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地基基础抗震详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5/2018
烈度
•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时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到 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一次同样大小的地震,若震源 深度、离震中的距离和土质条件的因素不同,则对地面和 建筑物的破坏也不相同。这时,若仅用地震震级来表示地 震动的强度,还不足以区别地面和建筑物破坏轻重的程度。 虽然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距离震中不同的地方,地 震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及地震烈度不同。一般来说,离震 中越近,地震影响越大,地震烈度越高;离震中越远,地 震烈度越低。震中区的烈度称为震中烈度,用I0表示。
10/15/2018
场地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素
• 建筑场地的地形条件、地质构造、地下水位等对地震灾害的程度有显著的影 响。我国多次地震灾害调查表明,局部地形条件对地震时建筑物的破坏有较 大的影响。一般当局部地形高差大于30-50m时,震害就会有明显的差异,位 于高处的建筑物震害加重。1920年宁夏海原发生8.5级地震时,处于渭河谷地 姚庄的烈度为7度,而2km外的牛家山庄因位于高出百米的黄土梁上,其烈度 则达9度。综上所述,孤立突出的山梁、山包、条状山嘴、高差较大的台地、 陡坡等,均对建筑物的抗震不利。 断层是地质构造的薄弱环节,可将其分为发震断层和非发震断层,前者为 具有潜在地震活动的断层,后者在地震作用下不会产生新的错动。地震时, 发震断层附件地表可能发生新的错动,若在其上修建建筑物必招致严重破坏。 因此在具体进行场地布置时,不宜将建筑物横跨在断层上,以免可能发生的 错动和不均匀沉降带来危害。 地震对建筑物的危害程度与地下水位有明显关系,水位越浅震害越重。地 下水位深度在5m以内时,对震害影响最明显,当地下水位较深时影响较小。 对于不同类别的地基土,地下水位的影响程度也有差别。例如软弱土层(粉 砂、细砂、淤泥质土等)影响程度最大,对粘性土影响次之,对碎石、角砾 等影响较小。
10/15/2018
地震的震级和烈度
• 1.震级 • 地震强度通常用震级和烈度来反映。地震震级是地震固有 的属性,表示地震本身能量大小的尺度,用符号M表示, 其数值是根据地震仪记录的地震波图确定的。目前,国际 上比较通用的是里氏震级,原始定义是在1935年由里克特 (C. F. Richter)给出 • 震级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多少,也是表示地震强度 大小的指标,所以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10/15/2018
地震波及其特征
• 纵波比横波的传播速度要快,在仪器观测到的记录图 上,纵波要先于横波到达。一般也把纵波叫P波(即初 波),把横波叫S波(即次波)。体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 速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由于地球的层状结构,因此 体波通过分层介质,在界面上将产生折射和反射;当一 个P波入射到一个界面时,不但产生折射和反射的P波而 且还发生折射和反射的S波,S波也是如此,此外,由震 源发出的震动首先通过岩层传到基岩表面,然后再经基 岩以上的地层传到地表面,在此过程中由于重复反射, 地表面的震动常常得到放大。
10/15/2018
地震波及其特征
• 地震引起的震动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并释 放能量,这就是地震波。它包含在地球内部传播的体波 和只限于在地球表面传播的面波,是一种弹性波。 体波包括纵波与横波两种,纵波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 胀缩波,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从而使 得介质不断的压缩和疏松,也称为压缩波或疏密波。在 空气里纵波就是声波。其特点表现为周期较短,振幅较 小。横波是由震源向外传播的剪切波,介质质点的震动 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相垂直,也称剪切波。其周期较长, 振幅较大。还应指出,横波只能在固体里传播,而纵波 在固体和液体里都能传播。
10/15/2018
地震区场地特性
• • 1.地震震害 地震发生时及发生后,将引起人们有震动的感觉、自然和人工环境的变化,通常称之 为地震后的宏观现象,常可概括为四类:人们的感觉、人工结构物的损坏、物体的反 应和自然状态的变化。研究这些现象不仅可以理解地震作用本质,更主要的是防止或 减少地震所产生的破坏与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所以人工结构物的损坏,应该说是最 值得研究的宏观现象。通过它的研究不仅能定性地理解地震现象,而且可以总结经验 教训,为制定和改进抗震设计规范以及制定抗震防灾对策措施提供依据。地震所带来 的破坏活动主要表现在: 1)地基震害 地基的主要破坏有:地基液化、震陷、山体崩裂、滑坡、地裂等现象。在地下水位较 高地区,地震时的强烈震动会使饱和粉细砂、细砂和粉土层液化,地下水夹着砂子往 往经裂隙或其他通道蹦出地面,形成喷砂冒水现象。产生液化的原因是由于地层短暂 时间里,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来不及消散,有效应力降至零,土体呈现出近乎液体的 状态,强度完全丧失,即所谓液化。地基液化能使建筑物产生大量的沉降、不均匀沉 降及倾斜,埋在液化土层中的管道及地下罐等则会上浮。地震使地面产生巨大的附加 沉降称为震陷,多发生在松砂和软粘土中,震陷不仅使建筑物产生过大沉降,而且产 生较大的差异沉降和倾斜,影响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地震时出现的地裂缝的数量、长 短和深浅等与地震强度、受力特征有关,如唐山地震时,地面出现一条长10km、水平 错动1.25m、垂直错动0.6m的大地裂,错动带宽约2.5m,致使在该断裂段内的房屋、道 路、地下管道等遭到及其严重的破坏,民用建筑几乎全部倒塌。强烈的地震往往造成 地面错动、山体崩塌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时还会堵塞河流,形成地震堰塞湖而使山 河改观。
基础工程
第 8 章 地基基础抗震
10/15/2018
内容提要
地震的成因特征 地震区场地特征 地基基础抗震设计
10/15/2018
概述
地震成因 地震是地球内部构造运动的产物,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地壳内部或外部 因素作用下产生强烈震动的地质现象。全世界每年大约发生500多次地震, 绝大多数地震都很小,小地震约占一年中地震总数的99%,剩下的1%才 是人们感觉到的,而现在造成严重破坏的大地震,全世界平均每年大约发 生18次。地震按其成因可分为:构造地震、火山地震、陷落地震和诱发地 震。 全球地壳由六大块组成,即欧亚大陆、太平洋、美洲大陆、非洲大陆、 印澳与南极板块。各大板块内还可以划分为极小的板块。由于地壳的缓慢 变形,各板块之间发生顶撞、插入等突变、形成地壳振动,即构造地震, 多发生在各板块的边缘或沿海的岛屿。我国的台湾岛和日本都位于大板块 的交接处,所以是多地震区域。
• •
10/15/2018
地震区场地特性
• 2)建筑物的典型震害 • 多层砖房的典型震害为外墙外闪、倾倒,纵横墙墙面出现 X裂缝,纵横墙开裂和屋顶塌落等。 •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典型震害为梁柱节点破坏,柱子 上混凝土保护层脱落,钢筋外崩,呈灯笼状,在箍筋数量 不足时这种情况更加常见。钢筋混凝土墙的破坏形态与砖 墙差不多,但其裂缝比较分散且宽度较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