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届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

合集下载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单元 第四课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十单元 第四课时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导学案

第四课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循着线索·理一理][由表及里·想一想]1.斯大林说:“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远优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具有优越性,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就是强于从轻工业起步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

”苏联的工业化与西方国家的工业化有何明显不同?[提示]苏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公有制下的工业化,以重工业为中心。

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和私有制下的工业化,从轻工业领域开始起步。

2.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后来出现了大规模、群众性的农业全盘集体化。

苏联的农业全盘集体化有何弊端?[提示]①农业集体化是在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进行的,当时,多数农民不愿加入集体农庄,而且国家无法为集体农庄提供必需的农业机械和财政支持。

②违反自愿原则,用行政命令或变相暴力强迫农民立即加入集体农庄。

③农业全盘集体化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破坏了农业生产,造成苏联农业长期不景气。

3.有人说“赫鲁晓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也是斯大林的守墓人”。

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掘墓人”是指他是一个敢于向旧的政治、经济模式挑战的改革家。

“守墓人”是指他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4.俄罗斯专家格·阿·阿尔巴托夫说:“1964年上台的领导人甚至不想去使国内政策恢复活力,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很快被俄国历史上最盛行的无所不在的行政命令和官僚主义的管理作风和管理方法所代替。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为什么“经济方面的改革也是短命的”?[提示]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基本政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过分追求稳定,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

5.苏联解体后,莫斯科出版的《独立报》则直接指出:“是的,戈尔巴乔夫造成了苏联的混乱,毁灭了这个帝国。

”据此,谈一谈你对苏联解体原因的认识。

[提示]戈尔巴乔夫的政治体制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方向,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和主要原因。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7.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学案 人民版必修2

第二课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25——1953)★基础过关1.斯大林模式的概念:又称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是苏联在20世纪——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体制,它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及文化科学事业等的决策权集中在党中央的最高领导。

即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文化上高度划一的一种发展模式。

2.历史背景(1)1924年,斯大林成为苏联领导人;(2)苏联是一个只能输出农产品、输入的落后的农业国;(3)在资本主义包围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苏联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

3.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以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

4.形成基础:(1)实现苏联工业化:1925年联共(布)十四大正式提出实现的方针;1926年起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化的特点是优先发展、追求依靠积累资金;1928年起,开始实施高速优先发展的一五计划,实际上被停止,通过第二个五年计划,到年,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但是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不合理经济结构。

(2)农业全盘集体化(阅读,略)5.形成标志:1936年《》颁布。

.基本特点:、政治与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

★问题提升:1.苏联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前提是什么?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建成前提是什么?时间是年。

2.最早提出要将我国由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的会议是?我国明确提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思想是在何时?标志是什么?3.我国何时提出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标志是什么?与苏联工业化方针相比,有何特点?4.你认为苏联与我国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共同原因有哪些?5.我国是何时开始进行工业化建设的?标志是什么?中国在走工业化道路的过程中,其急切心里的突出实例是什么?有何特点?6.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所走的现代化道路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有何不同?7.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所走的经济现代化道路先后有两种模式,分别指的是什么?前一种模式为什么被后一种模式所取代?★拓展延伸1.苏联工业化建设成就巨大的原因(1)苏联政府对重工业的高度重视和巨额投资;(2)国家实行高积累政策;(3)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粮食、原料、资金等便利条件;(4)苏联人民的建设热情和奉献精神2.斯大林模式形成的原因(1)社会经济结构:小生产经济曾一度占优势,经济相对落后。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考点2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人民版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4单元考点2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历程人民版必修2
(3)改革要结合本国的国情,改革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精选ppt
27精Biblioteka ppt281.(2010·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 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 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 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 明苏联政府试图( )
——周尚文等《苏联兴亡史》
精选ppt
25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时期中国 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主要特点。
(2)材料二所述时期的苏联是哪位领导人执政?根据材 料二,归纳当时该国的经济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 析苏联发生剧变和最终解体的内外原因。
(3)中苏改革出现不同结果,对你有何启示?
——据(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精选ppt
9
解读:这则材料主要反映了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了农业逐步集体化的方针, 从1929年下半年起,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的集体化 运动开始,到1932年,苏联宣布“完成全盘集体化”。 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业集体化的原因主要是配 合工业化的需要;农业集体化的作用是为解决工业化 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它本 身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的发展。苏联通过剥夺农民来 积累工业建设资金的做法,给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尤其是农业的发展留下了严重的后遗症。
俄《报纸报》10月19日报道,戈尔巴乔夫接受美国杂
志采访时对当前的俄罗斯政府给予了压力批评。他说:
“当人民意识到他们的意见无人听取,他们会走上街
头。人民对无能政府的忍耐力不断累积,直到爆发可
怕的反对活动。这些将导致局势失控,而俄罗斯不能
允许该情况发生,因为我们已有过类似教训。”

2016届一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2016届一轮复习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 ⑤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⑥“文革”期间国民经济的劫难
一、20世纪50-70年代社会主义建设
1.过渡时期经济建设(49-56年) (1)奠定基础:巩固政权、土地改革、没收官僚资本主 义建立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 业从而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 定基础。 (2)起步: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8)
④私营工商业(民族资本)→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社会主 义国营经济: 新中国成立初期,私营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还占有重要 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争 取国家财政经济的根本好转将起重要作用。 1950 年下半年,中央合理调整工业的政策,主要是调整 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营工商业 在国营经济的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1953 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开始时实行加工订货为主的初级、中级国家资本主义, 1954年起逐步发展成为企业公私合营的高级国家资本主 义。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部 完成
三大改造前后的对比
社会主义改造前 经济成 多种经济成分并存 分 阶级状 存在着经济剥削和 剥削阶级 况 社会主义改造后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结构 民族资产阶级转化为 普通劳动者
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 生活需要与现实间的矛 盾
无产阶级同资产阶 主要矛 级之间的矛盾 盾
中心任务 集中精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尽快从落 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d.三大改造
(1)形式: ①农业:农业合作社;走集体化道 路。 ②手工业: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③资本主义工商业:赎买政策(创新),1954年掀起全行 业公私合营高潮。 (2)意义: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初步建 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计 划经济体制也建立以来,国内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社会 主义工业化发展开辟了道路。

2016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2016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二《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粮食税颁布后
的1922年,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
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该政策的出台和实
施表明
()
A.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
B.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
C.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
D.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 答案:C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结束
历史
质量铸就品牌 品质赢得未来 考点一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 结束
3.目的 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 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4.实质 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政治手段 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后者则是在无产 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 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 胜资本主义成分,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内容 (1)农业:实行_余__粮__收__集__制__。 (2)工业:实行_国__有__化__,将大中小工业企业收归国有。 (3)商业:取消自由贸易。 (4)分配: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
4.特点:兼有“战时”和“_共__产__主__义__”的特色。 5.评价
(1)积极:最大限度的集中了全国的财力、物力,保障了 军事上的胜利,巩固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2)消极: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严重超越了 生产力水平,引起农民和士兵的不满。
史料二 (摘自 2012 年江苏高考 T17)列宁指出:“1921 年开春以来,我 们提出完全不同的、 改良主义的办法 来代替原先的行动的办法、方案、方法、 答案:由直接过渡到利用商品 制度。所谓改良主义的办法,就是…… 货币关系发展生产,向社会主 活跃商业、小企业、资本主义,审慎地 义逐步过渡。 逐渐地掌握它们,或者说,做到有可能 只在使它们活跃起来的范围内对它们 实行国家调节。”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

【优化探究】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题库专题十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41.(2014·高考福建卷)1952年到1964年,苏联政府收购谷物的平均价格指数提高了7.48倍,收购畜产品的价格指数提高了15.69倍。

这是( )A.推行农业集体化导致的变化B.适应“加速发展战略”的需要C.应对世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措施D.调整农业政策的结果解析:本题以苏联政府在某一时期提高谷物收购价格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是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A项是1927年斯大林采取的措施,排除;B项是戈尔巴乔夫提出的,排除;当时苏联实行计划经济,农产品价格与世界市场几乎没有联系,C项错误;赫鲁晓夫上台后,以农业改革为重点,试图通过提高谷物收购价格来解决斯大林模式的弊端,D项正确。

答案:D2.(2010·高考福建卷)《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刊登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

由此推断,该时期是( )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D.普京执政时期解析:从“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的角度看,A、B两项均是在维持斯大林体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可以排除;从“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分析,这些观点的出现,与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建立“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直接相关,因为这一思想已经与马克思主义相背离,故C项是正确的;普京执政时期苏联早已解体,D项不正确。

答案:C3.(2010·高考北京卷)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

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

”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C .鼓励私营企业发展D .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解析:由题干中的“1971年”可知此时苏联正处于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5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新人教版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5讲 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教案 新人教版

第35讲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课时名片课标要求:(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

(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

考纲明示:(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2)斯大林模式。

[主干知识理一理]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标志:1921年,俄共(布)十大召开,标志着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三、“斯大林模式”[拨云见日想一想]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适应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吗?试答提示:否。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脱离了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政策,是失败的。

2.试图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试答提示:3.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俄经济又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了吗?试答提示:否。

新经济政策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是在国有经济占主体的前提下进行的,也是在苏维埃领导之下,不会恢复到资本主义时代。

4.试图示“新经济政策”。

试答提示:5.“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有哪些?试答提示:(1)从根本上讲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由苏俄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决定的。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在捍卫新政权方面功不可没,但政策本身存在严重的弊端。

所以为了从根本上巩固无产阶级政权,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就必须取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新经济政策。

6.斯大林体制是指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吗?试答提示:否。

斯大林体制指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不能将它简单地理解为只是一种经济体制。

7.斯大林模式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吗?试答提示:否。

斯大林模式所建立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道路,是苏联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和创新,但它不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不适合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对二战后苏联的发展也是不利的。

2016届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

2016届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

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
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启示: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 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③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不断进行改革。 ④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
(3)评价 ①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局限: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 突破这一模式。 2.勃烈日列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前期改革;后期停滞) ①“新经济体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 (3)评价 ①实质: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 ②作用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 敌;军备竞赛耗费太大,后期追求过分稳定, 1975年后, 进入停滞时期。
重点理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 济政策的比较
类别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主 要 内 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克服国内政治和经济危 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机 实行余粮征集制 推行粮食税 部分允许本国和外国资 实行工业国有化 本家经营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 禁止商品贸易 由贸易
1.苏联工业化建设
目的:加快国防力量以 1)背景: 维护民族独立; 给社会 ①国内:落后农业国。 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 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 质技术基础
2)结果:二五计划后,实现工业化形成了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
3)特点: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以 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③以行政手段 牺牲农业为代价④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修2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五年真题分类 第20课 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必修2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一、选择题2016年题组1.(2016·新课标全国卷Ⅱ文综·34)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并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

4年以后这种情况发生变化,美国出版了大量关于苏联的著作,如《俄罗斯的黎明》《俄国今日:我们从中能学到什么?》。

当时,苏联吸引美国人的主要是( )A.经济危机造成的破坏较小 B.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C.农业集体化保证城市供应 D.公有制显示出优越性【考点】“斯大林模式”——苏联工业化取得显著成就【解析】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主要发生在资本主义及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此时苏联正在进行工业化建设,实行的是计划经济,故A项错误;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美国经济正处于“柯立芝繁荣”时期,所以苏联的“一五”计划“未受到美国人的关注”,而到1932年,苏联“一五”提前超额完成,而此时美国正经历着经济大危机,因而受到美国人的关注,故B项正确;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但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没有促进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更不会吸引美国人的注意,故C项错我;美国作为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是资本主义私有制,故D项错误。

【答案】B2.(2016·浙江文综·22)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

它集中反映了(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B.新经济政策的结果C.斯大林模式的确立D.赫鲁晓夫改革的后果【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解析】战士共产主义的政策推行的目的是集中全国人力物力以保证战争的胜利,农业方面只涉及到余粮收集制,没有涉及到集体农庄农户,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粮食税,没有推行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B项错误;斯大林时期,从1929年开始农业集体化运动,到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农户占全国的农户总数的93%,所以材料中的个体农户的锐减和集体农庄农户的剧增与斯大林的模式确定有直接关系,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是改变过分集中的农业管理体制,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等,这与材料中出现大比例的集体农庄农户不符,故D项错误。

2016年M一轮复习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2016年M一轮复习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斯大林模式

(1) 相似背景: 国民经济已经得到一定程度恢复; 都是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 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得到巩固; 都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封锁。(可从两国 当时的国际环境、物质基础、经济结构、政权性质、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作答;答出其中3点可 给7分) 中国特点:生产关系改造与工业化建设同步进行; 得到苏联援助;优先发展重工业。(4分,答出 其中两点可给4分。) 苏联特点:过多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劳动者 生产积极性和效率低下。(4分)
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 考 点 搜 索
1 、了解俄国国内 战争后苏维埃政权 面临的形势,认识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战时共产主 向新经济政策转变 的必要性。 义政策和新经济 2 、列举“斯大林 政策 模式”的主要表现, 认识其在实践中的 2、斯大林模式 经验教训。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
行的原因、内容和作用。
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3、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包围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水平相对落 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存在大量封建残余,专制主义 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取消自由贸易
系)

恢复自由贸 易,允许商 品买卖
分 实行实物配给制 实行按劳分 配 (平均主义) 配制
二、对比两种不同的经济体制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自由资本 国家垄断 主 义 资本主义 所有制
经济管 理体制 经济建 设方针 农业发 展道路 政 治
私有制 私有为主 兼有国营 市场主导 国家调控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考纲考点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课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

2016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四课时“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二.

运动中,绝大多数农户加入集体农庄,形成了集 出哪些信息?
体农庄经济制度。农庄是国家直接支配的经济单 由第一句可知集体农庄实行 位,其播种结构、播种面积、单产量、总产量、 单一的公有制。 牲畜种类数量、牲畜产品率、作业方法、农艺措 施以及农畜产品的分配等各项指标,都由国家决 由第二句可知集体农庄实行
定。为保证工业化所需资金,国家实行义务交售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管理模
探究点二 苏联经济改革……………[已考史料·命出新意]…………
史料一 (摘自 2010 年北京高 根据史料一中的时间提示,可判断 考 T22)1971 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 此时应处于谁执政时期?新创题
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
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 由“1971 年”并联系二战后苏联领 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 导人的任期情况即可答出。
2.影响 (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 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2)消极影响: ①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 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 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
从图表的数字比较可以看 出当时苏联片面发展重工 业,导致经济结构比例严 重失调。
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特点 (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
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 (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
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
前1913年的540千克和31.4千克还要低。

高三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

高三一轮复习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出台的背景与目的
1918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 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收集集制,禁 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 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是共产主义的 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 背景:1918年~1920年国内战争时期; 目的:取得战争胜利;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特点:战时\共产主义
材料一、1920年,苏俄农民中流传这样的说法:“土地属于 ①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许多措施超出战时需要的限制, 我们,面包却属于你们;水属于我们,鱼却属于你们;森林属 脱离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于我们,木材却属于你们。” 材料二、1919年俄国1普特(16.38千克)粮食的价格 国家征购价:6卢布, 国家零售价:30卢布 黑市价格:200卢布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斯大林模式:是指苏联在斯大林的领 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 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 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1)斯大林模式的特征(经济方面)
所有制 特 征 实行单一的生产资料公有制
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完全靠行 经济管理 政手段管理经济,行政指导代替市场调节 农业
学师补充并指出需要注意的知识点
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模式的探索
保卫政权时期 战经济时期 斯大林 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斯大林模式 的探索
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 国家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出兵苏维埃俄国, 并支持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企图颠覆新生 的苏维埃政权。战争爆发后,苏维埃政权控制 的地区仅占全国面积的1/4,粮食和煤炭的主 要产地都在敌对势力的控制之下,粮食等物资 极度匮乏。在这种特殊形势下苏维埃政府在经 济领域采取一系列非常措施,史称“战时共产 主义政策 1918年9月,苏维埃政府宣布国家进入战 时轨道,提出“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战胜 敌人”的口号,开始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考题演练(DOC)

2016届高考岳麓版历史一轮复习第9单元第1讲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及改革考题演练(DOC)

考题演练•跟踪检测区【高考题组】高频点1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新经济政策1. (2014 •安徽文综• T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遭到了严重的失败。

”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 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解析】选B2. (2013 •海南单科• T18)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颁布法令,宣布一切土地为全民财产,禁止土地买卖、出租等。

粮食税颁布后的1922年, 全俄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了《土地劳动使用法》,允许出租土地和使用雇佣劳动。

该政策的出台和实施表明()A. 以往的土地法令被彻底废除B. 农村个体经济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C. 农业改革进一步发展D. 商品经济的主导地位得到巩固【解析】选C。

结合所学知识理解材料,十月革命后颁布土地法令,1921 年实行新经济政策,开始实行粮食税制,这部法律是1922年颁布的,反映了实行粮食税制之后对农业的进一步改革。

故选C。

3. (2013 •广东文综• T22)针对曾把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视为投机倒把并予以惩办的做法,某国领导人指出:“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

”体现该领导人这一观点的措施是()A. 允许农民进行商品交换B. 推行农业集体化C. 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D. 实行余粮征集制【解析】选代“投机倒把活动,如果从政治经济学意义上来理解,那它和‘正当’贸易就区分不开来”说明此领导人是赞成农民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的行为,故选A。

高频点2斯大林模式及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1. (2014 •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T34)1928年,苏联按照国家计划在乌拉尔地区建设两个钾矿矿井,一个由苏联自主建设,另一个由德国公司负责。

这反映出苏联在工业化初期() A. 缺少基本的技术基础B. 突破了计划经济指令的制约C. 依赖外资建设重工业D. 采取新经济政策的某些做法【解析】选B依据时间信息可知,题干材料反映的是斯大林体制形成时期苏联的社会状况。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一课时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件

【三维设计】2016届高考历史(人教版)一轮复习第一课时 经济大危机与罗斯福新政课件
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调整 第十单元 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一、20世纪世界经济体制的创新与调整
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1929~1933 年经济危机后,以罗斯福新政为起点,资本 主义国家开始调整经济政策,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这种调整的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17 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4)新的起点:新政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资本主义制度由 此获得了新的生命力,成为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发展的新起点。
探究点二 多角度评价罗斯福新政………[已考史料· 命出新意]……
史料一中“自由必须包含由政府 考 T16)《美国自由的故事》写道: 保证的 经济 安全 ” 的含 义是什 美国人遇到了“两套对立的自由概 么?改编题
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国家利用政权力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 预,它只是对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调整作出的某些让步也是 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所以不具备社 会主义色彩。
[史论术语· 背一背](先填后背)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 本主义生产的 社会化 和生产资料的 私人占有 之间的矛盾,具体 原因是生产和销售之间的矛盾。
苏联俄先后经历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 和斯大林模式等探索历程。
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 但都因没有从根本上触及斯大林体制而收效甚微。
戈尔巴乔夫改革则因方向性错误而导致苏联解体。
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和以美国为主 导的世界贸易体系,适应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世界经济朝 体系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罗斯福 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史论形成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的演变中你
可以得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有何启示?
启示: ①计划和市场都是进行经济建设的手段 ②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实事求是;社会 主义模式不可能固定不变。 ③社会主义建设要与时俱进,根据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不断进行改革。 ④改革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道路是坎坷的。
3、全面认识斯大林模式:
(1)定义: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 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形成的历史背景:
⑴国际形势:处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⑵政治形势:苏联成立;斯大林巩固领导地位; ⑶经济形势: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 ⑷历史传统与社会环境:革命前存在大量农奴制残余; 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意识形态根深蒂固; ⑸思想环境: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理解存在分歧; ⑹个人因素:斯大林的个人性格、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
一定程度上冲击 前期军事实力有所 了斯大林模式, 增强,后期经济进 取得了一成绩; 入停滞时期 由于没有理论认 识突破加上个人 因素只是对斯大 林模式局部改革;
整体感知
例.(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33)1952年,苏共领导人马 林科夫在十九大的政治报告上指出:“今年谷物的总收获量达 到80亿普特,而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小麦总收获量比1940年增加 了48% 。以前认为是最尖锐、最严重的问题——谷物问题,就 这样顺利地解决了,彻底而永远地解决了。”这一论断 A.与实际情况完全相符 B.成为加快工业化的依据 C.是对农业改革的肯定 D.是对斯大林模式的维护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解读史论、准确理解、分析、判断 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时间“1952年”,结合相 关史实可以判断,当时苏联没有彻底永远的解决谷物问题,据 此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实行,排除B项; 农业改革源自赫鲁晓夫改革,此时尚未进行,排除C项。这一论 断是为维护斯大林模式。选择D项。 【答案】D
例.(河南郑州一模·28)下表是苏联1933年农业方面的有关数 据。对该表分析正确的是 A.农村公有制比重逐渐减少 B.公有制有利于提高农民经营的积极性 C.集体农庄生产效率比较低 D.农业集体化运动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
集体农庄 占耕地面积的比例 占农产品总量的比例 95—97% 70—75% 私人土地 3—5% 25—30%
1.苏联工业化建设
目的:加快国防力量以 1)背景: 维护民族独立; 给社会 ①国内:落后农业国。 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 ②国外:在资本主义包围 质技术基础
2)结果:二五计划后,实现工业化形成了
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 一,世界第二
3)特点:①高速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以 政府的指令性计划为主导③以行政手段 牺牲农业为代价④比例失调,粗放经营
(6)评价:斯大林模式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
形成的。 (1)积极:①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 业化,苏联称为工业强国。②苏联经济实力的迅速 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 ③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在扫除文盲的基础 上,国家培养了大批各方面的专家。④斯大林模式 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 的工业化模式,是苏联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和创新。
(3)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4)表现: ①经济方面:单一公有制;高度集中指令性
的计划;排斥市场调节;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②政治方面:高度集权制、干部任命制和终 身制 缺乏民主 党政不分 ③思想文化方面:思想文化单一、个人崇拜
(5)特点: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 权、文化上高度划一
内容 不同
苏俄新经济政策侧重 罗斯福新政侧重于 中国的改革开放立足于以 于改变战时共产 加强政府对国家 经济建设为中心,改革 主义政策的内容 经济的全面干预 内容涉及农村、城市和 整个经济领域,目标在 实现经济体制的改变。 列宁是在无产阶级掌 罗斯福是在不改变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握经济命脉条件 资本主义私有制 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 下在一定限度内 前提下,实施缓 结合、依照国情建设有 恢复资本主义, 和矛盾,恢复经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济的措施 创举 发展商品生产, 恢复国民经济
性质 不同
实施 成就
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 罗斯福新政的措施,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 农联盟,有利于 减轻了经济危机 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 经济恢复,使苏 对美国经济的严 结合、依照国情建设中 维埃政权得到巩 重破坏,巩固了 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举, 固 资本主义统治 使中国取得了世人瞩目 的成就
①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赫鲁晓夫改革成效 经济严重困难, 不大,与美国进行 社会陷入危机 军备竞赛 对苏联进行根本 性变革和改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只是对原有体制进行局部改革
具体 内容
评价
首先从农业开 始,重点在农 业领域
重点在工业,且是 涉及经济体制和 重工业领域 政治体制
由于缺乏宏观决 策和相应配套措 施改革不仅使经 济继续滑坡,而 且还导致了苏联 解体
3.戈尔巴乔夫改革 (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 长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2)内容 ①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 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②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③调整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和合作社得到发展;出 现租赁、承包及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3)结果及原因 ①结果:未取得预期成果,并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 致苏联解体。 ②原因:改革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坚持 传统做法,优先发展重工业。
“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西方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比较 西方模式(英) 斯大林模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以公有制为主导,多种 所有制成分并存。 农、轻、重协调发展
所有制 生产资料私有制 生产资料公有制 工业化 先轻工业后重 道路 工业 农业 制度 经济 体制 优先发展重工业
资本主义大农场 集体化农庄
4)对工业化评价:
①使苏联迅速实现工业化,成为世界工业强 国,为二战中击败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片面 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 高投资、高速度、高积累,效益低下,国家 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2:农业集体化
1)背景:工业发展的需要;粮食供应的 困难;斯大林的决策 2)决策: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 3)结果:1937年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4)特点:①为解决工业化急需的粮食、 原料、资金等创造了便利条件 ②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没有促进 农业生产力本身的发展 ③过火的行为严重损害农民利益,引起 农民的强烈不满
市场经济体制 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苏维埃体制(高 度集权)、一党 制、终身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 共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 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 君主立宪制、 制度 内阁制、两党 制。
三、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1953-1964) (1)背景:二战后斯大林模式弊端日益显露;1953年赫鲁 晓夫上台;美苏争霸。 (2)内容 ①农业:A.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 高收购 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B.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 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C.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 ②工业:下放企业权力;推行物质利益原则;精简机构 ③政治: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2)弊端:
①政治上:a.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 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 b.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的监督; c.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②经济上:a.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 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b.为支持工业,不惜损害农民利益,损害了农民 积极性; 结论:是苏联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创新,曾 在初期和战争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不是建设社 会主义的惟一模式。
重点理解: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 济政策的比较
类别 根本目的 直接目的 主 要 内 容 农业 工业 商业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巩固苏维埃政权,向社会主义过渡 克服国内政治和经济危 保证军事上的胜利 机 实行余粮征集制 推行粮食税 部分允许本国和外国资 实行工业国有化 本家经营 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自 禁止商品贸易 由贸易
(3)评价 ①成效: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②局限: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 突破这一模式。 2.勃烈日列夫改革(1964-1982) (1)内容(前期改革;后期停滞) ①“新经济体制”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2)特点:注重发展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部门。 (3)评价 ①实质:是对斯大林体制的修补 ②作用国民经济获得一定发展,苏联军事实力与美国相匹 敌;军备竞赛耗费太大,后期追求过分稳定, 1975年后, 进入停滞时期。
例.(山东日照一模·16)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危机给世界经济 带来了沉重打击,但苏联的经济建设却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能够 避免经济危机的冲击,根本上说是由于苏联 A.实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 B.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制 C.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 D.建立了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解析】本题通过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比较为切入 点,考查分析理解能力。资本主义是市场经济体制、私有制经 济,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 基本矛盾,而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体 制,没有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弊端,有着自身的优势性,B项正确。 AC项不是根本原因,D项说法与史实不符。 【答案】B
结论
②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③计划性经济和市场性经济都不是哪一种意识形态所 独有的方式。
二、“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 建设道路 高考大纲:
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 中的经验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