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草书特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草书“绞转”笔法与“断点”的关系

庆旭

摘要:

在草书实践中,其根本大法为“绞转”笔法。但“绞转”笔法与各种辅助笔法关系密切,其中,“断点”作用重大。它的恰当运用,能使作品具备鲜活气息,畅而不堵,布局通透。关键词:

“绞转”“断点”

文/庆旭

内容提要:在草书实践中,其根本大法为“绞转”笔法。但“绞转”笔法与各种辅助笔法关系密切,其中,“断点”作用重大。它的恰当运用,能使作品具备鲜活气息,畅而不堵,布局通透。

关键词:“绞转”“断点”

线条是书法的核心。

从某一侧面可以说书法是一门线条的艺术,确切地说是一种特殊的、能够表情达意的线条艺术,

不管应用于何种字体,此特征都存在。当然因具体体势的不同,其线形、线性特征也是不同的——楷书有楷书的线条特征,其注重对端点的处理,对运笔过程的提按顿挫的处理;隶书的蚕头雁尾、一波三折;行草的形态上更加丰富多变、规律性相对弱化等等。

线条的表现手段是由各种要素组成的,如笔法、工具、主体情性等等,主要是笔法,是书法之所以为法的桥梁,只有通过该桥梁,书法才能得以生存。在各种笔法中,每一种笔法都担负着与自身对应的任务,行使其应有的功能,从而表达一定的审美要求。对于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论是从古代的多以比喻、联想等手法来获得感性认识的富于历史和民族特色的书论模式,还是现当代,一些学者以开放的思维观念,如从西方的构成原理或动力学等科学方面伸发,构建新的理论模式等,一直没有停止过。

“绞转”笔法作为书法用笔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地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展示其无穷的审美精神。一般来说,“绞转”多在篆隶中使用,圆转而行,富于弹性,有厚重的体积感。草书中使用“绞转”笔法,能使快速流转的线条不飘浮,入木三分,坚实有力。古人书论中,虽然很少对“绞转”作名词上的解释,但与“绞转”笔法相关联的用笔技巧多有存在。不过,作为技巧的具体可行的操作步骤与其内在构成原理,古人鲜有论及。更多的是对类似笔法所产生效果的形象比喻,如钟繇《用笔法》中有:“岂知用笔而为佳也。故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点如山摧陷,摘如雨骤;纤如丝毫,轻如云雾。”(1)诸如此类。

“绞转”笔法不论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是构成草书生命的第一要素。通过这种笔法,各种盘绕线条的有机组成才能成为可能。但在草书实践的笔法体系中,“绞转”虽是主流但并不能代表一切,它无

时无刻不与其它笔法要素发生关联,如与“断点”之间的关系。首先提出“断点”技法的原因是草书的流畅在大众视野中多根源于连绵不绝的线条递接的客观存在。显然这一认识是有很大局限的。

“断”的含义很复杂,最主要为“截开”的意思。《说文·斤部》:“断,截也。”《释名·释言语》:“断,段也。分为异断也。”两者的解释可延伸理解为:长形的物体从中部分开,如截断、断线的风筝、断面等;也可理解为:停止、不继续,如断流、断续、断片等。这恰恰是我们在书法创作实践中需要理解和运用的。在书法中,特别是草书中的“断点”可以是客观一条长线中的截断点,也可以是字组连缀的分段点。这个截断点、分段点何时出现,在整个作品中出现的频率,具体分断点的间距是否需要变化,变化多少为宜等都是大有文章可做的。

一、“断点”的作用与方法

在产生的效果方面,“断点”是线条与点画的关系。草书实践中,连绵线可增其流动华美,但一味缠绕,易使人眼花缭乱,视觉疲惫。解决的办法是加入“断点”。

这种“断”,是具体“形迹”上的不连贯,但其中的内势却呈现着连绵不断的递接关系,所谓“笔断意连”“笔断势连”“笔断气连”“笔断神连”等等,皆谓这个效果。这种“断”势,有几个方法都可以达到:

一是上下之间笔画的故意不连,此法较为简单,也让人有一种理所当然的感觉,不足为奇。此处所谓的上下笔画,可以是单字内部的相互笔画,也可谓上下两个字之间的相互笔画(章草不需要顾及上下两字之间的这种关系,因为它个体属性不需要字字相连)。当然相反在需要讲究气脉贯通的一些行书,甚至行楷中,有时则是通过这种客观不连而主观要连的处理方法来达到预期效果,那是另外一回事。

二是穿插适当的点画(彼此不连的笔画),可使作品产生透气感,有松动明快的效果。有两种方案:其一,本身在规范的草法中已经存在一些断点,不加连带;其二,本身的草法是一条连绵线,但可以通过“破草法”,即在草书作品中加入一些行书字的写法,当然这种行书字切不能孤立存在,要注意与周边草书要素完美结合才不觉突兀,“突兀”会阻碍草书的气脉贯通。如果结合的得好,则大大增加了单字中点画的数量,常能产生另外的奇趣。从结体和章法上看,这种独立的点画渗入,使单字内部的线条组织更加秩序井然,意境空灵。由此而成的通篇布局呈现出一种清新明快,通畅爽朗的艺术气氛。包世臣((艺舟双辑》云:“世人知真书之妙在使转,而不知草书之妙在点画,此草法所为不传也。大令草常一笔环转,如火筋画灰,不见起止。然精心探玩,其环转处悉具起伏顿挫,皆成点画之势。由其笔力精熟,故无垂不缩,无往不收,形质成而性情见,所谓画变起伏,点殊衄挫,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也。后人作草,心中之部分既无定则,毫端之转换,又复卤莽,任笔为体,手忙脚乱,形质尚不备具,更何从说到性情乎!盖必点画寓使转之中,即性情发形质之内,望其体势,肆逸飘忽,几不复可辨识,而节节换笔,笔心皆行画中,与真书无异。”(2)

二、连断关系的时代流变

在具体的连断之间的关系上,要根据作品所追求的艺术风格进行合理的排列组合变化。

1.汉代草书

汉代草书存在两条明显的发展脉络,一条是由隶书而来的单字独立,字字不连的章草样式;另外一条则是今草模式。在今草中,对单字草法的严谨性讲究较多,如转折提按、线条的走向角度等,还没有

把更多的目光转向对线条表现力,特别是上下连缀所造成的气氛的潜质的开发。线条在单字内部的穿插异常精准,对线条的力度控制也很到位。在字字相连方面,多为两字连。笔势的呼应更多的是自然过渡,没有为达到某种艺术气象所进行的一些技巧处理。

2.晋代草书

晋代草书的连接方式多为两字、三字连,很少四字连,如果是四字连,又有连——断——连、断——断——连、连——连——断等多种形式。赵宦光《寒山帚谈》云:“晋人行草不多引锋,前引则后必断,前断则后可引,一字数断者有之。后世狂草,浑身缠以丝索,或连篇数字不绝者,谓之精练可耳,不成雅道也。”(3)在王羲之《十七帖》和一些草书意味较浓的尺牍作品中,除了本身构字所需的连接或断开外,作者常常采取别具一格的线条推进方式,如加强字内断,字外连的个人特色,使观者顿觉新奇。这种连缀方式对明末的王铎影响至深。

3.唐代草书

唐代草书与汉代相似,也呈两条线索发展,一是以孙过庭、贺知章为代表的小草系列;一是以张旭、怀素、高闲为代表的大草(所谓狂草)系。不管是小草还是大草(尤其是大草),唐代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小草方面,孙过庭一变王羲之的典雅醇厚为劲健犀利,加强了书写意识和表现效果,加快了书写速度。线条的连缀方式多为字内连,少数两字连。行气的流贯很大一部分通过字形的大小斜正收放来完成。大草方面,张旭和怀素稍有不同,主要是怀素的连接线与主笔相差不大,多以实线为主,有单调之嫌;张旭在线形变化上更加丰富。

4.宋代草书

当然古人的种种连缀方式,有字体演变上的风格意义和审美追求,也有文化层面的历史规定,“自唐以前多是独草,不过两字属连。累数十字而不断,号日连绵、游丝,此虽出于古人,不足为奇,更成大病。古人作草,如今人作真,何尝苟且。其相连处,特是引带。……而未尝乱其法度。张颠、怀素规矩最号野逸,而不失此法。近代山谷老人,自谓得长沙三昧,草书之法,至是又一变矣。”(4)黄庭坚《诸上座帖》中对线条连接时的节奏处理又出一奇,主要是其时间的停顿对矫正笔形和连续绞转有足够的铺垫,所以他的线条韵味在狂草书家中别具一格。

5.元代草书

元代草书风格亦可分为鲜明的两条,其一是以赵孟頫为代表的复古主义;其二是以杨维桢为代表

的锐意改革者。前者在线条连带上一如大王,极尽流畅之势,只是相比于有汉魏碑意内质的王羲之线条来说,赵孟頫滋润华美的线条时有飘浮滑软之嫌;杨维桢的生硬执拗极具个人特色,其引带之线扎实有力,有着意刻画之感,取法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6.明清草书

明清时代因宣纸制造日益兴盛,高大宽敞的居室建筑为艺术家才情的表现和展示提供了物质帮助,非常适宜情感宣泄的大草模式的连断关系呈现出新的时代特色,即所有艺术手段似乎都在为一个目标服务,那就是对气势的偏爱和尽情讴歌。其连接方式多为两字、三字、四字连,有时更多。作为气势表现的一个元素,构字线与连接线有时候分的并不清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