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论文

合集下载

新形势下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论文

新形势下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论文

浅谈新形势下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新生代农民工”又称“农二代”,指的是1980年以后出生的、16周岁以上的青年农民工,目前,我国这个群体的人数已超过1亿人,已经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

他们没有“富二代”、“官二代”那么多可以仰仗或继承的资源,因而对社会公平和平等竞争的渴望格外强烈,权利意识也比父辈明显要强很多.社会转型期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打破,让“农二代”得以走出土地和大山.如果只是把他们定位于农民工的后代、城市基础建设力量的接棒者,则注定他们还将延续父辈的命运轨迹,更强化社会固有的出身论和血统说等不良观念.“新生代农民工”之“新”,不仅“新”在年龄,更应“新”在群体生态和生活质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提法,更应成为一个权利进步符号。

新生代农民工是有“梦”的一代,一方面他们在城市生活多年,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他们的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已大相径庭。

他们对城市的认同,要远远大于对农村的认同;他们不愿退回农村,即使回去也做不了合格的农民;他们迫切想融入城市,但又很难逾越横亘在面前的制度、文化之墙。

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需要与他们的父辈即第一代农民工也已大相径庭。

由以往进城挣钱回乡发展向进城谋职融入城市生活转变;由工资支付保障向要求参加社会保险转变;由改善住宿条件向要求提供公共服务转变。

新生代农民工就这样怀揣着青春与梦想,“漂”在城乡边缘,成为了一道风景,却不那么亮丽。

这一现实也要求中国的城镇管理政策尽快做出调整,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相当部分人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的同时,也必需对他们进行一系列的教育。

(一)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教育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后,再接受的文化也会向城市文化靠拢,在城乡两种文化的冲击下,有些观念会变化,影响他们在城市的生活。

农民在自身条件差的情形之下,要改变就业状况和生活条件只能加强自身的文化建设,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技能,改变自身的形象,得到城市居民的认可。

1.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农民工作文800字作文

农民工作文800字作文

农民工作文800字作文英文回答:As a farmer, I work hard every day to cultivate theland and produce food for our community. I wake up early in the morning to tend to the crops and take care of the animals on the farm. It's a physically demanding job, but I find fulfillment in knowing that I am contributing to the food supply and helping to feed people.中文回答:作为一个农民,我每天都很努力地耕种土地,为我们的社区生产食物。

我每天早早起床,照料农作物和牲畜。

这是一项体力劳动,但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我知道我正在为食品供应做出贡献,帮助人们解决温饱问题。

英文回答:In addition to the physical labor, there are also manychallenges that come with farming. Weather can be unpredictable, and pests can destroy crops. It takes a lot of hard work and dedication to overcome these challenges and produce a successful harvest.中文回答:除了体力劳动外,农业也面临许多挑战。

天气可能变化无常,害虫可能破坏庄稼。

要克服这些挑战,取得丰收,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奉献。

英文回答:Despite the challenges, I am proud of the work that I do. I believe that farming is an important and noble profession, and I am grateful for the opportunity to work the land and provide food for others. It is a way for me to connect with nature and contribute to the well-being of my community.中文回答:尽管面临挑战,我为自己的工作感到自豪。

农民工称呼问题议论文

农民工称呼问题议论文

农民工称呼问题议论文一、“农民工”称谓的社会附加值跟“农民工”这一称谓直接相关的社会问题是“歧视”。

一个字面上没有歧视色彩的词语,为什么会产生歧视性问题呢?我们不妨简单探讨一下“歧视”得以产生的基础。

这既有社会制度方面的问题,即制度性安排造成的身份歧视;也有农民工自身的问题,即常态性表现造成的身份歧视,同样还有社会的“斜眼”看人而塑造的身份歧视。

“农民工”称谓社会附加值的形成是这三种动因合力作用的结果。

何为“农民工”?这是特殊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政策性的定义指的是“身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户口的工人”。

毋庸置疑的是,“农民工”这一称谓的由来与户籍制度有着根本的联系,是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下的产物之一。

当然,光有城乡二元结构,也未必产生“农民工”这一称谓;在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年代,倒更有可能出现“城市农民”或“学生农民”的说法。

可见,“农民工”的出现更多地与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城乡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巨大差异及附着于城乡二元结构之上的各种政治性、经济性、文化性“待遇”的差异有关。

为了缩小这种“差异”,农民们来到了城里,干着城里人通常不愿干的活,拿着城里人通常不愿拿的工资,住着城里人通常不愿住的地方,吃着城里人通常瞧不上的饭菜。

这种制度性安排的后果必然造成身份上的歧视。

这种制度性安排,使农民兄弟即便为城市建设、国家发展、民族振兴贡献了汗水和血泪,也最终没法融入城市,一个词就可以将他们“打回原形”。

对农民工而言,城市是“他们”的。

而对很多享受到城市优待的城里人而言,在骨子里还是觉得城市是“我们”的,农村才是“他们”的。

瞧,城市每次举行大的活动,管理者首先想到的就是把农民工赶回“他们”自己的地方去。

唉,我为自己是一个农民的后代而时时被刺得好痛,虽然我已是一个城市果实的品尝者了。

显然,由于工作性质和生活环境的制约,农民工自然往往跟脏乱差相联系;又由于文化水平相对较低、法律意识相对淡薄、生活的压力相对较大,农民工的日常行为自然就容易出现被认为文化素质低、影响城市治安的形象。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存在问题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存在问题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存在问题与思考【摘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展开,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

特别是出生在80、90年代的农民工逐渐成为社会的新生代力量,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状况还不是很乐观。

因此,我想通过研究进一步了解了新生代农民在收入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措施。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经济地位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含义对于这个问题,我国有些专家学者已经进行了相关研究,综合起来我认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的是改革开放以后,从农村进入到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

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中占到60%,大约一个亿。

“他们年龄普遍偏小,多在25岁以下,出生于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成长和受教育于八十年代,基本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外出务工经商;所受教育水平比其他农村流动人口高,较少或根本没有务农经历。

同时,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

”二、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存在的问题(1)总体收入仍然较低。

虽然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是与城市正规企业单位的职工相比,在收入方面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据统计,2009年农民工的月平均收入只有全国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的一半左右,与城市职工的收入差距有扩大的趋势。

(2)不同行业收入水平差距较大。

制造业、服务业和住宿餐饮业收入水平偏低,批发零售业和采矿业收入增长相对较慢。

从新生代农民工从事的几个主要行业看,收入水平较高的是采矿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的农民工;收入较低的是住宿餐饮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农民工。

(3)收入分配不尽合理。

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倾向较高,他们不再仅仅注重生活资料的消费,更注重的是精神生活和享受生活的消费。

他们往往会光顾一些高档场所,经常买一些奢侈品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他们不再像老一代农民工那样注重节俭生活,而是更加倾向于超前消费。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五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五篇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五篇第一篇: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法律问题探讨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涌向外地务工,成为人们所称的农民工。

农民工作为一大弱势群体,其各项权益受到侵犯的现象屡见不鲜。

探究这类现象的根本成因及解决途径是维护农民工权益的重要内容。

一、农民工劳动权益遭受侵害的现状(一)劳动合同签定率低,劳动关系难以确定。

我国《劳动法》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书面立劳动合同。

但是,许多用人单位利用农民工法律知识薄弱的特点,采取欺骗手段不与农民工依法签定劳动合同,只是采取口头约定的形式或者以劳务合同的方式来规避自己的法律责任。

虽然,我国《劳动法》也规定了,只要劳动者能够证明与用人单位有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也可以认定劳动关系依法成立。

但是,由于文化水平,法律意识等因素的制约,要让农民工自己举证证明与用人单位有事实劳动关系的存在是相当困难的。

(二)劳动时间长无故被延长,休息休假的权利往往得不到保证。

我国《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 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四十四小时的工时制度。

但是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几乎视法律为无物,采取各种手段强迫农民工延长工作时间。

他们平均每天的工作时间大多在十个小时以上,有的甚至达到十六、七小时,远远超出法定的平均工作时间。

(三)工作环境恶劣,安全防护措施差。

农民工进入城市,大多是从事于各种劳动强度大,危险度高的高温、高空、高化学性的工作岗位,工作环境恶劣,工作条件差。

加之缺乏系统的培训与指导,安全意识与防范措施较差,使得农民工的工作显得更加的危险化,近而造成农民工工伤事故频繁发生。

(四)劳动报酬低,工资克扣拖欠现象严重。

农民工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数都属于体力劳动,其工资水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现象十分普遍。

而对于农民工超过法定工作时间的加班工资,用人单位也是鲜有依法足额给付的。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论文》一、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必要性分析1.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是提升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本的需要。

作为农民工群体的主流人群,新生代农民工亟待通过职业教育培训来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在人力资本上普遍存在先天积累不足、后天形成过缓等问题,使其在市民化进程中遇到很大的阻碍。

新生代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直接决定其在城市生存、生活和发展的能力,对市民化进程也有重要影响。

因此,开展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不仅是其人力资本提升的要求,也是市民化的必然选择。

首先,通过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开展职业教育,让其真切地感受到自身工作能力和个人发展的提升,从思想上认识到人力资本后天形成的重要性,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职业教育和培训,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职业教育培训应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价值观、生活观、公共规范意识等进行正确引导,帮助这一群体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当中,实现自身的市民化愿望,并具备向上流动的能力。

再次,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不断完善职业培训内容,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不同层次和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职业教育服务,使他们具备从事现代城市职业的核心技能和职业能力,更好地将个人通过学习所积累的人力资本转化为现实中的劳动力。

最后,要建立一套面向新生代农民工未来职业发展的终身培训体系,以应对信息时代出现的新岗位对职业技能的要求,这样才能使得他们各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与时俱进,从而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

2.开展职业教育培训是实现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需要。

对现状的不满以及对留在城市、融入城市的渴望,使得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很大。

在城市劳动力市场中就业需求量最大的是受过专业职业培训、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劳动力,占总需求的56.6%,而新生代农民工中真正接受过正规职业培训的数量不足30%α。

由此可见,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水平落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而这也是阻碍其融入城市的关键性问题。

农民工犯罪及预防论文

农民工犯罪及预防论文

浅析农民工犯罪及预防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迈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员,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因为种种原因,农民工已成为公认的犯罪高发人群,社会有必要认真研究农民工犯罪问题,找出可行的预防方案,并从中探索出一条维护公民权利、促进社会进步的新思路。

关键词农民工犯罪问题成因预防农民工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做了巨大的贡献,在融入城市的过程中各种酸甜苦辣成为了他们人生的阅历,但是我们也必须正视另一个严峻的问题:农民工犯罪已成为刑事犯罪案件激增的主要因素。

触犯刑法,成为了农民工的噩梦。

在日渐复杂的城市环境下,社会各种矛盾的碰撞导致农民工犯罪大量滋生,合情合理合法的解决这一问题至关重要。

一、农民工犯罪的根源犯罪不是人的自然本性,没有人从一开始就想犯罪,农民工犯罪的根源在于农村经济的滞后。

农民是吃苦耐劳的勤劳化身,这一点从未因历史而改变。

在农村,农民过的生活虽清苦但踏实而稳定,进入城市后面对浮华的社会,极易产生强烈的落差感。

经济状况的窘迫加之社会的漠视,个人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必然产生某些欲望.所谓欲不可纵,纵则成灾,一旦物质或者精神上的欲望得不到合理排遣,往往会产生难以想象的后果。

比如因物质缺乏而去抢劫、盗窃,因精神受伤而去报复。

二、农民工犯罪的类型(一)因物质欲望而滋生的犯罪第一种是农民工进入城市后由于工资收入低,只能勉强维持本人最低生活水平,而这种物质待遇明显难以满足他们养家糊口需要时,就很可能产生犯罪的动机。

如因饥饿而偷窃商店商品,很可能构成盗窃罪;另外一种是因经不住物质诱惑而产生犯罪动机,大量农民工背井离乡往往是抱着发财梦想来城市寻找就业出路,但到了城市却发现他们实际得到的和期待得到的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由此导致农民工普遍对城市存在反抗仇视心理。

这种不良的心理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对富人的仇视,对他人致富的眼红,往往因一时抵制不住金钱的诱惑最终导致犯罪,如见到别人到银行取钱而见财起意、见到别人穿金戴银而实施抢夺。

关于农民工的作文

关于农民工的作文

关于农民工的作文农民工是指在城市从事非农业劳动的农村劳动者。

他们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民工群体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劳动力。

据统计,中国农民工总数已超过2亿人,他们在建筑、制造、服务等行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农民工为城市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和发展。

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农民工的大量进入,为城市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降低了城市生产成本,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的劳动力也为城市企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为城市的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农民工的收入也成为了农村的重要支柱,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民工是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农民工的进入,促进了城乡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城乡一体化发展。

农民工的进入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农民工的进入也为农村带来了新的发展理念,促进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

农民工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民工的进入,促进了城乡居民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城乡关系的和谐发展。

农民工的进入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农民工的进入也为城市带来了新的社会风貌,促进了城市社会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农民工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农民工的重要性,加大对农民工的关爱和支持力度,共同推动农民工的健康发展,促进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农民工城镇购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论文

关于农民工城镇购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论文

关于农民工城镇购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论文下面给大家整理了一篇关于农民工城镇购房面临的困难及建议论文,现在农民工城镇购房已经成为了一件很普遍的现象,那么这个过程中有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呢?一、农民工购房意愿情况一是外出农民工购房意愿较强。

因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机遇和更便利的生活条件,在城市工作的农民工大多不愿再返回农村,定居城市的意愿较强。

55.6%的农民工有在城市购房计划。

根据其自身就业、收入、家庭情况,计划在1年内、2-3年、4-5年和5年以上买房的分别占11.0%、19.2%、10.2%和15.2%。

二是年轻一代农民工更倾向定居城市。

数据显示,年轻一代农民工定居城市的愿望更强,有购房计划的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5.3岁。

新生代农民工中,有购房计划的占61.4%,比老一代农民工高15.6个百分点。

三是中小城市是农民工定居地首选。

1.2%的计划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买房,8.5%的计划在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买房,24.6%的选择地级市,61.5%选择县市城区,4.2%选择建制镇。

四是较高收入群体有更明确的短期购房计划。

农民工购房计划与其收入水平密切相关,收入较高的农民工购房动力更大,购房计划更明确。

打算1年内、2-3年、4-5年和5年以上买房的,月平均收入分别为4035元、3869元、3565元和3100元。

五是农民工多数不了解鼓励购房政策。

多地正陆续出台鼓励农民工城市购房的政策,如向首次进城买房的农民提供补贴和税收减免等。

66.6%的农民工表示不知道有这方面的政策,12.6%的了解中央的相关政策,20.8%的了解欲购房城市的相关政策。

二、农民工在城镇购房的主要困难一是房价高是农民工定居城镇的主要阻力。

调查显示,过半农民工都有定居城市的愿望,但受高房价、收入不稳定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购房目标。

37.1%的认为房价高是他们不打算买房的主要原因,16.2%的认为收入不稳定是主要原因,10.5%的认为没有首付款是主要原因,6.1%的担心买房后付不起月供。

社会学论文: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社会学论文: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社会学论文: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摘要〕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社会经济的加速转型及城市化进程的积极推进, 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农民工的方式向城市大规模转移。

城市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 存在着经济发展与较低的农民工素质之间、制度缺失与城市劳动力市场拉力扩张之间、社会歧视与农民工市民化适应进程之间的矛盾。

为此, 我们要通过消除制度障碍、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等途径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

〔关键词〕农民工市民化; 改革开放; 经济理论城市农民工市民化不仅是健康城市化的要求,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

当前, 由于社会资本的缺失,数以亿计的城市农民工无法实现身份的彻底改变, 无法完成与城市的真正融合, 他们生活质量低下,自身权益受到这样或那样的侵害,已经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

目前,这一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一、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及其内涵( 一) 从发展经济理论层面上看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在城市经商的农民工克服各种障碍最终逐渐转变为市民的过程和现象。

它包括四个层面的含义:一是职业由次属的、非正规劳动力市场上的农民工转变成首属的、正规的劳动力市场上的非农产业工人, 二是社会身份由农民转变成市民, 三是农民工自身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四是农民工意识形态、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城市化。

这四个层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其中前两个层面主要取决于宏观体制改革和相关的制度创新, 对农民工市民化进程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发展经济学经典理论在关注发展中国家城乡人口转移现象时提出的命题是“农村人口城市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非农化”。

这两个命题考察的对象虽然分别是农村人口和农业劳动力, 但在绝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里, 社会学论文这两个进程是基本同步进行的。

20 世纪80 年代以来, 我国在特殊的制度遗产和渐进性的改革模式下出现的城乡人口转移现象不是从农民(村民)到市民(工人)的职业转换和地域转移同步、合一、彻底的改变, 而是呈现出与大多数市场经济国家迥然不同的“中国路径”。

农民工回流现象经济学论文

农民工回流现象经济学论文

农民工回流现象经济学论文一、农民工回流现象的背景和原因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农村地区一直存在大量的农民工群体,他们前往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更高的收入。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近年来一些农民工已经选择回流到自己的家乡农村。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值得我们深入分析。

首先,城市生活成本不断上涨,尤其对于低收入的农民工来说,可能生活压力非常大,很难享受到城市的福利和保障。

此外,城市社区日益疏远,群体移动性增加,人际交流可能感到较为困难,这也使得一些农民工感到孤独和无助。

其次,外来务工者与本地居民在就业条件、待遇和环境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使得农民工容易成为受歧视和边缘化的群体。

由于缺乏合法身份和社会地位,农民工往往无法融入城市生活,与当地人建立并保持良好的关系,这就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生活困难和不公正待遇,从而促成了一些农民工为了保障自己的生活权利而选择回流到自己的故乡。

最后,新冠疫情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也是农民工回流的重要因素之一。

疫情考验了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卫生和基本保障等方面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而这些对于农民工来说是非常敏感和必要的。

一些城市为了控制疫情而对外省返城人员采取了严格管理和限制措施,这强化了一些农民工回流家乡的决心。

二、农民工回流的经济影响农民工回流对于城市和农村经济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城市方面,由于农民工的回流,城市的劳动力市场可能会受到冲击,反映在平均工资下降和就业竞争加剧等方面。

此外,一些人才回流可能也会威胁到企业的生产和经营,影响到城市的经济稳定和增长。

但是,农民工回流也会增加农村的生产力和就业机会,加速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改善。

城市业务的萎缩反而有利于农村生产,许多企业将目光转向了农村市场。

这也反映在工业品和服务的供给中,一些农民工带回了城市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都会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如何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为了解决农民工回流问题,政府和企业都需要采取一些措施,以加强社会保障、提高工资和改善生活条件等方面的短板。

农民工工资保障质押示范论文3篇

农民工工资保障质押示范论文3篇

农民工工资保障质押示范论文3篇保障农民工工资是非常必要的。

以下是边肖编写的关于农民工工资保障的示范文件。

欢迎阅读!第一部分:农民工工资保障的承诺为了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保证农民工的工资,我公司郑重承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和合同要求支付农民工的工资,现承诺如下:1、严格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农民工工资的规定。

2.按照《劳动法》的规定招用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给农民工。

3.如果我公司劳务队招用农民工,会要求各队按规定签订用工合同,并负责督促其按合同规定及时支付农民工工资。

4.按照劳动法规定招用农民工的工资将直接支付给农民工本人,严禁支付给承包人。

5.我公司直接负责农民工的工资支付,全面负责与其形成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的就业管理。

6.我公司应在进场后10天内建立进场民工花名册,包括进场民工的个人详细资料、进场时间、工种、队伍等信息,并附上进场民工身份证、劳动合同、技术专业证书等相关材料,以随时了解进场民工人数。

我公司项目负责人直接管理施工现场的民工,不得由承包商或班长管理。

7.我公司农民工工资支付由建设单位监督管理。

双方签订的施工合同对农民工工资支付做出约定。

我公司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标准文本签订保证农民工工资支付的承诺书。

如果我公司违反合同中农民工工资支付的相关条款和承诺书中的条款,一切责任由我公司承担,并按合同约定的违约条款向建设单位负责。

8.如违反规定,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导致农民工上访,公司愿意接受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建设、公安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做出的处罚和决定。

9.我公司相关人员积极配合承包商开展各项工作,确保民工工资的发放,协调各方面关系,并按承包商要求及时发送所有材料。

承诺单位:_ _ _ _ _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_ _ _ _ _ _ _ _ _ _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 _日。

农民工论文

农民工论文

城市农民工的工作与生活及其社会意义“我们流浪,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到又一个世纪。

我们见证这个城市的日新月异,但这万家灯火却离我们很远。

”这是民工们酸楚的心声。

那农民工的定义是怎样的?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

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民工包括两部分人,一部分是在本地乡镇企业就业的离土不离乡的农村劳动力,一部分是外出进入城镇从事二、三产业的离土又离乡的农村劳动力;狭义的农民工主要是指后一部分人。

目前,影响农民工工作及生活状况的主要问题是:1、文化程度低,专业技术缺乏。

农民工大多为初中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为8.64年,接近初中毕业,比未外出者高1.74年,但远低于城市中10.2的教育年限。

农民工就业利用初始的社会网络,有调查表明,有68.2%的人是以亲戚、朋友介绍的方式进入城市打工,而不是通过正规的劳动力市场。

农民工大都从事城市居民不愿从事的“脏、累、苦、险”等职业,如清洁工、建筑工、保姆、服务员等工作。

2、工作时间长,收入水平低。

3、社会保障面窄,安全隐患较多。

次属劳动力市场普遍存在超时间工作、超强度劳动,而工资却极低,又没有什么福利待遇,不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住房、医疗、失业、义务教育、养老等方面的社会福利,也没有被纳入“三条保障线”内。

农民工大部分没有和企业签订合同,不能加入工会,更没有自己的农民工组织,工资被人为地压低,并且被拖欠,农民工讨薪成本高昂,至少收益的三倍。

再次,对农民工的管理制度存在一些缺陷。

4、居住相对拥挤,文化生活单调。

农民工对自己工作和生活的评价是:(一)一半以上的农民工对自己在城市生活工作环境比较满意。

(二)有三成以上的农民工对自己所处环境不满意的主要原因是收入太低。

(三)近七成的农民工认为自己在务工经商期间的生活条件一般。

(四)在对工作生活各方面的评价中,农民工最不满意的是医疗卫生、住宿和饮食方面。

(五)当农民工的权益受到侵害时,农民工首先会与用人单位自行协商解决。

农民工心理调研与分析论文

农民工心理调研与分析论文

农民工心理调研与分析[摘要]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个社会转型期,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社会建设社会安定等方面都扮演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

目前社会主要关注于农民工的生活情况和工资待遇,但是对农民工的研究不应该仅仅是停留在物质需求,还应包含他们的情感需求和精神需求,这里统称为心理状况研究。

本文是着重对农民工的心理状况进行研究和分析,结合实地调查,针对他们的心理不满心理需求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农民工;心理状况;调研分析一、引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了传统的农耕生活。

转而来到城市,进入工厂,建筑公司,酒店等等,其中尤以建筑行业的农民工最多。

建筑行业往往伴随的是脏、乱、苦、险、累的工作,而农民工又是常年在外,缺少和家人的沟通,白天辛苦劳累,晚上寂寞孤独。

时间长了,会慢慢滋生出一些心理问题,然而,目前对于农民工心理健康的实证研究却是较少的。

农民工心理健康发展,对一个家庭的幸福,一个建筑公司的高效,乃至于一个社会的和谐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因此,笔者在相关部门和公司的配合下实地走访了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区域,对农民工的心理健康做了一次调研分析。

本次调研选取的公司是江苏省一家较为著名的建筑公司,调研地点为该公司在江西省新余市的某处建筑工地。

该工地共有农民工一千多人,分别来自江苏,河南,甘肃等地。

笔者采取随机抽样,分批集体作答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500份,有效回收488份。

通过spss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与分析。

为了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克服问卷的不足,笔者还在农民工员工处举办过3次座谈,和农民工单独访问谈话有16次。

在此基础上,结合政府统计的相关数据,对农民工目前心理状况和心理诉求有了一个深入的研究。

二、农民工目前心理状况农民工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长期背井离乡,与父母上一代和子女下一代都处于分离状态,缺乏交流,更兼工作时间长,工作辛苦,生活艰辛,在城市中没有归属感。

此时,农民工心理往往会出现失衡,扭曲,放弃等现象。

农民工离职倾向分析论文

农民工离职倾向分析论文

农民工离职倾向分析论文标题:农民工离职倾向分析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民工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农民工群体中普遍存在着离职倾向。

本文通过对农民工离职倾向的分析,探讨了离职倾向的原因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目的是为农民工问题提供可行的解决途径。

关键词:农民工,离职倾向,原因,解决方案第一部分: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农民工作为这个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都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许多农民工在进入城市工作后不久就选择离职,这给国家和企业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民工离职倾向的原因,并提供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第二部分:原因分析2.1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农民工在城市工作往往要面对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环境。

他们的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这种压力会对农民工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农民工很难保持长期的工作积极性,从而产生离职倾向。

2.2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农民工一般缺乏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渠道。

他们在大部分企业中仅被视为廉价劳动力,缺乏培训和提升机会。

因此,农民工很难实现个人发展和提高工资待遇的目标,这也是农民工离职倾向的重要原因之一。

2.3城乡差距引发的社会适应问题农民工从农村来到城市工作,往往面临着巨大的社会适应压力。

城乡之间的差异不仅体现在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上,还包括人际关系和社会地位等方面。

这些城乡差距导致农民工在城市中感到孤独和排斥,从而增加了他们离职的倾向。

第三部分:解决方案3.1提高工作条件和薪酬待遇为了减轻农民工的工作压力和增加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企业应该提高工作条件,注意劳动保护,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提供合理的薪酬待遇。

这将提高农民工的离职倾向,增加他们的工作满意度。

3.2培训和职业发展机会为了解决农民工的职业发展问题,企业可以提供培训机会,帮助农民工提升技能和提高工作能力。

此外,企业还应该建立晋升机制,为农民工提供晋升的机会。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论文 (转)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论文  (转)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摘要:我国二元的社会结构导致了城乡分隔的二元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作为新的社会群体,却被排斥在这个保障体系之外,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却一直无人问津。

农民工的权益保障形成了制度性的缺失,正视问题存在并积极求索化解之道势在必行。

本文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介绍,并对研究状况作了简要评析,根据农民工的实际状况,主要从制度和制度操作两个方面分析了现行制度存在的问题, 加强该领域研究,最后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探索,并提出了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民工社会保障保障机制社会结构目录1前言................................................. - 4 -1.1研究背景........................................ - 4 -2、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其滞后的隐患和原因............ - 5 -2.1农民工社会保障机制和体系发育滞后 ................ - 5 -2.2、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和措施....................... - 6 -2.3农民工社会保障隐患及问题 ........................ - 6 -3.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 7 -3.1.农民工建设社会保障的原因....................... - 7 -3.3,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 - 8 -3.4.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可以产生一定的经济意义........ - 8 -3.4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对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具有积极意义.- 9 -3.5.社会保障建设对农民工自身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 9 -3.5.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弊端 .................. - 10 -3.5.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 .............. - 10 -4.1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障碍因素 ...................... - 11 -4.2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体制方面的因素: ............. - 11 -4.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客观方面的因素: ........... - 12 -5.1、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的框架体系与基本思路........... - 12 -5.1.1,社会保障体系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人口......... - 13 -5.1.2农民工实行相对独立的社会保障制度。

尊重农民工的作文800字

尊重农民工的作文800字

尊重农民工的作文800字尊重农民工的作文。

农民工是社会中最为辛勤的一群人,他们离乡背井,漂泊在城市中,为了生活,为了家人,为了梦想,他们默默付出着。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常常听到农民工遭受不公平对待的消息,甚至有些人对他们持有歧视的态度。

作为城市居民,我们应该尊重农民工,给予他们应有的尊重和关爱。

首先,我们应该尊重农民工的劳动成果。

他们辛勤劳动,为城市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汗水浇灌着城市的繁荣。

我们应该认识到他们所做的一切,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应该因为他们的身份地位而对他们持有轻蔑的态度。

其次,我们应该尊重农民工的人格尊严。

每个人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对待,不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民工,他们都是社会的一份子,都应该受到平等的尊重。

我们不能因为他们的出身或者工作性质而对他们进行歧视和排斥,每个人都应该被尊重和关爱。

再次,我们应该尊重农民工的生活权利。

他们离乡背井,来到城市谋生,为了生活,他们付出了很多。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应有的生活权利,包括工资待遇、劳动保护、社会保障等。

他们也应该享有与城市居民同等的生活权利,这是对他们的尊重和关爱。

最后,我们应该尊重农民工的精神世界。

他们也有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也有自己的梦想和追求。

我们应该给予他们精神上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关怀,让他们在城市中找到归属感和幸福感。

总之,尊重农民工是每个城市居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我们应该从心底尊重他们,给予他们应有的关爱和支持。

只有当我们真正尊重农民工,才能构建一个和谐、平等、公正的社会。

愿每个农民工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关爱,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论文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论文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论文近年来,我国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力。

然而,由于制度性和社会性原因,农民工在城市中遭遇了诸多劳动权利保护的问题,他们的工资、工时和工作条件等方面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有必要对我国农民工劳动权利的保护进行深入研究,提出相应对策来改善现状。

问题分析1.农民工工资支付不及时、不足或者无法拿到工资的现象普遍存在。

2.农民工的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但加班费及其他福利待遇不合理。

3.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安全保障不够,容易受到伤害或患病。

4.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亟待解决,包括养老、医疗、住房等方面的保障。

解决方案立法保障1.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农民工的权益和雇佣单位的责任,加强对违法用工的打击力度。

2.设立农民工专门权益保护机构,加强对农民工权益的监督和维护,提供法律援助服务。

完善制度1.建立健全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加强对工资支付的监督和惩罚制度。

2.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完善基本养老、医疗、住房等保障政策,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

加强宣传教育1.开展针对雇主和农民工的劳动法律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大家对农民工权益的认识和尊重。

2.提升农民工的法律意识,教育他们维护自身权益的途径和方法。

实施步骤1.逐步完善立法和政策,保障农民工劳动权益的法律基础。

2.加强行政力量的监督和维护,确保相关政策的落实。

3.加强与国际社会的交流合作,学习并吸收国际上的劳动权益保护经验,不断提高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的保护水平。

我国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存在一系列问题,需要经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建立完善的立法和政策体系,加强社会监督和宣传教育,逐步改善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劳动者的权益保障。

特殊应用场合1: 建筑施工行业需要增加的条款1.增加对建筑施工单位违法用工的惩罚力度,以确保农民工的工资和工时得到合理保障。

2.强化工地安全管理,明确责任方和补偿机制,保障农民工的工作环境和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期调研报告农民工进城务工原因调查姓名:学号:班级:摘要:农民工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改革开放的进程而产生和不断发展,为城市繁荣、农村发展和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关键词:农民工、农村、制度、保障我在7月20日在我们村进行了有关农民工进城务工的调查,经过我的调查,我们村有92个人,共有34个人进城打工,超过三分之一。

这个比例很大,由此可见,现在进城务工很普遍,这是什么原因呢?农民为什么要进城?我认为其基本原因在于提高收入。

中国经济结构是典型的发展中的二元经济,即同时存在落后的农业部门和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部门。

那么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为什么会伴随大量的农民工进城的现象?因为农业部门生产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就是土地,而农业的性质决定在土地在生产要素中作为一种投入品,其投入数量是很难改变的(拓荒或者填海对土地数量的增加影响并不大)。

在土地给定的情况,落后的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必然是过剩的。

在城市经济中,土地并不是最重要的决定经济增长的要素,工业和服务业,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是资本,而且其增长是无限的。

这就决定工业和服务业的增长是农业劳动力通过结构转换进入城市并以此提高自己收入的唯一途径。

农民进城能够提高收入的另一个原因,除了既有的发展经济中的二元结构,决定只有城市才能提高收入这一基本道理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即在工业和服务业发展中的规模经济。

规模经济指,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有些机制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而且其提高幅度与城市规模有很大关系。

我今天讨论的很多问题的立论,根据新经济地理学(2008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克鲁格曼的研究领域)的总结,城市规模经济的来源主要有三:即分享(sharing)、匹配(matching)、学习(learning)。

分享指,经济发展中的部门(尤其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发展中总是存在固定的投资,如果规模越大,那么初始的固定投资就越被平摊。

在城市发展里的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也有这样的性质。

例如投资建厂需要平整土地,提供基本水电,建造厂房,如果生成规模越大,那初始投资就被摊薄。

从公共基础设施方面来讲,上海地铁线路不断增加,未来完全有可能成为地铁总长度最长的城市。

为什么我们建这么多地铁?其一是因为十多年前我们没有钱,另一原因在于现在上海的人口规模,分摊了地铁的建设成本。

当地铁达到这样的密度(城市市中心500米内必有地铁站),人的生活方式就会改变,人们很少开车,经济结构中的服务业发展也更加便利。

匹配既出现在生成部门,也出现在消费部门。

从消费部门来说,生活在上海,只要你有钱,天南海北的菜,都能吃到。

比如复旦周围就存在墨西哥菜。

但如果生活在中小城市,就不一定能吃到墨西哥菜,即使有开墨西哥菜餐馆的老板,也不敢单一做墨西哥菜,而选择做些混合的东西,这样就会导致不专业。

因此最高品质的服务,一定在最大规模的城市,因为每个生产者可以专业化,可以与消费者品味的多样性匹配。

我刚才讲第三个方面是Learning(学习),Learning里面又有两个小的道理。

你去看一个现象,现在,我们都说大学生找工作很难。

的确,大学生找工作很难,但是,你问问大学生,“他毕业后找工作想找到哪”,大家还是想找到北京、上海、深圳这样几个少数大城市。

为什么?你甚至告诉他(她),“你毕业后在大城市一个月的工资只有两千块(元),房租都要花掉一千块(元)”,他(她)还是要留在大城市,为什么?因为在大城市,他(她)预期到自己的收入增长的很快。

所以,他(她)的决策从整个一生的收入来考虑的。

那么,为什么大城市收入增长会比较快呢?你问大学生,大学生会告诉你“因为机会多”。

什么叫机会多啊?因为你收入增长了,你可以找不同的行业,不同的职业,你可以找不同的学习机会,你可以吸收各种各样不同的信息和技能,所以,你收入增长的就快!那么,这个就叫什么呢?这在我们经济学中,就称之为“干中学”,用英文来讲呢,就是“Learning by Doing”。

因为市场规模大了以后呢,做业务的机会就增加了。

所以,对农民来讲,他进城的出路,首先也是考虑要进大城市。

因为这里收入更高,机会更多。

这就是我要讲的农民要进城的第一个原因。

刚才我讲的是收入,第二个原因在那里呢?其实,就是为公共服务。

中国的公共服务的提供,有一个特征跟其他国家不太一样的地方,就是我们大量的公共服务的提供,包括社会保障、医疗、教育,是在地方财政的基础上建立的,中央财政对地方公共品的投入比重实际上是比较低的。

特别是在发达的地方,因为财政是可以自给的,所以,公共品的提供是以地方财政为主。

那么,这就造成中国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均等。

到了大城市以后,农民工可以分享这种服务。

那么,现在中国公共服务的提供,有一部分是与户籍挂钩的,比如说,教育和医疗,但是,仍然有很多公共服务无法与户籍挂钩,比如说,地铁、城市的绿地、绿化。

所以呢,在大城市里,由于公共服务的分享,也可以提高生活的质量。

那么,第三个角度来谈为什么农民要进城呢?我就要针对现在认识上存在的、我认为是误区的一些地方,也是大家现在讨论到农民工未来出路和中国城市化路径的时候经常会举出来的一些——我认为有误区的一些论证。

我一个一个来讲。

第一个,很多人认为,“改善农民生活,就要靠新农村建设”。

对于这个问题、这个观点的反驳,我是这样看的:新农村建设要搞,因为过去我们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太不够了,所以,要加大投入,特别是当大量的农业劳动力转出农村的时候,农村在养老、医疗公共服务,特别是教育这方面,的确有缺失。

所以,中央财政要加大投入,我认为这是对的。

但是,根据前面我讲的那些经济学道理,这不是解决农业劳动力的根本出路。

农业劳动力的根本出路,还是要进城,要通过城市的发展来解决农村的问题,要通过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来解决农业的问题。

由于相关的道理,我已经讲过了,我就不多说了。

第二个就经常用来阻碍农民工进城的说法是:“农民工现在进城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你看房子这么贵,不用说农民了,就连普通白领都买不起房。

”这件事情,不是说没有办法了,也不是说农民不要进城的道理。

因为中国今天的现状与很多具体的政策的失误有关系,是与公共政策的缺失有关系。

比如说,为什么城市建设用地供给的管理如此之严?为什么这种严格的程度是在东部,特别是在大城市,显得尤其的严?(土地供给管理)越严,大家越是预期房价要上涨,于是房价涨的就越快。

与此同时,政府在土地在转让过程中获得的大量财政收入,有没有投入相应的住房的提供?如果政府获得土地出让金能够投入相应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当然,这里插一句,我个人不太赞成提供经济适用房,应该提供公租房,市场价的公租房,或者是低于市场价的廉租房。

如果政府土地财政大量的投入这种租赁房的话,那么,买房子的需求就会相应的下来,房价就会得到有效的控制。

如果今天的许多公共服务不是跟户籍挂钩,特别是不是跟户籍的落户的地地方挂钩的话,比如说,教育,上小学、中学、幼儿园,搞个按片划分,你租房是没有用的,并且是把户籍落入你买的那个房子里的时候,你才能就近入学。

这些因素都是推高房价的。

再加上今天所实施的廉租房的制度,其实是不能被外地人所享有的,哪怕你在上海已经生活了十年了,其实你已经是上海认了,只要你没有上海户籍,你就不能分享这个廉租房的服务。

是因为这些原因,农民工在进城这个问题上才遇到很大的障碍。

所以,一旦到结婚的时候,就觉得在城市里呆不下去了,就要回家。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农民在农村里面所拥有的宅基地的使用权,到目前为止,是没有一个市场机制来客观评价其市场价值的。

如果存在宅基地使用权交易市场,来充分体现其价值,当农民工进城时,如果他决定这辈子我不再回农村了,就可以把这个宅基地得到的价值在城市里面安居——哪怕是买个小房子也好,租个房子也好。

我讲所有这些话的意思是说:是因为我们的政策出了问题,公共服务没有覆盖到农民,才使得他们进城的成本如此之高。

这样的话,我们应该是解决这些政策上的障碍,而不是就以此为借口说:农民不让进城。

第三个问题,就是很多人认为,而且凭直觉这句话肯定是对的,“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人口越来越多,每年新增人口都在20-30万之间,这样庞大的人口进来,上海当前已经如此拥挤,污染又严重”。

大家想一想啊!城市发展过程中,没有尽善尽美的。

世界上没有那个国家在城市发展、收入水平上升过程中,居然没有拥挤问题,居然没有污染问题。

只有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是拥挤了、污染了,再通过一定的政策去缓解拥挤问题、污染问题,而且事实上是可以做到的。

比如说,我前面讲到的,人越来越多了,就造路、造地铁。

当然,交通拥堵缓解了,人就又进来了,所以拥堵问题在大城市是难以得到彻底解决的。

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看到上海现在马路上开车都不堵车了,那你就更进来了吗!第四个认识上的误区,也是我们现在很多制定农业政策的官员经常讲的一句话,那就是“土地是社会保障”。

土地是社会保障,是在政策出问题的情况下,农民不得不有的一个选择。

如果当农民进城以后,在城市里面获得就业的同时,也能享受到和城市居民一样的社会保障的话,那他们为何还要拿土地当社会保障呢?所以,是制度出了问题。

与此同时,我们有很多人还认为,土地是社会保障,农民是不能失去土地的。

相应的一个推论就是,土地是不能作为一个资产来抵押的。

直到今天,在农村里面,土地不能被抵押的政策还没有得到突破,土地的使用权也不能当作一个抵押品。

我曾针对这个问题与农民探讨过他们的想法。

我到农村去调研,我问农民,你们现在觉得土地是应该可以抵押的,但是中央高层认为如果这样,你们把土地抵押之后就流离失所了,没有社会保障,你们认为是这样的吗?但是农民回答说,城里人也可能做生意做输,导致没地方住,为什么他们就可以拿他们买的房子去抵押呢?这个问题问的很好。

我们都把农民都当作智力有问题的人了,以为他们都不懂得怎么管理自己的资产,我们为什么不能把这个资产,大大方方的交给他们,让他们去管理呢?即便农民真在管理这个资产的能力上有问题,我们也可以去建设这个能力而不是像现在是通过制度、政策的扭曲来表明,农民不能拥有这个资产。

我认为今天这个政策的潜台词恐怕不是农民不懂得管理自己的资产,而是政府不愿意让农民拥有这样的资产。

据我所知,很多地方政府在做农民的工作的时候,都会说:“你要注意啊,你不是土地的主人啊!”所以,大家在报纸杂志上经常看到的那些流行的说法,恐怕都不是正确的,而是错误的,甚至是个借口。

第五个问题,很多人说,农民大量进城,城市失业就会很严重。

各位想想,是城市失业严重,还是农村失业严重?是大城市失业严重,还是中小城市失业严重?就算是城市有失业问题,我们把农民工限制在城市之外了,城市失业问题就解决了吗?我们一到春节,农民工大量回家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