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有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上学期第一次统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

A.姚贝娜的好嗓子让许多观众熟稔,再加上《甄嬛传》风靡(mǐ)一时的插曲,在观众还没喜欢够时她却迅速凋零,香消玉殒,令人扼腕(wàn)叹息。

B.中华文明硕果累累(lěi),仰韶的彩陶、良渚(zhǔ)的玉器、唐之金银、宋之陶瓷,元明清不甚枚举,这些手艺不经意间将生活艺术化,让后人仰而视之,诚惶诚恐。

C.古时过年两件事必办,放爆竹吃饺子。爆竹禁放这些年,年三十变着法儿尽可能给百姓准备一场晚会,多路精英荟萃(cuì),载(zǎi)歌载舞,算是过年一景。

D.站在兵马俑(yǒng)坑前,我们看见的秦朝文物几近全部。细心倾听,甚至可以听见金戈铁马的嘶杀声。这令人震惊的兵马俑,不过是秦文明中的沧海一粟(sù)。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我早年去苏州市,那时还没出租车呢,叫辆人力车,坐在上面,欣赏着小桥流水,听着洗衣洗菜女子的吴侬软语,不熟悉的温情扑面而来,恍如置身于旧电影之中。

一个北方壮汉游走在古街旧巷,颇感同宗文化的差异。【甲】湿漉漉的井,浸出绿苔;斑驳的墙,爬满古藤,透着历史和文化。【乙】小时候对苏州的了解仅限于“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宋·范成大《吴郡志》)”,再无其它。当你真真切切地置身其中,才知这天堂的诱惑。

苏州的园林可谓名扬遐迩。我移步换景,她千姿百态。即使入我眼时已不是本来面目,但仍能看出她早年的风姿。一个有内涵的老者,风烛残年也藏不住道骨仙风。【丙】站在苏州小园中,可以看到清,看到明,看到元,看到宋,看到文人墨客的高远,看到雅士高人的闲情……等等。我曾经动过心,人生如有第二居所,一定住在此,享受书中的闲趣,继承古人的文明。苏州没有大城市的喧嚣,桃红柳绿之间都是莺歌燕舞,连个佐酒的小菜都让北方人不好意思动箸。

2.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侬软语B.即使C.风姿D.喧嚣

3.文段中划线的甲、乙、丙句,标点错误的一项是(2分)

A.【甲】B.【乙】C.【丙】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子表意明确的是(3分)

A.哥伦比亚总统说,马尔克斯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不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集大成者以及拉美“文学爆炸”的先驱,还是记者、作家以及电影工作者。

B. 城市竞争力的高低,从本质上讲,不仅仅取决于硬环境,还取决于由社会秩序、公共道德、文化氛围、教育水准、精神文明等诸多人文元素组成的软环境。

C.针对欧盟方面提出的条件,使一些英国媒体大呼“苛刻”。欧盟方面认为,欧盟谈判的关键是让英国“脱欧”后占不到任何便宜,打消其他成员国效仿的念头。

D.截至2016年底,浙江省已经建成12万个“爱心水窖”,解决和改善了52.1万丽水、衢州等地区的山区半山区农村人口的用水困难和13.2万亩耕地补充灌溉问题。

5.阅读下面的材料,用平实的语言概括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不超过30字)(4分)

勒·克莱齐奥:批评家是作家最大的敌人。有一次,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在咖啡厅看到有人吵架,想去劝解,他的朋友告诉他别去,那是作家和批评家在吵架。作家和批评家的关系有好有坏,但评论总是有价值、有用的。

余华:作家和批评家就像世界上最糟糕的夫妻,天天吵却天天黏,夫妻是为了孩子,作家和批评家是为了文学。

6.仔细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完成问题。(5分)

描述漫画内容。(3分)

(2)用简洁的语言揭示漫画的寓意。(不超过25字)(2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0分)

新儒学与书院讲学

中国社会由唐以下,科举制度之功效,而使贵族门第彻底消失。同时亦因印刷术发明,书籍传播方便,更使文化大流益易泛滥,渗透到社会的下层去。到五代、宋初,雕版印书术正式应用到古代经典上来,书籍传播日易日广,文化益普及,社会阶级益见消融。

到了宋代,新儒学崛兴。他们讲的是万物一体之道,故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他们的工夫则从“存天理,去人欲”入手。他们的规模与节目,则为古代《大学》篇中所举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他们大率都像范仲淹那样,为秀才时即以天下为己任。他们都抱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他们全都是具有清明的理智而兼附有宗教热忱的书生。这一派儒学,从宋初开始,直到明末清初始见衰替。前后有七百年长的时期,中国近代文化向社会下层之更深入与更普及,全由他们主持与发动。他们之间出过不少有名的学者,最为后人敬重的,则如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

与这一派儒学相随并盛的,则有“书院制度与讲学风气”。汉、唐两代,国家的公立学校,规制颇为详备,学员亦极盛。只有魏晋南北朝时代,公立学校有名无实,严肃的讲学风气,掌握在佛教的寺院里。宋、元、明、清四代的书院制度,则是一种私立学校而代替着佛寺严肃讲学之风的。书院的开始,多在名山胜地,由社会私人捐资修筑,最重要的是藏书堂,其次是学员之宿舍,每一书院,常供奉着某几个前代名儒的神位与画像,年时举行祠典。可见书院规模,本来是颇模仿佛寺而产生的。稍后则几于通都大邑均有书院。有的亦由政府大吏提倡成立,或由政府拨款维持。但书院教育的超政治而独立的自由讲学之风格,是始终保持的。在那时期里,政府仍有公立学校,国立大学与地方州县学均有。尤其如宋、明两代常常采取私家书院规制,模仿改进。但从大体说来,一般教育权始终在书院方面,始终在私家讲学的手里。我们可以说,自宋以下一千年的中国,是平民学者私家讲学的中国,教育权既不属之政府官吏亦不属之宗教僧侣了。

说到讲学的风气,最先亦由佛寺传来。宋、明儒的讲学,与两汉儒家的传经,可说全属两事。传经是偏于学术意味的,讲学则颇带有宗教精神。因此宋、明儒的讲学风气,循其所至,是一定要普及于社会之全阶层的。自北宋二程以下,讲学风气愈播愈盛,直到明代王守仁门下,如浙中之王畿,以及泰州之王艮,他们的讲学几乎全成了一种社会活动。同时又因为他们号为“新儒家”,讲的多注重在现实人生与伦常日用,因此他们常常不免要牵涉到政治问题。如是则私家讲学常要走上自由议政的路,而与政府相冲突。因此宋、明两代,亦屡有政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