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技法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https://img.taocdn.com/s3/m/ee4d26f631b765ce050814e9.png)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
官至右军将军,后世称他为“王右军”。
少学卫夫人,后改从叔父王庚学习。
20岁后崇尚钟繇的正书、行书,草书效法张芝,后博采众长,自成一家,被尊为“书圣”,对后世影响极大。
王羲之的书作用“内撅”笔法,使笔画犹如光洁秀劲的折钗股,骨肉调和;结体平正安稳,左右揖让,似斜反正。
表现出一种刚柔相济、阴阳相和、不激不厉的风格。
楷书作品具有浓厚的隶意,纵向笔画短促,横向笔画张扬,字态欹侧,呈横张之势。
行书作品中锋、侧锋并用,而归于中锋,点画之间的顾盼、使转翻折、牵丝引带等都十分丰富;结体欹斜反正;章法突破隶书体系的横式,而吸收草书的章法,以连贯的气势形成纵势,表现出行书的节奏美。
草书作品结体开合自由,牵丝连贯,俯仰相应,不少字连成一组,笔画流畅,有强烈的节奏感。
王羲之的书法特点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妍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他行书字帖《兰亭序》是他的的代表作,被书法界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千百年来倾倒了无数习书者。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唐太宗李世民倡导王羲之的书风。
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搜集、临摹、欣赏王羲之的真迹,《兰亭序》摹制多本,赐给群臣。
简述《兰亭序》的技法特点
![简述《兰亭序》的技法特点](https://img.taocdn.com/s3/m/5e6a0e00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f9.png)
简述《兰亭序》的技法特点《兰亭序》是东晋文学家王羲之所写的一篇书法作品,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它以其独特的技法特点而备受赞誉。
下面将详细介绍《兰亭序》的技法特点。
首先,《兰亭序》的技法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章法布局。
这篇书法作品采用了连续的纵行描述形式,形成了连续不断的发展和变化的美感。
整篇作品的布局非常平衡,以纵行的方式逐步展示出所描绘的场景,描绘的对象从酒席、音乐、景色,到人物的动作、表情。
整个布局的合理性体现了文章章法工整的特点,使作品整体显得和谐而平衡,呈现出美的秩序。
其次,《兰亭序》的技法特点之二是用笔的神韵。
王羲之的书法以行草为主,而《兰亭序》则是在行书基础上的经过适当修饰,形成了一种尤为优雅、洒脱自然的风格。
整篇作品笔画执鼓盈脑,毫无拖沓之感。
同时,王羲之用笔工人气韵相结合,使字体熨贴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
从整篇作品来看,笔画的韵律和运动感是其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使作品充满了生气和活力。
第三,《兰亭序》的技法特点之三是运用了透视与造型。
通过对景物的透视和造型的处理,使作品更加立体、具有空间感。
在描绘兰亭的山水景色时,王羲之通过符号化和写意的笔法,表现出了山川起伏,树木葱郁,流水潺潺的美景。
他运用小巧的点画,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出广阔的景色,使观者感受到了空间的延伸和深邃。
再者,《兰亭序》的技法特点之五是造型的独特性。
王羲之以超脱套路的独特造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写风格。
他以瘦金体的独特形态,突破了规矩束缚的限制,使字形更加灵动和变化多样。
同时,他也运用了一些装饰性的手法,例如利用双点、双横、飞白等元素,使字体更加丰富多样。
通过这些造型的独特性,王羲之创造了充满个性和美感的艺术形象,形成了《兰亭序》独有的艺术风格。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e8907760852458fb770b5676.png)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王羲之行书技法》王羲之(303-361,另说303-379、307-365、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中国东晋书法家,有书圣之称。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
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
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
东晋升平五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王羲之出身于名门望族,从曾祖王览与《二十四孝图》中的王祥为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官至大中大夫,王祥官至太保。
从伯父王导官至太尉,父亲王旷官淮南太守。
羲之16岁时,被太尉郗鉴相中为“乘龙快婿”。
初为秘书郎,后由征西将军庾亮荐为宁远将军,改任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今浙江绍兴)内史。
因与扬州刺史王述有矛盾,辞官不再出任。
王羲之任江州刺史时(345-347),曾置宅于临川郡城东高坡,名曰“新城”(今临川市文昌学校内),宅内挖有生活用井和练习书法用的洗墨池,对此南朝刘宋时期著名文学家、临川内史荀伯子的《临川记》和宋朝文学大家曾巩的《墨池记》均有记述。
《墨池记》全文285字,介绍了墨池来历,颂扬了王羲之苦练书法的精神。
“文革”期间,墨池遭毁。
2002年6月,抚州市政府引进外资500万元,重建洗墨池,恢复旧貌,供游人观赏。
王羲之自幼爱习书法,由父王旷、叔父王廙启蒙。
七岁善书,十二岁从父亲枕中窃读前代《笔论》。
王旷善行、隶书;王廙擅长书画,王僧虔《论书》曾评:“自过江东,右军之前,惟廙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
”王羲之从小就受到王氏世家深厚的书学熏陶。
王羲之早年又从卫夫人学书。
卫烁,师承钟繇,妙传其法。
她给王羲之传授钟繇之法、卫氏数世习书之法以及她自己酿育的书风与法门。
《唐人书评》曰:“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
又如美女登内画家一丁内书黄庭经台,仙娥弄影,红莲映水,碧沼浮霞。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的介绍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的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58adcdce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9.png)
王羲之兰亭序书法作品的介绍兰亭序是我国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创作出来的书法作品,这部作品有独特的艺术特色,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这部作品,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兰亭序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序的整体分析东晋永和九年(353)的三月三日,王羲之与孙绰、谢安、支遁等四十一人,集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在水边游赏嬉戏。
他们一起流觞饮酒,感兴赋诗,畅叙幽情。
事后,将全部诗歌结集成册,由王羲之写成此序。
《兰亭集序》记叙的是东晋时期清谈家们的一次大集会,表达了他们的共同意志。
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议论于一体,文笔腾挪跌宕,变化奇特精警,以适应表现富有哲理的思辨的需要。
全文可分前后两个部分。
前一部分主要是叙事、写景,先叙述集会的时间、地点。
然后点染出兰亭优美的自然环境:山岭蜿蜒,清流映带;又风和日丽,天朗气清,仰可以观宇宙之无穷,俯可以察万类之繁盛。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2d9f622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9f.png)
王羲之的书法风格及其影响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匠,他的书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他的书法风格独具特色,影响了许多书法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
一、王羲之的书法风格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有三个方面,分别是:笔力雄健、结构严谨、神韵生动。
首先,王羲之的笔力非常雄健有力,他用笔粗壮,筋骨挺拔,一气呵成,造就了他书法作品的豪放、刚健之美。
其次,王羲之的结构十分严谨,笔法刚劲有力,细节处用笔处处精益求精,极具工整之感。
同时,他对构图的把握也十分熟练,既在整体布局上注重对称和平衡的美感,又在细节上注重精确、严谨的处理。
因此,他的作品看似简约而又不失其精雕细琢的特点。
最后,王羲之的笔法所表现出来的神韵,凝聚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心得体会。
他善于捕捉自然界万物的特征和趣味,同时表现出书法作品的灵气和韵律之美,使得作品自然而然地出彩。
二、王羲之的影响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不仅深受古代人们的喜爱,而且对后人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王羲之的笔法成为后人研究书法的范本,其笔碣、笔画、笔意、笔法四者结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学术价值。
后来的书法家都秉承着他的风格和理念,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内涵和精神追求。
其次,王羲之传承了中国古代书法的最高成就,在书法发展的历史上被誉为巅峰之作。
他不仅创造了独特的书法风格,而且探索了书法艺术的内在规律,从而为后人研究书法艺术提供了崭新的视角和切入点。
最后,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开了一个先河,使得其后的中国书法在风格、技法和审美标准等方面有了更好的发展。
许多书法家都从中受到了启发,使得中国书法艺术更加完善、丰富、纯洁。
三、结语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宝石,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遗产,而且开启了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新纪元。
他所创造的书法风格在后来的书法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扬,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内在涵义和审美标准,为后人留下了崇高的艺术遗产。
王羲之书法赏析
![王羲之书法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fa0905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26.png)
南迁后,他在开阳县 城内开设书塾,接触
南方的文化
南迁后,他在开阳县 城内开设书塾,接触
南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王 羲之随父亲赴官后一 直生活在开阳县城内
生平与背景
建兴三年(315年),朝廷任 命他为秘书郎,次年改任开 阳县城内开设书塾,接触南
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 随父亲赴官后一直生活在开
阳县城内
8 7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 随父亲赴开阳县城内开设书
塾,接触南方的文化
6 5
建兴三年(315年),朝廷任命 他为秘书郎,次年改任开阳 县城内开设书塾,接触南方 的文化
西晋末年,西晋王朝岌岌可危,他 父亲王旷建议琅琊王司马睿南迁
1 2
南迁后,他在开阳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3 4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随 父亲赴开阳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王羲之随父 亲赴官后一直生活在开阳县城 内
生平与背景
永嘉三年(309年), 王羲之随父亲赴开 阳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永嘉三年(309年), 王羲之随父亲赴官 后一直生活在开阳
县城内
建兴三年(315年), 朝廷任命他为秘书 郎,次年改任开阳 县城内开设书塾, 接触南方的文化
67 LOREM
在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时,我们不仅 要看其技法的娴熟和创新的独特性, 更要看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精神和 人文情怀。他的书法作品不仅是一 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精 神的传承和发扬
10 LOREM
4
结语
结语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书法 艺术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
宝。他的作品
-
王羲之书法笔法讲解
![王羲之书法笔法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490ea51e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c0.png)
王羲之书法笔法讲解一、背景介绍王羲之,字逸少,自号逸群,晋朝书法家,为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之一。
他的字体秀丽、飘逸,极富个人风格,被后世尊为“书圣”。
王羲之的书法笔法对于后来的书法发展影响深远,被世人广泛学习和推崇。
二、书体特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1. 楷书王羲之的楷书,线条流畅、结构严谨。
他注重用笔的变化和均衡,既有变幻莫测的疏密有致,又有自由闲逸的柔劲之美。
每一笔每一画都准确地传达出字形的艺术美感。
2. 行书王羲之的行书,展现出他奔放豪放的个性。
在他的行书作品中,筆劃有時張張破格,有時纖絆飄逸,态度不拘一格,气韵生动。
他的行书放荡不羁,富有个人特色,开创了后世行书发展的新局面。
3. 草书王羲之的草书,更是他个人风格的集大成者。
王羲之的草书,更加强调筆画的奔放和节奏的变化。
他用筆震颤之感跃然纸上,刚柔相济,开创了草书艺术的新境界。
他的草书,不仅在字形上有了全新的演绎,也在笔法和技巧上有了独到的创新。
三、书法笔法讲解1. 线条运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线条运用恰到好处,既有变幻莫测的疏密有致,也有柔劲之美。
他擅长运用细、粗、长、短等不同的线条组合,使字形更加生动有趣。
2. 点画运用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点画运用精妙独特。
他善于运用点画,使字体的结构更加丰满。
他的点画既有锐利的划分,也有温婉的点缀,使整个字体更加生动有力。
3. 造型组合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造型组合丰富多样。
他擅长通过造型的独特组合,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有时候他通过多种线条的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效果;有时候通过点画的巧妙运用,使字形更加立体有力。
4. 篆刻技法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中,篆刻技法独特。
他善于利用刀法的凸凹变化,使字体有明显的层次感。
同时,他运用刀尖的轻重变化,使字体线条更具立体感。
四、结语王羲之的书法笔法独具特色,无论是楷书、行书还是草书,都展现了他卓越的艺术才华和创作个性。
他的书法作品影响深远,不仅为后世书法家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范本,也为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羲之兰亭序简介
![王羲之兰亭序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070e12c9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cd.png)
王羲之兰亭序简介兰亭序是我国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代表作品,他对我国的书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我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那么,关于王羲之的兰亭序,你知道多少呢?以下是由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兰亭序的介绍,希望能帮到你。
兰亭序的基本简介《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序的创作背景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
![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732db833b4daa58da0114a2e.png)
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以冯承素摹本试论王羲之《兰亭序》的技法特征《兰亭序》为王羲之传世最有名行书作品,世称天下第一行书。
书于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为其与谢安等四十一位名士在会稽山阴兰亭“修禊”时所作诗集的序言。
王羲之时代的笔法传承《兰亭》真迹史书记载已随唐太宗陪葬昭陵,世上流传多为唐摹本或临本。
一般认为冯承素摹本为最精、最为接近原作。
笔者曾于上海博物馆得见原作,确实点画的纤微之处,用笔的浓淡枯湿,一一毕现。
勾摹之精到,令人叹为观止。
由于真迹失传,《兰亭》真伪的辨论就一直未能停息。
争论的焦点主要体现在:一、东晋时代不可能有如此用笔成熟的行书。
二、在内容上认为《临河序》是真本,后一段为伪造,不符合当时士人的心态。
在此我们主要讨论第一点,因为这与我们对学习此帖所应持有的态度极为重要。
首先要提及的是东晋是一个以门阀士族为代表的时代。
王羲之出生于东晋第一高门,这就意味着他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士族家庭教育,其内容虽已不得而知,但极为重要。
其中有一项应是道术,即天师道,这是王氏世代信奉的宗教,此点对王氏艺术气质的形成有极为重要的影响,这也是其服食早逝的重要原因。
如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云:“东西晋南北朝之天师道为家世相传之宗教,其书法亦往往为家世相传之艺术,如北魏之崔、卢,东晋之王、郗,是其最著之例。
旧史所载奉道世家与善书世家二者之符会,虽或为偶值之事,然艺术之发展多受宗教之影响,而宗教之传播,亦多倚艺术为资用。
”关于王羲之时代的技法传承,明解缙《春雨杂述》有较为详尽的描述。
大致为:蔡邕《笔经》→蔡文姬→韦诞→钟繇(掘韦诞墓得之)→学生宋翼(掘钟繇墓得之并写续集)→王旷→交由卫夫人以授羲之(所谓“枕中秘”)。
这个笔法传承的系统看似过于离奇,而难于使人信服,主要是因为王羲之之前的名家作品大都失传,留下的多为摹刻本,对于笔法研究作用不大。
从这个传承中,首先提示我们的是:中国古代的学术传承是家族式的,有严密的自我封闭的性质,是不对外相传的,既使当场表现书艺似乎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二王书法的笔顺
![二王书法的笔顺](https://img.taocdn.com/s3/m/ea563614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36.png)
二王书法的笔顺引言中国书法源远流长,拥有众多流派和名家。
其中,二王书法是指王羲之和王献之两位历史上最为著名的书法家。
他们的书法作品,以书法技巧独特、笔画遒劲有力而著称,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和研究的范本。
本文将详细介绍二王书法的笔顺,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这两位伟大书法家的技艺。
王羲之的笔顺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一字仲宣,山东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大书法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书法家之一。
王羲之书法的笔顺主要特点是:用笔纵横自如,构图严谨有序,笔画变化丰富。
他的字体有行书、草书、隶书和楷书等多种风格。
下面以楷书为例,介绍王羲之楷书的笔顺。
1.横横是楷书中最基本的笔画之一。
王羲之的横笔画多用一气呵成的技法,将笔尖稳定地离开纸面,从左向右横平竖直地写出。
横须以力均匀、长度一致为准则。
2.竖竖是楷书中的另一个基本笔画。
王羲之的竖笔画多用结实有力的方式书写,笔尖直接插入纸面,从上到下一气呵成。
竖的长度和力度要掌握好,保持一致性和匀称性。
3.撇撇是向左上方倾斜的笔画。
王羲之的撇笔画需变化较多,有时撇的弯曲程度较高,有时则较为平直,但都需以快、准、狠的笔势书写。
4.捺捺是向右上方倾斜的笔画。
王羲之的捺笔画也是变化多样,有时捺的角度较大,有时则较小,但都要求笔势准确、有力、无痕。
5.提提是像弯曲的勾的笔画。
王羲之的提笔画多用顺滑、圆润的笔势,有时还带有一点点的弯曲。
6.钩钩是勾的一种变化形式,常见于楷书的结构中。
王羲之的钩笔画多用快、准、狠的笔势书写,要求笔尖离纸面后迅速归位。
综上所述,王羲之楷书的笔顺主要包括横、竖、撇、捺、提和钩等各类基本笔画。
他的字体书写准确、力度适宜,笔画规整有力,给人以稳重端庄和流畅自然的美感。
王献之的笔顺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子翼,一字智深,是王羲之的侄子。
他是东晋时期的一位重要书法家,也是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巨匠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融合了古、今两派的特点,其笔法独特,笔力雄浑有力,给人以一种磅礴宏伟的印象。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https://img.taocdn.com/s3/m/7aaa269033687e21ae45a9b8.png)
王羲之的天下第一行书介绍《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会稽山水清幽、风景秀丽。
东晋时期,不少名士住在这里,谈玄论道,放浪形骸。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初渡浙江有终焉之志”的王羲之,曾在会稽山阴的兰亭今绍兴城外的兰渚山下,举行风雅集会,这些名流高士,有司徒谢安、辞赋家孙绰、矜豪傲物的谢万、高僧支道林及王羲之的儿子献之、凝之、涣之、玄之、徽之等四十二人。
江南三月,通常是细雨绵绵的雨季,而这一天却格外晴朗,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惠风和畅,溪中清流激湍,景色恬静宜人。
兰亭雅集的主要内容是“修禊”,这是中国古老的流传民间的一种习俗。
人们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上巳日到水边举行祓祭仪式,用香薰草蘸水洒身上,或沐浴洗涤污垢,感受春意,祈求消除病灾与不祥。
兰亭雅集的另一个项目是流觞曲水,四十二位名士列坐在蜿蜒曲折的溪水两旁,然后由书僮将斟酒的羽觞放入溪中,让其顺流而下,若觞在谁的面前停滞了,谁得赋诗,若吟不出诗,则要罚酒三杯。
这次兰亭雅集,有十一人各成诗两首,十五人成诗各一首,十六人做不出诗各罚酒三杯,王羲之的小儿子王献之也被罚了酒。
中学书法考试试题及答案
![中学书法考试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24757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fc.png)
中学书法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书法五体之一?A. 楷书B. 行书C. 草书D. 隶书答案:D2. 以下哪位书法家被誉为“书圣”?A. 王羲之B. 王献之C. 颜真卿D. 柳公权答案:A3. 以下哪项是唐代书法四大家之一?A. 欧阳询B. 虞世南C. 褚遂良答案:A4. 以下哪项是楷书的代表作品?A. 《兰亭序》B. 《九成宫醴泉铭》C. 《多宝塔碑》D. 《玄秘塔碑》答案:B5. 以下哪项是行书的代表作品?A. 《兰亭序》B. 《中秋帖》C. 《黄州寒食帖》D. 《祭侄文稿》答案:C6. 以下哪项是草书的代表作品?A. 《自叙帖》B. 《祭侄文稿》C. 《黄州寒食帖》D. 《中秋帖》7. 以下哪项是隶书的代表作品?A. 《史晨碑》B. 《张迁碑》C. 《曹全碑》D. 《乙瑛碑》答案:A8. 以下哪位是宋代书法四大家之一?A. 苏轼B. 黄庭坚C. 米芾D. 蔡襄答案:D9. 以下哪项是书法作品的鉴藏术语?A. 题跋B. 镌刻C. 裱装D. 题签答案:A10. 以下哪项是书法作品的装裱形式?A. 手卷B. 横幅C. 条幅D. 对联答案:B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书法五体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2. 唐代书法四大家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頫3. 宋代书法四大家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4. 书法作品的鉴藏术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题跋、钤印、题签、跋语5. 书法作品的装裱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手卷、横幅、条幅、对联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 楷书起源于汉代,是书法五体之一。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二十二)
![王羲之行书技法解析(二十二)](https://img.taocdn.com/s3/m/80d90309bed5b9f3f90f1cc8.png)
,
直对下
个字的第
“
”
笔处
用
,
灵 活 性 和 伸 缩 性
的相代
,
点 画 之 间
一
如 写 到 这 里 笔
势
示 尽
,
捺 画
使 笔
,
折钩 能使 上 下 字的 气势更 贯通
见 12 1 组
己抱
,
是 行 书的
,
大特点
。
就 可 用 向 下 斜 点 代 替
,
等字
。
用行
,
通 过 点 画 相 代
可 以
增加 行
,
势
一
贯
。
、
藏锋 点
另 外
、
凡 从 竖 画 转笔 写横 画 的
楷写
行 书是
。
一
种最活 泼
、
最 自
露 锋 点 等等
。
这 是 出 于 笔 画
。
,
时应 由横 画 折锋 出钩
,
折钩为
,
由的 书体
和 结 体 变 化 的 需要
,
末笔
,
和下
一
一
个 字相 映 带
一
钩尖
。
行 书 用 笔
具 有 较 大 的
。
从 笔
势 变 化 的 需 要 方 面 来说
须 圆润 而
。
字
。
横 钩 多用 于 宝 盖 头
” ,
”
速则失势
指 出
,
迟 则缓 怯
。
明李淳
,
切 不 可 绵软 轻 飘
圆
。
和
“
秃宝盖头
,
形容王羲之行书
![形容王羲之行书](https://img.taocdn.com/s3/m/eb607e66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eb.png)
形容王羲之行书
王羲之的行书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特点主要包括:
1.中和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融合了方圆并用、秾纤折中的技巧,使得作品既有雄秀之气,又不过于张扬,保持了书法的和谐与平衡。
2.自然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展现出天资自然、风神盖代的特点,其笔法如同孟子言性、庄周谈自然,自然而不造作,给人以美的享受。
3.变化之美。
王羲之的行书在变化中保持了主调,其笔势委婉含蓄,线条流畅飘逸,展现出一种潇洒自如的风格。
4.笔法精妙。
王羲之的行书以中锋为主,间有侧锋,笔画之间牵丝映带,使得整幅作品既流畅又富有变化。
5.章法精湛。
王羲之的行书在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呼应紧密,整幅作品一气呵成,展现了其高超的书法技巧。
王羲之的行书不仅在书法艺术上有着极高的成就,其个人品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天下第一行书
![天下第一行书](https://img.taocdn.com/s3/m/8a9800e8b8f67c1cfad6b876.png)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兰亭序》王羲之书法中影响最大是《兰亭序》,也是书法史上一段千古传奇的故事:东晋有一个风俗,在每年阴历得三月三日,人们必须去河边玩一玩,以消除不祥,这叫做[修褉]。
在他去世前8年,也就是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三月初三,时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的王羲之邀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位文人雅士聚于会稽山阴的兰亭修褉,曲水流觞,饮酒作诗。
曲水流觞,也称之为曲水宴,42位名士列坐溪边,由书僮将盛满酒的羽觞放入溪水中,随风而动,羽觞停在谁的位置,此人就得赋诗一首,倘若是作不出来,可就要罚酒三觥。
正在众人沉醉在酒香诗美的回味之时,有人提议不如将当日所做的三十七首诗,汇编成集,这便是《兰亭集》。
这时众家又推王羲之写一篇《兰亭集序》。
王羲之酒意正浓,提笔在蚕纸上畅意挥毫,一气呵成。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开创了妍美流畅的行、草书法先河。
特别是行书《兰亭序》有如行云流水,潇洒飘逸,骨格清秀,点画遒美,疏密相间,布白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姿态殊异,圆转自如。
王羲之出神入化,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如出现的20个“之”字,名有不同的体态及美感,无一雷同,宋代米芾在题《兰亭》诗中便说:“廿八行,三百字,‘之’字最多无一拟。
”。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浮云,矫如惊龙”。
王羲之的书法精致、美仑美奂,是极富有美的观赏的。
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历代书家都推《兰亭序》为:“天下第一行书”。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a04cdf67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cc.png)
王羲之书法艺术的艺术特点及其影响王羲之是中国书法界的巨擘,他的书法艺术既传承了前辈的经典,又创新了自己的风格,成为了后来书法家们学习的典范。
那么,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有哪些特点,又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接下来,我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论述。
一、线条流畅、秀逸王羲之的书法以线条流畅、秀逸著称。
他独具特色的行书,不但硬中带柔,峭拔俊秀,更是在笔势上表现出了一种神韵。
他的书法常以“发”,“行”为要领,以发挥意气,畅通笔墨之势,使笔画在纸面中得以自由舒展。
王羲之笔下造型简洁,特别善于运用间架法及走笔法,使得他的书法在形神合一的基础上达到了极致。
二、舒展大气、深沉内敛王羲之的书法特点不但表现在行书上,也体现在其他书体中。
他的楷书、隶书、篆书等都具备舒展大气、深沉内敛的特点。
他的楷书清秀俊美、工整美观,书法端正、筋骨紧密、跌宕有致,并且规整中透出活力;王羲之隶书又以秀逸著称,笔画纤细飘逸、势如长虹、有一种削铁如泥般刚劲有力之感;王羲之的篆书也鲜明地表现了他深沉内敛的特点,他的碑刻器型饱满、线条刚劲、肌理鲜明,平凡中见高妙,将篆刻艺术发扬光大。
三、技法独特、风格多变王羲之行走于书法艺术的大道上,他不仅沿袭前人的优秀技法,而且又有自己的独特风格。
他的书法容易识别,不仅是由于他的笔画,还在于他的构图和用墨。
他的用笔精准而独特,特别擅长将小碑刻成大碑而保持其原貌。
他的风格多变,不断突破传统的规范和常规,力求创新,奠定了书法艺术风格的多元化之路。
四、影响后人王羲之的书法艺术风格不仅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日本、韩国及其他国家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成功地将笔墨与意境统一起来,将个人情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而这种统一感便是后人汲取和传承的重要经验。
王羲之的书法精神蕴含了道德、哲学、历史和文化,它更是一种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生命的体验。
王羲之的书法朴素而不失简单,使得人们可以清晰地辨识自然中的美和内心深处的境界,成为后世书法家学习的标志性人物和灵感之源。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https://img.taocdn.com/s3/m/aeb21951bceb19e8b9f6ba3e.png)
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是王羲之最重要的一件行书作品,在技法上,几臻完美,成为后来行书法的典范,有“天下第一行书”之誉。
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原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居山阴今浙江绍兴,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是东晋伟大的书法家,被后人尊为“书圣”。
他的儿子王献之书法也很好,人们称他们两为“二王”,另一个儿子王凝之官至左将军,因曾任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会稽”。
代表作品有:楷书《乐毅论》、《黄庭经》、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行楷《兰亭集序》等。
这幅书法用笔中锋为主,笔画多露锋,表现细腻,牵丝流畅优美。
字的结构,体势纵长,左低右高。
字的大小相应,长短相间,虚实相生。
布局上纵有行,横无列,每行又有摇曳动荡,变化多姿。
最难能可贵的是,从《兰亭序》那“不激不厉”的风格中,蕴藏着作者圆熟的笔墨技巧、深厚的传统功力、广博的文化素养和高尚的艺术情操,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兰亭集序》,又题为《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三月三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聚兰亭,赋诗饮酒。
王羲之将诸人名爵及所赋诗作编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
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此序受石崇《金谷诗序》影响很大,其成就又远在《金谷诗序》之上。
文章首先记述了集会的时间、地点及与会人物,言简意赅。
接着描绘兰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周围景物,语言简洁而层次井然。
描写景物,从大处落笔,由远及近,转而由近及远,推向无限。
先写崇山峻岭,渐写清流激湍,再顺流而下转写人物活动及其情态,动静结合。
然后再补写自然物色,由晴朗的碧空和轻扬的春风,自然地推向寥廓的宇宙及大千世界中的万物。
意境清丽淡雅,情调欢快畅达。
兰亭宴集,真可谓“四美俱,二难并”。
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聚合必有别离,所谓“兴尽悲来”当是人们常有的心绪,尽管人们取舍不同,性情各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辅导老师:董家鸿 郝书沛 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
10
级书法一班 王羲之行书技法
说起书法,不能不说王羲之;说起王羲之,几乎是家喻户晓,说不定还能说出几个有关他的故事。
这也算是中国独特的书法文化现象。
王羲之(303-361),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王羲之早期行书《姨母帖》,尚残留隶书那种横平竖直的书写习惯,用笔起伏、顿按的幅度不大,很少映带。
书写速度较为平缓,近于匀速,风格古拙质朴,不脱钟繇法度。
王羲之后期的行书作品,风格大变,面貌一新。
代表作品有:《兰亭序》、《丧乱帖》、《孔侍中帖》、《游目帖》、《快雪时晴帖》、《寒切帖》、《远宦帖》、《上虞帖》等。
这些作品,笔画体态都有生动的欹侧之势,‘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梁袁昂《古今书评》)。
这种欹侧之势,在结构上遒媚紧敛,势巧形密,蕴藏着一种行而突止、蓄而待发的‘势’和‘态’,即所谓‘龙跳天门,虎卧凤阙’。
字与字之间有起承转合的映带,似断若连,如‘烟霏露结’。
这类风格的行书,在王羲之作品中占有很大比例,是他行书风格的主调。
《丧乱帖》面目近于《频有哀祸帖》,然转折更为圆活流纵,字侧仄更甚,墨色枯燥相间而出,至纸末行笔更为快疾。
可以想见作者当时啜泣难止、极度悲痛之情状。
此帖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形成特有的节奏韵律。
笔法圆劲古雅,无一笔掉以轻心,无一字不表现出意致的悠闲逸豫。
在赵孟頫、刘赓、护都沓儿、刘承禧、王稚登、文震亨、吴廷、梁诗正等人的跋语中都表示惊羡和赞叹。
清乾隆皇帝曾说:“天下无双,古今鲜对”;“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他把此帖和王珣《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一同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并名其堂为“三希堂”,视为稀世瑰宝。
大雪过后,天候转晴,王羲之以这件短札向友人表达问候之意。
末行“山阴张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写在信笺的封面,在此与原蹟一併摹在同一张纸上。
这件书蹟以圆笔藏锋為主,起笔与收笔,钩挑波撇都不露锋鋩,由横转竖也多為圆转的笔法,结体匀整安稳,显现气定神閒,不疾不徐的情态,明代鑑藏家詹景凤以“圆劲古雅,意致优閒逸裕,味之深不可测”形容它的特色,并且认為赵孟頫受到这件书蹟的影响。
不过王羲之内敛沉潜,赵孟頫微有锋鋩外露,比较对幅赵孟頫的题跋,可以得到这样的印象。
王羲之书法的特点在於优美的“体势”,“体”是指结字的形状和姿态,“势”是指笔画產生的律动感,以“快”字為例,左右相向的两部份,有著呼应的关係,“夬”的右肩略微高耸,末笔右顿,调和了倾斜的姿势。
“雪”字也有类似的情形,上部向左倾斜,末一横画收笔有向右下的笔势,所以也调整了整个字的重心。
第一行感觉上下的“行气”一贯,為什麼有这样的感觉呢?如果只看每个字横向的笔画,可以发现倾斜的角度大致相同,而同一行字的重心也都在同一中线上,第二行则有些变化,“果為”有连笔,其他的字间距较疏,重心也有偏右偏左的变化。
这些变化显得很自然,也使得这短短的三行具有丰富的美感。
说到王羲之的行书,就不能不提他的作品,有“天下第一行书”之称的《兰亭序》。
唐太宗以后,兰亭序已成为读书人写字必习的范本。
兰亭序的摹本、刻本之多,为古今之冠,
更有不少人写文章专门讨论这帖。
有史以来,从没有第二件书迹如此受到重视的。
兰亭,兰并不多,竹却不少。
绕亭一泓碧水,隔岸丛丛翠竹。
河上架桥,竹作扶手;桥上竖立拱门,竹为门楣;门后一亭,则是竹筋竹骨的“全竹席”,竹棚、竹门、竹窗、竹椅、竹几、竹杯……眼见是竹,手触是竹,也许是兰竹皆为文人雅士所爱吧,总之,初见兰亭,反觉得它称为竹亭兴许更准确些。
话说穆帝永和九年(西元三五三年)三月初三,三十三岁的会稽内史王羲之和太原孙统、孙绰,广汉王彬之,陈郡谢安,高平郗昙,太原王蕴等父子辈四十一人,就列坐曲水两旁,装有酒的“觞”(酒杯)就在弯弯曲曲的水上漂流,水流时急时缓,觞也就时飘时停。
觞停在谁面前,谁就得赋诗一首,各咏四、五言诗。
赋不出诗便罚酒一杯。
据说游戏中有11人各赋诗二首,15人各赋诗1首,雅集行将结束时,众人公推王羲之作一兰亭序雅集的序文。
王羲之当时已有几分醉意,拿起鼠须笔,在蚕繭纸上面,顷刻写就,文章和字均为一时之冠,人们推为千古杰作。
“兰亭集序”文风清秀、语语珠玑,是古代序跋散文中的妙品,更珍贵的是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之颠。
此序共二十八行、三百廿四字,字字“天马行空,游行自在。
”凡重复的字,写法各不相同,如五个“怀”字、七个“不”字,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表现,都依类赋形,千变万化。
其中“之”字多达二十字,有的如楷书工整,有的似草书流转,但都大小参差,千姿百态,令人赞叹不已。
王羲之酒醒后,连日再写几十本,总觉不如第一次写的,因而更加珍惜,秘藏在家里不轻易示人,并且嘱咐子孙,妥善保存,做为传家之宝。
兰亭里也有一“父子碑”。
传说有一天,王羲之拿着毛笔正在写鹅池两个字。
刚写完鹅字时,忽然朝庭的大臣拿着圣旨来到王羲之的家里。
王羲之只好停下笔来,整衣出去接旨。
在一旁看的王献之,他看见父亲只写好了一个鹅字,池字还没写,就顺手提笔一挥,在后接着写了一个池字。
两字是如此相似,如此和谐,一碑二字,父子合璧,更是成了千古佳话,成就了这块“父子碑”。
最卓越的艺术品,往往在极小的空间里蕴含着极丰裕的艺术美。
《兰亭序》就是一座袖珍式的屹立于尺幅之中的辉煌的书艺殿堂。
唐太宗赞叹它“点曳之工,裁成之妙”。
黄庭坚称扬说:“《兰亭序》草,王右军平生得意书也。
反复观之,略无一字一笔,不可人意。
”《兰亭序》遒媚劲健的用笔美,流贯于每一细部。
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兰亭序》凡三百二十四字,每一字都被王羲之创造出一个生命的形象,有筋骨血肉完足的丰驱.且赋予各自的秉性、精神、风仪:或坐、或卧、或行、或走、或舞、或歌,虽尺幅之内,群贤毕至,众相车现:王羲之智慧之富足,不仅表现在异字异构,而且更突出地表现在重字的别构上。
序中有二十多个“之”字,无一雷同,各具独特的风韵。
重字尚有“事”、“为”、“以”、“所”、“欣”、“仰”、“其”、“畅”、“不”、“今”、“揽”、“怀”、“兴”、“后”等,都别出心裁,自成妙构。
王羲之不仅精于笔法,在处理字形方面,也有着古今鲜见的大才力,历史上除他之外,不乏用笔一流的大家,但细玩其字,于字形的纵横变化上,比起王羲之来手段却总觉有限。
如果说《圣教序》里怀仁有意将不同的字形加以组合的话,我们不妨试以《平安》《何如》《奉橘》来做分析,我们可以找到其以下几个字形方面的规律:
1. 王羲之笔下结字极为强调字的形,该方的一定方,该长的一定长,该圆的也一定圆,外形特征明显,字和字之间字形区别变化无常。
2. 很多字的四角,能恰恰重合在图中的红色框线上,此绝非偶然,楷正的功夫反映在笔下,毫不含糊,如“修载”、“同”、“白”、“尊体”、“何如”“橘”等字。
方正剀切,如垒墙之砖,使通篇端正结实。
3. 三角形的字形不论欹侧,外形特征鲜明,犹如精确的几何计算。
此亦非巧合,乃长期经意所成。
4. 不仅整个字的外形如此,就连字内分开的偏旁部首也同样遵守这种外形规律。
如“明”“复”等字。
5. 外形既定,内部的点画就可以尽可能多的寻求分割变化,以增大同类外形字的细部区别,使通篇变化更加丰富。
如“修”字的几个竖画;“载”字的几个横画;“来”字的两个横画和两组左右连带点共同形成之四个各异的横画;“明”字日月两部分中间的四个短横;“尊”字“迟”字里面有意平行的两组横画;“降”字的右竖斜曲,有意空开中下部等等,犹如篆刻的布白,各显手段,尽量的求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