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的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状况与人民币的“汇率”

1949年10月1日是我们中国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转折点!——新中国的诞生,既是旧中国历史阶段结束的“标志”,也是中华民族奋发图强改写中国历史的“起点”。

1949年的中国,人口54167万,人口出生率为36?,死亡率为20?,其中“孕产妇死亡率”为15?,“婴儿死亡率”为

20%,平均寿命为35岁;

1949年的中国,耕地146815. 8万亩,粮食平均亩产77公斤,全国粮食总产量为11318万吨,中国人的“年人均粮食常量”为209公斤;

1949年的中国,工农业生产总值:466亿元(人均:86元)——其中:农业生产总值:326亿元(人均:60元),工业生产总值:140亿元(人均:25.8元);

1949年的中国,国民

收入:358亿元(人均国民收入:66.1元);社会总产值:518亿元(人均:95.6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40亿元(人均:25.1元);国民总产值123亿美元,人均国民总产值23美元,人均国民收入16美元;

1949年的工业产品中:钢产量仅为15万吨,生铁.25万吨;煤产量3200万吨,石油12万吨;水泥66万吨;机床1300台,缝纫机2000台,收音机:

4-000台,自行车14000辆……

1949年的中国,新诞生的人民共和国是在经济基础极为薄弱的情况下进行“战后经济恢复工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恶劣,整个社会仍然处在十分贫穷与落后的状态中;人民政府提出“勤俭建国”,党政机关和党政干部都实行“供给制”,以身作则地组织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奋发图强,不计报酬地忘我劳

动。——于是,随着国内局势的逐渐稳定,中国的工农业生产在1950年进入快速地恢复与发展时期。1952年,中国的工农业生产总值就比49年前的最高年份1936年还高出20%,提前完成“战后经济恢复”任务,年平均经济发展速度约为19%!

“朝鲜战争”爆发后,中国派遣“自愿军”进入朝鲜与美国率领的“联合国军”对抗,被称为新中国的

“抗美援朝”时期在;由于联合国对新中国实施“经济制裁”,加上美国为首的“民主国家”对中国的实施“经济封锁”,再加上中国在那时侯经济基础特差,能够用于“出口”的“外贸商品”极少,致使新中国初期的外汇收入极为短缺!——这个时期,新中国的外汇收入主要靠私营企业和海外汇进的侨汇(其中侨汇约占外汇收入的一半左右);这个时期,外币已经不能直接用于

国内的商品交易,人民币已经成为新中国唯一能够在国内流通的“货币”,人民政府为了不影响创汇企业的生产,为了不影响依靠侨汇收入的人民群众的生活,便依据国内外的“物价”的综合情况,较为合理地确定出人民币对外币的“汇率”,并依据国内外“物价”的变化,不断地对人民币的“汇率”进行调整。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doc

&5、1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政策 1、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 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 2、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政府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 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着严重的边界冲突 D、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和分歧 3、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 B、中缅谈判 C、中苏谈判 D、中美谈判 4、新中国成立之初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根本目的是: A、打压蒋介石集团的生存空间 B、争取苏联的支持 C、废除旧中国屈辱的外交 D、联合世界上的贫穷国家 5、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有: A、苏联一个 B、17个 C、25个 D、29个 6、新中国成立初期奉行的独立自主外交方针政策的基本方针包括:①“另起炉灶”②“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③“一边倒”④“团结世界各国人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7、第一个宣布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是: A、英国 B、美国 C、苏联 D、法国 8、1950年初,《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最深远意义在于: A、加强了中苏两国的友谊 B、巩固了中苏两国的团结 C、有利于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打破了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 9、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取得的巨大外交成就主要表现在: A、促进了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合作 B、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加强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联系 D、促成了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 10、建国初期,中国政府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其根本目的是: A、和美国展开对抗 B、保障革命成果和恢复国内经济 C、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D、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11、2005是下列哪次会议召开50周年: A、遵义会议 B、中共七大 C、日内瓦会议 D、万隆会议 12、1953年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刚提出时的具体内容是指:①互相尊重领土主权②互不侵犯③互不干涉内政④平等互惠⑤和平共处⑥求同存异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⑤⑥ 13、下列事件发生在1955年的是: A、中国已同7个国家建交 B、亚非国际会议召开 C、日内瓦会议召开 D、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 14、1955年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主要是为了:①与更多的亚非国家建立外交关系②挫败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③加强亚非各国的联系④消除与各

(2020年编辑)第五套人民币图解大全及收藏价格

第五套人民币 1元纸币:兰花。风姿绰约,幽香远溢,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四季名花之司春使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史。孔子赞美此花为“兰当为王者香”。兰花因其有“高洁、典雅、第五套人民币:五元纸币和坚贞不渝”的品格与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英雄相惜。 第五套人民币1元背面:三潭印月1元人民币上的图案并非完全写实,摄影师所在角度只能拍到两座石塔。三潭印月,杭州西湖十景之一,位于西湖中部偏南,与湖心亭、阮公墩鼎足而立合称“湖中三岛”,犹如我国古代传说中的蓬莱三岛,故又称小瀛洲。北宋时已成为湖上赏月佳处。明人张宁诗云:“片月生沧海,三潭处处明。夜船歌舞处,人在镜中行。”

5元纸币:水仙。叶姿秀美,亭亭玉立,雅号“凌波仙子”,深受国人喜爱。每到农历春节,家家户户的厅堂中都要摆上一盆水仙花,黄蕊白被如金银的水仙总是会捎给人们新一年的喜气与财运。 第五套人民币5元背面:泰山又称岱山、岱宗、岱岳、东岳、泰岳等。名称之多,实为全国名山之冠。泰山之称最早见于《诗经》,“泰”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五经通义》云:“宗,长也,言为群岳之长”。泰山突兀的立于华北大平原边上的齐鲁古国,同衡山、恒山、华山、嵩山合称五岳,因地处东部,故称东岳。

10元纸币:月季。姿态婀娜,瑰丽多彩,被誉为“花中皇后”。我国是月季的原产地,后月季传入欧洲,赢得了西方世界的青睐,后披着“玫瑰”的华丽外衣荣归故里,已经是蜚声四海。作为“世界四大切花”之一,月季为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实乃花卉中的“外交官”。 第五套人民币10元背面:夔门夔门,在瞿塘峡入口处是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在巍峨壮丽的白帝城下,是出入四川盆地的门户。从白帝城向东,便进入长江三峡中最西面的瞿塘峡,全长约8公里,在三峡中最短,却最为雄伟险峻。杜甫诗云:“白帝高为三峡镇,瞿塘险过百牢关。”

新中国成立时期主要内容

农村土地所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时期是指自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56年12月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一)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农民土地所有制是通过土地改革的方式建立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前,老解放区已经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但全国范围的土地改革运动则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开始的。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没收官僚资本归人民的国家所有,有步骤地将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凡已实行土地改革地区,必须保护农民已得土地的所有权。凡尚未实行土地改革的地区,必须发动群众……实现耕者有其田”。1950年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除西藏外,全国范围内的农村地区开始土地改革运动。《土地改革法》第一条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土地改革采用了没收和征收两种方式,没收的对象是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征收的对象是祠堂、庙宇、寺院、教堂、学校和团体在农村中多余的土地及其他公地。通过土地改革,国家掌握了土地的分配权,把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绝大部分都分配给了无地和少地农民。这时,建立起来的农民土地所有

制,实质上是农民私人土地所有制。 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占农村人口60%-70%的3亿无地和少地农民无偿得到了4600多万公顷的土地,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1952年底,河南省土地改革运动胜利完成,全省农村土地发证工作完成87%。 (二)国家土地所有制的建立 国家土地所有制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土地改革的重大成果。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矿山、大牧场、大荒地及湖沼等,归政府管理。”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通过立法手段在农村和城市建立了巩固的国家土地所有制。1950年1月颁布的《中国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分配土地时,县以上人民政府得根据当地土地情况,酌量划出一部分土地收归国有,作为一县或数县范围内的农事试验场或国营示范农场之用”;“大森林、大水利工程、大荒地、大荒山、大盐田和矿山及湖、沼、河、港等,归国家所有”;“沙田、湖田之属地主所有或为公共团体所有者,均收归国家所有”;“使用机器耕种或有其他进步设备的农田、苗圃、农事试验场及有技术性的大竹园、大果园、大茶山、大桐山、大桑田、大牧场等,由原经营者继续经营,不得分散。但土地所有权原属地主者,经省以上人民政府批准,得收归国有”。 在城市及其郊区的土地改革,国家实行了特别规定,依照《共同纲领》(1949)、《关于没收战犯、汉奸、官僚资本

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前期

新中国成立到人民公社前期(1949-1958年)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由农民自主经营。到195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其后,广大农民又自发发展了农业生产互助组、初级合作社等互助组织。——这是农户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合作生产的过程。适合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后期推进农业合作向高级社发展中,由于过急,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范围内开展了旨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村土地归农民私有,由农民自主经营。到1952年底,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建立在个体私有制基础上的小农经济是当时中国农村土地经营的基本形式, 而私人所有、小农经营方式的局限性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很快就显示出了与迅速工业化战略及农业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要求格格不入了,因此,农业合作化被提了出来, 加上,一些农民也在生产中切实认识到个体的薄弱,自觉组成了合作组形式也得到了中央的认可。 其后,在农村开展了互助合作运动,并在实践中创造了从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过渡形式,以实现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农户土地私有、个体经营、合作生产的过程。适合当时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但后期推进农业合作向高级社发展中,由于过急,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人民公社时期(1958-1978年) 1958年,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到10月底,全国农村普遍实行了人民公社化。后经多次调整,1962年以后,绝大多数人民公社实行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体制,其基本特征是计划生产、统购统销,全国形式了7万多个人民公社、60多万个生产大队、500多万个生产队。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动员和控制更容易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但这一集中统一,彻底否定了农民家庭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大大超越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束缚。 人民公社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合并建立起来。生产队的规模相当于初级合作社,大队则相当于高级合作社。生产队对土地实行集中劳动,集体经营,“产品按需分配”,取消按劳分配原则。这些政策内容以法律的形式对农业生产合作社集体经济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体制加以确定,使农村的土地所有制关系最终由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所有制,又过渡到全民所有制。人民公社体制使国家对农村社会的动员和控制更容易实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发展。这一时期,土地政策的发展表现出强劲的合作化、集体化、国有化的巨大浪潮,“一大二公”成为土地政策内容的主流观。但这一集中统一,彻底否定了农民家庭作为基本生产经营单位的地位,大大超越了当时农业生产力水平,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农业生产受到严重束缚。

2020年高考历史十年真题三年模拟考点2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附解析】

考点20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十年真题】 1.(2019·江苏高考·11)1949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张乐平的新闻漫画《大旗招展全球》(见右图),对这幅漫画所含信息理解不正确的是() A.新中国奉行和平外交政策 B.国民党政权统治已被推翻 C.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 D.国际社会普遍承认新中国 【答案】D 【解析】新中国刚刚成立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敌对态度,没有承认新中国,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前就推翻了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的统治,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人民翻身成为国家的主人,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2.(2018·北京高考·19)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答案】A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结合材料时间可知是因为中国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并打败了美国,故A 项正确;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社会主义阵营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并未放弃冷战对峙,故B项错误;联合国成立

之初,被美国控制且材料中五大国不是联合国,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提及五大国缔结朝鲜的和平公约,朝鲜半岛并未实现统一,故D项错误。 3.(2017江苏12).20世纪50年代的某外交声明称:“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新中国与该声明密切相关的外交事宜是() A.参加万隆会议 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出席日内瓦会议 D.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答案】B 【解析】参加万隆会议是1955年,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与材料的内容“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不符,故A项错误;“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然而,如果接受上述原则并按照这些原则办事……就会缓和目前存在于世界上的紧张局势。”是指中印两国承认意识形态的差异,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办事,会缓解国际紧张局势,故B项正确;新中国出席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会议是为了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与材料的内容“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与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在1950年,两国的社会制度相同,与题干材料“两国总理承认,在亚洲及世界各地存在着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不符,故D项错误。 4.(2016·江苏单科·12)对于即将参加的某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定下的外交基调是:争取越南南北以北纬16度线为界实现停战,促使法军撤出,反对美国干涉。这次国际会议是()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第一届不结盟政府首脑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 【答案】A 【解析】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日内瓦会议是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越南是印度之那三国之一,故A项正确;万隆会议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会议圆满成功,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1961年在南斯拉夫的倡议下,召开了第一届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中国没有参加,故C项错误;第26届联合国大会是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5.(2016·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31)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伟大变化 如今的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也是美国最大的债主,希拉里·克林顿说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银行)、制造业第一大国(美国崛起百年后第一次丢掉此冠桂)、210种工业产品产量全球第一(人类历史上只有英国和美国曾有此荣耀)、钢产量超过世界的50%(近8亿吨,超过其他十大产钢国的总和)、汽车消费第一大国、尚未自由兑换的中国人民币流通量超过欧元居世界第二、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世界五百强86家企业入围居世界第二、世界十大银行中国占有四家并居第一名,与金融大国美国分庭抗礼、全球十大港口中国占据8席;载人、登月第三大航空大国、拥有核武器、航母的军事大国、专利申请世界第一、高铁第一大国(通车里程占全球50%以上)、更是信息时代网民全球第一(美国人口的两倍)、移动电话持有量全球第一(超过11亿用户)、世界数一数二的体育大国。 一、新中国成立实现伟大转变 转变一:对待人的态度——从见“人”就批到“以人为本”。很长一个时期中,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中国的社会一度把阶级的概念绝对化,把阶级同“人”割裂开来,只讲阶级,不准讲“人”。党的十七大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是“以人为本”。从否定人性、人道、人权,见“人”就批,到提出“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命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这表明,在“人”的问题上中国的思想观念和理论,已经实现了根本的转变。 转变二: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从东亚病夫到实力强国。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 转变三:对待自然的态度——从“人定胜天”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2006年10月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之一。这标志着中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思想观念已经有了大转变。可喜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已经越来越成为全民的共识。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就 1.民主政治实现历史性跨越,民主法治意识增强。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在探索中发展。确立和实行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把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并在积极稳妥的政治体制改革中不断健全

各套人民币介绍

各套人民币 介绍 2017-02-02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成立并发行第一套人民币,共12种面额62种版别,其中1元券2种、5元券4种、10元券4种、20元券7种、50元券7种、100元券10种、200元券5种、500元券6种、1000元券6种、5000元券 5种、10000元券4种、50000元券2种。 统一发行人民币是为迎接全国解放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它清除了国民党政府发行的各种货币,结束了国民党统治下几十年通货膨胀和中国近百年外币、金银币在市场流通买卖的历史,促进了人民解放战争的全面胜利,在建国初期经济恢复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套人民币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3月1日开始发行,同时收回第一套人民币。第二套人民币和第一套人民币折合比率为1:10000。第二套人民币共有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10元11个面额,其中 1元券有2种,5元券有2种,1分、2分和5分券别有纸币、硬币2种。为便于流通,自1957年12月1日起发行1分、2分、5分三种硬币,与纸分币等值流通。1961年3月25日和1962年4月20日分别发行了黑色1元券和棕色5元券,分别对票面图案、花纹进行了调整和更换。由于大面额钞票技术要求很高,在当时情况下3、5、10元由苏联 代印。 第二套人民币设计主题思想明确,印制工艺技术先进,主辅币结构合理,图案颜色新颖。主景图案集中体现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风貌,表现了中国共产党革命的战斗历程和各族人民大团结的主题思想。在印制工艺上除了分币外,其它券别全部采用胶凹套印,凹印版是以我国传统的手工雕刻方法制作的,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其优点是版纹深、墨层厚,有较好的反假防伪功能。 第三套人民币 第三套人民币于1962年4月20日发行,共有 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7种面额、13种版别,其中1角券别有4种(包括1种硬币),2角、5角、1元有纸币、硬币2种。1966年和1967年,又先后两次对1角纸币进行改版,主要是增加满版水印,调整背面颜色。 第三套人民币票面设计图案比较集中地反映了当时中国国民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并举的方针。在印制工艺上,第三套人民币继承和发扬了第二套人民币的技术传统、风格。制版过程中,精雕细刻,机器和传统的手工相结合,使图案、花纹线条精细;油墨配色合理,色彩新颖、明快;票面纸幅较小,图案美观大方。 这套人民币是世界上最有社会主义特色和创新意识的货币,主题画面紧扣生产力的提高,科技元素丰富。这套人民币发行时值计划经济时代,货币发行被认为是直接关系到全国经济生活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大事情。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要求对生产、流通、分配、消费都能有计划地进行。因此,货币发行与物资分配,严格由中央(并非条条专政 下的中国人民银行)综合平衡,全面安排。其坚持货币一元化,巩固独立自主、长期稳定的货币,成为世界上少有的 稳定货币。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

To: Cc: Subject: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 1950年 土地改革运动开始 镇压反革命运动开始 10月 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 1952年 土地改革完成 1953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行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 1954年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颁布 1956年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1957年 中国共产党进行整风,反右派斗争开始 1958年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 “反右倾”斗争 1964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6年 “文化大革命”开始 1971年 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联合国恢复我国合法席位 1972年 中美、中日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6年 四五运动 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 1978年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98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87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2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7年7月1日 香港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9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1999年12月20日 澳门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2001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2002 获得2008奥运会举办权 2003 中共16大召开 2003 非典爆发 2008 中共17大召开 2008 北京奥运会举办 中国军团获得50枚金牌 共100枚奖牌 1949年新中国成立 1951—1953抗美援朝 1957年反右倾、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9年庐山会议 1960中苏关系破裂 1959—1962三年自然灾害 1962中印边境战争 1966—1976文化大革命 1967年二月逆流 1969中苏边境战争 1971.7.13林彪逃亡坠机 1972尼克松访华,中美建交 1975年初邓小平回复工作 1975年底,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1976粉碎四人帮 1976年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先后逝世 1978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确定改革开放 1979年设立特区,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8 9 年那个什么学(朝) 1992年 邓小平南巡讲话,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 1997年邓小平逝世、香港回归 1998年洪水 1999年澳门回归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分三目,叙述了四个问题:新中国诞生后为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恢复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著名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的新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新特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基本特点;新中国与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和友好关系的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亚非会议。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国际形势和新中国外交政策特点和基本方针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综合分析把握历史事件之间相互联系的能力。 (2)通过对新中国初期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对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外交成就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中,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外交的屈辱局面,显示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爱好和平的愿望。 (2)通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和赞扬,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处理与国相互关系的准则,新中国为建立新型、平等、和谐的国际新秩失作出了重大贡献。 (3)通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4.学法指导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对旧中国外交基本情况的简要回顾,使学生掌握对同一历史现象进行联想和比较的思维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难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什么成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准则 四、学情分析 高中学生对新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我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有较浓厚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一些历史图片、影视资料等,设计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评价新中国重大的外交活动,去感受外交斗争的艰辛和技巧,去把握外交现象背后的目的和利益。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和应用史料进行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应用启发式谈话法既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也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思维能力。注重通过指导学生研习史料,运用史料为证据,培养学生的分析、

建国初 国内外背景

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的发展问题上,达成了三个基本共识:革命的成功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点由农村转到城市,中心任务由革命战争转到和平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要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国家,并且这个社会是过渡性的社会,中国共产党要领导全国人民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条件。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内外形势—— 一方面,解放战争已取得基本胜利,人民盼望已久的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终于诞生,整个中国大地呈现出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这是形势的主流。 另一方面,在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面前还存在着严重的困难,面临许多严峻的考验。 在军事政治方面,国民党反动派还有100多万军队盘踞在西南、华南几个省份和台湾等沿海岛屿,进行垂死挣扎。反动派溃逃时在大陆遗留下200多万政治土匪、60多万特务分子、反动党团骨干分子和其他反革命分子,他们同当地恶霸势力相勾结,在各地进行疯狂的破坏和捣乱。他们还寄希望于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妄图卷土重来。在新解放区约有3亿多人口的地区,土地制度的改革尚未进行,地主阶级没有完全被打倒,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还是主要矛盾。 新中国在财政经济方面极为困难。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侵略与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腐朽统治,加上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和国民党反人民战争的摧残,工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十分落后的千疮百孔的烂摊子。自然经济十分强固,商品经济极不发达,全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封闭或半封闭状态。1949年全国受灾面积达800万多公顷,灾民约4000万亟待救济。城市中大约有400万失业者和大量的半失业人员,需要人民政府予以安臵和救济。国民党政府留下的几百万军政人员,也要包下来管饭吃。 更为突出的困难是由于国民党政府长期滥发纸币,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投机猖獗、市场混乱的局面,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依然存在着,严重地影响着工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人民生活的安定,从而直接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巩固。这种状况,使新中国面临着比苏联和东欧各国革命胜利后更为艰巨的恢复和发展经济的任务。 上述形势表明,新中国建立之初,一方面人民大众同国民党残余势力、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势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另一方面,要尽快地制止恶性通货膨胀和物价飞涨,把经济形势稳定下来,迅速恢复国民经济,这是涉及到新生的人民政权能否存在与巩固的更为困难、更为紧迫的大事。 因此,新中国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继续把解放战争进行到底,彻底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用最大的努力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以便为大规模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创造更好的条件。 1、镇压反革命 镇压反革命运动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同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并称的三大运动之一,简称镇反运动。镇反运动极大地实现了毛泽东发动群众的目标。通过广泛的宣传和各种形式的会议动员、血泪控诉,镇反之后明显地形成了群众向共产党一边倒的情况。共产党和新政府的权威已经相当牢固地树立起来了。 不仅如此,由于镇反运动在很大程度上是以捕杀地方恶霸,以及惩处那些历史上曾经危害共产党人的分子为重点,间接取缔打击任何可能结成团伙的社会黑恶势力,藉以发动社会上的积极分子,组成联防及居民治安小组,因此也就不可避免地大大加强了社会的治安力量,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利弊-2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 原因与利弊 专业:中共党史班级:2012级研究生业余班姓名:zc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要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就要结合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条件,正确认识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深入发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这关系到对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历史的公允评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4年里,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面对历史与现实,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呢?我个人认为,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对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的讨论,要历史地来看待,必须放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分析。 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的模式。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计划深入经济运行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手段和力量。计划经济之所以兴起于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是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拥有强大的权威和力量;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之所以发生革命,一般都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压

迫,经济落后和不独立,因此要求实行赶超战略,而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都使得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去选择它。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原因,是由其内在的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的要求决定的,因而计划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国家建国之后的一个必经阶段。新中国在50年代之所以选择了计划经济体制,主要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主义要搞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是意识形态因素,通过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是其制度和发展目标因素,国际经济环境的空间限制是发展战略选择的制约因素。在这样的条件下,以重工业优先发展为中心、搞计划经济是当时唯一正确的选择,不存在可以替代的其他道路。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的分析,需要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从经济发展与经济体制的关系看,它是在当时经济发展多重约束条件下的一个现实的体制选择,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 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经济发展规模的扩大和经济生活的多样性,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开始暴露出来。由于中国共产党有丰富的反对教条主义的经验,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了一条实事求是、一切从中国实

第23课_新中国初期的外交_教案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湖南省桂东县第二中学李益成搜集整理 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识记: 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 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 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情境再现,历史比较、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收集有效历史信息、语言表达、团结协作的能力。 (2)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教学开展师生双向交流活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意义。 2、难点:建国初期制定外交方针的依据。 五、教学设计 1、教学思路设计 本节课以三个主题探究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前预习、课中质疑答疑等形式,实现师生教与学的有机互动,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及实践能力。同时注重史料的运用,帮助学生形成论从史出,以史为证的历史思维能力。 2、教学方法设计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及利弊

浅析新中国成立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与利弊 专业:中共党史班级:2012级研究生业余班姓名:zc 对于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由来,要正确评价计划经济的历史地位,就要结合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生产力条件,正确认识新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历史必然性和必要性,并深入发掘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内在联系,这关系到对建国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探索历史的公允评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的64年里,中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大转变。面对历史与现实,我们又应如何看待和评价新中国成立初期对计划经济体制的选择呢?我个人认为,新中国在建国初期选择计划经济体制,是由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因此,对选择计划经济体制原因的讨论,要历史地来看待,必须放在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来分析。 计划经济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发展极端化的模式。各级政府部门的经济计划深入经济运行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手段和力量。计划经济之所以兴起于经济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是通过革命建立起来的,拥有强大的权威和力量;另一方面,这些国家之所以发生革命,一般都是由于受帝国主义和国际资本压迫,经济落后和不独立,因此要求实行赶超战略,而计划经济所具有的强大社会动员能力、政府集中资源配置以及高积累机制,都使得无产阶级政党通过革命取得政权后去选择它。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在此期间,中国结束了长期的战乱,实现了真正的民族独立,建立了强大廉洁的政府,真正开始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但是,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

(收藏)全套硬币人民币图样

中国流通硬币简介 一、第一套硬币 1,2,5分发行时间是跟中国银行二版纸币同期发行,五几年一直到现在还有生产一分,推荐大家收藏大全套,适当参与卷盒的投资。现在生产的一分仍然维持繁体字的制作,维持原貌,确实是中国硬币历史的奇迹。 二、第二套硬币(长城币)

长城币是跟第三套纸币同期发行的硬币1980—1986年,跟三版纸币一起退出流通。推荐大家收藏整套125角1元的同年份长城币,投资81,85年整卷盒的长城币和角币。80,83年的各品种都上百了,82,84,86年只限量发行了一部分,特别是86年只发行了几百套,现在价格在15万左右一套。只有81和85年的长城币角币价格还比较的合适。长城是中国的象征,是收藏投资的好品种。 三、第三套硬币(老三花)

牡丹一元,梅花五角,菊花一角是跟第四版人民币几乎同时发行。牡丹一元是91—99年,梅花五角是91—2001年,菊花一角是91—99年,大全29枚,推荐大家收藏91—2000年的装帧册各一套,投资三花各一卷,一盒。老三花也将跟随四版纸币一起退出是必然的。老三花还在价值洼地,很有投资价值,91年的1分,92年的牡丹,93年的梅花,94年的菊花一角是这一套硬币的龙头品种。三花大全已经开始配册消耗,感觉有些像三版纸币一开始礼品消耗一样。没有消耗和沉淀体现不出投资价值,大家一定要关注和研究三花币,不要错过历史的机遇。长城币消耗到现在已经出现了好品种,相信三花消耗一段时间后就像三版纸币会出现背水,背绿,红一角的稀有品种。 四、第四套硬币(新三花)

菊花一元,荷花五角,兰花一角是跟第五版人民币同时发行的一版硬币。菊花一元是99-2011年,荷花五角2002-2011年,兰花一角99-2011年,兰花2004年没有发行,99-2003年发行的是铝兰花,后期是钢的兰花。此套硬币已经没有国徽图案了,材质也降低不少。推荐大家适当参与收藏。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套人民币图样大全(1-5套) 第一套人民币(12枚) 1948年,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的顺利进行,分散的各解放区迅速连成一片,为适应形势的发展,亟需一种统一的货币替代原来种类庞杂、折算不便的各解放区货币。为此,1948年12月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成立中国人民银行,同日开始发行统一的人民币。至1951年底,人民币成为中国唯一合法货币,在除台湾、西藏以外的全国范围流通。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设计)

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学设计) 耒阳一中刘少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掌握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及外交方针的主要内容,并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内国际形势,简要分析当时外交方针、政策制定的原因; ②了解建国初期在新的外交方针政策指导下的重大外交活动,归纳这一时期外交成就; ③识记周恩来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及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有关知识,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以及周恩来在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作用; ④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利用影视、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景,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作分析思考; ②对一些问题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体验知识的获取和思维的扩大,学会运用比较法思考历史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正确认识建国以来,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和影响不断加强,为世界和平、正义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②认识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的根本方针,它贯穿于新中国外交的各个领域。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参与国际事务所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④体会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外交风范,感受他们在外交活动中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学过万隆会议的相关知识,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万隆会议等有一定的了解,对深入探究新时期的外交活动、周恩来等人的外交智慧等有较浓的兴趣,但多数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均有限。因此,需要教师提供材料,引导学生更深层次、更全面的得学习。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的意义。 难点:建国初期复杂的国际环境对制定外交方针政策的影响。 四、教法学法 材料分析法、问题讨论法、情境体验法等,教法有讲授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演示法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 (展示中国近代不平等条约图片,学生齐读大屏幕上)“翻开中国近代史,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幅伤心惨目的画卷:国土沦丧、山河破碎、经济凋敝、生灵涂炭……,“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来旧中国的外交是屈辱外交。(显示开国大典和周恩来参加日内瓦会议的图片)教师接: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在国际外交舞台上尽显大国风采! 单元知识概览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三个阶段 总原则:独立自主 50年代“一边倒” 70年代改善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 新时期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单元线索。 本课流程 展示课程标准:

第三套人民币详解(付图片)

27张人民币版别、图案、特点罗列: 1壹角1960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面凹印|正背面胶印|国旗五星满版水印|红三罗马冠字|枣红) 2壹角1962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凹背胶|红三罗马冠字|背绿) 3壹角1962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凹背胶|国旗五星满版水印|红三罗马冠字|背绿) 4 壹角1962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凹背胶|国旗五星满版水印|红三罗马冠字) 5 壹角1962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凹背胶|红二罗马冠字) 6 壹角1962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正背面胶印|红三罗马冠字) 7 壹角1962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正背面胶印|红二罗马冠字) 8 壹角1962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正背面胶印|蓝三罗马冠字) 9 壹角1962 年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正背面胶印|蓝二罗马冠字) 10 贰角1962

年长江大桥(正凹背胶|三罗马冠字) 11 贰角1962 年长江大桥(正背面胶印|三罗马冠字) 12 贰角1962 年长江大桥(正背面胶印|二罗马冠字) 13 伍角1972 年纺织女工(正凹背胶|满版水印) 14 伍角1972 年纺织女工(正背面胶印|满版水印) 15 伍角1972 年纺织女工(正背面胶印) 16 壹圆1960 年女拖拉机手(五星古币满版水印|三罗马冠字) 17 壹圆1960 年女拖拉机手(国旗五星满版水印|二罗马冠字) 18 壹圆1960 年女拖拉机手(国旗五星满版水印|三罗马冠字) 19 贰圆1960 年车床工人(国旗五星满版水印) 20 贰圆1960

年车床工人(五星古币满版水印) 21 伍圆1960 年炼钢工人(国旗五星满版水印|三罗马冠字) 22 伍圆1960 年炼钢工人(国旗五星满版水印|二罗马冠字) 23 拾圆1965 年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天安门固定水印|三罗马冠 字) 24 拾圆1965 年人民代表步出大会堂 (天安门固定水印|二罗马冠字) 25 壹分1953 年(罗马冠字无号) 26 贰分1953 年(罗马冠字无号) 27 伍分1953 年(罗马冠字无号) 1953年版壹分、贰分、伍分有两种分别。1953年3月1日发行了壹分、贰分、伍分为第二套人民币的辅币,是带冠字有号码;而八十年代为当时货币供应而发行的壹分、贰分、伍分系使用1953年版于1981年印制,只印冠字而无号码,作为辅币卷,继续与第三套人民币在市场上流通。但严格的说,1953年版带冠字无号码的壹分、贰分、伍分(1981年印制)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