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522

Chin J Hemorh.2012;22(3) doi:10.3969/j.issn.1009-881X.2012.03.057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

应用价值

李 斌,张周良,杨珍珍,张惠中*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输血科,陕西西安 710038)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6例呼吸科发热待查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计算NLR;并连续进行痰培养及血培养。结果细菌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WBC、Neu无显著性差异(P>0.05),Lym、NLR有显著性差异(P<0.01)。NC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各组最高(74%、62%、66%、71%);Lym(62%、59%、60%、61%);WBC(48%、53%、51%、51%);Neu(43%、57%、50%、50%)。NCR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706);Lym(0.530);WBC(0.487);Neu(0.324)。结论 NLR对早期预测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早期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预测;细菌感染

中图法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1X(2012)03-0522-03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LI Bin,ZHANG Zhou-liang,YANG Zhen-zhen,ZHANG Hui-zho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angdu Hospit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 as a predictor of bacteremia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Methods 11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were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for testing the blood routine,and recording the total count of white blood cells,neutrophils,lymphocyte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NLR,sputum culture and blood culture consecutivily.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 were detected with respect to the lymphocyte count and NLR(P<0.01),but not regarding WBC count and neutrophil count(P>0.05).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highest for the NLR(74%,62%,66% and 71%,respectively);Lym(62%,59%,60% and 61%,respectively);WBC(48%,53%,51% and 51%,respectively);Neu(43%,57%,50% and 50%,respectively).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highest for the NLR(0.706;confidence interval:0.611~0.800);lymphocyte count(0.530;0.424~0.636);WBC(0.487;0.380~0.595);neutrophil count(0.324;0.227~0.422).Conclusion NLR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respiratory bacterial infections are better than routine parameters like WBC count,neutrophil count,and lymphocyte count.

Key words:neutrophil count;lymphocyte count;ratio;predictor;bacterial infection

收稿日期:2012-05-22 作者简介:李斌(1972-),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诊断。

*通讯作者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12;22(3)523

细菌感染是临床常见的疾病状态,而发热是其主要症状。对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早期、准确的判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通过WBC 、Neu 、Lym 计数来评估是否细菌感染的方法值得商榷。因此,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本院116例发热待查患者的WBC 、Neu 、Lym 及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 ,NLR ),旨在探讨NLR 在早期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应用价值。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与分组 选择本院呼吸科发热待查患者116例,其中以血培养阳性或连续痰培养阳性者为细菌感染组,共58例。其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年龄15~65岁,平均35岁;血培养阴性或连续痰培养阴性者为非细菌感染组,共58例。其中,男

性28例,女性30例,年龄16~70岁,平均37岁。1.2 标本采集 患者在使用抗菌药物前抽取静脉血,置于EDTA-K 2抗凝管中。

1.3 实验方法 EDTA-K 2抗凝血使用日本Sysmex 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WBC 、Neu 、Lym 计数。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x ±s )表示,两组间比较行t 检验,P <0.05为有统计学意义。以ROC 曲线及曲线下面积评估各检测参数对细菌感染疾病的判断能力。2 结果

2.1 各组间WBC、Neu、Lym及NLR检测结果 结果显示:细菌感染组与非细菌感染组WBC 、Neu 计数均无统计学差异;而Lym 、 NLR 值两组间具有显著性差异,NLR 结果差异性大于Lym 。见表1。

表1 两组间WBC 、Neu 、Lym 及NLR 的比较(x ±s )

n

WBC (×109/L )Neu (×109/L )Lym (×109/L )NLR 细菌感染组5811.93±3.5310.32±3.220.96±0.47**12.50±5.12**非细菌感染组58

11.76±2.91

9.76±2.60

1.27±0.58

9.28±5.04

注:**P <0.01

2.2 WBC、Neu、Lym及NLR对诊断细菌性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选择11×109/L 为WBC 的最佳临界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48%和53%,曲线下面积是0.487(可信区间0.380~0.595);1×109/L 为Ly m 的最佳临界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62%和59%,曲线下面积是0.530

(0.424~0.636);9.5×109/L 为Neu 的最佳临界点,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43%和57%,曲线下面积是0.324(0.227~0.422);9为NLR 的最佳临界值,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4%和62%,曲线下面积是0.706(0.611~0.800)。见表2、图1。

表2 WBC 、Neu 、Lym 及NLR 诊断细菌性感染疾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比

敏感性(%)

特异性(%)

阳性预测值(%)

阴性预测值(%)

WBC 48535151Neu 43575050Lym 62596061NLR

74

62

66

71

图1 WBC 、Neu 、Lym 及NLR 诊断细菌感染的ROC

曲线比较

3 讨论

末梢血白细胞增加是炎症反应的常见表现,特别是在细菌感染所引起的炎症反应时更是如此。末梢血白细胞增加主要是由于IL-1和TNF 所引起的白细胞从骨髓储存库释放加速。持续感染能促进集落刺激因子(CSF )的产生引起骨髓造血前体细胞的

增殖。多数细菌感染引起中性粒细胞增加;一些病

Chin J Hemorh.2012;22(3) 524

毒性感染选择性引起淋巴细胞比例增加[1]。

感染性疾病是临床常见的疾病,高热是其常见症状。早期准确地判断其是否为细菌性感染对于指导临床用药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常根据临床表现、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结果及血培养等综合判断,以选择是否使用抗生素。但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分类计数受很多生理、病理因素影响,准确性和特异性均不尽人意;血培养耗时较长,且只有在严重感染出现菌血症时才可检测到。

作为一项实验室诊断指标,我们更关注于是否存在某一临界值来鉴别不同类型的感染。本实验对116例发热待查患者的研究中发现,NLR诊断细菌与非细菌感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74%和62%,ROC曲线下面积为0.706,均优于传统指标(白细胞:48%、53%、0.487;中性粒细胞:43%、57%、0.324,淋巴细胞:62%和59%、0.530)。其原因可能是Neu增高反应了系统炎症的恶化,而Lym降低则反应了机体应激的加剧,而NLR能更好地预示机体的炎症、应激程度[2]。实际上在许多疾病中均可发现NLR增高,并与预后相关,如肿瘤等[3]。

因此,NLR可早期鉴别诊断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类型,对于发热待查患者,可初步判断其是否存在细菌感染,并可作为抗生素的使用依据,以指导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

参考文献

[1] 李玉林,主编.病理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

社,2008.

[2] 郝天袍,梁飞宇,卢中秋.冠心病患者血中性粒细胞与淋

巴细胞比值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 1546~1547.

[3] Cho H,Hur HW,Kim SW,et al.Pre-treatment 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 is elevated in epithelial ovarian cancer and predicts survival after treatment[J].Cancer Immunol Immunother,2009,58(1):15~23.

(上接第502页)

不能盲目追求手术时间,粗暴操作。手术中分离腹直肌时应格外小心,或者不单独分离腹直肌,切开腹膜后连同腹膜一起分离腹直肌,可减少对腹直肌血管的损伤;术后可在切口上常规用腹带加压包扎后再放置沙袋(超过切口两端)联合压迫止血;对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术中要准确寻找出血点,有效彻底止血,方可避免血肿的发生。术后,对于有咳嗽、呕吐以及便秘等导致腹压升高的患者,应及时对症处理,并教导病人咳嗽、呕吐时注意腹壁减张,有便秘者可适当给予开塞露纳肛等等。

同时,对于腹部手术的患者,术后应加强护理和观察,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参考文献

[1] 项红梅.3例羊水栓塞导致术后腹壁血肿的护理体会[J].医

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106~107.

[2] 王书芬,李敏,付国倩.剖宫产术后腹壁血肿2例[J].中国计

划生育学杂志,2004,12(8):495~496.

(上接第514页)

[5] Cuisset T,Frere C,Quilici J,et al.High post-treatment platelet

reactivity identified low-responders to dual antiplatelet therapy at increased risk of recurrent cardiovascular events after stenting for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J Thromb Haemost,2006,4(3):542~549.

[6] 孟康,吕树铮,朱华刚,等.二磷酸腺苷介导血小板聚集率指

导老年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术后抗血小板药物使用[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0,29(7):536~540.

[7] 石冬敏,王敏红.血小板聚集率测定在老年动脉粥样硬化

用药监控中的意义[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6):457.[8] 李健,丛玉隆,董蔚,等.氯吡格雷抑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性心脏病患者血小板受体活化的特征[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7):636~640.

[9] 张霞,尤寿江,陈孝东,等.卒中一级预防指南[J].国际脑血

管病杂志,2010,18(12):881~927.

[10] Kim KA,Park PW,Hong SJ,et al.The effect of

CYP2C19 polymorphism on the pharmacokinetics and pharmacodynamics of clopidogrel:a possible mechanism for clopidogrel resistance[J].Clin Pharmacol Ther,2008,84(2):236~242.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特选借鉴)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 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不过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以下是unjs小编搜集并整理的有关内容,希望在阅读之余对大家能有所帮助!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低的原因及注意事项医生主要看三个数据:白细胞计数(WBC)、淋巴细胞百分比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而白细胞计数就是常说的血象,后两者则是白细胞的分类。众所周知,白细胞是人体的“卫士”,专门帮助人体抵御细菌等外来入侵。不过,其实在这些卫兵里,有一队“精兵强将”更需要关注,那就是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进行战斗时总是冲在最前面,在人体免疫系统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医生来说,看血液化验单不仅仅看白细胞有没有低于正常值,还要关注中性粒细胞的数量。 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专家说,如果白细胞数量高于1万,炎症比较厉害,可以使用消炎药物、打吊瓶,白细胞数量低于4000,说明抵抗力比较低,退烧药等要少用。如果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中

性粒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细菌感染。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高的话一般白细胞也高,常见为感染,一般感冒都会导致增高。 中性粒细胞的作用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 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感冒会导致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 如果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都高,说明是细菌感染;白细胞计数低,淋巴细胞百分比高,则是病毒感染;如果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则可能既有病毒感染又有细菌感染。当然,这是基本判断方法,具体情况还需医生确定。

CD和CDT淋巴细胞检测

C D和C D T淋巴细胞 检测 集团档案编码:[YTTR-YTPT28-YTNTL98-UYTYNN08]

CD4+ 和CD8+ T淋巴细胞检测?? ? 1? 范围 本章规定了用多平台三级程序法和单平台一步法检测全血中的CD4+ 和 CD8+ T淋巴细胞。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997 Revised Guidelines for Performing CD4+ T-Cell Determinations in Persons Infected with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 MMWR 46(RR-2);1-29 Publication date: 01/10/1997。 ? 3? 实验室条件 3.1 人员 进行HIV感染者CD4+ 和CD8+ T淋巴细胞检测的人员须具有艾滋病实验室的上岗资格,并接受过省级以上艾滋病实验室安全及实验操作技术培训。 3.2? 设施和设备 3.2.1? 样品处理区:生物安全柜、离心机、冰箱、水浴箱、旋转振荡器、精确移液器(5μl~50μl、20μl~200μl、200μl~1000μl)。 3.2.2? 流式细胞仪检测区:流式细胞仪 3.3? 功能分区 实验室原则上应分为样品处理区和流式细胞仪检测区,各区的功能是: 3.3.1? 样品处理区应达到生物安全Ⅱ级(BSL-2)实验室要求,用于样品处理、流式检测样品制备。 3.3.2? 流式细胞仪检测区用于制备好的样品上机检测。

? 4? 样品采集、运输和接收 4.1? 样品的采集 4.1.1? 选择合适的抗凝剂,分别用于血液学检测和流式细胞仪的免疫表型检测。 4.1.1.1? 用于血液学检测的抗凝剂 (1) EDTA(1.5±0.15mg/ml血液)。 (2)在血球分析仪生产商允许的时间范围内检测,不超过30h,不检测超出抗凝时间范围的样品。 4.1.1.2? 用于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检测的抗凝剂 (1)用K3EDTA抗凝,收集样品应在30h以内,尽早(8h以内)处理。 (2)用ACD或肝素抗凝,收集样品在48h以内,尽早(8h以内)处理。 4.1.2? 静脉采血收集血样,将血液注入一个事先加入适当抗凝剂的试管(用真空试管)。 4.1.2.1? 当收集儿童样品时,采用儿童用注射器、小试管。 4.1.2.2? 采血后立即握住试管两端,颠倒混匀数次,将血液与抗凝剂混匀,以防止凝固。 4.1.3? 准备适当数量的样品管 4.1.3.1? 当同一样品的血球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检测在不同实验室内进行时,用2个装有K3EDTA的试管即可。 4.1.3.2? 在所有其它条件下用2个试管(用K3EDTA作血球检测,用K3 EDTA、ACD或肝素作流式细胞仪免疫表型检测)。 4.1.4 ?对所有样品编号,并写明日期和收集时间。 4.2? 样品运输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简介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icgranulocyte)在瑞氏(Wright)染色血涂片中,胞质呈无色或极浅的淡红色,有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0.2~0.4微米)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细胞核呈杆状或2~5分叶状,叶与叶间有细丝相连。其颗粒表面有一层膜包裹,可分1~4型,颗粒中含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酸性磷酸酶、吞噬素(phagocytin)、溶菌酶、β葡糖苷酸酶、碱性磷酸酶等。中性粒细胞具趋化作用、吞噬作用和杀菌作用。 绝大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每微升血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又称为多形核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在血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小时,它们很快穿过血管壁进入组织发挥作用,而且进入组织后不再返回血液中来。在血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一半随血流循环,通常作白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一半则附着在小血管壁上。同时,在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立即动员大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入循环血流。 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血液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系统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处于机体抵御微生物病原体,特别是在化脓性细菌入侵的第一线,当炎症发生时,它们被趋化性物质吸引到炎症部位。由于它们是藉糖酵解获得能量,因此在肿胀并血流不畅的缺氧情况下仍能够生存,它们在这里形成细胞毒存在破坏细菌和附近组织的细胞膜。由于中性粒细胞内含有大量溶酶体酶,因此能将吞噬入细胞内的细菌和组织碎片分解,这样,入侵的细菌被包围在一个局部,并消灭,防止病原微生物在体内扩散。当中性粒细胞本身解体时,释出各溶酶体酶类能溶解周围组织而形成脓肿。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致病原理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在骨髓中分化发育后,进入血液或组织。在骨髓、血液和结缔组织的分布数量比是28:1:25,成年人血液中中性粒细胞的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55%一70%。中性粒细胞属多形核白细胞的一种,由于其数量在粒细胞中最多,因此有人将多形核白细胞指中性粒细胞。该细胞内含许多弥散分布的细小的浅红或浅紫色的特有颗粒,颗粒中含有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吞噬素、溶菌酶等。髓过氧化物酶是中性粒细胞所特有,即使在有强吞噬作用的巨噬细胞中也极少或完全没有这种酶。在细胞化学上,一般将这种髓过氧化物酶作为中性粒细胞的标志。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用。所谓趋化作用,就是细胞向着某一化学物质刺激的方向移动。对中性粒细胞起趋化作用的物质,称为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中性粗细胞膜上有趋化因子受体,受体与趋化因子结合,激活胞膜上的钙泵,细胞向前方伸出片足,使细胞移向产生趋化因子的部位。 中性粒细胞的片足与产生趋化因子的异物接触后,接触处周围的胞质形成隆起即伪足,接触部位的细胞膜下凹,将异物包围,形成含有异物的吞噬体或吞噬泡。中性粒细胞膜表面有IgGFc受体和补体C3受体,可加速吞噬作用。被吞噬的异物裹有抗体和补体时,与中性粒细胞膜上的相应受体结合,而加强了细胞对它的吞噬作用,称为调理作用。 细胞随着吞噬作用的开始,导致细胞膜紊乱而引起呼吸爆发,细胞耗氧量增加,产生大

吞噬细胞 白细胞 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吞噬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之间的关系和区别 白细胞(WBC):包括了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包括大吞噬细胞和小吞噬细胞,大吞噬细胞即单核-巨噬细胞,细胞小吞噬细胞即中性粒细胞。 因此,三者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吞噬细胞与淋巴细胞为白细胞里面的两种不同细胞。 1.吞噬细胞: 单核细胞单核细胞的体积最大,数量约占白细胞总数的4%~8%。单核细胞和组织中的巨噬细胞组成了单核-巨噬细胞系统。 单核细胞的功能:①吞噬消化作用:能吞噬并消化病原微生物、凋亡细胞和损伤组织;②分泌功能:能在抗原或多种非特异性因子的刺激下分泌多种物质;③处理和递呈抗原:激活淋巴细胞并特异性免疫应答;④杀伤肿瘤细胞。 2.靶细胞即目标细胞,为免疫细胞和免疫因子的作用目标。 靶细胞的前身有多种细胞,如T淋巴细胞接受抗原(如HIV病毒)后即成为免疫系统能识别并之产生免疫应答的靶细胞。 靶器官也同样意思 3.淋巴细胞淋巴细胞占白细胞总数的25%~33%,含有较少的细胞质和一个较大的细胞核。寿命最短的淋巴细胞可存活几个小时,最长的可达数年。淋巴细胞在机体的免疫应答中起着重要作用。淋巴细胞可分为T细胞、B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在功能上T 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细胞主要参与体液免疫。 (1)T细胞T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40%~60%,T细胞能合成和释放一些细胞因子。细胞因子与靶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具有破坏肿瘤细胞、限制病毒复制、激活巨噬细胞或中性粒细胞等多种作用。 (2)B细胞B细胞占淋巴细胞总数的20%~30%,当B细胞初次与某一抗原接触而被致敏后,一部分B细胞将分化为成熟的浆细胞,浆细胞能分泌该抗原的特异性免疫球蛋白,即抗体,释放入血液中;另一部分发展成为记忆B细胞,寿命可长达一年以上且保持特异性,当它们再次接触到同一抗原时,能被迅速激活为特异的B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被抗原激活后所表达的抗原特异性受体,称为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antigen receptor,BCR)。据估计一个B细胞膜上约含有104~105个BCR。 (3)自然杀伤细胞和自然抑制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NK约占淋巴细胞总数的1%~5%,它具有T细胞和B细胞所不具备的特征。NK能识别并攻击与正常细胞不同的任何膜表面发生变化的细胞,如肿瘤细胞或受到病毒攻击的细胞。NK与靶细胞膜相接触时,释放一些细胞因子,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使靶细胞膜穿孔,并最终将膜分解。参考资料:<<人体及动物生理学>>

刘霆-恶性淋巴瘤WHO分型

恶性淋巴瘤WHO分型---以病理学为基础的治疗策略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Malignant Lymphoma: Therapeutic Strategies Based on Pathology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血液科刘霆 【关键词】恶性淋巴瘤,WHO分型,病理学,治疗 近年来,随着病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对恶性淋巴瘤(malignant lymphoma,ML)疾病的特征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根据其病理组织学结构特征和淋巴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的差异,将ML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两大类,二者在发病率、临床经过、治疗及预后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两大类淋巴瘤进而还可细分为不同的组织学亚型,每一种病理类型有各自的形态学和免疫学表现、遗传学特征、特殊的临床特点和预后。因此,正确的病理分型是临床诊断、制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的重要前提,以病理学为基础的治疗策略已成为当今淋巴瘤治疗的趋势。 一、霍奇金淋巴瘤病理分型演进 自Thomas Hodgkin1832年正式命名霍奇金氏病(Hodgkin’s disease,HD)以来,由于其病理形态的多样性,以及瘤组织中存在混杂的反应性细胞,长期以来对其特征性的异常细胞“里-斯细胞(Reed-Sternberg cell,RS)”的性质和起源存在争论,故近170年来一直沿用“霍奇金氏病”的名称。1994年Martin-Leo Hansmann,和1995年Harald Stein分别在霍奇金氏病患者瘤组织分离的里-斯细胞中检测到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和免疫球蛋白可变区(IgV)的高度突变,证实了霍奇金氏病肿瘤细胞来源于生发中心阶段的克隆性B淋巴细胞。典型RS细胞的表型特征为:CD30、CD15、CD40阳性;而CD45阴性;CD20在40%的病例阳性,B细胞特异激活蛋白(B-cell specific activator protein, BSAP)阳性。 1966年的Rye分类法从病理形态学上将HD分为四个类型:淋巴细胞优势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以及淋巴细胞消减型。Rye分类简单实用,目前仍被广泛使用。1994年欧美修订的REAL分类法将HD分为淋巴细胞为主型(lymphocyte predominance)和经典型(classical Hodgkin’s disease)两大类。经典型中包含富淋巴细胞型(lymphocyte-rich classical)、结节硬化型(nodular sclerosis)、混合细胞型(mixed cellularity)、和淋巴细胞消减型(lymphocyte depletion)四个亚型。1997年和2000年的WHO分类法基本沿用了REAL分类,但有两处重要改变:①将霍奇金氏病(HD)正式改称为霍奇金淋巴瘤(HL);②明确地将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ce Hodgkin’s lymphoma)作为独立的类型从淋巴细胞为主型中分出,其余的沿用REAL分类中经典型的分类。见表1。 表1 WHO 霍奇金淋巴瘤分类(2000)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odular lymphocyte predominance Hodgkin’s lymphoma,NLPHL ) 经典型(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CHL) 1.富淋巴细胞的经典型(lymphocyte-rich classical Hodgkin’s lymphoma,LRCHL) 2.结节硬化型(nodular sclerosis Hodgkin’s lymphoma,NSHL) 3.混合细胞型(mixed cellularity Hodgkin’s lymphoma,MCHL) 4.淋巴细胞消减型(lymphocyte depletion Hodgkin’s lymphoma,LDHL)

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 (2007-04-16 18:37:47) 分类:医海无涯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的关系是白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 一、白细胞 白血球,或称白细胞,是血液中一种重要的血细胞。除白血球外,人体血液中还含有红血球、血小板和血浆。 白血球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帮助身体抵抗传染病以及外来的东西。正常情况下白细胞在健康成人体内为4×10^9到11×10^9/每升血液。 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除了在血液外,白细胞还存在于淋巴系统、脾以及身体的其它组织中。 血液中的白细胞有五种,按照体积从小到大是:淋巴细胞,嗜碱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酸细胞。 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白细胞能吞噬异物产生抗体,在机体损伤治愈、抗御病原的入侵和对疾病的免疫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成年人白细胞数为每立方毫米5000~9000 ,其中中性粒细胞占0.50~ 0.70,嗜酸性粒细胞占0.01~0.04,嗜碱性粒细胞占0.005~0.01,单核细胞占0.03~0.08,淋巴细胞占 0.20~ 0.30。幼儿血液中白细胞数高于成年人。不同生理状态(如妊娠期)会引起白细胞数量的变化。有炎症时,血中的白细胞数明显增加。 尽管它们是血液中的一类细胞成分,但它们功能的发挥,更多地体现在循环管道外的器官组织中。在功能方面它们与这些器官组织中的许多细胞成分如巨噬细胞、肥大细胞、成纤维细胞等密切相关。 二、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依细胞质内有无颗粒,分为粒细胞与无粒细胞两大类。颗粒白细胞(粒细胞)中含有特殊染色颗粒,用瑞氏染料染色可分辨出三种颗粒白细胞即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无粒细胞又分为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淋巴细胞依其功能又分为若干种。 中性粒细胞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活动的能力,是机体对抗入侵病菌,特别是急性化脓性细菌的最重要的防卫系统。当中性粒细胞数显著减少时,机体发生感染的机会明显增高。 嗜酸性粒细胞具有粗大的嗜酸性颗粒,颗粒内含有过氧化物酶和酸性磷酸酶。嗜酸性粒细胞具有趋化性,能吞噬搞原体复合物,减轻其对机体的损害,并能对抗组织胺等致炎因子的作用。嗜酸性粒细胞平时只占白细胞总数的3%,但在患有过敏反应及寄生虫病时其数量明显增加,这类细胞吞噬细菌能力较弱,但吞噬抗原抗体复合物的能力较强。此外,这类细胞尚能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在过敏反应中的作用。

血常规检查报告解读

2、什么是中性粒细胞? 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NEU)是抵抗感染最关键的细胞,所以计算它的绝对值有助于我们了解孩子机体抗感染的情况。在化疗过程中,中性粒细胞数量需要维持在1000/ul左右,这样才能保持机体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又不能过高,否则化疗药物起不到杀伤白血病细胞的作用。现在很多医院的化验单已经帮家长计算出了中性粒细胞数量,如果化验单上只有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已按下列方式计算: 中性粒细胞(NEU)=白细胞数 X 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如果有S,也要一起加上) 例如:血常规化验单报告为:WBC 2.0X109/L,NEU 25%,S5%。 中性粒细胞(NEU)= 2.0 X 30% = 0.6X109/L(即600个/ul)即是我们口头语上说的:中性粒细胞是600个。 接下来有更全面的 1. 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HGB)红细胞比容/压积(HCT) 临床意义

增多: (1)相对增多:呕吐、腹泻、多汗、多尿、大面积烧伤等所致; (2)绝对增多: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3)代偿性增多:缺氧。减少:常见于缺铁性、溶血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急慢性失血等。 2. 血小板正常值(100~30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急性感染、失血、溶血、骨折、脾切除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减少: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等。 3. 血沉正常值男性0~15 mm/h 女性0~20 mm/h 临床意义 增快:常见于各种炎症、结核病和风湿病活动期、组织损伤、贫血和高蛋白血症、恶性肿瘤等; 减少:常见于红细胞增多症、严重肝损害、脱水及使用抗炎药物。 4. 白细胞(WBC)正常值成人(4.0~10.0)×109/L,新生儿(1 5.0~20.0)×109/L,6 月~2 岁(11.0~12.0)×109/L,4~14 岁约8.0×109/L 临床意义 增多:常见于细菌感染、严重组织损伤、大出血、中毒和白血病等; 减少:常见于某些病毒感染、血液病、物理及化学损伤、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脾功能亢进等。 5. 白细胞分类(DC)正常值 嗜中性粒细胞(N):成人0.40~0.75 儿童0.30~0.65 嗜酸性粒细胞(E):0.005~0.05 嗜碱性粒细胞(B):0~0.01 淋巴细胞(L):成人0.20~0.45 儿童0.3~0.56 单核细胞(M):成人0.02~0.06 儿童0.02~0.08 临床意义 嗜中性粒细胞(N):增多或减少,同白细胞(WBC)。 嗜酸性粒细胞(E): (1)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某些皮肤病(如湿疹、牛皮癣等),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淋巴肉瘤,鼻咽癌,肺癌等;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

522 Chin J Hemorh.2012;22(3) doi:10.3969/j.issn.1009-881X.2012.03.057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 应用价值 李 斌,张周良,杨珍珍,张惠中*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临床实验与检验、输血科,陕西西安 710038) 摘要: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在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16例呼吸科发热待查的患者进行血常规检测,记录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绝对值,计算NLR;并连续进行痰培养及血培养。结果细菌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WBC、Neu无显著性差异(P>0.05),Lym、NLR有显著性差异(P<0.01)。NCR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为各组最高(74%、62%、66%、71%);Lym(62%、59%、60%、61%);WBC(48%、53%、51%、51%);Neu(43%、57%、50%、50%)。NCR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706);Lym(0.530);WBC(0.487);Neu(0.324)。结论 NLR对早期预测呼吸道细菌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价值,可为临床早期合理用药提供帮助。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淋巴细胞绝对值;比值;预测;细菌感染 中图法分类号:R44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1X(2012)03-0522-03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 LI Bin,ZHANG Zhou-liang,YANG Zhen-zhen,ZHANG Hui-zhong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Tangdu Hospital,The 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8,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neutrophil and lymphocyte count ratio(neutrophil-to-lymphocyte ratio,NLR) as a predictor of bacteremia in the respiratory infections.Methods 116 cases of patients with fever of unknown origin were in the 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for testing the blood routine,and recording the total count of white blood cells,neutrophils,lymphocytes and calculation of the NLR,sputum culture and blood culture consecutivily.Results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patients wi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groups were detected with respect to the lymphocyte count and NLR(P<0.01),but not regarding WBC count and neutrophil count(P>0.05).Sensitivity,specificity,positive and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s were highest for the NLR(74%,62%,66% and 71%,respectively);Lym(62%,59%,60% and 61%,respectively);WBC(48%,53%,51% and 51%,respectively);Neu(43%,57%,50% and 50%,respectively).The area under the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was highest for the NLR(0.706;confidence interval:0.611~0.800);lymphocyte count(0.530;0.424~0.636);WBC(0.487;0.380~0.595);neutrophil count(0.324;0.227~0.422).Conclusion NLR for early prediction of respiratory bacterial infections are better than routine parameters like WBC count,neutrophil count,and lymphocyte count. Key words:neutrophil count;lymphocyte count;ratio;predictor;bacterial infection 收稿日期:2012-05-22 作者简介:李斌(1972-),男,河北秦皇岛人,硕士,主管技师,研究方向:临床检验诊断。 *通讯作者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常规 一、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的诊断及分型 (一) ALL 基本诊断依据 1、临床症状、体征:有发热、苍白、乏力、出血、骨关节疼痛,有肝、脾、淋巴结肿大 等浸润灶表现。 2、血象改变:血红蛋白及红细胞计数降低,血小板减少,白细胞计数增高、正常或减低, 分类可发现不等数量的原、幼淋巴细胞或未见原、幼淋巴细胞。 3、骨髓形态学改变: 是确诊本病的主要依据。骨髓涂片中有核细胞大多呈明显增生或极度增生,仅少数呈增生低下,均以淋巴细胞增生为主,原始+幼稚淋巴细胞必须≥30% 才可确诊为ALL 。除了对骨髓涂片作瑞氏染色分类计数并观察细胞形态改变外,应该做过氧 化酶(POX) 、糖原(PAS) 、非特异性酯酶(NSE)等细胞化学染色检查,以进一步确定异常细胞性质并与其他类型的白血病鉴别。 (二) ALL 的M IC 分型 除了临床及细胞形态学(M) 诊断以外,还应该用单克隆抗体作免疫分型(I) 及细胞遗传 学C) 检查,即M I C 分型诊断,尽可能作分子遗传学/融合基因(molecular genetics,M ) 检测, 即M ICM 分型。 1、细胞形态学分型:淋巴细胞型按FAB 分型标准分为L1、 2 和L3 型,但L1、2 型之间已不具有明显的预后意义。 2、免疫分型:分为T、B型二大系列: (1) T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 :具有阳性的T 淋巴细胞标志,如CD1 、CD2、CyCD3 、CD4 、CD5 、CD7 、CD8 以及TdT 等。(2) B 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 系ALL) :根据其对 B 系淋巴细胞特异的单克隆抗体标志反应的表现临床分为 3 个亚型: ①早期前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early Pre B2ALL) , CD79a、CD19 和(或) CyCD22 、CD10 及HLA2DR 阳性, Sm Ig、CyIg 阴性; ②前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re B2ALL) , CyIg 阳性, Sm Ig 阴性,其他 B 系标志CD79a 、CD19 、CD20 、CD10 、CyCD22 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③成熟 B 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B2ALL) , Sm Ig 阳性, 其他 B 系标志CD79a 、CD19、CD22 、CD10、CD20 以及HLA2DR 常为阳性。 此外,尚可见伴有髓系标志的ALL (My 2ALL) : 具淋巴系的形态学特征表现,以淋巴系特 异的抗原标志表达为主,但伴有个别、次要的髓系特征的抗原标志(CD13、CD33 或CD14等) 。 3、细胞遗传学改变: (1)染色体数量改变:有≤45 条染色体的低二倍体和≥47条染色体的高二倍体。(2) 染色体核型改变: 与ALL 预后有利的核型异常有: t (12; 21) / AML12TEL (ETV62CBFA2) 融合基因; 与ALL 预后不利的核型异常有: t(9; 22) /BCR2ABL 融合基因; t(4; 11) /MLL2AF4 融合基因及其他MLL 基因重排。 (三)临床危险度分型 1、与儿童ALL 预后确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1) 年龄在< 12 个月的婴儿白血病或≥10 岁的年长儿童。 (2) 诊断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50 ×10 /L。 (3) 诊断时已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或睾丸白血病(TL) 者。 (4) 免疫表型为T 细胞白血病。 (5) 不利的细胞遗传学特征:染色体数目为<45 的低二倍体, t (4; 11) /MLL2AF4 融合 基因或其他MLL 基因重排,或t (9; 22) /BCR2ABL 融合基因异常。 (6) 早期治疗反应不佳者:泼尼松诱导试验60 mg/ (m ·d) , ×7 d,第8 天外周血幼 稚淋巴细胞≥1 ×10 /L (1000/ μl) ,定为泼尼松不良效应者(PPR) ,和(或) 标准方案联

淋巴细胞

1.掌握T、B淋巴细胞的主要膜表面分子和作用。 T细胞的膜表面分子及其功能T细胞表面具有许多重要的膜分子, 参与识别抗原 和T 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及功能的发挥并且是T细胞亚群的重要标志。 T细胞表面标志: (一)T细胞表面受体 1.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及TCR复合体 所有T细胞表面均具有能结合特异性抗原的膜分子,称T细胞抗原受体(TCR)。TCR功能:是识别和结合抗原肽的作用。 CD3分子:由γ、δ、ε、ζ、η五种肽链组成。 CD3分子的功能:稳定TCR的结构,传递T细胞活化信号。 TCR识别抗原后,刺激信号是通过CD3转导的。 2. 细胞因子受体(cytokine receptor,CKR) CK:主要指由细胞经刺激诱导而合成和分泌的具有高活性多功能的小分子蛋白质。. 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 IL) . 干扰素(Interferon, IFN) .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 CSF) .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 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 GF) . 趋化因子(chemokine, cK) 静止T细胞——>活化T细胞——>T细胞增殖、分化 3 .病毒受体 CD4分子是HIV的受体,HIV的gp120与CD4分子高亲和性结合。CD4+的T细胞是HIV 攻击的主要靶细胞 4. 丝裂原受体 可致细胞发生有丝分裂,进而增殖得名,可激活某一类淋巴细胞-------非特异性多克隆激活剂 ConA:刀豆素A PHA:植物血凝素 PWM:美洲商陆 丝裂原与受体交联,可直接使静止T细胞活化、增殖、转化为淋巴母细胞 (二)T细胞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 1.MHC抗原:MHC-I(所有),活化后表达MHC-Ⅱ(活化标志) 2.分化抗原(CD分子) (1)辅助分子——CD4和CD8分子 (2)协同(辅助)信号分子——CD28、CD152、CD40L、LFA-1、CD2 T细胞表面CD抗原: T细胞的膜辅助受体-CD4/CD8 功能:辅助TCR识别抗原和参与活化信号转导 CD4+/CD8+T能过表面的TCR-CD3复合体分子与APC表面相应抗原肽-MHC分子复合 物结合,CD4/CD8分子可与MHC分子紧密结合,使T细胞与APC的作用加强,并使胞内区的ITAM和蛋白酪氨酸激酶P56LCK活化,从而产生T细胞活化的第一信号,引发一系列激酶级联反应。 一、B细胞的膜表面分子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中性粒细胞计数及百分比测定及其医学意义 1.中性粒细胞数时量变化 (1)中性粒细胞生理性增多: 1)年龄:初生儿白细胞较高,一般在15×109/L左右,个别可高达30×109/L以上。通常在3-4天后降至10×109/L左右,约保持3个月,然后逐渐降低至成人水平。初生儿外周血白细胞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到第6~9天逐渐下降至与淋巴细胞大致相等,以后淋巴细胞逐渐增多,整个婴儿其淋巴细胞数均较高,可达70%。到2~3岁后,淋巴细胞逐渐下降,中性粒细胞逐渐下升,到4~5岁二者又基本相等,形成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变化曲线的两次交叉,至青春其时与成人基本相同, 2)日间变化:在静息状态时白细胞数较低,活动和进食后较高;早晨较低,下午较高;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相差一倍。运动、疼痛和情绪变化,一般的体力劳动、冷热水浴、日光或紫外线照射等均可使白细胞轻度增多。如剧烈运动、可于短时间内使白细胞高达35×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当运动结束后迅速即恢复原有水平。这种短暂的变化,主要是由于循环池和缘籽的粒细胞重新分配所致。 3)妊娠与分娩:妊娠其白细胞常见增多,特别是最后一个月,常波协于(12~17)×109/L之间,分娩时可高达34×109/L。分娩后2~5日内恢复正常。由于白细胞的生理波动很大,只有通过定时和反复观察才有意义。 (2)中性粒细胞病理性增多: 1)急性感染:急性化脓性感染时,中性粒细胞增高程度取决于感染微生物的种类、感染灶的范围、感染的严重程度、患者的反应能力。如感染很局限且轻微,白细胞总 数仍可正常,但分类检查时可见分叶核百公率有所增高;中度感染时,白细胞总数 增高大于10×109/L,并伴有轻度核象左移;严重感染时总数常明显增高,可达 20×109/L以上,且伴有明显核象左移。 2)严重的损伤或大量血细胞破坏:在较大手术后12~36小时,白细胞常达10×109/L以上,其增多的细胞成分以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为主。急性心肌硬死后1~2天内,常见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借此可与心绞痛相区别。急性溶血反应时,也可见白细胞增多,这些可能与心肌

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分型

全血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分型 背景知识 即使在早期通过形态学特征来区分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的检测中,对直接识别和计数方法的研究一直在进行。吸附方法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这个方法首次假设了通过一些新的分子探针来检测膜上的受体或配体来识别细胞。单克隆抗体被证明是检测这种表面分子极其有效的探针;此后CD 命名协会统一命名了与这些表面分子结合的种类繁多的抗体。将单克隆抗体进行荧光标记后与白细胞反应,然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这个基本步骤使流式细胞仪在临床实验室中应用被大大拓宽。对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在诊断和分型免疫缺陷性疾病中意义重大。如检测与X染色体相关丙球蛋白贫乏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CD19、CD20和CD21时,会发现在疾病状态中的患者不存在成熟B淋巴细胞(CD19+,CD20+,CD21)。另一个例子是分析CD43的表达,它在Wiskott-Aldrich 综合症患者的淋巴细胞的表达降低。区分严重的联合免疫缺陷症病例,是通过患者淋巴细胞表面CD3、CD4、CD8和CD38的表达来将新诊断病例来进行的。进一步的有关淋巴细胞分型在免疫缺陷症在临床中的应用请参阅其他文献资料(Keren et al., 1994)。HIV病毒感和获得性免疫缺乏综合症,是流式细胞仪免疫分型外周血淋巴细胞运用最为广泛的适用病种。CD4阳性T细胞是HIV感染的主要靶分子,通过几种机制它们被催毁,并且其数量随着疾病的进程而下降。根据一些学术机构的报告,临床上对潜在的感染危协而进行的抗病毒或预防治疗决定,是依据对CD4+T细胞的计数而做出的;因此对这些病人的淋巴细胞亚群的精确检测就显得十分重要。毫无疑问,全球数量不断增加的HIV/AIDS病人和对CD4+T细胞快速而精确检测的需要使得流式细胞仪使用在临床实验室中日益广泛。这一点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为这个单一应用发展了相关的试剂和仪器,和一些针对CD4+T细胞检测的标准化程序。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被证明在诊断患有某些慢性淋巴细胞增生性疾病的患者中有重要作用;特别是B细胞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此类样本中可以通过B 细胞表面κ 和λ免疫球蛋白轻链的异常表达而识别出肿瘤细胞。对骨髓细胞免疫分型可确定慢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亚型(Loken et al., 1990; Ruiz-Argüelles et al.,1998)。在使用移植药物后,T细胞的亚群会发生改变,特别是CD4+T细胞会因为免疫抑制而有特异性的改变。病人在服用咪唑硫嘌呤或环孢霉素后CD4+和CD29+T细胞数量会下降,而CD4和CD45RA阳性的T细胞会增加。同时表达CD4和CD57的淋巴细胞的数据,一群功能尚在研究中的细胞,会在服用咪唑硫嘌呤的病人中增加,而在服用环孢霉素病人则不会。有些文献报道CD4/CD8比值低的病人其排斥反应增加的机率增大,并且会变现出对抗排斥药的耐药。CD8+T细胞的HLA-DR表达的增加可被识为早期排斥反应的信号,同时是抗排斥药物疗效下降的指标。T细胞亚群细胞比例失衡会在慢性免疫性疾病中见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缔组织疾病,进行性系统性硬化症和风湿性疾病,此外还有文献表明T细胞亚群细胞比例的改变程度与疾病的活跃程度相关。在mononucleosic综合症中,CD4和CD8细胞的构成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而当其比例正常时则可认为疾病进入临床缓解期。在以上提及的临床应用中,对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区分、计数和分型分析一旦与一些淋巴细胞的其他表型和功能性标志物联合检测时,将会得到更多的实用信息。如刺激某个淋巴细胞亚群,如T,B,或NK细胞,使其分泌细胞因子或表达与活化相关的蛋白,或凋亡标志物及其他。 定义参数 选择抗体 外周血淋巴细胞免疫分型中的一个严格步骤是选择所使用的抗体。除了选择在高质量的荧光标记抗体,还要选择其克隆号和荧光素,及用来识别细胞的特异和敏感的标志物,这些是进行成功分析的必要因素。举个例子,虽然CD19和CD20被认为是B细胞的特异性标志物已经有数年了,现在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治疗方法 导语:说起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问题,大家可能都会鸦雀无声,可能很少有人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 说起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问题,大家可能都会鸦雀无声,可能很少有人对于这个问题有着清晰的认识,这种问题会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很大的威胁,如果能够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还好,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就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我们一定要对比引起高度重视,可能大家对于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问题还没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偏高的治疗方法吧! 治疗方法: 1.如果是感冒会引起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主要是病毒性感染导致,如果不严重可以多喝水,注意休息,可以痊愈,如果严重可以口服一些中药制剂,如感冒清热颗粒等。还有大便出血现象是经常性的,还是偶尔的,如果经常性的你先查一下大便情况,一般有痔疮也会导致大便出血,要经常保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 2.嗜酸性粒细胞偏高一般提示有过敏或蛔虫感染等情况,要找出病因彻底治愈病根才能改善嗜酸性粒细胞的比值。如果有的话,可以用抗过敏的药物调节如扑尔敏,或赛庚啶等;或化验大便看是否存在蛔虫感染,有的话打虫治疗如,安乐士,肠虫清等,治愈好原发病的话,嗜酸性粒细胞比值会降至正常。 3治疗使用抗组胺类药物(如氯雷他定片)和维生素C片,钙剂,激素等外,平时的生活饮食卫生和个人卫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饮食,避免诱因,避免接触花粉,粉尘等。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与饮食有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淋巴细胞功能

人的淋巴细胞有什么功能?淋巴细胞是人体最主要的免疫细胞,它由人体的淋巴组织,如脾脏、淋巴结、扁桃体等生成,所以扁桃体不能随便摘除,它对人体的免疫功能是有帮助的,除非在反复扁桃体炎,对人体造成危害时才摘除。 T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调节B细胞制造抗体,当外来抗原增多时,T细胞就促进B 细胞制造大量抗体,当外来抗原减少时,T细胞就抑制B细胞的功能,从而起到免疫监控作用。此外,T细胞还能分泌一些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2、转移因子、干扰素等来调控免疫反应和直接杀伤有害的抗原性物质。 B细胞的主要功能是制造抗体,当外界抗原侵入机体后,它能识别抗原,制造相应抗体。正常情况下,B细胞对人体组织是不形成抗体的,这就是“识别自我,排斥异己”。但是当正常组织由于某种原因(如感染等)产生变化,B细胞也会对自身变质的组织抗原成分产生抗体,在T细胞的辅助下,与相应抗原结合,引起自身反应。 T细胞是淋巴细胞的一种,在免疫应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T细胞在胸腺内分化成熟,成熟后移居于周围淋巴组织中。T是“胸腺”(Thymus)而不是甲状腺(Thyroid)的英文缩写。T细胞膜表面分子与T细胞的功能相关,也是T细胞的表面标志(cell-surface marker),可以用以分离、鉴定不同亚群的T细胞。 T细胞按照功能和表面标志可以分成很多种类: 细胞毒T细胞(cytotoxic T cell):消灭受感染的细胞。这些细胞的功能就像一个“杀手”或细胞毒素那样,因为它们可以对产生特殊抗原反应的目标细胞进行杀灭。细胞毒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CD8. 辅助T细胞(helper T cell)在免疫反应中扮演中间过程的角色:它可以增生扩散来激活其它类型的产生直接免疫反应的免疫细胞。辅助T细胞的主要表面标志是CD4。T细胞调控或“辅助”其它淋巴细胞发挥功能。它们是已知的HIV病毒的目标细胞,在艾滋病发病时会急剧减少。 调节/抑制T细胞(regulatory/suppressor T cell):负责调节机体免疫反应。通常起着维持自身耐受和避免免疫反应过度损伤机体的重要作用。调节/抑制T细胞有很多种,目前研究最活跃的是CD25+CD4+T细胞。 记忆T细胞(memory T cell):在再次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记忆T细胞由于暂时没有非常特异的表面标志,目前还有很多未知之处。 B淋巴细胞亦可简称B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在禽类是在法氏囊内发育生成,故又称囊依赖淋巴细胞(bursa dependent lymphocyte)/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简称B细胞,是由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育而来。与T淋巴细胞相比,它的体积略大。这种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会增殖分化出大量浆细胞。浆细胞可合成和分泌抗体并在血液中循环。B 细胞淋巴瘤是一种最常见的淋巴细胞白血病,有关这种疾病的研究不断涌现。在哺乳类是在类囊结构的骨髓等组织中发育的。又称骨髓依赖淋巴细胞。从骨髓来的干细胞或前B细胞,在迁入法氏囊或类囊器官后,逐步分化为有免疫潜能的B细胞。成熟的B细胞经外周血迁出,进入脾脏、淋巴结,主要分布于脾小结、脾索及淋巴小结、淋巴索及消化道粘膜下的淋巴小结中,受抗原刺激后,分化增殖为浆细胞,合成抗体,发挥体液免疫的功能。目前使用的大多数疫苗就是通过刺激这类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B细胞在骨髓和集合淋巴结中的数量较T细胞多,在血液和淋巴结中的数量比T细胞少,在胸导管中则更少,仅少数参加再循环。B细胞的细胞膜上有许多不同的标志,主要是表面抗原及表面受体。这些表面标志都是结合在细胞膜上的巨蛋白分子。 B细胞表面有多种膜表面分子,籍以识别抗原、与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相互作用,也是分离和鉴别B细胞的重要依据。B细胞表面分子主要有白细胞分化抗原、MHC以及多种膜表面受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