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白《独坐敬亭山》赏析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释义: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万物都在厌弃诗人。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此“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后二句展现出空旷寂寥的世界:与敬亭山朝夕相处的群鸟一只只高飞远去,天空中最后一片白云也悠然飘走,万物都消失得无影无踪,天地间一片肃静,只有诗人独自一人孤零零地坐在那里。两句诗透露出诗人强烈的孤独寂寞之情。

敬亭山在今安徽宣城市(古称宣州)北,原名昭亭山,晋初为避帝讳,改名敬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十余里。古宣州为六朝以来的江南名郡,六朝著名诗人谢灵运、谢朓曾在此做过太守。李白一生曾经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年(753)。这首诗是诗人历经世事后心境的写照。句子虽短,意境却深。

题中诗人就点明“独坐敬亭山”这一静态形象,所以开头就直写在独坐时所见:“众鸟高飞尽”,描述的是直观的景象,许多鸟儿飞去后看不见了。下句“孤云独去闲”,孤云,陶渊明《咏贫士诗》中有“孤云独无依”的句子。独去闲,独去,独自去;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状。孤单的云彩飘来飘去。明朱谏注:“言我独坐之时,鸟飞云散,有若无情而不相亲者。独有敬亭之山,长相看而不相厌也。”所以下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自然而来。这里,诗人把敬亭山拟人化了,敬亭山是自然中的存在,也就是“自然”。人与自然两相观照、两相欢娱,人从自然中有所会心,所以“不厌”,因为人(自我)与自然(宇宙)之间已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

全诗首先给人是一个“静”的感觉。“静”的背后,蕴藏其美:

1、该诗的空间极其博大,它是涵盖了宇宙的。在山间独坐,把个人置身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在静寂中透着孤独,在孤独中又透着有所会心之后的欢愉。同时也把读者的心灵置于一个寥廓的空间之中,与诗人一起体验这样的博大之美。

2、鸟去了,云去了,只有诗人和青山相对,这样的诗境体现了一种纯净的、不含芜杂的、荡尽了人间污秽的静谧的美,也流露出诗人那样一种平和、清净的纯真情感,使人有所感悟而应追求这样的人生境界。

3、人与山两相欢悦,互相交融,把自身融入自然当中。在这诗境中,物我之间的界限消失了,此为物我两忘之境,即“无我之境”。

4、该诗的境界,在人与自然、物我之间,体现一种高度的和谐(诗人追求宁静和谐境界,是对人生价值的一种理性认知)。这恰是道家发扬的“天人合一”的境界。这种境界正是中华文化的精华之所在。

5、从某种意义说,敬亭山象征了一种永恒的存在,飞鸟和孤云似乎象征了一些暂时的存在,在永恒和暂时之间,作者的态度和诉求很明显。而对永恒的追求也普遍地内在于人的心灵中。这也是人们普遍喜爱这首小诗的原因。因为在人性深处,人的心灵是相通的。虽然一个人不一定能说出这样的内涵,但是凭借心灵,他可以感受和体验得到其中的意蕴,这也许就是意会的实质含义。可见,诗歌如果不付出对人生和宇宙的思索,就难以达此极高境界的。

李白写这首诗时,距他离开长安已将近十年。这时的李白对当时社会的弊端已经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清高傲岸的性格使他无法容于现实,于是他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愤世嫉俗的情绪与日俱增,他只好向大自然去寻求慰藉,寻觅知音,这首诗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