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质课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常识
[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
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 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 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 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 为辅。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号半山。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 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排除万难, 推行新法。曾发下誓言:“我执政一 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 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 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本段记叙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三段:
古人之观于天地( 之,取独。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奇伟,奇异雄伟;非常,不平凡。)
常在于险远 ( 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形作名。)
★第二段:
由山以上五六里( 由,从。 )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名作动。) 既其出( 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
□翻译: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 思考题: • 1 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 可以分为两层: • 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 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 • 2 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 •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 埋下伏笔,提供论据,议论是记 叙的深化、概括。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 文风。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 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 独树一帜。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 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常识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 洞后洞 概况
前洞 对比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详记游后 深 → 难 → 奇 洞的经过 怠 → 悔
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议论作
铺垫。
3.第2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 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想一想:
1.这一段的议论层次
• 1 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 2.简介前后洞,记游洞经过,写出洞的心情,突
出“悔”字。
• 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阐明“志”、 “力”、“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 4.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 慎取”的态度。
•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2.本段写了怎样的游山心得?若 想成功,需要哪三个条件?
研习第四段:
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 观点?
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 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 的态度。
• 1.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 2.简介前后洞,记游洞经过,写出洞的心情,突
出“悔”字。 • 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阐明“志”、“力”、
“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 4.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力”、“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 4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
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写作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用游记的形式 包裹起来的极富思想的论文。本文前 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 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 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 应,结构谨严。
其孰能讥之乎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孰,谁)。
□翻译: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
□翻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 有悔。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
三个条件:“志”、“力”、“物”
想一想:
3.“志”、“力”、“物”三者之 间的辨证关系。
“力”与“物”是两个客观条件, “志”作为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 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 亦可“无悔”、“无讥”。
4.本段与第2段的照应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文章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褒禅山命
名的由来
记叙
游 议论的基础

游洞的经过

山 记 议论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记叙的深化
借仆碑抒发感慨


者尽 不 ,吾 可
可志 不
以而 深
无不 悔能 矣至
思 而 慎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东行5里
慧空禅院
前洞
后洞
返回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 的由来。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 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
第一自然段的行文顺序
简 山名由来
介 褒
院名由来
禅 洞名由来 山
仆碑考究
2.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 “音谬”?
•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 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 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 “华”分开,“华”才读 “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 “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2.“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 应?
“其文漫灭”
3.“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 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归纳每段主要内容:
• 1 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 2 记游洞经过,写出洞的心情,突
出“悔”字。 • 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阐明“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