音乐《童年的回忆》。

3.课件:PPT展示《人之初》课文图片。

4.其他:自然风景图片、童年照片。

教学过程第一步:情境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幼儿园音乐盒中的《童年的回忆》,营造温馨的氛围,让学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

第二步:导入课文(10分钟)教师展示PPT中的《人之初》课文图片,向学生介绍课文背景,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是什么样的情景。

第三步:课文朗读(15分钟)学生跟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感悟每个字句的意义,引导学生体味自然之美和童年时光的快乐与纯真。

第四步:课文理解(2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解答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第五步:情感体验(15分钟)学生用自己的话语描述自己的童年时光,分享有趣的事情和美好的回忆,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第六步:创作活动(20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启发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童年回忆或想象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第七步:课堂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感悟自然之美,珍惜童年时光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让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自己童年时光的小故事,展示给同学分享。

2.组织学生参加戏剧表演,以课文内容为基础创作表演剧本。

3.安排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大自然之美,增进对自然的热爱。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人之初》的学习,引发学生对自然之美和童年时光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创作力。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部编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人之初》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识别“苟”“教”“择”“处”“杼”“窦”“惰”等字。

2、正确、流利地诵读课文,读出节奏感。

3、了解孟母三迁、五子登科两个故事。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制作课件(孟母三迁图、相关事例录像、图片、)教学设计一、导入新课(1)你们的爸爸妈妈疼爱你吗?他们希望你成为什么样的人呢?(2)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老师,所以我们要听父母的话。

古代的家长是怎样教育孩子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三字经》第1课《人之初》。

二、初步诵读和感知1.要求学生翻开课本,自己试读课文,要求把复杂的拼音、不懂的字词标识出来。

到学生中间检查学生标记生字的情况。

2.教师范读,或利用音频示范正确的读音,让学生跟读。

学生跟读至少2遍。

要求学生特别注意自己不同的字词。

三、内容选讲1.内容梗概略讲:第一行: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开始。

“人之初”是指人刚生下来的时候。

“性”:与生俱来的东西。

“习”:后天环境的影响。

人既生之后,环境影响各异,性随之而变,逐渐变得差异越来越大。

——这就是“习相远”的意思。

先天为性,后天为习。

第二行: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如果乃:就迁:变化道:方法、规律贵:可贵以:认为、以为专:专心致志,持之以恒引导学生诵读并理解。

第三行: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择邻处:播放动漫或图片:《孟母三迁》老师讲故事师:孟母一次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选择好的邻居而定居下来,这是为什么?(为孟子找一个好的成长环境)断机杼:师:想象,织机上的梭子断了,就不能再继续织布了。

部编版语文一下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下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教案

部编版语文一下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之初》这首古文诗的背景和意义;2.掌握《人之初》的原文内容;3.能够正确朗读《人之初》;4.能够理解《人之初》中的意思,并进行适当解释;5.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诵读《人之初》,理解古文诗的意义。

难点:理解古文诗中的意象和寓意。

三、教学准备1.PowerPoint课件;2.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调查表;3.古文诗《人之初》的结构分析资料。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引导学生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了解“人之初”的意义,引发学生对古文学的兴趣。

第二步:学习《人之初》1.展示《人之初》的原文,让学生跟读;2.解释古文诗的文言文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理解古文诗中的意象;3.分组讨论《人之初》中的寓意,做思维导图或总结。

第三步:课堂练习1.班内朗读《人之初》;2.编排故事或表演《人之初》的内容。

第四步:课堂讨论对学生们表演的内容进行点评和讨论,梳理《人之初》的主题和意义。

第五步:课堂总结总结古文诗《人之初》的文学特点和意义,引导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欣赏。

五、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对《人之初》的理解;2.背诵《人之初》的内容,并写出自己的感想;3.了解古诗词中的其他名作,做简要介绍。

六、教学反思《人之初》作为一首脍炙人口的古文诗,它的意境和哲理值得我们反复品味。

本节课以《人之初》为教学内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古代文化,培养其审美情感和人文素养。

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表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字理解能力。

以上就是本文撰写的《部编版语文一下识字二第8课《人之初》教案》,希未可以对教学有所帮助。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人之初》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 人之初》教案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人之初》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人之初》这首诗歌。

2.能够正确朗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

3.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和背诵《人之初》这首诗歌。

2.正确朗读诗歌,表达情感。

三、教学难点1.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四、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人之初》诗歌的课件及配套图片。

2.教学素材:包括与诗歌相关的图片、视频等。

3.教具:录音机、音响等。

五、教学过程1. 热身•播放一段关于人生初识的视频,让学生感受人之初的美好。

2. 导入•引入《人之初》这首诗歌,让学生先自己默读。

3. 学习•逐句带读,解释不懂的生字词。

•分段朗读,讲解每个段落的意义。

4. 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人之初是怎样的?怎样成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5. 升华•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有哪些与诗中相似的经历?6. 总结•学生就《人之初》这首诗歌在情感上的体会进行分享,并进行小结。

六、课堂延伸•绘画:让学生根据对《人之初》的理解进行绘画。

•创作: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一段描述“人之初”的文字。

七、课后作业1.背诵《人之初》这首诗歌。

2.写一篇读后感,围绕“人之初”展开。

3.绘制自己对“人之初”的理解图画。

八、教学反思•鼓励学生多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设定标准答案,鼓励多元化。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案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第五单元人之初》这首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人之初
备课素材
【写作背景】
《人之初》精选了《三字经》的两个片段进行识字教学,共八行,四句。

第1个片段讲述了教育孩子的重要性,第2个片段讲述了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本课的学习,应注重培植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并称为三大国学启蒙读物。

《三字经》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短小精悍、朗朗上口,千百年来,家喻户晓。

其内容涵盖了历史、天文、地理、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所谓“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

基于历史原因,《三字经》难免含有一些精神糟粕、艺术瑕疵,但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仍然为世人所公认,被历代中国人奉为经典并不断流传。

【其他资料】
《三字经》节选
犬守夜,鸡司晨。

苟不学,曷为人。

蚕吐丝,蜂酿蜜。

人不学,不如物。

幼而学,壮而行。

上致君,下泽民。

扬名声,显父母。

光于前,裕于后。

人遗子,金满赢。

我教子,唯一经。

勤有功,戏无益。

戒之哉,宜勉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