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灵魂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前言:近日,孩子的事儿令人很是心痛。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反复思考,总觉得孩子的教育不在于严厉的批评、过分的惩罚、动辄喊家长、更不在于动辄请家长领回家、甚至开除学籍。
教育,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唤醒!抱着这种感慨,打开百度搜索,竟然发现有那么多的同仁们在一同呐喊:教育在于唤醒!于是深有感触地将同仁们的高见转引过来,以飨给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推荐德国的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我们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丛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时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一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
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唤醒,是一种教育的手段。
在教育学生时我们教师对学生要有更多的信任,要有更多的期待。
相信我们的学生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学生一旦得到信任,他们的内在动力就会被激发,他们就会显得聪明、能干、有悟性、很懂事。
那么,教师就不要总是叮咛他们,检查他们,监督他们,审查他们,甚至因为学生暂时的不好、不开窍而失去对他们应有的信。
俗语说:五个手指头伸开还不一般齐呢。
何况活泼可爱、聪慧调皮的小学生呢?在每一个班或多或少都有后进生,对待这部分学生,教师应从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入手,启发诱导,激发兴趣,去唤醒学生内在的动力,使其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是一个极其艰苦的过程,教师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
教育的本义是唤醒“灵魂”作者:刘永要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7年第60期是不是应该有一个折中的办法,可以让学生在享受素质教育的过程的同时也能够游刃有余地应试?我始终认为,当学生的素养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优秀的成绩往往也是水到渠成般自然的。
——题记当今教育为人诟病,重要的原因是应试教育。
而应试教育又为何会让人不满?是因为应试教育目标过于集中——就是高分数,这就直接指向了题海战术。
这会导致急功近利的人只追求分数而忽略了孩子的休息和娱乐的权利,忽略了孩子其他素养的发展。
面对如此境况,有识之士不禁要问:取得高分数的道路千万条,为何我们一定要那么急功近利,偏偏选择题海战术这一条?在现实中,多少学生除了应试便一无所有,他们心灵的成长是荒芜的,没有人关注他们心灵的成长,只关注他“考得怎么样”。
家长们互相关心彼此的小孩在哪里读书,读的是不是名校;如果不是名校,尤其是一些生源较差的学校,家长担心自己的小孩变坏的概率就越高,而现实的情况又确实如此。
能否把自己的小孩送进名校,这成了很多家长焦虑的源泉,这也就催生了学位房的概念。
在这种氛围之下,应试能不重要吗?分数不够高,就读不了好学校,所以分数很重要。
分数很重要!所以围绕着分数的工作就很重要,所以如何应试就很重要。
这就是为什么好像衡水中学这样的学校总是有那么多家长趋之若鹜的原因了。
在这种分数的你追我赶中,孩子的心灵成长,灵魂教育,谁还管得着呢?又有多少老师可以顶住现实的压力,和学生们进行遥遥无期、见效甚慢的素质教育?当教育只剩下冰冷的分数,当社会只以分數来看人的时候,学校和老师包括学生自然也会被异化。
因此,作为老师,不妨放慢追寻分数的脚步,把学生当一个人去培养,而不要把他当作是考试的机器。
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尽量营造多元的评价氛围和评价机制,让孩子的闪光点可以多一点,让孩子的优秀点可以多一点,把对学生的成绩评价放在最后,让成绩对孩子的影响降到最低。
教育是为了“唤醒”
教育是为了“唤醒”教育是人类通往成功之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不仅仅给人以知识,更重要的是给人以思想的启示和精神的提升。
教育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和技能,更是为了“唤醒”人的灵魂,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引导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首先,教育是为了“唤醒”人的灵魂。
在现代社会中,很多人都过于忙碌于追求物质财富,往往忽略了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想追求。
教育则可以通过提供人文科学的课程,如文学、哲学等,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期望、激情和想象力。
更重要的是,教育应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世界,激发其自主探索和创造的热情。
只有当人们懂得如何探索和使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时,才能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意义,从而为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次,教育也是为了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更是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信、智慧和动力来激发人的内在潜力。
通过对不同学科的深入学习和对社会事务的了解,教育能够让人们对各种学科和领域的知识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从而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能力范围。
同时,教育还可以培养人们的领导和管理技能,使其可以在不同的领域和场景中充分发挥自己。
最后,教育也是为了引导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教育中,学生应该受到正向引导,从而确定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和世界观,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循着这些理念不断改进。
通过教育,人们可以学习到如何识别并正确处理挑战、困难和压力,为了自己和他人创造积极、有益的未来做出更好的贡献。
通过培养良好的社交和沟通技能,人们也可以更好地与他人交流互动,并建立更健康、快乐的个性和终身人际关系。
总之,教育应该是为了唤醒人的灵魂、激发人的内在潜力和引导人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随着教育的进步和变化,我们应该不断改进教育方法、教学内容,并着重关注个体的追求,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和贡献社会。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灵魂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灵魂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1.跟我们教师学什么?著名教育家张伯岑说过:“作为一个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知识,教会学生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1)具有积极人生观的人(2)具有健康状态面貌的人(3)会学习、有智慧的人(4)会合作、待人以宽的人(5)会生存、能独立的人2.做一个诚实的人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人格才能形成人格。
”中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
但自尊不是轻人,自信不是自满,独立不是孤立。
”3.培养自信4.健康是人生最可宝贵的生命因健康而美丽,而真正意义上的健康是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教育应以每一个人的后天的健康为最终目标,因此,老师在教育学生强身的同时,更要强调“强心”。
(1)在教学思想上要渗透心理教育(2)心理教育渗透教学内容之中(3)争取家长的积极配合(4)学生问题的解决重在预防生存,人最基本的能力要想让孩子适应越来越残酷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中,应该着力给孩子搭建人生的三大支撑能力。
(1)物质支撑能力(2)自我精神支撑能力(3)社会支撑能力A、接受社会规则,与社会相适应。
B、能够获得外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帮助。
6.真正的礼貌源自于内心7.责任心:人的高贵品质英国教育家维克多.费兰克说:“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
因此,能够“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
责任心是一个人生命的纤绳。
有了责任心,一个人才把自己的生命与别人的生命联系起来,才会产生自我价值感。
8.积极的心态(1)对学生应注意内部动机的激励机制(2)注重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3)有效激励——培养积极心态的催化。
教育是为了“唤醒”
教育是为了“唤醒”教育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为了帮助人们获取知识和技能、发展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适应能力。
但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一个具备完美技能和素质的人,更重要的是为了“唤醒”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让他们有个人独特的观点和思考方式,有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自主思考、积极进取、有人格魅力的人。
首先,教育应该“唤醒”人们的人性。
人性是指人的本质、道德和伦理观念。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不仅要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道德的。
我们要教育学生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学校、尊重社会,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生活中都应该遵守这些规则。
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能力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人的人性,让他们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其次,教育应该“唤醒”人们的思想。
思想是人的头脑中的活动,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同,教育的目的就是唤醒学生内在的思想,让他们了解自己内心的想法和理念,从而提高他们的判断和决策能力。
我们不应该让学生一味地听从别人的意见,而是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这是使学生成为一个有判断力和决策力的人的重要步骤。
最后,教育应该“唤醒”人们的灵魂。
灵魂是人的精神层面,它是建立在人的信仰和精神追求上的,它是人所追求的价值和意义。
教育的目的就是唤醒人们的灵魂,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有追求的思想。
我们应该通过各种方式,如课堂讲解、读书、互动交流等,让学生了解世界、了解人生,让他们对未来有所期待。
当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时,他们就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总之,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和能力的人,同时也要注重“唤醒”学生内心的思想和灵魂,让他们在成长和发展中获得更多意义和价值。
唯有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发挥自己的最大潜力,并成为一个积极进取、有人格魅力的人。
教师教育感言文案高级版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在教育的岗位上已经度过数个春秋。
在这片充满希望与梦想的土地上,我见证了无数生命的成长,收获了无数宝贵的经验与感悟。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以一篇高级版的教师教育感言,表达我对教育事业、对学生、对同事以及对自己的一份深情厚谊。
一、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灵魂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点燃希望。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
在孩子们的心中,我们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人生的引路人。
我们要用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去唤醒每一个孩子内心深处的潜能,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1. 爱心,是教育的灵魂爱心,是教育的灵魂。
一个没有爱心的教师,无法走进学生的心灵,更无法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我始终秉持着“爱心至上”的原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我坚信,只有用爱心去呵护每一个孩子,才能让他们在阳光下茁壮成长。
2. 耐心,是教育的基石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师具备足够的耐心。
面对学生的调皮、叛逆、迷茫,我们要耐心引导,用关爱去感化他们。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坚持耐心教育,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逐渐树立起自信心。
3. 责任心,是教育的使命教师是肩负着国家未来的希望,我们的责任重大。
我们要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将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
在课堂上,我们要严谨治学,传授知识;在生活中,我们要关爱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育之路,荆棘与花朵并存教育之路,充满荆棘,却也充满花朵。
在陪伴孩子们成长的过程中,我见证了他们的喜怒哀乐,也体会到了教育的酸甜苦辣。
1. 荆棘:教育的挑战教育的道路上,挑战无处不在。
面对学生的调皮捣蛋、成绩不佳、心理问题,我们要勇敢面对,敢于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我学会了耐心、智慧、勇气和担当。
2. 花朵:教育的喜悦教育的喜悦,源于孩子们的成长。
当我看到他们从无知到有知,从懵懂到成熟,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
这种喜悦,让我更加坚定了教育的信念,也让我更加热爱这份事业。
教师初心语录个人感言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
转眼间,我已站在三尺讲台多年,从青涩的大学毕业生到如今的资深教师,我见证了无数个清晨的曦光和黄昏的余晖。
在这漫长的教育生涯中,我始终怀揣着一份初心,那就是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学生的责任。
以下是我的一些教育感悟,愿与同仁共勉。
一、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灵魂教育的真谛,不是知识的灌输,而是灵魂的唤醒。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引导者。
在教育的道路上,我始终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璀璨的星星,只是亮度不同,需要我们用心去发现、去点亮。
“教育者,非为全人而教育,乃为未来之全人而教育。
”这是我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他们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未来人才。
二、关爱学生,用心倾听教育是一项充满爱的事业。
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将关爱学生放在首位。
我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渴望被理解、被关爱,只有用爱心去呵护他们,他们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者要用心去倾听每一个孩子的心声,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
”这是我常常提醒自己的话。
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尊重。
我深知,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并给予鼓励,让他们在关爱中茁壮成长。
三、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学生的楷模,一言一行都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言行一致。
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言行不仅代表自己,更代表整个教师队伍。
因此,我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师德,为学生树立榜样。
四、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是一项充满挑战的事业。
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探索中成长。
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等。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我的教育教学故事中卫市海原县第一小学刘玉玲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马克思也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
”因此说教育的核心所在就是唤醒。
唤醒什么?唤醒学生生命中的灵性和欲求。
我们人总是有着一种生命的创造冲动的,这说明人具有内在自我发展的动因,并外在地表现为他不满足于已有的定论,不相信唯一的答案,不屈从于任何外在的压力而放弃自己的主张。
还表现为对自己现在自我发展状况的不满足和否定,以致于追求更高水平、更完善的发展。
因而我们的教育应该呵护、关怀人的这种生命的冲动意识,使学生在现实中能够大胆地去追寻自我,大胆地去展现自我,在追寻和张扬中各种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原来唤醒就这么简单开学伊始,学校要求各班办一期以“感恩”为主题的板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感恩。
看着孩子们各显神通:写的写,画的画,下午两节课,孩子们的作品终于问世。
我在赞赏的同时发现了不足。
题目下方有好大一处空白,显得整个版面空洞、单调。
于是,我建议给题目“感恩”下方加一句凸显主题的话——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写完后,仍觉有所欠缺。
心想:如果配幅插图就好了。
可仅剩的板面却不够画什么复杂的图了。
集思广益——我准备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这时,班里的“小问号”忽然问我:“老师,‘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什么意思?”我表扬这个孩子善于思考,好学好问,然后问其他孩子:“你们认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我想,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让我们懂得感恩,接受了别人哪怕是一滴水也要以泉水去回报。
”“这句话是说我们要学会感恩我们的父母。
”“老师,我在书中读过‘羊羔跪乳,乌鸦反哺’的故事,动物都懂得报恩,我们更要懂得向父母报恩了。
”“孩子们,听了你们的一席话,让老师觉得你们长大了,由衷地为你们高兴。
可是,我们仅仅是感恩我们的父母吗?”“不,还有您呢,老师。
谢谢你云婆婆故事内容
谢谢你云婆婆故事内容云婆婆故事教育意义,就在于唤醒灵魂,发展能力,挖掘潜能,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很多人认为,教育等于上学,等于获取知识,从而能够找个好工作。
的确,学校教育是现代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绝大多数人接受教育的主要方式。
一些人,在离开学校的时候,就从心底里认为自己的教育历程结束了。
因此,很多人把教育等同于学校学习,也就不奇怪了。
对于教育到底是什么,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认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而中国近代教育家认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
”儿童教育家认为,“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著名物理学家认为,“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教育无非是将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遗忘时所剩下来的东西。
”从这些古今中外教育家、科学家关于教育的观点可以看出,他们都没有提到学校教育,甚至没有提到当今主流学校教育所主要传授的知识。
学校教育只是接受教育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教育本身,更不是教育的全部。
教育的本质应该着眼于人本身,为人类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应该是传统的学校教育所侧重的填鸭式的知识传授。
知识也只是教育的内容之一,只是教育的表象与形式,更不是教育的全部内涵。
人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这里应该说知识是潜在的力量,知识如果不能为人所掌握,为人所正确地运用,知识也不会产生任何力量。
只有将知识组织起来,变成明确的目标与行动计划,并最终产生实际的效用、效益或效果,知识才会成为真正的力量。
学习知识并能正确地组织、运用知识,从而为人类产生价值,才是真正的教育。
教育意思是“引导、引出”,侧重于思维方法的引导,引出自内向外的发展,注重对人内在能力的培养。
学校教育的失败之处,在于仅仅传授给学生一些可见的知识,却未能引导学生掌握相应的思维能力,从而学生一旦离开学校,无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人生实践中产生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小学作文、初中作文、高中作文、体裁作文、作文素材、作文指导、好词好句、读后感、观后感、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elementary school essays, middle school essays, high school essays, genre essays, essay materials, essay guidance,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在经过了多年的新课程改革实验之后,我们在深深地思考,教育成功的源泉到底在哪里?在反复思索之后,终于找到了教育的本质——“唤醒”心灵自觉,“唤醒”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唤醒”对成功的渴望,“唤醒”行动的自觉,使学生执着的、兴奋的、充满希望的向着阳光奔跑。
名师教学主张系列③“知理·悟理·融理”教学主张的凝练和实践
物理学不仅含有人类探索大自然的知识成果,而且含有探索者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等,其基本研究方式是观察和实验,因而在客观性上表现为“真”;物理学创造的成果最终是为了造福人类,在目的性上体现出“善”;物理学还在其表现形式、人的情感、意识等多方面反映了“美”,体现了科学态度和精神,所以,物理学本身兼具真、善、美三重属性。
其学科性质又决定了物理学习要以感知体验为基础,需要从具体到抽象的概括过程,讲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因此,物理教育的过程,是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和方法的过程,也是不断探寻真善美和生命成长的过程。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教研、科研的基础上,凝练了“知理·悟理·融理”(以下简称“三理”)教学主张,以之指导教学实践和教研活动。
一尧教学主张的内涵“知理·悟理·融理”,旨在引导学生从不知事理走向格物究理,从“物”理推进到“悟”理,再从悟理逐步上升到“融”理(融会贯通,合一通达,即掌握学科之理、之道后的一种自由自在的状态、境界)。
“三理”教学主张是笔者在对教育哲学、教学追求和教学理解的基础上对物理教育的认识,其内涵从学科课程认知到认识事物本质的方法,再到人的素养提升,是从究理知理,到悟理明理,再到用理融理,乃至“无理无不理”。
(1)“知理”,是了解现象,格物致理。
“物理”二字本就是格物究理、格物致理。
《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格物”是探究事物的道理,“致理”指明白事理并加以运用,进而参透事物本质,掌握知识本源,而具有智慧。
“格物致理”就是探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并加以智慧地运用。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它不仅对客观世界的规律作出了深刻的揭示,且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整套独特而卓有成效的思想方法体系,这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方法。
物理教学很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导学生去观察和实验,认识和掌握物理知识以及基本方法,应用科学思维和方法去探究未知的世界,养成见物说理、以理释物的习惯。
教育的真义,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真义,是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作者:娄云英来源:《课堂内外·好老师》2017年第06期他刚刚工作不足两年,却在年轻教师队伍中脱颖而出,建立了特色鲜明的班级文化,带领学生开展了各种颇有成效的班级活动,且对教师工作有了一定的经验之谈。
他就是在重庆鲁能巴蜀中学担任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梁述。
对此,他谦逊地表示,这只是一个为人师者的职责所在。
但身份迅速换位,重任突然加身,显然这期间,他也经历了一个不寻常的过程,有着不为人知的辛苦付出。
热爱,让人变得强大几乎每一位新老师,在工作伊始,都要经历一个困惑迷茫的阶段,毕竟面对的是几十个性情各异且活泼好动的十多岁的学生,而他们的背后又有寄之厚望又要求不一的父母。
梁述也不例外。
那时,他对初中生在什么阶段会出现什么问题,没有预见性,总是等到问题产生了,才来解决,也确实遇到了不少麻烦。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工作的热情。
梁述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因为他深信自己从事的是可以“唤醒一个人的灵魂”、改变一个人的职业。
粱述至今还记得,他上中学的时候崇拜的几位才华横溢、神采非凡的老师。
他们的人格魅力与谆谆教诲,点燃了他心灵的火花,唤醒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对未来的向往,让他由内而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要交择校费方能就读的丑小鸭成为毕业时的A+1优等生。
每当想起自己的经历,他就会心生对老师们的感激之情,感慨教育“唤醒一个人的灵魂”的神秘而强大的力量。
最终,这种情感影响了他对职业的选择,作为感恩与回馈,他早早就在心中埋下了从事教育事业的愿望。
华中师大毕业后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一名教师。
因为热爱,因为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所以即使工作中会出现各种问题、麻烦,他都“来者不拒”。
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也感觉到自身的不断成长与强大,并乐在其中。
成长,在磨砺中进行梁述工作的第一年就任教两个班的语文和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工作。
因为没有经验,班级在组建之初的一段日子里出现了不少问题。
梁述开始还没意识到其严重性。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
教育的真谛在于唤醒德国著名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哲学家雅思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每个学生都有向上的自我欲求,拥有内在的自我发展动因,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去唤醒,去激发,去点亮。
工作要布置,要求要提出,同样的内容,表达主体不同,效果是大相径庭的。
如果老师强行规定,学生或许也可接受,但被动性很强,是不得不做;如若教师对学生加以诱导,让他们说出该怎样做,那是本体的主动需求,是自情自愿。
比如今年秋季“运动会”的工作布置,其中一项是给运动员买东西,这是学校运动会贯例,所以我想都没想,就把工作交给班长,让他通知同学们捐一两元钱,并让生活委员买些巧克力、葡萄糖之类为运动员补充能量。
后来,有同学家长给我反映我才知道,学生对此有意见。
我很费解,运动员参加运动会是班级的集体活动,他们争得的荣誉也不是自己的,孩子们有什么意见呢?原来小学运动会规模小,项目少,基本上是运动员自己带点高能量食品,班级没有运动会专项支出。
但我又一想,如果我换一种方式呢?运动会前,我如果对学生进行一番引导,效果是不是更好?比如:1、同学们,下周*是我们进入徐水二中参加的第一次运动会,我们希望在运动会表现如何?取得怎样的成绩?(学生肯定会希望取得优秀成绩)2、既然这样,**、**等几位同学作为参赛运动员,他们取得的成绩不只是自己的荣誉,他们是在为班级而战,为班级而搏,作为班级的一员,我们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学生会说为他们呐喊、加油,保持良好的班级纪律,甚至捐些东西,如葡萄糖之类)我如果这样引导,不但让学生理解了工作的意义,而且开展起来更加积极主动,效果肯定也会好的多。
学习与纪律更是如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向上的一面,让学生产生规范行为、提高成绩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的学习劲头才会十足,成效才会明显。
苏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
苏格拉底:教育的智慧在于唤醒哲学教育2018-07-29 08:30:24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树去摇动另一棵树,用一朵云去推动另一朵云,用一颗灵魂去唤醒另一颗灵魂。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苏格拉底不仅是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他同时也是一名杰出的教育家,他认为教育的本质是唤醒,把人身上所具有的真善美特质召唤出来。
在向学生们传授知识时,他并非只是单向灌输,他采用相互切磋、共同探讨的教学方法,这就是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苏格拉底教学法”。
通过启发互动,让学生乐于学习。
在此分享一篇以苏格拉底教育精髓为基础的好文给各位读者,文中所传达出的“教育是一种不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是具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箴言,值得我们细细推敲,理解其中所内蕴的意义。
01每一个心灵都是自然宇宙与人类智慧的结晶,每一个孩子都有丰富的心灵与巨大的潜能,教育只需要将其内在的良知良能唤醒。
孩子的内心世界就像一个藏满宝藏的盒子,在这个盒子里,有智慧、有理性、有意志、有品格、有美感、有直觉等生命的能量。
如果我们不能揭开人类心灵的神秘面纱,我们就无法真正理解教育的真谛;如果我们不能潜入到人类灵魂的最深处去感悟生命的神奇,我们就永远找不到教育的力量。
02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石雕师傅,在苏格拉底很小的时候,有一次他父亲正在雕刻一只石狮子,小苏格拉底观察了好一阵子,突然问父亲:“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雕刻师呢?”“看!”父亲说,“以这只是狮子来说吧,我并不是在雕刻这只石狮子,我是在唤醒它!”“唤醒?”“狮子本来就沉睡在石块中,我只是将他从石头监牢里解救出来而已。
”“唤醒“,多么富有启发意义的教育箴言!苏格拉底本人不也是一个伟大的心灵雕刻师吗?他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智慧的接生婆。
”他利用接生术将那个时代的人们的心灵一次又一次从蒙眛状态中唤醒。
我也经常说,我没有智慧,我只是借古圣先贤的智慧唤醒无数家长的智慧,引导家长找到唤醒孩子智慧的钥匙。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灵魂教育是一门学问,一门大学问。
现在的问题就在于没有看清教育是什么,重要的是连家长自己的定位和教育方法都得不到反思和思考,大多数的家长不会爱,有的是溺爱,有的是冷漠,不懂得真正的爱,不懂得生命的成长状态。
到目前为止,分数和升学率仍然是各级政府考核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
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偏向注重金钱、名誉、地位的争斗。
虽然现在社会上人们普遍追求高等的文化教育,却忽视了中国传统的文化与圣贤教育,忽略了对自身修养与心理素质的加强,更缺少了互相关爱,互相帮助和一颗感恩的心。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说白了就是对心灵的教育。
大家都知道,我们现在的教育在这方面存在着严重缺失。
近些年来,人们追求享乐,贪图安逸,互相攀比,常常心怀怨恨,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总是别人对不起自己,嗔恨心特别重。
受父母养育之恩,受老师教诲之恩,不知道感恩,有一种“受之无愧感”。
“受之无愧感”是指,一个人受到别人的帮助以后,觉得这是别人欠了他东西,或者认为是别人必须给他特殊待遇。
有这种倾向的人,总是认为别人(尤其是亲近的人)应该给他想要的事物,别人给了,他觉得那是应该的,他不知道感恩;别人没有给,他就认为这太不应该,于是就心生不满和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一般会变成一只“白眼狼”。
这也就是人么常说的人的心坏了。
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帖子,小A 10岁时父母相继过世,年长他20岁的姐姐将他抚养成人,并供他上了大学,后来他考上了公务员。
姐姐在工厂上班,姐夫在学校门口摆一个小摊。
现在姐姐退休了,退休金每月1800元。
姐姐的儿子--小A 的外甥考上了外地某个大学的建筑专业,学费比本地大学其他专业贵。
姐姐家收入锐减,开支突增,财务突然紧张起来。
姐姐想让小A每个月给她1000元作为养老费(实际应该是补贴外甥上大学的生活费),小A不干,并劝说姐姐不让外甥读学费昂贵的建筑专业。
教育真谛在于心灵唤醒
教育真谛在于心灵唤醒题记:教育: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11月20日,县委常委到学校来调研,召集全校教研组长、备课组组长进行教育座谈会,组长们畅谈发展学校教育的新理念,以及面对新高考存在的心新的困惑。
县委常委在听取组长们的意见后做总结发言,对学校如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作了三点意见:在思想上用心用情;在方法上会教善教;体制上严管善管。
他也指出:教育是系统工程,只有对学生有爱心就会有崇高神圣感觉,还要换位思考,从学生适应教师到今天教师适应学生,顺应学生思维思考问题,作为老师,还需要对学生赏识教育,不断鼓励与激励学生,真心换真心,投入更多的精神,让学生在不断健康成长。
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
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
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文 | 摩根少儿财商
2018/05/23
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Theodor Jaspers)在《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
教育就是父母用自己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去唤醒一颗幼小的种
子,用自己的真实行动来慢慢影响它,让它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我赞同他的说法。
但由此展开去,我不得不说,好的教育的前提是父母先得有灵魂。
我们的社会存在着一种病叫“空心病”:社会道德下滑了,社会的规则混乱了、社会的公序良俗崩溃了这些症状的病因是,社会缺乏精神追求了。
谁为这个社会空心病买单?我们的教育,以及我们受教育的孩子。
但我们仅仅将教育孩子的失败归罪于教育体制和社会是不负责任的。
因为,我们既然把孩子生下来,那么我们必须为孩子的未来买单。
如果每当发现问题的时候,我们从不将指头指向自己,总是在外部找借口和理由。
这其实是世界上最愚蠢的不负责任。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什么是最好的教育?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本人去思考。
”老师的每一次教育,都是在引导学生的发展,你想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人,就要尝试去“唤醒”藏于他心灵深处的这些特质。
思维力是学生智能的核心,老师就是要成为在思维上给学生引导的那个人。
高三优秀作文:教育的意义是唤醒灵魂(完整资料)
此文档下载后即可编辑教育的意义是唤醒灵魂石嘴山分校/李静岁月流转,时光穿梭,君翰教育已成立7周年了,回想在君翰教育6年来所经历的点点滴滴,最让人难忘和感动的还是那些默默付出、无私奉献的老师们,尤其是在这六年里,从刚毕业初入社会到现在已经为人妻子为人丈夫,为人父母的年轻老师们,他们见证了君翰教育的发展历程,同时君翰教育也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在这个互相见证的过程中,最让人不能忽略的是君翰老师们对教育的传承。
什么是教育?“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
6年的时光里,我们的老师们,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给学生,在那些相处的时光里,更多的是将君翰教育的价值观“爱、责任、梦想”传递给学生,现在就让我们慢慢回忆一下那些温馨时刻。
时光回到2012年,许老师,一个90后,初登讲台,虽是稚嫩的面容,柔柔的声音,时不时担心学生会因为她这一身的青涩而“欺负”她?然而,学生却喜欢上了这样一个“温柔”的姐姐。
还记得那个自闭的少年,从不愿对任何人敞开心扉,但却对她许老师开口说了第一句话。
记得在办公室的那次沟通,许老师诚挚的话语,眼中的泪水,终于让少年松开了那紧握的拳头,理解了父母对他的期望,不再以对抗的心去伤害父母的心。
而就是在那次之后,少年有了很大的变化。
可能我们还很年轻,不能完全理解一个家长的心,可是,我们可以用我们的爱、责任,去影响每一个在君翰的孩子。
如今,许老师在与君翰教育相遇相知的6年岁月里,也已经为人妻为人母,那份爱、那份责任、那份梦想也将继续传承下去。
时光回到2014年,年少的孩子们,悸动的年纪,躁动的青春,总是难免会有一些叛逆。
还记得那个寒冷的深夜,当家长打电话告知孩子还没有回到家时,我们最“温暖”的毛老师知道后,沿着孩子回家的路找去,希望能够看到孩子的身影。
时间已是午夜十二点,寒冷的冬风还在刮着,毛老师在没有确定孩子回家的时候,依然坚持在路上寻找着。
好在,毛老师最终找到了孩子,让孩子安全回到了家,毛老师这才放下心伴着冷冽的冬风回到家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唤醒灵魂树德都外语文组周廷学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文中用“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句话来为“教育”下定义,引起了无数有识之士的共鸣,我也想借用来作为我的标题与论点。
一现在,许多普通中学教师对自己所任教的学科,往往产生厌烦情绪;而高中语文教师更是在高考的指挥棒指东指西的胡乱挥舞下疲于奔命,有点晕头转向,不能辨别东南西北了。
按理,语文学科是最具活力甚至最具魅力的学科,自然应该成为学生最感兴趣的学科;可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只要网搜一下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文章,看看文中所讲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即可得出这个结论。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活力与魅力的丧失,本质上讲,是因为语文课“灵魂”的丧失。
回顾从1977年恢复高考至今40年来语文教学随高考指挥棒团团转的全部过程,我们就不难发现语文课灵魂丧失的全部轨迹——1977年至1979年,高考制度虽然恢复了,但语文教学与考试的内容仍然是受极左思潮影响的,什么“政治挂帅”,什么“阶级斗争”,这些观念依然充斥于教材与考试的字里行间,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只有一种懵懵懂懂的“学知识,考大学,找工作,作贡献”的念头在激励着学生去学习与考试。
1980年到1989年,随着改革开放政策在中国的实施,“知识就是力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成为所有求学者的共同理念,除了普通中学学生“头悬梁锥刺股”地奋发读书,还有许多在职者通过“在职函授”“脱产进修”“自学考研”等多种形式努力为自己充电,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
顺应这一历史潮流,中学语文脱离政治,回归语文知识立意的教材系统:“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全面进入教材,而高考命题在内容上也以教材为据,题型则为主观表达题。
这个阶段,学生得到的是“书本知识”。
1990年至1999年,出于对“知识立意”的反动,教材与高考逐渐变为“能力立意”,高考考纲也建构起所谓的“能力层级ABCD”,似乎变得更加科学化了;加上在题型上采用主观题与客观题结合的形式,阅卷进入半自动化操作阶段,填涂《机读卡》成为“科技化”手段,机器阅卷开始启用。
为了提升答题能力,高中所有高考学科全部采用“题海战术”,《天利38套》之类的考题集飞到了中国普通中学的每个学生手中,所谓的“能力”,变成了纸上谈兵的解题能力。
这个阶段,高中学生得到的是“解题能力”甚至“猜答能力”。
2000年至2009年,出于对所谓“能力立意”的反动,语文教材与高考各自走上了两条不同的道路。
教材受在台湾和大陆民间兴起的“读经运动”的影响,加大了古诗文的分量,强调背诵,背诵篇目仅高中就增加到以百计算,目的是让学生在大量背诵的基础上形成语言感悟能力,从而在美的享受中“感而遂通”——这是我在此生的语文教学中稍微得到美的享受的一段好时光;而这段时间的高考,则为了避免学生在题海中形成套路,失去创新精神,将“鼓励创新”作为“立意”,高考语文的写作多以“话题作文”的形式出现,让考生天马行空,任意驰骋,“创新”之作层出不穷,每年的高考“优秀作文”真是异彩纷呈,文采飞扬。
不过,因为在形式上求新奇,在语言上竞浮华,加上为鼓励创新而在审题立意上没有多少限制,宿构、套作甚至抄袭的现象屡见不鲜,这种失去真诚的作文,对于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负面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此一阶段,“创新立意”的高考与“审美教育”的教材脱节,使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师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
2010年开始在全国陆续用《课程标准》指导下的新教材。
这次教材改革,本想改变原来“以教材为本、以考纲为纲”的应试教育模式,并在《课程标准》中强调:教科书不是语文课程的全部,语文并不等于语文课本。
可是,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多年来养成的对教材的依赖心理,许多普通中学的语文教师,面对删减了大量篇目的这套薄薄的教材和脱离教材且不断改变题型的高考试题,真正无所适从,一脸茫然了。
时至今日,语文教师除了完成教材内容的教学和不断增加的考试训练题的编制与评讲外,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了。
而另一方面,高考试题,则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不断增加阅读量,整个试卷除了成语、病句等几个点缀性的所谓语文基础知识题外,增加了古文阅读、古诗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访谈)阅读,主观题与客观题结合,面面俱到,蜻蜓点水,全在咬文嚼字上下功夫。
高三语文教师在经历了高一高二的相对轻松之后,便进入了苦不堪言的考点复习训练,师生被铺天盖地的题海所淹没,加上其他学科的大量考题,语文教学根本没有像《课程标准》所想像的那样让学生大量阅读有价值的整部经典名著的可能!这一阶段,也就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所处的无序无奈的茫然阶段。
综上所述,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无论是以“政治思想”立意,还是以“语文知识”和“读写能力”甚至“创新能力”立意,都丧失了引导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著中吸取营养,从而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育人功能,也就是说,建国以来的中学语文教学从来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从来没有“灵魂”。
自古以来,教育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它不仅要传授给受教育者生存的技能和生活的常识,更要启发他们逐渐明了安身立命的生命价值与意义!二教育,其实是与人类的诞生同时出现的,甚至可以说是与生命的诞生同时出现的。
自从生命与母体分离开始,每个生命个体就从父母那里接受着生存教育与生活教育,这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是一种模仿式教育,这是一种无教育之名却有教育之实的真正的教育。
虽说如此,我们并不会称父母为“教师”或者“教育家”,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种“天伦”,而只有父母为孩子选择老师之后,至今所谓的“教育”才得以产生。
从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史来看,中国传统的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大块:小学,是教孩子认识文字、学习句读、读准字音、懂得词义的基础之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三门学问;大学,即以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途径,达到“明明德”“亲民”结合的臻于至善的人生境界,实现人生价值,而最终使受教育者能够“止于至善”的“为人之道”,古人称之为“大学之道”。
从流传下来的古籍所载来看,在孔子以前,为师者皆以帮助求学者认识宇宙人生的真相作为教育的灵魂,并用一个“道”字加以高度概括。
从老子的《道德经》的以“道”为源,到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把“道”视为比生命更重要的对真理的追求,再到韩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对“师”的职责的界定,都可以看到古代的所谓“师”是与“道”联系在一起的:有“道”者为“师”,无“道”者不仅不能为“师”,甚至连做人都没有资格,所谓“杀无道”,所谓“失道寡助”,无道之人“亲戚畔之”。
所以,当大道式微的时候,就有像韩愈这样的“卫道士”出现,就会有朱熹这样的“理学家”产生,就会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思想家出世,就会有王阳明心学的问世……在当今这个一般民众信仰缺失、普通教育魂不附体的时代,有人将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横渠四句偈”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行着古代教育的“大学之道”,如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名义的一些有识之士,在民间做着学校教育无法做到的挽救世道人心的工作,为中国的教育“招魂”,呼唤中国教育“魂兮,归来!”三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灵魂才能塑造灵魂,可是,在当今社会,有多少人真正找到了灵魂的故乡?这种失去灵魂的语文教育,怎么可能帮助受教育者产生生命中最为重要的安身立命的“归宿感”,从而得到人生幸福呢?不少语文教育专家认为,语文课程的宗旨,就是要通过课文教学或者读写训练,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这个表达思想感情的工具。
在专家的这种观念的影响下,普通高考的语文试卷,大多数试题(包括最需要灵魂的写作)都沦为玩弄文字游戏的“戏论”,整个试卷没有多少可以引导人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成分!对处于正确“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的中学生尚且缺少灵魂的提升性引导,更不要说通过从幼儿园到博士后的宏观规划,来对中国人进行正确的“三观”引导了。
在这种“丧魂失魄”的所谓“语文教育”中,师生怎么可能从课堂上得到生命的愉悦感呢?以愚之见,如果中国的教育失去了以传播真理——“道”——为己任的教育之“灵魂”,那么,无论在形式上怎么改革,都会让师生茫然失措,不可能产生对语文浓厚的兴趣,最多只是因为学习它对自己的生存或者生活有用而强迫自己去进行应试性的教与学,而不会把千百年中外经典中所保存的圣哲对宇宙人生的真理性认识作为点燃受教育者本有智慧的火种,进而升华人的灵魂,在语文的教与学中得到生命的升华。
当然,中国语文教育甚至整个中国教育,在追逐外物的状态下“迷失”了自己,“迷失”,只是错认了方向,而我们每个人心中本具的智慧之光仍时时刻刻在照天照地!要想让我们的教育之灵魂“回归”,只需要把向外驰求的心“回光返照”,把想去了解世界的欲望转化为认识自我的动力,最终通过有“灵魂”的教育过程而达到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生命潜能的最终目的,为每个人的幸福安康奠定坚实的基础。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教育方向的引领者真正开始把教给下一代追求真理的理念作为教育之魂,我们就会蓦然发现我们的心中本身就是什么都不缺乏的!四那么,古代所谓的“大学之道”,今天常讲的正确的“三观”和应该传播的“真理”的核心因素都有些什么呢?卢梭在其名著《爱弥儿》中说道:“最好的教育就是无所作为的教育: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这才是天底下最好的教育。
”我对卢梭这句话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建国以来的中国教育,都是有着强烈的先入为主的观念的引导的“有所作为”的教育,要么在用统治者的意志去改造受教育者,要么在用“专家”的思想去改造受教育者,因此都不能称为“最好的教育”。
试想,如果教育者本身没有正确的“三观”,本身并不知“道”,本身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修养基础,本身就没有一个崇高的信仰,他怎么可能去提升受教育者的境界,完善受教育者的人格?他怎么实实在在地影响受教育者的心灵,怎么帮助受教育者认识自我从而在人生中发挥出自己巨大的生命潜能?我们这一代人,远离了古圣先贤之道,不知道“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真正内涵,没有下过“回光反照”的内求功夫,对自我的认识几乎是一个空白,在对真理进行过无情批判的时代中成长。
这样先天不足的一代,要系统地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关系,从而建立正确的“三观”,可能是一种奢望。
但人本有的良知不会泯灭,我因此把以下几点,作为一个用灵魂去影响受教育者,使其人格日臻完善灵魂逐渐升华的教育者,应该具有以下核心素养:(1)心理健康,灵性茁壮(主要指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为人诚实,处事正派;(3)乐观向上,自信自尊;(4)善于学习,勇于创新;(5)懂得合作,待人宽厚;(6)接受规则,适应环境;(7)卓然独立,具有个性魅力;(8)视人如己,勇于担当;(9)虚怀若谷,谦虚谨慎;(10)懂得感恩,热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