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合集下载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

在中华文化的丰厚积淀中,儒家思想占据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心,儒家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孔子,历经了两千多年的漫长历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人性的伦理道德,即仁爱之心是人类之所以能够生存,温顺谦虚是个人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

这种思想主张人际关系时朋友的互动,处理人际间的关系时,要根据不同的身份角色来决定该如何作为。

对于家庭和社会的重视,是儒家思想的一大特点。

儒家思想认为,只有通过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人才能真正地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中心地位不仅仅表现在这些方面,还体现在个人品德、教育模式、政治制度、文艺创作以及其他方方面面。

它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是中国文化的骨架。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首先,它是一种主流的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思想代表着一种文化传统,是中国传统道德和人伦伦理的基础,具有深刻的哲学实践意义,是中国文化的根基。

儒家思想也是中国政治和社会制度的基石。

在古代和现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直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这一思想理念对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教育制度,官员选拔和管理、经济制度等诸多方面都有影响。

儒家思想对于个人的道德建设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仁爱之心,就是说,一个人需要具备的是能够生存下去的素质。

而士人需要具备的却是如何做一个有人格的人。

因此,关注个人道德建设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在中国文化中,家庭是个人最初的社会,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社会组织形式,这也和儒家思想的观念密切相关。

儒家思想中重视“养生”、“察言”、“体势”和“筹谋”,这些都是为了培养士人的德性。

儒家思想局限性很大,但从整个中国文化的视角来说,个人道德建设是其核心部分。

儒家思想还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创作艺术范畴。

为什么儒家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为什么儒家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为什么儒家会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汉朝实行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政策,奠定了儒家在中国社会的正统地位。

至于为什么选择儒家,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里分析认为:秦汉之时,中国完成了统一,思想界在经过“百家争鸣”的盛况之后也会归一统,这是自然趋势,那最后儒家为什么会胜出呢?秦始皇铜像冯友兰先生认为:儒家的教学包含以前的典籍,熟悉前朝的各种制度,儒家教人六艺,对各种制度加以理论化和理想化。

别家为了和儒家区分开来,只教本门派的著作,比如墨家只教《墨经》等书,所以就有了不少局限性。

儒家的六艺包容性更强,排他性低,其他各门各派也可以在儒家的庇护下持续发展,所以相比较其他,儒家是一个不坏的选择。

说完了儒家独尊的原因,我想再分析下儒家思想在中国产生的必然性,以及从另一个角度分析下为什么中国会选择儒家思想,成为了一个世俗化的社会。

相信大家对大禹治水这个神话故事和《愚公移山》这则寓言都非常熟悉,这些故事都成在先秦诸子百家时期,当然重要的不是时期,而是这些都展现出来了中国人的不屈不挠、坚决抗争的精神。

大禹治水在当时周朝式微、天下出现从未有过之大变局之时,孔子创立儒家,带着自己的学生周游列国,积极推销自己的政治主张,希望能将自己的理想落地。

抛开孔子的主张对错与否,作为当时社会的一份子,为了结束中国分裂的社会局面而付出的种种努力,这种迎难而上的精神,跟中国人的胃口很对味。

所以就像前一阵子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一样,在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一群学生和老师,虽然他们不是位高权重的人,也并不是什么有实力的大军阀,但是为了救亡图存,也在积极的抗争,为创造一个新中国而奋斗。

虽然他们很多人最后没能亲眼见证新中国的诞生,但是他们先进的思想影响了无数的中国人,而被影响的那些人,最终完成了他们未竟的事业。

相比较道家的避世哲学、他的“无为而治”并不符合中国人的品质;而墨家激进的方案,也并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以最后墨家慢慢消亡了。

论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论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华文化主流

論儒家文化為何能成為中華文化主流院系:嶺南學院姓名:蔡嘉煒學號:13328007【論文摘要】提起最能代表中華文化的漢字,不少人都會选择“仁”、“和”、“義”等字作為代表,而這些漢字無不來自一個共同的學術流派——儒家。

兩千多年的時間里,儒家文化已經深深烙印在華夏民族的生命體中,成為中華文化的代表。

那麼儒家文化為何能成為中華文化的主流?本文將從儒家自產生到獨尊的過程,儒家思想文化的功能及特點討論這一問題。

關鍵詞:獨尊儒術融合性普適性堅持方向與政治緊密聯繫一、爲什麽是儒家?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拉開了一個大變革時代的序幕。

動盪的時局,一切皆變:禮崩樂壞,狼煙四起,井田瓦解,小農出現。

舊勢力留戀權勢負隅頑抗,新勢力亟求變革卻底氣不足,在激烈的碰撞中,人的思想極易發生分歧,於是便出現了百家爭鳴這一學術繁榮的現象。

德國哲學家雅斯貝斯在《歷史的起源與目標》【1】提出了“軸心期”理論,按照這一理論,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亦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古希臘、古印度、中國分別且幾乎同時實現了人類文明的突破,古希臘出現了大哲學家,古印度出現了苦行者,而中國,則出現了諸子百家。

由此,三個不同地區的文明朝著各自的方向發展。

中華文化,最終朝著儒家文化的方向發展。

儒家作為百家之一,自春秋時期出現,直到戰國時期孟子等人的逐步發揚才逐漸成為顯學。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先秦儒家思想並不都為各國國君所賞識成為治國思想。

相反,其他學術流派諸如墨家、法家、道家等卻一度盛行,然而,歷史最終選擇了儒家而非其他流派,這要從各家側重點不同說起:墨家在戰國時期與儒家並稱兩大顯學,墨家鼻祖墨翟甚至與孔夫子齊名。

但是,墨家畢竟代表的是下層手工業者,它所提倡的“兼愛”、“非攻”等思想在一個弱肉強食的時代下,並不為統治者所認可,統治者看中的,僅是墨者們的守城之術,在他們眼裡,墨者也許只是是一群可以利用的匠人而已。

法家所代表的新興地主階級,秦國在商鞅變法后成為七國之首,并最終實現統一建立秦王朝,秦始皇焚書坑儒后,法家一度一家獨大,究其原因,在於法家所宣揚的“法、術、勢”“變革”等思想滿足國君們渴望稱雄于亂世的野心。

(完整版)中国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完整版)中国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完整版)中国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
导思想
中国为什么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被作为指导思想,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

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多元的价值观
中国文化是多元的,有多种传统的价值观存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强调尊重家庭关系、教育、仁爱和公共道德等价值观。

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是为了保持和传承中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观。

2. 社会稳定
儒家思想注重社会稳定和和谐。

儒家思想认为,通过家庭关系的维系、社会等级的尊重和公共道德的遵守,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在一个庞大而多样化的国家中,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可以为社会提供一种共同的价值体系,促进社会的稳定。

3. 政治治理
儒家思想还对政治治理有重要意义。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制和儒家士人的规范行为,以实现国家的治理和发展。

中国历史上许多朝代都采用了儒家思想作为国家的指导思想,这对于政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 传承与创新
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不意味着对其他思想的排斥。

儒家思想有一定的包容性,并与其他思想相互融合。

中国一直强调传承和创新的相结合,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

综上所述,中国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的原因包括多元的价值观、社会稳定、政治治理以及传承与创新。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诸子百家中为什么只有儒家在中华文明中占主导地位?

诸子百家中为什么只有儒家在中华文明中占主导地位?

诸子百家中为什么只有儒家在中华文明中占主导地位?我觉得,儒家在中华文明占主导地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其中也包括他说的相对其他百家更有道理和更详细。

“ 儒”字,《康熙字典》解释:《唐韵》人朱切《集韵》《韵会》汝朱切,从音襦。

学者之称。

《周礼·天官》:四曰儒,以道得民。

从白话层面理解有两种意思:其一,儒即有道之士。

《扬子·法言》:通天地人曰儒。

即儒为会通天道、人道者。

《汉书·司马相如传》颜师古注说:“凡有道术者皆称儒”。

其二,《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

” 不过,一般《说文解字》的后一意接受较广。

“儒”是古代对学者的尊称,即今所谓“ 学者”,是极普泛的一种名称。

《论语》,孔子对子夏说:“汝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

可见那时只称有知识才艺者为“儒”,其中有君子,也有小人。

儒家思想,又称儒学,“ 儒”是中国春秋战国时代“ 百家争鸣”中的一家,是一个学术派别。

儒学并无确立神秘力量为文明核心并统御教徒的特点,相反,儒学是一种以人为文明核心为主体的思想。

儒家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时就已凸显,之所以传播久远,是因为儒家所主张的思想符合基层民众的伦理道德,也符合古代统治者教化民众,恩威天下的追求。

汉武帝时,采取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而彼时国力强盛,海内一统,儒家在帝国上层的有力推动下,很快就成为了传统价值观的主导与核心,再加上后来的科举制出现并日渐成熟,儒学是考试内容,更加稳固了儒家的地位,而其他百家的学说在历史长河中。

或渐至湮灭,或默默被儒学吸收,从而丧失独立的学说流派地位,而儒家在宋明理学出现后,纲常伦理的观念更加深入社会各层人的价值观。

总之,儒家在中华文明占主导地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以上就是笔者拙见,欢迎朋友们评论区留下建议或批评。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心及优点是?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心及优点是?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及优点是?在中国,对中华⽂化有两种理解⽅式,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优秀⽂化。

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落后腐朽⽂化。

⽽两种观点都不约⽽同把儒家思想视为中华⽂化核⼼。

认为中华⽂化落后的⼀般都反孔批儒,肯定中华⽂化的却称赞儒家思想。

⾃从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感应”、“⼤⼀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推明孔⽒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后,儒学正是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多年之久。

它之所以能成为正统思想,是有原因的,⼀是统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思想上的统⼀来进⾏政治上的统⼀,于是弘扬儒学,打压其他学派,这是正统思想存在的必要。

其次是儒学的创始⼈孔⼦喜欢周游各国,⼴收弟⼦,他在游学的时候把儒学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使儒学思想深⼊⼈⼼,再者,后来的继承者如孟⼦、董仲舒、⼆程、朱熹等,加进去了⼀些思想,⽐如仁政、春秋⼤⼀统、君权神授、天仁合⼀、禁欲等,这些思想从国家的⼤套上进⼀步束缚了⼈民的思想,使⼈民在思想上逐步认同儒学,最终选择儒学。

儒家思想,由孔⼦创⽴,(孔⼦,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诸⼦百家学说之⼀。

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全世界都产⽣过深远的影响。

其核⼼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

儒家思想核⼼,就个体⽽⾔,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思想;就社会⽽⾔,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故、⿍新,⽂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价值观的基⽯。

就社会⽽⾔,儒家思想的核⼼是德道;德道思想与王道思想有本质区别。

儒家思想的特别之处⼀、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格、积极的⼈⽣态度,尊⽼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准则。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原因:(1)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

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畜养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

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

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

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

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

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儒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者维护其统治。

尤其是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所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独占大一统思想地位后而行成的。

儒家主张礼治,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

(4)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

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

守旧而维新、复古而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失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大一统国家之间架起了桥梁。

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

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流行?

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流行?

为什么在某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流行?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影响着丰富的社会制度和思想观念。

然而,儒家思想也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和推广,为什么在一些文化中儒家思想更为流行呢?本文从文化背景、哲学思想等方面分析,探讨了这个问题。

一、文化背景的差异1.文化传承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结晶,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也影响了不同文化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

在东亚地区,中国文化对日韩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儒家思想更加接近于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也更容易被这些国家所接受和推广。

2.文化差异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的信仰和价值观念存在差异,也导致了对儒家思想的接受程度的不同。

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中,佛教思想占据了文化中心,儒家思想相对较少被注重。

二、哲学思想的差异1.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区别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并存,各自有其特色。

在中国文化之外,众多艺术形式、哲学、思维模式等方面均相对欠缺,导致儒家思想在这些地区的导入与接受。

2.宗教中的儒家思想概念在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渗透到了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家庭伦理等等。

然而,在某些宗教文化中,儒家思想的观念与宗教信仰的观念相冲突,所以儒家思想不易于被这些宗教文化所接受。

结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其强大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值得不同国家去学习和借鉴。

然而,不同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儒家思想的传播面临的也是不同的影响和挑战。

我们应该在跨文化交流和交融的过程中,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儒家思想,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发挥更加广泛的价值和影响。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

儒家思想为什么能成为封建王朝的主导思想?摘掉有色眼镜:在历史上,儒家为何一家独大,有着其它各家所没有的地位?若想看清这个问题,首先要摘掉有色眼镜,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审视。

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以我国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为荣,提起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心里充满自豪感;同时,又给历史和文化贴上封建的标签,透过标签往里看,看到的全是糟粕,儒家被贴的标签尤其多。

一方面以历史和曾经有过的灿烂为荣,另一方面又觉得它们毫无可取之处,这是一种悖论。

老祖宗经历的过往凝聚成了历史,老祖宗创造的东西凝聚成了文化,实实在在地摆在那儿,愿意怎么看是后人的事,他们不矛盾,矛盾的是我们。

近代以来,对历史和文化的否定,有两次集中爆发的时期,一次是几十年前,另一次是一百年前。

几十年前的那次相去不远,原因是什么大家自己去想。

一百年前的那次原因就简单了:挨打了,打疼了,产生了极度的不自信,于是就从先人身上找原因,先人的一切都是错的,不好的。

就好像一个人自己混得不好,回到家里埋怨父母。

有意思的是,凡是喜欢埋怨父母的大都自家没本事,混不出人样来;凡是有本事、能够混得好的都更愿意感恩父母。

当年,汉字也是被口诛笔伐的内容之一,有多少精英人物断言,中国的汉字不抛弃,中国就没有出路。

事实怎么样呢?大家都看到了,无需多言。

各家学派的治国理念:春秋战国时期,是历史上社会发生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

自公元前770年开始,曾经号令天下的周王室逐渐丧失权威,诸侯各国从群雄逐鹿,到春秋五霸各领风骚,然后是战国七雄纵横捭阖,争霸天下,最后强大的秦王朝灭掉六国,一统天下。

在激烈动荡的社会背景下,思想上的禁锢被打破,社会变革引发思考,各界精英对人性、社会、天地自然,道德伦理、治国方略纷纷各陈己见,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比较有代表性的的思想学派有:儒、道、墨、法、兵、名、农、杂、医、纵横、阴阳,小说等多家学派。

道家的始祖是老子,他是周王室的藏室官(档案和图书管理员),后来的代表人物有庄子等。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xx主流思想教授:xx2013级xx学院四班xx临风将我国的思想文化,或者确切点说,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一条气势磅礴,滔滔奔流的大河应该是个比较恰当的比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学说如百花竞放。

然而在几千年的时光里,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却始终如河流虽支流纵横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如今仍然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而这条河流的主流,正是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思想,其思想不仅渗透进了千百年国人的言行思想中,甚至对整个民族造成了巨大影响。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儒家学说在众多学派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迎合了需求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以经济基础为依托。

思想文化不能是空中花园,一种思想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有经济、政治等条件的支持。

迎合需求,是儒家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并成为主流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直接最表面的层次而言,儒家学说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百家争鸣时期,儒、道、。

各个学派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而此时儒家的学说并不被统治者青睐,儒家处处碰壁屡受挫折。

究其原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霸权争夺愈演愈烈,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种可以帮助其迅速称霸的思想。

因此,宣扬“仁”的儒家思想并不被看重,而尚武的法家,兵家思想更受青睐。

而及至西汉建立,封建制度更为稳固,社会稳定,国家大一统,此时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可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思想。

而儒家学说,宣扬社会的秩序,宣扬尊卑有序,要求人们恪守礼制、君臣之道,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维稳”的需求。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的意愿对一种思想的生存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极为重大的,在汉武帝的大力推广下,儒家学说登上西汉正统思想的地位,成为官方文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无疑是对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的一大推动。

自西汉后,中国社会虽然几经动荡,但是大一统的局面依然得到很好的保持,“维持社会稳定”成为各朝各代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需求。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中国文化中,儒家思想可以说是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从秦汉时期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规范,一直持续到现在。

那么,儒家思想究竟为何会在中国历史上留下这么深刻的影响呢?一、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和主要流派儒家思想早期主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学派,后来随着时代变迁,衍生出了多个流派,如:“程门立雪”、“朱子学派”等。

儒家思想长期以来主张“仁爱”和“道德”,提倡“中庸之道”,要求人们核心价值观要遵守“仁、义、礼、智、信”的原则,遵循人伦道德,注重家族和社会责任等。

二、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从古代到现代,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思想道德和社会秩序的基石,对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影响极大。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注重社会秩序和人的修养,这种理念一直贯穿于中国历史,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具体效应:1.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核心,贯穿于历代文化人的思想和行为之中。

2.儒家思想强调对家族和社会责任的担当,提倡道德和行为规范,人们对于自己的道德和行为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

3.儒家思想提出的中庸之道,强调在面对问题时要把握平衡点,遵循道德、和谐和理性的原则。

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的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4.儒家思想的实用主义和反动国学观念,强调要在生活中实现理性追求,不断追求完美,并将其付之行动,惠及于全社会。

5.儒家思想强调个人自我修养和自我觉察,这种思想形成了文化的精品及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

三、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对中国人的影响儒家思想早已成为了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当今社会中儒家思想的影响仍然十分深远。

例如:1. 儒家思想对中国人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产生着重要影响。

中国人思考问题以及行为,均受到儒家的哲学建议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影响,并对。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现代化和全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影响作用。

2. 儒家思想对中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十分深远。

汉代儒学为何能够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为何能够成为正统思想?

汉代儒学为何能够成为正统思想?
前言: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统治者需要一个政治理念。

驾驭人民需要一种统一的思想方法。

儒家思想由此炮制出来,为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服务。

正文: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的体制转变正式完成。

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必然需要一整套与此相适应的政治理念,需要一种与其政治理念相匹配的社会文化来支撑。

经过不断的总结和探讨,儒家思想经过重新整理加工,在西汉时期被封建皇帝正式推崇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文化。

从此也确立了儒家思想文化在2000多年封建社会中不可动摇的正统地位。

在此我们要简单介绍一下,什么叫政治。

政治就是(政府治理国家思想理念)的简称。

儒家思想文化就是封建制国家的政治思想文化。

儒家思想文化也可以称为皇权文化。

完全是为了封建皇帝的统治服务的。

在封建社会,皇帝被称为天子。

儒家思想鼓吹天授皇权,皇权至上的理念。

对社会进行严格的等级规范。

封建统治者本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政治理念,用儒家思想对老百姓进行愚民教育。

通过愚民教育,使所有的老百姓都变成不会思考,没有思想,没有人格的劳动工具。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
在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文化非常成功的完成了愚民教育。

中国老百姓彻底变成了没有思想,不会思考,没有人格,只会服从和奉献的劳动工具。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原因

儒家文化能成为中国文化主流原因

儒家思想文化因何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自孔子開創,由董仲舒改造,在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一直擔任中國的主流文化角色,雖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歷經佛道二教的挑戰,但仍然以佛道儒化為結局。

那爲什麽儒家思想文化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筆者認為,原因可分為兩個層面:一、儒家的核心理念對維護統治秩序,緩和社會矛盾起了重要作用;二、中國的社會實際需要儒家的思想。

下面我從這兩個方面來具體闡述。

自孔子創立儒家思想以來,歷代對儒家思想的改造,始終沒有偏離儒家思想的核心:“仁”和“禮”。

“仁”即“仁者愛人”。

孔子雲:“仁者,人也”。

可見孔子的人性論主張“仁愛”;孟子亦雲:“存心養性”,王陽明的“致良知”正是对孔子的“仁性”思想的发扬光大。

這種仁愛思想對於維護封建統治是及其重要的,“仁”要求統治者要善待百姓,用仁愛來統治天下,到了孟子時期,將仁愛的思想進一步發展到“仁政”,強調“民貴君輕”,這對於緩和統治階層和平民百姓之間的矛盾是極其重要的,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古代民本思想。

除此之外,仁愛思想對於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創立和諧社會大有裨益。

孔子雲“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為我們處理好社會關係提供了一條準則,緩和社會矛盾起了巨大作用。

《禮記·禮運》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

”又說:“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

”因此,儒家所提倡的“仁者愛人”,重視人的價值,儒家強調以人為本,荀子也提出人在萬物中“最為天下貴”,可見儒家重视人的价值。

可以說,儒家的民本思想使其能夠在君與民或人與人之間搭建一條橋樑,緩和了不同階層的矛盾,這是儒家思想能為大眾所接受的原因之一。

儒家思想的第二個核心就是“禮”,即“克己復禮”。

孔子強調的禮其實就是周禮,及維護統治秩序的等級名分制度,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只有社會各階層各安其位,各謀其職,我們的社會才有秩序可言,這與當時的“禮崩樂壞”“諸侯混戰”的局面是分不開的。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儒学是如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学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哲学流派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它通过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道德观念、社会制度以及行为准则,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其次,儒学以其独特的社会伦理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在儒家的价值观念中,家庭是社会的基础单位。

儒学强调家族礼仪和家族道德,重视家庭的和睦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倡导孝道、友善等价值观念,使得人们在社会中有着明确的行为准则。

这种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塑造了中国传统的家族道德观念和社会伦理观念,对于促进社会稳定和家庭和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此外,儒学以其独特的政治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注重君主与臣民之间的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等级制度。

儒家认为君主应为人民的福祉而治理国家,提出“仁政”、“民本”等理念。

“仁政”强调君主要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人民的利益。

而“民本”则强调以民为本,注重国家利益与人民福祉之间的平衡。

这些政治思想对中国传统的政治体制和政治准则具有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和行政制度。

另外,儒学不仅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提出“博学笃志”、“格物致知”等观念,倡导学而不厌、思而不忧。

这种注重学问和思考的精神对于培养中国人的务实精神和善于思考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此外,儒学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倡导“君子”、“仁者”等概念,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对于培养中国人的优雅风度和高尚品格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总之,儒学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

儒学的人本思想、社会伦理观、政治思想等方面对于塑造中国传统的道德观念、家庭伦理观念、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主要哲学思想体系,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地位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秦朝统一中国开始,儒家思想就成为中国的国家哲学,被推崇为官方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治国方略的理论,这些理论深受当时的统治者和知识分子的欢迎。

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广泛传播和推广儒家思想,并将其确立为国家的教育体系。

这使得儒家思想在中国社会中得以广泛传播,并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

二、儒家思想的影响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政治方面,儒家思想强调了君权神授和天命思想,使得君主统治获得了道德上的合法性。

同时,儒家思想也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民主的尊严,提倡仁政和和谐社会。

这些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秩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其次,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提倡修养人性的理念,强调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礼仪和道德教育。

这使得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广泛影响了中国民众的教育观念和行为方式。

在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对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的规范和引导作用。

再次,在社会伦理方面,儒家思想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儒家思想强调了孝道和家族的重要性,并倡导了一系列以家族为核心的社会伦理观念。

这些伦理观念在中国社会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实践,并对中国社会的家族结构和社会秩序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儒家思想的当代价值尽管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儒家思想也需要相应的发展和调整。

现代社会中,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念,如仁爱、和谐、忠诚等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在个人层面,儒家思想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底线的重要性。

这些价值观可以引导个人行为和道德选择,使人们更加注重他人利益和社会责任,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有其历史和文化背景的。

在中国的漫长历史中,儒学通过不断的传承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人的主要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从儒学的发展历程、其所宣扬的思想和吸引人们的特点三个方面来探讨儒学为何会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一、儒学的发展历程儒学起源于战国时期,是指儒家思想的学术流派,也是孔子所创立的思想体系的一种。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一些思想家不断探索如何实现社会和谐、民族团结与发展。

儒家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发展起来的。

儒家思想注重人的关系,强调融合、和谐、共生。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人性的善,他认为人是有良知的,应该尽力遵从道德,为人而活。

汉朝时期,儒学被认为是正统的学术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和文化的主导。

汉武帝时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创建学校,注重儒学的普及,这也使儒学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在唐朝时期,随着儒学的发展和学者的不断研究,将儒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融合,形成了新的文化体系,使儒学成为了中国文化思想领域中的主要形式,并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二、儒学所宣扬的思想儒学所宣扬的思想,主要是关于人的关系,道德与文化的思想,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首先是关于人的关系。

儒学有“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四种人伦关系,这些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中国社会所有秩序机构的基础。

在这些关系中,每个人应该尽其所能去履行自己的角色,遵从道德规范,以达到社会和谐和个人发展的目的。

其次是道德与文化的思想。

儒学认为人应该成为一位完善的人,做出道德上的正确行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体系主评推崇的是“仁、义、礼、智、信”这五种人格特质,这些特质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被认为是构成一个成熟人的精神基础。

同时,儒学也提倡“博学,审问,慎思谋,明辨是非,笃志实,行道成”的修养方法,认为这是成为完善人的必要条件。

儒家文化因何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儒家文化因何成为中国文化主流

儒家文化为何能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对于中国人来说,儒家文化其实已经不是一种在争鸣中发展的哲学理论形态,它更应该是整个华夏民族的一种生存态度和方式,是在岁月在蒋中积淀下来的祖辈记忆和原始认识。

当然,这个“原始”并非指人类发生之初由劳动经验累积所叠起的对整个宇宙世界的认识,而是指由黄河流水冲刷出来的中华民族在社会人际生活中凝聚的智慧体悟。

千载百世的华夏文明,在儒家文化的引领下无意识地踏步着自己的征程轨迹,走着一条集体选择的道路。

在二千五百年前,一个身影走人了这古老的文明国度,影影绰绰之间,他餐风露宿,奔走六国宣扬自己的主张,却尝尽世间的冷淡凄苦,最后郁郁而终。

那时的他怎么也想不到,在其身后的千年中华文明,将在他那瘦弱的身影中得到无限扩大延长,儒家哲思之门,将由他这里旬然中开,直到现在……割据混战、戈戟亮影的春秋战国时期,沙场以堆积的白骨无情地演绎了所谓胜者为王的社会逻辑,另一方面,中华思想史上又惊喜地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唯美思想局面。

战争的延续成为文明融合的一种激烈方式,在这纷乱的政治时期,君主们对一种能够支撑自己国家走向千秋万世的理论主张的强烈期盼促使当时文人幕客们的政治思维有了深刻性与广阔性的高度提升。

作为“百家”中的一家,当时的儒学其实屡屡遭遇到挫败尴尬,孔子一句:“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让千年以后的我们仍感到那股揪心的苦闷疼痛。

但后来儒学又何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主流意识的呢?我想,这不是一个简单片面的逻辑推理问题,从深层次而言,它是由我们民族的心理特征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形态来决定的。

中国是一个农业主导型国家,对天地的依赖使中华民族在传统社会意识中天然就存在着一种对生命和宇宙的尊重情感。

正如《周易》中所倡导的“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强烈的生命意识在古人的言辞行止中已经得到最突出的显现。

对于他们而言,天与地是自我生存的基点,尊天敬地,厚爱万物的思想已经在他们的内心形成简素雏形,或者说其实是一种潜在的心态。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

儒家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因中国传统文化是先辈们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是古圣先贤经验、智慧的结晶,曾长期的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它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被人们世代相传。

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法家文化等等,然而,在这众多文化中只有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先秦时期,孔子通过对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清理,并且重新诠释,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即儒家学说,后来,此学说经过后代门人的继承与创新,得到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儒家文化。

可是儒家文化何以在众多文化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呢?通过对儒家文化以及中国古代社会情况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符合统治者的需要儒家文化的形成非一人之功,而是历史的积淀。

古人云:“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

清楚地道出了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的这种特殊的社会功用。

那么儒家文化中的治世思想哪些呢?(1)、天道观念。

即儒学认为人和世界的存在和运行有其基本的法则和秩序,,这样的法则和秩序在非人为性所能决定的意义上,被人们感到是一种“天道法则”。

《书经》中说“呜呼!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惟天生聪明时篅”。

(2)、大一统思想。

董仲舒认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意是要大一统的,汉皇朝的皇帝是受命于天来进行统治的。

同时,《荀子·王制篇》中说“天地生君子,君子理天地”,也宣扬了大一统的思想。

(3)、纲常伦理。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构建了统治者需要的等级森严的制度。

这样一来,天道观念,大一统主张,纲常伦理就成为“三位一体”了。

此三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长盛不衰,源于它们对封建统治的维护作用,而之所以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也是因为它们能够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二、统治者的推崇儒学在诞生之处并不受重视。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统治者终于注意到了适应时代的儒家文化。

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儒家文化中关于治世的论断,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被统治者极力推崇。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提出,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爱国精神,尤其是在唐代,它成为了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成为官方思想,与当时的封建政治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君主需要通过儒家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人际关系的固化和尊重,这些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伦秩序的价值导向,符合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

二、儒家学说的普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成为正统思想,与其广泛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儒家思想在大众中传播,进一步加强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无论是升官进阶还是经商发展,都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此外,唐代中叶陈子昂、韩愈等人推动“唐儒之争”,强调儒家思想在朝堂上的作用,也为将儒家学说推广到全社会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

三、国家的维稳需要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民变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政权需要一种稳定的思想来维护社会秩序。

于是,儒家思想被祭奠在了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维稳的文化工具。

在唐代,通过政治手段,列侯任官只能在儒学论坛上举行,使儒家学说成为政治舆论和文化上的主流,构建起了一种稳定的、有序的价值观体系。

四、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非仅靠以上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适应性,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消除不同阶层之间的“门第之见”,在人的修养方面,其强调的是伦理道德,追求的是合乎天理与人伦的“中庸之道”。

这些强调爱国、尊重父母、上达不骄、下达有度的经典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与封建社会中的稳定和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有着多方面的成因。

它与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广泛普及、国家的维稳需要、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为何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教授:曹家启2013级岭南学院四班邱临风
将我国的思想文化,或者确切点说,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比作一条气势磅礴,滔滔奔流的大河应该是个比较恰当的比喻。

我国幅员辽阔,民族复杂,人口众多,各种思想相互碰撞,不同的学说如百花竞放。

然而在几千年的时光里,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却始终如河流虽支流纵横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到如今仍然有着无穷的生命力。

而这条河流的主流,正是传承了千年的儒家思想,其思想不仅渗透进了千百年国人的言行思想中,甚至对整个民族造成了巨大影响。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儒家学说在众多学派的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主流呢?我以为,有以下几个主要因素。

一、迎合了需求
思想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必定要以经济基础为依托。

思想文化不能是空中花园,一种思想文化要得到发展,必须有经济、政治等条件的支持。

迎合需求,是儒家思想能够不断发展并成为主流思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从最直接最表面的层次而言,儒家学说迎合了当时统治者的需求。

百家争鸣时期,儒、道、。

各个学派积极宣扬自己的学说,而此时儒家的学说并不被统治者青睐,儒家处处碰壁屡受挫折。

究其原因,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之间征战不休,霸权争夺愈演愈烈,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强有力的思想,一种可以帮助其迅速称霸的思想。

因此,宣扬“仁”的儒家思想并不被看重,而尚武的法家,兵家思想更受青睐。

而及至西汉建立,封建制度更为稳固,社会稳定,国家大一统,此时统治者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可以维护其专制统治的思想。

而儒家学说,宣扬社会的秩序,宣扬尊卑有序,要求人们恪守礼制、君臣之道,正好迎合了统治者“维稳”的需求。

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时期,统治者的意愿对一种思想的生存发展的影响无疑是极为重大的,在汉武帝的大力推广下,儒家学说登上西汉正统思想的地位,成为官方文学。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举措,无疑是对儒家学说成为主流思想的一大推动。

自西汉后,中国社会虽然几经动荡,但是大一统的局面依然得到很好的保持,“维持社会稳定”成为各朝各代专制政府的一个重要需求。

对于统治者来说,只有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才能确保政治安定和权力稳固,才能保证官员百姓各安其位。

而儒家思想中“中庸”
“仁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被统治者利用成为宣传政治等级理念的工具,迎合了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求。

儒家思想巩固了社会秩序,成为统治者维护其专制统治的基础,因而虽然也经历过几次佛教,道教思想的冲击,其官方地位依然牢固。

除了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儒家学说也适应了社会的需求。

古代中国的主要疆土在中原内陆,相对封闭完整,农耕文明发达,社会分工明确,“稳定”是阶级社会的需求。

而且当时“士”这一阶层的不断扩大也为儒家思想提供了更坚固的阶级基础。

在封建社会时期,儒家思想符合当时的社会需求,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成为思想主流。

二、广泛的群众基础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长期从事农耕生活的人民在传统的社会意识里就已经养成了对天地的崇敬,对家族血缘的依赖和眷念。

儒家学说的推行周礼以安家邦的理念,在普通百姓眼里,这种理念为他们的虔诚提供了一个表达的途径,对天地祖宗的敬意在儒家所提倡的社会道德和礼仪制度中得到表达,以此获得了心理上的满足感和安顿。

在古代中国,大多数的时候,“人”不是作为一个个体而是“人群”“族群”等以人的社会性连系起来的关系链条。

农耕社会中,这种群化心理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意识而且代代传承并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而儒家思想中“亲亲——仁民——爱物”“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仁者爱人”等思想,强调了对人的尊重和仁爱,讲究对人际关系的牵连和依靠,恰恰符合了我国百姓重视人的社会性的观念。

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忠孝之道又契合了中国人长期以来都十分坚固的血缘心理。

中国人对血缘宗亲的认同和依赖心理直至今日依然十分强烈。

血缘心理,是中国人代代传承的一种思想纽带,时至今日,关注血缘伦理仍然主导着我们的价值观念。

儒家思想将这种长期以来的伦理思想理性化,整理归纳,让大多数人产生共鸣和与认同。

“兄友弟恭”“父慈子孝”诸如此类思想,抓住的是血缘伦理这一条,将这种天性引导为价值观念。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儒家思想并非提出了某些全新的理念,它只是把某些早已存在在广大人民心中普遍认可的真理或观念具体化,体系化,其思想内核与中国古代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契合,因此具有很强的亲民性,易于被人民大众接受,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与此同时,儒家思想的务实性也与农耕社会里的劳动大众的心理契合。

与名家,道家不同,儒家思想宣扬的是入世、积极、有为的思想,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名家追求思维的逻辑性,道家追求个人的超脱,然而这些思想未免过于超脱,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对于当时的大多数的人们,显得过于虚无缥缈,有太多的理想性。

而儒家学说则立足现实,
它倡导人们通过日常中最简单,可实践的事情将思想得到落实。

这种学说没有“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疏离感,而是贴近了广大人民的日常生活,获得最广泛的群众基础。

在儒家学说中,往往倡导人们以一种积极入世的心态融入到社会的建设中,构建了被人民大众广泛接受理解的社会伦理体系,以理性的精神对日常的生活实践进行一种最为人性化的归纳,把所有的生活纳入儒家的思想轨迹中,得到大众的接受。

儒家思想由于抓住了中华民族的原始心态和人民的传统思想观念或者天性,将其归纳并引导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从而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

三、自身的不断完善
一种思想,要保持生机并不断发展,必须具有自我创新自我批判的能力。

儒家思想具有包容性,在其发展过程中虽然不断受到其他思想的冲击,但是它能够把各家思想的内涵融合进自己的思想中,为己所用,如宋时的“三教合归儒”。

良好的包容性,使得儒家思想能够常常保持生命力,根据不同时代解释,完善自己的思想内核,使其更好地适应所处的时代。

在时代的发展中,儒家思想的内涵可谓是不断完善不断丰富的。

从最开始的孔子著作,到后人不断地对孔子著作的解释;到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进一步推动儒家思想与社会的适应;再到宋明理学的兴盛,“理学”和“心学”之争,更进一步丰富了儒家的学说,宋时书院广泛建立,进一步扩大了儒家学说的受众群,扩大了儒家在社会上的影响,朱熹重新解释了“三纲五常”,使得儒家的价值观念与行为准则逐渐成为社会的道德准则;及至明清,西方启蒙思想的逐渐传入,人们开始对儒家学说进行反思,众多儒学家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批判继承,虽指出儒学中一些弊端,然而实际上从另一方面促进了儒学的发展。

广大的士阶层对儒家学说进行批判和完善,而儒家学说自身具有包容性和时代性,使得它在数千年的历史里没有被取代,反而更加巩固了其主流思想的地位。

在以上三种主要因素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儒家思想不断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主流。

参考书目:《论语》
《中国儒学:第一卷》庞朴主编东方出版中心
《中国儒学史》张耀南北京大学出版社
《国学与当代社会》祝瑞开学林出版社
《美的历程》李泽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