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成长的五个阶段

大脑成长的五个阶段
大脑成长的五个阶段

大脑成长五阶段(一、二阶段)

2009-5-6 8:28:05 参考消息

大脑的变化比身体其他任何器官都要多,这些变化可简单划分为五大阶段,每个阶段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能力和行为。所以,我们必须保证大脑在每个阶段都处于最佳状态,并尽可能将最棒的大脑过渡到下一阶段。

大脑在我们一生中经历的变化比其他任何身体器官都要多,这些变化可以粗略划分为五大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深深影响着我们的能力和行为。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并非局外人。所以,我们该如何保证大脑在每一阶段都处于最佳状态,并尽可能将最棒的大脑过渡至下一阶段呢?本文将告诉你答案。

1.孕期:打基础

在我们吸入第一口空气之前,大脑就已经诞生8个多月了。大脑在受孕后4周内开始发育。这时,三层胚胎细胞中的一层发生卷曲,形成神经管。一周后,神经管的一端发生弯曲,发育成前脑、中脑、后脑的基本架构。

基因控制大脑发育

从这点来讲,大脑发育与分化主要由基因来控制。即便如此,在这一阶段保持大脑最佳状态的关键还是要尽可能保证良好的产前环境。这就要求孕妇在婴儿发育的最初几周里不能有压力,保证良好的饮食,并且远离香烟、酒精、和其他毒素。临近大脑发育的末期时,胎儿开始拥有倾听和记忆的能力,声音与知觉就会开始影响大脑。

但在最初的半年里,大脑的发育只是在搭设基本架构:发育出神经元和神经连接,确保大脑每个区域都发育良好,发育位置正确。这一过程要耗费能量,同时需要各种营养物质在适当的时候以合适的剂量发挥作用。事实上,如果你考虑一下需要完成的建筑工程量——千亿个脑细胞和分布在10多个不同区域里的数百万个辅助细胞——就会觉得这着实是一项令人惊叹的进化工程。我们以知大脑在发育早期需要一种名叫“叶酸”的营养物质。叶酸对神经管闭合起到关键作用。叶酸不足会导致婴儿出现脊柱裂(部分脊柱暴露体外)、无脑畸形(因大部分大脑未能发育导致的绝症)等缺陷。有证据表明,缺乏维生素B12也会产生类似的后果。

我们对其他营养物质在最初几周内的作用就没有这么清楚了——这一方面是因为营养物质的缺乏通常只是整体营养不良或贫困的表现之一,可营养不良与贫困牵扯到与整体健康状况不佳或健康意识淡薄有关的各种复杂因素;另一方面的原因则是我们很难把早期营养物质缺乏于数月乃至数年后出现的问题联系起来。

营养过剩并非好事

尽管如此,我们确实通过动物实验了解到,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会阻碍神经元和神经连接的发育。在神经元从发育之初的位置移动到最终位置的过程中,铁和锌的作用也是必要的。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对突触的发育和膜功能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然而,虽然良好的饮食和产前维生素通常足以满足胎儿的大脑的早期需求,但是不良胎盘导致的营养缺乏也会影响大脑发育。影响胎盘状况的因素有孕妇高血压、精神压力和吸烟。营养过剩也不是好事情。比如糖尿病若控制不当,就可能导致大脑发育遭遇葡萄糖恶性过剩的状况。

幸运的是,大脑具备一套庞大的安全体系,发育出的神经元是其最终需要的两倍。即便如此,有些伤害也还存在。比如,即便婴儿从出生开始补充铁元素,胎儿铁缺乏症也能影响大脑功能达3年之久。

至于有毒物质,值得欣慰的是胎儿受到很好的保护,不容易受到外部世界乃至母亲自身的影响。胎盘是一道具有高度筛选功能的屏障,包含了许多外排蛋白,能够防止孕妇血液中的有害物质进入胎儿体内。

毒副作用不可忽视

但胎盘也不是一道完美无缺的屏障,汞、尼古丁、酒精等有毒物质可以勉强通过胎盘的筛选。后果取决于有毒物质的剂量和胎儿的遭受侵袭的时机,但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尼古丁确实会影响神经递质的功能,汞则与小脑和某些皮层的细胞死亡有关。我们已知酒精可以杀死神经元,改变某些神经递质的活动,虽然我们尚不清楚多少剂量的酒精会引发胎儿酒精综合症那样的身体和认知缺陷,或造成更加细微的伤害。

某些有毒物质不需要通过渗透胎盘就能起到作用。比如香烟就能减少流经胎儿的血液量,使其丧失氧气和营养物质。我们尚不清楚香烟究竟是如何影响人类胎儿大脑的,但有迹象显示,假如子宫内的胎儿曾经暴露在香烟环境中,则在其成长为青少年后,胼胝体和负责社会行为的眶额皮层会相对较小。较小的眶额皮层与女性在10来岁时缺乏“关爱行为”有关,这就表明吸烟可能导致后代后代出现行为问题。但最近也有研究表明,曾在胎儿期暴露于香烟环境中的青少年与其他没有类似遭遇的同龄人在总体上不存在差异。

压力同样可能是有害的。在动物实验中,暴露在母体压力激素下的幼崽会出现焦虑行为和多动症状况。英国帝国理工学院最近公布的一份对7000多名母亲和婴儿的进行的纵向研究称,多达15%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病例可归因于母体的压力。

但如果你正在阅读本文,但愿你能相对轻松地逃过生命头9个月的灾难,或者说任何问题在父母的呵护和良好的教育下得到了弥补。在下一阶段,年轻的大脑开始学习和记事,这就意味着我们第一次有机会真正使用这个奇妙的器官。

2.童年:多吸收

童年时期的大脑比今后任何时期更具活力和可变性。就在我们探索周围世界的时候,大脑正在继续发育,以惊人的速度形成和打破神经连接。这么说也许令人惊讶:学习、记忆和语言活动从我们出生前就开始了。

产前大脑发育最关键

在产前阶段,每分钟有多达25万个新细胞在形成,于是每秒钟结成180万个新连接——虽然约半数细胞后来会萎缩消失,只有在使用过程中得到强化的细胞才会留存下来。从出生起,小孩儿会在10年多里迅速发育成长,这期间的每一次经历都影响到其成人后的样子。那么,父母该怎样做才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孩子头脑的潜力呢?

产前后的经历虽然很重要,而且可能对大脑正常发育的影响最为关键。科学家在实验中可以最早在受孕约22-24周时观察到胎儿的学习行为。届时,胎儿会对声音或触摸做出反应,但会无视反复出现的乡土刺激——这种简单的记忆方式被称为“习惯化”。从大约32周起,胎儿就表现出接收条件反射的能力——一种更为复杂的记忆方式,表示可以通过学习把一种随意性刺激看作成是另一件事情将要发生的信号。事实证明,胎儿对特定音乐和母亲声音、气味的记忆在受孕30周后形成,并延续到出生后。

语言的学习也是从产前开始的,相对于外语,新生儿的听到母语时吸奶更有劲,虽然他在3岁前确实会对任何语言都做出反应。即便如此,虽然对着7-9个月大的胎儿说话能帮助他们辨识你的声音,但尚无直接证据表明,暴露在多种语言环境中会影响今后的语言能力。影响语言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父母在孩子出生后与之交谈时间的长短、父母词汇的复杂性和他们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程度。

胎教是否有道理

同样的是,有些出售“产前教育”的公司希望家长信赖,确实可以对孩子实施胎教。然而并没有直接证据显示,这样的教育策略能给孩子一个抢先起跑的机会。其实,胎儿的环境之所以仅仅提供有限的感官体验是有合理原因的。过多的刺激(如果孕妇吸食某些毒品就会发生此类情况)实际上会杀死新生的脑细胞。

令人吃惊的是,婴儿出生后,其大脑功能几乎没有发生什么变化。虽然对触摸很敏感的体感皮层在婴儿出生前就活跃起来,但要在经过2-3个月后,这一皮层才会进行其他活动,并最终控制随意动作、推理、知觉等活动。

额叶在婴儿半岁到1岁之间开始活跃起来,引起情感、依恋、计划性、短期记忆、和注意力的发育。顶叶和额叶的各部分在婴儿1岁半前后联系更为紧密,自我意识就出现了。到3-4岁时,婴儿就能觉察到其他人也有其独立的想法。

这段童年期的生活经历能够塑造我们的精神状况。忽视或严厉的教育有可能永久性改变大脑。例如,假如在童年遭到母亲遗弃或者遭遇重大创伤,今后对压力状况的精神反应就会受到影响,他就有可能更容易受到抑郁或焦虑的困扰。

“莫扎特效应”

那么,该如何充分利用大脑生命中这段娇弱但富有潜力的时期呢?对父母来说,好消息是没有理由让你的孩子停止玩乐,转而开始工作。有研究表明,让孩子倍感呵护的环境与一对一的游戏时间(比如玩躲猫猫、搭积木、唱儿歌、玩拼装玩具)完全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智商,培养对学习毕生的兴趣。

有人说,欣赏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人的空间感和学习能力,增强老鼠走迷宫的本领。这种“莫扎特效应”催生了无数产前和童年学习项目,但批评它的科学家与支持他的人一样多。这与在童年学习演奏乐器是两回事。后者可以对大脑产生长期影响。有人认为,演奏乐器能够提高人的空间、数学、和推理能力。

到6岁时,大脑重量达到成年重量的95%,能量消耗也达到峰值。到这个时候,孩子们开始运用逻辑,开始付出信任,开始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他们的大脑继续发育,继续在他们体验世界的进程中形成和打破神经连接,直到(大脑灰质分别在男女14和11岁时达到最大体积后)青春期不期而至,然后大脑又开始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大脑成长五阶段(三、四、五阶段)

3.青春期:灰质减少,白质增多

青少年自私、鲁莽、不理性、急躁、易怒,但考虑到青少年的大脑仍在发育,这又有什么奇怪呢?青少年时期,我们的脑容量也许已经足够大,但神经连接网络仍是一个半成品。

青少年性情为何无偿

心理学家一直认为,既然早在青春期前,儿童的脑容量就已经与成人相差无几,因此,青春期那些令人非常不快的特性是性激素肆虐的产物。然而,最近的脑成像研究显示,青少年时期和20岁出头时的巨大变化大大有助于解释青少年时代的混乱状态。

位于马里兰州贝塞斯达的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的杰伊.吉德及其同事跟踪研究了将近400名儿童的成长过程,每两年就对其中一些孩子的脑部进行扫描。他们发现,进入青春期后,灰质逐渐减少。青少年的灰质每年减少大约1%,直到20岁出头。

灰质减少,童年快速成长期产生的、没有用过的多余神经连接也随之减少,这一过程从感觉和运动区开始。这些区域最先成熟,然后是与语言和空间定位有关的区域,最后是与高级的处理和执行功能有关的区域。

最后成熟的区域之一是,位于额叶最前端的背外侧额前脑皮层。这一区域与冲动控制、判断、和决策有关。这也许可以解释,普通青少年为何会作出一些不那么明智的决定。这一区域也负责控制和处理扁桃核体传来的感情信息。这也许能解释青少年的性情为何反复无常。

随着灰质的逐渐减少,脑部的白质却在增加。这一组织围绕着神经元,有助于加快电脉冲的速度以及维持神经连接的稳定。

各种变化喜忧参半

这些变化利弊参半。在生命中的这一阶段,大脑依然像孩提时代一样具有可塑性,因此,我们还能像海绵一样大量汲取知识。另一方面,冲动控制方面的欠缺可能会导致一些危险行为,如吸毒、酗酒、抽烟和没有采取保护措施的性行为。

吸毒和酗酒尤其令人担忧。脑成像研究表明,青少年大脑中的奖赏回路让他们几乎注定了会上瘾。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判断力差以及对长期后果不能进行正确评价,种种特性结合起来,你面前就出现了一个少年瘾君子。而且,既然吸毒和令人倍感压力的事件(甚至心碎绝望)会与今后生活中的情绪紊乱有关,所以,最好在这一时期就加以避免。

从有利方面看,青少年很快就会长成大人,独立生活,他们具有将自己的大脑塑造成一台高效处理器的能力。应尽可能地利用这一时期,也就是将青少年身上的全部能量投入学习和获得新体验中去——不论是埋头苦读,还是学者通过音乐或美术表达自己,还是通过环球旅行探索人生。但无论喜欢与否,因为青少年的决策回路仍在形成之中,他们稚嫩的大脑仍需加以保护。

4.成人期:滑坡

现在你已经21-22岁了,你的大脑发育也最终进入成人期。尽情享受这段时期吧。在22岁左右,你的脑力会达到最高峰,而这种状态仅仅会持续5年时间,此后便一路下滑。

27岁起开始脑衰退

漫长而缓慢的脑力衰退过程会从27岁开始并贯穿整个成人期,尽管各种能力退化的速度不同,奇怪的是,最先开始退化的能力是那些在青少年时期要花最长时间才能显现的能力,如制定计划和任务协调等需要执行控制力的能力。这些能力与大脑前额叶皮层及颞叶皮层有关。大脑前额叶皮层和颞叶皮层知道21-22岁还在发育完善。

与回想事情有关的情景记忆能力会迅速减退,与此同时,大脑的处理速度会变慢,工作记忆所能存储的信息会变少。

那么,这些能力退化的速度会有多快呢?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心理学家阿特.克雷默等人进行的研究表明,从25-26岁开始,我们在所谓的简易智能状况量表测验中,每10分最多可以丢1分。这是一项满分为30分的测验,其内容为算术、语言和运动技能,通常用来衡量痴呆患者的智力衰退速度。在临床上,得分减少3-4分被视为问题严重。换句话说,人们在25岁-26岁期间的脑力衰退会对他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影响。

怎样放慢脑衰退

这些听起来令人沮丧。不过还有好的方便。在成人期退化的能力取决于“流体智力”,即大脑基本的处理速度。然而,所谓的“晶体智力”则与“流体智力”的情况完全不同。“晶体智力”差不多相当于智慧。即使“流体智力”会随着脸部肌肉松弛、臀部下垂一起减退,但“晶体智力”还是会像腰围一起增长。两者会相互抵消,至少到60-70岁都是这样子。

还有一个令人高兴的原因。使身心保持活跃、好好吃饭并远离烟酒以及影响大脑的毒品似乎会是不可避免的脑力衰退过程放慢。如果为时已晚,从现在开始这种健康生活于事无补,你也不要惊慌。你还有一次扭转的局面。

5.老年:退化但未僵化

等到退休之际,人的大脑无疑不再和以前一样。到65岁,大部分人都会注意到大脑衰退的迹象:比如经常忘记别人的名字,茶壶偶尔会出现在冰箱里等等。

我们的记忆力在此时开始衰退是正常的。因为,从现在起,我们的脑细胞将不断减少,尤其是关键的海马突起部位。那里是信息处理的中枢。起初,这算不上什么大问题。即使年纪再大,大脑也足以应付。但有时脑细胞的损失也会带来一些困难。

锻炼提高思维能力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按同一个速度衰老。那么,思维敏捷和健忘者大脑之间有什么不同呢?我们能否通过努力成为前者呢?体育锻炼当然会发挥作用。无数的研究结果表明,每周锻炼3次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注意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也许这种练习可以促进新的脑细胞生长。锻炼还会帮助我们稳定血糖水平。血糖水平会影响到齿状脑回,它是海马体内帮助储藏记忆的组织。既然体育锻里可以帮助我们稳定血糖水平,那么也可以间接改善记忆力。协调性训练也会有帮助。研究表明,特殊的平衡训练可以提高60-80岁老人的认知能力。或许子孙们玩的电脑游戏也有同样的效果。

淡忘不愉快经历

电脑上的“大脑训练”游戏曾经被斥为无稽之谈,但近日发表的一个研究结果表明,电脑上的大脑训练游戏可以提高65岁以上老年人的记忆力和注意力。重要的是,这些练习带来的改变可以使老年人能够记住别人的名字或者在嘈杂的餐厅中也可以专注得听对方讲话。

要避免上了年纪唠唠叨叨更容易。多巴胺能够让人感觉愉快。这种物质释放出的减少可能会造成抑郁,但平常注意补充某些食物就能解决问题,比如吃一些酸奶、杏仁和巧克力。

事实上,人的大脑在尽其所能让人们的退休生活比较愉快。随着年龄的增长,大脑也开始学习如何更多地记住那些愉快的东西。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神经生物学家弗洛林.多尔科斯说,到65岁,人们就会保生活中愉快的经历扩大化。他在研究中发现,与年轻人相比,60岁的人往往很少把不愉快的经历储藏在大脑中,他们更多地倾向记住愉快或中性的人生经历。

夕阳并不暗淡

研究表明,虽然60岁以上老人的大脑扁桃核体(大脑中产生情绪的部分)运转正常,但是它与大脑中其他部分的联系已发生变化:与年轻人相比,扁核桃体与海马体的联系不再紧密,而它与大脑中控制情绪的部分联系更加密切。多尔科斯说,这也许是由于人生经历的丰富令大脑产生控制情绪的反应。但老年人眼中的世界的确更加充满玫瑰色。

尽管没有人愿意变老,但是夕阳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暗淡。实际上,我们应该停止一切担心。研究结果表明,与整日忧心忡忡的人相比,心情更放松的人不容易的精神疾病。另一项研究结果还显示,善于保持心情平静的人与孤独和紧张的人相比得精神疾病的机会减少50%。这也许和紧张引发皮质醇水平增高有关。皮质醇水平增高可能导致大脑前扣带回萎缩,而这一区域与抑郁症和老年性痴呆有关。

所以,尽管我们的大脑可能不会像我们的皮肤一样长皱纹,但它们还是需要细心照料,不要过早地放弃对大脑的爱护。一旦觉察到大脑衰老的迹象,就要出去散散步、玩玩拼字游戏,还要找机会开怀大笑,这或许能多少弥补一下我们年轻时对大脑健康的忽视。

大脑和情绪

大脑和情绪 Healing Emotion ◎引言人:克里夫? 沙隆(Cliff Saron)和理察?戴卫森(Richard J. Davidson) ◎译者:李孟浩译按:本章选自Daniel Goleman所编的《Healing Emotion》。 过去十年来,学界有一连串令人振奋的发现,使得我们比以前更加能够了解大脑调节情绪的过程。很久以来,大家都假定情绪中心是位在于环绕着大脑皮质下方的一系列结构(译按:这些结构主要是颞叶、杏仁核、杏仁海马、海马、额-颞皮层)之中,这些结构统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limbic 的拉丁文意思就是「环状物」)。最近也有一些神经学的资料指出情绪冲动在边缘中心产生时,我们的情绪表达是受制于额头后方新演化出来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结构之中。而且,前额叶皮层的两侧似乎负责操控两组不同的情绪反应,像右侧是调节比较令人沮丧的情绪,这些恐惧或厌恶的情绪会让人退缩;左侧则是调节比较正面的情绪,如快乐。 这些神经科学的发现可以做为我们了解情绪生活之动态的背景知识。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我们如何处理情绪的方式,可以说是被这整个广泛联系的脑部线路所控制。理察?戴卫森是威斯康辛大学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实验室的主任,他的同僚克里夫.沙隆向大家报告他俩合作完成的实验,内容详细显示出大脑如何组织我们情绪实体各个侧面的过程。沙隆先是考虑「情绪」的意涵是什么,才又解释说不同的理论模型是如何塑造出研究情绪和大脑的方法。然后,他检讨了他们实验室一连串的重要发现,好让大家能够对于大脑调节正反两面情绪的过程,得到一些新的洞察。情绪的亲近或退缩趋势(approach or withdrawl tendencies)跟佛教的贪执和厌恶概念也很相近,都是我们扎根存活在此世间的基本情绪极(emotional poles)。克里夫.沙隆:「情绪」这个字眼的意涵实在是很难做个严格的界定。在心理学中,这个字眼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在许多不同层次上的反应,其中一个是认知的层次:在某个特殊感觉状态中升起的判断和思绪。我们也能从行为的观察来描述情绪:愤怒或温和的姿势、声音的语调。另一种界定情绪的方式则是从脸部表情下手,因为你在那一刻感受时自动绽放的表情,会特别有助于我们厘清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在生理学层次上,我们能够描述情绪反应的两种成份。 第一个是个人察觉到的身体感觉,如事件发生之前的焦虑感。这种感觉通常涉及到控制自律神经系统和荷尔蒙释放的低等大脑中心。第二个生理反应是发生在大脑皮质,这个情绪反应层次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焦点所在。我们也把亲近和退缩看成是描述机体行为和区分各类情绪的基本方式。譬如说,快乐的心情会促动你去找你乐于见到的人。恐惧和厌恶则是退缩行为的典型案例。这种亲近和退缩的行为可以跟脑部两侧的活动产生联系。过去十年来,我们实验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脑部左侧的前方区域跟亲近行为比较有关连,右侧区域则是跟退缩行为比较有关连。你也许会问说,为何我们会一直要把亲近和退缩行为跟脑部两侧联系起来。这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关系。但是从最近一百年来的神经学资料来看,脑部每一侧的伤害都会造成不同的情绪结局。 在十九世纪中叶时,神经学家约翰?杰克森(John Hughlings Jackson)指出饱受癫痫之苦的患者经常在发作初期时,表现出恐惧这种退缩性的情绪,而且其脑部的右前方区域有活动增强的迹象。有些患者在脑部受到伤害后,右侧的活动量大幅减少,以至于情绪陷入癫狂或正面得离谱的地步。这些观察后来便促成一个新理论,专门在讲脑部的两侧为何会有不同的情绪专长或情绪性格。脑部右侧的过度活化似乎会增进退缩的行为;右侧活化能力若是受损或抑郁时,则会增强亲近行为,因为是左侧大权在握,不需右侧来平衡。心理学中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考虑情绪的方式,而且冲突得很厉害。 第一种观点认为人类就只有那么几种分立(discrete)的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厌恶、惊旗和恐惧。差不多在二十几年前,洛杉矶的加州大学有位保罗?艾克曼(Paul Ekman)

影响胎儿大脑发育的四大因素.doc

影响胎儿大脑发育的四大因素 宝宝虽然在肚子里面很长一段时间不动声色,但是他的大脑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胎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以及高峰期,父母需要注意些什么呢?一起来看看吧! 1.遗传性疾病:近亲结婚、夫妇双方任何一方患有遗传性疾病,都会影响胎儿智力的正常发育与发展,并会给家庭、社会带来无法挽救的危害。 2.环境污染:包括水源污染(重金属汞、铅等)、空气污染(汽车尾气、缺氧、吸烟等)、放射污染(X射线、微波等)、噪音污染、水质缺碘等,都会导致胎儿智力发育障碍。 3.营养状况:大脑发育与功能的建立与营养密切相关。尤其叶酸、蛋白质的补充不足或缺乏,直接影响脑细胞的形成。若孕妇在孕早期营养不良,会使胎儿脑细胞及神经系统发育障碍;在孕晚期营养不良,则会使胎儿脑细胞数量增长不足,脑皮质沟回发育障碍,从而影响胎儿的智力。 4.疾病和药物:孕早期病毒感染性疾病和不恰当的用药都可能影响胎儿脑细胞的发育。 关于胎儿大脑发育的一些问题 胎儿大脑发育时间 孕期的最初三个月是胎儿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怀孕第四周的时候,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内囊胚开始变为胚胎,出现三个不同的胚层,将发育

成不同的器官、肌肉、皮肤、骨骼等;第十周是胎儿发育的重要阶段,脑正在迅速发育,每分钟约有 25万个神经细胞形成;一直到二十二周时胎儿的脑神经才基本发育完善,宝宝也有了感觉和意识。因此,这个时期称为脑神经细胞激增期。 由于胎儿的脑细胞具有"一次性完成的"的增殖特点,这就需要准妈妈在这一时期特别注意营养的摄入。如果准妈妈在这一阶段营养不良,胎儿的脑细胞分裂增殖就减少,也就造成脑细胞永久性减少,同时脑细胞的体积增大和髓鞘形成均受到影响,致使发生智力障碍。 胎儿大脑发育关键期 关键期1:怀孕前8周,脑细胞形成区。 胎儿的脑部发育,从卵子受精4星期后就已经开始形成,之后脑细胞分化。 关键期2:怀孕20周左右,脑细胞迅速增值。 妈咪在怀孕20周左右,胎儿的听觉、视觉等神经系统开始发育,这个时期妈咪可以适当进行胎教,如和胎儿聊天,唱歌给胎儿听。 关键期3:怀孕30周左右到出生后,胎儿的大脑已经基本发育完全了。胎儿大脑发育高峰期 胎儿大脑细胞分裂增殖有两个高峰期。第一个高峰期是怀孕的2-3个月,第二个高峰期是怀孕的7-8个月。胎儿大脑发育第二个高峰期是最适合进行胎教的黄金时期。因为这个时期胎儿的感觉器官也发育了,能感知外界的刺激。 怀孕7-8个月,胎儿能感知外界的声音并作出反应,如果有人在这个时

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 情绪与大脑的联系 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 1.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 2.情绪、情感是以个体的愿望和需要为中介的。当客观事物或情境符合个体的 需要时,个体就会产生积极的、肯定的情感;否则会带来消极的、否定的情 感。 二、脑在任何类型可感知的威胁下 1.失去正确解释环境中精细信息的能力 2.恢复到熟悉的经历过的真实行为 3.失去了一些索引、贮存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4.在反应中变得自动化和有限性 5.失去一些感知联系和模式的能力 6.变得不能用高级的思维技巧 7.失去一些长时记忆的能力 8.用恐惧的方式对刺激做出过度反应 日常生活情绪管理 一、情绪管理概念

“情绪管理”即是以最恰当的方式来表达情绪,任何人都会生气,这没什么难的,但要能适时适所,以适当方式对合适的对象恰如其分地生气,可就难上加难。据此,情绪管理指的是要适时适所,对合适的对象恰如其分表达情绪。情绪管理是一门学问,也是一种艺术,要掌控得恰到好处。因此要成为情绪的主人,必先觉察自我的情绪,并能觉察他人的情绪,进而能管理自我情绪,尤其要常保鲜活的心情面对人生。 二、情绪管理的三种思路 1.第一种思路—ABC理论 A.Acting event:事件——————前因 B.Belief:对事件的信念、观点或者态度…信念 C.Consequence:结果和反应————后果 2.第二种思路:改变反应,改变情绪 A.改变表情,改变情绪 B.改变身体状态,改变情绪 C.直接调节情绪反应:如宣泄室找人倾诉、自我渲泄,如大哭一场 3.第三种思路:调整刺激 A.目的:减少消极刺激、增加积极刺激 B.转移目标法 C.环境改变法(冷处理) 三、生活中应有的心态 1.欲望不要太高。 2.欲望无止境,欲望越高,一旦不能得到满足,形成的反差就越大,心态就越 容易失衡; 3.攀比思想不能太重。 4.如果盲目攀比,就会“人比人,气死人。”如果和下岗工人比待遇,跟农民兄

大脑发育基本知识之二:大脑发育的历程

大脑发育基本知识之二:大脑发育的历程 一、大脑发育仅一次 从胎儿期宝宝脑细胞数目快速增长,到6岁长成发达的“大脑互联网”,这6年多的时间是宝宝大脑发育的黄金阶段,在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特点。科学家们认为宝宝的大脑极速发育是“一次性完成”,3岁时的脑重已达成人的80%。 二、胎儿大脑发育历程 在母亲尚未注意其月经推迟时,胚胎的大脑已悄悄发育了。 卵子在周日受精,到星期三胚胎就已经由至少30个细胞组成了,到了星期五这些细胞已在子宫着床了。下周一,外胚层膜、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开始形成。到第3周,外胚层看上去开始像皮肤了,脑部也出现了明显的膨起。 孕期第5周,细胞大量分裂,形成大脑半球且迅速增大、生长。大脑皮质的发育在胚胎发展过程中是最为奇特的。 孕期第7周,前脑形成两个如豌豆大小的脑。其细胞壁只有两层,薄如发丝。在两个脑泡之间,尚未长成的神经细胞上下游移,然后分裂形成两种新的细胞,其中一些新细胞形成树突和轴突,其余的形成起支撑作用的神经节。 在通常情况下,到怀孕第15周时,大脑才明显地分成了6个区:前脑2个区,中脑1个区,后脑3个区,这些区域形成大脑的基本框架,帮助大脑正常分化成各种结构:脑膜、神经、纤维、细胞核、神经节等。 到第33周时,大脑的神经中枢基本形成,并和周身相连。从胎儿时期到6岁,是宝宝脑部发育的黄金期。 三、妊娠期紧张情绪影响胎儿发育 妊娠期母体承受了精神压力或者是长期情绪紧张,会导致皮质醇和皮质酮都出现改变,在这种情况下发育成熟的妊娠胎儿出生后,容易出现吐奶、频繁排便、明显消瘦等。此外,还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情绪和特点,如:躁动不安、易受惊吓、经常哭闹、睡眠较少等。

影响宝宝大脑发育的因素

影响宝宝大脑发育的因素 每一个家庭都希望有一个健康活泼、惹人疼爱的小宝宝,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健康,出人头地。那么你知道这样的孩子是怎样培养的呢?那就请你看看下面的文章吧!孩子是每个父母贴心的小棉袄哦!我们一定要好好培养我们的孩子! 但往往事与愿违,有些孩子看似健康,却不聪明,成为父母的心病;有些孩子脾气极坏,注意力不集中,难以调教;有些孩子厌食,性格怪异。。这些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美国的一 项研究告诉我们,当动物缺少某种营养素时可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可造成一些功能亢进。一些孩子正是由于父母并不懂得营养的重要性,在孕前、孕期、以至小儿成长发育过程中忽略了一些营养素的合理搭配,而造成上述后果。美国国家神经病和盲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人的智力取决于:大脑与中枢神经系统的遗传基因特性;妊娠期或出生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的损伤或改变;个人经历与环境。

专家将特定的环境刺激与儿童大脑发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 情况联系起来,结果发现儿童在出生时,其大脑就具备了相当大的学习潜能,并且记忆、行为和感觉在大脑的结构与功能的形成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每一年龄段,都可用特定方式去刺激儿童大脑的生长发育。通过神经联结-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联结,并由此发展出更多的联结,大脑可以接收并处理外界的信息。对大脑的刺激导致联结的产生,随着越来越多联结的产生和保持,儿童的学习潜能也就不断扩大。但如果施予大脑的刺激不够,则这些联结就会丧失或消退。 事实上,有关研究指出大脑发展的可塑与否存在着关键期。科学家们相信大脑细胞只有在一定的时限内才容易被激活。潘菲尔德博士认为:人脑本来是一个鲜活的发育着的器官,但这一天生的潜能被不可抗拒的进化给束缚了。没人能够改变这一点,甚至是教育家还是精神病学家也不能。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勾画出一个儿童大脑功能发育的时间表。我们可以确定地说,有一个内在的生物钟,为我们指出了瞬间而过的教育良机。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心理科学进展 2003,11(3):328~333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马庆霞郭德俊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系,北京100037)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分类号 B842.6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 收稿日期:2002-09-02

促进大脑发育

大脑发育需要多种营养,其中蛋白质类营养最为重要,在婴幼儿期供给足够的营养素,为脑细胞的增加和功能的分化提供必需的物质,将对宝宝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鸡蛋 主要含有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丰富的卵磷脂以及钙、磷、铁等,有益于大脑的发育。 妈妈们可选择多样化制作鸡蛋与其他菜组合,如鸡蛋青菜泥等,避免让孩子厌烦一种烧蛋模式。同时,因为鸡蛋不易消化,一次不要吃太多量,制作也要精细。 2、香蕉 能帮助大脑制造一种化学成分血清素,这种物质能刺激神经系统,对促进大脑的功能大有好处。新鲜水果要多吃,香蕉营养丰富,但要注意使用量,不要因为过量食用影响正餐食欲。 3、苹果 苹果含有丰富的锌,可增强记忆力,促进思维活跃。苹果是营养、功能都很全面的水果,妈妈们可选择做苹果泥或苹果色拉等不同的样式给宝宝食用。 4、大葱 含有一种叫“前列腺素A”的成分,经常食用可起到舒张小血管、促进血液循环的作用,使人头脑灵活。 5、核桃 核桃中所含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甘油脂,这种油脂可供给大脑基质的需要,而其含有的微量元素锌和锰是脑垂体的重要成分,可健脑。坚果应该多吃,但要磨碎或制酱后食用,一次的量同样不宜过多。 从大脑重量增长的速度可以看出,显然在最初的1~2年内大脑发育是最快的,所以,也可以这么说,小儿出生后头1~2年是脑发育的关键期。 所谓关键期,也就是说在这段时间内小儿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和经验,错过这个时期就不能获得或达到最好的水平。相反,在这段关键期内,大脑也最容易受到损伤,但代偿恢复能力也最强,如果损伤不能得到及时的修复,严重的损伤往往会造成不可逆的后果,影响至终生。 大脑的发育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遗传、环境、教育、营养与疾病等,家长要避免一些不利因素对儿童大脑发育的影响。在优先的基础上,为孩子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给予丰富的环境刺激,良好的教育、充足的营养,大脑就会健康地发育起来。 遗传提供的是基础,生活体验造就的是精神与灵魂。早期教育的精髓不是灌输各种知识,而是聆听,指导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其实大脑的发育是受很多因素影响的,遗传仅仅是一个侧面。我们应该用科学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智力发育。 1、孩子幼时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有利于大脑神经细胞间的复杂联系。 在一个充满忧虑和紧张气氛家庭里长大的孩子,要比在充满爱心,欢乐气氛家庭里长大的孩子缺乏处理问题的方法,而且很容易被自身的感情压垮。科学家们确信,孩子的早期经历在他们的长远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关专家发现平素一些自然而又简单的动作,如搂抱,轻拍,对视,对话,微笑等都会刺激婴儿大脑细胞的发育。早期教育的精髓不是灌输各种知识,而是聆听,指导孩子认识真实的世界。 2、运动有助幼儿大脑发育。 幼儿运动要适量,要符合孩子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要安排一定时间的活动,循序渐进,最好每天带孩子到户外晒晒太阳,呼吸新鲜空气,增加营养物质和氧的吸收。同时,帮助孩子做扩胸和两臂上伸运动。孩子大一些的时可教做深呼吸和慢跑。幼儿学爬时,前臂不如腿有力,可将彩球在孩子目前滚来滚去,引导孩子向前抓取。孩子已会走路时,就可以开

8种物质促进大脑发育

8种物质促进大脑发育 许多父母经常抱怨自己的孩子任性固执,脾气暴躁,或孤僻内向、胆小怕事等等。在考虑各种原因时,是否考虑过餐桌上的食物?孩子的食物不仅决定了他们的体重,还决定了他们的感觉和行为良好的程度。 爱哭闹,任性,脾气暴躁 对于这类孩子,父母要格外留意他们是否缺乏了富含钙镁的食物。由于钙有助于神经刺激的传导,缺乏钙,令孩子的神经无法松弛下来,造成精神紧张,脾气暴躁。同样,缺乏镁会干扰神经活动传导,引发暴躁和紧张。 父母在膳食中可增加牛奶、豆制品、海带、小鱼干、泥鳅、香蕉、苹果与坚果和深色绿叶蔬菜。 好动,注意力不集中,粗心大意 缺乏维生素B和富含精制碳水化合物的食物,人工色素和食品添加剂都要负上责任。含铅、铝高的食物有相当的影响。因为重金属一旦存留体内就很难排除,最重要是影响孩子脑部的化学结构,继而出现智力减退,记忆力下降。这时应避免吃含水杨酸盐类较多的食物,如西红柿、苹果、橘子和杏子等。建议增加维生素B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肝脏、酵母、糙米和其他粗粮与含锌丰富的食物,如:海鱼、贝类,还有芝麻、牛肉、海藻、泥鳅等。 懒惰,忧郁,胆小怕事 在我们人体内具有调节情绪功能的脑部化学物质叫做“神经传导素”,某些神经传导素不平衡时,会导致各种心理状况。 孩子体内的血清素、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水平较低,其神经传导素的速率或思想的敏捷度就会变低,做事就变得胆怯,缺乏自信,甚至会自闭。营养学家相信富含蛋白质的食品能提高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促进剂的产生,同时全谷食品也能提高血清素,所以多给孩子补充含丰富蛋白质的奶类、豆制品、鱼类、禽类,尤其是红肉类(牛肉、羊肉)。如果孩子贫血,也会造成懒惰,补充含铁丰富的食物,如动物血、动物肝脏和木耳、鸡蛋也能调整这一状况。世界上没有坏孩子,只有不好的膳食。要想改正孩子身上不良性格,正确选择食物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责任。 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孜孜以求的事情,为什么不少家长在耗费大量精力和金钱培养孩子之后,却发现孩子仍然表现平平?那敏捷的思路,日新月异的学习进步在哪里? 据日本营养学家的研究结果表明,儿童的脑力发展决定于食物!就是说,决定脑功能优劣的因素虽然与遗传、环境和智力训练有关,但80%以上还是取决于脑营养。 酸性食物与大脑发育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进展 【摘要】文章综述情绪大脑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情绪的脑机制——大脑回路,包括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前部扣带回、腹侧纹状体等。前额皮层中的不对称性与趋近和退缩系统有关,左前额皮层与趋近系统和积极感情有关,右前额皮层与消极感情和退缩有关。杏仁核易被消极的感情刺激所激活,尤其是恐惧。海马在情绪的背景调节中起着重要作用。前额皮层和杏仁核激活不对称性的个体差异是情绪个体差异的生理基础。情绪的中枢回路有可塑性。 【关键词】情绪前额皮层杏仁核海马 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保证着有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对个体的学习、记忆、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情绪也是个体差异的来源,是许多个性特征和心理病理的关键成分。近年来,随着神经成像技术的快速发展,有以电信号为基础的方法(EEG、ERP),以功能成像为基础的方法(PET、fMRI),允许更准确地测量大脑的结构和机能。这些技术的发展,产生了当代情绪研究的前沿学科——感情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它是考察情绪和心境神经基础的生物行为科学的分支,与认知神经科学类似,但是集中在感情过程上[1]。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表明,情绪是由大脑中的回路所控制的,它们整合加工情绪信息,产生情绪行为。 下面重点介绍人类情绪的中枢回路,情绪中枢回路的个体差异,以及情绪中枢回路的可塑性等方面研究的进展。. 1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历史背景 情绪心理学的现代理论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和哲学家James。他(1890)[2]提出“事件发生时的知觉导致身体变化,对身体变化的感觉就是情绪。”他的情绪理论可检验两个重要的成分。第一,对刺激的生理反应是情绪体验的前提。这一观点改变了20世纪情绪研究的进程,导致对不同情绪自主状态的研究。第二,在情绪体验中卷入的是感觉和运动皮层区域,没有大脑中枢。 Cannon(1927,1929)[2]对James的观点提出质疑,怀疑情绪没有大脑中枢这一观点。他提出,内脏器官对不同种类刺激的反应是不明确的,不能解释情绪体验中的快速变化。Cannon的两个实验研究表明,刺激内脏并不一定引起情绪状态质的变化;用外科手术分离内脏和中枢神经系统,情绪行为没有改变。 Cannon的观点激起研究者对情绪神经回路的研究。Papez(1937)[2]提出情绪回路包括下丘脑、前部丘脑核、海马和扣带回皮层。MacLean(1949,1952,1993) [2]提出边缘系统的概念,认为海马、杏仁核在情绪体验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apez和MacLean的理论激励研究者寻找情绪的具体而复杂的神经回路。 同时,James的观点引起许多研究者试图揭示不同情绪状态的自主特殊性。特别是对一些消极情绪,如恐惧和愤怒的研究,一些证据支持这样的特殊性观点。然而,Schacter 等人(1962) [2]的一个实验表明唤起和认知结合起来是形成特定情绪的两个必要成分。 Levenson(1992) [2]综述了几个研究,表明自主神经系统差异主要针对消极情绪。在悲哀、愤怒和恐惧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加速,厌恶状态中可以看到心率减速。绝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外周自主变化太粗糙,不能决定情绪体验。 Lang(1995)[2]的研究表明图片诱发的积极和消极感情之间有自主神经系统差异。许多研究者[2]报告,感情强度的自我报告和自主输出的量之间有关系,尤其是皮肤电指标表现明显。

儿童大脑发展的关键期

3岁学习事半功倍 印度“狼孩”卡玛拉被人发现时已有7岁多,身上毫无正常儿童的特征,没有语言能力,不能直立行走,更不会与人交流。重返人间后经过长达6年的专业人员的护理,也只学会走路,到17岁时才学会十几个单词,智商只有4岁孩子的水平。 这个事实表明,如果错过了孩子学习关键期的教育时机,将造成不可逆转的后果。 所谓“关键期”,是指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为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在关键期对孩子进行及时的教育,孩子学起来容易,学得也快,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如果错过关键期再去学,就要花费很多的精力和时间,事倍功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南希·贝莱博士潜心研究、观察了婴儿的发育、发展,她在《幼儿发展研究》一书中列出了以下8个线索,以提醒父母注意婴儿智力的正常发展。 第一,当某样东西掉落到地板上时,6个月的婴儿会顺着下落的方向看; 第二,当需要得到满足时,6个半月的婴儿,会发出表示满意的声音; 第三,7个多月时,婴儿会冲着镜子中的影像微笑,还能去寻找落地的东西; 第四,8个半月时,婴儿会和成人一起玩诸如藏猫猫、拍拍手等简单的小游戏,也会倾听熟悉的词; 第五,9个多月时,婴儿会自己动手玩弄一些小物件,也能理解某些词的含义; 第六,10个多月时,婴儿会模仿成人把积木放入盒中,若看到别人把玩具包起来,就不会去拆开;第七,11个多月时,会模仿词的发音; 第八,12个多月时,会讲几个单词。 法兰克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莫妮卡·克诺夫认为,婴儿的智力出乎人们的意料,他们甚至能够用眼睛跟着做简单的数字游戏。 克诺夫说:“我们给婴儿看不同数量的点。最初他们注视着两个点,等到熟悉了以后就开始失去兴趣。但当我们接着展示第3个点时,他们的兴趣又来了。”她对13~14个月大的婴儿对复杂事物的长时间记忆能力进行了研究,也获得了出乎意料的发现,如婴儿能够把用以前从未见过的玩具做出的复杂动作记住长达半小时之久,甚至还能模仿这些动作。 从上面的线索和实验中,我们可以看出,0~3岁是儿童大脑高速发展的时期,是儿童多方面能力(感知觉、记忆、思维、个性等)发展的关键期。那么,孩子学习的关键期是怎样的呢?研究发现: ●出生后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和吃干食物的关键期; ●2~3岁是计数能力(口头数数、按物点数、按数点物、说出总数)发展的关键期; ●2~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5岁左右是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关键期; ●~岁是教育孩子遵守行为规范的关键期; ●3岁左右是培养其独立生活能力的关键期。/* 分页*/.pagebox{overflow:hidden; zoom:1; font-size:12px; font-family:”宋体”,sans-serif;}.pagebox span{float:left; margin-right:2px; overflow:hidden; text-align:center; background:#fff;}.pagebox span a{display:block; overflow:hidden; zoom:1; _float:left;}.pagebox _pre_nolink{border:1px #ddd solid; width:53px;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 text-align:center; color:#999; cursor:default;}.pagebox _pre{color:#3568b9; height:23px;}.pagebox _pre a,.pagebox _pre a:visited,.pagebox _next a,.pagebox _next a:visited{border:1px #f0c8c8 solid; color:#b40202; text-decoration:none; text-align:center; width:53px; cursor:pointer; height:21px; line-height:21px;}.pagebox _pre a:hover,.pagebox _pre a:active,.pagebox _next a:hover,.pagebox _next a:active{color:#b40202; border:1px #b40202 solid;}.pagebox _num_nonce{padding:0 8px; height:23px; line-height:23px;

太全了!3-24个月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大全!直接影响脑部发育!

太全了!3-24个月手部精细动作训练大全!直接影响脑部发 育! ▲ Training【爸妈营说】本文是爸妈营【训练专题】的一篇好 文 关注“爸妈营”,在主菜单回复“训练” 可查看56篇【训练专题】好文 公众号:神奇麻麻在哪里(sqmmznl)经常看文章的妈妈都知道,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是我特别在乎的一个发展领域,因为手是大脑的办事处,就像日本著名儿科医生稻垣武说的,“积极使用双手使手指的触觉变得敏锐,是促进大脑发育的重要刺激”。 而且,手指的发展对宝宝的成长也是极为重要的,用勺子、扣纽扣、写字、画画、弹钢琴…...几乎是每一项技能的学习都离不开高级的手部精细运动技能。 这也是我这周推荐磁力片和水魔力画笔的原因! 那到底该怎么锻炼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呢?是不是让宝宝 多动手就可以了?当然没有那么简单。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技能主要分两大块:手和手指的运动,比如捏、握、拧、撕、推、抓、刮、拨、拍、摇等 手眼协调能力

也就是说,要促进宝宝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就要多做手和手指的运动、多进行手眼协调能力训练。 所以,我特别给大家整理了这份亲子游戏攻略,帮助不同月龄段宝宝进行有针对性的手部精细动作技能锻炼。 3-6个月的宝宝从第三个月起,宝宝就知道怎么使用手和手指了,而不是只会反射性地握住你放在他手心的东西,他第一次尝试着伸开手掌、手心向下去抓玩具,碰到玩具之后还知道通过手指向手心弯曲来抓握住玩具,但因为手指还不够灵活,只能抓一些比较大而轻的玩具,甚至有时候还因为估错距离而错过玩具。在这个阶段,我们的游戏重点是加强手部力量、手眼协调能力。1)推倒游戏道具:你、积木/扭扭乐之类可以搭建的玩具宝宝这时候还没办法搭建个东西出来,但如果你搭好了,让他去推倒是很OK的。这个游戏听起来很简单,甚至妈妈们可能会觉得有点无聊。但事实上,它既可以锻炼宝宝的手部精细动作、增加宝宝的成就感还能培养他的幽默感。推倒三块积木和推翻一个塑料杯、一本书所需要的技能是不一样的,每一件物品都有各自有不同的重量和特性,需要不同的角度、力道来实现推到,这对手部力量、手部肌肉的控制能力和手眼协调能力都是很好的锻炼。这种“我一推,它就倒“的行为,让宝宝有一种” 我可以掌控世界、我很强大“的感觉,可以平衡他不能决定自己什么时候吃饭、什么时候出去玩、穿什么衣服等等所带来的无

大脑发展规律

大脑发展规律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行为和意识的物质基础之一是脑。脑的变化是经验的结果,环境对脑的功能影响重大。大部分大脑发展取决于基因和环境,发育中大脑的可塑性代表着正常环境中一扇机会的窗口,而在不利的环境中则代表一段脆弱的时期。 一、大脑生长、神经发育与环境(0-3岁) 胎儿大脑生成的神经元远远超过所需要的数量,出生后数量逐渐减少,胎儿发育的前几周是关键时期。 1.胎儿时期开始发育的系统: 躯体感觉系统:触觉、痛觉、温度敏感性 前庭系统:平衡和运动 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 语言和记忆系统初步形成脑结构 (1)对大脑发育有利的环境: 1) 移动和接触 n 视觉和运动是婴儿感受外界的最初通道 n 出生后立即练习控制肌肉:用眼睛看和用身体、嘴、手触摸许多东西 n 脊椎里的髓磷脂增长由上至下,因而孩子嘴部、眼睛、手臂的手的运动控制能力的发展先于腿和脚 n 要允许孩子用手和手指玩东西 n 抚摸、轻拍和活动胳膊等活动有利于运动系统的发育

2) 丰富的视觉环境: n 婴儿一出生就能模仿一些动作 n 4-6个月两眼可以协调使用 做法: n 经常变换生活空间的视觉环境,色彩分明,形状简单,轮廓明确(3岁前要形状色彩要丰富,3岁后要限制,不然会妨碍注意) n 但是要保留一部分他熟悉的东西 n 经常演示玩具的玩法,并逐步移近 3) 倾听世界 n 颞叶的听觉通路需要较长时间发育,7-10岁才能完善 n 新生儿能区别声音的频率高低 n 1-2月时能感觉声音和音乐的节奏(早就开始听音乐) n 第一年是感受语言和培养与他人交流兴趣的关键时期(尽量多和他有语言上的,还有表情上的交流,培养他与人交流的兴趣) (2)实验证明: l UC Berkley的问候语实验–尽早熟悉语言(每天和胎儿问好的组,结果母子关系好) l 怀孕期间处于过分刺激的声音环境中–不正常的听觉注意力和发展 l 如果过分吵闹、或过分混杂–听觉系统会排斥所有声音,对声音的加工能力就下降了

有关脑容量会不会影响大脑智力的发育

有关脑容量会不会影响大脑智力的发育 脑与智商的关系 美国科学家Moran Cerf博士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他的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能记录大脑高级活动的系统。即可以通过脑活动电子图像确认做梦者的梦中情形。 《盗梦空间》似乎有了现实版的梦境捕捉器。21世纪被称为脑和意识的世纪,科 学家依然对情绪、精神、智力等大脑高级复杂功能的认知甚少,有关脑容量越大人越 聪明这般言之凿凿的定论也一直在坊间流传。 脑容量究竟是什么?以什么单位计算?脑容量大小真的与智商相关吗? 脑容量是含义 颅骨内腔容量大小,即我们所说的脑容量。定义虽简单,但如何准确对脑容量大 小和大脑结构量化,却是近年来有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以后的事,否则我们只能通过 将细沙灌入颅腔再倒入量杯里去测量了。 关于大脑的学说众说纷纭,有学者认为脑容量是一个体积和重量的综合概念,脑 容量是随着体积和重量的增减成正比例增减的,有人认为它除了空间概念外,也包括 大脑、小脑和脑干的重量。 但现在,更多的学者将脑容量当成一个一般物理学概念以立方厘米来计算脑容量,计算神经细胞集中的神经细胞体、大脑灰质、大脑白质和脑脊液等的容积。 而大脑核磁共振图像无疑为它的研究提供了手段,核磁共振成像利用多位素模式 分析将大脑血管含氧量情况和活跃程度表现出来,再参照人看到的图像与大脑成像之 间建立起来的数字模式基准,对大脑所想内容进行描绘。 脑容量并非越大越好 发现了相对论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去世后,脑 子被医生开颅取出,称重为1230克,并不比普通人脑重,也和普通人脑一样大小。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委员、中 国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沈政教授说,简单地认为脑容量越大,人越聪明,脑 高级功能发挥得更好,是简单粗暴的。 脑容量这种说法本身并不科学。中国科学研究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翁旭初说。

情绪的心理机制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情绪产生于生命的一个古老的机制,它的性质可以归纳为两种:快悦的和不快的。我们知道,简单的生物没有知觉能力,更没有思维,但它们却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趋利避害”的本能行为,这种本能是靠什么得以实现的呢?只能是“趋悦避痛”的情绪机制,即:趋向快悦的情绪状态,逃避不快的(或痛的)情绪状态,并依此实现了自体保护和生存。“趋利避害”是生物本能行为的外显表现,“趋悦避痛”是这一行为表现的内在本质和原因。其实,“趋悦避痛”是从最简单的动物体到最高级的人类共有的最基本的本能和生命原则,情绪是一切生物体(动物和人类)价值判断的依据,是生物一切行为原因的渊源。 虽然人的情绪现象显得很复杂,但它简单的一面,并且是能够使它的其它方面不再显得“极为复杂”的,就是情绪的心理机制。这是心理学对情绪的研究应该首先去认识的,也是较容易认识的,却因为没有重视而至今还未认识的一面。 需要说明的是,我这里的“情绪”在概念上有所深入和拓展。首先,它指的是本质意义上的情绪,或是指所有情感和情绪中所包含的会引起我们喜爱或回避的主观态度的因素。从个体体验方面来说,它是构成人的各种感受和通常意义上的情绪的基本元素,与我们通常对情绪的概念相比,它还包括包含在诸如“饥饿”、“快感”、“痛感”等等一些感觉之中并作为其主体的情绪成分,与“恐惧”、“悲伤”、“愉快”等通常意义上的情绪一样,它们的情绪性成分是同源的。这是概念范围上的拓展。从内部过程上来说,它是指发生在脑内的与网状系统活动密切相关的一切情绪性神经反应及其上传。 一、制约性情绪反应 情绪的一个主要心理机制就是情绪的学习,即个体对信号刺激的情绪性反应。虽然加涅早就提出信号学习包括随意反应和情绪反应,但在已有的心理学研究和我们的所有教材中,对这点却完全地忽视了。而情绪的信号反应恰恰是认识情绪现象的关键,我们一直对复杂些的社会性情绪的不解,原因就在于对此的忽视。情绪反应按其反应的形式可以分为两种,套用现成的词汇可称为“自然情绪反应”和“制约情绪反应”。由信号刺激引起的情绪反应就是制约性情绪反应,它占据着我们人类情绪表现的绝大部分。 “自然性情绪反应”很直观易识,它是我们的生理基础所决定的对生理刺激的直接反应。例如我们在夏天口渴时喝下一杯清凉的饮料,生理上的适宜和满足自会通过对网状系统的激活而引起快悦性质的情绪性反应,并由其和相关感官信息向皮层的上传形成我们对此快悦情绪和相关感官特征的意识,这种情绪反应的形式表现为它是由刺激物的直接刺激而引起的生理反应所产生的。 “制约性情绪反应”与情绪的“学习”有关。我们知道心理学的学习理论中有“非制约刺激(自然刺激)”和“制约刺激”以及它们所产生的“自然反应”和“制约反应”。而在动物和人的情绪反应现象中,制约性

大脑和情绪

大脑和情绪Healing Emotion ◎引言人:克里夫·沙隆(Cliff Saron)和理察?戴卫森(Richard J. Davidson) ◎译者:李孟浩译按:本章选自Daniel Goleman所编的《Healing Emotion》。 过去十年来,学界有一连串令人振奋的发现,使得我们比以前更加能够了解大脑调节情绪的过程。很久以来,大家都假定情绪中心是位在于环绕着大脑皮质下方的一系列结构(译按:这些结构主要是颞叶、杏仁核、杏仁海马、海马、额-颞皮层)之中,这些结构统称为边缘系统(limbic system,limbic 的拉丁文意思就是「环状物」)。最近也有一些神经学的资料指出情绪冲动在边缘中心产生时,我们的情绪表达是受制于额头后方新演化出来的前额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的结构之中。而且,前额叶皮层的两侧似乎负责操控两组不同的情绪反应,像右侧是调节比较令人沮丧的情绪,这些恐惧或厌恶的情绪会让人退缩;左侧则是调节比较正面的情绪,如快乐。 这些神经科学的发现可以做为我们了解情绪生活之动态的背景知识。我们所感受到的情绪和我们如何处理情绪的方式,可以说是被这整个广泛联系的脑部线路所控制。理察?戴卫森是威斯康辛大学情感神经科学(affective neuroscience)实验室的主任,他的同僚克里夫.沙隆向大家报告他俩合作完成的实验,内容详细显示出大脑如何组织我们情绪实体各个侧面的过程。沙隆先是考虑「情绪」的意涵是什么,才又解释说不同的理论模型是如何塑造出研究情绪和大脑的方法。然后,他检讨了他们实验室一连串的重要发现,好让大家能够对于大脑调节正反两面情绪的过程,得到一些新的洞察。情绪的亲近或退缩趋势(approach or withdrawl tendencies)跟佛教的贪执和厌恶概念也很相近,都是我们扎根存活在此世间的基本情绪极(emotional poles)。克里夫.沙隆:「情绪」这个字眼的意涵实在是很难做个严格的界定。在心理学中,这个字眼是用来描述一个人在许多不同层次上的反应,其中一个是认知的层次:在某个特殊感觉状态中升起的判断和思绪。我们也能从行为的观察来描述情绪:愤怒或温和的姿势、声音的语调。另一种界定情绪的方式则是从脸部表情下手,因为你在那一刻感受时自动绽放的表情,会特别有助于我们厘清你所感受到的情绪。在生理学层次上,我们能够描述情绪反应的两种成份。 第一个是个人察觉到的身体感觉,如事件发生之前的焦虑感。这种感觉通常涉及到控制自律神经系统和荷尔蒙释放的低等大脑中心。第二个生理反应是发生在大脑皮质,这个情绪反应层次是我们研究工作的焦点所在。我们也把亲近和退缩看成是描述机体行为和区分各类情绪的基本方式。譬如说,快乐的心情会促动你去找你乐于见到的人。恐惧和厌恶则是退缩行为的典型案例。这种亲近和退缩的行为可以跟脑部两侧的活动产生联系。过去十年来,我们实验室所得到的研究成果显示出脑部左侧的前方区域跟亲近行为比较有关连,右侧区域则是跟退缩行为比较有关连。你也许会问说,为何我们会一直要把亲近和退缩行为跟脑部两侧联系起来。这不是一个很明显的关系。但是从最近一百年来的神经学资料来看,脑部每一侧的伤害都会造成不同的情绪结局。 在十九世纪中叶时,神经学家约翰?杰克森(John Hughlings Jackson)指出饱受癫痫之苦的患者经常在发作初期时,表现出恐惧这种退缩性的情绪,而且其脑部的右前方区域有活动增强的迹象。有些患者在脑部受到伤害后,右侧的活动量大幅减少,以至于情绪陷入癫狂或

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

孩子大脑发育的最佳时期 核心提示:《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大脑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三个月内,大脑的尺寸可以达到成人的一半以上。其中,参与运动的大脑区域发展最快,而那些与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发展相对缓慢。 据BBC报道,《美国医学会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人类大脑成长最快的时期是在出生后三个月内,大脑的尺寸可以达到成人的一半以上。 通过使用先进的扫描技术,研究人员发现男婴的大脑发育速度比女婴更快。其中,参与运动的大脑区域发展最快,而那些与记忆相关的大脑区域发展相对缓慢。科学家说整理这些数据可以帮助他们识别孤独症等发育障碍的早期迹象。 几个世纪以来,医生们一般通过用卷尺测量婴儿的头围要估算大脑的增长。任何跟正常模式不同的改变都会被监测到,医生将会对出现的问题提出建议。但是由于人类的头型多种多样,这种测量方法并不是十分准确。 在加州大学的科学家的指导下,研究人员扫描了87个0-3岁婴儿的大脑。他们发现出生之后大脑的生长速度最快,新生儿的大脑每天以平均1%的速度在增长,到了接近90天的这段时间里速度放缓,以每天以0.4%的速度增长。 研究人员说,记录大脑的各个部分的正常增长轨迹,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早期疾病的病因。 他们发现大脑中控制运动的区域——小脑的增长速度最快,90天内出现翻倍的增长。而大脑中用于学习和记忆的重要区域——海马体的增长速度最慢。科学家认为,婴儿大脑的这些变化跟它们所对应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婴儿在头几个月动作技能比读书认字的技能发展更快。 马丁·沃德普拉特博士是皇家维多利亚医院的一名儿科医生,他并没有参与这项研究,但他对BBC说,这是第一次有人发布关于婴儿的大脑成长的精确数据,而且这不是基于死者研究或不太有效的扫描方法,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用的信息。 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婴儿在出生时有困难,那么在最初几个月他的成长将会受到影响。研究人员发现早产儿的大脑比足月儿的大脑小4%,尽管出生以后大脑仍以较快的速度在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