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及反应机理
配合物反应机理和动力学
(2) 缔合机理(Associative), A机理
x
y xy
+ yrastleow determif_naxgst
中间体,
可检测
速率方程与进入基团y的浓度有关: r = k [ML5X][Y] (SN2双分子亲核取代)
(3).交换机理(Interchange), I机理 (Ia, Id)
XY
HH B
H
H B
H
H
B
H
HB
H H
BH
B 5 H 1 1 (3203)
arachno BnHn+6
3个BHB 6e 2个BBB 4e 0个BB 0 3 个BH2 6e 5个BH 10e 总电子: 26e
styx (3203)表示
三种硼烷之间的关系
斜线方向: –BH, +2H 水平方向: +2H
四. 碳硼烷及金属碳硼烷衍生物
B5H9 C2H2200C 1,5- C2B3H5+1,6- C2B4H6
讨论:实验室用Cr3+(aq)制备Cr(en)33+时,加 Zn的作用是什么?
(无机化学实验4)
第5章 非金属原子簇化合物
B
C
空轨道
1
N
O
F
孤电子对
1
2
3
原子簇
有机
P4 S8(链) 端基
固体硼的结构单元,B12 Ih点群(20面体)
30条边 电子数=123=36, 3610=26
一. 硼烷和碳硼烷 二. 富勒烯和碳纳米管
k2= fk1k2K (Marcus方程)
k: 总反应的速率常数 k1和k2: 两个交换反应的速率常数 K: 总反应的平衡常数 f是由速率常数和扩散速率组成的复合参数
配位化学-中科院总结(4-6章)
(3) [Ni(en)3]2+ 和 [Fe(en)3]2+ 二者中心离子的d电子数不同,其CFSE不同。 [Ni(en)3]2+ : 3d8,电子排布为t2g6eg2,CFSE = -12Dq; [Fe(en)3]2+ : 3d6,电子排布为t2g6,CFSE = -24Dq。 所以, [Fe(en)3]2+ 更稳定。 (4) [Ni(H2O)6]2+ 和 [Ni(en)3]2+ en为螯合配体,其配合物具有螯合效应, 所以, [Ni(en)3]2+ 更稳定。
+ H2O
若为SN2机理: [Co(NH3)5 X]2+
v = k[Co(NH3)5X2+] + H2O 慢 [Co(NH3)5 X H2O]2+
[Co(NH3)5 X H2O]2+ 快 [Co(NH3)5 H2O]3+ + Xv = k[Co(NH3)5X][H2O]≈ k[Co(NH3)5X2+]
6.如何用晶体场理论判断配合物的活性和惰性。 比较活化配合物与反应物的CFSE确定。
7. [Co(NH3)5X]的水解反应机理和速率方程,如何验 证反应机理?
例如: [Co(NH3)5X]的酸式水解 若为SN1机理:[Co(NH3)5
[Co(NH3)5 ]2+ 慢 快
X]2+
[Co(NH3)5]3+ + X[Co(NH3)5H2O]3+
A5 A3 A2 A6 M B1 X4
A5
A5
-X
A2
A3
M B1 A6
4
+Y
A2
A3
M B1 A6
05 第五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2.1 3.0) rH 2 0.1(mol L-1 s -1 ) 3 3
rNH 3 (0.6 0) 0.1(mol L-1 s -1 ) 3 2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r kc ( NO)c(O2 )
2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2.应用速率方程的注意事项
①反应物是气体时,可用分压代替浓度。
如基元反应:
2 NO( g ) O2 (g) → 2 N O2 (g)
r kc ( NO)c(O2 ) rp k p p ( NO) p(O2 )
2
2
②固体或纯液体不写入速率方程。
mol· -1· -1 L min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1.1 平均速率
对任一化学反应:
aA bB
选用产物表示时, 取 + 号;选用反 应物表示时,取 - 号,目的是使 反应速率为正值。
在时间间隔△t内,其平均速率为:
c( A ) rA t c( B ) rB t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1. 速率方程
如任意反应:aA + bB = dD + eE
速率可表示为:
r k c c
x A
y B
k 为反应速率常数;
x、y 分别为反应物A、B的反应级数;
x + y为反应的总级数。
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
殷焕顺
质量作用定律-古德贝格(Guldberg)
质量作用定律
描述:在一定温度下,对简单反应(或复合反应中 的基元反应),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以反应方程式中 化学计量数为指数的反应物浓度的乘积成正比。
第五章配合物反应动力学
第五章配合物反应动⼒学第五章配合物反应动⼒学研究范围:取代、氧化还原、异构化、加成与消除、配体上进⾏的反应本章只讲述:取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第⼀节:取代反应动⼒学例:L5M-X+Y L5M-Y+X⼀、取代的反应机理1、离解机理(SN1机理,D)慢a.L5M-X = L5M+ X(配位数下降6 5)b.L5M+Y=L5M-Y速率⽅程:d[L5M-Y]/dt = k[L5M-X]速率与Y的浓度⽆关,是对[L5M-X]的⼀级反应2、缔合机理(SN2机理,A)慢a、L5M-X+Y = L5MXY(配位数升⾼6 7)b、L5MXY = L5M-Y + X反应速率:d[L5M-Y]/dt = k[L5M-X][Y]动⼒学上属于⼆级反应。
* SN1和SN2是两种极限情況,⼤多数反应都是按照这两种极限情况的中间机理进⾏的。
3、交换机理(I)离解机理是旧键断裂,缔合机理是新键形成,前者是先破后⽴,后者是先⽴后破,在实际的取代反应中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形成是同时发⽣的。
取代反应最可能进⾏的⽅式是:取代的配体接近的同时,被取代的配体逐渐离去,即配合物发⽣取代反应时配位数没有变化,新键的⽣成和旧键断裂同时进⾏,彼此相互影响,这种机理称交换机理或称I机理。
I机理⼜可进⼀步分为I a和I d机理:I d机理是取代反应中离去配体的影响⼤于进⼊配体的影响。
I a机理是取代反应中进⼊配体的影响⼤于离去配体的影响。
DML n X + Y ML n + X +Y ML n Y + X (1) (3) X (7) I ML n ML n X ...... Y (4) Y ML n Y (X)(2) A X (6) MLn (5) YD 机理:途径(1)→(3)→(7) A 机理:途径(1)→(2)→(5)→(6)→(7) I 机理:途径(1)→(2)→(4)→(6)→(7) ⼆、活性与惰性配合物及取代机理的理论解释配离⼦发⽣配位体交换反应的能⼒, 是⽤动⼒学稳定性的概念来描述的, 配体交换反应进⾏得很快的配合物称为活性的配合物,⽽那些交换反应进⾏得很慢或实际上观察不到交换的配合物则称为惰性配合物。
第五章配合物反应机理和动力学
研究范围
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反应类型有很多,归纳起来有五大类:
(1)取代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转移反应)
(3)异构化反应(如顺反异构,键合异构等)
(4)加成和消除反应
(5)配位配体的反应(以不断裂配位配体的金属-配位键为特征,
因此反应过程中不会发生颜色的变化)
如:[(NH3)5Co─NCS]2+
反应速率= k[ML5 X] ( 速率方程与进入基团y的浓度无关,SN1单分子亲核)
例:Co(CN)5H2O2
k1 k2
Co(CN)52 + H2O
Co(CN)52 + Y k3
k4
Co(CN)5Y3
Y分别为Br, I, SCN, N3时, k1值均为1.6103s1 说明反应与进入基团无关。
酸性水解(酸性条件下的水合作用)
反位影响
大量试验数据表明:配体的反位影响实际上往往比顺位影响大得多。 对于σ电子体系的反位影响的大小,可用振动光谱,X射线结构分 析和其它试验方法观察。其伸缩振动频率与键的强度成正比,与键 长成反比。
对于π成键配体对金属与其它配体的π键的影响,实验上一般采用 红外光谱法。 例如,金属羰基络合物中CO的伸缩振动频率取决于多少电子密度由 金属的满充d轨道反馈到CO的π*反键上,其反馈的量多少与C、O之 间的键强度及CO的伸缩振动频率成反比。 如果CO的π*反键轨道上的电子密度被络合物的反位π受主配体所拉 走,则CO的伸缩振动频率就增大。
反位效应 苏联学者契尔纳耶夫首先发现了平面正方形络合物取代反应的动
力学反位效应。他指的是反位配体对离场基团被取代速度的特殊 效应。在金属络合物取代反应中反位配体的效应最引人注目。
动力学反位效应(kinetic trans effect)序列 CN- ~ CO ~ C2H4 > H- ~ [SC(NH2)2] ~ PR3 ~ SR2 > CH3- > C6H5~ NO2- ~ I- ~ SCN- > Br- > Cl- > RNH2 ~ NH3 > OH- > H2O
中科院研究生课件《催化原理》第五章配合物催化剂及其作用机理
催化原理
第三章:催化作用的化学基础 化学反应的电子概念;基元化学 反应机理;晶体场和配位场理论;均相、多相和酶催
化反应机理的同一性;催化剂结构对其催化性能的影
响 第四章:酸、碱催化及其作用机理 酸、碱的定义;一般酸、碱
催化反应;特殊酸碱催化反应;一般酸、碱和特殊
酸、碱催化反应的区别;酸函数和酸强度; Bronsted 规 规则; Lewis酸催化 第五章 配合物催化剂及其作用机理 配合物催化剂分类;配合 物催化剂的作用特点;配位催化中的有效原子规则及 其基元反应分类;配位催化中的多催化剂体系;各种
热烈欢迎
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们
进入中科院研究生院深造
催化原理
无机化学 有机化学 物理化学 分析化学 无机化工 化学工程 化学工艺 应用化学 生物化工 工业催化
催化科学与 化工机械 应用化学
化学工程
与技术
我国1971年开始
催化原理
无机:合成氨、硝酸和硫酸 ,自然涉及Fe, Pt, V2O5催化剂, 有机:生产甲醇、乙酸(甲醇+CO)和苯乙烯(乙苯脱氢)就 会涉及Cu-Zn-Al,Rh络合物,Fe3O4-K2O-Cr2O3; 分析:化学传感器;
加热方法
光化学方法 电化学方法 辐射化学方法
缺乏足够的化学选择性,消耗能量
消耗额外的能量
催化方法 既能提高反应速度,又能对反应方向进行控制, 且催化剂原则上是不消耗的。 应用催化剂是提高反应速度和控制反应方向较为有效的方法。 故催化作用和催化剂的研究应用,成为现代化学工业的重要 课题之一。
催化原理
第一章 绪论 1.1 催化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历史 1.1 1.催化剂的发展历程 1.1 2.催化理论的发展过程 1.1 3.催化原理的有关资料 1.1 4.催化研究进展对工艺的影响 1.2 催化作用的化学本质 1.3 催化研究中的方法论
有机化学第5章
CH3 C CHCH2CH2OH
(80%)
亲电加成
• 由于Π键较弱,且Π电子云分布在σ键所在平 面的上方和下方,受原子核束缚力较小,流动 性较大,容易极化,也容易给出电子,起到电 子源的作用。 • 因此含有Π键的烯烃和炔烃均易受缺电子的亲 电试剂的进攻而发生反应,称为亲电加成。
加卤素
C C + X2 C X C X
• 烯烃和炔烃都不溶于水,溶于有机溶剂,如苯、 乙醚、氯仿和石油醚中。
不饱和烃的化学性质
• 加成反应 • 氧化反应 • 聚合反应
加成反应
• 加成反应:不饱和键中Π键断开,分别 与试剂中的两个1价的原子或基团结合, 形成两个新的σ键而生成加成产物。
C C + Y Z C Y C Z Y C C + Y Z C Y C Z Y Z C Y Z C Z
CH
+ E (亲电试剂)
+
RC (sp)
+
CHE
(1)
烯基碳正离子
• 在烯基碳正离子(1)中,中心碳原子是sp杂化, 虽然两个σ 键处在同一直线,键角180o,相距 较远。 • 但余下的两个相互垂直的p轨道只有一个是空 轨道,另一个形成Π键的p轨道是电子占有轨 道,它和两个σ 键呈90o角,相距较近,排斥 力较大,能量较高,需要较大的活化能,因 而反应速度小。
CH3 C CH3
OSO 2OH
硫酸氢酯水解生成醇
C H3C H2O S O O H 2
+
HO H
C H3C H2O H
+
HO S OO H 2
H3C
H C
CH3
+
HO H
H3C
有机合成课件第5章缩合反应
phCHO+C3 H C2 H C2 HCC3 H
O
浓 HClPhCCHCC3 H
C2 H C3 H
O
phCHO +
CH3
O
PhCH
CH3
NaOH,ROH
回流
O
HCl PhC2H
63%
CH3 略
CHO +
C3 H
H2C CO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EtONa
CHO H2C
C3 H
C3 H O
C3 H
ph C C ph
ph
a. 反应机理:碱催化
O
O
RCH 2 RCH 2 RCH 2
C
R' + B -
O
O
C + CH C R'
R'
R
OH
O
C C C R'
RCH
C R' + HB
O
O
H RCH 2 C C C R'
R' R
HB
OH
O
B-
H
RCH 2 C C C R'
R' R
O
R' R
HB RCH 2 C C C R' + H 2O + B -
第五章 缩合反应
一.概述 1.概念
凡两个或两个以上有机化合物分子之间相 互反应,形成一个新链,同时放出简单分 子 ;(H2O,ROH, 氨 , HX 等 ) 或 两 个 有 机 物 分 子通过加成形成较大分子的反应均称为缩 合反应(Condensation Reaction)
第五章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
第五章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内容包括反应速率和反应机理。
研究配合反应动力学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把具有实用意义的化学反应最大效率地投入生产,必须研究这一反应所遵循的动力学方程和反应机理,从而获得必要的认识,以利于设计工艺设备和流程。
二是希望通过化学反应动力学的研究,寻找化学变化时从作用物到产物过程中所发生的各步反应模式,在广泛实验基础上概括化学微观变化时所服从的客观规律性。
化学反应可能以各种不同的速率发生,有些反应慢得无法测定其变化,而另有一些反应则又太快,是人们难以测量其速率。
根据不同的反应速率,可选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来研究。
适合于一般反应的实验方法有:直接化学分析法,分光光度法,点化学方法或同位素示踪法。
五十年代以来,应用快速放映动力学的测定方法来研究配合物,大大扩充了配合物动力学的研究领域,目前已发展了二十多种快速实验技术,如横流法、淬火法、核磁共振和弛豫法等等。
其中有些方法可以测量半衰期达到10-10秒的速度,接近于分子的扩散速度。
在化学反应中,通常发生旧的化学键的断裂核心的化学键的形成,因而从反应物到生成物的过程中,通常要发生反应物分子的靠近,分子间碰撞,原子改变位置,电子转移直到生成新的化合物,这种历程的完整说明叫做反应机理。
反应机理是在广泛的实验基础上概括出的化学反应微观变化时所服从的客观规律性。
它不是一成不变的,当新的信息被揭露或当新的概念在新科学领域得到发展的时候,反应机理也会随之变化。
研究反应机理可以采用许多手段,如反应速率方程、活化热力学参数、同位素示踪法等。
有关配合物反应的类型很多,有配合物中金属离子的氧化还原反应、取代反应,配合物中配体得宠排(消旋化作用和异构化作用)以及配体所进行的各种反应、配位催化等。
本章主要介绍配合物取代反应和盐化还原反应的动力学特性。
第一节配合物的取代反应取代反应是配合物中金属-配体键的断裂和代之以新的金属-配体键的生成的一种反应。
配合物反应机理和动力学性质
反位效应的理论解释:
① 极化理论 极化 * 中心离子:Pt(II) > Pd(II) > Ni(II)
* L顺序: I- > Br- > Cl- >F-
反位效应的理论解释:
① 键理论 * 具有键的配体,反位效应强,C2H4, CN-, CO
键理论认为反的形成,增强了过渡态的稳定性, 削弱了反位M-X键的电子云密度
其取代反应多经过一个五配位的三角双锥型过 渡态,为双分子取代缔合机理,SN2。
四配位的d8电子组态的金属离子,价层有16个 电子,配位不饱和;
解离机理:三配位中间体,14电子 缔合机理:五配位中间体, 18电子
4.平面四方型配合物
反位效应 (trans effect) 与离去基团处于反位上的配体,对取
trans-Pt(II)(NH3)2Cl2
Cl Pt Cl 2- 浓NH3 Cl Cl
H3N Pt NH3 2+ ClH3N NH3
+
Cl Pt NH3 ClH3N NH3
Cl Pt NH3 H3N Cl
反位效应 (trans effect)
反位效应已被一系列实验证实: 多为缔合机理,存在五配位-三角双锥型活性
亲核取代为配体之间的取代反应,是常 见的配位取代反应。
2.取代反应的机理
当配位数和氧化态不改变时,亲核取代 反应可能以两种典型机理进行:
解离机理(dissociative mechanism) D机理 缔合机理( associative mechanism) A机理
(1).解离机理 (Dissociative Mechanism)
MLn MLn-1 + L (慢) 决速步:键的断裂 MLn-1 + Y MLn-1Y (快)
2013-第五章--配合物的稳定性
与反应对应的形成常数叫逐级稳定常数,分别用
k1、k2、k3和 k4表示。
K稳=k1·k2·k3·k4
lg
K稳=Klgfθ1k1+lgk2+lgk3+lgk4
2. 稳定常数的应用
① 判断配位反应进行的方向
Ag(NH3)2+ +2CN -
Ag(CN)2- + 2NH3
查表求
Kf Ag(NH3)2+ = 1.7×107 Kf Ag(CN)2- = 1.0×1021
5-1.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 1.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不稳定常数
稳定常数:
Cu2++4NH3
Cu(NH3)42+
K稳=
[Cu(NH3)42+] [Cu2+][NH3]4
不稳定常数: Cu(NH3)42+ Cu2++4NH3
1 K不稳 = ——
K稳
K不稳= [Cu2+][NH3]4 [Cu(NH3)42+]
K = 5.8×1013平衡常数很大,说明上述反应很完全。
② 计算溶液中有关离子的浓度
③ 讨论难溶盐生成或溶解的可能性
④ 计算电极电势
① 判断配位反应进行的方向
Ag(NH3)2+ +2CN -
Ag(CN)2- + 2NH3
可以看作是 下列两个反 应的总和:
Ag(NH3)2+ Ag++2CN-
Ag++2NH3 Kd Ag(NH3)2+ Ag(CN)2- Kf Ag(CN)2-
[Cu(H2O)3NH3]2+ + H2O
[Cu(H2O)3NH3]2+ + NH3
[Cu(H2O)2(NH3)2]2+ + H2O
第五章_金属有机化学-2
5.6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非常复杂,但随着 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已将众多的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 的化学性质归纳为若干基元反应,它们也构成了配位催 化反应机理的基本框架。按照它们反应的类别,可以分 为若干个基元反应。
30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25
b) 金属相同 1. R(Et)-M < Me-M < Ph-M < CF3-M
2. 烷 基 - 金 属 配 合 物 中 , 不 同 烷 基 其 稳 定 性 不 同 : 伯碳> 仲碳> 叔碳;
3. 对称性好的金属有机化合物稳定性大于对称性差的金属 有机化合物。 4. 金 属 - 碳 键 中 碳 的 电 负 性 越 强 , 如 杂 化 轨 道 中 S 成 分 越 多 或 碳 上 连 有 提 高 碳 的 电 负 性 的 基 团 , M-C 键 的 稳定性就增加。
烯烃或炔烃可以通过插入金属与氢或金属与碳之间 的键中或取代某个配体而生成新的配位化合物。这是制
备金属-烷基化合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多两个碳原子)
M-X
+ C
C
M
C
C
X
X通常是H或烷基; M可以是所有的金属,特别是硼、铝、硅和过渡金属。
12
工业上制备烷基铝的主要方法:
Al + 3/2H2 + 3C2H4 Et3Al
N2 Cl
+
-
HgCl HgCl2
Cu
+
COCl
COMn(CO)5 NaMn(CO) 5
- CO
Mn(CO)5
+
20
6. 碳环键合
绝大多数四碳键合的配位体是用四碳键配位体如丁 二烯、 1,3- 环己二烯等与金属有机化合物直接反应,取
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
从反应物到产物之间会生成一种中间化合物。
2、活性与惰性配合物及理论解释
1、活性与惰性配合物
1)定义:配体可被快速取代的配合物,称
为活性配合物;配体取代缓慢的配合物,称
为惰性配合物
过渡态
2)与热力学稳定常数的关系 Ea 活性与惰性是动力学上的概 反应物 念,不可与稳定性混为一谈。
解释反位效应地理论主要有两种: 极化理论:
+ -
+- + -+
+
π键合理论:
+ -
+ - +- - +
+
2)应用(制备配合物)
2-
-
Cl
Pt Cl NH3
Cl
Pt NH3 NH3
Cl
NH3 Pt
Cl
Cl
Cl
Cl
Cl
NH3
NH3
Pt
NH3
2+ Cl-
NH3
Pt
NH3
+ Cl-
Cl
NH3
Pt
NH3
NH3
Br-、NO3-)的酸性水解反
反应物
HT
应过渡焓保持恒定。
产物
(2)发现下列反应
反应坐标
[Co(LL)2Cl2]+ + H2O = [Co(LL)2(H2O)Cl]2+ + Cl* LL=H2N-(CH2)n-NH2,(乙二胺、丙二胺、丁二 胺)的速率随(LL)体积增大而增大,这支持SN1机 理。
结论:八面体配合物的酸性水解大多为SN1机理, 但SN2不能排除。
sp3d2外轨型配合物:
↑↓
第五章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
第五章 配合物在溶液中的稳定性在配位化学的研究应用中,常提及配合物的稳定性问题,配合物的稳定性在化学上有重要意义。
对配合物而言,其稳定性可包括热力学稳定性、动力学稳定性、氧化还原稳定性以及在水溶液、非水溶液或融盐中的稳定性等。
习惯上所说配合物的稳定性并且应用最多的是在水溶液中的热力学稳定性。
本章主要讨论热力学范畴的配合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常数和配位平衡,以及影响稳定性的因素和氧化还原稳定性等问题。
5. 1配合物的几种稳定常数稳定常数有不同的表示方法,在水溶液中经验平衡常数与标准平衡常数是一样的,故在讨论时所用平衡常数均为经验平衡常数。
5.1.1.浓度稳定常数(生成常数)和不稳定常数(解离常数)若M 表示金属离子,L 表示配体,则配离子的生成平衡与解离平衡一般可分别以下式表示,为简明起见略去各物种电荷:由此可见, )f K K (或稳越大,表示配离子越难解离,配合物也就越稳定。
故稳定常数是衡量配合物在溶液中稳定的尺度。
5.1.2. 逐级稳定常数与积累稳定常数实际上,配离子在溶液中的生成与解离都是逐级进行的:上式中的n K K K ,.......,21称为配离子的逐级稳定常数。
对以下各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积累稳定常数,以 n βββ,.......,21表示:][]][[)(]][[][)(n nd nn f nML L M K K L M ML K K ML nL M ==+或或不稳稳 ]][[][.......................................................................]][[][]][[][1n 122 21 L ML ML K ML LML L ML ML K ML L ML L M ML K ML LM n n n n --=+=+=+第i 级积累稳定常数与逐级稳定常数之间的关系为:f K K K ......211=β。
5.1.3.混合配体化合物的稳定常数如配合物的形成过程:则:)(,][]][[][ij ji j i ij K N n N n j i B A M B MA ββ==≤=+=稳时,当ij β为混合配体化合物的积累稳定常数,n为配位数,N 为中心原子(离子)的最高配位数.若形成过程为:若形成过程为:这些稳定常数均为多重平衡的总结果,即总的平衡常数,它反映了体系达平衡后各个浓度之间的关系。
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的机理和应用
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的机理和应用一、引言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个领域。
随着人们对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追求,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
本文将从机理和应用两方面介绍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二、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的机理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的机理可以分为两个方面:配位作用和传递作用。
首先,有机金属配合物通过配位作用将催化反应物结合在一起,从而使反应物形成稳定的过渡态;其次,有机金属配合物通过传递作用将电子或原子或能量传递到反应物中,从而促进反应物之间的化学反应。
具体来说,有机金属配合物的配位作用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1)骨架主体的配位作用。
有机金属配合物的骨架主体通常是有机基团,它们可以将反应物吸附在它们的中心位置上,并通过共轭作用和空阻效应来促进反应。
(2)配体的配位作用。
配体是有机金属配合物的重要组分,它们通过与金属离子配位来约束金属的电子密度和空间位形,从而调节催化性能。
(3)质子化作用。
有些有机金属配合物在催化反应中可发生质子化,从而产生质子和相应的中间体,进而提高反应活性和选择性。
以上三种配位作用通常是同时发生的,并协同作用来影响反应的机理和动力学。
三、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的应用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有机金属配合物的设计和合成是有机金属化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它涉及到多个学科的交叉研究,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等。
催化剂的设计和合成可以改变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从而提高反应的效率和产量。
(2)有机合成反应。
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在有机合成反应中应用广泛,如烯烃加成、烃化、氧化和还原等。
这些反应已成为有机合成领域内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的应用以及对其机理的深入了解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3)材料合成和表征。
有机金属配合物催化反应也可以用于材料的合成和表征。
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研究
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研究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是化学领域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催化反应是通过引入催化剂来加速反应速率的过程。
而配合物催化剂是由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体形成的配合物。
在催化反应中,配合物催化剂通过与底物发生相互作用,改变反应的活化能,从而提高反应速率。
本文将探讨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和应用前景。
一、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方法1. 实验方法研究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的实验方法主要包括动力学研究、核磁共振(NMR)研究和X射线晶体学研究等。
动力学研究通过测量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得到反应级数和速率常数等信息。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和催化剂的作用机理。
NMR研究可以通过观察反应物和产物在催化剂作用下的化学位移变化,揭示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同时,NMR还可以用于研究配合物催化剂的结构和构象变化。
X射线晶体学研究可以通过解析催化剂的晶体结构,揭示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空间排布和相互作用。
这种方法对于理解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和反应机理有着重要的意义。
2. 计算方法除了实验方法外,理论计算方法也是研究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的重要手段。
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可以通过计算配合物催化剂的电子结构和能量变化,预测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路径等信息。
常用的计算方法包括密度泛函理论(DFT)、分子力场(MM)和分子动力学(MD)等。
这些计算方法可以帮助研究者预测催化剂与反应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机理,为实验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二、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的应用前景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在有机合成、能源转化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有机合成领域,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可以帮助合成有机化合物的高效方法。
例如,金属有机配合物催化剂可以用于不对称催化合成手性化合物,从而在药物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在能源转化领域,配合物催化反应机理的研究可以用于开发新型能源材料和催化剂。
例如,金属配合物催化剂可以用于氢气产生和氧气还原反应,从而实现高效能源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符合上述规则 对称性允许反应 不符合上述规则 对称性禁阻反应
1. 基本概念
顺式加成 反式加成
LUMO(g*)
2.1 取代反应机理的分类
(1)离解机理(D机理,SN1机理)
[M(H2O)x ]n Lm [M(H2O)x1L]nm H2O
(M
Al3
,
Sc3
,
Be2
,
etc.;
L
SO
2 4
,
S2O32
,
edta,
etc.)
反应速率只与水合金属离子溶度有关,与外来配体L无关。
反应机理:
r k[M(H2O)x ]
1. 基本概念
1.7 活化参数
通常反应机理不能够ΔG =ΔH -TΔS
h: 普朗克常数, h=6.62610-23 J·s; R: 摩尔气体常数; T: 温度 H: 活化焓变——过渡态与反应物之间的焓变之差 S: 活化熵变——过渡态与反应物之间的熵变之差 G: 活化自由能
电子转移反应机理: H. Taube (1983年Nobel 化学奖) 溶液中电子传递理论:R. A. Marcus (1992年Nobel 化学奖)
研究内容 & 反应机理的推断: (1)各种因素(分子结构、浓度、温度、催化剂等)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2)反应物结构和性质、过渡态结构、中间体及产物的检出和鉴定 (3)反应速率方程 确定速率控制步骤 反应机理 意义: (1)了解配合物的电子结构在反应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从而控制反应; (2)预测化合物的反应性,指导新化合物的合成。
顺式加成
平面四方形Ir(I)配合物的氧化加成反应中对称性匹配的两种前线轨道相互作用形式 注:(a) 与(c)中另两个配体L分别在纸面上下
1. 基本概念
1.4 活性(liable)配合物和惰性(inert)配合物
——取代反应的难易,动力学性质 活性配合物:
0.1mol/L配合物和配位剂,25oC,1分钟之内完成反应。 惰性配合物:
1. 基本概念
(3)氧化还原反应(电子迁移反应)——中心原子的氧化态发生变化
(4)加成和离解反应(氧化加成和还原消除)——配位数发生变化
(5)配体的反应
COCH3
H3P O4
CO CH3
AlCl3
COCH3
COCH3
Fe
Fe
Fe
+
Fe
(CH3CO)2O
(CH3CO)2O
COCH3
1. 基本概念
1. 基本概念
配合物尺寸的变化——键长键角的变化,新键形成与否 ΔVsol,溶剂化活化体积 (solvation activation volum);反映溶剂重组引
起的体积改变。
由反应物到过渡态时配体实体没有形式氧化态改变, ΔVsol变化较小,可忽略; 当形式氧化态改变, ΔVsol不能忽略。
2. 配体的取代反应
ln(k/T) 1/T, 斜率ΔH 截距ΔS
ΔH(大、+) & ΔS (+) 离解/交换离解机理 ΔH( 小、+) & ΔS (-) 缔合/交换缔合机理
1. 基本概念
ΔVexp = ΔVintr + ΔVsol
ΔV,活化体积,过渡态与反应物之间的偏摩尔体积差; D机理(+)、A机理(-) ΔVintr,固有活化体积 (intrisic activation volum);体现从反应物到活化
[M(H2O)x ]n slow[M(H2O)x1]n H2O [M(H2O)x1]n Lm fast[M(H2O)x1L]nm
键的断裂是反应速率的决定步骤
2. 配体的取代反应
(2)缔合(置换)机理(A机理,SN2机理)
[Pt(NH3)3Cl] Br [Pt(NH3)3 Br] Cl r k[Pt(NH3)3Cl ][Br ]
1. 基本概念
1.2 配合物的反应类型
(1)取代反应——中心原子的氧化数及配位数均不变
[Cu(H2O)4 ]2 4NH3 [Cu(NH3)4 ]2 4H2O
[Cr(H2O)6 ]Cl3
Cl[CrCl( H2O
H
2O)5
]Cl2
Cl[CrCl H2O
2
(H
2O)
4
]Cl
紫色
绿色
(2)异构化反应
1.3 前线轨道对称性规则(双分子基元反应)
(1)在基元反应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两个反应物分子的前线轨道——HOMO 和LUMO。当分子接近时,电子从一个分子的HOMO流入另一个分子的LUMO; (2)HOMO和LUMO的对称性匹配,能产生净重叠;
(3) HOMO和LUMO的能量(能级)接近(约6eV以内);
配合物的反应动力学 及反应机理
1. 基本概念
1.1 反应机理&研究目的
金属配合物生成反应机理(快速化学反应): M. Eigen, R. G. W. Norrish, G. Porter (1967年 Nobel 化学奖)
前线轨道理论&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K. Fukui,R. Hoffmann (1981年Nobel 化学奖)
上述条件下,反应进行得很慢,但也许很完全。
[Co(NH3 )6 ]3
6H3O
[Co(H2O)6 ]3
6NH
4
(K
1025 )
惰性,不稳定
活性,稳定(lgb4=20)
1. 基本概念
含CN-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和交换反应速度的比较
配合物
lgbn
[Ni(CN)4]2- 22
[Mn(CN)6]3- 27
弛豫法 (Eigen, 10-1 s > t1/2 > 10-9 s):通过外界因素(温度、压力、电场强度等) 的急剧变化来连续扰动某个反应的平衡位置,测定达到新平衡过程所需的的弛豫时 间,从而测定反应速率。
1. 基本概念
1.6 势能曲线
活化(自由)能
过渡态:瞬间存在的不稳定物种; 中间体:相对稳定的过渡化合物,在慢反应中能检测其存在;
[Fe(CN)6]4- 37
[Hg(CN)4]2- 42
[Fe(CN)6]3- 44
交换反应速度 非常快 中等程度 非常慢 非常快 非常慢
热力学 动力学
活 性
稳 定 性
1. 基本概念
1.5 研究方法
由反应进行的快慢,即反应所需时间范围决定 慢反应(t1/2 1 min):常规方法( 滴定法、光谱法、同位素示踪等) 快反应:波谱法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