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汇总
《文学概论》考点大全
![《文学概论》考点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5a17b04c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379bf54.png)
《文学概论》考点大全一、文学的定义和特点1.文学的概念和定义2.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3.文学的表现手法和风格4.文学的作用和价值二、文学的起源和发展1.文学的起源和发展阶段2.古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3.现代文学的诞生和变革4.当代文学的特点和趋势三、文学流派和代表作品1.古代文学流派(如诗、散文、小说等)2.现代文学流派(如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3.当代文学流派(如抽象派、现实主义等)4.文学流派的特点和代表作品四、文学批评与理论1.传统批评方法(如形式主义、新批评等)2.当代文学理论(如后结构主义、女性主义批评等)3.文学批评的对象和方法4.文学理论对文学研究的影响五、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1.古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2.现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3.当代经典文学作品的分析与鉴赏4.文学作品的文本分析和意义解读六、文学与社会1.文学与历史、社会的关系2.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意义和批判性3.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与改变4.文学创作的时代特点和社会背景七、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1.中国文学的历史地位和价值2.中国古代文学的世界影响和价值3.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和特点4.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交流与影响八、文学的跨学科研究1.文学与哲学、心理学的关系2.文学与政治、社会学的关系3.文学与美学、语言学的关系4.文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九、文学的评价标准与传承1.文学作品的审美评价标准2.文学作品的文化评价标准3.文学作品的时代评价标准4.文学作品的传承与发展十、文学的国际学科体系1.各国文学的发展和特点2.不同国家文学的交流与互动3.主要国际文学奖项和影响力4.文学的全球化趋势和挑战。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114bf7a2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b6.png)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文学概论是一门研究文学发展和文学作品风格的学科,其内容涉及文学的定义、分类、发展规律、创作技巧等方面。
以下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1.文学的定义:文学是通过语言艺术的方式表达人类思想、感情和想象力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它具有表现和传达人类普遍情感和意义的功能,能够触动读者的感情和思维。
2.文学的分类:文学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包括按内容分类(史诗、戏剧、小说、散文、诗歌等)、按表现手法分类(写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等)等。
3.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学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演进规律,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运动文学、现代主义文学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文学流派。
4.文学作品的要素和风格:文学作品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等要素,不同的文学流派和风格在这些要素的安排和表现上有所不同。
可以通过分析文学作品的构思方式、叙事手法、语言运用等来理解其风格特征。
5.文学作品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人类思想、情感和文化的表达,在其中可以找到对人类生活、社会问题、道德伦理等方面的思考和反思。
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解读,可以拓宽视野、增加对人类世界的理解和认识。
6.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可以设定不同的角度和标准,来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解读。
常见的文学批评方法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女性主义等。
了解不同的批评方法,可以帮助解析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7.阅读文学作品的方法:8.世界文学经典作品:世界文学中有许多经典作品,对于文学概论的学习和理解非常重要。
例如《唐诗三百首》、莎士比亚戏剧集、《圣经》、《童年的故事》、《战争与和平》等都是世界上享有盛誉的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期末复习的重点内容。
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系统学习和理解,可以建立起对文学发展规律、文学作品解读、阅读方法等方面的扎实基础,提高对文学的认识和欣赏能力。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
![文学概论(目录知识点统)](https://img.taocdn.com/s3/m/4add0f1810a6f524ccbf8532.png)
《文学概论》(突击概略)(复习总纲)第一节:文学观念的嬗变:一、文学四要素和文学活动:1、文学四要素2、文学活动二、历史上六种主要的文学观念:六种文学观念:(再现、表现、实用、独立、客观、体验)说三、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1、文学观念变化的时代原因:2、文学的观念与文学本身的演变:四、文学的界说1、文学的定义:2、文学定义所包含的命题:第二节:文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形态:一、文化概念:1、广义的文化概念:2、狭义的文化概念:3、符号化的文化概念:二、文学的文化意义: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2、叩问人的生存意义3、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4、憧憬人类的未来5、学习语言文化三、文学文化意义的发现1、“品质阅读”2、“价值阅读”四、文学与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动关系第三节: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一、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1、文学源于生活2、文学改造生活二、文学是人的一种审美活动1、审美的含义及其实现的条件2、文学审美活动的特点三、文学是审美意识形态1、审美意识形态历史生成与理论概括2、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内涵第四节:文学是作家体验的凝结一、经验、体验与文学1、经验与体验2、体验与文学二、体验在文学活动中的美学功能1、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生气勃勃的活力2、体验使艺术形象具有诗意的超越第一节:文学文本一、文学文本概念1、文本2、文学文本3、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二、文学文本与文学作品1、中国古代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2、西方对文学文本层面的认识3、文学文本层面第二节:文学语言组织一、文学文本的语言性1、文学文本以语言的方式存在2、文学中的语言具有自身的特点3、语言在文学中的具体存在方式——言语二、文学语言组织1、文学语言组织是一种语言性构造2、文学语言组织具有整体性3、文学语言组织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第三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层面一、语音层面1、语音层面的作用2、节奏3、音律二、文法层面1、词法2、句法3、篇法三、辞格层面1、比喻和借代2、对偶和反复3、倒装和反讽第四节:文学语言组织的审美特征一、内指性二、音乐性三、陌生化第一节:文学形象一、文学形象的系统性1、艺术世界的有机性2、不同性质文学形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二、文学形象的总体特征1、文学形象的具体可感性2、文学形象的艺术概括性3、文学形象的审美理想性4、文学形象的审美属性第二节:文学典型一、典型论的发展及争论1、西方典型论发展的三阶段2、典型论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二、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1、典型的特征性2、典型的丰厚历史意蕴3、典型的艺术魅力三、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1、典型环境2、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第三节:文学意境一、意境论的形成和意境的界说1、意境论的形成2、意境的界说二、文学意境的艺术特征1、情景交融2、虚实相生3、生命律动4、韵味无穷三、意境的分类1、刘熙载分类法2、王国维分类法第四节:文学象征意象一、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文学意象1、意象的四种含义2、“表象之象”与“审美意象”二、文学象征意象的艺术特征1、哲理性2、象征性3、荒诞性4、求解性三、象征意象化的原则与方法1、以荒诞的幻象表达意念的真实性2、在抽象思维指导下实现最佳的象征意象组合3、“意象应合”的原则四、文学象征意象的分类1、语言式象征意象2、符号式象征意象第一节:叙事理论与叙事作品一、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1、传统叙事理论2、现代叙事学二、叙事与叙事作品1、叙事的意义2、叙事作品三、叙事的层面1、故事内容与故事叙述2、叙事的三个层面第二节:叙述语言一、叙述时间1、故事时间和文本时间2、叙述时间中的时距、次序和频率二、叙述视角1、第三人称叙述2、第一人称叙述3、第二人称叙述4、叙述视角和人称关系三、叙述标记1、叙述标记与写作意图2、叙述标记与人物性格塑造第三节:叙述内容一、故事1、事件2、情节3、情景二、人物1、“扁平”人物2、表意型人物3、“圆形”人物4、典型人物5、“性格”人物三、行动1、叙述功能研究2、叙述逻辑研究第四节:叙述动作一、作者、隐含的作者与叙述者1、真实的作者和隐含的作者2、隐含的作者和叙述者二、叙述声音1、现在叙述者2、隐在叙述者三、接受者与真实读者1、接受活动的参与者2、叙述者与接受者第一节:抒情作品与情感一、抒情作品的内涵1、抒情作品以情感为本位2、抒情作品的内涵二、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1、情感的特点2、抒情作品的情感表现三、抒情作品的情感特质1、广义情感与狭义情感2、日常情感与艺术情感第二节:抒情作品与抒情一、抒情的本质1、抒发情感即表现情感2、抒发情感即传达情感3、抒发情感即投射情感二、抒情的原则1、古典主义的抒情原则2、浪漫主义的抒情原则3、象征主义的抒情原则4、抒情的一般原则三、抒情的途径1、以声传情,声情并茂2、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四、抒情的策略1、抒情的语法策略2、抒情的修辞策略五、抒情的传统1、抒情传统的形成2、不同的抒情传统第三节:抒情作品的特征一、题材与结构特征1、题材特征2、结构特征二、意象与主题特征1、意象与主题特征2、原型意象与抒情母题例示3、原型意象、抒情母题与创新意识三、文体特征1、文体的美学内涵2、抒情诗的特征3、抒情小品的特征第一节:风格的诸种理论一、风格是独特的言语形式二、风格是作家的创作个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三、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四、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第二节:文学风格的内涵一、风格的定义二、创作个性与文学风格1、创作个性界说2、创作个性转化为文学风格三、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1、文体三层面2、语言的编码、词语的分布与文学风格第三节: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与特征一、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1、文采2、情调3、气势4、氛围5、韵味二、文学风格的特征1、文学风格的独创性2、文学风格的稳定性3、文学风格的多样性第四节: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与审美价值一、文学风格类型的划分二、文学风格的审美价值第五节:文学风格与文化一、文学风格与时代文化二、文学风格与民族文化三、文学风格与地域文化四、文学风格与流派文化第一节:文学创作的主观条件一、作家的文化修养二、作家的独特素质第二节:文学创作的主客体关系一、文学创作的主体二、文学创作的客体三、文学创作是主客体双向建构的过程第三节:创作心理要素一、艺术直觉1、艺术直觉与认知艺术直觉的异同2、艺术直觉对于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二、艺术灵感1、艺术灵感的特征2、艺术灵感与艺术直觉的异同三、艺术情感1、艺术情感的特征2、艺术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作用四、艺术想象1、艺术想象的特点2、艺术想象的类型五、艺术理解1、艺术理解与创作目的2、艺术理解与选材3、艺术理解与构思过程第四节:文学创作过程一、创作动机1、创作动机的构成2、创作动机对创作过程的重要影响二、创作冲动1、创作冲动的特性2、创作冲动的心里构成3、创作冲动的激起三、创作过程的基本环节1、生活材料的储备与选择2、艺术构思3、艺术传达4、修改与润色第一节:文学的生产、传播、消费与接受一、消费是文学活动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1、文学消费在文学活动链中的作用2、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异同二、文学消费与传播1、文学传播在文学活动中的意义2、文学传播发展三阶段三、文学消费的主动与被动1、购买、占有阶段的主动与受动2、阅读、欣赏阶段的主动与受动3、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区别第二节:文学接受及其主客体条件一、文学接受者的素质1、接受者的语言文字能力2、接受者的文化基础和思想水平3、接受者的审美能力二、作为主体条件的接受心理1、接受者的兴趣2、接受者的审美心态3、接受者的对话愿望三、作为客体条件的文学作品1、满足接受者的阅读需求2、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3、符合接受者的艺术趣味第三节:文学接受过程一、期待视野与预备情绪1、期待视野2、预备情绪二、接受者审美心理结构的同化与顺应1、接受者的审美心理结构2、审美心理结构的应对方式——同化与顺应三、召唤结构与接受的创造性1、召唤结构2、接受者的创造性阅读与理解第四节:文学接受效果一、审美效果与文学功能1、精神的享受与愉悦感的获得2、情感的宣泄、补偿与升华3、认识空间的拓展4、人格境界的提高5、审美能力的提高二、心灵沟通与社会交往1、心灵共鸣与文化认同2、社会交往第五节:文学批评一、文学批评的意义1、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2、文学批评对接受者的影响3、文学批评对社会的影响二、文学批评的方式1、审美体验2、理性分析3、价值判断三、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方法1、中国古典的批评方法2、西方当代的批评方法3、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方法第一节:文学的发生一、文学的发生1、模仿说2、巫术说3、游戏说4、劳动说二、文艺起源于以劳动为前提的人类早期精神活动1、劳动是原始艺术活动的前提条件2、原始艺术与劳动生活的关系3、人类早期的精神活动是艺术起源的直接原因第二节: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一、文学发展以社会发展为前提1、社会发展为文学内容发展提供基础2、社会发展为文学形式发展提供动力3、社会发展影响文学发展的机制二、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现象1、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平衡与不平衡2、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之间不平衡的表现形式第三节:文学自身发展状况一、文学的自觉1、从不自学到自觉2、文学发展中的历史继承性3、文学发展中的革新与创造4、文学发展中对其他民族文学的借鉴和吸收二、文学体裁的形成与发展1、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的形成2、当代文学体裁的变异第四节:文学思潮与流派一、文学思潮1、文学思潮的涵义2、文学思潮的产生3、文学思潮的特点4、从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二、文学流派1、文学流派的界定2、文学思潮与文学流派3、文学流派的产生4、文学流派的特点。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100a38a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00.png)
文学概论背诵知识点总结一、文艺创作基本概念1.文学的概念文学是指用语言文字来表现和反映人类社会生活、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的统称。
2.文学作品的基本特征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性、表现性、综合性、历史性等特征。
3.文学形式与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包括小说、诗歌、散文等,内容包括人生、爱情、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内容。
4.文学艺术的分类文学艺术可以分为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不同的艺术形式。
5.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有叙事、抒情、议论等不同的表现形式。
二、文学流派1.古代文学流派古代文学流派包括诗、赋、曲、剧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2.现代文学流派现代文学流派包括现代诗歌、现代小说、现代散文等不同的文学流派。
3.文学流派的传承与发展文学流派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三、文学理论1.文学理论的概念和分类文学理论是对文学现象和规律的总结、分析和探讨。
文学理论可分为文学美学理论、文学批评理论等不同的理论。
2.文学批评方法文学批评方法包括文本批评、历史批评、意识形态批评等不同的方法。
3.文学批评流派文学批评流派包括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不同的批评流派。
四、文学史1.世界文学史世界文学史可分为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2.中国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可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不同的历史时期。
3.文学史的发展演变文学史在发展演变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学周期、文学流派和文学作品。
以上是文学概论的重要知识点总结,通过学习文学概论,可以全面了解文学的基本概念、流派、理论和历史,有助于深入阅读和理解文学作品,对于开阔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5bccb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94.png)
文学概论下期末重点总结引言文学是人类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情感和思想的抒发,也是人们用以理解和观察世界的一种方式。
文学概论是研究文学的基础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规律,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评能力。
本文将对文学概论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以期帮助学生复习和理解这门课程。
第一章:文学的定义和特征文学的定义是多元的,既包括狭义上的诗歌、小说、戏剧等,也包括广义上的口头文学、传统文学和非虚构文学等。
文学的特征主要包括文字表达、审美价值和言说功能。
文字是文学的基础单位,文字的选择和运用是文学创作的重要环节。
审美价值是文学的核心特征,包括情感共鸣、美的追求和艺术创造等。
言说功能是文学作品传递信息、思想和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方式。
第二章:文学的起源和发展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代的口头传统,随着进化和历史的演变,文学发展成了书面传统和口头传统两个分支。
文学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时期和阶段,如原始文学、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现代文学等。
每个时期都有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特点,反映出当时社会、历史和文化的变化。
第三章:文学的类型和体裁文学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和体裁,如史诗、戏剧、小说、诗歌等。
每种类型和体裁都有其独特的创作规律和审美标准。
史诗是古代文学的一种形式,通过讲述英雄故事来表达崇高、纯洁和伟大的价值观。
戏剧是通过舞台表演来传递情感、展现人物性格和社会形态的一种文学形式。
小说是近现代最重要的文学类型之一,通过叙事方式刻画人物心理、揭示社会现实和反映个体命运的种种可能。
诗歌是对抽象思维、感情和精神境界的高度概括与表达。
第四章:文学的主题和风格文学的主题是作品表达的核心思想和观点,可以分为人性、爱情、自然、社会等不同维度。
文学的风格是指作者在创作中运用的语言、叙事方式和形式结构。
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个体作家具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和特点,如浪漫主义、现实主义、自然主义、超现实主义等。
第五章:文学与社会文学与社会相互交织,文学既反映社会现象、思潮和价值观,又影响社会心态和行为。
文学概论部分知识点
![文学概论部分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82ffa0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ad6eefc.png)
1.文学文本是文学存在的现实形状,以书面语言或口头语言的形式使文学成为一个可以感知的实在对象,它的结构有三个层次,分别为语言层,现象层,意蕴层。
从语言层上看,它以语言以及它的符号来记录文字,作为构筑文学形象的体系。
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正是文学文本语言层拥有的特性。
它还能借助各种修辞手法、技巧等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其在审美价值上的艺术追求。
而非文学文本一般比较客观,大多为说明解释性质的,缺乏在艺术上的审美性。
从现象层的角度看,它是一个文学形象体系,是读者构筑起来的一个超越日常语境的审美语境。
而非文学文本很少有审美语境。
从意蕴层来看,它是文学文本的灵魂所在,并且文学文本的价值最终取决于他所蕴含和显示的审美意味上,而对于非文学文本来说,它的意蕴很少有审美上的意义。
2.文体的形成是文学意识成熟的一种标志,是文学发展相对成熟、文学观念趋向自觉、文学理论逐渐完善的标志。
规范性是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体裁不同,对具体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就会不同,也会带给我们不同的感受,就像有些散文可以改写成诗歌一样。
虽然每个字都是一样的,但是带给我们的感觉却不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对于创作来说,写作时就有了规范,不会写出“四不像”这样的文章,并且我们也要遵循不同体裁的具体要求,例如诗歌,有押韵的规则,这样能更好的规范我们的写作行为。
对于接受来说,我们能在欣赏文本的时候根据规则快速判断它的体裁,并找到较好的赏析方式,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3.诗歌是最古老的一种文学样式,它对语言的执著追求使它与日常语言有了明显区别。
诗歌在节奏、押韵、字句数上有固定的要求。
诗歌没有在时间空间上的局限性,也可以不遵循事理的逻辑,这样它在抒发时就拥有了较大的随意性,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情感轨迹进行描写,这其中就会有很多的省略、伸缩、交叉、颠倒,打破了按部就班的顺序,形成了跳跃式的结构。
在我看来,它在不断继承发展到现在,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所以有些地方会与日常语言背离。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73ced3f4b35eefdc9d33302.png)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8884ee156bd97f192279e999.png)
(3)文学再现社会境遇。文学在以语言蕴藉去表现个体生存体验 时,总是注意直接或间接地呈现个体生存体验所得以生成的社会境遇。 社会境遇是由地理环境、种族生活、社会事件、人际关系和生活场景等 构成的具体生活情境与际遇。 13.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又称文学学或文艺学, 通常是关于文学的学问。 “文艺学” 第三节 一词来自前苏联术语,原意就是“文学学” 。它是关于文学的普遍问题 的人文学科。 14.文学理论的当今特征 集中表现为普遍适用性和零散性之间的矛盾。 二、文学理论的含 义 第三节 三、文学理论的当 今特征与学习途径 1.文学理论的当今 特征 15.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 学习文学理论的具体途径主要包括: 一,体验作品; 二,阅读理论; 三,读解文化; 四,思考问题。 第三节 三、文学理论的当 今特征与学习途径 2. 文 学 理 论 的 学 习途径 文学理论 的当今特 征
之,文学是有文采的表情达意的语言作品。 4.文学的特征★ (1)文学是一种语言性作品。是否运用语言来写作并最终形成语言作 品,这是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的最基本特征。 (2)文学的语言富有文采。富有文采,就是语词富于华丽的色彩,或 指作者具有语言上的才华。 (3)文学要表情达意。表情,是表达情感;达意,是传达意义。表情 达意合起来就是表达情感与意义。 5.六种文学观念★ 摹仿论、实用论、表现论、体验论、语言论和文化论
第一,文学是对“志” 、 “情”或“兴”的表达,即是对个人的独特 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第二,文学创作依赖于“感兴”和“伫兴” ,即要求作者不仅善于 寻求个体体验, 而且善于把这种体验储存在心中以便期待某种瞬间的艺 术领悟和发动; 第三,文学作品是“兴象”的结晶,即要通过语言创造出充满体验 的活生生的形象; 第四,读者阅读要以“兴会”去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体验; 第五, 文学理论或批评不应是逻辑式或推论式的, 而应是体验式的。 10.语言论 文学语言论是把文学视为一种语言符号, 并强调运用语言学模式去 第二节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699429a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f8.png)
文学概论章节知识点总结文学概论是文学研究的一门基础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可以系统地了解和掌握文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理论观点以及主要流派和作品。
本文将从五个章节的内容入手,对文学概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和梳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对这门课程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第一章:文学的基本概念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定义、特征和功能。
文学是人类用语言艺术化地再现生活的产物,它具有语言艺术性、形式美和思想性等基本特征。
文学的功能包括审美功能、思想性功能、情感功能和社会功能等。
此外,本章还介绍了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文学作品的分类和文学创作的基本原则等内容。
第二章:文学的发展历程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
在世界文学的发展历程中,主要包括古代文学、中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文学、启蒙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时期。
而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古代文学、近现代文学和现当代文学等时期。
每个时期都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对世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三章:文学的理论观点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一些重要理论观点,包括文学创作理论、文学批评理论和文学研究理论等。
其中,文学创作理论是文学创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包括文学创作的方法、创作的技巧和创作的原则等内容;文学批评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学批评的方法、批评的原则和批评的标准等内容;文学研究理论是对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和探讨的理论,主要包括文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内容等内容。
第四章:文学的主要流派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文学的主要流派,包括古典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自然主义文学、象征主义文学、超现实主义文学和后现代主义文学等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内涵,对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第五章:文学的经典作品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世界文学和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
世界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奥德赛》、《哈姆雷特》、《战争与和平》和《麦田里的守望者》等;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和《水浒传》等。
《文学概论》知识点
![《文学概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a96156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d.png)
(2)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第一,文学总有所表现。表现,是 在语言蕴藉中表达和呈现特定意义的过程。表现意味着借助语言蕴藉而 使潜藏的意义得以彰显,从而可与他人相沟通。第二,文学以个体为视 角。个体在这里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个别主体,而视角是指人观察事物的 角度,以个体为视角,是指文学从个体角度去透视世间万物。第三,文 学指向生存体验。文学的个体性具体地体现在生存体验上。生存体验是 个体对具体生活世界的深层直觉。它是对于生活中某些过程的瞬间性深 层透视、领悟或洞察,有可能在人的记忆中刻下深深的印记,令人激动、 愉快或回味再三。
第四,读者阅读文学作品,主要是理解作者赋予其中的体验。
以“兴”为核心的中国体验论体现了如下独具特色:
10.语言论 11.文化论
第一,文学是对“志”、“情”或“兴”的表达,即是对个人的独特 的生命体验的表达;
第二,文学创作依赖于“感兴”和“伫兴”,即要求作者不仅善于 寻求个体体验,而且善于把这种体验储存在心中以便期待某种瞬间的艺 术领悟和发动;
第三,文学作品是“兴象”的结晶,即要通过语言创造出充满体验 的活生生的形象;
第四,读者阅读要以“兴会”去感悟作者寄寓其中的独特体验; 第五,文学理论或批评不应是逻辑式或推论式的,而应是体验式的。 文学语言论是把文学视为一种语言符号,并强调运用语言学模式去 第二节 加以研究。这诚然有助于认识文学作为语言的艺术这一更本特点,但是, 一、历史上的文学 同样应看到,语言不是文学唯一因素,而只是文学的各自具有不可缺少 观念 作用的众多因素之一。如果把语言的重要性无限加以夸大,那必然会导 5.语言论 致对于文学片面理解。 文学文化论是 20 世纪 60 年代后期以来出现懂得十分关注文学的文 第二节 化属性的诸种文学理论与批评流派,包括解构主义、符号学、后期心理 一、历史上的文学 分析、女性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英国“文化研究”、后现代主义、 观念 新历史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文学文化论是一种以语言论为基础但更注 6.文化论 重语言的社会文化意义的文化倾向。在文学文化论看来,文学是作为直 接的语言现象存在的,但它是更广泛而又根本的文化现象的显示。 文化论的特点: 第一,在文学是什么的问题上,文学文化论主张文学是一种文化形
《文学概论》(一)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一)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c95a5343767f5acfa1c7cd5f.png)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
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与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与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
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概论]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概论]](https://img.taocdn.com/s3/m/208acd42336c1eb91a375dfc.png)
《文学理论导引》要点概述《文学理论导引》系王先霈总主编的文艺学系列教材之一,这套文艺学系列教材包括《文学理论导引》、《文学批评学导引》、《文学发展论》和《文学欣赏导引》,以及与这套教材配合的教学辅助工具书《文学理论批评术语词典》。
文艺学系列教材为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材,也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被列入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
作为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文学理论”的主要任务是阐释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如文学的性质、特点、功能和文学活动的规律。
根据这个定位,国内的文学理论教材一般都包括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本质论、文本构成论、文学创作论和文学接受论,《文学理论导引》大体上也是围绕着上述内容展开讨论的。
但是在编撰这本教材时,我们同时又考虑到了文学创作实践和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发展,考虑到文学理论教学的改革和创新,因此在阐释的重点和讨论的方式上,做了一些探索和调整。
文学理论是对文学事实的阐释和概括,而文学活动的历史发展和民族特点,造成了中西文论中的诸多差异。
正如爱尔兰学者泰特罗所说,“西方诗学和东亚诗学之间的基本区别来自一个事实,即西方诗学受亚里士多德所陈述的模仿观念控制,这种观念来源于戏剧这个文类,同时也建构了戏剧这个文类;而世界上大多数其他诗学基于‘情感-表现’的观念,这种观念被认为支配了抒情文类,一方认为真理主要来自于一种独立客观的外在现实,另一方则认为真理乃出于读者或作者的内在情感。
”1虽然文学和理论上的这种差异在近现代文学活动中逐渐缩小,但是传统的影响依然存在。
确认这一事实是想说明,不同的理论系统或理论观点与不同文学事实之间存在着对应关系,任何理论都有其特定的论域和界限。
正是出于这种认识,在这本教材中,我们在阐述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时,尽可能地介绍和引述古今中外的不同观点,目的就在于扩大视野,通过比较给大家认识和思考问题提供一个开阔的空间。
我们想通过这种阐述方式强调,在文学理论的学习中,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同时更需要掌握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
![《文学概论》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73ced3f4b35eefdc9d33302.png)
名词解释1.文艺学:研究文学及其规律的学科统称文艺学,它是一门以文学为研究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属于人文学科的范畴。
2.文学理论:文艺学的分支之一,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并将分析研究文学的普遍规律作为其根本任务。
3.文本:文本是指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艾布拉姆斯提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的。
4.文学价值:文学价值是文学作品满足人和社会需要的属性,是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主客观统一的产物,主要包括认识价值、伦理价值、审美价值等。
5.文学价值的“真”:文学价值的真,是指文学要通过合乎艺术规律的方式,将社会的真实状况、人生的真正面目、作家的真诚体验等表现出来。
6.文学价值的“美”:文学价值的美,是指文学在真和善相统一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和需要,给人精神上的愉悦。
7.文学的功能定义:文学功能是文学价值属性的实际反映和体现。
文学功能存在的内在依据是文学的价值。
文学的功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存在于功能的系统之中。
8.文学创作(创作过程):是指作家从产生创作动机和创作冲动到完成艺术构思和艺术传达的过程。
(这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从内在心理体验到外在形式的形成过程。
)语言呈现:是作家将构思成熟的艺术形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
(eg: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眼中之竹山是指客观存在的竹子,而胸中之竹则是艺术构思过程中的艺术形象,至于手中之竹,已经是经过艺术传达之后的竹子,是画在纸上的画图,是最终完成的作品。
)王国维的隔与不隔:“隔”意思则是指艺术技巧使用的很拙劣,以致不能有效地调动读者情感,并使之升华为艺术情感。
“不隔”第一层含义是说文字运用得恰到好处,是读者能够直接体会到诗词中蕴含的内涵而感不到丝毫的文字障碍。
第二层含义是指用直书其事的方式作诗,不堆砌典故,使人不劳猜想就直接感知诗中蕴含的情感。
《文学概论》知识要点
![《文学概论》知识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3af3a263968011ca30091b6.png)
第四章文学发展论
一、术语:
摹仿说游戏说巫术说表现说劳动说
二、知识:
1、目前探讨文艺起源通行的做法和途径是什么?
2、劳动说的基本内涵.
3、我们对待祖国文学遗产的原则.
4、我们对待外国文学遗产的原则.
四、思考题:
l、怎样理解文学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2、怎样理解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
三、思考题:
1、灵感的本质是什么?灵感有哪些特性?
2、什么是形象思维?它与抽象思维的关系如何?
3、形象思维的心理机制如何?情感在其中居于何种位置?
4、想象在形象思维中的地位如何?
5、怎样看待文学创作中的议论成分?这是否违反形象思维的一般规律?
6、作家的整体素质包括哪几个方面?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
4、什么是典型化?试从个性化与概括化辨证统一的角度来说明典型化的规律。
5、作家创造典型人物有哪几种方法?试举例说明。
6、何谓意境?它有哪几个方面的内涵?
7、为什么说艺术真实比生活真实更高?
8、怎样理解作者的主观倾向和作品的客观意义不相一致的问题?
第三章文学功能论
一、术语:
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娱乐功能审美功能
6、简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7、简述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8、简述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9、简述后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征。
第七章文学作品论
一、术语:
文学作品的内容文学作品的形式题材素材
主题体裁诗歌散文小说戏剧文学
二、知识:
1、文学体裁分类的“三分法”和“四分法”。
2、“题材无差别论”。
3、“题材决定论”。
3、文学鉴赏的条件有哪些?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05年版)
![《文学理论导引》笔记(王先霈、孙文宪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005年版)](https://img.taocdn.com/s3/m/83ee055d8e9951e79b8927cd.png)
文学理论导引(王先霈、孙文宪主编:《文学理论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一章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活动可由四个要素组成:作品、世界、艺术家、欣赏者,对各要素及要素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大体形成四种不同的文学观念。
模仿说:着眼于作品与世界的关联,强调文学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和再现;实用说:着眼于作品对欣赏者的意义,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表现说,着眼于作品与作者的关系,强调文学作品本质上是作者内心世界的外化;客观说,着眼于作品自身存在,强调文学作品的自在自足,认为其意义和价值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1、艾布拉姆斯在总结了西方文学研究的历史后指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素,几乎所有力求周密的理论总会在大体上对这四个要素加以区别。
”根据这种看法,他提出了一个研究文学的坐标:艾布拉姆斯说:“……运用这个图式,可以把阐释艺术品本质和价值的种种尝试大体上分为四类,其中有三类主要是用作品与另一要素(世界、欣赏者或艺术家)的关系来解释作品,第四类则把作品视为一个自足体孤立起来加以研究,认为其意义和价值的确不与外界任何事物相关。
”按照这个思路,艾布拉姆斯认为有四类文学观念,即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和客观说的文学观,对人们理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艾布拉姆斯著,郦稚牛等译:《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6页)(第2~3页)2、从文学与世界、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文学……西方则有古老的“模仿说”。
模仿(imitation)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外在世界的再造或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波兰]塔达基维奇著,褚朔维译:《西方美学概念史》,学苑出版社1990年版,第361~362页)……模仿说的文学观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认为文学是现实生活的反映的观点在西方文学理论中长期居于主导地位。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
![文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文宪_笔记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8e1951a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10.png)
⽂学理论导引_王先霈_孙⽂宪_笔记整理第⼀章⽂学观念与⽂学本体★知识主线主题:什么是⽂学⽅法:以⽂学整体为对象,通过讨论⽂学的存在根据、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来回答。
第⼀节⽂学的审美性理论对于⽂学审美性的认识有⼀个曲折的过程。
本节从梳理这个过程⼊⼿。
⼀、⽂学和⽂学观念(⼀)讨论:1、从⽂学与世界、⽂学与社会⽣活的关系上解释什么是⽂学:“感物说”、“模仿说”。
2、从功能⾓度来界定⽂学,强调⽂学史⼀种教化的⼿段:“实⽤说”3、重视主体和情感,突出个性、天才、想象等因素在⽂学构成中的作⽤:“表现说”4、把⽂学的特质归结为语⾔形式,强调⽂本的⾃⾜性:“客观说”(⼆)结论:以上⽂学观念存在某种共识,即各种⽂学观都涉及了⽂学的审美性,都意识到了⽂学的存在和发展与⼈类的审美活动有关,都承认⽂学具有想象和虚构的特点。
也就是说,随着⽂学的发展、成熟和独⽴,中外⽂学理论都开始越来越强调⽂学的特殊性,强调审美、想象、情感、形象、虚构以及语⾔等因素对⽂学的规定,于是逐渐形成了狭义的即审美的⽂学观。
⼆、审美与⽂学(⼀)讨论1、从语⾔形式上来理解⽂学的审美性,忽视了⽂学审美性所包含的丰富的⼈⽂内涵。
2、⼈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以它的⼈⽂内涵成为⼈类认识⾃⼰的对象。
3、在美学上,把⼈“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的关系称为审美关系,把由此获得的感受和认识,称为美感或审美意识。
4、所谓的美,从根本的意义上讲,就是指⼈的本质⼒量的感性显现。
所谓的审美,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说,就是从⼈的社会⽣活和劳动创造中去寻找和发现⼈的价值及⼈⽣的意义。
(⼆)结论以审美为价值取向,形成了⽂学在把握⼈⽣和艺术表现上的⼀个重要特点:“⽂学是‘⼈学’”。
“⽂学是‘⼈学’”的第⼀层含义是就⽂学的审美性⽽⾔的,即⽂学对社会⽣活的把握具有超越⽣活现象,追寻⼈⽣意蕴,表现⼈的价值的特点。
另⼀层含义始就⽂学对⼈和⼈⽣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
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与⼈⽣,使⽂学展现了⼀个唯有通过审美⽅式才能进⼊的世界,⽂学对⼈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
![《文学概论》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45acd34b35eefdc9d3338f.png)
第一章文学的本质特征王桃令1、生活真实生活真实是现实生活中客观存在的社会关系所制约的人、事、物。
2、艺术创作艺术创作指艺术家以一定的世界观为指导,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分析、比较、选择、缀合、创造性的加工、提炼概括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人类为自身审美需要而进行的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
艺术家是艺术创作的主体,艺术创作是十分复杂、艰巨的精神劳动,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
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总是从特定的审美感受、体验出发,运用形象思维,按照美的规律对生活素材进行选择、缀合、加工、概括、提炼、预言,构思出主观与客观交融的审美意象,然后再使用物质材料将审美意象表现出来,最终构成内容美与形式美相统一的艺术作品.艺术创作的动机,大致有以下四大类:泄情动机;兴趣动机;成就动机;私欲动机。
在各种各样的创作动机中,只有符合艺术创作活动的审美性质和规律的,才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作品。
3、艺术虚构艺术虚构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指艺术家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美学理想,通过缀合、想象、联想、推理等心理机制,把现实中本无有、按情理却可能存在的艺术形象、情节、环境等生发构想出来。
4、艺术形象艺术形象是艺术反映社会生活的特殊方式,是通过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相互交融,并由主体创造出来的具体、生动、可感的、概况的,具有审美意义的生活图画。
5、文学的形象性文学的形象性是指文学形象的具体生动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性.文学形象性的基本特点是:描绘的具体生动性;艺术的概括性;审美的感染性。
描绘的具体生动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一个特点.即所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
艺术的概括性是文学形象的第二个特点。
即描绘的是这个人、这件事,反映出的却是某一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先霈版文学概论知识汇总————————————————————————————————作者:————————————————————————————————日期:文学概论知识总结第一章文学观念与文学本体第一节文学的审美性一、文学和文学观念1、文学整体:是指文学理论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和各个时代的文学现象的抽象和概括。
2、最初的文学观念:几乎包括了一切见诸于文字的材料。
现代意义的文学观念的形成是在西方浪漫主义运动后的事情。
3、文学观念的多样性:○1广义与狭义之分;○2狭义文学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对文学的理解着眼于不同的关系、采取不同的角度、而有不同的解释。
4、艾布拉姆斯研究文学的坐标:世界作品艺术家欣赏者5、艾布拉姆斯的四类文学观念:模仿说、表现说、实用说、客观说6、中国“感悟说”文学观:用生生不息的大千世界激发了主体的感受来解释文学是何以发生的,强调文学是感受万物的表达。
例:刘勰:“春秋代序,阴阳惨舒,物色之动,心亦摇焉”。
7、“模仿说”的含义(来源、形成):最初是指祭祀活动中巫师表演的歌舞,后来从祭典术语转化为哲学术语,表示对世界的再造和复制,“模仿说”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解释什么是文学的。
8、“实用说”的含义:把艺术品主要视为达到某种目的的手段,从事某件事情的工具,常常根据能否达到既定目的来判断其价值。
从功能角度强调文学是一种教化的手段,这个思想促成了中国“文以载道”文学观的形成。
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
9、“表现说”的含义:一件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是激情支配下的创造,是诗人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
中国古代的“诗言志”和“诗缘情”的理论正是这种文学观的体现。
10、“客观说”的含义:它在原则上把艺术品从所有这些外界参照物中孤立出来看待,把它当作一个由各部分按其内在联系而构成的自足体来分析,并只根据作品存在方式的内在标准来评判它。
11、对“什么是文学”观念产生分歧的原因:○1各种文学观的形成受到主体的知识背景和社会文化历史条件的限制;○2文学本身构成上的复杂性和发展中的多样化。
12、文学观念的共识:审美性13、狭义的文学观——审美的文学观。
审美文学观的出现,说明人们对“什么是文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把握。
二、审美与文学1、什么是文学的审美性的两方面的理解:○1语言形式是否具有“美”的特征,是各民族早期文学观共有的特点。
○2文学审美性还包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
人类社会实践最基本最一般的性质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是在漫长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文学活动正是在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上展开的。
2、人类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实际上具有双重内容和意义:○1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存在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2社会实践的过程和结果,又成为人的智慧和能力、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展现。
3、文学作品是否具有审美价值取决于能否从审美关系上去认识和表现这种对象。
4、文学是“人学”的两层含义:(1)第一层含义就是文学的审美性而言的,即是文学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具有超越生活现象,追寻人生意蕴,表现人的价值的特点。
从这层含义看文学作品的两个层面:○1第一项是实际呈现的事物,一个字,一个形象,活一件富于表现力的东西;○2所暗示的事物,更深远的思想、感情,或被唤起的形象、被表现的东西。
(2)第二层含义是就文学对人和人生的表现特点及表现领域来说的。
从审美关系上理解和表现人与人生,使文学展现了一个唯有通过审美方式才能进入的世界,文学对人的表现和思考因此有了不同于其他意识形态的特点和领域。
5、文学是“人学”的依据:源于现实的人生经验和真实的生命感受。
三、虚构和艺术真实1、虚构的重要性:文学是一种虚构的意识形态,虚构是文学审美把握人生的重要方式,也是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属性。
2、虚构的含义:当现实生活的材料一旦脱离了原有的联系,背作家置于作品所设置的关系中,它们就形成了新的内容、新的意义;这就是虚构。
3、文学虚构的意义:以“孤立”、“隔离”的方式,发掘和表现现实生活中有价值的东西,他是从文学应该高于现实生活的角度,从文学是对现实生活审美把握的角度,来解释文学的想象和虚构的。
4、文学虚构性与审美性的内在联系(互动关系):只有通过艺术虚构,文学才能实现对人生的审美把握;而审美关系又是虚构和想象的基础。
5、文学的主体性的含义:文学的虚构性显示了文学活动的主体特征。
文本的意向性,是由作者“捣毁”的世界和由他“重建”的世界共同组成的,由此形成了文学的重要属性,称之为主体性。
6、怎样理解文学的真实性:○1文学真实性的实质是一种艺术真实:艺术真实是按照文学与生活的特殊关系来检验文学,判断其意识属性的一种尺度。
艺术真实并不等同生活事实。
○2中国古代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艺术真实的最高境界是“神似”而不是“形似”。
“神似”有“以形写神”和“离形得似”两种见解。
“以形写神”把形似视为实现神似的前提和条件。
“离形得似”认为“神似”必须“离形”。
○3西方文论中关于“艺术真实”的观点:以“模仿”论的文学观为基础,偏重于强调文学形象与摹写对象的契合,二者的相似性与符合度是其判断文学真实与否的重要标准。
西方的艺术真实论是本质真实论。
7、怎样判断文学的真实性:○1衡量艺术真实的反映测度满足理解生活的需要,着眼于文学与生活的关系,强调文学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必须源于生活,这是艺术真实最基本得要求;○2衡量艺术真实的表现测度满足对真实情感的需要,所检验的是创作主体是否具有真切的人生体验和真挚的情感状态。
○3衡量艺术真实的心理测度满足读者接受的需要,是指能否适应和满足读者的接受心理。
第二节文学的形象性一、文学形象的含义1、文学形象性的含义:○1总体上看:文学用感性的具体形象来表现审美意识,而不是用概念的语言文字表达。
○2用“意象”或者“象”来描述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学形象,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美学和诗学概念。
○3形象的含义一直在不断的变化。
○4“形象”的概念逐渐被“意象取代”,“形象”开始成为一个狭义的概念,主要用于叙事性的文学作品,专指诉诸于视觉想象的物象。
二、语言、形象、意象1、文学形象的三种类型:语象、形象、意象2、语象的含义:非描摹性的、但是又能引起读者具体感受和丰富联想的各种语言用法3、比喻“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特点的含义:所比的事物需要有相同之处,否则无法相比;所比的事物又需要不同之处,否则无法相分。
“两者全不合,不能相比;两者全不分,无须相比”。
4、描摹型的形象的特点:语言的描绘能使人联想到某种物象。
5、文学理论中意象的含义:指一种意识之象,表示残留在感觉中的映像。
文学理论则把意象视为文学形象的一种类型,作为一种文学形象,意象在中外文学理论的基本含义大体相同,都是指为表现思想感情而创造的一种形象。
6、意象与描摹形象的区别:作家的主观之“意”即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意象型形象的主要构成因素,“象”是为表现内在的思想感情而创造的,“象”因“意”生,“象”的存在是为“意”的显现提供感性形态。
7、意象创造上中西方文论的倾向:○1中国文论“意象”的倾向: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情景结合,意象是主观之“意”与客观之“象”的融合,是用实在的景物去表现内在的心理感受。
○2西方文论“意象”的倾向:把意象理解为一种主观经验的直接显现,。
8、思想情感和内在精神是意象所要表现得主要对象。
9、抒情写意文学形象的特点:化虚为实,以实显虚。
10、王夫之论“意”与“象”的关系:○1王夫之明确的把“诗”和“志”、“情”、“意”加以区别。
“诗言志”,“诗缘情”,但是“志”、“情”、“意”并不等于诗;○2对意象的基本结构作了具体的分析,提出了著名的情景说:“情”和“景”是审美意象构成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基本因素,“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审美意象的创造不能孤立地写景,另外一方面,审美意象也不可能仅由情来构成,无景之情也是“虚情”,直接表达情感有时候反而容易流于空泛,难以感动他人。
11、意境的含义(三重结构的文学意象):○1第一个层面,由意象构成,特点是情景交融,“拟容取心”,将需要表达的思绪情感寄托于某种物象或景象,从而创造出“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来。
○2意象在形象结构第二个层面的展开是境生象外,通过意象创造引发读者的想象,使其达到一种境界。
○3意象结构的第三个层面是韵外之致,它是说意境除了带给人象外之象,还应使人获得言外之意。
三、文学形象的特点1、文学形象的特点:间接性、心象性、概括性、符号性的特点2、间接性的含义:作为语言的艺术,文学形象不具有直接的现实性,用语言表现的形象只能一概念符号的形式呈现,需要通过接受者的想象和联想才可能间接的被感知。
3、心象性的含义:文学形象实质上是以意象或心象的形态存在的。
4、概括性的含义:文学形象是具体的、个别的、感性的,但是它又必须包含远远大于个别性和具体性的内涵。
5、符号性的含义:把文学形象视为“语言”或符号,有助于我们理解文学形象的隐喻性或象征意义,使我们在感受形象的同时,去自觉地追寻其中隐含的意义和韵味。
第三节语言的艺术一、文学和语言1、语言对于文学的作用:○1形成文学特征;语言的艺术;○2形成文学语言的基本观念——语言工具类○3推动对文学语言的研究——有效表达的修辞2、根据表现媒介不同给艺术的分类: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语言艺术、综合艺术3、当代文学理论的研究与传统文学理论的区别:主要在于语言观念的不同,即是传统文学理论基本上是在修辞学的层面上讨论语言和文学的关系,关注语言作为表达方式、手段和技巧对文学活动的影响,属于“语言工具论”的范畴。
而当代文学理论则把语言放在“文学本体”的范畴内来研究。
4、语言先于个体存在对文学活动的影响的集中体现在结构、话语和互文性对文学活动的制约上:○1结构的含义:指先于个体存在的、体现了某种文化规范的语言形式,如语言规则、叙述模式、文体等。
○2话语的含义:在言语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语言形态,其特点是在于将特定的文化知识转化成语言形式,以其意识形态内涵成为对人们的思想交流具有支配和规范作用的语言单位或文化代码。
○3互文性的含义:指任何文本的形成都与该文本之外的符号系统相关联,都是对其他文本的吸收和转换。
互文性的提出扩展了文学研究的视野,深化了人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
二、审美和言意矛盾1、文学活动中“言意矛盾”的为三种类型:○1“文文不逮意”。
“意”的丰富多样和“言”的符号传达之间存在着差异、距离或不对等的矛盾。
A.“意”丰“言”寡 B。
意义太多,太复杂,不够单纯、透明,遮蔽甚至歪曲了“意”的表达。
○2“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
某些生成于个性体验的审美感受、对人生意蕴的领悟,本身具有不可言说或言说不尽的特点。
○3“才涉唇吻,便落意思,尽是死门,俱非活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