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优质课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名师优质资料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秀课件PPT名师优质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e078fa0d0d233d4b14e69be.png)
山、碑 前洞:平旷,有泉—夷以近,游者众 洞 记叙 后洞:窈然,甚寒—险以远,至者少 入之愈深 → 进愈难 → 见愈奇 游洞 见少 悔:不得 记少 游 随怠者出,所以 极游之乐 褒 乐少 禅 古人求思之深 山 有志 记 议论 奇观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仆碑——深思而慎取 记叙 ——补叙同游者
王安石纪念馆(江西临川)
王安石塑像(江西临川)
(1021~1086)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作。4 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 万言书,力主改革政治;16年 后(1070年)拜相。
王安石,北宋政治家、思想家、 文学家。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 川(现在江西临川)人。他“少好 读书,庆历二年(1042),登进士 第。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 提出变法主张,要求抑制大官僚地 主和豪商的特权,改变国家积弱贫 穷的局面,推行富国强兵政策。神 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 次年任宰相。在神宗支持下,开始 推行变法措施.因遭到反变法派的 猛烈攻击,于熙宁七年(1074)罢 相,次年再为相。熙宁九年(1076) 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现在江 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 作。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执政,
第三自然段结构
余 之 所 得
古人求思之深
有 志 有 力
奇观常 在险远
尽吾志 无 悔矣
有 物
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
有志无力
有志有力而无物
志
力
物
成功
志(理想) 主观 力(体力) 客观 物(外物)
第五段补充注释:
•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 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 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 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 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3171146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9.png)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一、什么是教案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
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二、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文言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可以记叙,也可以说明/议论/描写/抒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游褒禅山记》)。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仁宗朝进士,神宗时任宰相,推行变法,史称“王安石变法”,列宁称之为“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王安石是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齐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公开课,精品课件
![游褒禅山记,优质课,公开课,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78684b2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b8.png)
【教学目标】1 ·掌握文言常见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加强文言文字词句知识的积累。
2 ·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味“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 ·学习文章“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1 ·正确理解作者“尽吾志”的观点。
2 ·学习文章“因事见理”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
他“少好读书”。
1042 年登进士第。
1061 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1070 年任宰相,推行新法,后因遭到反变法派的猛烈攻击,于1074 年罢相,次年再为相。
1076 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宁(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创作。
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1086 年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
【文学常识】“记”是一种文体,有奏记、游记、杂记。
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本朝人尚理——严羽《沧浪诗话》利用游记进行说理1 ·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 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 ·杂物书画记:《核舟记》“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议论又涉及哲理问题。
【识记字词】庐冢zhǒng 盖音谬也miù 窈然yǎo 咎jiù 无物以相之xiàng何可胜道shè ng 王回深父fǔ【写作背景】公元1051-1054 年,王安石任舒州(现在安徽省含山县)通判。
1054 年(宋仁宗至和元年) 4 月,34 岁的王安石辞职回家探亲,在归途中遨游了山峦起伏、有泉有洞、风景秀美的褒禅山,同年7 月以追记形式写下此文。
那时他已在各地做了十二年的地方官,对世事民情已有一定的了解。
四年后 (1058 年) 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十六年后(1070 年)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质课教案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58e33b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15f853c.png)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优质课教案《游褒禅山记》该篇游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其优质课教案,欢迎参考。
【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
2.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3.学习、借鉴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
(二)过程与方法1.利用注释、工具书疏通文字,教师进行点拨、解难。
2.通过学生合作讨论,指导学生从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入手,弄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理解作者“有志”“尽吾志”的观点。
3.重视诵读,落实背诵要求,联系学习过的实词的意义和用法,温故知新。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度,明白其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的写法,指导学生理清记叙和议论的呼应关系,研习第三段。
【教学难点】课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法,及“乃”“道”“盖”“文”多义词辨析,名词、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投影、课件,印发《游褒禅山记》课堂练习。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简介作者与课文,学生分小组合作,积累文言词语、句式。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在初中我们学过用文言文写作的游记有《小石潭记》、《醉翁亭记》等,这些游记共同的侧重点是什么呢?那就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我们今天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这篇游记与我们学习过的那些游记不同,它不重在表现山水之美,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用酣畅的笔墨进行大量的议论,记游实际上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学习这类游记有助于同学们提高思维的能力为此我们共同来研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二、解题(简介作者及课文)学生读注释①,了解作者及课文,教师补充。
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在任舒州通判时写的一篇游记,借游生议,说明要成就一番事业,除了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外,更需要有坚定的志向和顽强的毅力,并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6921992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c63991a.png)
古人之观.与天地、山川……: ②观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欣赏 景象
此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建筑物旳一种
有碑仆道.: 路,道路
③道师 于者 是, 废所 先以 王传 之道 道. .受 ,业 焚解 百惑 家也 之: 言:
道理 主张
何可胜道.也哉: 说,讲
策之不以其道.: 措施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布置作业
第一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晏殊《鹊踏枝》)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达目前形 势相当恶劣,此时唯有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 瞩,看到远方,看到别人看不到旳地方。
也就是要我们排除干扰,不为临时旳烟雾所困惑。 看到形势发展旳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旳主要矛盾。 这是能取得成功旳基础。
文章小结:
作者揭示了“志”“力”“物”三者之间 旳辩证关系,强调了“力”与“物”这两个客 观条件旳作用,又强调了“志”这个主观原因 旳关键作用,强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到 达目旳,亦可“无悔”“无讥”。作者在这儿 所论述旳既是游山之所得,又是治学处事之理, 也是成就一切事业之道。从这里大家受到了什 么启发?能不能结合自己旳生活学习反思一下?
在事业上就会有发明性旳独特旳贡献。所谓踏破铁鞋 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 自然成。
为文章背面旳议论“深思慎取”提供根据。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4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c474ffce0342a8956bec0975f46527d3240ca6c0.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11【教学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学习作者“尽吾志”和做学问“不可不深思而慎取”的治学态。
【教学重点】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2、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教学重难点:【教学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记,可说明、议论、描写、叙述。
本文它一篇游记。
那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1.作者王安石(1021—1089),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现在江西临川)人。
封荆国公,故世称“荆公。
嘉祐六年(1061)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后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去世。
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今存《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
2.背景资料《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三十四岁时(1054年)从舒州判通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此山,三个月后以追记的形式写下此文。
虽然是游记,但却是借记述游山来说理。
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学生自由诵读课文,要求:边读边划出段落序号、读准字音和停顿2、指名两学生诵读课文,是顺势正音褒bāo禅山华huá山庐冢(zhǒng)有穴(xué)窈(yǎo)然怠(dài)咎(jiù)好游(hào)仆(pū)碑无物以相(xiàng)之深父(fǔ)3、疏通文意过渡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读也读了,现在就请大家依据课文注释,说说看,文章的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好吗?我们分组进行:男生负责一二自然段,女生负责三四五自然段。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e232de5c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a.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1、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教学目的:1、学习“盖”“所以”“以”“观”“名”“其”等文言常见词语的用法。
2、体会文言断句及句中停顿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点。
3、学习本文以记游写感的写法,体会在文中表现出的观点。
教学重点:常见文言词语的用法;的观点。
教学难点:记游写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文言教学三读法(自读—译读—导读)学法点拨整体感知、诵读、点拨、自学、讨论、批注等。
教学准备:1、自学2、勾画《高考神梯》3、自制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简介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听录音,正音、明读3、诵读第一二自然段。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教师:本单元四篇课文中有两篇是游记。
游记这种体裁我们并不陌生,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
学生说出游记的篇目。
(《醉翁亭记》《小石潭记》《登泰山记》……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记》和《岳阳楼记》列入游记。
)古代游记的写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点,浓笔重彩,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
请同学们注意本文与所学过的游记有什么不同?二、及背景介绍: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号半山老人,世称荆公。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改革政治。
后拜相,不顾保守派的反对,积极推行新法。
由于保守派反对,新法受阻。
他具有朴素的唯物辨证思想,反对天命,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进步口号。
他的诗词文多揭露时弊,体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与抱负。
诗词遒劲清新,风格高峻。
文雄健峭拔,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写于34岁任舒州通判时。
三、点拨本文学习步骤1、阅读课文。
2、理清思路,找出文章的写作线索。
3、逐段阅读,弄清文中字句含义与用法。
4、了解本文写作特色。
5、掌握要表达的思想与感情。
6、背诵。
四、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庐冢谬其传无物以相深父瑰丽窈然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2、明读:所谓华山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者。
而我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高中语文11游褒禅山记获奖公开课优质课件
![高中语文11游褒禅山记获奖公开课优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2409de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86.png)
课 序 题 目 作 者 学习目标
11
游褒禅 山记
王安石
①领会文中包含的作者思想观点。 ②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详略得 当的写作方法。
①了解文章主要内容及作者借古讽喻
12
阿房宫 赋
杜
牧
的目的。 ②感受课文形象生动的比喻、丰富瑰
丽的想象、大胆奇特的夸张。
黄州新
①解读课文,体会意蕴,理解作者的情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6.积名句 (1)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3)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4)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5)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 至也。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称代词,自己)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第三人称代词,指代
古人) 其孰能讥之乎(语气副词,难道,表反诘)
背景助读 相关链接 知识梳理
有穴窈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5)然 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连词,表转折,可是,
但是)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副词,表判断,是)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副词,竟然,居然) (6)乃 良乃入,具告沛公(副词,于是) 质于齐,兵乃出(副词,才) 家祭无忘告乃翁(代词,你,你的)
(1)文 文理有疏密(名词,纹路) 属予作文以记之(名词,文章) 文过饰非(动词,掩饰) 古人之观于天地……(动词,观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名
(2)观 词,景象) 大王见臣列观(名词,建筑物的一种,宫中的楼 阁、宫殿)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3eb11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d.png)
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游褒禅山记一等奖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初中时我们学过王安石的一首诗——《登飞来峰》: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此诗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下的,而同样《游褒禅山记》也是作者因登山有所感而写的。
古往今来,登山的人无数,但记下自己游览感想,记下自己心路历程的人则不多,王安石是这少数人里面的一个,所以王安石是善感的,也是伟大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品读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里的所感所想。
二、释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褒禅山:地名“记”是一种文体。
分为四类:记游、记事记亭台楼阁、记物。
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体特点:1、亭台楼阁名胜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2、山水游记:《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小石潭记》3、杂物书画记:《核舟记》文体知识:[记]:本文属于游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所见、所闻、所感的文章。
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的感情。
一般以记为主,以感为辅。
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
三、作者简介: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
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1069年任宰相,推行新法。
改革变法触及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对。
宋神宗迫于皇亲贵戚和反对新法大臣的压力,于1074年四月接受王安石辞去相位,再任江宁知府。
次年虽又起用为相,但因新法派内部分裂及保守派的挑拨离间,至1076十月再次罢相,出任江南签判,次年隐退江宁,过着闲居生活。
朝廷启用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
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威武雄壮的社会变革运动。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四、正音:五、课文分析:(一)、第一段:重点词句第一自然段:介绍褒禅山概况。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4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026bceb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9c.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4【课前梳理】在新教材里这是一篇自读课,但考虑到学生自读有一定困难,而且这一课在写作方法和前面的《兰亭集序》与《赤壁赋》有很多可以通过比较加强认识的地方,而且在内容上也有指导意义,所以准备进行讲读,计划来两课时完成。
准备教授的内容:1、这篇文章的的写作顺序不同于一般游记的记叙顺序,先叙事再谈理最后补叙游览的时间以及同游的四人。
这是在写法上的有意安排,因为王安石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失败的游览中所悟出来的个人准则。
因此上《游褒禅山记》重在游览过程与感受过程的叙述最后得出结论,使用的是依事说理的方法,符合知、思、悟、行的认知过程。
2、《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3、与《兰亭集序》的比较:《兰》尽兴而悲(重在情感)。
《游》败兴而悟(重在理智)。
可以说明,无论是尽兴还是扫兴,都可以对人有所触动,都会使人有所收获,从而可以引申出我们日常生活中只要注意关注我们的生活经历,一样会像《游》文中提到的古人一样观万物而有得。
4、与《赤壁赋》的比较:《赤》(客)触景生情;(苏)取景论理──事简议多。
《游》依事说理(缘事悟理)──事理各半。
《赤》则是淡化过程重在以主客问答的形式向我们展示异常精彩绝伦的关于人生态度的辩论会,不突出思考的过程。
另外,两位辩手都是从眼前环境中取材,客是取地点而生情,苏子则是水月达理,同出一景,却又各富理趣,确实是佳妙之作。
(这一部分在教授《赤壁赋》没有来得及进行,挪到此课中来。
)《游》由经历的事情而生感慨,再由感慨进一步上升到理性的思考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悟),最后写下文章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知、思、悟、行过程很明显。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作者的观点、学习本文的写作技巧。
2、引导学生以作者的论点考察自的生活学习。
3、通过比较加深本单元课文的理解。
〖计划用时两课时。
优秀语文课件《游褒禅山记》王安石
![优秀语文课件《游褒禅山记》王安石](https://img.taocdn.com/s3/m/d481b57a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2.png)
于的用法
始舍于其址 于人为可讥 于是余有叹焉
余于仆碑 师不必贤于弟子
求救于孙将军 君幸于赵王
在 在 对于 对于 比 向 被
10、箫君圭君玉
(guī,人名)
11、余弟安国平父 (fǔ,对男子的美称)
‖课文串讲
褒禅山,亦谓之华山,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
名作动, 筑舍定居
山 脚
死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因为(这 名作动, 个)缘故 命名
……者……也,判断句
距其院东五里,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 也。
那些
形作动, 走到尽头
而, 连词
入,入之愈深, 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有怠而欲
代游
动作名
懈怠
洞者
出者,曰:“不出,火且尽。”遂与之俱出。
将,快要 完 于是 一起
游洞
翻译
华山洞的下面平坦宽旷,有山泉从旁边流出来, 在洞壁上记游的人很多。——这就是所说的前洞了。
从华山往上走五六里,有一个洞看上去幽暗深 远,进去感觉非常寒冷,我们探问它的深度,就是 那些喜好游山的人也不能走到尽头。——这就是所 说的后洞。
代游踪
那些到 的人
更
正在
时,予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
体还 用
力
来
动词, 照明
已经
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
有埋 人怨
乐也。
自他
己
尽情享受 副词用作动词
翻译
大概我所到的地方,比起那些喜好游山的人所 到的地方,还不到他们的十分之一,但是看看洞的 左右壁,到这里记游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那洞更 加深的地方,到的人就更加少了。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 《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de881515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98.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游褒禅山记》教学设计优秀11篇游褒禅山记因事见理,夹叙夹议,其中阐述的诸多思想,不仅在当时难能可贵,在当今社会也具有特别深远的现实意义。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11篇游褒禅山记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参考。
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章大意,提升品味游记类古文的能力。
2.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3.学习作者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学生在学习上勇于探究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自主探究和小组讨论,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的内容和结构,体会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难点:学习作者“有志”“尽吾志”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批注式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通过作者的生平导入:同学们,说起王安石,我们并不陌生,他是北宋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曾官至宰相并主持了北宋的“王安石变法”,他的一生也与变法息息相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王安石在上书变法前游览褒禅山时的所记所想,或许在蛛丝马迹中我们能探求到伟人心里的远大抱负。
(板书题目)(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阅读课文,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结构。
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分别讲了什么?”明确:①(1~2):记叙一行人游褒禅山的经过。
②(3~4):议论自己游山的心得。
③(5):补叙、简介其他人。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1.看文章中游山经过这一部分,思考以下问题:①小组讨论,为什么说“华(huá)山”是“音谬”?汉字较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像花形;“花”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á”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huá”。
②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对这个习惯,你有什么看法?各抒己见2.作者分别游览了哪些地方?各个地方分别有什么特点?明确:作者游览了前洞和后洞;前洞:平旷,游者多;后洞:窈然、寒、深,游者少。
高中语文312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高中语文312游褒禅山记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8745bb5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ad.png)
(3)删。删去不译的词。例如:“夫战,勇气 也。”(《曹刿论战》)“夫”,发语词,翻译时应删 去。
(一)正音
慧褒.(bāo) 窈.然(yǎo) 瑰.怪(ɡuī) 谬.其传(miù) 华.山(huá)
1.字音识记
舍.于其址(shè) 咎.其欲出者(jiù) 随以怠.(dài) 王回深父.(fǔ)
(二)多音字
禅cshhàánn((禅褒让禅)山)
舍sshhěè((割退舍避)三舍)
仆ppūú((前 奴仆 仆后 ) 继)
• (同游的)四个人(是):庐陵人萧君圭,字 君玉;长乐人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 国,字平父;安上,字纯父。至和元年七 月某日,临川人王某记。
• 1.本文为游记,为什么记游甚少?
• 本文真正的记游,只用了“入之愈深,其 进愈难,而其见愈奇”三个短句就立刻收 住,具体情状不甚了了。文章旨在寄托政 治上的进取和对人生执著追求的精神,因 此不能把笔墨用在写景状物上,否则文章 就会显得枝蔓芜杂,有损于借事喻理的主 题的体现。
观ɡɡuuāànn((景 道观 观))
相xxiiāànnɡɡ((相宰互相))
父ffǔù((渔父父亲))
• 2.通假字
• 长乐王回深父(“父”通“甫”,古代对男子 的尊称)
• 3.一词多义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是,就是)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 乃良乃 反入 不, 能具 及告 ,沛 其公 可怪(于也是欤) (竟然)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才,副词)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
• 熙宁九年(1076年)再次辞去相位,退居江 宁(现在江苏南京),潜心学术研究和诗文 创作。封舒国公,又改封荆国公,故世称 “荆公”。元祐元年(1086年)司马光执政, 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逝世。卒谥文,故 又称“王文公”。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6aa446f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9e.png)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的】1、理解:领会前人关于“志”、“力”、“物”三者关系看法的精神实质,记住做学问要“深思慎取”的告诫,学习他们不相信旧说,有疑必察的精神和强调实践,反对主观臆断的态度。
2、积累:⑴丰富学生有关文言文的诵读知识,培养诵读文言文的习惯。
⑵了解几种文言句式,特别是宾语前置句。
3、运用:辨析几种常见的修辞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1、诵读知识及诵读习惯的培养。
2、理解“志”、“力”、“物”三者关系,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
3、作者略写仆碑、前洞,详写后洞,与全文主旨的关系。
4、掌握“观”、“名”、“文”、“求”等词的意义和用法;了解“其”的不同用法。
【知识点】1、读准难字字音,掌握异读的三个类别。
2、读准文言句子,不要读破句。
3、了解文言虚词在表达语气、传达感情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串讲法、诵读法、多媒体。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解题1、本文体裁:游记散文。
2、全文内容:通过游山,阐发两点感想。
二、范读全文,自读三、逐段辨析有关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对照译文,辨析疑难)1、第一段:⑴读准下列词语的字音:浮图、庐冢、漫、华、谬等。
⑵译句: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⑶分析“其”字的用法。
⑷找出名词用作动词的例句。
2、第二段:⑴找出名词作状语的例子:侧出。
⑵找出形容词作动词的例子:穷、明。
⑶解词:旷、拥、怠、加、咎、极等。
⑷不要读破句:“而余亦悔之……之乐也。
”3、第三段:⑴辨析:“焉”、“而”、“也”等虚词用法。
⑵解词:观、得、非常、至于等。
⑶读准音:“相之”。
⑷口译本段。
4、第四段:⑴标出下列句子的语中停顿处:“后世”句。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https://img.taocdn.com/s3/m/8456b514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c8.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优秀9篇高中语文必修二《游褒禅山记》教案篇一游褒禅山记王安石[教学目标]1、掌握重点字词。
2、学习叙议结合,因事说理的写作手法。
3、理清思路,背诵全文。
4、借鉴学习作者“尽吾志”和“深思慎取”的思想。
[教学重点]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从游山这样的小事中悟出人生哲理,表现积极的人生态度。
[媒体设计]多媒体课件以声音画面渲染气氛,突出教学目标[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在初中,我们学过《醉翁亭记》、《岳阳楼记》,“记”是一种文体,指游记。
游记的共同点是什么呢?(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作者感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游记,却不以表现山水之美为主,而是在记游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议论,议论是文章的中心,而记叙只是一个引子。
这篇游记就是北宋散文家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板书)。
那么作者借助游褒禅山,阐发了怎样的道理呢?下面就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明确目标三、知识精粹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卒谥文。
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嘉祐三年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
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客观上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被列宁称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列宁《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
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问,不迷信子古人,主张为文要有“补于世”,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诗文思想同政治主张是一致的。
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集》。
2.褒禅山与慧空禅院褒禅山旧名华山,今称褒山,位于含山城北十五里的褒山公社境内,海拔二百零四米,相对高度一百八十米左右,山顶东面稍高,其余处则平而长。
现在除罗汉洞外皆湮没无闻,大小塔也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炸掉了。
最近山下大庙村的一个赵姓社员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一盒藏于中空的大石中,内有不少“开元通宝”铜钱,可见这座塔确是唐代的建筑。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8fd0760d59fafab069dc5022aaea998fcd224060.png)
游褒禅山记教案一等奖一、教学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治学处世的道理。
3、学习本文因事见理、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字词,理解文意。
(2)学习作者从游山经历中总结出的人生哲理。
2、难点(1)理解文中“志”“力”“物”在治学处事中的重要性。
(2)体会本文叙议结合、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提问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有一些经历,这些经历可能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思考和启示。
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看看他的一次游山经历给了他怎样的感悟。
(二)作者简介王安石(1021 年-1086 年),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唐宋八大家中独树一帜。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初步理解文意。
3、提问:文章围绕游褒禅山写了哪些内容?明确:文章先叙述了游山的经过,然后重点论述了游山的心得。
(四)研读课文,理解文意1、疏通文言字词(1)学生分组讨论,解决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2)教师巡视指导,答疑解惑。
(3)抽查学生的掌握情况,重点讲解易错字词和句式。
2、理解文章内容(1)提问:作者是如何介绍褒禅山的?明确:作者先介绍了褒禅山的名字由来,“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2)提问:作者游山的经过是怎样的?明确:作者与友人一同进入山洞,“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但后来有人懈怠,他们便中途退出了。
(五)深入探究,领悟哲理1、提问:作者从这次游山经历中得出了什么结论?明确:作者认为,要实现目标,需要具备“志”“力”“物”三个条件。
“志”是前提,“力”是保障,“物”是条件。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6ea7c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94.png)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知识与技能:1.掌握“各”、“极”、“观”、“求”、“其”等实、虚词的多种含义;辨析词类活用的情况;学习判断句的两种形式,等文言的基本知识。
2.了解作者生平、写作背景、写作意图。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学习并能够使用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__所阐发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能够阐释出这两者在当今时代的借鉴意义。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能够吸收作者在文中所阐述的想要达到目标必须具有“志”、“物”“力”三个因素;以及治学要“深思慎取”的道理;2.能够使用正反论证的论证方法。
教学难点学习并能够使用文中边叙边议、叙议结合,正反论证,首尾相和的写作方法。
教学思路通过理清作者游览经历来分析作者论证的逻辑以及行文的思路,最后深入理解作者所阐发的两个道理。
教学活动一、启——导入课题师:我们曾经学过不少文言游记,如《醉翁亭记》、《岳阳楼记》、《小石潭记》等,大家认为这些游记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明确:抓住山川风物的特点,精描细绘,表现山水之美,抒情感怀;一般以叙为主,感为辅。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王安石的游记《游褒禅山记》,看它在写法上有何特别之处?检查预习成果:看学生是否在课前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知识。
二、承——记叙游览经历师:通读全文,作者一共游览了几个地方?游览顺序是怎样的?你能否画出作者的路线图?补充提问:(1)作者是先游览的华山洞还是先游览的仆碑呢?明确:游览了两个地方:从禅院出发,游览华山洞、仆碑禅院→仆碑→华山洞→仆碑先游览的仆碑。
(2)既然先游览仆碑,作者为什么在抒发议论的时候要先议论华山洞呢?明确:作者在游览华山洞之前路遇仆碑,发现“其文漫灭”,知道是“谬误”,后游历了华山洞,有感而发,原路出洞后又遇仆碑,再见则抒发感慨,说理记文。
师: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遇到了什么事呢?请大家集中阅读第一、二段,找出景物的特点并填空。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b262f5bb68a98270fefa4b.png)
《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精选5篇〕《游褒禅山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设疑讨论,引导学生在理解内容的同时理解文言字词。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诵读能熟悉并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本文从记游到议论,即事明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1.重点积累“名〞、“舍〞、“谬〞、“穷〞“明〞“极〞等文言实词的意义和用法。
掌握“在于〞“至于〞“于是〞“学者〞等古今异义词的意义。
【教学策略】本文是一篇文言文,文字上有一定的障碍,应引导学生通过回忆所学过的课文、参看本课注释、运用文言语法知识推断等方法逐步扫除。
为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词语,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相关课堂习题。
鼓励学生及时归纳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注意积累文言文知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由于文化、心理的距离,学习起来相比照拟枯燥,可采取设疑探讨的方式,调动学生思考、讨论、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同学们,你喜欢旅游吗?你想旅游吗?为什么呢?〔请学生答复并相机引导。
〕旅游并非为了“到此一游〞,告诉别人“我来过〞,而是为了开阔视野,丰富阅历,启迪人生。
设计意图:借此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为以下文本思想内容的教学做铺垫。
2.初中我们学过不少游记古文,有哪些呢?〔请学生答复并引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
〕3.《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篇游记的主旨句分别是什么?岳阳楼景区和醉翁亭景区分别美在哪里?〔请学生齐声背诵并用多媒体展示《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中的相关语句及岳阳楼和醉翁亭的图片。
〕《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醉翁亭记》:“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设计意图:多媒体导入,用齐声背诵和图片展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为学生理解本文与前两篇游记的异同做铺垫,温故而知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章脉络:
褒禅山命
名的由来
记叙
游 议论的基础褒游洞经过禅山 记 议论
游华山洞的心得
记叙的深化
借仆碑抒发感慨
学
者
者尽 不 ,吾 可
可志 不
以而 深
无不 悔能 矣至
思 而 慎
取
之
2、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其孰能讥之乎 (其,难道,表反问语气。孰,谁)。
□翻译: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 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 至也。
□翻译: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 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 有悔。
东行5里
慧空禅院
前洞
后洞
返回
1.第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第1段紧扣题目,说明褒禅山命名 的由来。记叙的景物由禅院到华山洞, 再到仆碑,反映了游览的行踪。
第一自然段的行文顺序
简 山名由来
介 褒
院名由来
禅 洞名由来 山
仆碑考究
2.为什么说“华(huá )山”是 “音谬”?
• 汉字最初无“花”字,“花” 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 是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 “华”分开,“华”才读 “huá ”。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 “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 然应读“huā”,而不应该读成 “huá”。
想一想:
1.这一段的议论层次
• 1 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 2.简介前后洞,记游洞经过,写出洞的心情,突
出“悔”字。
• 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阐明“志”、 “力”、“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 4.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取“深思而 慎取”的态度。
•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2.本段写了怎样的游山心得?若 想成功,需要哪三个条件?
记游华山 洞的经过
略述前 洞后洞 概况
前洞 对比
后洞
平旷 记游者甚众
窈、寒、深 记游者少
详记游后 深 → 难 → 奇 洞的经过 怠 → 悔
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议论作
铺垫。
3.第2段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
①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
②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 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力”、“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 4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
采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 5 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写作特点:
1、因事说理,叙议结合。
本文实际上是一篇用游记的形式 包裹起来的极富思想的论文。本文前 两段记游山,后两段发议论,前面的 记游处处与后面的体会有关,后面的 议论又紧扣前面的游山经历。前后呼 应,结构谨严。
• 5.补记同游之人、记游时间。
2.“古书之不存”跟上文哪句话相照 应?
“其文漫灭”
3.“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哪句话相 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 ‘华’者,盖音谬也”。
归纳每段主要内容:
• 1 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 2 记游洞经过,写出洞的心情,突
出“悔”字。 • 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阐明“志”、
文学常识
[记]: “记”是一种文体,有
奏记、游记、杂记。
游记:记录游览中的所见、所闻、 所感的文章。主要特点是抓住山川 风物的特点,表现山水之美,抒发 作者的感情。一般以记为主,以感 为辅。
王安石其人之政治篇
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 甫,号半山。1061年上万言书,提出 变法主张,1070年任宰相,排除万难, 推行新法。曾发下誓言:“我执政一 日,新法便推行一日。”
③“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 比;
④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 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本段记叙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第三段:
古人之观于天地( 之,取独。 )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奇伟,奇异雄伟;非常,不平凡。)
常在于险远 ( 险远,艰险遥远的地方,形作名。)
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其人之文学篇 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是个革新派。 他是欧阳修倡导的北宋诗文革新运动 的积极参加者,反对北宋初年浮靡的 文风。文章结构谨严,说理透辟,笔 力雄健,语言洗炼,在唐宋八大家中 独树一帜。著作收入《临川先生文 集》。
“唐宋八大家”之一
文学常识
褒禅山位于安徽省境内,风景秀美。主要景点 是“一寺二洞”。前洞有“华阳”等石刻文字;后 洞又称“碑洞”。
研习第四段:
1.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 观点?
作者从仆碑发生联想,指出 对待传闻应该采取“深思慎取” 的态度。
• 1.介绍褒禅山的概况。 • 2.简介前后洞,记游洞经过,写出洞的心情,突
出“悔”字。 • 3.写游华山洞的心得。阐明“志”、“力”、
“物”之间的内在关系。
• 4. 借仆碑抒发感慨,提出治学必须采 取“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其下平旷……而记游者甚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 险远”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予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乎游之乐也”
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 埋下伏笔,提供论据,议论是记 叙的深化、概括。
★第二段:
由山以上五六里( 由,从。 ) 好游者亦不能穷也 (走到尽头,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
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十分之一。 ) 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名作动。) 既其出( 其,助词,无实在意义。 )
□翻译:
☆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得极夫游之乐也。
• 思考题: • 1 第二段可以分成几层? • 可以分为两层: • 第一层:简介前洞和后洞 • 第二层:记叙自己游后洞的经过 • 2 第二层主要突出哪几点意思?为什么? • (1)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 (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 (3)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为下文的议论打下基础。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 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 志者不能至也。
三个条件:“志”、“力”、“物”
想一想:
3.“志”、“力”、“物”三者之 间的辨证关系。
“力”与“物”是两个客观条件, “志”作为主观因素的关键作用,强 调只要尽己之志,虽然不能达到目的, 亦可“无悔”、“无讥”。
4.本段与第2段的照应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