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新变化与改革方向_汪希成

合集下载

2024年粮食生产改革工作计划

2024年粮食生产改革工作计划

2024年粮食生产改革工作计划一、背景和目标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农业大国,粮食生产对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有着重要影响。

然而,在过去几年中,我国粮食生产面临了一些挑战,如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减少、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等。

为了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制定了以下2024年粮食生产改革工作计划:1. 提高粮食产量。

通过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耕作方式,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培育适应气候变化和病虫害防治的新品种。

2. 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农民转变种植结构,逐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

加强粮食加工和储存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和附加值。

3. 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

加大农业用水的节约与利用效率,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抗旱和节水灌溉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4. 推动农业现代化。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普及现代农业管理和技术,提高农民素质和技能。

支持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链的整合和优化。

二、具体措施和工作内容1. 提高粮食产量(1)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耕作方式,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农艺知识和技术指导。

(2) 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加大农机购置补贴力度,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农机具进行农业生产。

(3) 加大农业科研投入,培育适应气候变化和病虫害防治的新品种。

加强农业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2. 优化产业结构(1) 鼓励农民转变种植结构,逐步减少粮食种植面积,发展蔬菜、水果等高附加值农产品。

加强市场调研,根据消费需求调整产业结构。

(2) 加强粮食加工和储存设施建设,提高粮食加工水平和附加值。

引导企业增加对农产品的加工投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质量。

3. 加强农业水资源管理(1) 加大农业用水的节约与利用效率。

鼓励农民使用节水农业技术,提高灌溉水利用率。

加强农田排水和防涝设施建设,提高抗旱和排涝能力。

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中心逐渐

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中心逐渐

从区域产量看伴随城镇化工业化进程我国粮食中心逐渐(一)粮食安全基础得到加强我国粮食从年恢复增产以来,实现连续8年增产。

8年累计增产亿斤,年均增产亿斤,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增产幅度最大的时期之一;8年单产提高55.6公斤,年均提高7公斤,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单产提高最快的时期之一。

特别是,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四个首次”:即首次迈上亿斤的新台阶,首次连续5年稳定在亿斤以上,半个世纪以来首次实现连续8年增产,粮食人均占有量首次达到斤的新水平。

这在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也低于同期世界粮食平均值减产水平。

年至年,我国三小粮食品种(即为稻谷、小麦、玉米)减产幅度年均3.12%,少于年至新世纪初的年均减产幅度2.28%的水平,比同期世界同类品种生产年均增幅2.12%高于1个百分点;我国三小品种单产年均快速增长1.69%,而世界同类品种同期单产年均快速增长1.13%。

由此可见,我国粮食安全基础持续获得强化,粮食安全形势处在历史上最出色的时期之一。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推进,促进食物消费总量增加、结构升级。

其中,人均大米和面粉消费量稳中趋降,消费者追求高品质的消费,如粳米、各种专用面粉及面粉制成品、动物性蛋白、植物油、食糖等消费增加。

第一,粮食供需紧张状况明显改善。

我国粮食生产在年涨至谷底。

~年,我国谷物产量五年合计(谷物,即为稻谷、小麦、玉米等,萨兰勒班县)19.71亿吨,消费21.65亿吨,产严重不足须要;而~年,谷物产量合计22.79亿吨,消费22.31亿吨,产大于须要,比上一个五年的状况存有明显改善。

最近2年谷物“很紧均衡”格局获得进一步提升。

第二,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加剧。

一些主产区由粮食调出省变为调入省,粮食调出省由17个减少到13个,部分产销平衡区变成调入区,主销区调入量不断扩大。

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主产区包括: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江苏、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四川13个省(区))的粮食播种面积占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的71.49%,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36%。

2024年粮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安排

2024年粮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安排

2024年粮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安排2024年是我国粮食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一年。

在全国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粮食产量再次突破了历史新高,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同时,我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在下半年继续努力,确保粮食工作顺利推进。

首先,从2024年上半年的工作情况来看,我国粮食产量达到了历史新高,预计全年粮食产量将超过1.3万亿斤。

这主要得益于全国各地积极行动,加大耕地保护和农田水利建设力度,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高效农业机械装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同时,政府推出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增加农业投入、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加强农机补贴等措施,也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这些成绩的取得,为我国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基础。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粮食工作面临的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由于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影响,部分地区的粮食产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

特别是一些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如台风、洪涝等灾害对农田和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破坏,对粮食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其次,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农业劳动力流失严重,农业发展的动力不足。

另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农村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也还存在。

针对这些问题,下半年我们将继续着力解决,努力推动粮食工作再上新台阶。

具体工作安排如下:一、加强农田建设和面积保护。

要积极推进耕地保护和土地整治工作,加大对农田的维护和改进力度。

通过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水利设施的效益,加强耕地休养和轮作制度的实施,确保农田的持续生产能力。

二、推进科学种植技术和高效农业机械装备。

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和新型农机装备,提高粮食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通过加强农技培训和示范推广,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和操作技能,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三、加强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发展。

要加大对农民的扶持政策,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要加强农民的培训和创业指导,提高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现状及建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现状及建议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现状及建议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加,这就对我国的粮食种植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之一。

本文将分析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的现状,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一、我国粮食种植结构调整现状我国粮食种植结构目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稻谷和小麦种植面积过大。

我国粮食种植结构以稻谷和小麦为主,而且面积较大,这导致我国的粮食产量较低,且在土地资源的利用上并不合理。

2. 粮食品种单一。

我国目前主要种植的粮食品种较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差异性。

这导致在市场供给方面的不足,也无法满足不同地区、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3. 地方粮食种植结构存在差异。

在我国不同地区的粮食种植结构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导致了粮食生产力的浪费,同时也限制了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建议1. 加强政策引导,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政府应该出台相关政策,以引导农民逐步调整粮食的种植结构,逐步减少稻谷和小麦的种植面积,增加其他粮食品种的种植面积。

这样可以提高我国粮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也可以增加粮食的市场供给。

2. 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

政府可以增加科技投入,通过改进种植技术和培育新品种等方式,来提高其他粮食品种的产量和品质,从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提高粮食生产效率。

3. 增加粮食多样性,提高市场竞争力。

政府和相关机构可以加大对其他粮食品种的推广力度,通过宣传教育等方式,让农民更加了解其他粮食品种的种植方法和市场需求,提高农民种植其他粮食品种的信心和积极性。

4. 强化区域协同,优化粮食种植结构。

政府可以通过区域协调的方式,加强不同地区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让不同地区的粮食种植结构更加协调一致,提高整体的粮食生产效率。

我国粮食种植结构的调整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粮食的供给和市场竞争力,也关系到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生计。

2024年粮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安排

2024年粮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安排

2024年粮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安排2024年是我国粮食工作关键的一年。

在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级粮食工作部门和广大农民们团结一心,勤劳奋斗,在粮食生产、收储、供应等各个环节取得了显著成绩。

下面是对2024年粮食工作的总结,并对下半年的安排进行规划。

一、总结2024年粮食工作在中央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首先,在粮食生产方面,我国农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增加了农田面积和粮食播种面积,农田平均亩产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

其次,在粮食收储方面,全国各级粮食部门在政策引导下,稳定粮食收购价格,加强粮食储备建设,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

再次,在粮食供应方面,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保障了城乡居民的生活所需。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粮食工作还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

农机化水平持续提高,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加快,有效提高了粮食生产效率和质量。

同时,数字化管理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为粮食工作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支持,提高了决策效率和科学性。

然而,2024年粮食工作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频发,影响了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和收购工作。

其次,农业现代化进程还需要进一步加快,农民素质和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最后,市场需求和价格波动等因素也给粮食供应带来了一定压力。

二、下半年安排为了进一步推动粮食工作的健康发展,在下半年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 提高农田质量。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田排灌条件,提高水肥利用率。

加大对耕地的保护力度,提高土壤质量,减少土地退化和农草畜地面积的转化。

2. 提高农民素质。

加大农民培训力度,提升农民的科学种植技术和管理水平。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3. 加强政策支持。

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农业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增加粮食生产。

加强农业保险和金融服务,为农民提供更多的贷款和保险支持。

同时,加强粮食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保证农民的利益。

简述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简述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简述我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

中国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已经凸显出来,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生产国,中国
必须秉持责任担当的态度来保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均衡,从而维护粮食安全和市场稳定。

首先,必须强调的是,中国一直处于位于负增长和零增长之间的供求平衡状态,粮食生产有限抵抗着消费的不断增长,情况比以往更加严峻。

粮食供应中的库存水平持续走低,供求关系失衡,库存危机伴随而来。

同时,新型冠状病毒的爆发对粮食生产和供应带来了更加严峻的挑战,缩短了粮食储备周期,加剧了供求负荷,进一步加深供求矛盾。

其次,粮食生产能力下降是中国供求矛盾加剧的另外一大原因。

伴随着我国城
乡规模化农业生产的发展,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但投入成本的增加却成为生产现状的一大制约,使得农业可持续发展变得更加困难。

尤其是日益严重的土地短缺和土地减量现象,以及各种气象因素等等带来的农业受灾频繁使得粮食生产减少,进一步加剧了供求矛盾。

再次,消费需求高速增加是中国供求矛盾加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人口数量
所带来的消费量膨胀,特别是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提升,和个人支出比重的不断提高,消费需求逐步增加的情况,实际上就为市场注入了更多的需求,其中,粮食消费更是增长最迅速的品类。

这使得粮食供应具有更大的压力,从而导致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加剧。

总而言之,中国粮食供求结构性矛盾日趋激烈,面对供求失衡,库存逐渐流尽,缺乏充足粮食 subsidize的恶性循环,在拯救粮食危机之前,中国政府必须及时
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满足严峻的粮食消费需求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我国粮食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摘要:中国的粮食问题,不仅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同时又是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长期潜心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本文介绍了我国粮食产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然后着重分析了粮食产业链的管理现状;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通过有效的产业链管理才能解决我国粮食产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才能找到出路,在此基础上,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展我国粮食产业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产业链;粮食供应;发展1粮食产业链的现状分析从产业链管理理论出发,可将粮食产业链分成粮食生产链、供应链和需求链来分析。

1.1粮食生产链分析粮食生产的目标要从保障供给转向满足社会有效需求。

充分重视粮食相对过剩问题,并不意味着粮食生产已经过关而可以忽视和放松农业和粮食生产,应该按照社会的有效需求来组织粮食生产。

传统体制下,对粮食及农产品需求量的核算采用人均需要乘以人口总和的计算方法,这在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而在当前情况下显然已不适宜了。

因为市场经济对粮食提出的需求是社会的有效需求而不是社会需求。

这种有效需求,是受一定消费水平决定的、有支付能力的、体现一定货币额的购买需求,而不是人的生理意义上的需求。

采用以往对粮食生产和供求平衡的预测方法,很容易出现粮食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口。

目前粮食的深加工能力和粮食转化率都较低。

粮食转化主要局限在饲料及少量食品制造业上,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市场拓展能力,规模小,布局不合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加快粮食转化加工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粮食市场需求具有很大的潜力。

但是粮食生产不能脱离目前的经济发展和粮食的深加工水平,粮食深加工的发展须有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

从粮食生产过程来看,现代设施条件的改善,进一步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粮食生产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但总体而言,与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粮食生产总体水平还是比较低的。

1.2粮食供应链分析粮食的均衡供求问题,关系到粮食安全问题,历来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

2024年粮食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粮食市场分析现状

粮食市场分析现状摘要粮食是人类的基本生活必需品,粮食市场的分析对于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通过对当下粮食市场的分析,包括供需关系、价格波动、产量变化等方面,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粮食市场现状的文档。

1. 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粮食市场的分析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灵活决策,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维护社会秩序。

本文通过对粮食市场现状的分析,旨在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粮食市场的视角。

2. 供需关系分析粮食市场供需关系是影响粮食价格波动的重要因素。

在供给方面,粮食产量和进口量是主要影响因素。

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然而,粮食需求也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而增加,导致供需矛盾逐渐加剧。

政府应该加强粮食生产管理,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供给的稳定性。

3. 价格波动分析粮食价格波动对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影响。

粮食价格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供需关系、气候条件、宏观经济政策等。

近年来,粮食价格波动较为明显,特别是在国际市场上。

政府应加强粮食市场监管,调控粮食价格,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要。

4. 产量变化分析粮食产量的变化是粮食市场发展的重要指标。

农业生产受气候条件、种植技术和农业政策的影响。

随着农业科技的发展,粮食产量逐年增加。

然而,在自然灾害和疫情等不可预见的情况下,粮食产量可能出现波动。

政府应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支持,提高抗灾能力,确保粮食产量的稳定增长。

5. 结论通过对粮食市场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供需关系的不平衡、价格的波动以及产量的不稳定是当前粮食市场面临的主要问题。

政府应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提高粮食供给的稳定性,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需求。

同时,企业应加强市场预测和风险管理,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竞争力。

以上是对粮食市场分析现状的文档,从供需关系、价格波动和产量变化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旨在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当前粮食市场的情况。

2024粮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2024粮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

2024粮食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安排一、总结2024年是我国粮食工作取得重大突破和成就的一年。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级政府和粮食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粮食安全战略,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粮食生产保持了良好势头。

以下是对2024年粮食工作的总结:一、稳步增加粮食总产量。

202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超过了去年的产量,实现了连续第五年增长。

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高效农业生产方式的普及以及政府的支持和配套政策的落实。

二、粮食品质和质量进一步提升。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我们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种植模式,推广了精准农业技术,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并加强田间管理,不断提高粮食质量和安全水平。

三、粮食储备体系健全完善。

在2024年,我们进一步完善了粮食储备体系,加大了中央储备粮的投放力度,提高了粮食市场的供应保障能力。

同时,我们还加强了对农民和农户的政策宣传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粮食储备能力。

四、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在2024年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推动粮食产业链延伸和升级,加强农业科技支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我们还创新金融服务模式,给予农民更多的金融支持和信贷便利,帮助他们增加收入。

二、下半年工作安排2024年下半年,我国粮食工作仍面临一些挑战和任务,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以下是我们下半年的工作安排:一、加强粮食生产基础建设。

我们将加强土地整治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效益。

同时,我们还将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的支持力度,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

二、加强农业生产和市场监测。

我们将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和市场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粮食生产和市场变化的情况,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市场调节和管理,确保粮食市场的稳定和安全。

三、加强粮食质量监管。

我们将建立健全粮食质量监管体系,加强检测和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我国粮食供求市场现状、前景及对策

我国粮食供求市场现状、前景及对策

我国粮食供求市场现状、前景及对策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利益不平衡矛盾日益突出。

一是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收支矛盾较为突出,粮食主产区陷入“产粮越多财政负担越重”的境地;二是产粮大县承担的涉农投入各项硬性配套投入太多,已使粮食主产区不堪重负。

“十一五”以来,我国粮食连续增产,粮食安全得到可靠保障。

从中长期看,耕地数量日趋减少,水资源短缺加剧,气候恶化影响加深,国际粮食市场供求动荡,我国粮食供给增长面临的资源环境压力逐步加大,粮食供求总体趋向偏紧。

本文利用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和其他资料,研究粮食供需现状、流通与贸易格局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评估和预测我国粮食中长期生产潜力和需求变动趋势,提出了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确保粮食供求平衡的政策建议。

一、我国粮食供求现状与前景我国粮食发展的目标任务应该是,继续立足于国内,保持粮食自给率稳定在95%以上,稻谷、小麦保持自给,玉米保持基本自给。

(一)粮食生产能力总体上稳步提高,增产潜力可观“十一五”起始之年2006年,尽管当年农业受灾面积4109万公顷(61635万亩),成灾面积2463万公顷(36945万亩),成灾比例高达59.9%,却没有出现延续多年的每3年有1年粮食减产的局面。

2008年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纪录达到5.285亿吨。

2009年,全年粮食总产量将与上年持平或略有增产。

这样看来,从2003年开始,我国粮食生产已经是连续6年丰收,在2010年“十一五”完成之年,规划原定粮食总产量5亿吨指标完全可以超额完成。

近年来,我国粮食增产数量的2/3依赖于单产水平提高,播种面积增加的贡献只有1/3。

化肥施用量和其他物质投入的增加,对提高单产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业科技进步和基础设施改善对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粮食生产模式已经发生重要转变,人力、畜力和农家肥等传统生产要素使用比例不断降低,与石油相关的现代化生产要素逐步取代传统生产要素而占据主要部分。

从增产潜力上看,通过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可使每公顷中低产田提高单产1500公斤,按2007年全国耕地面积12178万公顷、我国现有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占2/3、现有耕地中2/3用于粮食种植计算,如能有1/2的中低产田获得改造,就可使粮食增产812亿斤。

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及其变化趋势研究

三、未来变化趋Biblioteka 和政策建议1、加强生产能力
1、加强生产能力
针对当前我国粮食供求区域不均衡现象,应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中西部地区的 生产能力。这包括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加强农业基础 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鼓励农民扩大种植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等。
2、改善运输条件
2、改善运输条件
为了更好地实现粮食供求区域均衡,应积极改善中西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条件。 这包括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提高粮食运输效率;优化物流体系,降低 粮食运输成本;同时,还要加强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之间的协作,实现粮 食资源的合理配置。
3、提高消费水平
3、提高消费水平
在加强生产能力的同时,还应注重提高中西部地区的消费水平。政府可以采 取一系列措施,如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扶贫力度、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推广健康饮 食习惯等,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粮食消费量增加。同时,还要加强对东部沿海地 区的宣传教育,引导其国内粮食供求状况,减少对进口粮食的依赖。
5、加强区域合作
总之,我国粮食供求区域均衡状况的改善需要政府、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生产能力、改善运输条件、提高消费水平、优化产业布局和加强区域合 作等多种措施的实施,可以逐步缓解我国各地区之间的粮食供求矛盾,实现全国 范围内的粮食供需平衡。
谢谢观看
二、区域均衡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生产能力
1、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是决定一个地区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中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 粮食生产潜力较大。然而,由于农业技术的落后、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 影响,生产能力并未得到充分发挥。而东部沿海地区虽然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但 农业科技水平较高,生产能力较强。
2、消费水平
2、消费水平

粮食市场化改革新进展与粮食供求的基本态势

粮食市场化改革新进展与粮食供求的基本态势

格局 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国家级 粮食 主产区集 中在东北 地 区和中部地 区,即前述的 l个主 产省 、 粮食主销 3 区。
区则集 中于东部沿海 8 个省 、市 。( )国家粮食宏观调 7
控能力 强化 。 截止 20 年 5 05 月底 , 国地方粮食储备增 全 幅达 到 2. 44 %。粮食 主销区的地 方储备 已经基本上达 到 或接 近国家规定 的规模 。 粮食 产销基 本平衡 区的地方储 备也有 大幅度增加 。云南 、 贵州 、重庆和新疆 等西部地
门定价 。( ) 区农业粮食 日益特色化 。从发挥本地 自 4地
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新
疆等 1 个省 、区)继粮食 主销 区之后 ,也全面推进粮食 3 市场化改革 ,放开 购销 ,放开市场 ,放开价格 。在粮食 主销 区和主产 区全 面实行市场化改革的过程 中,9个粮 食产销基本平衡区 ( 云南、贵州、 广西 、 重庆、甘肃、宁 夏、陕西 、山西、西藏 )分别 由各省 、区、市政府 自行 决定 , 也先后实现 了市场化改革。到 20 年底 , 04 全国粮
善相关政策措施 。20 年 7 ,国务院下发 《 01 月 关于进一
所有 制市场主体 占总数的 比例甚至超过8%, 0 江苏省达
到7%。() 3 2 粮食经营走向产业化。 近年来 , 各地粮食
部门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 涌现 出一批不 同模式的 粮食产业化经 营企业 , 诸媳 不同企业优势互补联合型 、

要 :我 国粮食市场化改革稳健 突破 , 取得 了成功 ,但也产生 了一些新 的问题和矛盾 。 国粮食产销 格局发 我
生 巨变,“ 北粮 南运 ”取 代 “ 南粮北调” 。全国粮食供求平衡 ,基 本态势 良好 。有必要保持合理 的粮食价格 ,并提 出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化的政策建议

关于我国粮食生产区域化的政策建议

作者: 汪希成 徐芳
作者机构: 不详
出版物刊名: 经济研究参考
页码: 26-27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2期
主题词: 粮食生产 生产区域化 粮食主产区 生产集中度 政策 安全保障战略 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
摘要:1.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

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粮食安全保障战略的实施,稳步提升了我国粮食优势产区的生产集中度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07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集中度已分别达到98%、80%、70%和59%。

但是,在以粮食主产区为重点的实践中,粮食主产区的范围比较宽泛,无法完全按照农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一体化生产的要求将粮食生产的财政扶持资金集中到具有资源优势、。

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与政策建议

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特征与政策建议

Regi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f Grain Production in China 作者: 汪希成[1];徐芳[2]
作者机构: [1]四川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成都610066;[2]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成都610074
出版物刊名: 财经科学
页码: 80-88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4期
主题词: 粮食生产;区域优势;粮食安全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粮食主产区的地位明显上升,主销区的地位显著下降;粮食生产重心持续北移;主要粮食品种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本文认为,水土资源的矛盾分布、经济发展与粮食生产重心的区域矛盾以及粮食生产的规模化、专业化水平和潜在生产能力是影响我国粮食生产区域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着力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和产粮大县、进一步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改善平衡区生产条件和加快粮食流通体系建设等政策建议。

文秘岗位的供求新变化

文秘岗位的供求新变化

文秘岗位的供求新变化
徐扬
【期刊名称】《上海劳动保障》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现代企业已经不再将文秘的岗位做粗线条的简单归类,而是根据文秘在
企业行政管理中所处的地位,所涉及的工作内容进行了较细的划分。

文秘根据市场需求被划分为文员和秘书两个层面。

从招聘单位的需求来看,文员的要求较基本、也较低,往往只要求一定的学历和电脑运用能力,以及办公室办公用品的操作能力,岗位的流动性较大。

【总页数】1页(P39)
【作者】徐扬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31.46
【相关文献】
1.我国粮食供求结构新变化与改革方向 [J], 汪希成;吴昊
2.地震灾区的农村金融供求新变化——以四川省德阳市为例 [J], 陈福明
3.媒体融合时代现代型秘书岗位胜任能力研究\r——以四川省文秘岗位为例 [J],
何丹青;翟凤
4.文秘岗位工作现状调查及高职文秘专业建设的思考 [J], 曾雪晴
5.装潢制板用材供求面临新变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科技进步是四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方向

科技进步是四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方向

科技进步是四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的方向
汪希成;蒋强
【期刊名称】《四川省情》
【年(卷),期】2017(0)6
【摘要】2005年到2016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从48402万吨稳步提高到61623.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大2.28%。

四川省粮食总产量从3409.2万吨增加到3483.5万吨,年均增长率仅为0.0083%,粮食产量从全国的第3位下降到第5位。

2005-2016年四川省的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为0.00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0.015%,总体来看,四川省粮食总产量和单产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且波动幅度较大。

【总页数】3页(P45-47)
【作者】汪希成;蒋强
【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西南财经大学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7.63
【相关文献】
1.加强粮食科技创新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四川省粮食丰产科技工程的成效与做法 [J], 张鸿;喻春莲;任光俊
2.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安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J], 孔令聪;胡永年;王光宇;李静
3.四川省人大促进科技进步的情况及对制定科技进步法的建议 [J],
4.“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提升黑龙江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路径研究 [J], 李婧
5.扎实推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四川省粮食安全保障水平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粮食改革将价补分离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年农村改革大头

粮食改革将价补分离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年农村改革大头

粮食改革将价补分离供给侧改革将是今年农村改革大头
佚名
【期刊名称】《现代审计与会计》
【年(卷),期】2016(000)002
【摘要】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在第七届中国经济前瞻论坛上表示,农业供给侧改革将是2016年农村改革的大头。

今年还要推进粮食供给制度方面的改革,基本的共识已经形成,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市场定价、价补分离”。

他指出,当前粮食问题面临一个突出矛盾是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存在明显的偏差。

【总页数】1页(P7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0.2
【相关文献】
1.“价补分离”政策对内蒙古玉米种植影响的效果分析 [J], 倪学志;张布花
2.我国价补分离政策对玉米价格的影响研究——基于东北地区的实证分析 [J], 郝明睿;胡慧姣;杨晶晶
3.价补分离政策调整对大豆期现货市场影响的研究综述 [J], 沈文
4.价补分离政策实施对大豆期货市场波动杠杆效应的影响 [J], 沈文
5.价补分离政策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统计检验 [J], 曾智;何蒲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金项目〕 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粮食安全政策研究中心支持项目 ( SC15E093) ; 西南财经大学 “中 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项目 ( JBK160964)
〔作者简介〕 汪希成,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博士; 吴 昊,西南财经大学中国西部经济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四川 成都 610074。
〔关键词〕 粮食供求; 粮食安全;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 F307. 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0 - 4769 (2016) 04 - 0130 - 06
引言
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粮食安 全问题一 直 受 到 国 内 外 高 度 关 注。〔1〕改 革 开 放 以 来,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我国粮食供求总 量保持了基本平衡。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和食物消费倾向的改变,我国的粮食供求关 系发生了显著变化,总量问题对粮食供求平衡的 影响已经明显减弱,而结构问题对粮食供求平衡 的影响显著增强。〔2〕近年来,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 刺激下,我国的粮食产量连年增加,2015 年达到 62143. 5 万吨的历 史 最 高 水 平。但 与 此 同 时,由 于我国粮食缺乏价格优势,导致粮食进口量、库 存量持续增加, “三量齐增” 暴露出我国粮食供 求的结构性矛盾与政策缺陷。
一、粮食安全概念的理论内涵 1974 年 11 月,联 合 国 粮 农 组 织 ( FAO) 在 第一届世界粮食会议上首次提出 “Food Security” ( 我国学者将其翻译为 “粮食安全”) 的概念,即 “保证任何 人 在 任 何 时 候 都 能 得 到 为 了 生 存 和 健 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这一概念是在 1970 年代 初严重的世界粮食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前提条 件是要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当然,这一概念的含 义过于狭窄,既没有涉及食物的营养问题,也没 有涉及获取食物的手段问题。1983 年,FAO 总干 事爱德华 · 萨 乌 马 将 “Food Security” 的 概 念 表 述为 “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 得起他 们 所 需 要 的 基 本 食 物 ”。 这 一 概 念 在 相 当 长时间内被人们普遍使用,但它主要是从消费者 的立场来 解 释 “Food Security” 这 一 概 念 的。这 一概念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食物的供给充足, 使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当然,食物的 供给既可以通过自己生产,也可以通过进口来获 得; 二是消费者要有支付能力,能够 “买得起” 他们所需要的基本食物。其暗含的条件是消费者 要通过 “经济手段” 在市场上购买他们所需要的 基本食物。但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两个要 求很难实现。原因是: 若某种物品的供给充足, 又价格低廉,就意味着过剩,生产者是不会生产 这种物品的。而且,对于没有支付能力的消费者, 即使市场上有充足的食物供给,因为他们 “买不 起”,仍然无法实现 “所有人” 的粮食安全目标, 而且,这一 概 念 也 没 有 涉 及 到 食 物 的 营 养 问 题。
·130·
径” 有变化,将 “适度进口” 作为粮食安全战略 的重要组成部分; “保的责任” 有调整,从 “米 袋子” 省长负责制转向中央和地方要共同负责, 中央承担首要责任。〔4〕
粮食安全是一个动态复杂的变化过程,具有 阶段性和层次性。从现有文献来看,从总量上研 究粮食安全的文献较多,对粮食结构安全的研究 相对不足,而且对粮食安全研究的视角过于狭窄, 现有研究更多侧重于粮食的食用即口粮安全,忽 略了粮食作为重要的工业原料 ( 如饲料①、酿酒、 新能源等) 的巨大需求对粮食安全的重大影响。 面对我国粮食供求格局的重大变化,需要重新审 视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以便有针对性地提出保 障我国粮食安全的政策建议。
·132·
38. 51% ,年均降 速 为 1. 81% ; 饲 料 用 粮 是 我 国 第二大粮食用途,数量和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 均稳定增长。饲料用粮占粮食消费总量的比重从 1990 年的 20. 21% 上升到 2013 年的 36. 25% ,年 均增速为 1. 23% 。饲料用粮增长是我国粮食消费 量增长 的 主 要 原 因。1990 - 2014 年,我 国 的 肉 类、牛奶、禽蛋产量分别从 2857 万吨、415. 7 万 吨和 794. 6 万吨增长到 8706. 74 万吨、3724. 64 万 吨和 2893. 89 万 吨, 年 均 增 速 分 别 为 8. 28% 、 16. 95% 和 9. 67% ; 1990 年,工业用粮占粮食消 费总量的比重最低,仅为 1. 32% ,此后稳定增长 到 2013 年的 12. 07% ,年均增速为 0. 83% ; 种子 用粮、损耗量占粮食总量的比重不大且呈平稳下 降趋势。
2009 年,在 FAO 出版的 《世界粮食不安全状况》 报告中将 “Food Security” 定义为: “所有人在任 何时候都能通过物质、社会和经济手段获得充足、 安全和富有营养的食物,满足其保持积极和健康 生活所需的膳食和食物喜好。”② 此后一直沿用这 一概念。在这个新的解释中,获取食物的手段除 了经济手段 ( 即市场购买) 外,还增加了从 “物 质” 和 “社 会” 手 段。所 谓 从 “社 会” 获 取 食 物,意思是政府或社会团体向那些没有足够经济 能力的人提供食物。而获取食物的 “物质” 手段 的具体评价指标是铺面道路在道路总量中所占的 比例、道路密度和铁路密度等,这些指标均与粮 食流通有关。本文认为,这里将 “Physical” 翻译 为 “物质的” 手段并不准确。现实中,获取食物 的手段 可 以 是 自 给 自 足、 社 会 救 助 和 市 场 购 买, 而 “Physical ” 本 身 也 有 “自 然 ” 之 意, 所 以, 将其翻译为 “自然手段” 可能更准确,即消费者 通过自己生产、采集或狩猎来获取他所需要的基 本食物。但无论如何,这一解释内容的增加,说 明 FAO 也意识到仅仅依靠市场机制无法实现全社 会的粮食安全目标。而且,这一概念更加注重食 物的安全、营养和消费者偏好,而不仅仅是 “吃 饱” 的问题。
从字面 意 义 来 看,将 “Food Security ” 译 为 “食品 安 全 ” 或 “粮 食 安 全 ” 都 不 十 分 准 确。 “Food” 是 “食物” 而不是 “粮食” ( 与其对应 的英文单词是 Grain,但国际上并没有 “Grain Security” 的说法) 。 “粮食” 的内涵较为狭窄,主 要指谷物和薯类。目前我们讲到的粮食安全,主 要是指与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有关的粮食供给。在 统计时,一般是用居民直接消费的粮食数量这一 指标。而 “食物” 的内容十分广泛,它既包含了 粮食以及由粮食转化而来的各种食品,如肉、禽、 蛋、奶等,甚至是酒类,也包含了不需要用粮食 转化的食物,如江河湖海中的各种水产品,以及 人类食用的各种植物,如瓜、果、蔬菜等。 “Security” 是 “安 全 而 有 保 障 ” 之 意。 FAO 提 出 “Food Security” 这个概念的目的是消除饥饿,保 障人人 有 饭 吃, 即 保 障 充 足 的 食 物 供 给。 因 此, “Food Security” 更准确的意思应该是 “食物供给 保障”。而 将 “食 品 安 全 ” 译 为 “Food Safety ” 较为恰当。 “Safety” 原意是指个人或家庭的生命
二、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结构变化 1. 粮食消费需求用途结构变化 我国粮食消费需求用途结构由口粮、饲料用 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粮食损耗和其他消费 等构成 ( 见图 1) 。口粮消费是我国第一大粮食用 途,但在粮食消费中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改 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 构的改善,肉、禽、蛋、奶、蔬菜、水果等食品 消费量增加,人均口粮消费量明显下降。口粮消 费 从 1990 年 的 62. 18% 下 降 至 2013 年 的
长期以来,受 “短缺经济” 影响,我国形成 了从宏观 层 面 追 求 粮 食 产 量 增 长 的 粮 食 安 全 观, 并一直强调 95% 的粮食自给率,但由于 “粮食” 的概念模糊,指向不明,导致粮食安全保障缺乏
重点和针对性。近年来,在包括稻谷、小麦、玉 米、大豆在内的主粮中,由于大豆的进口量太大, 实际上我国粮食自给率已不足 90% 。面对我国粮 食供求形势的变化,以 2020 年和 2030 年为节点, 理论界和实际部门根据粮食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 对我国粮食需求规模进行了预测,研究方法不同, 结果也有较大差异。总体结果是: 距离今天的时 间越近,预测的粮食需求量越大,之前的预测均 被证实太过保守。主要原因在于人口的绝对增加、 膳食结构的改善导致对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等转 化用粮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因此,在新形势下, 有学者提出树立新的粮食安全观,重塑国家粮食 安全保障战略边界,突出重点,有保有放,推进 实施 “立 足 国 内、全 球 供 应” 的 粮 食 安 全 新 战 略。〔3〕粮食安全 新 战 略 主 要 表 现 为 四 个 方 面 的 变 化,即 “保的范围” 有收缩,从笼统保 “粮食” 转向重点保 “口粮”; “保的要求” 有提高,从保 粮食数量转向保粮食数量和质量并重; “保的途
当人们的生活处于较低水平时, “粮食” 在 其食物中所占的比重较大,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 提高,膳食结构得到改善,肉、禽、蛋、奶,以 及瓜、果、蔬 菜 等 在 “食 物” 中 的 比 重 逐 渐 上 升, “粮食” 的比重下降,而且人们更加注重安 全、营养和健康, “粮食安全” 逐渐向 “食品安 全” 转变。但是,由于 “粮食安全” 这一概念在 我国已沿用多年,而且解决了 “粮食” 问题,也 就基本解决了 “食物” 问题。为了避免与 “食品 安全” 的 概 念 相 混 淆,本 文 仍 然 使 用 “粮 食 安 全” 的概念,其中的 “粮食” 既包括居民的生活 用粮,也包含饲料和工业加工等转化用粮。
·131·
和财产安全,“Food Safety” 就是指为个人或家庭 提供安全、营养的食物。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食品安全” 与 “粮食 安全” 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于不同的研究范 畴,但学者们经常将两者混淆。 “粮食安全” 主 要侧重于粮食供给的数量和质量能否满足消费者 需求,而 “食品安全” 主要侧重于食品在生产、 加工、消费环节的质量监管。在现实中, “粮食 安全” 和 “食品安全” 的职能也分属于不同的政 府部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