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雷达原理(2)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与信号处理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与信号处理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称LiDAR)是一种利用激光束探测目标并测量其距离、速度和方向等信息的技术。
它在自动驾驶、环境监测、地图绘制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探讨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信号处理方面的内容。
一、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激光雷达通过发射一束窄束激光,然后测量激光束被目标物体反射后返回的时间和强度,从而实现测量目标物体的距离和形状等信息。
其工作原理可以分为激光发射、目标反射和激光接收三个过程。
1. 激光发射: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发射器发射一束激光束。
一般而言,激光雷达会采用红外激光作为发射光源,因为红外激光有较好的穿透能力和抗干扰性。
2. 目标反射: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体上后,会被目标反射回来。
目标物体的形状、颜色和表面材质等因素会影响激光的反射情况。
3. 激光接收:激光雷达接收到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束,并通过接收器将激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进行处理。
接收器通常包括光电二极管和放大器等组件,用于接收和放大反射信号。
二、激光雷达信号处理激光雷达通过对接收到的激光信号进行处理,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向等信息。
信号处理在激光雷达系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激光雷达工作的关键环节。
1. 距离测量:利用激光束的发射和接收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激光雷达之间的距离。
一般来说,激光雷达系统会使用飞行时间(Time of Flight)或相位差测量法(Phase Shift)来实现精确的距离测量。
2. 速度测量:通过分析接收到的激光信号的频率变化,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速度信息。
激光雷达通常采用多普勒效应来实现速度测量,即利用光频移变化进行速度测量。
3. 方向测量:利用激光雷达的扫描方式,即通过旋转或扫描来覆盖整个空间,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方向信息。
通常情况下,激光雷达会采用机械扫描或电子扫描的方式进行方向测量。
4. 数据处理:激光雷达系统会通过采样和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对接收到的激光信号进行滤波、去噪和数据分析等处理。
tof激光雷达原理
TOF激光雷达原理一、激光雷达概述激光雷达(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进行测距和三维重建的远程探测设备。
TOF(Time of Flight)激光雷达是其中一种常见的激光雷达系统,它通过测量激光脉冲从发射到接收所需的时间来计算距离。
二、TOF激光雷达基本原理TOF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基于光的传播速度不变原理以及测量时间差来实现距离测量。
其基本原理可以分为以下步骤:2.1 激光脉冲的发射激光发射器发送一个短脉冲的激光束,通常为红外光。
脉冲的持续时间一般在几纳秒到几百纳秒之间。
2.2 激光脉冲的传播激光脉冲在空气中以光速传播,直到遇到目标物体。
2.3 激光脉冲的接收目标物体反射部分激光脉冲,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
2.4 时间测量接收器开始计时,记录发射激光脉冲和接收到的反射激光脉冲之间的时间差。
通过时间差和光速,可以计算出激光脉冲的往返时间。
2.5 距离计算利用光速和激光脉冲往返时间的关系,可以计算出激光发射器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
三、TOF激光雷达的实现方式TOF激光雷达的实现方式有多种,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两种:3.1 脉冲式TOF激光雷达脉冲式TOF激光雷达采用短脉冲激光发射器发射脉冲光束,并利用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光信号。
通过测量发射光脉冲与接收光脉冲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距离。
由于需要等待接收到反射光脉冲,因此脉冲式TOF激光雷达的测量速度相对较慢。
3.2 相位差TOF激光雷达相位差TOF激光雷达使用连续波激光发射器,通过测量连续波的相位差来计算距离。
相位差可以通过测量激光波与回波之间的相位差来获得。
由于使用连续波激光发射器,相位差TOF激光雷达的测量速度相对较快。
四、TOF激光雷达的应用TOF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许多领域,包括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环境感知等。
由于其快速、高精度的测距特性,TOF激光雷达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与应用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利用激光发射器和接收器来测量距离、速度和方向等信息的远距离感知技术。
激光雷达在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环境监测和三维建模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介绍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组成结构和应用。
一、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激光雷达利用激光器发射一束高强度激光束,通过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来进行测量。
其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分为三个步骤: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
1. 发射: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器发射一束脉冲激光光束。
这个激光光束通常是红外线激光,因为红外线光在大气中传播损耗小。
2. 接收:激光光束照射到目标物体上,并被目标物体表面反射。
激光雷达的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
3. 信号处理:接收到的激光信号通过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或光纤传感器转换成电信号。
然后,这些电信号经过放大、滤波和数字化等处理,得到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向等信息。
二、激光雷达的组成结构激光雷达通常由发射器、接收器和信号处理器等组成。
1. 发射器:激光雷达的发射器是用来发射激光脉冲的关键部件。
发射器通常由激光二极管或固体激光器等构成。
激光发射的功率和频率会影响到测量距离和精度。
2. 接收器:激光雷达的接收器是用来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的部件。
接收器通常包括光电二极管或光纤传感器等。
接收器的灵敏度和抗干扰性会影响到激光雷达的性能。
3. 信号处理器:激光雷达的信号处理器负责接收、放大和数字化等处理激光信号。
信号处理器通常包括模拟信号处理电路和数字信号处理电路。
通过信号处理,可以提取目标物体的距离、速度和方向等信息。
三、激光雷达的应用激光雷达具有高精度、远距离、快速测量和全天候工作等特点,因此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自动驾驶:激光雷达是自动驾驶系统中的重要传感器之一。
它可以实时获取道路和障碍物的信息,帮助车辆进行精确的定位和避障。
2. 机器人导航:激光雷达在机器人导航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简述激光雷达的结构、原理、分类及特点。
简述激光雷达的结构、原理、分类及特点。
激光雷达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距离测量和目标探测的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雷达系统。
它具有结构简单、测量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无人驾驶、智能交通、机器人等领域。
本文将从结构、原理、分类及特点四个方面对激光雷达进行简述。
一、激光雷达的结构激光雷达一般由激光器、扫描装置、接收器、信号处理器等组成。
其中,激光器用于发射激光束,扫描装置用于控制激光束的扫描方向,接收器用于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信号处理器用于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激光雷达的原理激光雷达的原理是利用激光束在空间中的传播和反射来实现距离测量和目标探测。
当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体上时,一部分激光能量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激光能量被反射回来。
接收器接收到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后,通过计算激光束的往返时间和光速的值,可以确定目标物体与激光雷达的距离。
同时,通过对激光束的强度、频率等参数的分析,还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其他信息,如形状、速度等。
三、激光雷达的分类根据扫描方式的不同,激光雷达可以分为机械式激光雷达和固态激光雷达两种类型。
1.机械式激光雷达机械式激光雷达使用旋转镜片或机械臂等装置来控制激光束的扫描方向。
由于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等优点,机械式激光雷达在早期的无人驾驶、机器人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机械式激光雷达的扫描速度较慢,对目标物体的探测精度也较低。
2.固态激光雷达固态激光雷达使用电子控制器控制激光束的扫描方向,不需要机械装置。
固态激光雷达具有扫描速度快、精度高、可靠性高等优点,因此在现代无人驾驶、智能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四、激光雷达的特点激光雷达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高精度:激光雷达的测量精度可以达到毫米级别,远高于传统雷达系统。
2.远距离探测:激光雷达可以在百米甚至千米的距离范围内进行目标探测。
3.抗干扰能力强:激光雷达的测量结果不受光照、雨雪等自然环境的影响,抗干扰能力强。
简述激光雷达的结构、原理、分类及特点。
简述激光雷达的结构、原理、分类及特点。
激光雷达是一种高精度、高分辨率、高可靠性的测量设备,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地形测量、工业检测等领域。
本文将从激光雷达的结构、原理、分类及特点等方面进行简述。
一、激光雷达的结构激光雷达通常由激光器、光学系统、控制系统、接收器、信号处理器等组成。
1. 激光器:激光器是激光雷达的核心部件,通常采用半导体激光器或固体激光器,能够发射高功率、高频率的激光束。
2. 光学系统:光学系统包括发射光学系统和接收光学系统。
发射光学系统负责将激光束聚焦成一束细小的光束,以便将激光束精确地照射到目标物体上。
接收光学系统负责收集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3. 控制系统:控制系统是激光雷达的智能核心,负责控制激光器的发射和接收,以及激光束的聚焦和扫描。
4. 接收器:接收器是激光雷达的另一个核心部件,负责接收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接收器的性能直接影响激光雷达的精度和分辨率。
5.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负责对接收到的激光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取目标物体的位置、距离、速度等信息,并将其传递给控制系统进行下一步处理。
二、激光雷达的原理激光雷达的原理是利用激光束与目标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测量激光束的反射或散射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距离、速度等信息。
当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体上时,部分激光束会被目标物体吸收,部分激光束会被目标物体反射或散射。
接收器收集到反射或散射的激光信号后,通过计算激光束的传播时间和速度,可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和速度。
同时,通过对激光束的反射或散射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确定目标物体的位置、形状等信息。
三、激光雷达的分类激光雷达可以按照使用的激光类型、扫描方式、工作原理等多种方式进行分类。
以下是常见的分类方式:1. 激光类型:根据激光类型的不同,激光雷达可以分为固体激光雷达和半导体激光雷达。
固体激光雷达通常使用固体材料作为激光介质,具有高功率、高频率等优点;半导体激光雷达通常使用半导体材料作为激光介质,具有体积小、功耗低等优点。
简述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简述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激光雷达(Lidar,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是利用激光传感器进行测量的一种远程感测技术。
它的工作原理是利用激光束发射器发出连续的或者脉冲的激光束,通过探测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来实现距离、速度和空间位置的测量。
激光雷达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激光发射器、接收器、光电转换器、信号处理器和数据处理单元。
下面将详细介绍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首先是激光发射器。
激光雷达使用的激光是由激光二极管或激光二极管阵列发射出来的。
激光发射器通常发射红外激光,因为红外激光在大气中的传输损耗相对较小。
接下来是激光束的传播。
激光束从发射器发出后,经过透镜或光纤传输到目标区域。
在目标区域,激光束遇到障碍物后会被反射或散射。
目标物表面的光散射效应决定了激光雷达测量的精确度和可靠性。
然后是接收激光束的接收器。
接收器主要用于接收目标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
激光雷达的接收器通常由光电转换器构成,光电转换器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然后传送到信号处理器。
接收到的激光信号在信号处理器中进行处理。
处理过程主要包括滤波、放大、模数转换和采样等。
信号处理器根据激光信号的时间信息和接收到的光强度信息计算出散射物体的距离、速度和角度信息。
最后是数据处理单元。
数据处理单元将接收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形成目标的三维空间位置信息。
同时还可以进行目标识别和分类等进一步的处理操作。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用简单的三角函数关系来描述。
当激光束射到目标物体上时,激光雷达能够通过测量激光束的往返时间来计算目标物体的距离。
激光雷达通过知道激光的光速和反射回来的激光束的往返时间,来计算出目标物体距离的长度。
除了距离,激光雷达还可以通过测量激光束的Doppler频移来计算速度。
当目标物体是在相对激光雷达静止或低速运动时,测量的Doppler频移可以明确地反映出目标物体的速度。
若目标物体是在高速运动中,则需要将传输激光束的频率和接收激光束的频率进行比较,来计算出目标物体的速度。
激光雷达原理
激光雷达原理------读书笔记99121-佃邓洪川一•概念:雷达"(Radio Detection and Range,Radar)是一种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位置的电子设备.电磁波其功能包括搜索目标和发现目标;测量其距离,速度,角位置等运动参数;测量目标反射率,散射截面和形状等特征参数。
传统的雷达是微波和毫米波波段的电磁波为载波的雷达。
激光雷达以激光作为载波.可以用振幅、频率、相位和振幅来搭载信息,作为信息载体。
激光雷达利用激光光波来完成上述任务。
可以采用非相干的能量接收方式,这主要是一脉冲计数为基础的测距雷达。
还可以采用相干接收方式接收信号,通过后置信号处理实现探测。
激光雷达和微波雷达并无本质区别,在原理框图上也十分类似,见下图微波雷达显示控制激光雷达激光雷达由发射,接收和后置信号处理三部分和使此三部分协调工作的机构组成。
激光光速发散角小,能量集中,探测灵敏度和分辨率高。
多普勒频移大,可以探测从低速到高速的目标。
天线和系统的尺寸可以作得很小。
利用不同分子对特定波长得激光吸收、散射或荧光特性,可以探测不同的物质成分,这是激光雷达独有的特性。
目前,激光雷达的种类很多,但是按照现代的激光雷达的概念,常分为以下几种:(1)按激光波段分,有紫外激光雷达、可见激光雷达和红外激光雷达。
(2)按激光介质分,有气体激光雷达、固体激光雷达、半导体激光雷达和二极管激光泵浦固体激光雷达等。
(3)按激光发射波形分,有脉冲激光雷达、连续波激光雷达和混合型激光雷达等。
(4)按显示方式分,有模拟或数字显示激光雷达和成像激光雷达。
(5)按运载平台分,有地基固定式激光雷达、车载激光雷达、机载激光雷达、船载激光雷达、星载激光雷达、弹载激光雷达和手持式激光雷达等。
(6)按功能分,有激光测距雷达、激光测速雷达、激光测角雷达和跟踪雷达、激光成像雷达,激光目标指示器和生物激光雷达等。
(7)按用途分,有激光测距仪、靶场激光雷达、火控激光雷达、跟踪识别激光雷达、多功能战术激光雷达、侦毒激光雷达、导航激光雷达、气象激光雷达、侦毒和大气监测激光雷达等。
测绘技术中的激光雷达测量原理解析
测绘技术中的激光雷达测量原理解析激光雷达是一种基于激光测距原理的测绘工具,近年来在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城市规划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对激光雷达测量原理进行解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应用和优势。
一、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激光雷达是通过发射激光脉冲,并测量其返回时间来计算距离的测距仪器。
激光脉冲在发射后,经过空气、云层等介质后,会与地物相互作用,一部分激光脉冲会被地物反射回来。
激光雷达通过测量激光脉冲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从而计算出激光脉冲传播距离,进而得到地物的距离信息。
二、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包括激光脉冲发射、接收、处理和解读等步骤。
1. 激光脉冲发射:激光雷达发射器会在空间中产生一个窄束的激光脉冲,其能量和波长完全可控。
激光器的短脉冲宽度决定了雷达的距离分辨率。
2. 激光脉冲接收:激光雷达的接收器会接收被地物反射回来的脉冲,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接收器的灵敏度和带宽决定了激光雷达的信噪比和信号解析度。
3. 信号处理:接收到的信号会经过一系列的处理,包括滤波、放大、采样等步骤。
这些步骤旨在消除噪声、增强信号,并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
4. 数据解读与分析:激光雷达得到的数字信号可以通过一定的算法进行解读和分析。
根据激光脉冲传播时间和其他参数,可以计算出地物的高度、密度、表面特征等关键信息。
三、激光雷达的应用领域由于激光雷达具有高精度、高效率和非接触式测量等优势,因此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 地理信息系统:激光雷达可以提供高精度的地形和地物数据,为地理信息系统的构建和地图制作提供重要数据支持。
2. 遥感技术:激光雷达可以快速获取大范围的地表和地形数据,对于遥感图像的解译、环境监测等有着重要作用。
3. 城市规划与建设:激光雷达可以获取高精度的城市地形数据,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详细信息,从而优化城市设计。
4. 矿山测量:激光雷达可以快速获取矿山的地形、体积等信息,为矿山勘探和管理提供重要参考。
激光雷达探测大气原理
激光雷达探测大气原理
一、激光发射
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来探测大气。
激光器产生特定波长的光,经过调制后以脉冲形式发射出去。
根据不同的应用需求,可以选择不同波长的激光,如近红外、中红外、远红外等。
激光束的发射角度和频率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二、粒子散射
当激光束在大气中传播时,会与大气中的粒子(如气溶胶、水滴、冰晶等)发生散射。
根据瑞利散射理论,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波长四次方成反比,因此选择适当的波长可以增强散射信号,提高探测的灵敏度。
散射粒子的尺寸和浓度分布决定了散射光的空间分布和强度,因此通过测量散射光的特性可以反演大气的参数。
三、回波探测
激光雷达通过接收散射光回波信号来探测大气参数。
回波信号的强度、波长和传播时间等参数可以通过光电探测器进行测量。
回波信号的强度与散射粒子的浓度和尺寸有关,波长和传播时间则与大气折射率和消光系数有关。
通过对回波信号的测量,可以获取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气溶胶浓度等信息。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激光雷达获取的回波信号需要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才能得到大气参数。
数据处理主要包括去除噪声干扰、提取有效信号、校正光学系统误差等步骤。
分析则涉及利用物理模型和算法对数据进行反演,得到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气溶胶等参数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
数据处理和分析的结果可以用于气象预报、空气质量监测、气候变化研究等领域。
综上所述,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发射、粒子散射、回波探测和数据处理与分析等步骤来探测大气参数。
这种技术具有高精度、高分辨率和高灵敏度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气象、环境监测等领域。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与应用
激光雷达工作原理与应用激光雷达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进行遥感测量的设备,具有高精度、高速度、非接触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测绘、地形勘测、机器人导航、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一、工作原理激光雷达利用激光束对目标物进行扫描,通过计算激光束返回的时间差和角度,可以得到目标物的坐标和距离。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发射激光束激光雷达首先发射一束激光,一般采用固态或半导体激光器。
激光束经过准直透镜后,形成一个较为集中的光点,被照射到目标物上。
2. 接收反射光当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表面时,会被反射回来。
激光雷达接收到反射光后,利用光电二极管将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
3. 计算时间差通过计算发射激光到接收反射光的时间差,即可得到目标物距离激光雷达的距离。
时间差越小,则目标物距离越近。
4. 计算角度激光雷达还通过控制扫描角度,扫描目标物周围的环境。
通过计算激光束旋转的角度,可以得到目标物的角度信息。
5. 组合坐标通过计算反射光的距离和角度,可以计算出目标物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
多次扫描不同的角度,就可以得到目标物在全方位上的坐标。
二、应用激光雷达在测绘、地形勘测、机器人导航、无人驾驶汽车等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1. 测绘、地形勘测激光雷达可以高精度地获取地表地貌、建筑物结构等信息,广泛应用于地形勘测、制图等领域。
通过激光雷达可以得到地形模型、数字地图等数据,为规划和设计提供基础数据。
2. 机器人导航机器人导航需要精确的环境图像,才能实现精准定位和路径规划。
激光雷达可以对周围环境进行高精度扫描,实现机器人的建图和导航。
3. 无人驾驶汽车激光雷达可以为无人驾驶汽车提供高精度的环境感知和定位服务。
通过激光雷达可以精确识别障碍物、路标等,实现车辆的自主导航。
三、总结激光雷达是一种高精度的遥感测量设备,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激光雷达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和深入。
激光雷达基本知识
激光雷达基本知识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使用激光来测量距离和释放扫描的设备。
它是一种高精度、高分辨率的三维测量技术,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测绘、地质勘探等领域。
下面是关于激光雷达的基本知识的详细介绍。
1.原理:激光雷达使用脉冲激光源产生的激光束,通过扫描装置发射出去,并在与目标物体相遇时被反射回来。
通过测量反射激光的时间延迟和角度,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激光雷达的距离和位置。
2.工作方式:激光雷达的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两种,即扫描式激光雷达和固态激光雷达。
扫描式激光雷达通过旋转的镜子或转台来改变激光束的方向,从而实现对周围环境的全方位扫描。
它可以同时获取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的距离信息,但扫描速度相对较慢。
固态激光雷达采用固定的激光发射和接收组件,通过调整激光束的发射和接收角度来对目标进行扫描。
固态激光雷达具有快速的扫描速度和高精度的测量能力,但往往只能获取水平方向的距离信息。
3.技术参数:激光雷达的性能参数可以影响其应用范围和测量精度。
一般来说,激光雷达的技术参数包括测距范围、角度分辨率、测量精度、扫描速度等。
测距范围是指激光雷达可以测量的最大距离。
角度分辨率是指激光雷达可以分辨的最小角度,通常用来表示其水平和垂直方向的分辨能力。
测量精度是指激光雷达对目标物体距离和位置的测量误差。
扫描速度是指激光雷达完成一次扫描所需的时间。
4.应用领域: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包括自动驾驶、测绘、地质勘探、环境监测等。
在自动驾驶领域,激光雷达被用于实时感知周围环境,识别其他车辆、行人和障碍物,以保证行驶安全。
在测绘和地质勘探领域,激光雷达可以快速获取地形和地貌的三维模型,并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和分析。
在环境监测领域,激光雷达可以用来检测大气中的颗粒物、污染物和气溶胶等,并提供精确的数据支持。
总结:激光雷达是一种通过测量激光反射时间和角度来获取物体距离和位置信息的高精度传感器。
它具有快速、准确和可靠的特点,在自动驾驶、测绘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及数据处理方法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利用激光器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光束以获取目标信息的传感器。
它广泛应用于遥感、测绘、自动驾驶、机器人等领域。
本文将详细介绍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以及数据处理方法。
一、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激光雷达主要通过发射和接收激光束来测量距离和获取目标的空间信息。
其工作原理如下:1. 激光束的发射激光雷达首先通过激光器产生一束高能、单色、相干的激光束。
该激光束经过光路系统聚焦后,以高速射出。
通常的激光雷达采用的是脉冲激光技术,激光束以脉冲的形式快速发射。
2. 激光束的传播与反射激光束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目标物体后会部分被反射回来。
这些反射的激光束携带着目标物体的信息,包括距离、强度和反射角等。
3. 激光束的接收与测量激光雷达的接收器接收反射回来的激光束,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接收到的激光信号经过放大、滤波等处理后,被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
4. 目标信息的提取与计算通过对接收到的激光信号进行时间测量,可以计算出激光束从发射到接收的时间差,进而得到目标物体与激光雷达之间的距离。
同时,激光雷达还可以通过测量反射激光的强度,获取目标物体的表面特征信息。
二、激光雷达的数据处理方法激光雷达获取的数据通常以点云(Point Cloud)的形式呈现。
点云数据是由大量的离散点构成的三维坐标信息,可以反映目标物体的形状、位置和细节等。
对于激光雷达数据的处理,常见的方法包括:1. 数据滤波激光雷达采集的原始数据中,通常会包含一些噪声点或异常点。
为了提高数据的质量,需要进行数据滤波处理。
滤波算法可以通过去除离群点、消除重复点和平滑曲线等方式,提取出目标物体的真实形态。
2. 点云配准当使用多个激光雷达设备或连续采集点云数据时,需要将不同位置或时间的点云进行配准。
点云配准可以通过地面特征或边缘特征的匹配,将多个点云数据对齐,形成一个整体的场景。
3. 物体分割和识别通过对点云数据的分割和分类,可以将不同的目标物体提取出来,并进行识别和分析。
激光雷达原理(2)
激 光 束 的 物 理 描 述
I A (r)
U A (r)
2
I
0
2
J
1(
)
2
-光波波长; F-光学天线的有效焦距; D-光学天线的有效孔径; F-光学天线系统的“F”数, F=(f/d); J1()-第一类贝塞尔函数, =(r/F); UA(r)-爱里斑振幅分布函数;
I P (r) U P (r) 2 I00
P
1
Re(
E
A2
E
)dA
1 2
S
Us
2 dS
若光探测器的负载电阻RL,则光探测器输出的电功率为:
i e P e
U
(r ,
t
)
2
dS
h 2h S
式中:S为光探测器光敏面积。光探测器输出的光电流为:
PS
i 2 RL
(
e h
)
2
P
2
RL
光探测器输出的电功率正比于入射光功率的平方
直 接 探 测 理 论
考虑到信号和噪声的独立性,则有: S p (e / h )2 RL Ps2
N p (e / h )2 RL (2Ps Pn Pn2 )
根据信噪比的定义,则输出功率比为: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测量其返回时间来检测和测量目标物体距离的传感器。
它通常用于测绘、机器人技术、无人驾驶等领域。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可以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
1. 激光发射:激光发射器会发射出一束高能激光束,激光束的波长通常在红外范围内(例如,常用的波长为905纳米),这可以提供较高的测距精度。
2. 激光束传播:激光束会以近乎直线的方式传播,并且在传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障碍物,如建筑物、树木等。
这些障碍物会引起激光束的反射、散射或吸收。
3. 激光束接收:激光雷达系统中的接收器会探测到从目标物体反射回来的激光束。
接收器通常与激光发射器相对应,其位置可以使其能够接收到返回激光的信号。
4. 时间测量:接收到的返回激光信号会被传感器中的计时器测量,记录激光从发射到返回所经过的时间。
由于光速非常快(约为每秒30万公里),计时器必须具备很高的精度。
5. 距离计算:根据激光从发射到返回所经过的时间,可以通过光速及时间的关系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激光雷达之间的距离。
这个过程需要考虑信号的传播时间以及光学设备的延迟等因素。
6. 数据处理:激光雷达会将测量得到的距离数据与激光束的方向信息(通常通过旋转激光雷达或使用多个激光束)结合起来,生成一个精确的目标物体三维空间坐标图。
这些数据可以用于建立环境模型、障碍物检测或导航等应用。
总结来说,激光雷达通过测量激光发射和返回之间的时间差,计算目标物体与激光雷达之间的距离,并结合激光束的方向信息,生成目标物体的三维坐标。
这种测距原理使得激光雷达成为了许多领域中重要的感知技术之一。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远距离测量和探测目标的设备,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环境监测等领域。
它通过发射脉冲激光并测量激光返回的时间和功率,从而获取目标物体的位置和三维信息。
本文将详细介绍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一、激光发射与接收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器发射短脉冲光束,通常采用固态或半导体激光器。
这些光束集中在一个很小的角度范围内,形成一个狭窄且聚焦的光束,以便能够远距离传播和测量。
在发射激光之后,激光雷达会等待一段时间,让激光束到达目标并返回。
一旦激光束返回,激光雷达就会开始接收和记录激光返回的时间和功率。
二、测量原理激光雷达使用时间测量或相位测量原理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
在时间测量中,激光雷达发射脉冲激光,并记录发射和接收的时间差。
由于激光速度快,可以认为激光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恒定,因此可以根据时间差计算出目标物体的距离。
相位测量则是通过测量激光的相位差来计算距离。
激光器发射的激光具有特定的频率和相位,当激光返回时,接收器会测量激光返回的相位差。
通过计算相位差的变化,可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
三、光电探测器激光雷达使用光电探测器来接收返回的激光。
光电探测器通常是一种高灵敏度的光电二极管(Photodiode),能够将接收到的光转化为电信号。
当激光返回并击中光电探测器时,光电探测器会产生一个电流脉冲。
该电流脉冲的幅度和时间与激光返回的光功率和时间相关。
激光雷达会记录这个电流脉冲的幅度和时间,并将其转化为距离和强度信息。
四、扫描方式激光雷达有不同的扫描方式,包括机械扫描和电子扫描。
机械扫描是通过机械部件旋转或移动激光器和探测器,使其能够扫描整个周围环境。
机械扫描激光雷达需要较长的扫描时间,但具有较高的精度和测量范围。
电子扫描则是通过电子元件控制激光束的方向,使其能够快速扫描周围环境。
电子扫描激光雷达具有高速扫描和高分辨率的优势,但测量范围相对较小。
五、数据处理与应用激光雷达通过记录和处理激光返回的时间、功率和位置信息,生成点云数据。
fmcw激光雷达测距原理
fmcw激光雷达测距原理FMCW激光雷达测距原理引言:激光雷达是一种利用激光技术进行远距离测量的设备,常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以及工业测量等领域。
其中,频率调制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简称FMCW)激光雷达是一种常见的激光雷达测距原理。
本文将介绍FMCW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及其测距原理。
一、FMCW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FMCW激光雷达是基于连续波技术的一种雷达系统。
它通过调制激光的频率,在发射端产生一种连续变化的频率扫描信号。
这个频率扫描信号在一定的时间内持续进行,然后通过接收端接收回波信号。
接收端将回波信号与发射信号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目标物体的距离信息。
二、FMCW激光雷达的测距原理FMCW激光雷达的测距原理基于多普勒效应和时间差测量。
当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体上时,部分激光会被目标物体反射回来。
接收端接收到的回波信号经过光电二极管转换为电信号,然后通过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处理。
1. 多普勒效应当目标物体静止时,回波信号的频率与发射信号的频率相同。
但当目标物体相对于激光雷达运动时,回波信号的频率将发生变化。
这种频率变化称为多普勒频移,通过测量多普勒频移可以得知目标物体的速度。
2. 时间差测量FMCW激光雷达的发射信号是一个频率连续变化的信号。
当回波信号到达接收端时,接收端的信号处理电路会记录下回波信号到达的时间。
通过测量发射信号和回波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激光雷达的距离。
综合利用多普勒效应和时间差测量,FMCW激光雷达可以实现对目标物体的距离和速度的测量。
同时,由于FMCW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是基于连续波技术,因此它的测距精度较高,可以达到亚毫米级别。
三、FMCW激光雷达的应用FMCW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导航以及工业测量等领域。
在自动驾驶领域,FMCW激光雷达可以用于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实现障碍物检测和距离测量,为自动驾驶系统提供重要的环境信息。
激光雷达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激光雷达测绘技术是一种高精度、高效率的测绘方法,在测绘、制图和地理信息系统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基于激光器发射出的激光束,通过对目标的反射和回波信号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出准确的地理信息数据。
本文将介绍激光雷达测绘技术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一、激光雷达工作原理1. 发射激光束: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器发射出一束狭窄、高度聚焦的光束。
激光束具有高能量密度和单色性,能够在大气中传播。
2. 激光束与目标交互:激光束照射到目标表面后,会与目标表面发生交互作用。
这个过程中,激光束会被目标表面反射、散射和吸收。
其中,被反射和散射的激光束形成回波信号。
3. 接收回波信号:回波信号被激光雷达的接收器接收并记录。
激光雷达的接收器通常包括接收光学系统和探测器。
接收系统接收到激光束的返回信号,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4. 计算测距:接收到的电信号经过放大和滤波处理后,被传输到计算机系统进行数据处理。
计算机系统从接收信号中提取出关于测距的数据,并测量了激光束的旅行时间。
通过测量这个时间,可以计算出从激光雷达到目标的距离。
5. 生成点云数据:激光雷达通过不断地测量和计算,生成点云数据集合。
点云数据是由大量的点云组成,每个点云代表一个测距点。
这些点云包含有关目标地理特征的三维坐标、强度和反射性质等信息。
二、激光雷达测绘技术的应用1. 地形测绘:激光雷达测绘技术在地形测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激光雷达可以快速获取地面和地形等三维信息,为制图和空间分析提供了数据基础。
这在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自然灾害预警等领域具有重要价值。
2. 遥感影像处理:激光雷达可以与遥感数据融合,提供高精度的地物信息。
通过与航空影像或卫星影像相结合,可以获取地物的高程、大小和形状等详细信息,从而更好地进行遥感影像处理和物体识别。
3. 交通监测:激光雷达可以准确测量道路和交通设施的位置、形状和高度等参数。
在交通监测领域,激光雷达可以提供高精度的车辆定位和行驶轨迹,为智能交通系统的开发和交通管控提供有力支持。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
激光雷达测量技术的基本原理与操作方法激光雷达是一种利用激光束进行测量的先进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测绘、自动驾驶、环境监测等领域。
本文旨在介绍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以及操作方法。
一、激光雷达的基本原理激光雷达通过发射一束短暂且高强度的激光束,并通过测量激光束的反射时间和散射强度来确定目标物体的距离、位置和形状。
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三个步骤:激光发射、激光接收和数据处理。
首先,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器产生一束经过调制的激光束,发射到目标物体表面。
激光束的能量和频率与激光器的参数有关,需要根据具体应用选择合适的参数。
其次,激光束照射到目标物体表面后会被反射回来,激光雷达的接收器会接收到这些反射的激光,并通过计时方法测量激光束的往返时间。
根据光的传播速度和测量的时间,可以计算出目标物体与激光雷达的距离。
最后,激光雷达接收到的反射激光经过光电转换器转换为电信号,并经过AD转换器数字化处理。
这些数据通过算法进行处理,可以得到目标物体的位置、形状和其他相关信息。
二、激光雷达的操作方法1. 安装与校准激光雷达的安装位置和角度对于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在安装前,需要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安装位置,并确保激光雷达与目标物体之间没有物体遮挡。
安装完成后,需要进行校准。
校准的目标是调整激光雷达的参数以使其输出与实际测量结果一致。
校准过程中,需要参考激光雷达的说明书进行操作,通常涉及角度的校准、角度补偿和坐标系的转换等步骤。
2. 数据获取与处理在操作激光雷达之前,需要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
常见的扫描模式有水平扫描、垂直扫描和多线扫描等。
选择合适的扫描模式能够提高数据采集的效率和准确性。
激光雷达可以通过旋转、振荡或多束激光等技术实现扫描。
具体的操作方法需要参考激光雷达的说明书,通常涉及设置采样频率和角度范围、选择扫描模式和启动数据采集等步骤。
数据处理是激光雷达技术的关键环节。
通过对采集到的激光数据进行滤波、降噪和融合等处理,可以提高测量结果的质量。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
激光雷达的工作原理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简称LIDAR)是一种利用激光原理测量距离和三维信息的技术。
它在航空、自动驾驶、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本文将从工作原理、构成和应用角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激光雷达通过发送激光束并接收其返回的反射信号来实现测距和三维信息的获取。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发射、接收和信号处理三个方面。
1. 发射:激光雷达通过激光器产生一束脉冲激光束,并通过光电传感器探测其发射时间。
2. 接收:激光束发射后,遇到目标物体后会被反射回来,并由接收器捕获。
接收器会记录捕获到激光束的时间和光强。
3. 信号处理:通过比较激光束的发射时间和接收时间,可以计算出激光束的往返时间,再根据光的速度,可以计算出激光束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
同时,通过分析激光束的光强和接收时间,可以获得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二、激光雷达的构成激光雷达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激光器、扫描机构、接收器、光电传感器、信号处理器等。
1. 激光器:激光器是激光雷达的核心组件,它能够产生高能量、脉冲宽度短的激光束。
常用的激光器包括固态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等。
2. 扫描机构:扫描机构用于改变激光束的方向,实现对目标物体的扫描。
常见的扫描方式包括旋转镜、行程镜等。
3. 接收器:接收器用于接收经过目标物体反射后的激光束,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
接收器的性能会直接影响到激光雷达的测量精度和距离范围。
4. 光电传感器:光电传感器主要用于探测激光束的发射和返回时间,从而计算出激光束与目标物体之间的距离。
5. 信号处理器:信号处理器负责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析和分析,从中提取出目标物体的位置、速度等信息。
三、激光雷达的应用激光雷达广泛应用于航空、自动驾驶、测绘、环境监测等领域。
以下以自动驾驶为例,介绍激光雷达的应用。
在自动驾驶中,激光雷达被用于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环境的三维信息,包括道路、行人、车辆等障碍物的位置、形状和速度等。
激光雷达点云名词解释
激光雷达点云一、激光雷达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主动式光学传感器,通过发射激光光束并测量其返回时间和光的特性来获取环境中物体的距离和形状信息。
它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三维建模、环境感知以及机器人导航等领域。
二、激光雷达工作原理激光雷达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其返回的光信号来获取环境中物体的三维位置信息。
它的工作原理可以分为三个主要步骤:2.1 发射激光束激光雷达会发射一束激光光束,通常采用红外激光,具有较高的能量和方向性。
发射的激光束经过透镜或其他光学元件进行调制和聚焦,形成一个细小而密集的光点。
2.2 接收返回信号激光束经过调制和聚焦后,会照射在环境中的物体上,部分光线会被物体反射或散射。
激光雷达利用接收器接收和记录返回的光信号,包括时间信息和光的强度。
接收到的信号将被处理和分析,以获取物体与激光雷达的距离。
2.3 三维重建通过计算激光光束的发射和接收时间差,结合光的传播速度,可以确定物体与激光雷达的距离。
通过将激光雷达的位置和方向信息结合距离信息,可以重建出环境中物体的三维位置坐标。
这些位置坐标以点云的形式表示,即激光雷达点云。
三、激光雷达点云激光雷达点云是由激光雷达获取到的一组离散的三维点的集合。
每个点都包含了空间中的位置信息和反射强度信息,用于描述环境中物体的几何形状和相对位置关系。
3.1 点云数据格式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可以采用多种格式进行存储和传输,常见的格式有ASCII、二进制和压缩格式等。
其中,ASCII格式以可读性而闻名,每个点的坐标和属性都以文本形式表示,方便数据处理和分析。
而二进制格式则更加紧凑,适合于大规模数据的存储和传输。
压缩格式则可以进一步减小数据的存储和传输量。
3.2 点云数据处理激光雷达点云数据处理是将原始的点云数据进行滤波、分割、配准等操作,提取中所需的特征和信息。
常见的点云数据处理任务包括点云去噪、平滑、分割不同物体、地面提取和配准等。
3.2.1 点云去噪在激光雷达测量过程中,受到环境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噪点和离群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 接 探 测 理 论
这说明输出信噪比近似等于输入信噪比。由此可见,直接探 测系统不适于输入信噪比小于1或者微弱信号的探测。 (2)若Ps/Pn>>1,则有:
P S s N 功率 2 Pn
这时输出信噪比约等于输入信噪比的一半,即经过光-电转换
后信噪比损失了3dB,在实际应用中还是可以接受的。 从以上讨论可知,直接探测方法不能改善信噪比,与外差探 测探测相比,这是它的弱点。但它对不是十分微弱光信号的 探测则是很适宜的探测方式,因为这种方法比较简单,易于 实现,可靠性高,成本低,所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1/ 2
根据每种噪声对总噪声贡献的相对大小,可得直接 探测系统在以下几种噪声限的NEP: (1)热噪声限 (2)散粒噪声限 (3)背景噪声限
NEP Gh 2eBI P I B I D 1 / 2 e
NEP 2hPB B /
1/ 2
(4)信号噪声限(又称量子噪声)
如果把信号测量限制在差频的通带范围内,则可得到通过 以IF为中心频率的带通滤波器的瞬时中频电流为:
i IF AS ALO cos( LO S )t ( LO S
在中频滤波器输出端瞬时中频信号电压为:
VIF AS ALO RL cos( LO S )t ( LO S
p
2.44 d
高斯光束的有效束宽定义为e-2(0.1359) 峰值功率处的整个宽度。 衍射极限发射光束的有效束宽为
r G 2 arctan 1 r w0
0
2
1/ 2
在远场,即时,高斯光束的束宽可以近似
激 光 束 的 物 理 描 述
P ( z ) (c )r02 G ( z ) exp( 2z ) P0 8z 2
2 b2 G( z) 2 2 exp ( 2 2 ) z 2
PR
SNR2eI (1 B)f S
J ( x, y)dxdy 1
t
探测目标后向散射函数:
( x, y, r ) d ( x, y, r ) / dr
接收信号光能量:
ES PS T
接收信号光光子数:
N S ES / h
其它参量定义: Ar—光学天线有效接收孔径;R—激光雷达 作用距离;or—接收光学系统效率;t—发
直 接 探 测 理 论
分别是信号光、背景光和暗电流引起的散粒噪声。
2 i NL
负载电阻的热噪声 这时输出功率信噪比为:
G 2 (e / h ) 2 Ps2 S Sp 2 2 2 2 N N p i NS i NB i ND i NL
当探测系统主要为信号光所引起的散粒噪声限制(即信号噪 声限)时,则
S
式中:S为光探测器光敏面积。光探测器输出的光电流为:
PS i 2 RL (
e 2 2 ) P RL h
光探测器输出的电功率正比于入射光功率的平方
直接探测系统的信噪比 设入射到光电探测器的信号光功率为Ps , 噪声功率为Pn,光 电探测器输出的信号电功率为Sp,输出的噪声功率为Np, 由光电探测器的平方律特性可知:
1/ 2
I Ib I d
I b K OR L(r02 )( 2 ) S
二、直接探测理论
光电探测器的平方律特性
假定入射的光辐射电场为
E (r , t )
ˆ E (r , t ) eU (r , t ) exp(it )
直 接 探 测 理 论
ˆ 偏振方向上的单位矢量, e
P ( z ) ( z ) ( z )cr0 2 Et (r , z ) Er (r b, z )d 2 r P0 8
2
r x, y
(z )
z ct 2
b b,0
在z处散射系数 激光雷达作用距离 激光脉冲发射到接收信号回波的时间 180后向散射分布函数 激光器发射功率 发射激光脉冲宽度 光电探测器光敏面半径 激光发射束散角 接收光学系统视场角 激光发射时或在处归一化振幅
E S (t ) AS cos( S t S )
E LO (t ) ALO cos( LO t LO )
相 干 探 测 理 论
式中:AS和ALO分别是信号光和本振光电场的振幅(假定是常 数);S和LO分别是信号光和本振光的角频率;S和LO分别 是信号光和本振光的初相位。于是,在光电探测器光敏面上 总的光电场为:
根据信噪比的定义,则输出功率比为:
Ps2 ( Ps / Pn ) 2 SP S 2 1 2( Ps / Pn ) N 功率 N n 2 Ps Pn Pn
(1)若Ps/Pn<<1,则有:
P S s N 功率 Pn
S p N p (e / h ) 2 R L ( Ps Pn ) 2 (e / h ) 2 R L ( Ps2 2 Pn Ps Pn2 )
直 接 探 测 理 论
考虑到信号和噪声的独立性,则有:
S p (e / h ) 2 RL Ps2
N p (e / h ) 2 RL (2 Ps Pn Pn2 )
G
பைடு நூலகம்
2 w0
爱里斑的宽度定义为:第一个暗环(第一个 最小值)的角弦, 光束质量一般定义为 M实际发射机束宽(rad);
Q
M T
T理论衍射极限发射机束宽(rad)
均匀照明时非衍射极限波的发射束宽为 2.44 Q d 高斯分布的非衍射极限波的发射束宽为:
2 0 r 2Q arctan 1 r 0 1/ 2
接收机对散射光的收集。
光反射角及光束形成示意图
激 光 雷 达 方 程 一 般 形 式
激光雷达接收的信号功率等于:发射激光功
率分布与目标后向散射系数的卷积,再考虑 光学天线、大气传输衰减等因素。
激光雷达方程一般形式可用下式描述:
激光发射功率归一化函数
激 光 雷 达 方 程 一 般 形 式
直接探测系统的等效噪声功率(NEP) 对于具有内增益的光电探测器(如光电倍增管),其输 出电功率为: 2 2 e 2 Sp G Ps R L h 输出的噪声功率为:
2 2 2 2 N p (i NS i NB i ND i NL ) R L
2 i NS 2 i NB 2 i ND
t
P0
r0
2
2
Et , Er
在考虑高斯光束情况下,即:
后 向 散 射 激 光 雷 达 方 程
r2 exp exp( z ) 2 (z ) Et ( 2 ) z 2 r2 exp exp( z ) 2 ( z ) Er ( 2 ) z 2
AS ALO cos( LO S )t ( LO S )
相 干 探 测 理 论
AS ALO cos( LO S )t ( LO S
式中为含有量子效率D的比例因子,且=De/h。上式中第 一、第二项的平均值,即余弦函数平方的平均值等于1/2;第 三项和频项(余弦函数)的平均值等于零;第四项差频项相 对于光频来说要缓慢得多,与光频相比可视为常数。当差频 (LO-S)/2=IF/2低于光电探测器得截止频率时,光电探测器 就有的光电流输出。
激光雷达技术(2)
激光雷达原理
一、激光雷达方程
相干激光雷达
激 光 雷 达 原 理
信号的幅度和位相 非相干激光雷达 信号的幅度
激 光 雷 达 方 程 物 理 过 程
激光雷达方程描述激光发射和接收的物理
光学过程
它包括以下四个环节:
激光到目标的传输;
目标对激光的反射; 散射光到探测器的传输;
2h k TB NEP Ge R L
1/ 2
三、相干探测理论
外差探测的基本原理 假定: 光电探测器的光敏面面积为Ad,在探测器整个光敏面 上量子效率是均匀的,且处处都为Q; 垂直入射到光敏面表面上的两束光(本振光和信号光) 平行且重合的平面波,其电场矢量位于光敏面上彼此平行。 这时,信号光和本振光光电场可以用标量形式表示,即:
S Ps N 2 h B
这是理想直接探测系统所能达到的最大信噪比极限。当信噪比 等于1时,则噪声等效功率为:
NEP h 2 2 2 2 i NS i NB i ND i NL Ge
1/ 2
直 接 探 测 理 论
h Ge
4kTB 2 2eG I P I B I D B RL
R-光束横截面积的极坐标(圆 对称性); R0-光电探测器光敏面半径; UP(r)-均匀光束振幅分布函数; I0-常数因子
激 光 束 的 物 理 描 述
光束宽度是对发射激光束轮廓角度展幅的 度量。 束宽由光束内光强下降到波束峰值光强所 指定百分比的位置决定,或由内接收功率 达到发射总功率所指定百分比时的角弦来 决定。习惯上使用半宽度代替整个束宽。 当发射光束均匀照明一个圆形输出孔径时, 衍射极限的束宽为
射光学系统效率;T2—双程大气透过率
激光束归一化函数:在激光雷达设计和分
激 光 束 的 物 理 描 述
析中,经常遇到三种典型的光束形状:
高斯光束
爱里光束
均匀光束(平面波)。
2r 2 I G (r ) U G (r ) I 0 exp 2 w ( z)
不 同 目 标 的 激 光 雷 达 距 离 方 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