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合集下载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概论》课件PPT第1章-社会运行概述

社会学学科发展
创立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30年代—19世纪末)
力图为科学创立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
孔德的社会学思想
《实证政治学》、《实证哲学教程》、《实证精神 论》、 《实证主义概论》、《实证政治体系》
主要观点
社会学是继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之后的最重要最 复杂的一门科学,其对象就是社会现象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
涂尔干的“社会事实”和实证方法论 滕尼斯的“社区”和“社会” 齐美尔的形式社会学 帕累托的普通社会学 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索罗金的整合社会学 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
社会学学科发展
形成时期的社会学理论特点
逐渐抛弃了包罗万象的理论体系 致力于创立社会学学科的新视野和新方法 用一定的方法论指导开展经验研究 使社会学真正具备独的学科特征
经济社会学、消费社会学、工业(产业)社会学、企业 社会学、交通社会学、政治社会学、权力社会学、宗教 社会学、法律社会学、教育社会学、人才社会学、科学 社会学、建筑社会学、信息社会学、网络社会学、传媒 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医学社会学、职业社会学、福利 社会学、体育社会学、文学社会学、艺术社会学、小说 社会学、影视社会学、城市社会学、农村社会学、家庭 社会学、闲暇社会学、组织社会学、管理社会学、发展 社会学、文化社会学等等。这类的分支学科最多
社会问题——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社会失调, 社会失范,规范真空,社会矛盾、社会冲突、制度冲突, 文化冲突,人口问题,贫困问题,城市问题,家庭问题 等等。
社会控制——其“涵盖”和发展的重要概念有:强制性 (硬)控制、非强制性(软)控制,自我控制,舆论控 制,控制手段、控制工具,越轨,犯罪,等等。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及其理论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1.分化:是指事物由同质性的状态向异质性的状态的变化。

当它被用来表示社会状态的一种变化时,则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角色、集合体逐步分化成为承担某种专门的单一功能的多个角色或部门的过程。

•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各种角色和集合体在形式上彼此相互脱离,日渐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但同时在实质意义上则越来越相互依赖。

社会分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普遍事实,是社会发展(进化)的基本形式。

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分化的规模还和速度,都是以前的社会所无法比拟的。

•社会分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不平等,即它可能是一种水平分化,只意味着社会结构各个单元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离,并不造成哪一个社会单元相对于另一个社会单元的特权地位。

•当社会分化的结果不仅表现为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专门化,而且还表现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角色地位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高于、优越于另一些角色地位时,就出现了垂直分化。

•正是垂直分化产生了社会分层。

2.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地位多样化3.划分的两个角度1)水平分化2)垂直分化•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

•社会的垂直分化也表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特点。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1.社会分层: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些成员得以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①社会分层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和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②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之所以会占有高低不同的地位,享有多寡不均的社会资源。

③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1.主流意见:一元标准;多元标准。

社会学概论(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社会流动)

社会流动含义: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个地位的移动(包括地理空间的移动)前提: 个人在社会位置的非固定化一定的社会位差存在(动力)社会结构的开放性(可能)社会流动和社会分层的关系有分层才有社会流动的可能与必要性有流动才能促进社会分层结构的重组社会分层是从静态角度描述社会流动是从动态角度描述社会流动的基本类型(227)垂直流动和水平流动垂直流动:人们在同一分层结构中不同层次的纵向流动向上流动向下流动作用:调动人的积极性,形成开放的社会结构水平流动:人们在同一社会层次上的横向流动(主指职业变动)作用:有利于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个人发展同代流动和异代流动同代流动:个人在一生中经历社会地位的变化作用:反映个人全面发展程度代际流动:同一家庭中两代人在社会地位方面的变化作用:反应社会变迁结构性社会流动和非结构性社会流动结构性社会流动:因为社会结构的变化引起的大规模社会流动特点:规模大,快速急剧非结构性社会流动:由于个人原因造成的社会流动影响社会流动的社会因素(一)社会分层结构的类型1.开放性社会结构2.封闭性社会结构:人才退化(二)先赋因素:社会背景,种族,民族,性别(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四)社会制度和政策:户籍,人事,分配(五)社会资本(社会关系资本)(六)文化价值观念1.社会流动观:受传统观念和生活环境影响2.社会职业观:受职业声望影响3.社会竞争观:受竞争意识影响合理的社会流动(一)合理的社会流动:能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社会流动1.量的合理性最低标准:满足社会发展基本需要最高标准:不能超过社会承受力2.质的合理性有利于社会发展,促进机会平等(1)普遍性原则:开放范围和标准的普遍性,避免行业垄断和地方保护(2)自获性原则:强调后天努力合理社会流动的意义:1,形成开放,动态的社会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不平等2,拓宽各阶层间的接触层面,加强了解和联系3,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社会进步。

社会学概论丨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丨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流动
• 声望(社会地位):一个人从他人那里获得的评价或认可的程度,一 种主观评价的社会地位
• 2、三个方面之间的关系:
• 三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影响是互相的,而不是单向度地一方决定另 一方的关系。
评析
• 1、经济地位具有根本的意义 • 2、韦伯没有解释权力和声望是从何而来的 • 3、韦伯的理论把社会阶级、阶层、社会地位群体分层标准混同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级、阶层理论
• 我国逐步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阶级斗争 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矛盾主要是大量的人民内部矛盾。
• 如何处理社会主义时期阶级、阶层关系,成为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 重大课题。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进程中, 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在社会主义社会,特 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仍然存在,有时 在国内外各种因素的作用下还会激化,但我国的主要矛盾不是阶级斗 争,阶级关系主要表现为各劳动阶级之间、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关 系,更多的是一种协作而非对抗关系。
第六章 阶级、阶层与社会 流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第一节 阶级与阶层
一、阶级、阶层概念的区别与阶 级、阶层分析 “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 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 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 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 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为取 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 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 阶层: • 由经济地位或社会特征相似的人所构成的社会群体 • 有两种阶层现象: • 第一种指的是阶级内部的阶层现象 • 第二种指的是阶级外部的阶层现象,认为阶层可以跨越阶级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

社会学概论引言:社会学起源于19世纪末期,是一门利用经验考察与批判分析来研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

社会学家通常将经济学、政治学、人类学、心理学等一起并列于社会科学来进行研究。

因其兴起的历史背景,社会学研究的重心很大一部份是放在现代社会中的各种生活实态,或是当代社会如何形成演进以至今日的过程,不但注重描述现况,也不忽略社会变迁。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范围广泛,小到几个人面对面的日常互动,大到全球化的社会趋势及潮流。

摘要:本文对社会学中的一些概念,比如文化、社会分层、社会角色等进行了解释,阐述了这些概念在社会中的意义以及作用。

关键词:社会学文化社会分层社会流动社会互动社会角色正文:一、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对文化这样下定义:文化或文明,依民族志上广义地讲,是一个整体,包括人在社会中所习得的知识、信仰、美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任何其他的能力与习惯。

最初给文化下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而为后来人所常引用的是英国人的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文化是指那一群传统的器物、货品、技术、思想、习惯及价值而言的。

克罗伯和克拉克洪说: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那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由选择得到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其中尤以价值观最为重要。

而我国学者普遍认同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或“人的一切生活方式和为满足这些方式所创造的事事物物,以及基于这些方式所形成的心理和行为。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从形式上可以分为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

物质文化是指人们创造出来能供人们使用的器物,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产物。

非物质文化也称精神文化,是指一个文化里那一部分用来指导人们互动与解决困难的知识、信仰、价值和规则,以及如何使用物质文化的知识、观念、态度的整体。

社会学概论第八讲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PPT精选文档

社会学概论第八讲 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PPT精选文档

社会分化的类型区分Fra bibliotek水平分化
垂直分化
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和特征,将 社会成员分为不同类型的地位 群体,这些群体从公认的社会 价值系列看不存在高低差别, 即他们的生活境况、互动影响 力大体相等。处于水平分化的 各个地位群体在根本利益、基 本态度、社会表现等方面没有 明显差别,具有较大一致性, 易于互相协调和整合
本讲基本内容
• 第一节 社会分层 • 第二节 社会不平等 • 第三节 社会流动
第一节 社会分层
• 一、什么是社会分层(social stratification) • 1.概念 • 社会学所说的社会分层指的是依据一定的具有社会意义的 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 次的过程与现象。社会分层体现着社会不平等。 • 社会分层的特征: 久远性 普遍性 社会定势化 差异性
正式的社会地位
继承 分配
社会属性
权利
社会地位
特点 社会角色
社会化 创造性活动
非正式的社会地位
义务
个人社会 地位具有 多重性: 第一,场 合(外显) 地位的多 重性;第 二,素质 (潜在) 地位的多 重性。
• 4。社会分化 • 1)社会分化及其后果 • 社会差别源于社会分化。分化一般是指事物由同 质性向异质性的变化。社会分化在社会分层研究 中特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 一种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 会地位的过程。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是社会 分化的两大特征。 • 后果:一是有助于提高社会的整体功效;二是社 会分化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大了社会整合的难度。
结果的不平等
• 2.人的差别 • 自然差别:依据某种自然属性,将设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 的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上存在的各种差异。 • 社会差别: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 方面的差异。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社会学概论(Introduction to Sociololgy)说明【课程简介】《社会学概论》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

本课程的基本任务是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本课程的核心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学的产生,社会学的重要研究领域,诸如社会群体、社会互动、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等。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是让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本知识,能够运用正确的社会学理论观察、分析现实中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适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正确认识社会,并探索其中的规律,了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以及其学科特点和功能,掌握社会化、社会互动、社会群体、社会组织、社会分层、社区、社会制度、社会问题、社会保障、社会变迁等基本的社会学理论。

【先修课程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能力培养要求】懂得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对现实中的重要社会现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基本认识或印象。

【学习总量】总学时72学时,其中理论68学时,习题4学时。

学生自主学习6学时,另行安排。

【教学方法与环境要求】运用讲授法、讨论法;要求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社会学概论》(第3版),王思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参考书:1.《社会学概论新修》(第4版),郑杭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2.《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第3版),侯均生,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年大纲内容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情况,以及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理解: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社会学的研究领域;社会学的学科特点和功能运用:学会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提要】第一节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一、社会学的产生二、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三、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对社会学研究对象的不同看法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三、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与基本问题第三节社会学的学科特点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与学科特点二、社会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三、社会学的功能【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产生【自主学习的任务与检查方式】任务:请同学们思考社会学与政治学之间的关系。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新修 名词解释(全)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完整第一章(无)第二章1社会学:研究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综合性社会科学。

2描述性功能:那些为了了解和掌握发生了什么事,什么情况而进行的探索性研究。

3解释性功能:对影响社会事实发生,变化的主客观因素,从其因果联系上加以说明的过程。

4预测:要提示将来的社会事件和状态是怎样的,包括预见与对社会未来的测量双重含义。

5规范性研究:确定预定社会目标及其达到预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与手段,以及对社会目标行动与手段的合理性可行性评价的过程。

6社会批评:社会学参与社会的另一方面,就是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进步的事物,行为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克服和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7问卷调查:以文体表格形式向被调查者收集相关资料的一种定量研究方法。

8实地研究又称田野调查:深入研究对象内部,以参与观察和结构访问的方式收集资料,并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定性分析来解释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9参与观察:研究者在某种程度上置身于观察对象的环境和社会活动中,使自己成为被研究群体中的一员一种观察方法。

10个案研究:对某个社会单位的生活全过程或关于它的某个方面的个别实力和整体相关联的一种研究方法。

11科学实验方法: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在有控制的条件下,通过观察记录分析发现证实社会现象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12非介入性研究:它不是直接从研究对象那里收集所需资料,而是通过收集现存的,以文字数字符号画面等信息形式出现的文献资料,分析和探讨各种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现象的一种研究方法。

13定性方法: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一种分析方法。

14定量方法:对社会现象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与数量变化进行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

第三章1社会:以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2角色:包括职位和由职位发生的权力义务以及行为规范,行为模式的总和,是由个人与社会的结而产生出来而必且个人更具体的概念。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结合社会学所学相关理论,包括角色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分层理论等,谈谈对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的认识。

我们可以了解,社会分层是以一定的标准区分出来的社会集团及其成员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层次结构、社会等级秩序现象。

在目前的西方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与阶级、阶层经常混同使用,以分层研究取代阶级、阶层分析。

而当前我国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分层概念与阶级、阶层概念并用。

社会分层的意义较为宽泛,并涵盖阶级、阶层。

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意见认为,分层内容具体包括阶级、阶层、层界。

社会流动,一个社会成员或社会群体从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转到另一个社会阶级或阶层,从一种社会地位向另一种社会地位,从一种职业向另一种职业的转变的过程叫做社会流动。

它是社会结构自我调节的机制之一。

从社会分层来说,从我们的封建帝制开始,我们便以皇帝为我们社会分层的最高一层,由他为我们做决策,我们的一切都是为了他服务,曾经,君主主导人们的一切,当时人们的生死,当时的加官进爵,当时的工作,全都受到影响。

然而社会流动就是说人们的加官进爵时,从一个身份变到另一个身份的转变过程。

从社会角色理论来说,每个人都扮演不同的角色。

先从先赋角色上来说,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们面前我们就是他们的血亲,虽然我们是亲人,但是在社会分层上,可能我们处于不同的阶层。

我们的叔叔可能是政府高官,高高在上的为国家处理事物,而我们自己的父母则可能只是最普通的农民,我们的社会阶层相差很远,但是对于我们的归属角色来说,就不会有阶级间的隔膜,我们会像普通的一家人,一起聚会聊天,教育小辈。

所以从这上来说,社会分层在先赋角色上起到了不尽相同的作用。

而对于自制角色来说,这是我们努力所取得的角色,我们自己通过不断的努力而成为该阶层的一员。

通过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得我们从一个阶层迈向另一个阶层。

在此时,通过我们自身的决定和努力,可能会从原来的阶层迈进更高的阶层,也有可能因为自己的失误从原来的阶层退到更低的阶层。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一个人拥有社会资源的多少,是社会分 层的基本标志。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分层的含义
Q:
在劳动关系领域,劳动关系三方中, 是否也可以认为存在分层现象?
无论是劳方与资方之间或者劳动者与 劳动者之间、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之间的 分层。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分层的原因
社会 分化
社会 制度
社会 不平等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第三节 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
1
改革开放 前我国的 社会分层 状况
2
改革开放以 来我国的社 会分层结构 的变化
3
当前我国 社会分层 研究的若 干问题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改革开放前我国的社会分层状况
分层结构的制度背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
长时期内实行高度集中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
分层结构:干部阶级、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社会分层的基本方法和标准
客观法
客观法是一种应用可以直接测量的客观标 准对人们的社会地位进行层次划分的方法。 用客观法进行分层研究,常采用如下一些 标准:(一)收入;(二)职业 ;(三)教 育程度 ;(四)权力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第二节 社会分层研究的相关理论
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 西方社会学分层理论
城市社会阶层的变化
我国原有的社会阶层包括党政企业干部阶层、 企业管理阶层、知识分子阶层、职员阶层、产业 工人阶层、服务人员阶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出现了一些新的社 会阶层,主要有个体劳动者阶层、私营企业主阶 层、厂长经理阶层,这些人被称为新富阶层。 此外还出现了城市贫困阶层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中国十大阶层的划分是垂直分化还是水 平分化?
社会学概论 第六章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1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1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席西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不平等与社会分层1.社会不平等广义:指社会差异,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任何差异。

(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狭义:指个人或群体之间的等级差异。

(美国学者赫勒)2.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探索者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表明,不平等伴随着私有制而来,是建立私有制的唯一基础。

亚当·斯密(《国富论》中最早的分工理论解释者和“分工”概念的第一位创始人)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从社会分工的前提下科学地讨论了社会不平等3.马克思和恩格思的社会分工理论:○1.分工不同于“自然分工”和实际分工;○2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在出现真正分工的同时,出现了产品分配不均和私有制;○4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5.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分工是城乡分离;○6.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4.社会不平等的主要范畴(1)阶级、阶层和社会分层。

阶级:根据社会资源的不同占有及其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群体。

阶层:① 指班级内部的等级划分;② 一般指社会地位不同的群体。

(2)种姓、种族和等级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根据血统、血统和职业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的群体或社会群体。

种族:又称种族,是指具有共同生活的身体形态的遗传特征的群体。

等级制度:指根据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的群体或社会群体。

(3)性别和年龄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

两性的突出的区别:① 在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优于男性。

② 在视觉平衡能力方面,女性比男性差。

③ 在逻辑思维和数学能力方面,男性高于女性。

④ 在触觉方面,女性通常比男性更敏感、速度更快。

⑤ 在竞争力、竞争力和社交能力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性性⑥ 男人在记忆力和观察力上不如女人。

5.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分层研究阶级分析:把阶级斗争作为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包括社会不平等的演变)的关键。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流动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流动
4.依社会流动的原因、形式
5.依社会流动的规模、影响
第五十页,课件共65页
第四节 二 1 依社会流动的方向
A.水平流动——在一定的社会分层结构中,人们地位
变动、转移未改变等级序列的现象
B.垂直流动——在一定社会分层结构中,人们地 位变动、转移改变等级序列的现象
社会学概论社会 分层与流动
1
第一页,课件共65页
第八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社会分层概述 社会分层结构 社会分层理论 社会流动
当代中国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二页,课件共65页
第一节 社会分层概述
一、社会分化及社会不平等
二、社会分层的含义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及研究方法 四、社会分层的功能 五、社会分层意识
构成
第二十二页,课件共65页
第二节 二 社会分层的主要模式
1.社会分层结构模式的含义 2.几种主要的社会分层结构模式
第二十三页,课件共65页
第二节 二 1 社会分层结构模式的含义
——由一定社会分层结构中各集团人数的不 同、而形成的集团人数较稳定且有规律的分布状 态
第二十四页,课件共65页
第二节 二 2 几种主要的社会分层结构模式
b.将社会中形成不平等的条件、规则、机制固定下来或
程序化,保护社会不平等的机制、体制
第八页,课件共65页
第一节 二 社会分层的含义
1.社会分层的两种界定 2.社会分层中的各种社会集团
第九页,课件共65页
第一节 二 1 社会分层的两种界定
客观角度——社会成员由于各种资源占有的差异而
形成的等级或序列;或社会制度不平等体系
第四十八页,课件共65页

社会学概论第八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第八讲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八讲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8学时)
第五讲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8学时)
知识点:社会分层 社会分化及其类型 社会分层 研究方法 我国的社会分层 社会不平等及其类型 不平等的原因 社会流动及类型 获得社会地位的 条件 合理的社会流动 重 点:社会分化的类型 三位一体分层理论 社 会分层研究的方法 社会不平等的含义与类型类型 合理的社会流动 难 点:阶级与阶层的关系 社会分层与社会不平 等的关系 如何促进合理的社会流动
• 自获性原则指:①应当排除或缩小先赋条件对其 流动的影响;②不承认个人的分层归属性或集团 归属性是其流动的唯一决定因素;③个人通过后 天努力获得的素质、技能、知识、成就等应是影 响其流动的决定因素 • 2.合理社会流动的重要意义 •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 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 2)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层次之间的接触面,有 利于各层次 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 社会的整合程度; • 3)合理的社会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 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 高水平的良性社会运行。
四、社会分层理论 • 1。经典理论 • 韦伯三位一体社会分层理论:阶级划分的条件 — —市场能力和生活机遇的不同而产生;
经济标准 (财富)
阶级划分
社会标准 (声望)
地位群体
政治标准 (权力)
政治团体
• 帕累托分层理论:社会是个异质系统——社会情绪、经济 生产和政治组织三个循环系统 • 精英理论:对精英研究从关注社会权利分配转向执政精英 与大众的对立;精英分类——执政精英与不执政精英;精 英阶级循环:精英被非精英取代;一精英被另一精英取代
结果的不平等
• 2.人的差别 • 自然差别:依据某种自然属性,将设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 的类别,各类别成员在生理或遗传机制上存在的各种差异。 • 社会差别:依据某种社会属性划分的社会成员在社会境况 方面的差异。

华工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随堂练习及答案

华工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随堂练习及答案

华工网络教育《社会学概论》随堂练习及答案第一章绪论1. 社会学产生的直接根源和关键因素是()A 自然科学的发展B 社会变革的需要C 社会经验研究的积累D 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2. 第一个提出“社会学”概念并创立社会学的人是()A 涂尔干B 韦伯C 斯宾塞D 孔德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3. 孔德的代表作品是()A 《实证哲学教程》B 《社会静力学》C 《社会学研究》D 《社会学原理》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4. 第一位学院派社会学家是()A 涂尔干B 斯宾塞C 韦伯D 萨姆纳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如果打乱社会秩序,社会对个人意愿的控制就会失效,社会就会放任个人自行其是,涂尔干将此称为()A 失范B 失控C 失衡D 失调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6. 在美国社会学发展史上,对世界社会学发展最具影响力的首推()A 功能学派B 结构学派C 芝加哥学派D 结构功能学派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7. 中国最早进行独立社会调查的学者是()A 李景达B 张鸿钧C 陈达D 费孝通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 认为社会研究最适合中国国情,也是社会学中国化重要步骤的是()A 许仕廉B 孙本文C 吴文藻D 费孝通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9. 明确提出建立“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密切结合中国的实际,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学”的学者是()A 晏阳初B 费孝通C 陈达D孙本文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10. 中国倡导社会学本土化的主要人物不包括()A 孙本文B 吴文藻C 费孝通D 章太炎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第二章社会与文化1. 社会关系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A 社会关系B 社会行为C 社会制度D 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2. 社会的基本关系是()A 生产关系B 血缘关系C 地缘关系D 阶级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3. 被马克思称为“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的是()A 劳动B 阶级斗争C 文化发展D 价值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4. 最典型的初级社会关系是()A 家庭中的关系B 宗族中的关系C 部落中的关系D 师徒间的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人口资源具有两重属性,即()A 政治性和经济性B 主动性和再生性C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D 系统性和开放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6.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于1871年出版了一部著作,第一个给文化下了明确的定义,这部著作是()A《普通文化学史》B《普通文化》C《原始文化》D《文化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7. 文化的基本要素是()A精神要素 B 语言要素 C 物质要素D社会关系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 文化整合功能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功能是()A 价值整合B规范整合C结构整合D行为整合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9. 最古老最普遍的文化现象是()A道德B法律C习俗D宗教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10. 在调整人们行为的各种社会规范中,调整范围最普遍的是()A习俗 B 道德C宗教D法律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第三章人的社会化1. 人的根本属性是()A自然性B社会学C生产性D文化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2. 认为“社会化是人们终生的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的是()A弗洛伊德B弗罗姆C罗伯逊D巴克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3. 人的社会化作为个人与社会互动的成果,具有()A自然性与社会性 B 主动性和能动性C整体性和开放性D强制性和能动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4. 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总和是()A人格B性格C气质D习惯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基本社会化是人的生命早期的社会化过程,也称()A一般社会化B一级社会化C特殊社会化D二级社会化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B问题解析:6. 人在成年以后的社会化称()A基本社会化B再社会化C继续社会化D正向社会化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7. 社会化的第一要素是()A学校B工作单位C社区D家庭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8. 最初的社会化途径是()A学校教育B唯一途径C直接途径D重要途径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9. 马克思主义为人的社会化提出的最高目标是()A思想觉悟的提高B综合素质的提高C人的全面发展D社会的发展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10. 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实现人的()A社会化B科学化C现代化D人性化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第四章社会群体1. 将群体定义为“一大群或一小群的人”的社会学家是()A涂尔干B韦伯C斯莫尔D马克思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2. 构成群体的主体基础是()A群体成员B群体目标C成员关系D行为准则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3. 既是群体功能的具体体现,又是组织的灵魂的是()A群体成员B成员关系C行为准则D群体目标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4. 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A初级群体B次级群体C正式群体D非正式群体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最先提出内群体和外群体这两个概念的是()A巴克B韦伯C萨姆纳D洛斯奇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6. 提出“参照群体”这一概念的社会学家是()A库利B巴克C萨姆纳D海曼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7. 家庭的基础是()A生产关系B两性关系C婚姻D社交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 利益群体的产生源于()A个人社会特质的变化B个人需求的变化C社会文明方向的变化D经济基础的变革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9. 我国的工会、妇联、学生联合会等属于()A经济利益群体B社会公众利益群体C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D机构性利益群体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10. 既得利益集团的最大特点是()A人数众多B涉及范围广C有自己的组织章程D为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D问题解析:第五章社会组织1. 确定组织活动方向的基础是()A组织性质B组织规模C组织目标D组织制度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2. 组织决策的第一阶段是()A情报阶段B设计阶段C抉择阶段D审查阶段答题: A. B. C. D. (已提交)问题解析:3. 组织经常对其工作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成绩考评和总结并做出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奖惩,这是一种()A预先控制B现场控制C反馈控制D过程控制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4. 科层制最大的优点在于()A行政管理效率高B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C以人为本D对外界变化反应灵敏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5. 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A泰罗和法约尔B梅奥和西蒙C摩尔斯和洛斯奇D韦伯和麦克雷戈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6. 人际关系理论认为,组织中是重要的因素是()A组织目标B权力C人D制度答题: A. B. C. D. (已提交)问题解析:7. 巴纳德提出了()A权变理论B决策理论C组织平衡论D人际关系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8. 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摩尔斯和伊杰洛斯奇提出的理论是()A人际关系论B“场”的理论C超Y理论D渐变决策理论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C问题解析:9. 某物品在被某个人消费的时候,别的人就无法享用了,这说明物品具有()A竞争性B排他性C单一性D固定性答题: A. B. C. D. (已提交)参考答案:A问题解析:10. 私人部门在向社会提供产品和服务方面,并非是完美无缺的,而是有着其无法避免的缺陷。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社会学概论》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1、教学目的与要求:《社会学概论》历来是社会学和社会工作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基础课,是教育部社会学指导委员会指定的十门主干课程之一。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学入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加深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掌握分析与研究复杂社会现象的理论和方法,从而为科学认识个人、社会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奠定良好的基础,以达到能熟练运用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来分析社会问题,理解社会本质,指导社会实践。

2、教学时数与学时:课程总学时54,理论学时42,实践学时12,如下表所示:3、本课程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对社会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介绍,包括社会学的历史与理论、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文化、地位与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与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区、社会制度、越轨行为与社会控制、社会变迁与现代化、全球化与本土化等内容。

本课程教学难点主要有社会学的各主要流派的理论观点、社会分层理论、社会流动理论、社会互动理论、社会变迁理论等内容,教学难点还在于如何通过社会学的学习,合理的运用相关的理论观点去解释现实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4、章节主要内容分析:第一章绪论本章学习目标:本章是整个课程的一个导论部分,从社会学的基本定义、特点入手,介绍了什么是社会学,使学生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点等基本内容有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对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对比介绍,使学生初步了解本课程的内容与教学目的。

主要教学内容:什么是社会学;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社会学知识的形态;社会学与社会学的想象力。

本章重点与难点:1、社会学的定义;2、社会学的特点;3、社会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4、定性社会学与定量社会学的区别;5、社会学知识的形态。

第二章社会学的历史与现状本章学习目标:本章主要要求了解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条件,通过介绍社会学发展史上的著名人物及流派观点,使学生对观察社会的角度有更广泛的了解。

另外,本章还通过介绍社会学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并对社会学中国化作一些思考,使学生对社会学的历史、现状和基本理论及其研究方法有基本的认识和掌握。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学概论(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分层概述(社会纵向结构)定义: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由于获取社会资源的机会和能力不同,呈现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主要影响:社会资源(经济利益,政治权力,知识技能,人际关系)存在根源: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社会分层—社会的水平分化私有制(占有的资源不同)—垂直分化表现形式:社会地位的差异社会地位:人在社会关系中的位置和围绕起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最主要:职业地位社会经济地位个人社会地位的多重性:个人社会地位通常不是唯一的场合外显地位的多重性素质潜在地位的多重性不止一种社会属性对人们参与的社会活动产生影响社会不平等定义:人们在社会资源占有量和占有机会的差异性分类:法律不平等:公开,被认可事实不平等:主要的不平等稳定性不平等:长期的期待暂时性不平等社会分层的主要概论马克思的阶级理论韦伯的三位一体理论经济因素:收入和财富(逐利)政治因素:权力(争权)社会因素:声誉(求名)帕雷托的精英理论社会分层的社会作用西方理论观点功能理论:通过社会报酬激励人们更加努力(积极作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积极作用:保证社会精英把全部精力投入到社会创造形成竞争机制,推动社会发展消极作用:社会不平等和压迫社会的抵抗社会阶层社会阶层的含义类型:阶级内的阶层阶级外的阶层阶级的划分标准(常用指标)自我评分法: 听取调查者本人意见来确定其阶层归属声誉法阶级和阶层的比较相同点:都是对社会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描述和抽象不同点:阶级是一元标准(经济标准),阶层是多元标准阶级分析把握社会分层的本质,阶层分析丰富了对社会不平等的认识我国的阶级阶层状况分层结构干部阶层:制定计划,权力大(核心)知识分子和技术人员:经济收入高,政治地位较低工人阶层:政治地位高农民阶层:严格限制,弱势地位分层特点政治性分层:政治化社会权利化分层:行政权力身份式分层:出身,户口改革开放后的分层状况主要变化政治色彩逐渐淡化,行政权力逐渐减弱有政治—身份型向经济—职业型分层结构转变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推行,从农业向工业社会转化目前我国的十个主要阶层国家及社会管理层经理人员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专业技术人员阶层办事人员阶层个体工商户阶层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产业工人阶层农业劳动者阶层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人员阶层存在的问题社会精英的构成中间阶层的走向弱势群体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第一节社会分层及其理论一、社会分化与社会分层1.分化:是指事物由同质性的状态向异质性的状态的变化。

当它被用来表示社会状态的一种变化时,则指社会系统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角色、集合体逐步分化成为承担某种专门的单一功能的多个角色或部门的过程。

•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各种角色和集合体在形式上彼此相互脱离,日渐获得独立自主的地位,但同时在实质意义上则越来越相互依赖。

社会分化是自有人类社会以来的普遍事实,是社会发展(进化)的基本形式。

自产业革命以来,社会分化的规模还和速度,都是以前的社会所无法比拟的。

•社会分化并不一定导致社会不平等,即它可能是一种水平分化,只意味着社会结构各个单元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的分离,并不造成哪一个社会单元相对于另一个社会单元的特权地位。

•当社会分化的结果不仅表现为社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化、专门化,而且还表现为社会结构中的某些角色地位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高于、优越于另一些角色地位时,就出现了垂直分化。

•正是垂直分化产生了社会分层。

2.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地位多样化3.划分的两个角度1)水平分化2)垂直分化•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

•社会的垂直分化也表现了社会的不平等特点。

二、社会分层的概念和特征1.社会分层:在社会(垂直)分化的过程中,由于社会成员在机会、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一些成员得以享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占据更为优越的社会地位,从而使所有社会成员彼此之间呈现出高低尊卑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现象,它反映了社会成员之间的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

①社会分层反映的是社会成员之间一种结构性的不平等,但这种不平等的存在和表现形态在不同的社会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②社会成员在社会结构中之所以会占有高低不同的地位,享有多寡不均的社会资源。

③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在社会资源占有上的不平等。

三、社会分层的标准1.主流意见:一元标准;多元标准。

2.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一元标准)•马克思在使用“阶级”一词来描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

三个阶级(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地主);四个阶级(资本家阶级、无产阶级、地主阶级、小资产阶级);•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对生产资料的占有与否这一标准划分出的阶级结构是社会最基本的结构,阶级分析因而是一种根本性、基础性的分析。

①阶级是个历史范畴,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私有制是其产生的前提;划分阶级的标准是根据人们在生产中所出的地位,共涉及3项指标:即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和社会财富的分配关系②与一定生产力相关的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构成阶级结构的最基本形式,剥削阶级总是利用自己的特权对被剥削阶级实行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③社会成员的阶级意识取决于他们对自己身份认同感的强弱,受阶级界限、阶级内部的同质性、社会垂直流动状况以及有意识引导等因素的影响;3.布劳和邓肯的一元职业分层理论①布劳和邓肯认为,在现代社会各种地位标志中,只有职业是实际存在的,社会结构也不过是属于附生现象:“现代工业社会中的职业结构不仅构成了一个重要的基础,支撑着社会分层的一些主要向度,而且联系着不平等的不同制度与领域。

②无论是各声望阶层组成的等级秩序,还是各经济阶级组成的等级秩序,其根基都在于职业结构。

③政治权力与权威所组成的等级秩序也是如此,因为现代社会里的政治权威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一种全日制的职业来从事的。

4.韦伯的“三位一体”分层理论•主张用财富、声望和权力三项这指标来划分社会层次结构。

①经济标准财富:是指社会成员在经济市场上的生活机遇,是人们在市场上以其经济收入和财富来交换商品或劳务的能力,即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能力。

②社会标准声望:是指个人在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所得到的声誉和尊敬。

③政治标准权力:权力反映社会成员影响其他社会成员的能力,这是一种即使遭到反对也能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

四、社会分层的理论解释1.功能主义理论的解释1)文化和社会结构中的因素从总体上看对社会的稳定和生存总有一定的作用或功能。

社会分层之所以发生和存在,是因为分层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积极作用,分层基本上是由社会的需要产生出来的,而不是从个人的愿望中产生出来的。

2)如戴维斯(Davis)和摩尔(Moore)认为,任何社会都要以某种方式将个人分配到不同的地位上,并且引导这些个人完成与这些社会地位相联系的任务。

①根据对社会的影响力,可把社会地位和角色分成不同的等级序列,每一等级在其序列中都有其特定的作用,这对社会功能的正常发挥是十分必要的;②社会成员的能力是有差别的,社会应当鼓励那些有能力、有才干的人承担重要的社会角色,保证其社会功能的有效发挥。

•戴维斯和摩尔功能主义关于社会分层的逻辑a)在众多的社会需求中,生存是最基本的需求;生存需求的满足是通过履行各种社会职业的角色来实现的;这些职业对社会生存的价值不等;b)某些重要职业需要经过长时间培训,社会创造了各种形式的报酬刺激,促使某些人乐于接受重要职业所必须的培训;c)报酬的不平等分配导致了各种特定形式的社会分层,报酬就越高,在社会阶级结构中的地位也就越高;d)职业对社会生存的价值高低导致报酬的多寡,而报酬的多寡又取决于“人才匮乏”的程度:对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够胜任的重要职业的报酬要高,反之,如果一种职业的人才并不匮乏,报酬就无须太高;e)社会分层是社会进化的一种途径,它保证了社会生存的机会;在复杂社会中,分层不可避免,它对社会的生存有着积极的功能。

2.冲突理论的解释1)冲突论的诘问①那些获得巨大的财富、声望、权力的人果真都是因为他们对社会更有价值、更有贡献吗?会不会是因为他们通过某种手段(如暴力)获得了对稀缺资源的垄断,并且,为了自身的利益设置了某些社会制度来阻止这些资源的扩散,而所谓共同的价值标准只不过是他们编造出来用以欺骗麻痹下层社会成员、同时给自己以合法性的意识形态?②社会的层化真的是社会生存与发展需要,还是分层受益者的需要?③冲突理论解释社会分层现象。

与功能主义理论几乎截然对立。

阶级分化的存在是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统治阶级)总会凭借其对生产资料的占有来剥削、压迫不占有生产资料的阶级(被统治阶级),并且还会通过其掌控的国家机器、意识形态来千方百计地维护其统治地位,维护这种剥削、压迫的关系。

2)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图明①社会分层严重限制了那些非特权阶层的机会,阻碍了社会智力大规模的开发和利用。

②社会分层具有维持现状的作用,而这种作用甚至在现状阻碍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情况下也仍然存在。

社会特权阶层可以将他们的观念强加于社会,用规范的形式使人们相信和承认既定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无论从逻辑上还是道义上讲都具有合理性。

③由于社会分层制度植根于不公平的报酬分配,因而往往会引发非特权阶层对特权阶层的对立、不满、怀疑和不信任,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和骚乱。

3)米尔斯:社会不平等既不是社会运转的必要部分,也不是基于什么共同的价值标准或者社会的需求,而是强权集团苛待无权集团的结果,是有权者侵占稀缺资源的结果。

五、社会学上的阶级和阶层分析方法1.阶级分析:强调的是社会关系,本质上是一个关系结构的定位。

马克思的阶级讲的是剥削的关系,韦伯的阶级讲的是一群人支配一群人的关系。

2.阶级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阶级矛盾也是最基本的社会矛盾。

在阶级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更有持续性、持久性;在阶级基础上形成的斗争、矛盾冲突可能更激烈、更持久,影响更大。

3.阶层是社会中处于某种特殊职业和利益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集团,本质上是一种利益群体分类。

4.阶级分析与利益分析的根本性差异在于:利益分析可以是出于职业的差异,而阶级分析不是出于职业、不是出于喜好,也不是出于你认识到与否,不是你喜欢不喜欢的问题,而是因为你本身就处于这样的社会地位关系的结构中,你不能改变的,这是你的结构决定的。

•我们不满足于基于阶层的利益分析,不够根本,不够彻底。

•现在的阶级矛盾、阶级冲突依然存在,只不过现在不表现为革命。

•阶级划分的标准时经济地位,阶层划分的依据不完全是经济,职业、权力、受教育程度、社会声望等因素,都可以成为分层的标准。

第二节社会流动•社会流动作为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最早是由俄裔美国社会学家索罗金(Sorokin)于1927年在《社会流动》(1956年再版时更名为《社会与文化流动》)一书中提出来的。

•索罗金把社会流动定义为“个人或社会群体从一种社会地位到另一种社会地位的转变。

”一直到今天,这依然是几乎所有社会学教材关于社会流动的基本理解。

一、社会流动的涵义与类型1.含义1)广义:是指任何个人和群体的社会变动,包含社会地位与空间位置的变动。

2)狭义:是指在社会结构空间中,个人或群体从一个社会地位向另一个社会地位的移动。

这是社会学所主要研究的。

2.水平流动和垂直流动——按社会流动的方向划分1)水平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社会地位的变动。

2)垂直流动是指人们在同一社会结构中的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地位的变动。

垂直流动又可分为向上流动和向下流动。

3.代际流动和一生流动1)代际流动:指子代相对于父辈而言社会阶层地位的变动。

•代际流动通常以职业地位为标准,以父母和子女在同一年龄时的职业地位作为比较的基点,考察两代人地位的变动状况。

2)一生流动:指一个人一生之中社会地位的变化,即初职和现职的差异。

•使社会学家特别感兴趣的是代际垂直流动,因为它集中地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社会成员的地位是怎么得来的。

•如果代际流动十分罕见,就表明该社会中人们的生活机会大部分是生来注定的,社会地位的获得更多地体现出先赋的特征;反之,如果代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流动,则显然表明人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地位,而不论其出身身份是什么。

4.群体流动和个人流动——按流动主体的特征划分1)群体流动是较大规模的社会流动。

2)个人流动反映了一个人在社会阶层结构中地位的变化。

5.结构性流动与自由流动——根据流动的原因划分1)结构性流动:外在原因2)自由流动:个人原因•像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职业结构等的变化都会带来社会成员社会地位的变化。

结构性流动的特点是大规模、快速度。

它往往发生在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包括经济的、政治的、科技的等变革。

•自由流动或非结构性流动是指在社会基本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发生的个体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6.三种不同的社会流动模式1)封闭式流动:社会成员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流动的社会流动模式。

2)开放式流动:社会成员在各阶层、职业间流动不受制度性限制的流动模式。

3)混合式流动:社会成员可以在一些阶层之间流动,但不能进入另一个封闭区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