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玛与席勒的学术观点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玛与席勒的学术观点比较

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由三位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彼得·汉森和罗伯特·席勒获得,以表彰他们在资产价值认知方面的重要贡献。尽管诺贝尔奖委员会通过资产价格实证研究的分析视角,找到了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对金融学共同的研究贡献,但是,实际上他们两人却分别代表着驱动现代金融学快速发展的不同力量。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首先代表着传统上针锋相对的两大派别,尤金·法玛来自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大本营芝加哥大学,而罗伯特·席勒则被称为新凯恩斯主义学派的重要成员。其次,尤金·法玛提出了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罗伯特·席勒则是持市场并非完全有效的行为金融学的主要代表。下面主要从有效市场假说和行为金融学这两个理论方面的角度来对法玛和席勒的学术观点金星比较。

一、有效市场假说及其面临的挑战

(一)有效市场假说的起源

有效市场假说是由尤金·法玛于1970年深化并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的研究起源于路易斯·巴舍利耶,他从随机过程角度研究了布朗运动以及股价变化的随机性,并且他认识到市场在信息方面的有效性:过去、现在的事件,甚至将来事件的贴现值反映在市场价格中。他提出的“基本原则”是股价遵循公平游戏模型。

1964年奥斯本提出了“随机漫步理论”,他认为股票价格的变化类似于化学中的分子“布朗运动”,具有“随机漫步”的特点,也就是说,它变动的路径是不可预期的。1970年法玛也认为,股票价格收益率序列在统计上不具有"记忆性",所以投资者无法根据历史的价格来预测其未来的走势。

(二)有效市场假说的定义及分类

内部有效市场又称交易有效市场,它主要衡量投资者买卖证券时所支付交易费用的多少,如证券商索取的手续费、佣金与证券买卖的价差;外部有效市场又称价格有效市场,它探讨证券的价格是否迅速地反应出所有与价格有关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有关公司、行业、国内及世界经济的所有公开可用的信息,也包括个人,群体所能得到的所有的私人的,内部非公开的信息。有效市场假说的三种形式:

1.弱式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在弱式有效的情况下,市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过去历史的证券价格信息,包括股票的成交价、成交量、卖空金额,融资金融等;

推论一:如果弱式有效市场假说成立,则股票价格的技术分析失去作用,基本分析还可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

2.半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该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反应出所有已公开的有关公司营运前景的信息。这些信息有成交价、成交量、盈利资料、盈利预测值,公司管理状况及其它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等。假如投资者能迅速获得这些信息,股价应迅速作出反应。

推论二:如果半强式有效假说成立,则在市场中利用技术分析和基本分析都失去作用,内幕消息可能获得超额利润。

3.强式有效市场假说。强式有效市场假说认为价格已充分地反应了所有关于公司营运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已公开的或内部未公开的信息。

推论三:在强式有效市场中,没有任何方法能帮助投资者获得超额利润,即使基金和有内幕消息者也一样。

(三)行为金融学对有效市场假说的挑战

1.对理性经纪人假设的冲击。有效市场假说的前提假设之一就是投资者是理性的。但是“人不是完全理性的,完全理性的经纪人只能是一种极端的和个别的情况”。行为经济学的奠基人特维斯基和坎内曼经过大量研究指出,个体的行为除了受到利益的驱使影响外,还会受到自己的灵活偏好、个性心理特征、价值观、信念等多种心理因素的影响。投资者并非都是理性的,市场不可能完全由理性投资者主宰,非理性投资者能够继续存在,对证券市场价格的形成也能产生影响。

2.对市场有效性的质疑。法玛曾指出,“价格充分反映了所有有用的信息”。Shefrin和Stateman(1994)认为,市场只有在这样的时候才是有效的,即所有的投资者都认为他们能够得到所有市场参与者所拥有的信息。他们认为若要市场有效,有两个充要条件:(1)整个市场上,投资者的平均错误为零;(2)对于所有投资者任何错误的分布都必须是平滑的。谢夫瑞和斯得特曼假设任何投资者的错误活动都是独立于其财富的,这样,除了所有的投资者都是信息交易者这种特例外,市场不可能总是有效的。

二、行为金融学

(一)行为金融学的基础性概念

1.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Thaler认为,行为金融学是指研究人类理解信息并随之行动,作出投资决策的学科。通过大量的实验模型,它发现投资者行为并不总是理性、可预测和公正的,实际上,投资者经常会犯错。

2.美国耶鲁大学教授Shiller认为,行为金融学是从对人们决策时的实际心理特征研究人手讨论投资者决策行为的,其投资决策模型是建立在人们投资决策时的心理因素的假设基础上的(当然这些关于投资者心理因素的假设是建立在心理学实证研究结果基础上的)。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思想相对于传统经济学是一种逆向的逻辑。传统经济学理论是首先创造理想然后逐步走向现实,其关注的重心是在理想状况下应该发生什么;而行为金融学则是以经验的态度关注实际上发生了什么及其深层的原因是什么。这种逻辑是一种现实的逻辑、发现的逻辑。从根本上来说,行为金融学所研究的是市场参与者表现出的真实情况是什么样的,以及从市场参与者所表现出的特性来解释一些金融现象。

(二)行为金融学的主要理论

1.期望理论。人们对相同情境的反应决取于他是盈利状态还是亏损状态。一般而言,当盈利额与亏损额相同的情况下,人们在亏损状态时会变得更为沮丧,而当盈利时却没有那么快乐。当个体在看到等量损失时的沮丧程度会比同等获利情况下的高兴程度强烈得多。Tversky和Kahnemn在1979年的文章中认为:投资者更愿意冒风险去避免亏损,而不愿冒风险去实现利润的最大化。在有利润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是风险的厌恶者;而在有亏损的情况下,多数投资者变成了风险的承担者。

2.后悔理论。投资者在投资过程中常出现后悔的心理状态。在大牛市背景下,没有及时介入自己看好的股票会后悔,过早卖出获利的股票也会后悔;在熊市(bear market)背景下,没能及时止损出局会后悔,获点小利没能兑现,然后又被套牢也会后悔;在平衡市场中,自己持有的股票不涨不跌,别人推荐的股票上涨,自己会因为没有听从别人的劝告而及时换股后悔;当下定决心,卖出手中不涨的股票,而买入专家推荐的股票,又发现自己原来持有的股票不断上涨,而专家推荐的股票不涨反跌时,更加后悔。

(三)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行为金融学揭示了新古典传统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一个根本性缺陷——完全理性假设,这使得行为金融学得到高度关注。与标准金融学不同,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中的参与者不是完全理性的,他们只是准理性人或者有限理性人,他们在进行风险决策时并不依照贝叶斯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