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

合集下载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淮河是中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洞庭湖的出水河流,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

淮河干流流域面积广阔,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并且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淮河的生态环境遭遇了严重的破坏,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问题之一就是生态流量问题。

本文将对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一、淮河干流生态流量存在的问题1.水质差:由于长期以来对淮河的过度利用和污染,淮河水质严重下降,导致流域生态环境受到威胁。

2.生态流量不足:在干流上,水库拦河、引水、泄洪等工程建设使得流域中游水位上涨,而下游将出现生态流量不足或断流的状况,对下游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3.生态环境退化:由于上述问题加剧了河道流速、水温、水位等变化,导致了淮河干流及支流河段生态环境退化,鱼类数量骤减,湿地生态系统受到破坏,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丧失,草原干旱化等问题日益突出。

1.优化水资源配置:通过科学合理地调整淮河流域内水资源利用结构,减少人类直接干预对河道流量的损害,实现对生态流量资源的合理利用。

2.加强流域管理:建立健全流域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河道开发建设活动,加大对污染源头的治理力度,消除对淮河的污染。

3.完善生态流量释放制度:在淮河干流及支流的水工程中,增设生态流量释放设施,保障下游生态环境及生态文明的持续健康发展。

4.加强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淮河干流生态流量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淮河干流水情、水质及流域生态环境状况,为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保障提供科学依据。

5.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淮河干流生态流量保障的重要性认识,凝聚社会各界对淮河生态环境改善的共识和力量。

三、总结淮河的生态流量问题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只有通过对淮河生态流量的保障措施的全面实施,才能更好地保护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生态环境及人类的生存环境。

希望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共同关注淮河生态流量问题,携手推动淮河干流的生态环境改善,为后代子孙留下美好的家园。

浅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

浅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

OCCUPATION1372011 6浅谈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措施文/陶东旭 于雪美 李 鑫一、淮河水污染防治的状况“十一五”期间,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流域内II-III类水质断面数量显著提升,劣V类断面数量有所下降,流域水质总体改善。

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评价(河流断面总氮量不参评),2009年,86个国控断面中Ⅱ-Ⅲ类水质断面占24.4%,IV类占37.2%,V类占15.1%,劣V类占23.3%;全流域化学需氧量和氨氮平均浓度逐年下降,水质较“十一五”初期明显改善。

按照《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治污规划》的水质目标进行评价,2005 ̄2009年各年度水质超标率分别为85%、77%、77%、82%、85%,尚不能满足调水要求。

二、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存在的问题1.自然条件差淮河流域水资源并不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为883毫米,多年平均河川径流量为621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仅为全国的3.4%;坡降小,流速缓,水体自净能力差;闸坝林立,全流域有大小5000多个闸坝,大量水资源拦蓄后,水环境容量大为降低。

2.流域周边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淮河流域化工、造纸、饮料、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污染行业产值约占流域工业总产值的1/3,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流域工业源排放量的80%和90%,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

3.面源污染严重农业是淮河流域主产业之一,全流域约有耕地1333万公顷,占全国可耕地的1/8,化肥农药的粗放使用导致面源污染严重。

存在面源污染底数不清,面源污染的实质性控制措施缺乏等问题。

三、水污染防治措施探讨1.统一规划,明确责任建立健全高层次的协调机制,统筹运作,编制统一治理规划。

明确第一责任主体,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目标责任制,把淮河治污工作情况和辖区出境水质变化情况作为衡量该区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状况的重要指标,列入地方政府领导年度考核,逐级签订治污目标责任书,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淮河的水污染措施

淮河的水污染措施

淮河的水污染措施概述淮河作为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环境问题,淮河也面临着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为了保护淮河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水污染措施。

本文将针对淮河的水污染问题,介绍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并详细介绍当前采取的水污染措施,包括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的治理措施。

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淮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可以分为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两类。

1. 点源污染点源污染是指可以确定其污染源头的污染物排放源,一般包括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厂、化肥厂等。

在淮河流域,存在大量的工业企业和化肥厂,它们的废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中,导致淮河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2. 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是指难以确定具体污染源头的污染物排放,其主要来源包括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雨水径流和固体废弃物排放等。

在淮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是淮河水污染的主要问题之一,农田使用过量的化肥、农药,以及农业渗漏和农田灌溉引起的水土流失都会导致淮河水质受到污染。

淮河水污染措施为了减少淮河的水污染,相关部门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分别针对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进行治理。

1. 点源污染治理措施为了控制和减少工业企业和化肥厂的废水排放,相关政府部门加强对这些企业的监管,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并对违法排污企业进行处罚。

此外,政府还鼓励企业进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以实现废水达标排放。

2. 非点源污染治理措施为了减少农业面源污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农业非点源污染监测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规划,并定期对农田土壤和水质进行监测;•鼓励农民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引导农民采用有机农业和绿色农业的种植方式;•推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加强农田水利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以减少农业渗漏和农田灌溉对淮河水环境的影响;•强化农村环境管理,加大对畜禽养殖的监管力度,鼓励农民采取科学的养殖模式,减少畜禽养殖对水环境的污染。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一、引言淮河是中国的第五大水系,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也是中国的“七大河流”之一。

淮河干流流经安徽、江苏、河南三省,全长近1000公里,流域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产区和工业基地,同时也是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

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日益凸显,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

二、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的成因分析1. 水资源利用的过度淮河是华东地区重要的水资源之一,但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水资源的利用过度,致使淮河水量减少,进而影响了河流生态系统的平衡。

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城市供水等对河流水量的消耗,使得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减少。

2. 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近年来,为了防洪、灌溉、发电等目的,淮河流域的水利工程建设日益增加。

这些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减少了淮河干流的水量,还改变了河流的自然流动规律,使得河流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

3. 污染源的增加随着工业和城市的发展,淮河流域的各类污染源也在增加。

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都对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不仅使得水质恶化,还加剧了生态系统的恶化。

三、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的影响1.生态系统受损淮河干流水量减少使得河道干涸,湿地退化,湖泊水质恶化,严重影响了河流的生态系统,导致了许多物种的灭绝,破坏了生态平衡。

2.农业和渔业受损水资源的减少影响了农田的灌溉条件,对当地的农业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的恶化也导致了渔业资源的减少,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计。

3.生活用水受限河流水量减少还会直接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用水,给生活带来一定的困扰。

四、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的保障措施1. 建立生态补水制度政府应当建立起淮河干流生态补水制度,明确各级政府的责任,保证在适当时候对淮河进行生态补水,维护河流的生态流量。

2. 优化水资源利用政府应当加强对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推动工业和农业节水技术的推广,优化水资源的利用方式,减少对淮河水资源的过度消耗。

《淮河污染问题》课件

《淮河污染问题》课件

推行排污权制度
设立环保税
对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征收环保税,利 用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减少污染。
建立排污权制度,通过排污权交易市 场,促使企业主动减少污染物排放。
企业环保责任
投资环保设施
企业应投资建设先进的环 保设施,提高污染处理能 力,减少污染物排放。
实施清洁生产
企业应推行清洁生产,优 化生产工艺,降低能耗和 物耗,减少废弃物产生。
活品质。
02
淮河污染原因
工业污染
总结词
工业污染是淮河污染的主要原因 之一,主要来自沿岸重工业和化 工企业的排放。
详细描述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淮河流域 的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量 废水、废气和废渣的排放严重污 染了水体和环境。
生活污染
总结词
生活污染主要来自城市污水、垃圾和 粪便的处理不当,对淮河的水质造成 了严重影响。
培养环保行为习惯
在学校和社区开展环保实践活动,培养公众养成环保的行为习惯。
加强国际合作
共享环保技术和经验
01
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享环保技术和经验,共同应
对全球环境问题。
共同制定国际环保标准
02
参与制定国际环保标准,推动全球环境治理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03
加强国际合作,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研发环保技术
实施了一系列生态修复工程,如 湿地保护、水生生物恢复、植被 恢复等,提高了河流的自净能力
,改善了水质。
未来展望
持续推进污染源控制
提升污水处理设施效能
继续加强工业污染源的监管和控制,推广 环保技术和清洁生产方式,减少污染物排 放量。
优化污水处理厂的运营管理,提高处理效 率,降低排放标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淮河流域水体污染及其治理
一、淮河流域水体污染
1. 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江河系统,也是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

然而,由于工业污染和河流高速发展,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

2. 淮河流域的水体污染类型有食品废弃物、有机污染物、重金属、油类及其他化学污染物等。

这些污染物能够影响淮河流域的生态系统,并对沿江城市的人民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3. 淮河流域地区工业污染是导致水体污染的主要因素,其中有机污染物是工业污染中最具影响性的组分。

此外,其他因素如农村溢油、污水排放和人体污染也是水体污染的重要来源。

二、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治理
1. 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体污染,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立即推进产业改造,加快推进慢性污染源治理,加强淮河流域农村污水和污染物的分类处理,严格落实法律法规,尽可能拆除容易发生水体污染的沿江工业区和建筑物。

2. 保护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改善水质的有效途径也可以是开展源头污染控制、构建均衡、健康的环境友好型水利体系、强化淮河流域水体监测和污染治理及上游高效利用等措施。

3. 长期来看,要有效防治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除了严格落实各项法规政策外,更需要树立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念,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
体污染治理,形成良性循环,实现淮河流域水体污染防治及水资源节约综合管理工作。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

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论淮河流域水污染及其防治一、引言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水系之一,其流域面积广阔,地理位置特殊,被誉为“黄金水道”。

然而,近年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给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旨在探讨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防治策略,以期为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工业污染淮河流域的工业发展迅速,大量的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给淮河,导致水质恶化。

一些工业企业为了降低成本,将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道,这种不负责任的做法成为主要的水污染原因。

2. 农业污染淮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大量的化肥、农药未经充分分解就被农田吸收,最终流入淮河。

此外,农村直排污口的存在和农村生活污水的处理不到位也是导致农业污染的重要原因。

3. 城市污染淮河流域的城市化程度不断提高,城市污水也成为淮河流域主要的水污染源之一。

由于城市化进程紧追经济发展的步伐,一些城市在饮用水、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处理方面面临严峻的压力,导致城市污水处理不彻底,大量的污水直接排放入河。

三、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影响1. 生态破坏淮河流域水污染严重损害了生态环境。

水污染导致水生生物种类减少,栖息地破坏,生态链断裂,影响了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鱼类、垂钓等水产资源减少,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寡营养化等环境问题。

2. 健康危害淮河沿岸居民饮用水的污染直接威胁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由于水污染物中存在有害物质,比如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长期饮用这些被污染的水源,可能导致人们出现不同程度的水源性疾病,如癌症、肝脏疾病等。

四、淮河流域水污染的防治策略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的严重情况,应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1. 强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强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提高对违法企业和个人的处罚力度,加大对环境污染行为的打击力度,增强遵法意识,提高法律法规的自觉性和执行力。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

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与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研究淮河流域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存在着许多挑战。

为了实现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势在必行。

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难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淮河流域水资源的供给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

全流域的降水分布非常不均匀,且夏季多雨,冬季干旱,导致了水资源的季节性不均衡。

其次,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的利用率仍然较低。

传统的农业灌溉方式效率低下,造成了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为解决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综合治理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水资源的调配。

通过建设水库、涵洞以及水利工程,将湖泊和大江大河的水资源进行调度和利用,以便在干旱季节能够更好地供应水资源。

其次,要发展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用水的效率。

引进滴灌、喷灌等现代化农业灌溉方式,减少农业用水量,同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对农田浇水进行时间和定量的合理安排,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

除了水资源管理外,淮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需要得到综合治理。

淮河流域的水质和水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

水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工业排放、农业农药和家庭废水的不合理处理。

为此,应该加强环境监管,严格控制工业污染的排放,建立农田面源污染的治理制度,加强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运行。

此外,流域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还需要注重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湿地是淮河流域的天然水源涵养区和重要生态屏障。

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可以通过划定生态保护区和湿地公园,加强湿地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同时,在农业生产活动中,要避免对湿地的过度利用,加强对湿地进行科学管理。

综上所述,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是当下亟需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通过加强水资源调配、发展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环境监管以及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可以实现淮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流域的经济和生态安全。

淮河 污染 调研报告

淮河  污染 调研报告

淮河污染调研报告淮河是中国重要的河流之一,流经安徽、江苏、河南和山东等省份,是华东地区的主要水源之一。

然而,多年来,淮河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和人民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淮河污染的原因和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本报告将主要从淮河的污染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案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淮河的污染现状1. 水质污染严重:淮河的水质受到了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污水的严重影响,主要污染物包括化学物质、重金属和有机物等。

2. 河流生态系统退化:水质污染对淮河河道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破坏,导致鱼类、水生植物等生物资源减少,影响了当地的渔业和生态平衡。

3. 地下水污染问题:淮河周边的地下水也遭受严重污染,由于持续的化学物质渗入地下水层,导致地下水资源的安全性受到威胁,给周边城市和农田的用水带来了风险。

二、淮河污染的原因1. 工业排污:淮河流域的工业发展较快,许多企业存在排污不达标的问题,工业废水直接排放或通过排污渠道进入淮河,成为淮河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农业面源污染:流域内大量农田利用化肥和农药进行农作物生长,这些农业面源污染物随雨水流入淮河,导致水质污染。

3.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不完善:流域内的城市存在生活污水处理不完善的问题,污水未经处理或经过简单处理后,直接排入淮河。

4. 污染治理不力:长期以来,淮河流域的环境保护工作存在不到位的问题,相关部门对于工业企业和农田的污染治理监管不严格,导致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三、解决淮河污染的方案1. 加强污染源控制:加强对工业企业和农田的污染治理监管,严格排污许可制度,对不达标排污企业进行处罚,促使企业采取污染防治措施。

2. 提高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能力:推广科学施肥技术,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的种植模式,减少化学物质进入淮河的数量。

3. 加大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大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的投入力度,完善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城市生活污水经过适度处理后再排放。

淮河流域污染与治污分析

淮河流域污染与治污分析

淮河流域及其经济发展状况简介
正是由于淮河流域这样的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
所以淮河流域的环境问题特别严重
淮河污染概况及治理情况
淮河污染概况及治理情况
1.引起重视
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淮河 流域出现了水污染状况并日渐加剧。当时由于各种原因, 并未引起国家的足够 重视, 直至1994年7月发生震惊中外的淮河水污染事件, 方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 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1995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流域性水污染防治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 行条例》,为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
淮河污染概况及治理情况
1999年,国家在国债投资中,专门设立了“三河三湖”(辽河、海河、淮 河、太湖、巢湖、滇池)水污染治理国债专项,主要用于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
水主干管建设,辅以部分河湖清淤等综合整治项目。但据国家环保部门2004年
下半年统计,沿淮河四省“十五”计划中生活污染处理项目未动工率高达95%, 由于管道基础设施不健全,运营亏损,沿淮地区已建成的生活污染处理设施并 没有实际运转。
淮河治污困境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一)治污困境原因分析
1.政府的失位: “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现象还很普遍。一些地方赖以发展的企业多 是污染严重的重工业。在眼前的经济发展和未来的长远利益面前,地方政府 往往会选择前者。这很容易导致政府部门纵容企业的违法排污行为,导致了 淮河难治的局面。 2.缺乏长效的监管处理机制: 由于没有建立起排污的责任追究机制,光靠运动式的治理和应急性的法律 强制性规定,虽然在很短的时间内,关闭了一批企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是容易引起反弹,导致“死灰复燃”。
淮河治污困境的原因分析及建议
3.相关法律法规的操作性不强 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 我国已经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法规。与此同时, 执法却陷入 了低谷, 匆匆出台的法律法规难以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领域, 难以被认同、消化,最后 几乎变成了一纸空文。法律与社会严重脱节, 已经颁布的法律出现了严重超前和滞 后并存的现象。《淮河水污染防止暂行条例》就是激进立法的代表。 防治目标::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2000年淮河流域各主要

淮河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浅析

淮河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浅析

淮河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浅析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剧增,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扩大,水污染也变得日益严重。

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

居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引用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引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

因此,对于水污染的防治已成为各国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课题。

关键字:淮河,水污染,防治引言淮河位于我国中部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其流域是我国主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商品粮棉、能源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

本文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初步实现阶段性治理目标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现象,从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及工业、城市生活、农业等各个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污染及反弹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对策。

1 淮河水污染现状绵延千里、流经豫皖鲁苏四省的淮河,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遭到污染。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1995年8月8日,我国制定了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流域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

以此为标志,淮河治污拉开序幕。

淮河流域阶段性治理目标基本完成后,由于部分企业超标排污和关停企业死灰复燃,自2004年以来,其流域污染反弹加剧。

环保部门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测结果显示,安徽淮河流域设置的19个国控监测断面有13个处于超标状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上升势头。

而且2004年7月16日到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降下暴雨,沿途各地藏污闸门被迫打开,5.4亿t高浓度污水形成了长度为130~140km的污水团,奔流而下横扫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一带的水产养殖户遭遇了灭顶之灾。

淮河水污染部分图片2 淮河水污染原因一是部分工业企业偷排污水现象严重。

淮河水污染中部地区的挑战

淮河水污染中部地区的挑战

淮河水污染中部地区的挑战淮河作为我国重要的水资源之一,自古以来广泛应用于农田灌溉和居民生活用水,然而,近年来,淮河水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中部地区作为淮河流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许多挑战,如工业废水排放、农业非点源污染等。

本文将就淮河水污染中部地区的挑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工业废水排放中部地区工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工业废水的排放问题。

工业废水中的有害物质对水质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为解决工业废水排放问题,中部地区应建立健全工业排污许可制度,加强监管力度,对工业企业进行严格的废水处理改造,确保达标排放。

同时,还需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引导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进行转型升级,降低对淮河的污染压力。

二、农业非点源污染淮河流域中部地区农业面积广阔,农业活动成为水污染的重要源头。

化肥和农药的使用过量、不当施肥和灌溉管理不善等问题,导致了农业非点源污染的加剧。

为解决这一问题,中部地区应加强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提倡绿色农业生产方式,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

此外,建立农田水利建设,加强灌溉管理,合理利用水资源,减少农业用水量,降低农业对淮河的污染程度。

三、城乡生活污水处理城乡生活污水处理是淮河水污染中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中部地区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缺乏完善的污水处理设施,导致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淮河中。

因此,中部地区需要加大对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的投入,完善农村污水处理系统,确保农村生活污水的规范处理。

同时,城市地区也要加强污水处理厂的管理和运营,确保城市生活污水的有效处理。

四、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除上述措施外,中部地区还需加强公众的水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居民对水资源的重要性和脆弱性的认识,培养公众的环保意识。

同时,加强对环保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以法律手段保障淮河的水质安全。

综上所述,淮河水污染中部地区面临诸多挑战,但这可以通过加强监管力度、推动结构调整、推广绿色农业、加强污水处理等措施得到缓解。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与治理策略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与治理策略

淮河流域水污染成因与治理策略摘要: 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原因是多方面的。

当前,有效开展水污染防治、保障流域的水安全,是淮河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本文在概述淮河流域水污染状况,深入分析成因的墓础上,从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思路和具体措施入手,初步探讨了未来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对策。

关键词: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Abstract: Huaihe River water pollution problem a long time, for many reasons. At present, the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of pollution control, protection of watershed water security, economic and social Huaihe River Basin is an urgent requirement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is paper, an overview of water pollution in Huaihe River Basin,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the grave basis, from the Huai River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to start thinking and concrete measures, discussedthe future of the Huaihe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Control.Keywords: Huaihe River Basin, water pollu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引言淮河是我国最早进行“三河三湖”水污染综合治理的重点河流之一。

淮河流域污染与治理资料

淮河流域污染与治理资料

淮河流域污染与治理资料淮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流域之一,承载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众多的人口。

然而,长期以来,淮河流域面临着严重的污染问题,给当地的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淮河流域污染的现状工业污染是淮河流域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流域内分布着众多的化工、造纸、印染等企业,这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排放出大量的废水、废气和废渣。

一些企业为了降低成本,违规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污染物,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空气质量下降。

农业面源污染也不容忽视。

在农业生产中,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使得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和农药残留随着雨水和灌溉水流入河流,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土壤污染。

此外,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一个重要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流域内人口不断增加,生活污水排放量日益增大。

而一些地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处理能力不足,导致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进一步加剧了淮河流域的污染。

二、淮河流域污染带来的危害淮河流域的污染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水质恶化导致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减少。

河流的自净能力下降,生态系统失衡。

同时,污染也对居民的健康构成了威胁。

饮用受污染的水源容易引发各种疾病,如消化道疾病、呼吸道疾病等。

长期生活在污染环境中,还可能导致癌症等重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

再者,淮河流域的污染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污染使得水资源的利用受到限制,影响了工农业生产。

一些高污染企业被关停整顿,导致经济增长放缓。

同时,为了治理污染,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增加了经济负担。

三、淮河流域污染的治理措施为了治理淮河流域的污染,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

首先,加强了环境监管力度。

严格执行环保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实时监控流域内的环境质量。

其次,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淘汰落后产能,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淮河水污染现状以及防治与改善探讨

淮河水污染现状以及防治与改善探讨

淮河水污染现状以及防治与改善探讨摘要:多年来,淮河水污染不但成为了国家领导也成为了平民百姓的关注焦点, 本文回顾了淮河水污染问题及防治成果,并且介绍了水污染现状及问题,最后提出了一些水污染治理的建议。

淮河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地处中原腹地,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是中国的七大流域之一。

全流域面积27万km2,占全国面积不到3%,却拥有人口1.5亿,耕地面积1300多万hm2,均占全国总量的1/8。

15年前,养育着中国1亿5千万人口的淮河,曾经发生特大污染事故,干流形成的污染带长达70公里,造成损失上亿元。

对这起事故的清理,揭开了淮河治污的序幕,我国政府第一项大规模污染整治工程由此开始。

但经过15年的时间,淮河水污染依然存在。

1水污染问题回顾及防治成果过去,淮河流域山清水秀。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江淮熟,天下足。

”这样古老的歌谣都是描述江淮流域的美丽富饶。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淮河流域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流域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最终分别在1989年、1992年、1994年爆发了全流域特大污染事件,而支流的污染事件层出不穷,有这样一首歌谣反映了淮河水质变化的过程: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洗衣灌溉,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

3次重大污染事故充分揭示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编制的思路随着对水环境保护工作认识程度的不断加深而逐渐调整。

淮河水污染治理始于1994年,国家将治理淮河污染列为治理“三河”、“三湖”之首。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淮十年来,沿淮四省采取了结构调整、工业污染防治、污水处理厂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

总体上看,沿淮四省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情况下,淮河流域排污总量有所下降,水质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过去淮河流域高速度的污染趋势得到初步遏止,十年淮河治污成效明显。

2水污染现状与问题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距离国家计划治理目标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

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第一篇: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淮河污染情况及其治理方案摘要: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主峰太白顶,流到安徽正阳关骤然变为一条宽阔的主干流,形成“七十二水归正阳”的奇观。

淮河全长约一千公里,流经河南、安徽、山东到江苏入海,流域面积为18.57万平方公里,是匍匐在祖国心腹地带的一条大河。

淮河是哺育江淮儿女的母亲河,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

但是,近年来淮河污染情况日益严重,成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之一。

淮河何以成为如此难治理的河流? 为什么淮河最难治理?治污工程举步维艰,淮河水变清真的难容乐观?美丽的淮河,何时再现碧水清风? 关键词:淮河水污染与治理治理方案前言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

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

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中国现在多数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日常生产生活活动,同时也违背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其中在中国淡水资源中占重要地位的淮河,近年来水质污染特别严重,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再度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据说早在10年前,我们国家就启动了淮河流域的污染综合治理工程。

按理说,这10年来的治理,应该能够还我们一个较为清洁的淮河。

可是前不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却在全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会上表示,当前淮河水污染依然相当严重,有超过一半的地方水质达不到要求。

淮河流域水质保护中的问题及建议

淮河流域水质保护中的问题及建议
2 . 省界 河 流水 质 污染
淮河流域主要位于安徽、 江苏、 河南及
山东四省部分地区 , 通过加强水污染 的防治和监督等合理 理 相结合 的水 资源保 护工作 的转变 ; 流域面积达 2 7万 k m 2 o
2 0 0 0 年2 月, 按 照水利 部《 关 于在全 涉及到众多 省际河流 , 易产 生上 、 下 游省
2 0 0 9年 1月

苏鲁交界邳苍分洪道先后两次发生砷 污染; 造成 了 7月 严重的环境影 响和 经济损失 企 业 非 法排 污 所致

2 00 6
2 00 7 2 00 8
2 0. 4
2 6. 8 3 1. 9
21 . 1
25 . 5 21 . 3
5 8. 5
年 度 I I I 类 及优 于 I u类 I V 类 v 类及 劣 v 类
1 9 95 2 0 03 2 00 4 2 00 5 9. 1 1 6. 4 26. 2 26_ 3 15 . 6 1 9. 5 26 . 9 24 . 1 75. 3 6 4. 1 4 6. 9 4 9. 6
情况 、 新挑战 、 新变化。因此 , 做好淮河 产 。 近年来 , 随着政府职能部 门环保力 酸盐指数及总磷等监测项 目上 ,需要加
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任务艰 巨。
二、 淮河流域水 质保护 问题
度 的加大 ,淮河 流域水资源保护工作 大监测力度 。部分省 界河 段监测结果仍 的深入 ,大范围的水 污染事故 明显降 然难 以稳定在规定 限值 内。流域省界河
2 0 0 7 年 7月 江 苏省 沭 阳县 水 源 地 污 染 , 城区2 O万人 断 水 ; 疑 为 山 东省 过 境 污 水 污 染 2 0 0 8 年 1 1月 大 沙河 砷 污 染 致 河 水砷 浓度 超 标 8 9 9 倍, 1 0 0 0余 万吨 河 水 被 污 染 ; 企 业 非 法 排 污 所 致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

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分析及保障措施一、问题分析淮河是我国重要的江河之一,其干流流经安徽、江苏两省,是这两省的母亲河。

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水资源利用和水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

在这一背景下,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备受关注。

1. 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由于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水资源的需求量一直较高。

为满足农业灌溉、城镇供水、工业生产等多种用水需求,人们对淮河干流进行了大规模的水资源开发和利用。

这种情况导致淮河干流的流量受到了严重削减,进而威胁到了江河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2. 生态环境退化加剧淮河干流的生态环境一直处于恶化状态。

其主要表现在河道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遭受破坏等方面。

由于流量减少,淮河的水质恶化,生态系统遭受破坏,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3. 生态流量缺乏保障目前,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保护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中,生态流量保护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障,导致淮河生态流量保障工作的落实力度不够,进而无法有效地保障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

二、保障措施为了解决淮河干流生态流量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保障措施,以保障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保护淮河的生态环境。

1. 制定相关政策法规,明确生态流量保护责任政府部门应当对淮河干流的生态流量保护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来规范和保障生态流量。

明确相关的生态流量保护责任,加强对生态流量保护工作的监管和督促,推动生态流量保护工作的落实。

2. 加强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要加强对淮河水资源的管理,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尽量减少对淮河干流的水资源开发对生态流量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地进行水资源开发利用,可以有效地减少对淮河干流生态流量的影响,进而保障淮河的生态流量。

3. 加强水环境治理,改善淮河水质加强对淮河水环境的治理,改善淮河的水质,是保障淮河的生态流量的重要途径。

江苏淮河流域水污染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

江苏淮河流域水污染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

江苏淮河流域水污染环境保护的迫切需求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水资源日益成为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中的首要问题。

然而,水污染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使得水资源成为了一项紧迫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

江苏淮河流域作为中国七大河流流域之一,其水污染问题异常突出,迫切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以保障人民的生存与发展。

一、水污染问题严峻江苏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地理环境复杂,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

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工业发展、农业排污和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水污染问题逐渐显现。

严重的水污染不仅危害生态环境,也直接影响人民的生活和健康。

目前,江苏淮河流域的水体中存在大量的重金属、有机物质和化学物质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都具有严重的危害。

同时,水污染也给沿岸地区的渔业、农业以及水生态系统等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给区域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

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必要性江苏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必须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首先,水是生命之源,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保护水资源,保障水质安全,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其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要素,只有保护好水资源,才能够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且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

最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也是政府责任的体现。

作为国家的行政管理机构,政府有责任和义务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大对水污染的治理力度,为人民提供一个安全、洁净的生活环境。

三、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的措施为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解决江苏淮河流域水污染问题,我们需要采取几方面的措施。

首先,加大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只有人们都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地维护环境,才能够使环境保护工作发挥实效。

其次,加大投入,加强水污染的治理和处理工程建设。

通过加强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改善水质,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的探讨李小栟北京工商大学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北京(100037)E-mail:lix543@摘要:论文运用环境经济学的相关原理,探讨了目前淮海流域的水污染防治问题。

论文试图对淮河流域水质受到污染的问题进行经济学解释,并试探性的进行了相关对策分析,最终获得了以下结论:水资源具有经济学中的不可分拨的属性;水资源的不可分拨性使其不可避免的受到外部性的影响,这是造成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内在原因;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是消除外部性的有效手段和方法;通过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制度,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淮海流域水资源资产管理公司,代表国家行使流域内水资源的经营、管理和监督权利。

关键词:外部性,产权,可交易污染许可证,水环境容量中图分类号:X31.引言淮河流域是我国七大流域之一,以废黄河为界,分淮河及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有京杭大运河、淮沭新河和徐洪河贯通其间。

淮河流域包括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40个地(市),181个县(市),总人口为1.65亿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11人/km2,是全国平均人口密度122人/km2的4.8倍,居各大江大河流域人口密度之首。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淮海流域水质的恶化问题日趋严重。

有资料显示[1],至上世纪90年代中期,对淮河流域280个断面,选择亚硝酸盐、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BOD5、总砷、总汞、六价铬、总氰化物、挥发酚、氨氮十项指标进行评估,上述十项指标有五项严重超标(超V类),超标断面个数依次为高锰酸盐指数(130个)、氨氮(128个)、溶解氧(85个)、BOD5(39个)、挥发酚(27个),而且在枯水期和平水期超标均较严重。

其中一级支流中52%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二、三级支流中70%的河段内水质为超V类。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规定,超V类水域为丧失使用功能水域。

在这种情况下,1994年国务院责成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和豫、皖、苏、鲁四省人民政府编制《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

根据在超标因子中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尤为突出,反映有机污染负荷过大,从而导致淮河水质黑臭的现状,规划选取了化学需氧量(COD)为淮河水污染防治主控因子,并按照到2000年12月31日确保淮河水质变清的总目标,分阶段实行排污总量控制,即到1997年实现全流域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为89.0万吨,到2000年实现淮河水体变清,全流域最大允许排污总量COD为36.8万吨。

2004年10月23日、24日,国务院在安徽蚌埠召开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现场会上宣布,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十年淮河防治政府总计投入193亿。

然而仅在三个多月前,即2004年7月间,由于淮河中上游及各支流水闸开闸泄洪,在淮河干流形成长达150公里的污染团,造成了自1994年以来淮河干流最大的污染。

显然,淮河防治十年来所取得的阶段成果并不足以在我国环境保护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曾经寄希望于与欧洲莱茵河和泰晤士河治理相媲美的梦想未能成真,淮河主要干流、支流的水质状况并未有明显的改观。

那么,这一结果究竟是资金投入不足,还是当初规划制定欠妥,亦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呢?2.对污染原因的探讨2.1 水环境容量资源的概念水资源是一种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资源,它既是资源的提供者,又是废物的接受器。

一方面,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和文明之源——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与河流密不可分,不仅为人类提供基本生活资源,而且还提供农业灌溉资源、水力水能资源、航运交通资源等。

另一方面,水体本身还具有环境容量资源。

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即水环境对污染物的承载能力(carrying capacity)[2],超过水体的承载能力便会造成污染。

水环境容量资源的存在,为经济的增长、社会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合理的利用水环境容量资源,经济便能持续的增长;如果排入水环境中的污染物超过水环境容量,那就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而最终制约经济的增长。

2.2 外部性问题对水环境容量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了目前淮河流域水污染现象依然严重。

我们不难列举诸如工业结构不合理,环境治理资金不足,环保机构不健全,执法不严等原因,这些也的确是造成淮河污染现状的部分原因,但仅是外在原因。

自然资源为经济系统提供基本的能源和原材料,在经济学领域具有特殊的属性。

水资源在经济学中的这种属性—不可分拨性,为我们揭示了造成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内在原因。

从环境学角度,自然资源分为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

水资源属于可补充但不可再生资源(Replenishable but Depletable Resources)。

从经济学角度,自然资源的首要属性是可分拨的(appropriable)资源和不可分拨的(inappropriable)资源[3]。

可分拨的资源的所有者可以获得资源的全部经济价值,在运行良好的市场竞争中,可分拨的资源往往能够等到合理的定价和有效的配置。

不可分拨的资源是一种对个人免费而具有社会成本的资源,以经济学中的另一个概念来解释就是所谓的外部性(Externalities)——对他人产生有利(外部经济)或不利(外部不经济)的影响,但不需要他人对此支付报酬或进行补偿的活动。

显然,水资源就属于不可分拨的资源,而对水环境容量过度需求所造成的污染行为就是一种外部不经济性的活动。

可以想见,在淮河流域某断面的企业将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段内,污染了下游人们原本可以用来生活和灌溉的河水,这些企业使用了稀缺、干净的河水,却没有因为河水遭到污染而给下游的人们以任何的补偿,从而产生了外部的不经济,而将这种外部性延伸到全流域,便造成了目前整个淮河流域的严重污染问题。

由于市场经济竞争性的存在,在不受外界约束的情况下,每一个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宁可污染环境,也不愿安装昂贵的污染处理设备,或者即便出于某种考虑安装了处理设备,也不运行或减少运行次数。

这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个企业采取利他主义的态度,对污染物进行处理排放或干脆减少产量以减少排污量——减少污染,消除外部不经济性,那么该企业就会因此而增加生产成本,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

如果成本增加到足够高(如污染物达到零排放——外部性彻底消失),企业甚至会破产。

而根据达尔文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理论,任何企业都不会从主观上为了减少污染而增加产品成本,这就是所谓的污染博奕理论。

调查研究显示[4],淮河流域各地区利用当地资源优势(恐怕也包括水资源优势)建立了相关产业,形成了以造纸、制革、化肥和酿造(“四大家族”)等为主体的支柱产业,但多属于技术含量低、消耗高、污染严重的行业,承担了流域内70%以上的COD污染负荷。

对于这些流域内污染的重要贡献者来说,也许并不理解“不可分拨性”、“外部性”或“污染博奕”等经济学术语,但这并不妨碍他们为追求自身利润的最大化而对水环境容量的过度追求。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正是由于水资源(确切的说是水环境容量资源)的不可分拨性,就必然导致了其外部不经济性——淮河流域目前严重的水污染现象。

也就是说,淮河流域的水质受到严重污染,在无外界干预的条件下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

2.3 产权问题那么是不是说在面对淮河流域目前严重的水污染问题面前就无能为力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而且也必须是否定的。

应该认识到,造成污染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内因是主要矛盾,外因是次要矛盾,分清了主次,也就从方法论的高度为我们解决问题指明了方向。

目前被普遍接受的而且被理论和实践证明的观点:完善的市场是使资源获得最有效的配置的手段。

对环境资产而言,所谓外部性不过是不完全市场的一种经典的案例,人们无法通过市场或某种交易制度来为获得的外部收益付费(外部经济),或者因为带给别人外部成本而向他人支付补偿金(外部不经济)。

而要避免不完全市场出现的关键在于建立界定明确的产权制度[5]。

有效的产权制度要求产权的拥有者可以转让这种权利,控制它名下的资源,并对处理这些资源享有一切收益,承担一切成本,即可转让性(Transferability)、强制性(Enforceability)和排他性(Exclusivity)[6]。

而产权指的是就是这样一系列关于所有者使用资源或资产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

在法律上,产权可以属于个人也可以属于国家。

对于产权界定明确的资源的所有者来说,他们有强烈的动机来有效的利用这些资源,因为对这些资源的浪费也就意味着他们自身经济利益的损失。

由此可知,通过建立适当的产权制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外部性导致的扭曲。

但是另一方面,对于某些自然资源而言,即便具有所谓的产权,但仍然无法消除其外部性,这类资源可称之为“公共产权资源”。

如果在法律上每一个人都有权使用某项资产,但是其中一个人去使用就会影响其他人的使用效果,那么这种财产就称为共同财产,它失去了产权赋予的“排他性”和“强制性”,具有非排他性和竞争性。

于是每一个人就会有动机在其他人从该项资产中获益之前尽可能的汲取它所能带来的好处,而最终就可能过度的使用了该资产,导致所谓的“公地的悲剧”[7]。

在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三条第一款中的规定,“水资源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即水资源是一种“公共产权资源”。

国有产权、公有产权在法律上是明晰的,但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常常又是模糊的:某项财产“如果属于每一个人,它也就不属于任何人”。

在向市场经济逐步转型期间,淮河流域目前严重的水污染问题—外部性问题的经济根源在于对其水资源的产权明确界定上,如何使法律产权与实际产权二者的双明晰化和一致化得以实现。

表面上,淮河流域的水资源的产权属于国家所有,也就是全体人民所有,但实际上它又不属于任何人、企业或是某级的地方政府,因为无论是其中的任何人、企业还是各级地方政府都不能完全意义上的代表国家和全体人民。

这种实际产权界定的不明确性,或所谓的产权虚置现象所造成的结果就是:任何企业都有权向淮河内排放污染物,而任何个人或地方政府都无权对这种排污行为予以干涉或要求补偿,从而使其成为一种具有开放使用权的共有资源,最终造成了目前严重的污染问题。

由此可见,不尽快对淮河流域水资源建立明确的产权制度,就无法有效的消除外部性,也就不具备从根本上改善目前恶劣水质的条件。

3.相关的对策分析通过经济学的分析与推理,淮河流域水质受到严重污染的原因,似乎可以理解为缺乏一系列完备的私有产权。

即当“公地”的产权明确地落实到具体的自然人和法人时,法律产权与实际产权二者的双明晰化和一致化便得以实现,此时外部性—污染问题就可以通过经济手段得以解决。

但是,具有公有性的资源界定明确的产权体系并非仅仅是简单的私有化能够解决的,即便是在市场经济和私有化程度相当高的西方社会,对于类似水资源的公共性环境资产的产权界定也存在许多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