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一政治知识点整理【上海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思想政治》基本知识
前言:我们的经济生活
1.经济生活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
生产是经济活动的基础。交换是经济活动的流通过程。分配是经济活动的中间环节。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发展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立足我国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条件,顺应世界经济迅
速发展的时代潮流,不断开拓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途径,迅速提高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2)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集中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聚精会神搞建设,一
心一意谋发展。
(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快速发展生产力,必须依靠科学技术。
4.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1)以人为本
(2)全面发展
(3)协调发展
(4)可持续发展
5.我国人民生活在2000年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到2000年,我国人民生活总津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是,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低标准的小康,主要是就经济目标来说的。总体上的小康只能说是剐跨过小康的门槛,还偏重于物质消费,不能更多地注重精神消费;还偏重于生存消费,不能更多地满足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总体上的小康是一个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均衡的小康。
6.2020年我国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在实现经济目标、追求物质文明的丽时,还要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全面进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7.学习和运用经济知识,用“经济眼光”分析问题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2)社会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2)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一种生产关系如果能调动人们进行经济活动的积极性,它就会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起促进作用;当一种生产关系或者其中的有些环节压抑了人们经济活动的积极性时,它就会束缚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时候,它就需要作变革或调整了。
3.构成社会生产的基本要素
(1)劳动者的劳动。
(2)以土地为代表的自然资源。
(3)资本。
(4)经营管理。
(5)科学技术。
劳动、土地、资本、经营管理、科学技术等要素,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各有自己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缺一不可。其中,劳动、土地、资本这三类要素看得见,摸得着,被称为实体性要素;经营管理是联结性要素;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各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地搭配组合在一起,才能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社会生产。
4.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是:(1)科技含量高;(2)经济效益好;(3)资源消耗低和环境污染少;
(4)人力资源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5.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关系密不可分。首先,工业化为信息化提供物质基础。其次,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6.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GDP是一个重要的统计指标。一国(或地区)GDP的总量,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而人均GDP则反映一国(或地区)人们的富裕程度。通过统计国民经济各部门创造的价值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变化,还能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当然,GDP这一统计指标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在人们还没有寻找到一个
更好的并且很成熟的统计指标之前,GDP仍然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7.社会主义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
经济增长的根本意义,就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社会成员享有充分的福利和得到全面的发展。
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使每一经济主体的行为纳入社会生产目的的轨道。
(2)要让政府部门的管理与决策更科学化、规范化。
(3)要通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的协调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成果。
(4)要通过积累来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保证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
8.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离不开社会积累
(1)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离开了积累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2)社会积累基金主要来源于三条渠道:①政府的财政渠道。②企业的利润留成。③居民的一部分消费基金的转化。
第二课: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
1.个人收入与可支配收入
个人总收入一(税收+社会保障金):个人可支配收入
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储蓄
2.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比例的因素
决定家庭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应从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出发,但通常需要考虑两个因素:(1)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家庭拥有财产的数量;(2)消费者的年龄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
除此之外,社会消费风尚、利率和物价水平等许多因素,也会对人们决定消费和储蓄的比例发生影响。
3.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生产决定消费,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发展的水平决定的。同时,消费对生
产又有反作用。扩大消费需求,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我国目前推进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课题。
4.适度消费与合理消费直接关系着生活质量的提高
适度消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是指与国情及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消费;对于个人和家庭来说,是指与收入水平及社会风气相适应的消费。
5.适度消费的作用
(1)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
(2)促进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6.影响生活质量高低的因素
生活质量的高低除了与物质消费水平密切相关外,还与其他许多因素有关。
(1)与精神消费状况相关。
(2)与闲暇时间的多少有关。
(3)与生活环境有关。
7。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朴素
8.消费结构及分类
(1)生存消费、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
(2)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
(3)耐用消费品消费、非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
(4)自给性消费和商品性消费。
9.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食物支出/消费支出总额)×100
恩格尔系数的大小已被广泛地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家庭的消费水平和生活水平的高低。
10.消费结构变化和进步的趋势
(1)生存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享受消费和发展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2)物质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精神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3)日常消费品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耐用消费品和服务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4)自给性消费的比重逐步缩小,商品性消费的比重相应增大。
(5)消费结构的进步还突出表现在食物消费在全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逐步缩小,即
恩格尔系数的降低。
11.消费的弹性和刚性
12.培养健康的消费心理
13.常见的不健康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不健康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是指那些违反社会公德的、违反精神文明的,或者影响合理消费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 (1)攀比心理, (2)炫耀心理 (3)从众心理, (4)逆反心理不健康的消费心理会导致不良的消费习惯,不良的消费习惯将形成不合理的消费结构,从而影响消费的总体效益。
14.消费者和经营者之间是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关系
15.消费者处于弱势地位,要特剐强调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16.维护消费者权益行为的意义
17,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
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受尊重权、获得赔偿权,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给予了消费者特殊的保护,但并没有给消费者不正当维权的权利。
18消费者要善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1)与经营者协商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