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育通识理论
通识教育的好处
通识教育的好处引言作为当代大学教育的一部分,通识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识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跨学科的知识和思维能力,使他们具备广泛的知识基础,扩展他们的视野和思维方式。
本文将探讨通识教育的好处,包括培养批判性思维、提高沟通能力、促进文化多元融合以及培养人文关怀等方面。
一、培养批判性思维1. 掌握基本的学术导论通识教育课程使学生接触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帮助他们建立批判性思维的框架。
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2. 培养问题解决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学习多个学科的知识,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3. 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并运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问题,得出独立的、明晰的观点。
二、提高沟通能力1. 培养表达能力通识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学生通过参与讨论和撰写论文等活动,提高自己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2.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通识教育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学生在与他人合作的过程中,学习有效地沟通和协作。
3.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通识教育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通过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流,学会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三、促进文化多元融合1. 拓宽文化视野通识教育使学生接触不同文化的知识和经验,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
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文化的历史、艺术和社会发展,增强对其他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2. 促进文化交流通识教育鼓励学生参与国际交流和文化活动,为学生提供了拓展自己视野的机会。
学生可以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进行交流,促进文化的多元融合。
3. 增强文化自信通识教育通过培养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和理解,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学生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西方文化的对比,提高了自己的文化素养。
四、培养人文关怀1.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通过让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科介绍
通识教育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 文化交流能力,推动高校教育的国际化进 程,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教学方法创新
通识教育科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 ,如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05
通识教育科的挑战与对策
师资力量不足与培训机制建立
师资力量不足
当前通识教育科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是师资力量的不足,缺乏具备跨学科 背景和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
培训机制建立
为应对这一挑战,需要建立完善的教 师培训机制,包括定期举办跨学科研 讨会、工作坊和在线课程等,以提升 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和教学能力。
课程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创新
课程内容更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的不断更新,通识教育科的课程内容也需要与时俱进,及时引入新的学科 领域和前沿知识。
教学方法创新
鼓励质疑和反思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挑战权威,培养其对知识和信息的反思能力。
创新能力提升
创新思维训练
通识教育科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方 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 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践创新能力
提供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 运用所学知识,培养其实践创新 能力。
跨文化交流技能
多元文化理解
通识教育科强调对多元文化的理解和 尊重,帮助学生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和 价值观。
跨学科研究
未来通识教育科将更加注重跨学科研究,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 知识,培养全面的学术视野。
社会实践结合
通识教育科将更加注重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 用于实际问
02
03
拓宽学科视野
高等教育应借鉴通识教育 科的理念,拓宽学生的学 科视野,打破专业壁垒, 培养跨学科人才。
通识教育理论案例分析(2篇)
第1篇案例背景某大学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了一项通识教育改革。
该改革旨在通过设置一系列跨学科的必修课程,让学生在专业学习之外,接触到文学、艺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案例分析1. 目标设定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目标如下:- 提高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 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能力。
2. 课程设置学校设置了以下几类通识课程:- 文学与艺术:包括文学作品阅读、音乐欣赏、绘画与设计等。
- 历史与哲学:包括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哲学思想等。
- 社会科学:包括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 科学与技术:包括自然科学基础、信息技术等。
3. 教学方法- 跨学科讲座: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 实践项目: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 效果评估- 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学生对通识教育的评价。
- 学术成果:观察学生在跨学科课程中的表现,如论文写作、项目设计等。
- 就业竞争力:分析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表现,评估通识教育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
5. 案例结论该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预期目标:- 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 学生在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方面有所提升。
- 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得到了增强。
- 学生在就业市场上表现出更强的竞争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 部分学生认为通识课程与专业学习关联性不大,影响了学习兴趣。
- 教师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多样化的课程需求。
- 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尚不完善,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6. 改进建议- 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学习的关联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 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提高教学质量。
- 完善通识教育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摘要】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源于古代儒、道、佛三家学说,强调全面发展个体的道德、智慧、身心等方面。
通识教育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统摄性和普遍性。
儒家注重道德修养、社会责任;道家注重心性修炼、自然融合;佛家注重慈悲、解脱生死。
通识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强调个体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当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中的通识教育理念为当代教育提供了启示,倡导全面发展、跨学科学习,引领教育走向多元化和综合性。
展望未来,应继承传统智慧,结合现代教育需求,推动通识教育理念的进一步发展,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做出贡献。
【关键词】中国传统教育思想,通识教育,儒家,道家,佛家,融合,现代意义,启示,展望未来1. 引言1.1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以家庭教育和师徒制为主。
在这种教育体系中,传统的经典文化和道德观念被传承和弘扬。
孔子被誉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育理念深深影响了后世。
儒家思想强调人的修身养性,注重道德修养和人际关系的重要性,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奠定了基础。
除了儒家思想,道家和佛家的教育理念也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道家注重个体修炼,追求内心的平和与自我完善;佛家强调慈悲与舍得,倡导菩萨心态和般若智慧。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多元性与包容性。
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至古代先秦时期,受到不同思想流派的影响和交融,形成了多元丰富的教育体系。
这种传统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教育制度,也对后世的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 通识教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识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
通识教育被视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识教育被认为是培养人才的基础,是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
通识教育
关于我院通识教育改革相关建议汉语国际教育2班李旻芳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思想,起源于欧洲,成形在美国。
19世纪,有不少欧美学者有感于现代大学的学术分科太过专门、知识被严重割裂,于是创造出通识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能独立思考、且对不同的学科有所认识,以至能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最终目的是培养出完全、完整的人。
通识教育是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结合,包含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三方面的课程,培养出的学生既有广博的古今中外、天文地理等各个学科的底蕴,又有深厚的本学科、本专业知识。
在美国的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著名学府,本科阶段前两年课程几乎都是所谓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后两年和研究生阶段学的才是专业知识。
通识教育已是世界各大学普遍接受的国际化议题,在我国内地,通识教育近年来也因其独到的优势开始为人们所重视。
2005年,复旦大学组建了包括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等六大模块在内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力求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
专业化教育模式是我国高等教育在特定时期、特定社会背景中的选择。
这个选择尽管在当时有合理性,对我国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不过缺陷也是明显的。
过分强调专业划分,把学生的学习限制在一个狭窄知识领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的发展日新月异,旧工作岗位不断消失,新工作岗位不断出现。
而高等教育中专业的变化,已经无法跟上社会职业的变化。
过去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专业对口”已经不再是一个目标了。
高等教育的专业化做得越好,学生就越难适应变换了的工作,情况可能越糟糕。
应对工作岗位的变化,培养学生的一般能力,似乎比专业化更为有效。
而当前的产业升级和建立创新型和谐社会要求高等教育培养深人了解人性、市场和社会的人才。
而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对通识教育的积极作用感受颇深,认为引入通识教育,将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强化学生的人文精神,将他们培养成素质全面的创新型人才。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
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教学、小组讨论 、研究性学习等,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
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相促进
通过实践教学,如实验、实习、社会实践等,提 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融合发展的前景展望
强化素质教育
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 合将更加紧密,素质教育将得到进一步强化。
02
03
创新课程形式
采用多种课程形式,如实验课程、讨 论课程、研究课程等,以提高学生的 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方法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实验操作、实 地考察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个性化教学
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采用个性化教学方法,如导师制 、科研助手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力。
自主学习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供学习资源和 学习方法指导,让学生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 自我评估学习成果。
教育评估
01
多元化的评估方式
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式,包括考试、 作业、论文、小组讨论表现等,以全 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综合素质。
02
过程性评估
03
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估
注重过程性评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 程和方法,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帮 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效率 。
综合性的课程
设计综合性的课程,涵盖多个领域的知识,以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 知识框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互动式教学
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 扮演、案例分析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 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验、调研、社会实践等方式 ,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和掌握知识。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分别强调的是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方法。
通识教育是指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广泛的知识背景而进行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独立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
通识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跨学科的学习能力,使其能够在不同领域具有高质量的学习和交流能力。
通识教育的核心目标是提供一种广阔的学科视野,让学生了解人类思想、文化、科学、艺术等各个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以培养学生具备终身学习和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
专业教育则是指为了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教育,旨在培养学生成为具备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专业教育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在特定领域内的高级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能够胜任特定岗位或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
专业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专门的培训和实践机会,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指导,培养学生具备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在特定领域内具备创新和领导能力。
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辅相成。
通识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学科视野和思辨能力,为学生提供了跨学科的学习和思考能力,为专业教育提供了基础;专业教育则提供了具体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提供了在特定领域内的专业素养,使其能够在职业生涯中有所建树。
它们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可以从教育理论、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等多个角度进行。
研究通识教育可以探讨其内涵与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评价方式与效果等问题;研究专业教育可以探讨其教育内容与要求、教学模式与技术、实践环节与职业发展等问题。
同时,还可以研究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整合与融合,探索如何更好地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教育更加符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需要。
教师通识理论试题及答案
教师通识理论试题及答案教师通识理论是教育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掌握的基本理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技能。
以下是一份关于教师通识理论的试题及答案,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1. 教师通识理论的核心目标是什么?- A. 提高学生考试成绩- B.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C. 完成教学大纲要求- D. 增强教师的课堂管理能力答案:B2. 在教师通识理论中,以下哪项不是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A. 专业知识- B. 教学技能- C. 课堂纪律- D. 终身学习能力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1. 教师通识理论中提到的教学方法包括哪些?- A. 讲授法- B. 讨论法- C. 案例分析法- D. 角色扮演法- E. 记忆背诵法答案:ABCD2. 以下哪些因素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 A. 教师的专业知识- B. 学生的接受能力- C. 教学环境- D. 教学资源- E. 教师的个人魅力答案:ABCDE三、简答题1. 简述教师通识理论中对于学生个体差异的认识。
在教师通识理论中,认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风格、兴趣和能力。
教师应当尊重这些差异,并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策略,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 描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运用反思性教学策略。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定期进行反思,这包括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学生反应和教学效果的反思。
通过反思,教师可以识别和分析教学中的问题,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反思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技能的提升。
四、论述题1. 论述教师通识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教师通识理论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师通识理论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传授知识。
- 适应教育改革: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需要更新观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以适应新的教育需求。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
通识教育名词解释一、定义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是一种广泛、综合性的教育理念,旨在为学生提供全面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其独立思考、判断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强调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关注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旨在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
二、目的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使其具备广博的知识基础、全面的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通过通识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了解不同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提高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为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内容通识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础学科:数学、语文、英语、物理、化学等;2. 人文学科: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3. 社会学科:政治、经济、社会学等;4. 自然学科:生物、地理等;5. 语言文化:外语、跨文化交流等。
四、方法通识教育的方法主要包括:1. 课程讲授:通过教师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理论;2.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3.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调研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 项目合作:组织学生合作完成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
五、重要性通识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道德品质的全面发展,使学生具备更广泛的视野和更全面的能力;2. 提高综合素质:通识教育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学科能力;3. 培养创新思维:通识教育注重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学术和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4. 培养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成为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公民。
六、与专业教育的区别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是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
专业教育注重某一特定领域的深度学习和技能培养,而通识教育则注重广泛的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初探
f r i r f te mid ” 而 古典 自由学 科 便 是 达成 这 种 各个部分 “ u nt e o h n ) , u 最好是结合, 其次是共存,或多或少是接近的状态” 。
王 联 , 每 训 练和教养 的最佳 选择 。第二年,派加德 ( S P c a d A. .a k r )为 克 尔 把 大学 比作 同 “ 国制 ” 相 对 立 的 “ 邦 共和 制 ” 即对 “
方面也是 多元 的,通识 科 目要尽量 繁多,以适 应和满足不同学 生的需要。正如克 尔所说 : 要尽可能地使其繁杂,以使整体不 “
支持 耶 鲁 报告》 在 ( ( 北美 评论 》 中用 “ 通识教 育”( e ea G n rl E u ain d ct )一词来 论述 共同科 目 ( o o C mmo C u s)学 习的 n o re
一
体制” 分别予以关注, 而不是将各个体制看作一个整体来处理。
他 认 为 现 代 大 学是 一 个 多元 的机 构 , 即有 若 干 个 目标 ,若
CE 中国 电力教育 .
l 一面
大学通识教育的理论初探
付 梦芸
、
, 、
摘要 : 通识教育起源于自 ̄* - t g,是基于人与社会本质的认识而提 出的大学教育思想和培养策略 ,其代表性的理论有进步主 义、永
恒主 义和 要素主 , 个派 别。 进 步 义的代 表人 物是 克拉 克 ・ 尔,他 提 出了 主 克 著名 的 “ 多元化 巨型 大学” 思 想 ; 恒主 义的代 表 人物 是 永
一
西方工业革命之后,技术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而 自由 是 一 种 必 然 的 现 象 , 发 展 比安 定 更 重 要 ” “ 。在 此 基 础 上 他提 出 课 程 的地 位 却开始 逐步下 降。12 年 耶 鲁 ( ae 88 Y l)为 维 护 古 了 “ 多元化 巨型 大学 ” ( l v ri )的 概 念 , 《 学 的 功用》 Mut es y i t 在 大
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
2021年5月第46卷第3期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H e b e i U n i v e r s i t y(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M a y2021V o l.46 N o.3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徐志强(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河南郑州450044)摘要:作为对博雅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通识教育于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兴起,对美国的教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世界各国争相借鉴㊂目前,中国内地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实施情况并不理想㊂通过研究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核心理念,重在指出,通识教育继承了博雅教育的人文性,同时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和强烈的时代性,作为专业教育的基础,致力于培养一个负责任的人和优秀公民,希望能够为中国的通识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㊂关键词:通识教育;哈佛大学;人文性㊁民主性与时代性;优秀公民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378(2021)03-0094-07D O I:10.3969/j.i s s n.1005-6378.2021.03.011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开设了通识教育课程,但是人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尤其对通识教育的理念探讨得很不深入㊂仅就综合性大学而言,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视为英才教育(e l i t e e d u-c a t i o n),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看作通才教育(w e l l-r o u n d e d e d u c a t i o n),有的高校把通识教育当成素质教育(q u a l i t i e s-o r i e n t e d e d u c a t i o n),还有一些高校甚至把手艺之类的一技之术开成了通识课程 其实追根溯源,通识教育与 才 的培养没有直接关系,它致力于培养的是个性全面发展㊁有德有能更有社会责任感的现代公民㊂通识教育产生于美国,普遍实践于美国大学乃至高中教育,而且产生了世界范围的广泛影响㊂本文通过研究美国通识教育的典型代表 哈佛大学的通识教育理论与实践,探讨通识教育的主要特点与核心理念,希望能对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提供一定的借鉴,引起人们对中国大学教育过度功利化和过早专业化的反思㊂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全面实施肇始于1945年由哈佛委员会(t h e H a r v a r d C o mm i t t e e)发表的‘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i n a F r e e S o c i e t y,简称‘红皮书“,国内译名为‘哈佛通识教育红皮书“)报告(以下简称‘红皮书“)㊂1943年春,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J a m e s B.C o n a n t,1933 1953年任哈佛大学校长)任命文理学院和教育学院的12名教授组成哈佛委员会,来探讨通过通识教育改革本科课程的问题㊂经过近3年的深入研究,委员会发表了‘红皮书“,它不仅揭开了哈佛大学本科学院通识教育的序幕,而且使通识教育从几所大学的尝试演变为全国性的教育改革运动,进而使通识教育理念深入人心㊂1945年至今,哈佛大学已经进行了三轮通识教育改革,除了1945年的第一次改革,还包括1973年开始㊁1978年通过的 核心课程 (t h e C o r e C u r r i c u l u m)改革以及2002年全面启动㊁2007年正式推出的21世纪通识教育改革㊂这三次改革的理念一脉相承:它首先继承了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具有明显的人文性;它面向更广范围的学生群体培养其公民责任意识,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它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不收稿日期:2020-06-20作者简介:徐志强(1975 ),男,河南确山人,博士,郑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㊂断发展和完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㊂它以培养优秀公民为目标,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深化对优秀公民内涵的理解㊂一、通识教育具有传统的人文性通识教育(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和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博雅教育(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一脉相承,本质上都是一种 自由教育 ,目的是为了培养 自由人㊂l i b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直译是 自由教育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最初指针对自由人即公民进行的教育,自由人与奴隶相对,奴隶没有受教育的权利㊂自由人是有闲的统治阶级,其教育没有实用色彩,以自由学科(l i b e r a l a r t s )为内容,致力于培养人的公民素养㊂在罗马共和后期,自由教育的含义发生了转变,培养目标从 自由人 变成了 具有自由思想的人 ,即实现人的思想解放㊂从希腊化时期一直到中世纪,自由教育以 七艺 为主要内容,包含人文㊁社会㊁自然各方面,基本涵盖了当时人类的知识范畴,可谓 博雅 ㊂ 博 强调知识广博,这是使人的思想得到解放的基础:它不仅能使人知道如何主宰自己的命运,也能使人对社会规范㊁传统和习俗进行批判性省思,从而全面理解自我以及自己在社会乃至整个宇宙中的责任和价值,成为一个道德高尚㊁人格完善的人㊂ 雅 强调品性高雅,一方面突出了自由教育所具有的一种贵族气息,一方面强调思想和心灵的自由,致力于思考和追求高尚的生活,成为一个绅士㊂正如约翰㊃纽曼(J o h n N e w m a n )在‘大学的理念“一书中指出的, 自由教育造就的不是基督教徒,也不是天主教徒,而是绅士㊂成为绅士是件好事;具备有教养的才智,有灵敏的鉴赏力,有率直㊁公正㊁冷静的头脑,待人接物有高贵㊁谦恭的风度是好事 这些都是广博知识天生具有的本质 [1]㊂美国高等教育一开始就继承了欧洲博雅教育的人文主义传统,然后在现代化时期完成了美国化㊂美国现代大学之父㊁哈佛大学校长查理斯㊃艾略特(C h a r l e s W.E l i o t ,1869 1909年任哈佛大学校长)指出,美国大学必须 从美国社会习俗及政治环境中慢慢自然而形成 [2],它致力于培养 精神贵族 ,但这里的精神贵族不是欧洲绅士,而是 美国绅士 ㊂显然,欧洲和美国传统大学博雅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社会精英㊂正如科南特校长在‘红皮书“导言中指出的: 通识教育问题的核心是自由和人文传统的承继㊂[3]v i i i 通识教育是博雅教育在美国的新发展,在本质上仍然是人文主义取向,与专业教育(pr o f e s s i o n a l e d u c a -t i o n )相对㊂在这个意义上,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代表的不是 普通教育 或 普及教育 ; 它并不是关于 一般 知识的空泛的教育,也不是普及教育意义上的针对所有人的教育㊂它 旨在培养学生成为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 [4]40㊂也就是说,通识教育致力于解决在一个日益专业化的时代里该如何更好地继承和发展人文主义传统这一重大问题㊂它首先尊重人的价值㊁尊严和个性,使人成为人,成为自由人,通过教育 变成 自己,以此为基础培养人成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优秀公民,作为共同文化的继承者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㊂因此,通识教育关注的不是个人的能力发展问题,更不是才的培养问题,而是人的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㊂1978年的第二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核心课程 继承了‘红皮书“的人文主义理念,强调通识教育要关注知识的人文性和多样性,提出培养 一个有教养的人 (a n e d u c a t e d p e r s o n )㊂改革主导者㊁文理学院院长亨利㊃罗索夫斯基(H e n r y R o s o v s k y )从五个方面来界定 一个有教养的人 应该具有的基本特征,并把它们作为通识教育的最低标准:有能力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写作,即学会批判性思考;在我们认识和理解宇宙㊁社会和自身的方式上具有批判性思维;不能无视其他的文化和时代;了解并在体验中思考伦理和道德问题;对某一知识领域有深入的研究[5]㊂这些基本特征都是从个人角度提出的,强调的不是让学生获得具体知识或单一的学术传统,而是掌握 认知的方法 (w a y s o f k n o w i n g)㊂正如罗索夫斯基所说: 概言之,核心课程的目标是鼓励学生批判地掌握认知的主要方法,以便他们能够获得对以下几个方面的理解:某些重要领域存在哪些知识类型?这样的知识是如何创造的?它又是如何被运用的?它对我们个人意味着什么 [6]这些重要的知识领域包括文学和艺术㊁科学㊁历史研究㊁社会分析和道德推理㊁外国文59徐志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69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化五大方面㊂核心课程希望通过它们来培养一个有 教养 的人,即一个有 自我价值 的人,这样的人能够深入思考人性价值和人生目标,自觉肩负个人在民主社会乃至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责任和担当㊂21世纪初的第三次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在2005年发表的通识教育委员会报告‘哈佛学院课程评价“(H a r v a r d C o l l e g e C u r r i c u l a r R e v i e w)中重申,通识教育是一种解放个人的广博的教育,它提供学生以基础知识㊁反思能力和分析能力㊁艺术创造力以及对科学概念和实验精确性的理解力,它希望学生们在本科毕业时都能作为独立的思想者获得智力㊁艺术㊁道德和公民素养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同时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㊂通识教育注重自由探究而不强调将来的职业应用,它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判断能力,使他们能够对周围的世界有更多的洞察,能够敏锐地感知生活中出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能够灵活而创造性地解决这些问题,从而促进他们反省自己的选择和信仰,加深对自然和人类家园的认识和意识,成为一个对自然和人类社会高度负责的人㊂二、通识教育具有典型的民主性哈佛大学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明确提出了面向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培养优秀公民的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㊂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培养 一个有教养的人 ,强调使学生在深刻认识人性价值和道德责任的基础上自觉肩负起社会责任㊂第三次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 世界公民 的宏大目标,培养学生自觉肩负起对社区㊁地区㊁国家乃至全球的多重责任㊂‘红皮书“的正式名称‘自由社会中的通识教育“已经旗帜鲜明地点明了通识教育的民主性㊂虽然当时实施通识教育的初衷是基于对文理学院即本科学院通识课程改革的思考,但科南特校长希望哈佛委员会对高中和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问题进行通盘考虑,以期为通识教育开拓更广泛的社会基础,为社会民主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㊂ 通识教育一定程度上具有博雅教育的内涵,但它同时适用于学院和高中,是为更广范围的学生而设计㊂ [3]52可以说,用 通识教育 一词来取代 博雅教育 既是科南特校长的提议,也是哈佛委员会的共识㊂科南特对此进行了解释㊂他认为 通识教育 在综合考察美国中学和学院的多样化行为时更有优势,能够为这些学生持续提供在每个教育阶段进行价值判断的机会,因而通识教育不能只为进入本科学院的大学生设计,更重要的是要面向每一代美国人中的绝大多数㊂一方面,当时高中毕业生中约有25%会升入普通高校或技术学院,其他75%都直接走上了工作岗位,这就需要通识教育为所有的高中生提供共同的价值基础㊂ 高中生在毕业后将走向各自不同的生活,只有使他们获得共同的价值观才能增强社会凝聚力㊂ 高中是实现这些目标的最后和最好的机会,正需要通过通识教育来实现㊂ [7]另一方面,科南特敏锐地洞察到二战后美国教育将面临深刻的变化,大学将从 精英化 转向 普及化 : 出身高贵的少年绅士 已经减少,将来还会减少; 出身普通的公民 在增加,将来还会增加㊂大学将从 发展优雅生活的鉴赏力 过渡到 发展对美国公民所享自由和应尽责任的鉴赏力 ㊂ [8]因此,在反思和重构大学自由教育的目标时,不能把视野仅仅局限在本科阶段的教育,而必须上下延伸,同时考虑高中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培养未来公民的道德判断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延续自由和人文传统,为社会发展打下共同的思想基础,为美国民主做出特殊的贡献㊂20世纪70年代的 核心课程 改革时期,美国社会面临的不再是民主的延续问题,而是民主社会中的生活质量问题㊂因此,哈佛大学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没有把重心放在社会需要上,而是强调认识和反思个人价值㊂ 核心课程 的重点不在获得知识,而在获得知识的方法(a p p r o a c h e s t o k n o w l e d g e),它要培养学生成为能够相互沟通和交流的 有教养的人 ,以便使他们形成多元文化社会统一的思想基础,能够更好地面对纷扰的社会和复杂多变的世界,同时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发挥才能,实现各自的人生理想㊂哈佛大学的思考在于,在一个文化㊁思想和价值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通识教育要挺身而出致力于培养 新优秀公民 ,他们不能只满足于成为 共同文化的继承者 ,而要更多地思考作为 一个有教养的人 所肩负的社会责任,思考人性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责任,也就是对自我价值有清醒的认识,在彰显自己个性的同时,永远牢记民主的价值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㊂21世纪初的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提出了培养 世界公民 的目标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在2007年发表的‘通识教育工作组报告“(R e p o r t o f t h e T a s k F o r c e o n G e n e r a l E d u c a t i o n )中指出,一些学生在毕业后会走进学术界,而其他的许多毕业生会成为医生㊁律师㊁商业人士等各类人才,但不管他们成为什么,也不管他们将来是在美国还是在另一个国家,他们都要成为公民,成为促进文化㊁宗教㊁政治㊁科学㊁技术等社会变化和发展的一种力量㊂他们都会在将来的个人生活和职业工作中面临经验重估㊁文化表达以及伦理两难等重要问题,因此通识教育要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从 确定 中找出 不确定 ,使 熟悉 变成 不熟悉 ,以揭示表象背后隐藏的实质,引导学生在失去方向后找到新的方向㊂通识教育要把学生四年的本科学习和他们走出大学校园以后的人生清晰地连接起来,帮助学生认识到世界的复杂性并意识到自己在其中的作用,这样他们就能在迅速变化的世界中过上健康幸福㊁事业有成的生活,为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因此,通识教育课程的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意识,激励学生将来成为当地的㊁国家的乃至世界的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优秀公民㊂他们要了解那些推动地区㊁国家和全球发展的动力:有助于形成社会认同感的多样性文化;政治㊁经济和社会组织;以及科学和技术进展㊂学生们要意识到,在今天这个时代,公民身份意味着多重的责任,包括对当地的责任和对全球各国的责任,还包括对国家的责任和对世界的责任㊂三、通识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从1943年初开始的第一次通识教育改革,到1973年开始筹划的 核心课程 ,再到2002年正式启动的第三次改革,哈佛大学本科学院的通识教育经历的这三次全面改革,中间相隔差不多都是30年㊂这不是巧合,而是因应时代发展的及时选择㊂正如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前院长哈瑞㊃刘易斯(H a r r y Le w i s )在‘失去灵魂的卓越“(E x c e l l e n c e W i t h o u t A S o u l ,2007)一书中指出的, 大约每25年,大学要根据社会和文化发展重估其本科课程㊂然后改革课程以反映社会和学术发展[9]㊂第二次世界大战给美国的经济带来了极大繁荣,也给其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㊂现代化大工业生产的发展促进了知识的扩展,对教育造成了直接影响,美国教育尤其高等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㊂现代化大生产促进了专业化,专业化引起的 知识爆炸 又进一步推动了专业化,进而使社会的复杂性日益增强,同时促使教育结构㊁教育功能以及教育机构不断地改组或扩张㊂这种深刻的时代变革引起了人们对教育的普遍反思,一方面许多探讨教育问题的书籍和文章纷纷面世,另一方面几乎每一所大学和学院都成立了专门委员会来研究教育问题,尤其是本科教育的基本问题㊂哈佛大学及时响应,不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美国教育和美国社会,力图对以下两个教育基本问题做出有力的回答: 专业化训练旨在培养人们走向千百种不同命运,它与意在继承公共的精神遗产和培养公民的通识教育之间的正确关系应该是怎样的? [4]3 (高中)3/4即将进入现实生活的学生的利益与另外1/4即将进入高等学府受教育的学生的利益如何协调?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何使两群兴趣不一样的年轻人从教育过程中获得对社会基本一致的和有约束力的理解? [4]5因此,‘红皮书“提出的通识教育理念贯穿了高中和大学本科两个阶段,是为整个美国而设计的教育方案,它要回答美国教育和社会面临的时代课题:在一个庞大㊁复杂和多元的社会,个人的需要㊁利益和能力千差万别,该如何赋予美国教育制度某种共同的目标和方向?正是基于这样的高瞻远瞩,‘红皮书“不是在实践上为美国教育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案,而是在理论上重新强调了自由教育的人文传统和民主价值,对大学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做出了强有力的回应,发展了自由教育的理念并大大拓展了其时代内涵㊂‘红皮书“因此成为美国通识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经典文献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国内面临着一系列严峻的社会问题㊂ 大学校园随处可见静坐和游行的示威场面,甚至发生校园大楼爆炸或纵火事件㊂高中校园也出现了反战示威的场景㊂ 1965年4月,以学生为主的超过25000人参加了在华盛顿特区举行的反战示威㊂ [10]3051968年4月,民权运动领袖马79徐志强: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研究89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3期丁㊃路德㊃金遭暗杀身亡,两个月后,美国联邦参议员罗伯特㊃F㊃肯尼迪又遭暗杀,这两起事件在美国引起了全国范围更大的城市骚乱,大学校园成为许多民权运动和反战示威的阵地㊂ 1968年前6个月,超过100所大学校园发生了221起大型示威活动,参与的学生达39000人㊂ [10]307这一时期的民权运动㊁反战运动和学生的权利运动给大学校园带来了重大影响㊂一方面,学生在管理上有了更大的发言权,课程要求也变得更加宽松㊂另一方面,学生们把精力放在游行示威上,几乎荒废了学业㊂示威和骚乱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混乱,人们开始呼吁回归法治,恢复社会秩序㊂反主流文化造成了青少年行为上的反叛和精神上的空虚,产生了许多的社会问题㊂现代技术的发展又造成了人的物化和异化㊂这些严峻的社会问题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如何通过教育培养社会责任,确保民主价值㊂哈佛大学及时响应,改革通识教育实施 核心课程 ,强调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价值,意在培养他们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自觉肩负起个人的民主责任㊂21世纪初,世界格局的最大特点就是全球化㊂世界各国面临着许多共同的时代课题:经济上日益相互依存,政治上却依然缺少互信,人员交流不断加深,文化和教育差异仍然造成隔阂,加之全球气候变暖,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这些都需要全人类共同面对㊂人类需要共同努力,在一体化与多样化㊁民族性与世界性㊁个性与共性㊁发展与保护之间做出协调和平衡,从分裂走向合作,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㊂在全球化浪潮中,不同的民族国家相互交流㊁碰撞和融合,从经济到政治,从文化到教育,从气候到环境,对这些全球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全人类的命运做出反思,寻求共同的生存之道㊂作为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教育全球化成为21世纪初世界教育发展的基本态势,一些有远见卓识的国家对教育目标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培养 世界公民 ㊂具体到美国国内,高等教育在世纪之交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㊂一方面,不断涌现的新学科㊁新方法论使知识和教学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进一步强化了专业化和职业化㊂另一方面,知识的不断更新和教育的全球化促使大学课程越来越向综合化㊁多元化和国际化发展㊂大学教育在这样的张力之下面临着时代的变革㊂哈佛大学在2002年10月正式全面启动新世纪的本科教育改革,尤其是对 核心课程 进行重新设计,致力于培养 世界公民 ㊂四、通识教育以优秀公民为培养目标从以上对哈佛大学通识教育三个主要特点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人文性㊁民主性和时代性共同体现在培养 优秀公民 上,这既是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㊂一方面,通识教育继承了博雅教育培养自由人的人文传统(h e r i t a g e),致力于培养 公民 ,这是其一脉相承的 不变 之处㊂另一方面,通识教育不断根据社会变化(c h a n g e)丰富和发展自由教育的时代内涵,致力于培养 优秀 公民,这是其与时俱进的 变化 之处㊂在‘红皮书“时期, 优秀公民 是一个负责任的人和公民㊂在 核心课程 时期, 优秀公民 是一个能够认识到自我价值的有教养的人㊂进入21世纪以来, 优秀公民 是一位 世界公民 ,能够放眼全球,胸怀天下,为世界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虽然这三次通识教育改革的直接目的在发展变化,但其培养目标和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都是人文主义教育取向,都强调个人价值和公民责任,只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地深化和更新对个人价值和公民责任的认识和理解㊂菲利斯㊃凯勒(P h y l l i s K e l l e r)在哈佛大学第二次通识教育改革时期担任文理学院教学副院长,他在回顾哈佛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时指出,‘红皮书“的重要意义 不在于它推出的学院教学方案,而在于它提出的通识教育哲学理念㊂‘红皮书“是要为美国教育提供一个 统一的目标和理念 [11]㊂这个 统一的目标和理念 就是培养 优秀公民 ,它不仅是哈佛大学历次通识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也是美国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㊂具体而言,优秀公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红皮书“的观点最有代表性:优秀公民是一个 全人 (a w h o l e p e r s o n)㊂全人首先是一个 好人 (a g o o d m a n),一个个体的人,拥有自己个性化的生活㊂然后是一个 好公民 (a g o o d c i t i z e n),能够适应公共生活,作为公民和共同文化的继承者与他人共享文化传统㊂最后成为一个 有用的人 (a u s e f u l p e r s o n),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㊂。
通识教育内容
通识教育内容
通识教育内容
一、通识理论
通识教育基于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多学科思想构建的人文学科系统,提供学生们一个全面的发展,从而拓展自我的空间,包括对自我的认识、思考、情感和行为的深层思考与探索。
它具有通用性,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培养学生们全面发展,拓展自我的知识空间,包括社会风俗知识、人文智慧、历史文化知识、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等内容。
二、通识教育内容
1、普及文化知识:包括艺术文化、历史文化、地理文化、传统文化等等;
2、思想概念:提供一个概念视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进行思维实践,锻炼思维和思维能力;
3、认知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掌握能力;
4、社会实践: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康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和德性修养;
6、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沟通能力,发展主动交流。
三、通识教育的重要性
1、增强学生多方面的能力: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社会素养、历史智慧、文化常识和社会责任感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提升学习效率:通识教育在普及知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拓展学习空间,提高学习效率;
3、培养创新精神:通识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提升学生对新事物的敏锐度和接受程度,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4、拓宽课程:通识教育能够丰富课程,拓展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想健康成长,为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
通识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通识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一、通识教育概述通识教育,也称为博雅教育或全人教育,是一种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
它强调跨学科学习,鼓励学生探索不同领域的知识,以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识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成为具有全球视野和社会责任感的公民。
1.1 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识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全面发展”,它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种教育理念倡导学生在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多个领域都有所涉猎,以形成宽广的知识视野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1.2 通识教育的实施策略实施通识教育的策略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的。
课程设计要注重跨学科整合,教学方法要鼓励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评价体系则要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多元智能理论概述多元智能理论是由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的,它认为人类智能是多元的,而非单一的。
加德纳将智能分为八种类型: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
2.1 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观点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优势和劣势,教育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提供适合不同智能类型发展的学习机会。
2.2 多元智能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在教育中应用多元智能理论,意味着要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以满足不同智能类型学生的需求。
例如,对于具有音乐智能的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创作和表演来培养其创造力;对于具有身体运动智能的学生,则可以通过体育活动来提高其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通识教育中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3.1 通识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的结合将多元智能理论应用于通识教育,可以更好地实现教育的个性化和差异化。
通过识别学生的智能优势,教育者可以设计更加符合学生特点的课程和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3.2 课程设计中的多元智能应用在课程设计中,教育者可以根据多元智能理论,设计包含语言、逻辑数学、空间、音乐、身体运动、内省、人际交往和自然观察等多种智能领域的课程内容。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蓬勃发展,现代职场变得越来越复杂多变,人才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而只有具备全面综合素质、具备创新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才能在职场中立足并获得成功。
因此,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开始重视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以培养具备全面素质和专业技能的高端人才。
一、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概念通识教育是一种基础教育,注重知识面的广度和全面性,强调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通识教育旨在提供学生多元的学科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对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技术与工程等领域的理解和处理能力,使其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专业教育则是解决具体问题、强调实践能力,注重对某一领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专业教育旨在提供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使其具备从事特定领域工作和应对职业挑战所需的实践能力。
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意义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和专业技能,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 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通识教育注重知识面的广度和全面性,强调人文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学生在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培养人文素养、自我观察和批判能力,了解社会现象和人性本质,增强对文化多元性和社会多元化的理解和尊重。
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对社会的责任感,增强积极发声、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2. 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职业竞争力通识教育的目的是提供广泛的知识,让学生能够适应并理解各种情境和领域。
专业教育则注重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养,以使学生具备特定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既可以备学生在工作中能够快速适应不同的领域,也有助于他们快速掌握新技能和新知识,提升职业竞争力。
3. 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通识教育强调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而专业教育强调实践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工作中能够更好地应对所需的挑战。
赫钦斯的通识教育理念述评
通识教育
1.通识教育及专业教育相关概念辨析如最早(1829年)把通识教育(GenearlEduaciton)和大学教育联系起来的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认为:“通识教育是学生进行任何专业学习的准备,为学生提供所有知识分支的教学,它使得学生在致力于学习一种特殊、专门的知识之前对知识的总体状况有一个综合的、全面的了解”。
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把通识教育定义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是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我国学者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用韦伯“理想类型”方法,从性质、目的和内容三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就目的而言,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又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
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又称全人),即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
通识教育是一种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它包括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安排、教与学的方式、学业评估、学生管理等一系列重要内容。
在通识教育模式下,学生需要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在拥有基本知识和教育经验的基础上,理性地选择或形成自己的专业方向。
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
需要指出的是,通识中的“通”不是通才的“通”,即什么都知道;而是贯通的“通”,即不同学科的知识能够相互通融,遇到问题时能够从比较开阔的、跨学科的视角进行思考,收集资料,与人交流合作,达到不同文化和不同专业之间的沟通。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课件
学习成绩分析
分析学生的考试成绩和作业成绩,评估教学 效果和学习效果。
同行评价与督导评价
邀请同行专家和教学督导对课程进行评价, 提供专业意见和建议。
04
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通识教育在大学中的应用
大学是通识教育的重要场所,通过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生可以获得广泛的知识和 技能,培养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02
03
04
人文社会科学
涵盖文学、历史、哲学、政治 学、经济学等领域,注重人文
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自然科学与技术
涉及物理学、化学、生物学、 地理学等学科,强调科学技术
的创新与应用。
数学基础
包括基础数学、统计学等内容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
解决能力。
跨学科整合
通过主题式、项目式学习等方 式,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培
明确教育理念
加强对通识教育的宣传和培训,明确其理念和目 标,提高教学质量。
THANK YOU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完成项目,培养其 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加深对知 识的理解。
翻转课堂法
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件内容,课堂上进 行讨论和答疑,有助于提高学习效果 和自主学习能力。
评价方式
考试评价
通过书面考试检测学生 对课程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应用能力。
作业评价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 生按时提交,根据完成
情况进行评价。
《通识教育基础课程》ppt课件
目录
• 通识教育的定义与重要性 • 通识教育课程的目标与内容 • 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与评价 • 通识教育的实践与应用 • 性
通识教育的定义
综合教育
通识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理念, 旨在培养具有广博知识、全面发展的 人才。
教育教学理论通识培训内容内容模板
一、培训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实施者,其教育教学理论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育教学质量。
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特举办此次教育教学理论通识培训。
二、培训目标1. 使教师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 提高教师运用教育教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意识和创新能力;4. 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
三、培训内容一、教育教学理论概述1. 教育的本质和目的;2. 教育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3. 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类型;4. 教育教学理论的基本原理。
二、课程理论1. 课程的本质和类型;2. 课程目标的设计与实施;3. 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4. 课程评价的方法与标准。
三、教学理论1. 教学的本质和目标;2.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3. 教学方法的分类与运用;4. 教学评价的原则与方法。
四、德育理论1. 德育的本质和目标;2. 德育的内容与途径;3. 德育方法的选择与应用;4. 德育评价的指标与标准。
五、教育评价理论1. 教育评价的本质和类型;2. 教育评价的原则与方法;3. 教学评价的实施与反馈;4. 教育评价的应用与改进。
六、教师专业发展理论1. 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特点;2.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方法;3. 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与反思;4. 教师专业发展的政策与支持。
七、教育教学改革理论1. 教育教学改革的背景与意义;2. 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与任务;3. 教育教学改革的内容与策略;4. 教育教学改革的效果与评价。
八、教育教学案例分析1. 教学案例的选择与准备;2. 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解读;3. 教学案例的启示与应用;4. 教学案例的反思与改进。
九、教育教学研究方法1. 教育教学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类型;2. 教育教学研究的方法与步骤;3. 教育教学研究的资料收集与处理;4. 教育教学研究的结果分析与总结。
十、教育教学创新与实践1. 教育教学创新的内涵与特点;2. 教育教学创新的途径与方法;3. 教育教学创新的应用与实践;4. 教育教学创新的评价与反思。
通识教育案例描述(3篇)
第1篇一、背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受到教育界的关注。
本文以某高校为例,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通识教育案例。
二、案例描述1. 案例背景某高校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是一所综合性大学。
近年来,该校积极响应国家教育改革号召,将通识教育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该校实施了一系列通识教育改革措施。
2. 通识教育改革措施(1)优化课程体系该校在原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了人文社科、自然科学、工程技术、艺术等领域的通识课程。
课程设置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2)创新教学方法该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翻转课堂、项目式学习、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创新能力。
(3)加强实践教学该校与多家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训机会。
通过实践,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4)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该校设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指导、项目孵化等服务。
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创业讲座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3. 案例实施效果(1)学生综合素质提高通过通识教育改革,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工程素养和艺术素养得到全面提升。
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活动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展示了该校通识教育的成果。
(2)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通识教育改革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创新实践机会,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得到显著提高。
学生在各类科技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中取得优异成绩,充分证明了通识教育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
(3)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增强通识教育改革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就业竞争力显著增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有效教育(MS-EEPO)基本概况一、创始人孟照彬,有效教育创始人,MS-EEPO操作系统创建者,著名教育社会活动家,第六种教学方式和新教育文化的倡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五大教育猜想实验研究者首席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中育有效教育研究所所长。
二、表达方式中文表达:有效教育英文表达:Effective Education in Particpiatory Organizations 简明表达:EEPO三、核心理念:有效教育是通过组织和参与来实现的。
四、教育位视:立足于国家视野和国际视野做大众教育。
五、文化形态:教教之尊,道道通达有效的、大众的、科学的、和谐的、人人喜欢的教育。
六、方法论:效率优先、过程优先、组织、参与、自下而上、自上而下七、涵盖范畴:MS-三大教育体系-思想体系、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操作体系)1、思想体系(选段)在教学领域,谁把西方擅长的个性、创造性与东方擅长的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并使之大众化,谁的教学水平就高。
在学习领域,有一个联动结构:互动-主动-能动。
谁要使人才培养进入一流水平状况,谁就要使联动结构进入常规教学活动状况。
在评价领域,谁实现了对任意一个教学要素的多向度评价,谁就实现了教育领域的满意性评价。
在管理领域,谁实现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管理,管理才是健全而有效。
……2、方法体系:MS-学习方式、MS-评价方式、MS-课型方式、MS-备课方式、MS-管理方式、MS-考试方式、MS-诊断方式、MS-技术方式、MS-认证方式、MS-控制方式。
第二章基本学习方式基本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的行为和认知取向。
学习方式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或学习方法的总和,而是反映了学生以什么样的行为和认知方法去完成学习任务的惯性。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同时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
而且,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由于他们的知识水平、自我意识和学习能力的改变,学习方式也将发生改变。
在EEPO体系中,学习方式包括5J、5F、5S……等多个项目。
第一节学习方式五项基础(5J)学习方式五项基础(以下简称5J)包括约定、板卡、表达呈现、单元组的使用和团队建设等子要素。
这一节主要讲述5J各子要素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方法。
一、简约实效的课堂文化——约定约定是特指师生之间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教学活动而设计并形成的一种默契的文化。
它能够较快地调控教学活动,或进行流程性快速检测活动的效果,或有效强化某个特定内容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
约定的方式根据校情、班情、学情商定,只要大家乐于使用,约定俗成即可。
1、约定的方法(1)物理语言(符号语言、概念语言、公式语言、图像语言等)、形体语言、口头语言、学科文化、文字契约……示例:⑴物理语言:物理语言要简洁明了,富有激情,根据学情的起伏自然使用,杜绝僵化。
比如:A、表示“停”在物理方式,击掌传递声音的物理方式:师击掌ⅩⅩⅩ——学生回应也击掌ⅩⅩⅩ……(迅速面向黑板或老师坐好,并保持安静)B、表示赞美的一般物理语言:自由鼓掌方式;节奏鼓掌方式;节奏鼓掌加呼号式。
(面向赞扬者)(2)形体手势语言:师生对形体语言心领神会,形成习惯。
比如,明白:拇指向上;不明白:拇指向下;准备就绪:OK;正确:拇指和食指指形成“√”型;错误:两只手指形成“×”型;非常好、一般、不好:拇指、食指、小指;想表达自己的意见或发言:举手;暂停一下:一手指顶手掌心;停、不讲话:一手掌面向大家拾起,另一手的食指贴在嘴唇。
2、约定的目的简洁明快地调控教学活动,能有序地调控动静转换,有序地进行功能转换,快速地进行流程性检测,有效地强化某种特定内容。
3、约定训练提示(1)师生形成的约定要能调控教学活动(利于组织教学、动静转换、检查反馈学校情况等)。
(2)约定要成为师生之间的默契,成为一种文化。
为了有效地控制教育教学活动,约定一定要得到学生的认同,这就要求在创设约定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差别,高年段的学生不适合用太过花俏、太过幼稚的约定方式;同理,低年段的学生的约定应有一定童趣,不宜太过严谨。
(3)约定内容应大同小异。
既简洁实用,又体现班级文化、学科文化、年龄特征,避免千篇一律。
各班级可以根据班级文化特色制定在本班范围内共同使用约定;班级、学科也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有效约定;例如语文老师,可以用一首古诗作为课堂活动的回归约定,数学老师可以用数学公式,而英语老师则可以使用英文日常用语,音乐老师还可以用音阶或琴声等等。
(4)约定不可过多,以实用为目的,根据具体情况可随机调整、添加、动态使用。
不要为了约定而约定,它只是为了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利的补充形式。
5、常用约定(参考使用)(1)举手——有疑问;要发言。
(2)举“大拇指”——正确或同意。
(3)举拳头——错误或反对。
(4)举“OK”——完成任务或已学会。
(5)举“Ⅴ”——胜利或祝贺。
(6)教师击掌三次,学生随和三次——停止工作或恢复秩序,精力指向教师。
(7)展示达成过程中,有问题的学生必须举手,边达成边放下,并有优先发言权。
(8)学生发言必须面向大多数学生(改变面向教师的心态),全体同学必须注目听讲,发言完毕必须表态。
不同问题灵活处理。
(9)教师双手心向下压——要求学生安静。
(10)教师讲完一个知识点需要了解掌握情况时,教师停顿,学生回应“OK”或举手等。
(11)学生通过用手指头伸1、2、3、4表示答案A、B、C、D与教师互动。
(12)师生之间确定如何用手指表示数字,5以上的、10以上的等等。
二、秒杀“空讲”的利器——板卡板——是指各种形式地黑板。
可根据需要,由师生共同设计利用。
板的使用与设计重在教师的用心策划,实现处处是展台,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学生高效学习就可以尝试。
卡,按大小可分为大卡、中卡、小卡、微型卡。
使用板卡最大的好处是可以有效地防止空讲。
“卡”不仅仅指学生课上用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纸张,广义上,凡是能用书面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又能让学生实现交互的资源都可以成为卡,例如学生的练习本、草稿本等。
假如老师让学生在书本上勾画批注,再让学生交换课本实现交互,这时候,课本也成为了卡。
1、卡的功能(1)留存功能:大量节约联动课时间;(2)交互功能:有效地提升强化次数;(3)展示功能:局部与整体性相得益彰;(4)空间利用:实现处处是讲台、处处是黑板、处处是展台;(5)综合利用:若与表达呈现方式结合,就能形成多样性;(6)防止强化疲劳:在交换强化时可以有效地防止强化疲劳;(7)多功能功效:有利于动静转换中的有效学习活动,防止单纯的动静转化。
2、板卡使用训练提示(1)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大卡、中卡、小卡、微型卡”,并能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熟练运用上述学习卡。
(2)训练学生利用不同的位置便捷地展现自己或本组的学习卡。
(3)训练学生介绍展示自己或本组学习卡的内容(展示与交流,平台互动式)。
(4)训练学生通过浏览其他同学或其他组的学习卡(互阅、找错),达到防止空讲(少讲)、攀升强化次数、拓展思维、取长补短的目的。
(5)课堂活动解决教师关照不到位、管不过来,教师要抽检挤泡沫。
三、让智慧不再抽象——表达呈现表达呈现方式是让学习成果的个性呈现加上交互次数的强化,使学习的效率得到提高。
1、常见的表达呈现方式(1)阅读方式(读)①指读:特殊情况下,部分(删掉)学生要在一段时间内用手指点字,指读课文。
②朗读:能按照课文内容不添字不减字,不掉字,有表情地放声朗读课文。
③默读:不出声地快速读。
④略读:简单地看,把握大概内容。
⑤浏览:大略地看,迅速地找到或选取自己所需的内容。
⑥精读:挑选重要部分或自己喜欢部分进行认真细致的阅读。
注:以上所述的阅读方式,主要针对文科的阅读要求提出的。
理科阅读方式可以根据不同学科需要选择使用。
(2)口头表达方式(讲)仪表大方,神态自然,彬彬有礼,表达观点明确,思路清晰,吐字清楚。
①表述:能将自己想说的意思说清楚。
②转述:能将课文的内容或别人的话转换人称表述出来。
③复述:A把说过的话重复叙述一篇。
B能将课文的内容或别人的话用自己的话说出来。
④演讲:能就某个问题对听众说明事理,发表见解,或围绕一个主体有表情、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
⑤辩论:彼此用一定的理由来说明自己对事物或问题的见解,抓住对方话题的矛盾或漏洞予以反驳,以便最后得到正确地认识和共同的意见。
注:在口头表达方式训练中要特别注意学生肢体语言的规范训练。
(3)书面表达呈现方式①文本方式:A 、纯文字详细记录;B 、抓住要点、关键词句的简略记录。
②结构图状表达方式:A 、气泡图状结构;B 、逻辑框架结构;C 、表格结构;D 、树状结构;E 、线状结构;F 、饼状结构;G 、网状结构;H 、图文结构;I 、鱼刺结构;J 、个性化地自创结构图状表达方式……例1:气泡图(适用于表达概念之间的包含或延伸关系)例2:逻辑框架图(适用于单元、章节复习中表示各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③图文结构方式:把某个主项用文字、符号、数字、图进行分解,编写成故事情节,组合成结构性强化演化深化的表达方式。
图文结构表达方式的若干作用:A 、一个主题的故事情节形态,记忆的有效性比文本形态增量600%;B 、形象化的东西,青少年儿童容易理解,左右脑交替使用不易疲劳。
C、万事万物是联系的,用图文结构方式来表达,可以直接间接的训练青少年诸多学习品质:记忆品质、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联系能力、写作能力……2、表达呈现方式训练提示(1)进行口语表达方式的表述、转述、复述能力训练的基本要求:①站位:面向听众,照顾多数;(训练时,教师提示怎样站位才能使大家看到其颜和听清其声。
并可检测,简评站位是否到位?)②姿态:神情自然,举止大方;(这可关乎着发言者的形象,关乎着听者的情绪会不会被你感染,从而乐于倾听,享受你的发言。
)③说话:清楚响亮,语速适中;④表达:条理清晰,言简意赅;⑤礼仪:鞠躬致谢,考虑周全。
(2)表达呈现方式有多种多样,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各自特点,除对现有的表达呈现方式了解并熟练运用这些表达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外,还要激励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自行创造新颖实用的结构表达呈现方式,不必拘泥于这里列举的例子,应有灵活性、选择性。
(3)训练时教师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多次选择,根据个人的兴趣选用(或创造)不同的表达呈现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发展学生的特长,并能据此对教材进行个性化处理。
(4)根据专家实验证明,一般人识记一个单元符号所需的时间是:文字2.8秒,线状1.9秒,图文1.2秒,情景0.4秒。
可见,单纯的文字表达所需的时间最长,用图文结构的方式可以减少一半多的时间。
因此,应注重训练学生图文结构表达方式的能力。
可以将历史、数学、语言、科学、美术、绘画、音乐、戏剧、舞蹈相结合,或采用故事情节进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