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14
河北省石家庄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扫描版含答案
石家庄高中协作体期末联考参考答案
高一历史参考答案(2016.6)
1——5:ABCDA 6——10:BAADA 11——15:BCABA 16——20:DACAC 21——25:ADDDA 26——30:CBCCA 31——35:BBCBC
36.
(1)唐朝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海上交通的发达;政府对海外贸易的重视;陆上贸易受到西部少数民族的威胁。
(4分)
(2)根本原因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清初为了防止沿海居民与台湾反清势力联系;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侵扰。
(6分)
37.
(1)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国政府颁布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推动(抵制洋货,爱用国货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侵略。
(7分)
(2)留学生回国;国内专业院校的培养;社会和企业自办的职业教育。
(3分)38.
(1)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美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重要)(4分)
(2)二战后第一个以法律形式调整国际贸易与贸易关系的规则和程序,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规则化和制度化;有利于消除贸易壁垒,推动自由贸易的发展;有利于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美国主导国际贸易。
(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中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中考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长春市十一高中2014-2015学年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本试卷分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8页,满分100分,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1. 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纸密封线内指定位置上,务必写好座位号;2. 选择题请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对应题号的位置上,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书写在答题纸对应框内,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书写在试卷上的答案无效;3. 考试结束后,答题卡、答题纸一并收回。
第I卷选择题(选择唯一正确答案,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1.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发展主要反映了A.耕作方式的进步B.土地制度的变化C.手工业的进步D.赋税制度的变化2.“鞭打春牛”是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节目(下图)。
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假牛,也叫“土牛”。
据考证,这一风俗在周代已经出现,《周礼月冷》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就是最早的记述。
“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A.我国古代对牛的高度重视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推广C.是我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的标志D.说明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巨大影响3.我国古代的一些著作中多有关于农业的叙述,如《农书·粪田之宜》:“用粪犹用药也。
”《吕氏春秋·任地》:“时至而作,渴时而止。
”以上材料均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A.根据节气来安排农业生产B.具有精耕细作的特点C.尊重自然规律D.注重因地制宜4.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号”卫星升空,30年前(1980年)湖南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包含“嫦娥奔月”内容的帛画,由此可以看出①丝织品是当时百姓的主要衣料②汉代丝织技术达到了很高水平③汉代的绘画水平已经相当高超④中国人二千多年前的飞天梦想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5.白居易诗:“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诗中的描述反映了①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②重视农业的观念③家庭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流通④安土重迁的思想A.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②③④6.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宋朝的黄金时代”的标题下写道:“除了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册知识点过关检测题14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a.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
b.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
(2)特点: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
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自由选择服饰,丰富了生活。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如中山装、旗袍。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原因。
①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中国政府法令的推动。
a.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并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b.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
③维新派人士的倡导,如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不缠足会”等。
(2)评价。
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②革除了社会陋习,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温馨提示】为什么说“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带有政治色彩?提示:满族有结辫陋习,因而“断发”具有反清革命的意义;缠足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反映,因而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统治的政治色彩。
►应用提升1.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
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发生变化。
其原因有(A)①新式教育的影响②政治变革的推动③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④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生活习俗开始传入中国;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后,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出现,新式教育的开展使中国人开始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随着戊戌变法的开始,不缠足运动在维新人士的推动之下迅速开展。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末,人们的生活习俗恍然发生变化。
因而正确答案应为A项。
二、报刊与电影1.表现。
(1)读报刊。
a.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
b.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民众开始有“新闻”观念。
c.1872年,创办《申报》。
d.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
e.清末,《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一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答题纸的密封装订线内,并用2B铅笔将答题卡相应的信息填涂准确。
3.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4.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直接写在答题纸上,写在原题目处无效。
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试卷、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包括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右图为陕西米脂出土的汉代牛耕画像石,图中人物使用的耕田工具在唐朝被以下哪种耕作工具所取代A. 曲辕犁B. 耧车C. 水排D. 筒车2. 黄梅戏《天仙配》中《夫妻双双把家还》选段:“你耕田来我织布……寒窑虽破能避风雨……”故事不能反映A. 古代中国农耕文明的特点B. 古代中国农民生活的艰辛C. 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 古代中国人喜欢小家小户过二人世界的生活3. 中国有一种工艺品,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风格:唐是华贵的异国风,宋则一色纯净,明则青蓝到斗彩,清朝则精细俗艳。
这种工艺品是A. 丝织物B. 瓷器C. 青铜器D. 陶器4. 《歙县志》说徽商:“商人致富后,即回家修祠堂,建园第,重楼宏丽”由材料可知A. 歙县人都去经商了B. 徽商是当时中国最富有的人群C. 明清时期政府鼓励歙县人去经商D. 徽商以此光宗耀祖炫耀故里5. 马可﹒波罗声称杭州有“十个大市场”和“大批其他市场”。
十个市场中个个都每周开市三天,吸引了4万到5万人。
可以买到各种肉类以及“应有尽有的蔬菜与水果”。
上述材料反映了①商品经济的发展②市场的繁荣③小农经济的发展④政府放宽限制A. ①②③④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6. 2016年4月,中国政府正式开放食盐价格。
朔州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含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1.秦朝对少旅民族发动战争后所征服的地方,像“河南地”、五岭等地,当时称为“化外之地",因人心不稳,由中央直接控制.由此,秦朝采取的措施是A.分封制B. 三公九卿制C。
郡县制度D。
承相制度2.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城邦最主要的配备自然是公民,并指出:“凡以政治修明著称于世的城邦都对其人口有所限制,因为城邦人数过多,就难以维持秩序。
"这表明亚里士多德A。
认识到古代希腊城邦制的危害 B.肯定小国寡民的希腊城邦体制C.强调公民在城邦中的重要地位D。
主张希腊城邦要控制人口增长3.《剑桥史》中这样记述:”1842年,《南京条约》取消了只准在广州进行中外资易和由广州特许的公行垄断商来进行中外贸易的限制,从而开始了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关系.”这是因为《南京条约》的签订A.开创了五个口岸通商的局面B.强化了清政府对外商的控制C.建立了中外通商的平等机制D。
是清朝维护国家主权的产物4.辛亥革命”在新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的基础上重建统一的政治共同体.从此,中国的政治发展不再依托以臣民政治文化为载体的消极被动的政治认同”。
这是指辛亥革命A。
结束了封建帝制 B.使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
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D。
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5. 1917年11月,《民国日报》某报道称:‘彼得格勒戍军与劳动社会已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主谋者为里林氏(列宁)。
”该报道的标题应为A.《沙俄帝制终结-—罗亚诺夫家族摘下皇冠》B.《突如其来之俄国大政变—-临时政府已推翻》C。
《过激党与共和政府共谋大政》D.《里林氏宣布二月革命成功》6. 1942--1943年7月,宋美龄的访美之行加速了美国政府对华的援助,包括物资援助、捐款等;1943年底,美国国会决定废除实施了61年的排华法案。
宋美龄的访美成功主要是基于A。
中国参与太平洋战争 B.中国人民坚持抗战C。
2015-2016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
哈十四中学2015-2016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卷(文科)考试时间:7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小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 江南农业经济在东晋南朝、唐后期五代及南宋三个时期得到很大发展,其共同的原因是A.推广普及铁制农具提高生产效率 B.官府组织民众屯田扩大耕地面积C.政府改革税制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D.黄河流域人口因动乱大规模南迁2.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
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3.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4. 辛弃疾说:“北方之人,养生之具不求于人,是以无甚富甚贫之家。
南方多末作以病农,而兼并之患兴,贫富斯不侔矣,”这种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农业比南方发达 B.商业是贫富分化的根源C.南方商业比北方发达 D.北方社会比南方更稳定5.史学家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统计,182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2.9%,西欧各国的总和占23.6%,美国和日本分别占1.8%和3%。
上述统计表明当时的中国A.仍是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B.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迅速 D.经济总量远超欧美各国6.历史学家罗荣渠指出:“英国发展的领先地位是17.18两个世纪中逐步形成的。
”促成英国这一“领先地位”的因素不包括A.海外市场的形成 B.垄断组织的出现C.圈地运动的推进 D.民主制度的确立7.某历史著作中主要有“火车的发明”、“大清帝国的衰落”、“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逐渐缩小的世界”等章节。
此著作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工业文明下的世界 B.晚清政府的徘徊与挣扎C.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 D.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8.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以上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入中国9. 随着汽车、火车、轮船在近代中国的出现,“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这样的竹枝词也开始流行起来,这反映了A.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冲击了传统的伦理道德B.新式交通工具并没有改善人们的出行状况C.人们对新式交通工具的赞同与认可D.人们从没有停止过对交通工具改进的追求10.随着城市化的发展,20世纪20年代,美国洛杉矶市中心的居民向郊区搬迁的现象剧增。
2015-2016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解析版)
2015-2016学年重庆市重庆一中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一、单选题:共24题1.《周礼》记载:西周时期,市场设专职官吏——“司市”来进行管理,下面设辨别货物真假的“胥师”,掌管物价的“贾师”,管理度量衡的“质人”。
这反映出西周时期A.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强化政治等级制度C.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D.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商周时期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周礼》记载,西周时期设置了“司市”等专门管理市场的官吏,这反映出西周时期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体现了商周时期“工商食官”制度,故选C。
重农抑商政策开始实行于战国时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故A、D两项错误;B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
2.春秋晚期,晋国大夫赵襄子一日之内拔擢中牟两位出身耕稼的读书人为大夫,并“予以田宅”。
于是“中牟之民弃田圃而随文学者邑之半”。
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A.晋国实行征辟制度B.贵族政治受到冲击C.晋国对农业的重视D.宗法制度彻底瓦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
材料中春秋晚期晋国权臣赵襄子拔擢重用出身农家的读书人,影响了中牟当地的社会风气,此现象反映出当时世代相袭的贵族政治受到冲击,故选B。
A、D 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材料反映了晋国中牟对读书重视的社会风气,故C错误。
3.《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江东之田器尽于是。
”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B.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D.属水力灌溉工具【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曲辕犁,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中“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可知这种农用工具是曲辕犁,最早使用在江南地区田地里,故本题选B。
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均排除。
故选B。
4.“或谓宋之弱,由削节镇之权故。
夫节镇之强,非宋(国家)强也。
强干弱枝,自是立国大体。
(唐)二百年弊穴,谈笑革之。
终宋世无强臣之患,岂非转天移日手段?”材料揭示出宋朝A.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B.君主专制权力得到加强C.彻底根除地方割据基础D.中央能够有效控制地方【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北宋中央集权的加强。
高一历史必修1第二学期复习题及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1第二学期复习题及答案第二学期历史复习题·必修一第5、6课希腊雅典的民主政治1、下列对“古希腊”这一历史概念最准确的理解的是A.实际上是指雅典B.实际上是指斯巴达C.是雅典和斯巴达的联合国家D.是一个地理概念,始终是一个小国林立的城邦世界2、古希腊人进行殖民活动的原因不包括A.希腊半岛地少人多,粮食不能自给B.海港众多,交通便利C.为了称霸欧洲D.航海业和海军发达3、希腊城邦的主要特征是A.殖民地遍及整个地中海和黑海沿岸B.从东方吸收先进的文化成果C.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D.贵族制和民主制最为流行4、在古希腊城邦政体中最为流行的是①君主制②民主制③寡头制④僭主制⑤贵族制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⑤5、通过改革,最终使民主制在雅典确立的是A.梭伦B.克里斯提尼C.伯利克里D.苏格拉底6、英国以为历史学家说:“如今有个趋势,人民缅怀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
”这里的“她”指的是A.斯巴达B.雅典C.罗马共和国D.罗马帝国7、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用“轮流统治与被统治”来阐释雅典民主政治的一个特点,这个特点是A.人民主权B.轮番而治C.人人平等D.等级分明8、伯利克里在著名的《葬礼演说》中说:“我们的政治制度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是因为政权是在全体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数人手中。
”这段话反映出雅典民主的特征是A.人民主权B.民主面前人人平等C.法律面前人人平等D.最大限度地保持公正9、雅典民主制中,最高权力机关是A.公民大会B.五百人议事会C.民众法庭D.执政官10、伯利克里曾经说过:“一个对政治毫无兴趣的男人,我们不说他是那种‘只扫自家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人,而干脆把他当作废人。
”对这句话理解准确的是①他鼓励公民积极参政;②雅典民主政治维护全雅典人的利益;③雅典民主政治是雅典大多数人的民主A.①B.①②C.①③D.①②③11、下列关于雅典民主政治的评述正确的是①享有民主的人只是少数②妇女和奴隶无民主权利③居住在雅典的外邦人没有民主权利④是小国寡民的产物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第7课古罗马的政制和法律1、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决策机构是A.公民大会B.执政官C.元老院D.保民官2、屋大维实行的元首制,其实质为A.君主制B.披着共和外衣的君主专制C.共和制D.公开的君主专制3、曾在古希腊和古罗马实行的民主政治都A.维护了大部分公民的利益B.妇女权益受法律保障C.在亚非文明影响下产生D.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4、古罗马与古希腊相比,在政治制度上的最大贡献在于A.建立了世界上最民主的政体B.创立了“轮番而治”的民主运作方式C.实现了君主制到共和制的转变D.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5、罗马法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它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A.维护平民利益的需要 B.维系帝国的需要C.巩固贵族统治的需要 D.外来移民的需要6、下列关于《十二铜表法》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照顾了平民利益B.内容广泛,条文明细,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C.规定贵族和平民可以自由通婚,平民取得平等婚姻权利D.参杂着原始、落后的古老风俗7、德国法学家耶林格认为,“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以法律。
河北省沧州市14—15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扫描版)(附答案)
沧州市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BABCD 6~10CCBDD 11~15BABBD 16~20BCACA 21~25CBADA二、主观题:26.(1)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农民耕作十分辛劳;自然灾害使农民的生产活动,面临更大的困难,农民克服自然灾害的能力相对较差;农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出许多生产经验,为我国农业生产与科技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沉重的赋税,使农民难以承受,生活困难。
(4分)(2)这种经济有利于人民生产与生活的安定;有利于社会矛盾的缓和与统治秩序的稳固;但到封建社会后期,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新的生产关系的成长。
(3分)(3)不同:农民富裕,生活水平提高;与市场联系紧密。
原因:生产力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推动。
27.(1)抵制日货是反对日本侵略中国的一种手段,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的增长;打击了日本的经济侵略;有利于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不赞成。
(1分)理由: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日本经济与中国联系紧密,抵制日货也会伤及中国自身的利益。
(3分)(3)盲目抵制日货是不可取,但作为个人可以通过抵制日货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抵制日货,更应努力超越日货,用国货取代日货。
(4分)28. (1)特征:规模扩大;实行雇佣劳动制;分工细致。
(3分)(2)影响:促进了规章制度的建设;加强了对生产过程的管理,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与生产效率;促进了市场的开发。
(3分)(3)垄断形成的过程中,大量弱小企业破产或被吞并,具有残酷性。
但这一竞争的结果,体现了优胜劣汰原则,促进了先进生产方式的推广与社会的进步;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私人生产的盲目性。
(4分)(4)科技的进步与生产的发展,推动着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制度的变革(或生产组织形式与管理方式的改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重要途径)。
(2分)29.(1)措施:建立以稳定汇率为职能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建世界银行。
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高一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考试总分:100 分)一、单选题(本题共计15小题,总分45分)1.(3分)“和田马钱”行于公元18世纪的于阗地区(今新疆和田一带),它采用古希腊的打压法制成,圆形无孔无郭,正面钱文是汉文篆体字,背面有马或骆驼的图案并环以怯卢文,以“铢”为记重、记值单位。
该钱币的发现,可以证明当时()A.于阗全面推行中原币制B.丝路贸易促进了文明交流C.篆体汉字盛行于西域地区D.汉朝与欧洲建立了直接联系2.(3分)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推行“输籍之法”:由中央制定户等及纳税标准,各州县官长以此核定每户的征课并载入定簿,“凡民间课输,皆籍其数,使州县长吏不得以走弄出没”。
这表明,输籍法()A.是对均田制度的重大调整B.改变了人丁为主的课税标准C.有利于防止地方官营私舞弊D.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3.(3分)投壶即“投箭入壶”,源于战国时期的宴饮礼仪,至唐宋已成为一种娱乐游戏活动。
北宋司马光作《投壶新格》(投壶礼仪规则),提出“夫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颇流散,所以为正也”。
由此可知,宋代的投壶活动()A.被赋予一定的教化意义B.开始成为竞技比赛活动C.适应了市民群体的需求D.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排斥4.(3分)元代水浒杂剧《黑旋风双献功》中,宋江出场唱词为“家住梁山泊,平生不种田。
刀磨风刃快,斧蘸月痕圆”明代水浒戏《梁山七虎闹铜台》中,则为“报国忠心如皎月,杰士丛中把姓标”。
这一形象变化折射出()A.戏曲艺术发展成熟B.世俗文化张扬个性C.传统伦理更趋强化D.理学成为官方哲学5.(3分)康熙年间,苏州城内有布店76家,苏绣商店108家。
松江府有数十家布商采取“布店在松,发卖在苏”;《魏塘竹枝词》亦有“织成不让丁娘子(松江丁氏,擅弹棉织布),只待苏松抄布船”之吟。
这表明当时的江南地区()A.纺织业占据主导地位B.手工业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C.长途贩运贸易十分活跃D.形成以苏州为中心的市场网络6.(3分)20世纪初,一些知识分子在小说中描绘了未来中国的“庆典想象”。
2015——2016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高一历史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二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简答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I卷(选择题)本题共3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1.王家范、谢天佑先生曾经精辟地指出:“小农经济一锄、一镰(或者再加上一犁,不是家家都有畜力,那就用人力拉犁)、一个主要劳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
”对这段话最正确的理解是A.小农经济具有稳定性B.小农经济具有顽强的生命力C.小农经济非常脆弱D.小农经济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劳动工具2.“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下列说法,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优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中国古代的最为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于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3.清代有“天下四大镇”:景德镇至明清,窑灶林立,发展成为瓷器的最大产地;朱仙镇元开贾鲁河,成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至明清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
汉口镇,明成化间汉水改道,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嘉靖间成为镇。
根据材料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是()A.区域经济中心开始崛起B.工商业发达,地处交通要冲C.专业化工商业城镇大量出现D.城市对外贸易比较活跃4.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下设“计划部”,并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
14—15学年高一11月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一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36小题,每小题1.5分,共54分) 1.下列关于王位世袭制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它取代禅让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B.它是我国早期国家政治制度之一C.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 D.王位只能父子相传2.2010年上海世博会山东馆,其“齐鲁青未了”的主题渗透了山东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齐鲁”能代表山东,起源于中国古代哪一制度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行省制3.据《史记》载,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
”周与鲁的关系是A.父子B.兄弟C.大宗与小宗D.平等4.“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玉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材料反映了①秦以前人们以金玉为印②皇权至上,皇帝独尊③秦以后玉玺为皇帝独有④皇权为民,与民共享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③5.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影响最为深远的是A.利于国家统一B.利于中华民族的形成C.奠定了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D.利于秦朝的强大及经济文化交流的加强6.某地边疆危机,消息上报朝廷后,皇帝一方面交待兵部尽速调兵迎敌;令一方面责成户部尽速调度粮草,备部队急用。
幕僚根据皇帝的旨意,草拟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兵部、户部等单位执行。
这一现象应该发生在A.秦朝B.唐朝C.宋朝D.明朝7.某学生在研究浙江地方史时收集到含有“江浙行省”文字的资料。
你认为该资料最早应该出现在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8.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C.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D.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9.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封建政治制度进一步完善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C.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D.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10.通过对从秦朝到清朝中央、地方两级官制演变过程的学习,你认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有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削弱相权,加强君权③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④逐渐强化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监视A.①②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11.“如今有个趋势,人们怀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将其视为所有现代民主制度的源头”(英国史学家约翰·索利语)。
15—16学年下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学业水平)(附答案)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一期末考试学业历史全卷为选择题,每题有且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每题2分,共100分。
1.“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这段话出自A .《政府论》B .《共产党宣言》C .《乌托邦》D .《共同纲领》2.十月革命被看作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无产阶级运动B.人类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C.为国际无产阶级指明了方向D.是俄国历史上首次成功的无产阶级革命3.下表是俄罗斯一咨询机构1990—2006年就“十月革命给俄罗斯人民带来了什么”所作四次调查的结果。
这表明俄罗斯人A.对十月革命持肯定态度的占多数B.对十月革命的看法长期一致C.主要关注十月革命的经济影响D.对十月革命的影响难以评价4.右图为1942年宋氏三姐妹参加重庆市民献机报国仪式。
1941年,中国航空建设协会向全国推广“一元献机运动”。
张治中给全国国民兵团第一次献机仪式写下如此标语:“立体战争、空军第一、愿我同胞、献机救国。
”这一运动反映出A .国民政府尝试动员民众力量巩固国防B .国民政府开始认识到空军的重要性C .国民政府借献机运动搜刮民财D .中国空军摆脱对美苏军事机援助的依赖5.1938年1月,美国兰顿公司出版了记者埃德加·斯诺对中国西北地区的访谈实录《红星照耀中国》一书。
兰顿公司在该书的封面写下:此书告诉你,为什么日本不可能取胜。
读者得到的最佳答案是A.日本侵华战争的性质B.中国共产党及其军队的凝聚力C.国际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持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6.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杀害,但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
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毛泽东,毛泽东这时无视莫斯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
这位历史学家所说的“新的革命策略”是指A.武装反抗反动派的方针B.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C.开辟井冈山的道路D.制定全面抗战路线7.毛泽东在1949年说:“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课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一、“断发易服”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①鸦片战争前后,西式服饰传入中国。
②中国政府政策的推动。
a.清政府对官定服饰进行改革。
b.民国政府颁布男女礼服形制。
(2)特点:长袍马褂和西服革履并行不悖。
(3)影响。
①人们根据各自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经济能力,自由选择服饰,丰富了生活。
②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出现中西合璧的产物,如中山装、旗袍。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原因。
①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平等思想的影响。
②中国政府法令的推动。
a.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自由剪发的法令,并多次下令废除缠足。
b.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
③维新派人士的倡导,如发起女权运动,成立“不缠足会”等。
(2)评价。
①“断发”和不缠足运动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②革除了社会陋习,推动了社会文明进步。
【温馨提示】为什么说“断发”与不缠足运动带有政治色彩?提示:满族有结辫陋习,因而“断发”具有反清革命的意义;缠足是封建社会歧视妇女的反映,因而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统治的政治色彩。
►应用提升1.男人拖着大辫子、穿着宽大的褂袍,女人裹着小脚,这是清代中国人的基本装束。
然而这一习俗在晚清开始发生变化。
其原因有(A)①新式教育的影响②政治变革的推动③西方生活习俗的影响④有识之士的推动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解析: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生活习俗开始传入中国;在洋务运动兴起之后,新式学堂开始大量出现,新式教育的开展使中国人开始改变自己的穿着打扮;随着戊戌变法的开始,不缠足运动在维新人士的推动之下迅速开展。
在上述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清末,人们的生活习俗恍然发生变化。
因而正确答案应为A项。
二、报刊与电影1.表现。
(1)读报刊。
a.19世纪,出现近代报刊。
b.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后,民众开始有“新闻”观念。
c.1872年,创办《申报》。
d.1884年,创办《点石斋画报》。
e.清末,《小说林》《月月小说》《绣像小说》《新小说》号称清末四大小说期刊。
f.维新运动期间,报纸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武器。
g.新文化运动以后,阅读报刊成为民众生活的重要内容。
(2)看电影。
a.19世纪末,电影传入中国。
b.1905年,中国第一次自拍影片《定军山》。
c.1913年,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
d.1931年,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
2.作用。
(1)及时传播时事信息,娱乐生活。
(2)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3)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应用提升2.下图是1907年秋瑾在上海创办的妇女杂志。
该杂志设有论说、演坛、译编、传记、小说、文苑、新闻和调查等栏目。
该杂志大量发行对人们的影响有(B)①开阔视野②关注国事③减少文盲④传播新知识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20世纪初期这份由革命党人秋瑾创办的杂志,其主要宗旨不是为了减少文盲,而是要传播新知识,开阔人们的视野,引导人们关注国事。
三、移风易俗1.原因。
(1)西式礼仪的传入。
(2)民主共和精神的影响。
(3)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的推动。
2.表现。
(1)1886年,中国相见礼革新开始。
(2)民国之初,废除跪拜、作揖,代以鞠躬、握手。
(3)在通商口岸的知识层和官宦人家出现文明婚礼。
(4)19世纪中期开始,葬礼走向文明、卫生、简洁。
3.影响。
(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的进步。
(2)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
(3)成为妇女解放的重要标志。
(4)发展不平衡,下层民众相对闭塞和贫穷。
►应用提升3.《大公报》载:1906年1月,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示谕:“婢膝奴颜,有伤气节”,宣布广东、广西两省官员,在下级见上级时,一律废除跪拜请安之礼。
此后,各省纷纷效法。
这说明(A)A.晚清时期曾进行社会习俗的改革B.封建等级制度被废除C.辛亥革命使民主平等思想深入人心D.儒家传统礼仪被废除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清末废除跪拜请安之礼反映的是风俗习惯的改革。
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是A项。
一、选择题1.在“欧风美雨”的影响下,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社会生活也异彩纷呈。
下列服饰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C)A B C D解析:A项是西服、B项是长袍马褂,两项与题意不符;D项中山装只符合中西合璧的特点;既体现了中西合璧,又融合了满汉风格的是旗袍,应选C项。
2.关于从晚清到民国期间我国服饰的变化,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C)A.鸦片战争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B.清末民初,有人穿着西装祭孔,有人竟女扮男装C.清朝官定服饰制度相当严格,一直没有变化D.随着民国政府颁布礼服形制,新服饰推广开来解析:晚清至民国期间,出现一股“竞尚洋装”的风气,人们的服饰出现了诸多变化,而民间服饰变革之风对官定服饰制度形成了巨大冲击,迫于时势,清政府对服饰制度实行了一定的改革,因此C 项说法是错误的。
3.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
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
这主要表明(D)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解析:注意“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和“大脚锦鞋”,而“尊孔复古”与“大脚锦鞋”相反。
B、C、D三项逐一缩小范围并具体化,与题旨最吻合最般配的是D。
题干中从“三寸金莲”到“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的变化,反映民国以后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A、B、C三项材料并未体现。
4.下图取自1884年的《点石斋画报》,它描绘了当时上海妇女打落袋的情景。
能全面描述画面选项的是(B)①近代上海多新闻,中西文明汇申城②三寸金莲爱娱乐,挥杆击球来健身③明眸皓腕携幼儿,发髻宽袖显身份④巾帼解放新主张,民主科学风气生A.①②B.①②③C.③④D.②③④5.1869年,《教会新报》的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
……男归男医,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当时的中国(A)A.虽已开放,但人们思想还比较保守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解析:材料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对西医的看法。
中国人认为生产“男医接生……似不成规矩”,因此要分开。
这说明,人们一方面能接受西医,体现出其开放的一面,另一方面还要讲求中国的传统,所以又体现出其保守的一面。
故答案为A项。
6.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B)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考点:维新思想;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结合史实可知A项表述正确,但易服不是维新派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易西服”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思想的变化,有利于推行维新变法,故B项正确;当时中国需改变形象,但结合史实可知维新派目的是为推行变法改制,故C项错误;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的表述没有体现出易服的意义,故D项错误。
7.下图是1949年3月美国记者伯恩斯拍摄于上海的两张照片。
从中可以看出(C)疑似“偷棉花”的妇女被搜身遛狗者和流浪儿A.民族工商业受到列强与官僚的双重挤压B.国民政府覆灭时上海陷入了混乱与动荡C.下层民众遭受了没有硝烟的侮辱与伤害D.中国社会萌生着反差强烈的富裕与贫穷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表现解析:照片人物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未涉及民族工商业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占领南京,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覆灭,与“1949年3月”不符,故B项错误;“偷棉花的妇女”、“流浪儿”反映了对下层民众的侮辱与伤害,照片中看不到战争场面,符合“没有硝烟”,故C项正确;反映“富裕与贫穷”反差,但不是“1949年3月”才“萌生着”,故D项错误。
8.1919年,某新潮社社员暨《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认为:“这些命书,无论然否,要之我的婚事,乃听其主持,不得不看为一生绝大的纪念品。
”该事例说明(B)A.新潮社是一个保守社团B.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C.国人尚未认同西式婚俗D.八字、命书决定时人的婚姻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婚姻习俗变革解析: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但其个人思想并不能代表整个新潮社团的思想观点,故A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潮》杂志主要撰稿人在面临个人婚事抉择时看重八字、命书”,说明该撰稿人在婚姻观念上依然保有传统思想,表现出了当时的有新式青年仍可接受传统婚俗的现象,故B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国家对社会婚俗的态度,故C项错误;题干只能体现部分人依然通过八字、命书决定婚姻,但不能代表当时所有人都接受,故D项错误。
9.1912年《申报》刊文描写当时的公务员:头戴外国帽,脚踏软皮鞋,吃西菜,住洋房,点电灯,卧铜床,以至台灯、面盒、手巾、痰盂、便桶,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
这反映了(D) A.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B.民族工业日渐萎缩C.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D.社会上的崇洋现象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崇洋现象解析:社会经济结构一般指经济基础,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材料所述显然不符合社会经济结构基本内涵,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述及民族工业发展信息,而且按照材料时间,当时进入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故B项错误;材料只描述了上海一地的公务员这一类人的生活状态,不能以偏概全地认为“民众生活水平提高”,故C项错误;据材料描述,当时上海存在着“无一非外国货,处处仿效外国人”这种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文化现象,故D项正确。
10.观察孙中山与宋庆龄的穿着,从中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B)A.呆板保守,讲究等级B.新旧并存,中西合璧C.追新慕异,抛弃传统D.强调斗争,突出革命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从材料中的图片可知既有传统的旗袍大褂,也有西服洋装,还有改良后体现中西合璧的中山装,可以推断出民国时期着装的特征是中西合璧,新旧并存,故B项正确,A、C、D项错误。
11.某学习小组开展关于“现代中国服饰”的研究性学习,根据“一定时期的服饰反映当时的经济和政治状况”的研究方法,下列各项服饰现象可以直接推断出其结论的是(B)考点:现代中国物质生活的变化——服饰变革解析:建国初期,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受到青年女性的欢迎,说明了当时中苏关系友好,照搬苏联模式主要体现在计划经济和优先发展重工业等方面,故A项错误;衣着朴素,凭票购买体现了当时经济落后,物资匮乏,故B项正确;文革时期,绿色成为流行色主要是绿军装的缘故,故C项错误;改革开放后,服饰多样,颜色多彩是经济发展的体现,与开创外交新局面无关,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