鲟鱼养殖技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鲟鱼养殖技术
张海明
1世界鲟形目种类简介
鲟鱼类隶属硬骨鱼纲(Osteichthyes),辐鳍亚纲(Achinopterygii),软骨硬鳞总
目(chondrostei),鲟形目(Acipenseriformes)。

现代世界共有2科6属26种:在鲟科(分鲟亚科和铲鲟亚科)中有鳇属2种,鲟属17种,铲鲟属2种,拟铲鲟属3种;在白鲟科中有白鲟属1种,匙吻鲟属1种。

它们主要分布在亚洲、欧洲和北美洲(表1)。

表1 世界鲟形目鱼类及分布
鲟类是世界现存鱼类中最原始的一目,其化石始于中生代三叠纪初,距今有1.5亿年历史,在生物学上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鲟类系世界名贵经济鱼类之一,其鱼籽酱是世界三大珍味,有着重要的渔业价值,1990年总产量14386t,1993年为9603t,近几年产量连续下降,其主要原因是江河阻隔、水域污染和人为酷捕。

为了推进鲟类资源保护事业,发展鲟渔业,有关各国相继开展鲟类增养殖技术研究以及相关的生物学研究,已取得初步结果,特别是鲟鱼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进展很快。

2、鲟鱼养殖技术概述
⒉1人工繁殖
目前,以俄罗斯为主的世界各国正进行人工繁殖研究的种类有小体鲟、闪光鲟、俄罗斯鲟、欧洲鲟、中华鲟、史氏鲟、达氏鲟、高首鲟、匙吻鲟以及十多个杂交鲟。

人工繁殖的关键是选择优良的亲鱼,无论是天然捕捞还是人工培育的亲鱼,它们性腺发育必须达到IV期。

若亲鱼未完全成熟,可以在网箱或池塘暂养或结合注射催产剂促使加速成熟。

鲟鱼在人工繁殖中,要经过人工采卵、授精、脱粘及孵化四个阶段,这些技术与鲤鱼十分相似。

但对水温要求比较严格,孵化水温在15-200C之间,7天左右孵出。

⒉2幼鱼培养
幼鱼培养分两个防孚,仔鱼防孚是从是卵手黄消失至分塘养殖,主要饵料为卤虫无节幼体,水生寡毛类、桡足类等活性饵料,适量辅以鸡蛋黄及人工配合饲料等,稚鱼阶段主要用人工配合饲料,辅以小鱼虾等生物饵料,1997年俄罗斯学者研究成功2种鲟鱼专用饲料,效果很好。

主要营养成分及含量见表2。

表2 鲟鱼专用饲料的成分及含量单位:g/kg
OST-4号饲料适用于重12-40g的幼鲟饲养,OST-2号用于仔鱼40g以上养殖阶段。

为促进幼鲟发展,国外学者开展多种生物活性剂研究。

据报道,牛松果体多肽剂(bpp)用10ppm浓度处理8-20日龄的幼鲟,可提高成活率12%-18%;在每kg饲料中添加2g柯麻利素(Kormogrizin)和0.2gV c,能提高幼鲟的消化和吸收能力。

幼鲟可增产10%-45%;用以下三种生物活性物质处理幼鲟,可有效促进胚后发育而提高成活率:一是用从鸡血血浆中提取的肽缩氨基酸液(SKB),使用浓度400mg/l,浸浴受精卵1h,能提高成活率20%以上;二是用从酵母中提取的聚核苷酸液(Eneade),使用浓度5g/l浸浴受精卵1h,幼鲟成活率提高20%-25%;三是用从云苔植物中提取的植物性淄醇素(Epine),使用浓度10-7g/l,浸浴受精卵1h,可提高成活率26%-30%。

⒉3成鱼饲养
在小水体或大水体均可饲养。

前者包括室外水泥地、水槽、池塘、河渠和网箱等,投放较大规格幼鱼,经1年时间饲养,体重可达2000g左右,后者是直接放流到湖泊、水库中与其他鱼类混养。

目前俄罗斯正在进行池塘条件下幼鱼的高密度饲养试验,幼鲟体重3g左右,试验结果认为放养密度低于12万尾/公顷比较合理。

3、中国的鲟鱼养殖
中国是鲟鱼资源比较丰富的国家,有2科3属8种。

有鳇属1种,达氏鳇;鲟属6种:中华鲟、达氏鲟、史氏鲟、裸腹鲟、小体鲟、西伯利亚鲟;白鲟属1种即白鲟。

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主要分布于长江,史氏鲟、达氏鳇分布于黑龙江,裸腹鲟、小体鲟和西伯利亚鲟产于新疆地区。

此外近十多年从国外引进俄罗斯鲟、匙吻鲟、高首鲟以及杂交鲟。

目前,中华鲟、史氏鲟、匙吻鲟、俄罗斯鲟和杂交鲟的人工繁殖与养殖都获得成功,且发展很快。

虽然鲟鱼的种类很多,但它们的繁殖与养殖技术大同小异,所以本文仅以史氏鲟为主介绍鲟的人工养殖技术,同时简扼介绍中华鲟等这方面情况。

⒊1史氏鲟、中华鲟的主要生物学概况
⒊⒈1史氏鲟为淡水大型鱼类。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的干流,活幼范围遍及黑龙江3000km干流。

性较温驯,喜在砂砾底质的江段底层活动、索饵。

冬季集群于江段深处,活动仍较活跃。

成鱼以水生昆虫、底栖动物和一些小鱼为食,偶尔也食两栖类。

幼鱼主食浮游物、底栖动物及水生昆虫幼体。

每年(当地)5-6月,水温18-260C,性成熟亲鱼在砂砾底质江流产沉水粘性卵,在水温17-230C下受精卵经72-120h孵出仔鱼。

史氏鲟亲鱼个体全长在92-241cm之间,年龄在15-35y。

雌性开始性成熟年龄9-13y。

雄性为6-7y。

雌性怀卵量51-280万粒,卵径2.5-3.5mm,1g鱼卵平均有44粒。

1-3d龄仔鱼全长1.0-1.6cm,4-6d龄在1.6-2.2cm,7-9d龄2.2-2.8cm。

史氏鲟耐寒冷,生存水温1-330C,40C开始摄食,最适水温22-260C。

喜弱碱性水域,PH在
7.0-8.0较宜。

⒊⒈2中华鲟是典型的江海洄游性鱼类,在鲟属中为个体最大、寿命较长的种类。

主要分布在东海、黄海大陆架水域及长江干流,成鱼在海洋中主食鱼类,其次是甲壳类和少量软体动物。

幼鱼在干流特别是河口,摄食浮游动物、底栖动物,随着生长主食底栖鱼类(舌鳎和鲬属),以及磷虾、蚬类等。

性将成熟的鲟鱼于6-8月由海洋进入长江开始生殖洄游,于9-10月陆续到达湖北省江段,并滞留越冬,至翌年10-11月在宜昌市江段产卵繁殖。

产后鲟鱼即降河返回海洋肥育,因此,中华鲟完成全部繁殖过程历时15个月以上。

受精卵沉性、粘附在江底砂砾上,在16-230C水温下,7d左右孵出,出膜仔鱼顺流而下,于次年5月到达长江口,滞留(索饵)至9-10月后陆续进入海洋,直至性成熟再溯河产卵。

中华鲟雌体性腺开始成熟年龄为14-18y,平均16y;雄性在8-15y,平均12y。

生殖期估计在4y以上。

生殖群体个体重都在100kg以上,雌鱼体重一般在130-250kg,雄鱼为68-106kg,1996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在葛洲坝下宜昌江段监测到中华鲟76尾。

其中雌体最大个体全长456cm,重316.5kg,而实际上,中华鲟最大个体还远不止此。

中华鲟对水温和PH的要求,与史氏鲟基本一致。

⒊2史氏鲟的人工繁殖与养殖
⒊⒉1亲鱼选择及成熟度判断目前用于人繁的亲鱼,是每年5-7月(繁殖季节)采捕于黑龙江干流。

选择无病无伤,雌鱼体重15kg以上,雄鱼体重20kg以上的个体,年龄9-13龄。

成熟欲产的雌鱼个体消瘦、吻尖、脊板尖、体表多粘液,腹壁簿而软,腹部膨大而富有弹性,这性腺发育已至IV期中。

雄性个体在检查时见鱼体尾部弯曲成“弓”状,用手轻压腹部生殖孔附近有精液流出。

⒊⒉2人工催产当水温达到16-240C,即可人工催产。

催产剂用LRH-A,剂量为60-90μg/kg。

全部剂量分二次注射。

第一次注射全部剂量之10%,此时卵细胞极化指标一般达到1/30以上,当极化指标达到1/55以上,再注射剩余(90%)的剂量。

雄鱼注射剂量只需雌鱼
的一半,并在雌鱼第二次注射时注射。

注射部位为胸鳍基部。

注射后的亲鱼,雌雄分池暂养,并以流水刺激,并注意观察亲鱼活动状态,当水温21-21.50C时,第二次注射后的亲鱼(经8-11h),开始发情,游泳活跃频繁撞击水面,检查时,轻压腹部至生殖孔处有卵流出,此时即可采卵,采卵时间应在90min内完成,否则会影响受精率。

研究表明,水温为16.50C时,效应时间会延长至18h。

⒊⒉3采卵与受精用挤压腹部方法可以采精。

体重20kg的个体一次可取精30ml以上。

雄鱼可多次使用。

优质的精液呈纯牛乳状。

卵子的采集可以用剖腹法或挤压(腹部)方法。

尾重15kg的雌鱼,可取卵2.5-3.5kg,约9-12万粒。

每kg卵子使用精液10ml,先将精液用无菌水稀释200倍,然后倒入鱼卵中,均匀搅拌3-4min,使精卵充分受精,静置片刻,弃去污水,漂洗干净。

受精卵开始无粘性,但受精后5min出现粘性,至18min粘性最大,为便于受精卵孵化,先要脱粘。

脱粘剂可用滑石粉或细黄泥。

前者制成20%浓度水溶液,后者制成10%浓度溶液,然后将溶液倒在受精卵上,不断用手搅动,直至卵不结块团、鱼卵能全部散开为止,全部脱粘时间要30-60min,最后将卵漂洗干净。

⒊⒉4孵化孵化最好在微流水条件下进行,或对卵定时翻动。

专制的孵化器规格为380cm×65cm×30cm(长×宽×深)的孵化水槽,设有进、排水系统和定时拨孵装置,一次可孵卵40万粒。

孵化时进水量为50-60L/min,自动拔卵装置每分钟一次。

孵化率一般为85%。

孵化也可在双层网箱中进行。

网箱规格为80cm×60cm×50cm。

内层网目小,网布柔软,外层网箱起保护作用。

将网箱固定在水质清新的表层、水流速度0.8-1.5m/s的河湾处,每20min翻一次卵,孵化率也在85%左右。

孵化水温为16-240C,最适19-220C。

在平均水温170C时,约经105h孵出。

平均水温21.50C 时,只要81h即出膜。

⒊⒉5 幼鱼培养刚孵出的仔鱼全长约1.1-1.3cm,形如蝌蚪,作垂直运动。

孵化72h(210C)后出现鳔点,开始平游。

将其转入面积是10-40m2,水深50-60cm,底壁光滑(最好瓷砖贴面)的水泥池中培养,放养密度为600尾/m2。

此阶段仔鱼处于卵黄囊吸收阶段,需溶氧较高,对水质要求严,这是关键,约经1周培育至10d龄卵黄囊吸收完毕开始摄食,全长平均23.9mm。

体重平均50mg。

继10d龄开食后培养阶段为稚鱼培养阶段均8-10d,此阶段仔鱼刚开始摄食,转为外源性营养阶段,活动能力弱、抗病、抗逆能力差,死亡率会比较高(20%-40%)。

称为敏感期,要特别在水质、饵料等方面小心、投喂的饵料主要是卤虫无节幼体、寡毛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活体及搭配适量熟蛋黄。

用以培养稚鱼的水池同仔鱼池,但放养密度降至500尾/m2。

培养至18-20d龄,稚鱼全长约36mm,体鱼200mg,可转入幼鱼阶段培养。

幼鱼培养池仍可用仔鱼池,放养密度为300-400尾/m2。

此时鱼活动能力增强,摄食旺盛,生长迅速,饵料可由饵料生物转为人工配合饲料--微囊饲料,平时注意水温、水质、清除残饵和代谢物。

经三周(至45d龄)育成全长90-110mm,重3.2-5g的幼鱼。

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

配合饲料主要成分为(%):鱼粉45,饲料酵母15,玉米面5,干乳5,复合维生素1,无机盐2,氨基酸2,磷酯1,面粉2,粘合剂2,诱食剂5。

⒊⒉6幼鱼至商品鱼养殖
养殖池可为面积300m2的水泥池或500-1000m2的池塘,但均需经过严格消毒。

水深1.5-2米,水位保持1.5米以上。

养殖用水经过过滤(沙滤或密网滤)。

放养密度为0.5-1尾/m2,在流水养殖情况下密度可以提高。

完全投喂人工配合饲料主要成分为(%):粗蛋白56%,粗脂肪5.0%,水份10%,粗纤维1.5%,粗灰分18%,日投喂3次,日粮为鱼总重2%左右,养殖期间,溶氧保持在6mg/l以上,水温260C以下,能取得良好养殖效果。

11月龄史氏鲟幼鱼一般可达600-1000g,最大的超过1000g。

⒊3中华鲟的人工繁殖与养殖
⒊⒊1亲鱼蓄养亲鱼采捕于长江,蓄养于面积2000m2,水深3米的鱼池,水交换量40-60t/h,全年水温7.3-34.60C,蓄养鱼性腺发育至Ⅳ期,以挖卵器采卵,粒重30-35mg。

⒊⒊2人工催产催产地为椭圆形水泥池,面积85m2,水深1.5m,水源为河水,水交换量20-40t/h,流速为0.5-0.20m/s,水温15.8-24.50C。

溶氧量6mg/l以上,使用LRH-A催产,剂量30-40μg/kg,雄急剂量减半。

一次或二次胸鳍基部注射。

⒊⒊3人工授精用挤压法采精,将精液稀释100倍,与挤出的卵子均匀搅拌5min,使充分授精,也可直接将精液(不稀释),与卵子均匀搅拌5min,每1万粒卵加入精液3ml,受精率可达85%以上,受精卵仿史氏鲟脱粘方法进行脱粘。

⒊⒊4孵化用筛网或孵化器孵化,它由盛水箱、筛网箱、集水箱、进水管和拨卵装置及牵动水斗组成。

每套孵化器可盛卵30万粒,孵化用水O2在6.8-9.0mg/l,透明度45-80cm,
PH值7.2-8.0,水温15.5-23.00C。

孵化率可超过80%。

⒊⒊5仔鱼、稚鱼、幼鱼培养孵出的仔鱼培养至全长十多厘米的幼鱼,其过程、方法与史氏鲟大致相同。

幼鱼阶段使用的人工配合饲料配方为(%):
A:鱼粉55,豆粕10,α-淀粉23,混合油2,复合添加剂5,粘合剂5;
B:鱼粉54,酵母8,水蚤粉5,蛋白粉15,猪肝粉10,油脂6.5,添加剂1.5。

⒊⒊6幼鱼-商品鱼饲养除可象史氏鲟一样利用水泥池或土池养殖外,还可用网箱在水库中养殖。

网箱规格为4m×3m×2.5m,目大3cm。

放养规格为200g/尾左右,放养密度为1.5-2尾/m2。

经60-70d饲养尾重达800-1300g。

4结束鱼鲟鱼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各有关国家都列为保护动物,特别是中国长江中生活的中华鲟、达氏鲟和白鲟,由于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设,截断了原来的洄游路线,种群数量已很少,被列为一类保护野生动物,与大熊猫一样。

我们研究与养殖鲟鱼的主要目的在于实行资源增殖,向适宜江河大量放流鲟幼鱼,在完成这一目标后,也将对其开发利用,为市场提供一定数量的名贵的鲟鱼,但所有这一切,都是在政府有关部门严格监督下进行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