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思想比较 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24章
果而勿骄,果而勿矜, 果而勿伐。
—《道德经》30章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 故彰;不自伐,故有功; 不自矜,故长。
—《道德经》22章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 毋我。
—《伦语 . 子罕第九》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处下不争
处下不争(二)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 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 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 非乎?故数至舆,无舆, 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道德经》63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相互转换(1/2)
矛盾的相互转化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
反者道之动。
—《道德经》40章
将欲翕之,必故张之; 将欲弱之,必故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持而盈之,不若其以。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 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 而骄,自遗其咎。
—《道德经》36章
—《道德经》46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趋吉避害
趋吉避害
居安思危,君子之道也。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道德经》15章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 存而不忘亡,治不忘乱。 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易传·系辞传》
吾日三省吾身。
—《伦语.学而第一》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静观玄览
静观玄览(一)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 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强为之名,曰大。
—《道德经》25章
“道”是自然万物运行的规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
足以奉有余。
—《道德经》77章
“道”是古代社会最高的道德标准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77章
处柔守弱
静能制动,弱能胜强。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40章
守柔曰强。
—《道德经》52章
天之柔弱莫过于水,而攻 坚,强莫之能先。其无以 易之。故弱胜强,柔胜刚。
—《道德经》78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 至坚。无有入于无间。
—《道德经》43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处下不争
处下不争(一)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 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年轻的时候偏儒家,年长的时候偏道家。八小时以内儒家, 八小时以外道家。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

自然无为
顺应客观 规律
自然和社会的规律 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核心思想: 反者道之动 柔能胜强 静能治动 处下谦退 涤除玄览
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道的内涵(1/3)

“道”是客观存在的字宙本源。
人生感悟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 止其旁而不敢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
无用大用
东亚文化的基石
儒家 文化
道家 文化
大乘 佛教
老子、孔子思想体系解析
《易经》大人的四条件
天 伸

屈 地
顶天立地 能屈能伸
自强不息乾龙健 厚德载物坤马顺
与天地合其德——具有仁爱万物的心态
君子的标准
1、不辱君命; 2、宗族称孝焉,乡党称 俤焉; 3、言必行,行必果。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 圣人无名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融合
孔子的感悟
吾十又五致于学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顺 七十从欲所为,不逾矩
儒家
道家
100% 70% 40% 20% 10%
0% 30% 60% 80% 90%
老子的基本逻辑
正话反说 讲究逻辑
明道若昧, 进道若退, 夷道若类, 上德若谷, 大白若辱。
—《道德经》41章
故失道而后德, 失德而后仁, 失仁而后义, 失义而后礼。
—《道德经》38章
道→德→仁→义→礼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修身观
处柔守弱


处下不争
矛盾观
知足知止
趋吉避害 泰

修身观
静观玄览


老子三宝

与日月合其明——具有照明万物的智慧

与四时合其序——具有立身与大道的行为
与鬼神合其吉凶——具有合理处理事物的能力
先天而天弗为,后天而奉天时
老子、孔子的修身观——儒道的对比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 修之于邦,其德乃丰; 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道德经》54章
—《道德经》39章
善用人者为之下。
—《道德经》68章
天之道,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道德经》81章
万物作而不辞,生而 不有,为而不恃,成 功不居。夫唯不居, 是以不去。
—《道德经》2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知足知止
知足知止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道德经》44章
wenku.baidu.com
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 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 得。故知足之足,常足。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矛盾观
矛盾观
万物负阴而抱阳。
—《道德经》42章
故有无相生,难易 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倾,音声相和,前后 相随,恒也。
—《道德经》2章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 里之行,始于足下。
—《道德经》64章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 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 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身 →家 →乡 → 邦 → 天下 ↓↓↓ ↓ ↓ 真馀长 丰 普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
—《大学》
格物 → 致知 → 诚意 → 正心 ↓
平天下← 治国 ← 齐家 ← 修身
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差异
核心思想
建功立业
乐生与 顺应
曲则全,在则直; 洼则盈,弊则新; 少则得,多则惑。
—《道德经》9章
—《道德经》22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相互转换(2/2)
祸福、损益的转化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道德经》58章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 益之而损。
—《道德经》42章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道德经》11章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处柔守弱
老子的哲学思想观——道的内涵(2/3)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 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1章
[译文] 道,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道;所 谓名,如果可以完备表述,就不是自然的名。无名,乃 道之混沌无形,天地未分之时;有名,乃道之化生万物 之时。所以,要经常从没有形象的地方去认识道的奥妙; 经常从有形象的地方去体察道的显明。这两者是道存在 的两个阶段,称谓不同罢了。但都称得上深远奥妙,深 远啊,深远,她是探究一切奥妙的总门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