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东地区服饰中的纹样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外今辽宁省境的辽东都指挥 使司及所属二十五个卫、两个州 亦属山东布政使司管辖。山东省 在明代共Baidu Nhomakorabea92县。
明时期山东地区的势力范围
二、“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明时期山东地区的移民波动
• 山东服饰文化至今,因移 民、交通、外出谋职等原 因,不断发生地域间的交 流,对其服饰产生了巨大 的影响。明初推行“移民 就宽乡”的民垦政策,当 时山东许多县被列为“宽 乡”,从洪武二年到永乐 年间大批移民由山西迁至 德州、滨州、聊城、泰安 、菏泽、济宁一带,其中 一部分又由滨州一带东迁 。这样,山西移民几乎遍 布山东各地,“问我祖先 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 ”这首歌谣在山东二十几 代人中间流传。
中国服装史
THE CHINESE CLOTHING HISTORY
——山东地区明代服饰文化
(1368年——1644年)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
明明明明明明明明明明
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代
山山山山山山山时山山
目 东 东 东 东 东 东 东 期 东 东
地地地地地地地文地地
录 区 区 区 区 区 区 的 化 区 区
• 背子:背子样式继承宋代,到明代流行更广,基本样式同宋代,一般有合领 和对襟两种。
五、服饰的深层寓意 ——明代山东地区的服饰纹样
5.1 总体概况
明代纹样中当属吉祥纹样的运用,几乎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吉 祥纹样所表达的“富贵寿喜”四字概括了明代市民文化的追求及审美趣味, 如今,吉祥图案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认知民族精神旨 趣的标志之一。
• 直掇或直身:右衽、大袖的宽敞袍式,继 承宋代式样,背间中缝直通到底 ,明时 僧道亦服。明初儒生服直掇,又称蓝袍。 市井富民,着衣颜色只许用黑、青。百姓 穿青布棉袄,白布裤。
4.3 明代山东地区女子服饰
• 明代山东地区妇女服装,主 要有衫、袄、霞帔、褙子、 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 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 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 。命妇的礼服有凤冠、霞帔 、大袖衫及褙子组成。与唐 代女装不同的是,明代女装 风格修长、窈窕、同样有着 变化极丰富的衣服式样。
5.2 明代山东地区的动物纹样
• 明代服饰中常见的动物图案有狮子、虎、 鹿、仙鹤、孔雀、锦鸡、鸳鸯、喜鹊、鲤 鱼、鲶鱼、蝴蝶、蝙蝠、蝴蝶、蜜蜂、螳 螂、以及龙、蟒、斗牛、飞鱼、麒麟、凤 凰等。
• 狮子用在品服补子上表示官位等级,狮子 滚绣球象征喜庆。虎口衔艾叶是用于端午 节镇压五毒的。仙鹿、仙鹤表示长寿。孔 雀、锦鸡象征地位。鸳鸯象征婚姻美好。 喜鹊为七夕应景花样,与梅花相配为喜鹊 登门。象征喜报新喜。鲤鱼跳龙门寓意科 举得中,鲤鱼系飘带则为八吉祥纹样之一 。鲶鱼、鳜鱼象征丰收。蝙蝠诣音福气与 蜜蜂与灯笼、稻穗组合,寓意为五谷丰登 。
4.2 明代山东地区男子服饰:
明朝恢复了汉族传统服制,但实际形制与唐朝又有区别。明代男子的服装以 袍衫为尚,袍服所用纹样及颜色因官职级别而异。 团领衫、补子、幞头:明代公服在洪武年二十六年定:衣用盘领右衽袍,袖 宽三尺。盘领即圆领,材料用丝,或用纱罗绢。袍服所用纹样及颜色因官职 级别而异;出现的文官绣禽武官绣兽的补子图案,其中“衣冠禽兽”一词就 是由此而来。 罩甲:罩甲则是超短袖对襟,长度在膝下到足背间,衣服紧窄。当时罩甲穿 用极为广泛,士庶皆服,但明政府下令只有骑马之人才可穿对襟罩甲,紫花 罩甲不可穿用,黄罩甲只许军人穿用。
3.3 戏曲
明代戏曲继承宋元南戏而演为传奇。宋元杂剧与南戏原来也都称为“传 奇”。明代传奇成为专用的名称。源于南戏,剧本不限出数,唱曲不限演员。 其中海盐、弋阳、余姚、昆山合称为四大声腔。明清之际,弋阳腔进入北京, 受京话影响,音乐上有所变化,形成京腔,又称北弋,是清代四大声腔之一。 另三大腔是南昆、东柳、西梆。梆腔是因用硬木梆子击节按拍而得名,它又 按地域分成秦、晋、冀、鲁、豫等梆子。东柳指柳子戏(弦子腔),流传在 河南、山东。明清两代形成我国戏曲史上的鼎盛时期。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是明初至嘉靖,由宋元南戏演变而来的传奇正式形成,各种声腔相 继出现,在创作内容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宣扬纲常伦理,流于说教,缺少艺 术活力。另一类是以反映民间生活,反对礼教为内容。在舞台上所以长期流 传。第二阶段自明嘉靖末年到清乾隆初年。北曲杂剧从舞台上逐步消失,经 过革新的昆腔流行于戏剧舞台,弋阳腔也由地方声调而普及于大江南北。昆、 弋两腔竞争激烈,昆腔处于支配地位,传播于社会上层和文士之间,弋阳腔 则在民间求发展。出现了临川和吴江两大派别。乾隆、嘉庆时期是第三阶段。 戏曲区分为雅部与花部,雅部是昆腔,花部是昆腔以外的地方戏曲。雅部有 文人的参与,在社会上层流传。花部则传布于民间。
3.6 工艺美术
工艺美术到明代发展到登峰造极的阶段,各手工行当的技巧皆臻于完善, 审美设计水平也达到极高的层次。 染织工艺——染织工艺在织造技术和染色工艺方面都较前代有了很大的提高。 特别是江南地区形成了“男女勤谨,络绎机杼之声,通霄彻夜”的盛况。棉 纺工艺自从元黄道婆将制棉纺花织布技术由南海带回江南以来,迅速发展。 棉织品种类繁多,有大布、扣布、稀布、番布等数十种。西北一带则以毛织 品为主要生产工艺,产品织造技术很高,构图色彩变化多样。以蚕丝为原料 的丝织工艺不仅质地更加精美,而且工艺设计,包括图案花纹造型,色彩组 织搭配也都达到更高的审美水平。 陶瓷工艺——明代以前,陶瓷工艺以青瓷为主,多采用刻、划、印花等方法。 明代以来,以白瓷为主要釉色,以画花为主要装饰手法。明代制瓷中心景德 镇的产品数量大,品种多、质量高、销路广,所谓“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 走”。
• 3.5 书法
明代书法上宗晋唐,近追宋元,使书法艺术于继承中得到全面发展。 明代帝王与书学——明代皇帝中醉心翰墨者甚多。《书史会要》中记述了太祖 、成祖、神宗、宣宗等帝王对书学的喜好。马宗霍《书林藻鉴》说:“夫上有 好者,下必甚焉,明之诸帝既并重帖学,宜士大夫之咸究心于此也”。由于统 治者对书道有所偏颇,所以行草之发展“几越唐宋”,而篆隶八分却无一名家
• 雕塑工艺——明清手工雕刻和泥塑工艺各有所长。皇陵大型雕刻石牲,气势 浑厚质朴无华,小型的玉雕、石雕、牙雕、竹雕、角雕、木雕、核雕等工艺 品种也颇发达。明代在御用监专门设有玉作。 家具工艺——“明式家具”是我国古代家具工艺中的精品。在选料、制造、 实用和审美方面达到了完美的结合。北京御用监设“佛作”和“油漆作”, 专门制作宫廷使用的家具。民间则以苏州、广东等地为重要产地,依地区不 同,称为“京做”、“苏做”和“广做”。不论官制还是民间柴木家具,都 以其造型简洁,比例适度,线条舒展挺秀,不施装饰而博得人们的赞赏。
• 3.4 明代绘画
明代绘画除在山水、花鸟、人物画上取得重大发展外,在版画、壁画、年画等 民间绘画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人物画——明代人物画大家有唐寅、仇英、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及曾鲸。 明代人物画法基本有两派。一派工笔细密,设色浓丽,继承宋代院体传统;另 一派扫去粉黛,淡墨轻毫,学李公麟之白描。其中崔子忠祖籍便是山东。
明初仍用行省制,后改置为十三 个布政使司,其性质与行省同, 一般仍称“省”。地方行政建置 为省、府(直隶州)、县(散州)三级 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置山东行 中书省,到洪武九年(1376年)改 为山东承宣布政使司,同时将省 会由青州移至济南。此后,济南 一直为山东省会。洪武初年辖济 南、青州、东昌、济宁、登州、 莱州六府,洪武十八年降济宁为 州,升兖州为府,仍辖六府,即 济南、兖州、东昌、青州、莱州 登州府,府属州15个。
• 3.2 明代山东地区的文学
• 明代时期是文学艺术史上又一个繁荣 时期。明代学术研究趋于低落,小说 创作却开辟了文学史的新阶段。明初 创作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 名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至清代孕 育出《红楼梦》这样的文学巨著。在 元代戏曲繁荣的基础上,明清的传奇 普及于南北各地,剧本创作不断出现 传世的名篇,地方声腔各有特色,形 成众多的剧种,百花竞艳,并且日益 成为居民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艺术 享受。科举考试制度以试帖诗和八股 文取士,扼制了诗文创作的生机。
的的的的的服男背的的
儿发鞋头刺饰女景移地
童饰子衣绣中服
民理
服、
的饰
波概
饰化

动况


一、山东地区的地理概况
山东位于华北大平原中国南北交汇地带, 东临黄海,北靠渤海,属于温带季风性气 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而四季分明的 气候环境使得山东的服饰种类繁多,不但 具有北方服饰的特征,还能觅到南方服饰 的踪影。 山东地处黄河下游,是中华民族重要发祥 地之一。自古以来山东地区定居的主要民 族是汉族,所以,山东地区的服饰主要以 汉族为主。
5.3 明代山东地区的气象和几何纹样
以云纹最为突出,云纹有四合如意朵云、四合如意连云、四合如意七窍连云、四 合灵芝连云、四合如意八宝连云、八宝流云等。雷纹一般作为图案的衬底。水浪 纹多做服装底边等处的装饰。也有做落花流水纹的。山东地区的明代器物纹样, 灯笼纹是元宵节应景的纹样。梭形内常填以双龙、龙凤、聚宝盆等花纹。八宝纹 由珊瑚、金钱、金锭、银锭、方胜、双角、象牙、宝珠组成,象征富有。 山东地区明代服饰中的几何纹样有三种类型: 大的复合几何纹样:八达晕、天花、宝照等纹样单位较大和复合几何纹样,基本 上是由圆形和米字格套合连续而成,并在其中填绘花卉和细几何纹。这类花纹只 是少量用于服饰。 中型几何填花纹:如双炬纹、毡路纹等。有一部分用于日常服饰。 小型几何纹:如“卍”字,连续不断的卍字纹样作曲水或万字不断头。 “卍”字
四、“衣冠禽兽”的由来 ——明代山东地区男女服饰
4.1 总体概况:
山东服饰文化历史悠久,兼收并蓄。据史料记载, 早在新石器时代,反映东夷文化的衣着服饰就已 经存在了。
山东地区的服饰文化进一步统一在儒 学的思想框架之内。山东服饰文化以 “礼”为发展核心,贯穿整个封建社 会。历史上,山东主要是产棉区,桑 蚕丝生产有古老的传统,又是榨蚕丝 生产的发源地,所以民间纺织、印染、 裁缝、刺绣都有基础,尤其是纺织品、 印染品、刺绣品及成衣,都堪称一方 代表。
比甲:即无袖无领的对襟马甲,本为元制,但北方妇女尤为喜爱,作为日常 之服。 衣、裙:山东地区裙子潮流风气如唐多变,四方服饰,都仿京师。以后趋效 南方,以江南秦淮河曲中的装束为最,以淡雅朴素为尚。明代衣衫及领已有 用纽扣者。
• 水田衣:一种以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袈裟,因拼合的布形如水田而 得名,俗称“水田衣”。
宽衣大袖是汉式服装区别于其他民族 服装的最大特点。汉式服装的肥大衣 袖可兼做衣袋,把东西往衣袖里一塞, 捏住袖口,东西就不会掉出。另外不 用衣扣,用带系扎。宽衣大袖的汉式 服装也反映出汉族的生活观念,即追 求悠闲清净的安详生活,不喜欢搞激 情冒险的活动。
• 山东古代为齐国与鲁国的国土,所 以山东号称“齐鲁大地”.一边是 “好逐利”的齐人故乡,及现在的 鲁东南地区,一边是“敦本抑末, 崇礼重教”的鲁国疆域。齐人靠近 沿海,思想活跃,所以表现在服饰 上更为时尚。其他内陆地区,以农 业为主,服饰多为自制,又出于鲁 国崇尚礼教的思想,因此,服饰上 趋于保守。
三、市民艺术与浪漫主义并行 ——明代时期历史文化背景
3.1总体概况:
(1)明代进入封建社会的后期,其封建意识趋于专制,趋紫尚繁,华丽、华贵 是其特征,趋向于诸多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的风气。 (2)明代中叶以后,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 (3)文化极为繁盛: 【1】儒学中,王守仁创建“心学”,提出了许多与被视为正统的朱熹学说不合 甚至相反的观点。 【2】明代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市民文艺至上,并以小说、戏曲为代表。
小说
明清小说创作有三个高峰时期,明初洪武年间,产生《三国演义》、 《水浒传》;明嘉靖、崇祯间,出现《西游记》、《金瓶梅》、“三言”、 “二拍”;清康、乾时代,《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问世, 它们分别是三个时期的代表作,也是古典小说的精华。 “三言”、“二拍”——“三言”是指冯梦龙编《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和《醒世恒言》三部短篇小说集,每部四十卷,每卷一篇,合共一百二十篇。 “三言”所收小说,多是宋、元、明人的作品,经冯氏润色,也有些是冯氏 自撰。他取这样三个书名,是为劝谕、警诫、唤醒世人,正确对待生活。与 冯氏同时的凌蒙初编《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各四十卷,俗称“二 拍”。 “三言”、“二拍”所收的小说都是短篇语体,多以社会生活为内 容,但出于不同的时代和作者,体制相同,而思想倾向各异。显著的特点是, 晚明时期的作品集中表现了对商人骤富和生活侈靡的强烈不满,以多种形式 予以揭露和鞭挞。这是曲折地反映了广大居民的情绪和文士的观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