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知识点(DOC)

合集下载

中国通史第二季知识点梳理

中国通史第二季知识点梳理

中国通史第二季知识点梳理中国通史是一部系统全面、具有权威性的史书,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重大事件。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对中国通史第二季中的知识点进行梳理。

【第一集:秦朝的统一】 1. 秦朝的建立:秦国君主嬴政经过一系列战争,最终统一了六国,建立起秦朝。

2. 法家思想的推行: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行法家思想、统一文字等,加强中央集权,统一各地。

3. 长城的修筑:为了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加强边疆防线。

【第二集:汉朝的兴起】 1. 刘邦的起义:刘邦起义反秦,最终打败了秦朝,建立起西汉。

2. 文治武功:西汉刘邦及其继承者,实行文治政策,如废除九鼎、推行儒家思想,使得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3. 丝绸之路的开通:汉武帝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域、欧亚的贸易往来。

【第三集:三国时期】 1. 东汉末年的动乱:东汉末年,宦官专权、地方割据等问题逐渐加剧,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2. 三国鼎立:曹操、刘备和孙权三方势力形成鼎立之势,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三国时期。

3. 三国时期的文化:三国时期涌现了一批杰出的文化人物,如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他们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第四集:南北朝时期】 1. 南北朝的分裂:东晋灭亡后,中国分裂为南北两个朝代,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2. 佛教在南北朝的传播: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并深受士人和皇室的推崇。

3. 文学艺术的繁荣: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得到了繁荣发展,出现了一批杰出的文人墨客,如陆机、谢灵运等。

【第五集:隋唐的辉煌】 1. 隋朝的统一:隋文帝杨坚推翻了北周,建立了隋朝,实现了中国的再次统一。

2. 隋唐的科举制度: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度,唐朝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社会进步。

3. 唐朝的经济繁荣: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出现了瓷器、丝绸、茶叶等大量商品,促进了国内外贸易。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中国通史》是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历史的作品,每集都有很多知识点。

以下是每集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每集的知识点较多,只能简要提及一些重要内容。

第一集:中国古代的起源-中国文明的起源:黄河流域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等。

-公元前3000年的夏朝的建立以及贵族制度的出现。

-公元前1600年的商朝的崛起及商代青铜器的发展。

-公元前1046年的西周的建立以及封建等级制度的形成。

第二集:封建社会之春秋时代-公元前771年的西周灭亡,春秋时代的分封制度。

-春秋时代的列国时代及列国之间的战争和外交。

-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兴起,提倡仁义道德的教育思想。

-鲁国向晋国称臣,晋国联合列国废除鲁国的封地。

第三集:封建社会之战国时代-战国时代列国的割据形成,七雄争霸。

-商鞅变法,推行法家思想,引发社会变革和经济繁荣。

-孟子提出“天下为公”的思想,主张仁政和君主责任。

-荀子主张法治和严刑峻法,代表了法家思想。

第四集:封建社会之秦汉时代-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六国,建立秦朝。

-秦始皇的,设置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及度量衡。

-秦始皇的统一文字,形成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

-汉高祖刘邦的起义,建立西汉,开创了汉朝。

第五集:封建社会之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由曹魏建立晋朝。

-五胡乱华,北方民族入侵,南北朝时期的分裂。

-佛教的传入及其在中国的流行,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南北朝时期的文学成就,如王羲之的书法、桓谭的文学创作等。

第六集:封建社会之隋唐时代-唐朝的盛世,科举制度的推行,形成了中国古代的官僚体制。

-唐朝文化的繁荣,如诗歌、绘画等。

-公元751年的唐朝与阿拉伯帝国的塔里木大战,标志着唐朝的衰落。

第七集:封建社会之宋代及元明清时期-宋代的科举制度,放宽士人的考试条件。

-宋代的经济繁荣,发展了农业和手工业,出现了大量的商业城市。

-元朝的统一,成吉思汗及其后人的征服,打破了宋朝和南宋的抵抗。

-明朝的光辉时代,大航海时代的启蒙,出现了世界级的船舶探险家。

中国通史第40集~45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40集~45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40集~45集知识点中国通史第40集公元398年北魏统治了中原大部分地区,而后,跋鲜卑将国都迁至平城(今山西大同),为抵抗北部柔然攻击,在长城沿线设立一系列军镇(沃野、怀朔-高欢、武川-宇文泰、抚冥、柔玄)。

公元493年迁至洛阳后,北方六镇地位一落千丈。

留居京者,得上品通官。

六镇成为不安定的地方,六镇大起义中的高欢(东魏)、宇文泰(西魏)主宰了北魏王朝的命运。

新兴的突厥和不作为的南朝,中国陷入更为混乱的政治割据中。

公元541年,杨坚(后来的隋文帝)在西魏出生,身为父亲的同州刺史杨忠(后被宇文泰封为隋国公-隋朝的来历)将他交由智仙尼姑抚养,取佛教小名“那罗延”,意为金刚力士。

—宇文泰统治西魏,设置府兵制,设八大柱国,下有十二大将军(杨忠)。

此时西魏东魏的统治者分别为宇文觉和高洋,杨坚先后被赐予车骑大将军、骠骑大将军,娶独孤家族第七个女儿,岳父独孤信为八大柱国之一,也是鲜卑贵族,西魏开国功臣。

(独孤家族一门三皇后,长女嫁于北周皇帝,成为北周明帝皇后。

第四个女儿嫁给了八柱国李虎的儿子李昞-唐高祖李渊的父亲。

第七个女儿成为隋朝的文献皇后),杨氏被赐鲜卑族姓“普六茹氏”。

公元577年,北周(原西魏)灭北齐(原东魏),北方实现了统一,天下三分变成了南北对峙。

杨坚36岁上升为柱国,女儿杨丽华,被周武帝选为太子妃,即宣帝皇后,杨坚任大司马。

遭周宣帝猜忌,为化解,杨坚请求外调扬州,暂时远离政治中心,隐忍中等待。

公元580年,宣帝亡,静帝即位,隋王杨坚灭尉迟迥、司马消难、益州王谦等,还汉姓。

公元581年,废北周静帝,从外孙手中夺得皇位。

此时北突厥,南陈朝。

采用长孙晟建议远交近攻、离强和弱。

卫王杨爽大败突厥,突厥分为东西两部,东沙钵略可汗臣服于隋朝。

公元588年,隋文帝开始讨伐陈朝。

陈朝仍认为长江天堑,自古隔绝南北。

陈后主不理朝政,日日沉湎声色—妖姬脸似花寒露,玉树流光照后庭。

花开花落不长久,落红满地归寂中。

中国通史第九十八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九十八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九十八集甲午中日战争知识点甲午中日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为19世纪末日本侵略中国和朝鲜的战争。

它以1894年7月25日丰岛海战的爆发为开端,至1895年4月17日《马关条约》签字结束。

按中国干支纪年,战争爆发的1894年为甲午年,故称甲午战争。

这场战争以中国战败,北洋舰队全军覆没告终。

中国清朝政府迫于日本军国主义的军事压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

它给中华民族带来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扩展(1)时间:1894~1895年。

(2)目的(主要原因):为实现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的梦想。

(3)主要战役:①黄海大战:北洋舰队的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率全舰官兵英勇奋战;②辽东战役,制造旅顺大屠杀;③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

(4)结果:中国战败,1895年3月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5)影响:①甲午战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破产。

②甲午中日战争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③甲午战败,促使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觉醒。

④甲午战败,使清政府的"大国形象"扫地。

⑤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导图甲午中日战争主要经过:◎甲午中日战争的知识对比对比中国和日本,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1.制度的落后:中国:清朝实行了封建制度,虽然进行了洋务运动,但仅限于技术层面,没有触及封建体质,腐败的封建体制抵制了中国发展的潜力,也直接影响了国家对战争的组织效率。

日本:明治维新后已经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国家,资本主义体制与天皇专制相结合,既大大地激发了国家的潜力,也使国家对战争的组织高效有力,从而保证了日本在战争中的胜利。

2.国力贫弱:中国:经济上中国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生产力无法与资本主义相抗衡;另外,西方列强的军事和经济侵略也削弱了中国国力。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大加强。

中国通史 第12集 知识点

中国通史 第12集 知识点

1、百家争鸣:法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孔子亚圣荀子王阳明阳明,心法、仁爱、尊卑有序,道家老子庄子无为。

2、儒学完善历程:儒学、刘邦建立汉王朝孔子祭祀标志儒学登入上流,汉武帝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学,阳明心法,新旧儒学,明朝反腐。

3、猿人至古人至智人至现代人,主要变化为脑容量的增大、下颚的凸起、眉骨的凸起等。

4、南方稻谷驯化为野生稻至生产稻,北方狗尾巴草与谷子驯化为谷子,直至明朝一直为第一大生产作物。

狗尾巴草为莠,良莠不齐的典故来源。

5、民族统一历程:北魏改汉、大唐长安文化自信、海陆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乡愁。

主要讲述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历程及中华民族走向统一的过程,中心思想是探索中华道路中儒家思想的引领作用及各民族集大统的客观规律。

知识点:百家争鸣:法家墨子兼爱非攻,儒家孔子亚圣荀子王阳明阳明,心法、仁爱、尊卑有序,道家老子庄子无为;儒学完善历程:儒学、刘邦建立汉王朝孔子祭祀标志儒学登入上流,汉武帝儒学,罢黜百家,独尊儒学,阳明心法,新旧儒学,明朝反腐。

民族统一历程:北魏改汉、大唐长安文化自信、海陆丝绸之路、吉尔吉斯斯坦乡愁。

《中国通史》具有鲜明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理论认识,显示出了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在编纂体例上,借鉴吸收了中国古代多种史书体裁的形式,创立了“新综合体”,每卷分为“序说”、“综述”、“典志”、“传记”四大部分,涉及文献资料、研究现状、典章制度、重大事件、历史人物等;
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力图全面、立体、系统地展现中国从原始时期到近代的各个历史时期的全貌。

中国通史第二集总结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二集总结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二集总结知识点中国通史第二集主要涉及了从东汉末年到唐代的历史,涵盖了中国历史上的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多个时期。

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国历经了洛阳、长安等多个朝代的变迁,经历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历史中,不仅涌现出了很多杰出人物和伟大事件,还有许多重要的历史背景和历史事件,影响了中国乃至世界的发展。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对中国通史第二集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政治在中国通史第二集中,政治上的变化和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朝代的更替,二是政治制度的变化。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历经了汉、魏、晋、南北朝、隋、唐等多个朝代的更替,每个朝代都有不同的政治制度和特点。

同时,中国的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政治体系和制度。

其中,最重要的当属唐朝的建立和发展。

唐朝在政治上采用了严格的官僚制度,建立了健全的行政和军事制度,推行了租庸调制,实行了科举制度,这些都为唐朝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国通史第二集中还涉及了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如三国时期的战国动乱、晋朝的八王之乱、南北朝的统一战争、隋朝的灭亡之变等等,这些事件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

二、经济经济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中国通史第二集中对这一方面的发展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同时手工业和商业也有了一定的发展。

尤其是在唐朝时期,中国的经济达到了鼎盛期,国内生产力和商品经济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同时,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经历了多次战争和动荡,对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总体上中国的经济还是保持了一定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中国通史第二集还介绍了一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政策,如租庸调制、屯田制度、商业税收等,这些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三、社会在中国通史第二集中,社会也经历了一些变化和发展。

在这一段时间里,中国的社会主要以农村社会为主,同时城市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上还是以农业社会为主。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知识点总结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国家,历史上发生了许许多多的大事。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简单总结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要事件和知识点。

1. 西周时期(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之一,它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封建社会。

周朝的领袖叫周武王,他领导周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商朝的领袖纣王,从而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把自己的弟弟成王封在齐地(现在的山东省),而他自己则封在了京城镐京(现在的陕西省西安市)。

繁荣的西周时期,还出现了《诗经》和《周礼》这两部非常重要的典籍。

2. 春秋时期(公元前771年-公元前476年)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

在这个时期内,各个诸侯国相互之间进行了很多战争,并逐渐形成了什么被称为“兼霸”的局面。

《春秋》是这个时期内最重要的记载性文献,它记录了诸侯国的许多大事。

春秋时期最有名的历史事件就是孔子的活动。

孔子是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春秋时期的兼霸局面彻底崩溃,各个诸侯国不断争斗,甚至有些诸侯国把自己的领土扩展到了现在的中国境内。

在这个时期里,出现了很多百家争鸣的思想家。

他们包括庄子、老子、韩非子等人。

战国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秦国的統一,经过秦始皇的努力,他终于把整个中国大陆统一了起来,并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建立了官府,统一了货币和文字等。

4. 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时期,它发生在汉朝瓦解之后。

三国时期中,有著名的三位领袖,他们分别是蜀汉的刘备,东吴的孙权和魏国的曹操。

三个势力各自为了争夺天下而不断战斗。

这个时期的武将文化也相对发达,有著名的诸如吕布、关羽、张飞、赵云等等。

5.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最强大的王朝之一。

这个时期中,唐太宗李世民实施了很多优秀的政策,使唐朝得以进一步强大。

中国通史第49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49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49集知识点一、敦煌1、地理位置敦煌市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甘、青、新三省(区)交汇处,东经92°13′至95°30′,北纬39°40′至41°40′。

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

2、行政区划敦煌市辖9镇,56个村民委员会。

沙州镇为市委、市政府所在地,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城西7公里处的七里镇是一座新型的石油城,现为青海石油管理局机关所在地和青海油田后勤生活基地。

3、人口民族敦煌市隶属酒泉市,现辖9镇,总人口20万人,城市化率达68.45%。

总人口中汉族占绝大多数,回、蒙、藏、维吾尔、苗、满、土、哈萨克、东乡、裕固等27个少数民族仅占总人口的2.2%。

4、自然环境敦煌境内东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塔克拉玛干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

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5%。

平均海拔1139米,年平均降水量42.2毫米,蒸发量2505毫米,年平均气温9.9℃,最高气温41.7℃,最低气温-30.5℃。

年平均无霜期152天,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

敦煌绿洲由党河滋补,发源于祁连山的党河,全长390公里,流域面积1.68万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02亿立方米,是敦煌人民的母亲河。

境内除党河外,地面水还有西水沟、东水沟、南湖泉水区,年径流量0.62亿立方米。

5、文化旅游旅游发展:敦煌境内现存各类文物景点265处,有3处世界文化遗产,分别是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分别是莫高窟、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敦煌境内长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

特别是被称为“文化瑰宝”的莫高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658.4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3亿元。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3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3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纪录片第3集知识点今天,地球的面貌因人类而改变,在城市在乡村,人类的活动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大地艺术画卷,而我们的祖先,是什么时候开始迈出改造世界的第一步,远古社会从蛮荒通向文明时代的起点又在哪里?这要从一颗小小的种子说起。

在人类最初的数百万年里,茂密的丛林为我们的祖先提供了,丰富的食物,人们在丛林中采集野果,猎食野生动物。

然而在距今大约一万年时,我们的祖先开始走出丛林,种植农作物和定居,渐渐地放弃了他们擅长的采集和捕猎活动,最终,由食物采集者变成了食物生产者。

这一切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衣食来源。

但是,人类在向大自然的索取过程中,也伴随着生死之争,在生存的博弈中,人类不仅仅是受益者,也是大型食肉动物的被猎食者,除了丛林中的危险外,让我们祖先走出森林的另一个原因是来自气候的变化。

在距今大约一万年前,地球遭遇了一次冰川运动,随着冰期的结束,人类主要的猎物,食草性动物逐渐减少,到最后除了野猪等动物几乎没有合适的大型哺乳动物可捕杀。

史前先民迫切需要能够提供稳定食源的方法,一万年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风轻轻吹过,果实和种子随风飘落在地,我们的祖先经过观察,或许已经联想到,每年过冬后新长出来的草和食物就跟这些飘落的籽粒有关,这些籽粒中,一种生长在南方的野草叫做野生稻,生在中国北方的野草,做狗尾巴草和野糜子。

经过若干年的栽培,它们分别被我们祖先驯化成水稻和谷子,这也许就是整个人类文明的农业起源。

农业起源是我们人类社会发展史中的最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个转变意义非常重大,在农业出现之前,我们人类对自然而言是被动适应,就是自然给我们提供什么,我们就获取什么,对我们生活基本需求来说。

但是农业出现之后,我们人类就拥有了主动改造与改良自然的能力从而能够从自然中获取到更多的人类基本的生活所需。

中国通史第54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54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54集知识点第54集知识点:(一)曹操建立魏国1、曹操起兵讨伐董卓:牵头三国鼎立局面的曹操,其实只是董卓迫害士族、抢夺黄巾财物的黑暗背景下的一颗抗议小火种。

他先后联合太史慈、杨奉、陈宫、张角等抗议董卓的势力起兵讨伐,终于于公元196年在许昌打败董卓,自此成为江东地区的霸主。

2、统一中国北方:曹操统一了江东地区,他对外营建军队,对内实行政策宽容,逐渐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他还奠定了建立诸侯国的基础,以完成统一中国北方的目标。

3、派遣子弟南下:曹操领导的军队讨伐董卓和许多北方诸侯后,他借助其子曹丕和孙权等将原有北方统一起来形成一个“两分制”,一分曹操拥有中原,一分其子孙拥有荆东,并将这些地区合称为“魏”,开创“三国”新时代。

(二)刘备建立蜀国1、刘备率军起义讨伐董卓:董卓血腥统治的恶行惹怒了诸多的诸侯,刘备随同关羽、张飞等起义领导兵马,他们破坏董卓的大军,可以说是曹操建立魏国的助力。

2、定安陵招潜心:刘备击败董卓之后,为增强蜀国的实力,他派其臣张飞到安陵处,实行这种著名的招潜心制度,众多志士从各地来到蜀国,为蜀国和刘备建功。

3、和许褚破吴国:吴国对蜀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不断发动入侵。

于是刘备拜许褚为大将,斥足千人,共同出兵击败吴国,从而巩固了蜀国的统治地位。

(三)孙权建立吴国1、孙权抗曹反抗汉:孙权继位之后,他尽力增强吴国的力量,着重抗曹,反抗汉,他派亲兵张允和周瑜奉教德,激起其义兵方士民义,攻回江南,克服诸葛亮屡建安积。

2、夷陵之战大破魏:孙权建立吴国之后,为了增强其势力,他向魏求救,但被曹操所拒绝,他进而向东吴求救,遂在夷陵发起大战,并率军大败曹操,这场史上声名轰轰的夷陵之战因而成为中国史上最珍贵的著名战役。

3、联想江东文化:孙权建立吴国后,江东文化和东吴文化的共同发展成为南宋的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在文学抒情、诗词歌赋、文言文文学和流行文乐等各方面发挥作用,而且在思想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

中国通史第一集知识点归纳

中国通史第一集知识点归纳

中国通史第一集知识点归纳中国通史第一集以远古文明为开始,概括性地叙述了中国历史进程,涉及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时期历史知识。

以下是中国通史第一集知识点归纳:一、远古时代1.早期远古:史前文明,如黄河文明、夏文明、商文明、周文明、秦文明发展历史;2.夏朝:由萧关至少公至太公期间的时期,中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文明的社会经济军事制度;3.商朝:王母娘娘和她的族人建立的朝代,从汤、夏到周,是商纣两世的时期,古代的中国的第二大朝代,改革和发展迅猛,并影响汉代、晋代及以后;4.周朝:从昭武九年至灵王让位为止,历经昭武之后,历经四个时期和三个王朝,其中最著名的是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对国家统一和法律法制最大的一次改革。

二、秦朝1.秦始皇建立的秦朝,他最大的改革是“秦法”,它改变了以往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并实行了新的专制统治体制,确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中央集权制度;2.秦国在统一全国后,开始整理国家遗留的四大职能,比如内政、外交、军事和司法;3.秦朝也统一了测量体系,统一了法律、税制,并实施了秦功刑等政策,中国也有了第一套纪律;4.秦朝取消了贵族死亡征税和宗法制度,统一了征税体系;5.秦朝的财政改革以及地理改革,发展经济,制定社会秩序,建设了道路等。

三、汉朝1.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实行汉礼、汉制;2.汉朝继续了秦朝统一六国的秩序,在内政、外事、文化、教育等方面进行改革;3.汉朝建立了均田制、半均田制,以及名田制、官田制、私田制,促进经济发展;4.汉朝发展宗教,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5.汉朝在实施改革的同时,也采取了综合的措施,加强了统治的连续性。

四、魏晋南北朝1.三国时期,群雄割据局面:魏国、蜀国、吴国建立,这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割据时期;2.当西晋灭掉东晋后,产生了南北朝分裂,南朝从东晋后继续到隋末,北朝从西晋接替到隋末;3.南朝崇尚儒家,重视教育与文化,推行以聚众谋利、以信义待人的礼教制度;4.北朝则重视军事,设立宰相,崇尚考功分封制度,也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通史宋代新儒学知识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通史宋代新儒学知识点_概述及解释说明

中国通史宋代新儒学知识点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儒学发展的关键阶段之一。

在这个时期,新儒学思想逐渐兴起,对于中国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宋代新儒学展开探讨,旨在系统地梳理其知识点,明确其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宋代新儒学的兴起、儒学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新儒学与其他学派的交流与碰撞以及结论。

通过这样的结构安排,读者将能够全面了解宋代新儒学及其在中国通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1.3 目的本文旨在对宋代新儒学进行全面而详细的介绍与分析,并探讨其对当时社会、文化以及后世思想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影响。

通过研究宋代新儒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思想体系的演变过程,同时也能够为今天的教育和价值观提供有益启示。

以上是“1. 引言”部分的内容,简要概述了本文的主题和结构,并明确了本文研究的目标。

后续的章节将深入探讨宋代新儒学的兴起、其在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以及与其他学派的交流和碰撞等议题。

2. 宋代新儒学的兴起2.1 背景介绍宋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繁荣。

在这个时期,新儒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思想观念逐渐兴起并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推崇。

在唐朝后期,由于政治腐败和战乱不断,传统儒家思想逐渐式微。

随着五代十国和北宋政权的确立,社会秩序开始恢复稳定。

同时,在政府及士人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知识求索氛围。

这种背景下,新儒学得以迅速发展并取得了广泛认可。

2.2 新儒学思想特点宋代新儒学具有许多与传统儒学不同的特点。

首先,新儒学注重实践与应用,关注人性的完善和社会事务的规范管理。

其次,在认识论上,新儒学主张“格物致知”,提倡通过实际经验观察和研究来获得知识。

此外,在道德伦理上,新儒学强调仁义道德的实践,提倡修养自己、感化他人、治理国家,以达到和谐社会的目标。

新儒学还继承了传统儒学对礼制等方面的关注,并加以更新和发展。

中国通史初中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初中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初中知识点总结一、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256年)1. 夏朝:中国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建立者为禹,传说禹治水有功。

2. 商朝:商汤推翦夏桀建立商朝,商朝分为甲骨文时期和青铜时期。

3. 周朝: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

西周时期繁荣,东周时期分裂,标志着封建国家的衰落。

4.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诸侯割据、兵戎相见的时期。

列国纷争,士人争霸,思想家辈出。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1. 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封建制度,进行改革,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等。

2. 西汉: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实行皇帝专制制度,设立郡县制度,开启了西汉王朝的繁荣时期。

3. 东汉:汉光武帝恢复了汉朝的中兴,实行“铁鞭政策”,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开创了东汉经济繁荣的时代。

4. 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魏、晋、北齐、北周。

三、隋唐时期(公元581年-907年)1. 隋朝:隋文帝杨坚,开创国家统一的新纪元,实行均田制、徭役制和重农抑商政策。

2. 唐朝:唐太宗李世民开创了长安盛世,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还强大一段时期,但国力开始衰落。

四、宋元明清时期(公元960年-1840年)1. 宋朝:宋朝建立了科举制度,提倡儒学,实行经济开发与对外贸易。

2. 元朝:元朝统治者是蒙古族,实行行政区划、金融制度等统一化的措施,实行严格的阶级制度。

3. 明朝:明成祖朱棣推翻元朝,实行中央严密的专制政府。

4. 清朝:清顺治帝,康熙帝,乾隆帝,雍正帝统治时期最为兴盛,官员帝族集团势力更加强大,但也是国家最兴盛的时候。

五、民国时期(1912年-1949年)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民国政府。

2. 北洋政府:袁世凯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实行了“起义击辽”,被外界称为“政变”。

3. 国民党:国民党成为中华民国的统治党派,先后推行了北伐和土地革命。

中国通史1~4集相关的知识点

中国通史1~4集相关的知识点

中国通史1~4集相关的知识点中国通史的前四集就像一场穿越时空的奇妙之旅,带我们领略了中华大地远古时期的神秘与伟大。

从元谋人开始讲起吧,那可是咱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呢。

你看啊,元谋人就像一群勇敢的开拓者,在那个遥远得都难以想象的时代,在中华大地上扎下了根。

他们生活在一片还未被完全开发的土地上,每天要面对各种未知,就像咱们现在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啥都得重新摸索。

他们要找吃的,要找住的地方,还得躲避那些凶猛的野兽。

他们那时候的工具很简陋,可能就是一些简单打磨过的石头,可别小瞧这些石头啊,这就相当于他们的“万能钥匙”,用来打猎、切割食物啥的。

要是把咱们现代人突然扔到那个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估计好多人都得抓瞎,可元谋人就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这片土地上生存下来了。

再说说北京人。

北京人可就更厉害了,他们住在山洞里,那山洞就像是他们的“小城堡”。

你想啊,山洞能遮风挡雨,还能给他们提供一定的安全保障。

他们已经学会了用火,这火可不得了啊,就像是他们生活中的魔法。

有了火,就可以取暖,可以把食物烤熟了吃。

以前吃生肉就像啃硬邦邦的石头一样,又难吃又容易生病,烤熟了可就香多了,就像咱们现在吃的美味烧烤一样。

而且火还能吓跑那些野兽,这对于北京人来说,就像有了一个超级保镖。

他们一群人围着火堆,分享着食物,那场面肯定特别温馨,这就是早期人类的群居生活。

大家互相帮助,互相照顾,共同对抗大自然的挑战。

到了河姆渡文化和半坡文化的时候,咱们中国人的祖先就开始展现出更高超的智慧了。

河姆渡人住在那种干栏式的房子里,这种房子就像是架在地上的小楼阁。

为什么要这样建呢?因为南方比较潮湿啊,这样的房子能让他们住得更舒服,就像咱们现在的房子要装修得舒舒服服的一样。

河姆渡人还种水稻呢,这水稻可是他们的重要食物来源。

他们精心培育水稻,就像咱们现在的农民精心照顾自己的庄稼一样。

半坡人呢,他们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子,这种房子就像半藏在地下的小窝。

中国通史隋唐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隋唐知识点总结

中国通史隋唐知识点总结一、政治1. 隋朝的建立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在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结束了自南北朝时期中国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局面。

隋朝的统一,为中国的统一局面奠定了基础。

2. 《隋书》《资治通鉴》、《隋唐新书》《旧唐书》《新唐书》和《新唐志》这些书籍是关于隋唐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

3. 科举制度的建立科举制度在隋朝得以确立,它是每隔三年在县级以上进行举试,为官员选拔制度。

4. 租庸调制在农业方面,实行的制度,是中国古代对农业生产的一种组织、管理制度。

5. 开元盛世唐玄宗时期,政治清明、社会繁荣的时期,被誉为开元盛世。

这一时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经济1. 隋唐时期的经济在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取得极大发展,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唐代,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发达的时期之一。

2. 交通和物流在隋唐时期,隋唐的开发了大运河,使得各地交通更加便利,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大运河是世界上最为悠久的人工运河之一,是中国交通运输的重要通道。

三、文化1. 文学艺术在隋唐时期,中国文学、艺术取得了了长足的进步。

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一批文学大家,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鼎盛期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 科技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科技最为发达的时期之一。

在农业生产、医药、工艺制造等领域,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3. 经济在隋唐时期,中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4. 宗教文化佛教的传播与壮大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唐代的先天下以及后天下,都曾规定佛教的教义、圣典和佛教寺庙的位置。

佛教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四、对外关系1. 吐蕃的崛起在唐朝时期,吐蕃逐渐崛起,成为中国西部的一支强大的势力,对中国的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 唐朝的对外贸易唐朝的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唐朝的繁荣。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每集知识点《中国通史》是一部纪录片,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时期和事件。

在历史教育方面,这部纪录片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让观众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从而更好地理解当今中国。

在本文中,我们将以每集为单位,回顾一下《中国通史》中的知识点。

一、《大宗师与小民》这集主要提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和老子,以及他们的思想和影响。

孔子的学说强调“仁义礼智信”,注重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而老子则强调自然和谐、逆水行舟、无为而治。

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而且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秦始皇与大一统》这集讲述了秦始皇的统治,他统一中国并实行了许多新政策,如文字统一、法律统一和货币统一。

他也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

秦朝还建造了著名的兵马俑和万里长城。

三、《汉武帝与亲民政策》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名的皇帝之一,他实行了许多亲民政策,如赈灾救济和减轻税收负担。

同时,他还大力改革科举制度,使得社会上层和中下层人士都能通过考试来提升自己的地位。

四、《南北朝与隋唐盛世》这集讲述了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政治混乱和战争,以及唐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经济发展。

唐朝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对外贸易和文化交流非常活跃。

五、《五代十国与宋金争霸》这集主要描述了五代十国时期的战争、分裂和混乱。

随后,宋朝开始统一中国,并实行了许多重要的改革和政策,如改革科举制度和推行禁书政策,致力于提升国家的文化和政治实力。

同时,金朝在北方崛起,与宋朝长期争霸。

六、《元明清与西方话语权》这集讲述了元朝、明朝和清朝的历史,以及中国与西方的交往和互动。

元朝时期蒙古族的统治者对汉族采取亲民政策,但仍受到汉族的排斥。

明朝时期,中国文化和经济达到了巅峰,但与此同时,西方列强崛起,开始对中国施加影响。

七、《晚清与戊戌变法》晚清朝政治腐败,国家实力下降,甚至遭受了羞辱性的“不平等条约”。

康有为等人开始推行戊戌变法,试图推动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改革。

中国通史知识点

中国通史知识点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中国通史》第19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19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第19集知识点
《中国通史.古代史》第十九集:国之重镇——先秦时期城市的兴起
中国的城市起源于何时?
这恐怕首先要明确“城市”的概念了。

符合这些基本条件的才算得上。

“城市”的提法包含了两层意思:“城”是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聚集地;“市”是商业概念,就是做买卖的地方。

(网图:乌尔城,世界上最早的城市,距今有7000多年)
这样看来,至少要在奴隶社会,才会有城市的出现。

毕竟,在原始社会,能食能果腹,衣能保暖就不错了,哪有多余的东西来做交易啊?
我国早期城市出现,有可靠记载的是在周朝。

这是因为不但有史记载(《周礼.考工记》),比如西周都城镐京(西安);更是因为有出土文物作为佐证。

(网图:丰镐遗址示意图)
《史记》中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繁盛:“临淄城有七万户人”。

“摩肩接踵”、“挥汗如雨”这两个成语说的就是这里。

“七万户”,比现代许多欧洲城市的人口还多吧?——两千多年前呢,其繁华程度出乎我的意料。

城市的形成,要么是国都,要么是交通要塞,要么是商贸中心,各具天时地利人和。

这些城市犹如一枚枚棋子,散布在王国重要的位置上,布局布阵,以对弈天下。

国之重镇,由是而来。

初一中国通史知识点

初一中国通史知识点

初一中国通史知识点一、夏朝(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封建王朝,夏朝的帝王被尊称为“夏后氏”,代表人物为大禹。

夏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经济以农业为主,社会分工明确,出现了青铜器。

二、商朝(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王朝,商朝的帝王被尊称为“商纣王”,代表人物为盘庚。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商朝的青铜器制作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三、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分为两个时期,即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和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经济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西周时期的青铜器制作更加精湛。

四、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时期,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这个时期是各个国家纷争不断,出现了诸子百家思想的繁荣,也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五、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由秦始皇嬴政建立。

秦朝的政治制度是法家政治制度,秦始皇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

秦朝也修建了著名的万里长城。

六、汉朝(公元前207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统一的王朝,由刘邦建立。

汉朝的政治制度是封建制度,经济以农业为主,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之一。

此外,汉朝还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型历史著作《史记》。

七、三国时期(公元220年-公元280年)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战乱时期,分为魏、蜀、吴三个国家。

这个时期曹操、刘备、孙权等人物成为历史上的名将,也是中国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背景。

八、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南方和北方分裂的时期,分为南朝和北朝两个时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的历史沿革:一、原始社会(二三百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过渡时期(皇帝尧舜禹时期大约4000——5000年前)二、奴隶社会(公元前21世纪——春秋时期公元前476年)三、封建社会(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鸦片战争1840年)四、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49年)五、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年)六、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今天)一、奴隶社会的发展史:1、夏(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建立)(前21世纪——前16世纪)2、商(奴隶制社会的发展时期)(前16世纪——前11世纪)3、西周(奴隶制社会的鼎盛时期)(前11世纪——前8世纪即公元前771年)4、东周(奴隶制社会的衰落时期)(春秋时期(奴隶制社会的瓦解时期)(前770年——前476年)(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前475年——前221年)二、封建社会的历史沿革:1、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前221年——公元220年魏取代东汉)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大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公元220年魏国建立——589年隋朝建立)3、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589年——907年)4、五代十国时期(大分裂时期)(907年唐灭——960年北宋建立)4、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并立时期也是民族大融合时期)(960年北宋建立——1368年明朝建立)5、明清时期(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1368年——1912年清帝退位)如何巧记方法:以奴隶社会为例:夏(前21世纪)减去5个世纪——就是商(前16世纪)再减去5个世纪——就是西周(前11世纪)——减去3个世纪(就是东周即春秋时期开始(前8世纪前771年)——再减去3个世纪(就是战国时期开始(前5世纪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理解记忆:半殖民地——政治上主权部分沦丧,区别于印度、埃及等殖民地半封建——经济上资本主义开始兴起,但是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分析历史问题:如“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原理”——例一:井田制瓦解(经济基础)——导致了“分封制无法维持下去”(上层建筑)——标志着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例二: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先进的生产力)的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受到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阻碍例三:战国时期,铁器、牛耕的推广(先进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步,要求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于是,封建性质的改革运动风起云涌。

什么是中央集权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意义?(1)定义:指全国的军政财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执行中央政令。

(2)特点:官僚机构组织严密,分工明确,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最终使最高统治权集皇帝于一身。

(3)意义:(A)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为历代统治者继承和发展。

(历代统治者都要加强中央集权)(B)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保障经济文化的发展,国家的独立。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中央集权是君主专制的前提和基础,君主专制是中央集权的必然产物。

目的都是为了保证中央和君主的绝对权利。

秦始皇的功与过:功:(1)统一全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建立中央集权制度(3)政治经济军事思想上采取的巩固统一的措施过:(1)大兴土木,加重人民负担,激化阶级矛盾(修长城、郦山陵、阿房宫)(2)刑法严苛,赋税沉重,暴政而亡(3)思想专制,焚书坑儒郡县制和分封制的不同点?1、基础并不同:一个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一个按地域划分。

2、权利不同:一个是世袭,地方的小王国,一个是皇帝任免的官吏,没有封地有俸禄3、作用不同:一个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一个能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皇权和相权之争的原因和过程:原因:皇帝为独裁统治历代都采取削弱相权,分化相权直至废除宰相的方法,以实现君主专制。

汉武帝——频繁更换宰相,用“中朝”对抗“外朝”唐朝——三省六部制,相权一分为三宋代——参知政事,继续分散相权明代——废宰相,权分六部清朝——军机处(标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评价康熙1、西南——平定“三藩”之乱2、东南——收复台湾,设台湾府3、西北——平定噶尔丹叛乱4、东北——收复雅克萨之战,签定《尼布楚条约》5、汉化政策,6、加强蒙藏民族团结评价唐太宗1、政治上: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民族关系上: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了鼎盛时期。

3、对外关系上: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个人品质上: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太宗的评价的采分点1、政治上:纳谏、用人、贞观之治、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2、经济上:休养生息政策、均田制、租庸调制、轻徭薄赋、“存百姓”思想、3、思想上:民本思想、慎用刑法、《唐律》的原则4、民族关系:“战而后和”策略、“羁縻府州”设置、安西都护府、和亲政策、文成公主入藏、民族团结政策5、对外关系:开放政策、大都会、鸿胪寺卿、玄奘取经、兼收并蓄方针、对日本朝鲜影响科举制的“利”1、政治上: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

2、教育上:促进了教育发展,尤其是文学的发展3、社会风尚: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作为一种选官制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科举制度的“弊”1、学科结构看:以儒教思想为核心、为重点,实际上这等同让一个民族“偏科”近千年。

“科举”偏文舍理,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假如没有科举制度设置的独木桥,或许中国人自由自在地可以象西方社会一样走向文理均衡的道路,最终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自然科学。

导致了近代科学落后于西方。

2、考试内容看:明清的八股取士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和创造意识,选拔出来的多是死读书的奴仆而非真正的民族精英了。

利:1、政治上: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和他们的行政效率2、教育上:促进教育发展,社会重学风气形成。

3、社会风尚:促成社会上普遍持久的读书风尚,4、制度建设上:考试选官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相对公正公平弊:1、明清时期,八股取士,被选举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读书人成了统治者的奴仆。

2、阻碍了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人生观和偏重社会科学,忽视自然科学的考试制度)“百家争鸣”形成的原因和影响?原因:1、政治上;社会大变革大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为富国强兵,招贤纳士。

2、经济上,铁器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3、科技上,天文学,医学等科技取得较大进步4、文化上,私学兴起,形成许多学者和思想流派影响:1、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2、诸子百家的学说在政治思想文化领域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中国科技发达的原因和明清落后的原因?与西方近代科技相比,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一)发达原因:1、政治上长期统一局面2、经济上,农耕经济繁荣(二)落后的原因:1、经济上,小农经济限制了对生产力发展的需要科技发展缺乏社会和生产需求的动力2、政治上,君主专制的束缚,阻碍科技进步3、思想上,教育上八股取士,忽视自然科学的教育,文字狱禁锢知识分子思想,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的社会环境。

4、对外政策:闭关锁国,限制对外交流,阻碍进步5、文化传统上,“重道轻器”,轻视科技发展,没有形成严密的科学体系(4大发明看出理论不足)东西方科技发展比较:1、中:重视经验。

西:重视实验2、中:重视综合,西:重视分析3、中:重视实用,西:重视理论4、中:重视服务于农业,西:重视服务于工业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相同点;(1)范围上——都属儒学(2)主张——都属唯心主义思想体系(3)目的——维护封建统治(4)地位影响——都是古代哲学的重大成就不同点:(1)对宇宙的构成,分别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2)道德主张,“天理”为行为规范“内心”自修,自省达到良知1、中国近现代史一、近代中国维护主权的斗争(必修一专题二)二、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必修一专题三)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必修一专题四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必修一专题五)五、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必修二专题二)六、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必修二专题三)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必修二专题四)八、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必修三专题三)九、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必修三专题四十、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必修三专题五)十一、人物志(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李四光(选修四单元四、五、六)五次侵华战争中的三次战争及影响1、‘1840年,鸦片战争——近代史开端,《南京条约》开始沦为半殖半封——(英国工业革命后需要打开中国市场)2、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资本输出为主取代商品输出为主(经济侵略方式改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一步扩大海外市场)3、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半封社会,清政府完全变成帝国主义侵华工具中国人民的爱国救国方案和斗争1、1852—1864年,——农民阶级救国——太平天国运动2、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运动3、1898年——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戊戌变法4、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辛亥革命5、1915—1919年——资产阶级激进派(陈独秀、李大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6、1921年——1949年——共产党——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向西方学习实现近代化的进程1、地主阶级(林则徐魏源)——学习西方军事技术2、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军事和民用工业3、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梁)——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政治制度(走日本人的路)4、资产阶级革命派(孙)——学习西方的三权分立的民主共和制度(走美国人的路)5、资产阶级激进派(陈李)——学习西方民主制度和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6、无产阶级(共产党)——学习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革命(走苏联人的路)从学习西方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中国的近代化经历了三个历程孙中山为维护民主与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1、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共和国2、1913年——二次革命——反对袁世凯独裁3、1915年——护国运动——粉碎袁世凯复辟帝制4、1917年——第一次护法运动——反对段祺瑞,维护《临时约法》5、1920—1922年——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6、1924—1927年——国民大革命(国共合作反对北洋军阀)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分段1、(1921——1924年)——建党时期(2个大会1个纲领)2、(1924——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时期(即“国民大革命”时期)(统一战线)3、(1927——1937年)——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或者叫“土地革命时期”)(井冈山道路、长征、遵义会议、西安事变)4、(1937——1945年)——抗日战争时期(2个战役、1条统一战线1个大会)5、(1946——1949年)——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即”解放战争时期“)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或者叫“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分期?1、(1949——1952年)——三年经济恢复时期(1950——1953年)——三年抗美援朝战争2、(1949——1956年)——八年过渡时期3、(1956——1966年)——十年建设时期4、(1966——1976年)——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5、(1976——1978年)——二年徘徊时期6、(1978年——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即“改革开放时期”(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古代中央官制一.知识归纳(一)大纲版1.秦朝:中央设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秘书和监察;“九卿”是虚指,是中央各部门的专职官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