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资料

合集下载

“数学遇见春天”——全景式数学教育之跨学科整合课“100以内加减

“数学遇见春天”——全景式数学教育之跨学科整合课“100以内加减

“数学遇见春天”——全景式数学教育之跨学科整合课“100以内加减法的复习”作者:高丽君张宏伟来源:《小学教学参考·下旬》 2018年第5期北京亦庄实验小学(100000)高丽君张宏伟(特级教师)[摘要]将集趣味性、广泛性、神秘性于一体的斐波那契数列,以儿童化的方式置于小学数学课堂中让学生进行探究,是对全景式数学教育“跨领域建设融合性数学项目课程”理念和“全方位、全时空、全身心、全自主”学习主张的践行与落实。

它融合了数学、科学、生物等多门学科知识,通过课堂教学和游学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最终以项目课程的模式呈现,达成复习知识、提升能力、启迪智慧、激发兴趣、拓展数学视野、丰富认识、培养综合素养的全景式数学教育目的。

[关键词]全景式数学教育;学科整合;斐波那契数列;浪漫[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8)1500010032017年春,和朋友小聚茶室,边品春芽,边倚窗赏绿柳春花。

不知怎的,几个朋友忽地就聊到了斐波那契数列(又称黄金分割数列,指的是0、1、1、2、3、5、8、13、21、34……这样一个数列)。

斐波那契数列听起来高深莫测,实则为一组符合一定规律的数字。

也许是师傅那句话“数学老师要时刻用数学的眼睛看待一切,时刻思量如何整合出更具孩子气、更饱满有趣的综合课程”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不正是学生认识规律、认识自然、复习100以内加减法最好的课程资源吗?”于是,“数学遇见春天”微项目课程如春花般绽放开来。

在这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我和学生走近自然,遇见了春天,遇见了科学,遇见了数学……给他们的童年留下了一份美丽、神奇、难忘的记忆。

游学前——浪漫感知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数列在人类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因与自然界有诸多的联系而被称作为神奇数列。

这种具有递推特征的数列在植物界中的体现最为明显,如自然界中大部分花的花瓣数量就是斐波那契数。

因此,“数学遇见春天”的微项目课程就从数花瓣开始,让一年级学生发现大自然中很多事物都是按照一定的规律生长的,从中感受到大自然和数学的神奇,激发他们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小学数学与复习课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与复习课教学之我见

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授课之我见乌市第 106 小学董艳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打造有实效的课堂授课。

所以,睁开好小学数学整理与复习课的授课是特别重要的。

那么,如何睁开好整理与复习课的授课,使整理有序、复习有效,达到查漏补缺、牢固提高的目的呢在此谈一谈对这方面授课的一些看法。

整理与复习课,其基本含义有两点:一是整理,是指把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归类、比较梳理,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将简单模糊的知识清楚化;二是复习,是指重新学习。

但绝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在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对本来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内容进行高层次上的再学习,它更多的是一个加深数学知识理解,扩大数学知识联系,进一步提高数学知识掌握水平,提高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技术的过程。

整理和复习课是帮助学生系统理清知识点、防范与纠正常有错误、填充教师新授中的缺欠及完满学生学习时的缺漏等不能缺少的授课环节 , 也是进一步理解、牢固与运用已学知识和技术的重要路子。

同时,经过整理和复习 , 使学生体验脑子里的知识从纷乱到系统的过程, 渐渐让学生从形成自己概括知识的意识 , 到拥有知识概括的能力 , 实现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所以 , 整理与复课的有效授课更是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学会学习的能力的良方。

一、明确复习目标,回忆所学内容复习开始时,先向学生说明复习的内容和要求,使学生明确复习目标,尔后引导学生回忆一单元所学的主要内容。

回忆,就是学生将过去学过的旧知识不断提取而再现的过程。

回忆是复习课不能缺少的环节,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看课题回忆单元所学的知识,看课本目录回忆单元知识,或翻阅本单元教材回忆本单元所学知识点。

回忆时,可先粗后细,并让学生进行充分谈论,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述,或出示相关复习纲领,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回忆。

二、整理所学知识,成立知识网络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概括,帮助学生理清知识线,建构起知识网络,从而形成优异的认知结构,这是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目标。

小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小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

小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小学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计划XX——XX学年度小学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计划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作为一名教师,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应该在成长的历程中,为自己规划未来,我相信“勤能补拙”,我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勤奋的学习者、研究者、实践者。

如何尽快的走向成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使自己在进行教育事业时有一个明确的方向来前进和发展,是摆在我面前的一个巨大任务。

特做分析计划如下:一、优势分析:1)热衷教师职业,热爱思品教学,有较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

2)能静下心,积极地阅读一些教学的相关杂志,关注最新的课改动态。

3)谦虚好学,能自觉接受新事物、新观点。

4)通过十几年课堂教学实践,积累了一定经验,能够胜任教学工作。

二、不足之处:1)十几年来,我的教学工作一直以来缺乏规划,缺乏自己的研究,缺乏自己的目的性和研究性。

2)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专业的培训,在理论学习和教科研方面发展得不够,没有很好地把实际教学和科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科研型教师的路上步子迈得还较慢。

3)在学科教学中,很大程度依赖于教材,缺乏自己对于文本的深入解读,自己的教学缺乏创新和研究,对于教材开发的力度不够,没有很好的使用教材、超越教材,整理、积累、反思方面有待加强。

4)自己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方面,自己平日的课堂教学缺乏亲和力,与学生的接触太少,没有深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不了解学生的发展需要、成长需要,需要完善自己的教师形象,做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三、目标:1、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成长,我将立足岗位,以学校大局和学生的发展为重,认真踏实工作。

2、达到有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有较高科研工作能力,专项特长突出,学生、家长满意的教师。

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把自己教师的爱平等的给予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过程,促进每一个学生思品素养的提高,让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走进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马晓娥张晓菲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马晓娥张晓菲

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有余数的除法》教学案例马晓娥张晓菲发布时间:2023-05-28T03:07:31.822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3年6期作者:马晓娥张晓菲[导读]雅安市雨城区汉碑慈济小学 625000一、案例背景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新课标的进一步整改,现阶段教育领域对高效课堂越来越关注和重视。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想方设法地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乐趣、学习主动性,让其自觉、主动参与进课堂教学中,从中充分凸显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并帮助学生快速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取到良好教学效果的课堂。

所以,如何构建小学高效课堂成为了当前各教育工作者较为热议的话题,小学数学教师也不例外。

毕竟数学作为小学教育体系基础且关键的一门学科,其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基于此,本文将以西师版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有余数的除法》这一节课为例,从中分析基于新课标下构建高效数学课堂中遇到的问题,然后再积极找出解决措施,推动高效数学课堂的构建,进一步在此基础上促进小学数学教育事业获得有效发展。

二、案例描述(一)课堂情况《有余数的除法》是一篇承上启下的单元内容,对小学生学习更深层次的除法计算有着一定的帮助。

毕竟在之前教学中,学生一直都是接触整数除法,他们脑海中建立起的概念是没有余数的,这就导致他们在面对有余数除法时,会产生疑惑、迷茫。

所以,本篇内容让学生在掌握整数除法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让学生认识到除法中不仅有整除,还有余数,使得他们理解到余数比除数小的道理。

第一步,我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活泼等特征开展了有关“找朋友”的小组游戏——通过播放歌曲《找朋友》,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们边走动边拍手找朋友,当听到歌曲“两个人,抱一组”时,学生就需要找到好朋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小组游戏是将学生们划分为每组6人进行的。

做完游戏后,我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来描述游戏,并列出相关的数学算式,不少学生列出了整数除法算式;接着,我仍然以“找朋友”小组游戏为基础,将学生们分成了每组7人。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小学数学整合课《快乐的大森林》案例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一)分析与思路设计:本节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8、9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应用部分的“用数学”知识点,属于第三课时。

学生在第一、二课时已经认识了8和9,并掌握了8和9加减的计算方法,在前面也接触了6和7的应用题,但经常因为不能理解图意而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

而平时只是利用主题图来解决问题,效果不太理想。

因此,我在对相关教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2021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的课件,设计了这节整合课,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我设计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的环节,并融入了热爱家乡的品德教育。

设计这节整合课,为了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

多种学科的融合,使数学教学不在乏味。

(二)教学资源及环境: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三)学生情况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外设的结构,有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还不会开、关机,不会使用鼠标,因此,主要由教师个人操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通过出示课件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1、让学生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练习八的第13、14题。

教具、学具准备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

小学数学整合课《快乐的大森林》案例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一)分析与思路设计:本节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8、9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应用部分的“用数学”知识点,属于第三课时。

学生在第一、二课时已经认识了8和9,并掌握了8和9加减的计算方法,在前面也接触了6和7的应用题,但经常因为不能理解图意而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

而平时只是利用主题图来解决问题,效果不太理想。

因此,我在对相关教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2003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的课件,设计了这节整合课,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我设计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的环节,并融入了热爱家乡的品德教育。

设计这节整合课,为了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

多种学科的融合,使数学教学不在乏味。

(二)教学资源及环境: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三)学生情况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外设的结构,有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还不会开、关机,不会使用鼠标,因此,主要由教师个人操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通过出示课件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1、让学生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练习八的第13、14题。

教具、学具准备演示文稿课件。

教学设计及实录:一、创设精境,引新设疑1.激情引新。

一年级下数学北京《探索规律》董艳PPT课件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28

一年级下数学北京《探索规律》董艳PPT课件新优质课比赛公开课获奖28

43
名师PPT课件
2、 接着画一画,填一填。
名师PPT课件
1、找规律,填数。
(1) 3,4,5,6, 7 ,8 ,9,10 (2) 2,4, 6 ,8,10
你发现规律了吗?
名师PPT课件
2、找出每组中不符合规律的图形,在它的下 面画“×”。
(1)
×
(2)
×
名师PPT课件
一组事物依次不断地重复排列(至少 重复出现 3 次)就是有规律地排列。
名师北PP京T课20件11课标版小学一年级数学下册
空白演示 探索规律
在此输入您的封面副标题
安徽省马鞍山市湖东路二小 董艳
名师PPT课件
名师PPT课件
名师PPT课件
1
图中的彩旗是怎么排列的?
名师PPT课件
一组
小旗的规律是1面 、1面 , 又1面 、1面 ……
名师PPT课件
小花是怎么排列的?
2323 23 这些碗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碗是按

规律重复排列的。
名师PPT课件
(1) 23232323
横我找线们到上还 规该能 律填从 呢什哪 ?么呢? 可以观察数字排列的规律。
名师PP
后面该填哪 两个数呢?
名师PPT课件
1、摆一摆,填一填。
观察数字的排列规 律,可以帮助我们 检查填的对不对。
小花是按1朵 、1朵 为一组,重复排列的。
名师PPT课件
灯笼和小朋友的排列 也有类似的规律吗?
名师PPT课件
像这样,几个为一组重复出现 的规律叫做重复排列的规律。
名师PPT课课件堂练习:
按自己喜欢的规律涂色。
先想一想自己打算按怎样的规律涂色,再动笔涂一涂。

当“联欢图”出现之后——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找规律》课堂案例分析

当“联欢图”出现之后——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找规律》课堂案例分析

当“联欢图”出现之后——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找规律》课堂案例分析主持人简介:林至元中学高级教师,厦门教育学院初教室副主任。

福建省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省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省课程改革学科组专家。

苏惠珍现任厦门实验小学副校长。

大专学历,中学高级教师,市小学数学学科带头人。

省、市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会理事,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新世纪”实验教材特邀研究员。

2000—2001年参加小学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

主持人:在“如何将课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探索中,以“典型案例理性分析”为主要方法,分析教育教学工作,探讨如何用课改新理念指导教学全过程,并落实在每个学生发展之中,已是我市实验工作中的普遍做法。

《找规律》课堂案例分析较典型地反映了我们做法的一个侧面。

当“联欢图”出现之后——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第二册《找规律》课堂案例分析厦门市湖滨小学课题组郭松辉一、背景分析2002年4月11日上午,厦门市开元区某小学开展了第二轮案例研究诊断课活动。

上课的G老师是一位有8年教龄的青年教师,执教以来主要从事小学中低年级的数学教学。

开课班级共有学生48人,其中男生22人,男女生比例为22∶26。

学生在课堂上能积极踊跃发言,并能注意倾听同伴的回答。

本节课所学《找规律》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教材,是在学生对生活中某些物体或图形的排列有一个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

二、教学流程(一)联系实际,揭示课题(用时4分):多媒体出示马路上红绿灯闪烁情境。

(二)看、涂、说、摆,发现规律(用时31分):看图、涂色、说规律、摆学具。

(三)练评结合,反馈新知(用时5分)。

“找规律”练习,加深理解。

(四)课堂小结,延伸新知(用时1分)。

三、诠释与讨论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这节课,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形成了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弥补一个教师难以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教学不足,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_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回顾整理--董艳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_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回顾整理--董艳

小学数学教学课例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回顾整理莱山区石明小学董艳【教学内容】《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回顾整理》【教材分析】《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回顾整理》是对《中国的世界遗产》这一单元的全面回顾,通过复习,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这一部分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同时进一步提高运用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系统巩固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相关知识,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

难点是:把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间的内在联系,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所以本节课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经历回顾与整理知识的全过程,促使学生在整理中总结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从而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本节课不仅是对前面学习过的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内容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同时重视对于转化、类推和数形结合等数学方法的渗透,突出了数学思想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

【学情分析】一、学生情况分析:我班学生共36人,学生整体水平比较平均,学习气氛浓厚,大部分学生学习习惯良好,学习积极性高,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

但不足的地方就是有少数学生学习方法不当,不善于思考、总结,或者是学习习惯较差,作业不能及时上交,书写不规范,致使学习基础相对薄弱。

二、学习情况分析:学生在复习本节内容之前,已经学习过分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还不错,但存在一定的遗忘,再者对此部分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上不够全面、系统,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提炼上有一定的欠缺。

好在大部分学生能够有效的跟随教师的引导进行相应的思考、讨论及总结,促使学生在复习中提高,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

另外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不够重视,部分学生不能很好的利用数形结合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缺乏理解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因此需改进学习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技巧。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部级优课董艳红老师(省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倒数的认识》部级优课董艳红老师(省级公开课教学设计)

共1学时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并能正确熟练的求出倒数。

(2)能力目标:采用自学与小组讨论的方法进行教学,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归纳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质疑的习惯。

2学情分析根据我现在所任教的班的班级里孩子的学习认知及兴趣的特点,《倒数的认识》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节课的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容易接受。

学习它是为下一节分数除法的意义及计算方法的教学打基础。

我在备课时考虑到学生的特点和认知程度,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情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我让学生经历提问、验证、争论、交流等获取知识的过程。

我也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问题、应用知识的过程,从而理解倒数的意义并自主总结出倒数的求法。

我在课堂教学时准备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能够了解“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学习理念。

3重点难点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认识倒数的意义,掌握找倒数的方法。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复习导入把下列整数改写成分母是1的假分数。

610125把下列小数化成分数。

0.31.2活动2【活动】合作探究(一)揭示倒数的意义1.(出示例题课件)请看大屏幕,先计算,再观察这些算式,同桌互相说一说它们有什么规律?(学生自学,经历自主探索总结的过程,并独立完成)。

请同学们按照要求逐一完成,看谁是认真仔细的人,既能准确的计算,又能发现其中的秘密。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看来非常简单的乘积是1的两个数,研究起来有如此大的发现,那么,像符合这种规律的两个数叫什么数呢?谁能给这种数取个名字?(生取名字)师:那么根据刚才的计算结果与发现的规律你能说出什么叫倒数吗?(生答)师板书: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你认为哪些字或词比较重要?你是如何理解“互为”的?你能用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吗?(生答)师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倒数的意义,知道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而且倒数不能单独存在,是相互依存的。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三周备课 董家 王春

新人教一年级数学下册第十三周备课  董家  王春

单元备课第七单元:找规律教学内容:规律的含义、图形和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等差数列、数组的规律新课标分析:《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历程。

”“探索规律”是数学课程标准中“数与代数”领域内容的一部分。

传统教材中没有单独编排数字和图形的排列规律,只是在练习中有少量的习题;有关探索规律的内容是新编实验教材新增设的内容之一,也是数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个新变化。

数学课程标准在探索规律的内容中明确说明:“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并给出了具体例子。

单元教材分析:在日常生活中,很多有规律的事物总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如节日里各种美丽的彩灯和彩旗都是有规律的排列,很多物品上装饰的图案也是有规律的排列,这些都为从数学的角度去探索事物的规律提供了很多素材。

本单元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在单元开始安排了学生举行联欢会的情境,装饰的东西都是有规律排列的,小朋友有规律地围成圈跳舞等等。

另外,还注意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实验、猜测等活动去发现规律。

有些题目的设计体现了一定的开放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审美观点去找规律。

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

单元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在学前阶段就曾接受过“找规律”这部分知识的启蒙教育,因此,对于学习“简单的图形排列规律”这部分内容较为容易。

但是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是: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精神容易分散,语言表达不完整。

因此,加强直观教学,提高数学学习趣味性,强化语言表达训练,就显的尤为重要。

这个是本单元教学中我较为注重的学习策略,另外,我在日常教学中比较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今天依然关注这方面的问题。

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字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学会找到简单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分析能力。

数学整合案例分析正式

数学整合案例分析正式

数学整合实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
教学目标 1.能看懂平面图,能比较熟练的描述物体的 能看懂平面图, 能看懂平面图 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相对位置和行走路线。 2能更好的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发 能更好的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能更好的体会物体位置关系的相对性 展空间概念。 展空间概念。 3能运用指向标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能运用指向标来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4通过活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 通过活动, 通过活动 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喜欢数学的情感
数学整合实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
案例缺点: 案例缺点:
1: 情景导入单一,情景的导入除了动物园意外还 有很多的呈现方式。如,多媒体呈现的方式有待改进 (如视频的呈现,视频和声音的呈现) 2:尽可能多的采取动画,模拟的方式(如播放动 画片) 3:具体的视频和抽象的平面图相对应的方式。 4:多媒体的组织方式,如电梯楼层的案例可以尽 可能的采用情景导入,如播放一段视频等,尽可能的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5,生活中的平面图也应该尽可能的给学生介绍多 方面的,并且结合具体的场景。
数学整合实例分析
陕西师范大学
Hale Waihona Puke 相反案例: 相反案例: 应用题例 该案例实际上是不需要用信息技术的方式 呈现的,这是一种滥用的方法, 呈现的,这是一种滥用的方法,实际上在数学教 学中,有的需要以信息技术的方式呈现,如图像, 学中,有的需要以信息技术的方式呈现,如图像, 空间的表征,但是有的则不需要, 空间的表征,但是有的则不需要,一方面使用之 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 后,学生缺乏思考的时间,另一方面,照搬课本 上的图像本身就是一种多余的行为。 上的图像本身就是一种多余的行为。反而造成课 堂时间的浪费! 堂时间的浪费! 所以数学课程中什么样的内容适合信息技 术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术教学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数学整合实例分析

董艳丽优质课教案

董艳丽优质课教案

不退位减芦集乡第二小学:董艳丽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18页例1教学目标:1. 结合奥运会金牌数的情境, 会找条件,能提出与减法有关问题,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交流,理解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2. 通过摆圆片、说过程,学会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减起。

知道差的个位是0时,要用“0”占位,感受到两位数减两位数与两位数减一位数和整十数有着密切的联系。

3. 通过巩固练习,能比较熟练地列竖式计算100以内的不退位减法。

教学重点: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交流,理解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通过摆圆片、说过程,学会用列竖式计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借助圆片直观学具的操作、交流,理解不退位减法的算理。

教学措施:1. 通过“奥运金牌榜”情境图,在美国和俄罗斯所得金牌数的比较中引出减法算式,来评价学习目标1。

2. 通过摆一摆,直观的学具操作,观看直观图的笔算过程,理解笔算减法的算理,来评价学习目标2。

3. 通过“做一做”观看直观图写竖式计算和用竖式计算的练习,巩固笔算减法的注意事项。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知道2008北京奥动会吗?(知道!)奥运会是世界规模最大的运动会,每4年举办一次。

我们中国曾经申办过一次,大家想不想看当时的情境?(出示图片)这真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枚金牌,首次位列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金牌榜前五名。

课件演示“奥运金牌榜”情境图。

通过看图,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中国51枚、美国36枚、俄罗斯23枚、英国19枚、德国16枚)二、探究新知1.根据情境图中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用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美国比俄罗斯多多少枚金牌?美国比德国多多少枚金牌?德国比英国少多少枚金牌?)2.交流算法,理解算理。

各组选题,尝试列式(36—23=)怎样计算呢?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预设:a 口算,方法:30-20=10,6-3=3,10+3=13b 可能会有学生竖式计算。

董艳认识小数

董艳认识小数

7角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5角
(1)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2)你能把它们的价钱用小数表示出来吗?
三、巩固练习,提升认识
3.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老师买了一些小礼物送给同学们。
1元是10角。 7 7角是( )元,还可以写成( 0.7 )元。 10 5角是( 5角 ( 3.2 )元。 5 )元,还可以写成( 0.5 )元。 10
3 12
3
12
四、了解历史,拓展认识
小数的历史 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最早使用小圆点作 为小数点的是德国数学家克拉维斯。 还有一部分国家是用逗号表示小数点的。
五、布置作业
作业:第94页练习二十,第1题、第2题、 第3题。 思考题,怎样填写下面单位名称? 4.54米=4( )5( )4( ) 7.89元=7( )8( )9( )
7角
四、了解历史,拓展认识
小数的历史
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 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就开始 应用小数了。
刘徽
四、了解历史,拓展认识
小数的历史
我国古代用小棒表示数。为了表示 小数,就把小数点后面的数放低一格。 例如:3.12 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小数表示方法。 有了阿拉伯数字后,先后出现了像这样表示小数的方法。 3.12
小数的初步认识
认识小数
乌市第106小学 董 艳
一、复习导入,汇报交流
下面这些是什么数? 1 1 2 1、 、2、4、 、 、100 2 3 4
我们以前学过像1、2、4、100这样的整数, 1 1 2 还学过像 、 、 这样的分数。生 2 3 4 活中你还见过什么数?说说你收集到的小数。
看视频,自学91页知识,并完成学案作业。
二、合作探究,理解小数的意义

数学教学故事(董)

数学教学故事(董)

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教学要改变单一的传授和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转变陈旧的数学教学观,让丰富有趣的生活走进数学课堂,把数学课堂教学当作是学生展示激情、智慧和个性的舞台,充满生活的情趣和心灵的智慧。

以下是小学数学《轴对称图形》教学案例片断:片断一:以美激情——认识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师:大自然是一个真正的美的设计师。

它是一个天才的雕塑家,一个天才的画家。

它创造的一切,都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丽。

(课件展示大自然美丽画面有火红的枫叶、翩翩起舞的蝴蝶、挺拔的轻松、活泼可爱的海豚等等) 师:这些美丽的物体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生:它们两边形状都是对称的,一模一样。

师:你们知道它们的形状为什么两边都是对称的呢?生:这样显得美丽,好看。

生:如果不对称,像蜻蜓、蝴蝶飞起来就不平稳了。

师:老师来你们学校之前,我校六(1)班同学们非常愿意和大家交朋友,给每人做了一个剪纸小礼物,大家打开信封看一看,你们拿到的是什么礼物呀?生1:我收到一个美丽的小金鱼。

生2:我收到一张青松,这位同学是勉励我要像青松那样坚韧挺拔,顽强努力!……师:大家收到礼物,开心吗?现在请大家观察一下这些礼物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小组之间相互交流一下。

生3:我们发现它们都是对称图形。

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生4:我们把它们折了一下,发现两边一模一样。

师:你能不能演示一下怎么折的?学生演示,教师补充说:像这样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对折,两边完全重合,数学上把这样的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板书)师:刚才我们说了生活中有许多图形都是对称的,那他们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电脑逐一出示:蝴蝶、加拿大国旗、对称建筑、神州五号发射火箭(现场)、剪纸作品、“羽”(黑体字),要求学生判断。

)师:出示“羽”(黑体),这个字的形状是不是轴对称图形呢?生(齐):是的。

师(拿出准备好的“羽”字):你们能找到一条直线,对折后使两边完全重合吗?生:能!只要沿着两个“习”字的中间对折就行。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董艳
【期刊名称】《新校园(学习)》
【年(卷),期】2018(000)003
【摘要】小学是数学教育的早期阶段,对小学生的智力培养和日常生活中的数学计算有重要作用.本文以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为例,通过分析小学数学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从学生兴趣培养、数学问题的合理设计和数学模式的创新等角度入手,详细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总页数】1页(P111)
【作者】董艳
【作者单位】烟台市莱山区石明小学,山东烟台 26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整合课案例(董艳春)小学数学整合课《快乐的大森林》案例卢龙县第三实验小学:董艳春(一)分析与思路设计:本节课时人教版数学第一册第六单元“8、9的认识和加减法”中应用部分的“用数学”知识点,属于第三课时。

学生在第一、二课时已经认识了8和9,并掌握了8和9加减的计算方法,在前面也接触了6和7的应用题,但经常因为不能理解图意而不能准确地提出问题。

而平时只是利用主题图来解决问题,效果不太理想。

因此,我在对相关教学理论和技术学习的基础上,利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 point 2003软件制作了演示文稿的课件,设计了这节整合课,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他们热爱家乡的意识,我设计了“联系生活、整体感知”的环节,并融入了热爱家乡的品德教育。

设计这节整合课,为了增强了本课教学的感染力。

多种学科的融合,使数学教学不在乏味。

(二)教学资源及环境: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三)学生情况分析: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外设的结构,有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还不会开、关机,不会使用鼠标,因此,主要由教师个人操作。

(四)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算理,能根据已知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式并计算。

通过出示课件教学,使学生初步感知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3.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生活中的美,从而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等方面的教育。

教学重点:1、让学生根据已知数量和问号之间的关系,选用合适的计算方法列出算式并计算。

2、让学生体会用数学的过程,并感受用数学解决问题的乐趣。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8页,练习八的第13、14题。

教具、学具准备演示文稿课件。

教学设计及实录:一、创设精境,引新设疑1.激情引新。

首先出示演示文稿1,把学生带人大森林的境界中,让学生感觉到大森林的美妙。

在课件中插入钢琴曲《致爱丽丝》,给人以愉悦的感受。

并由此揭示课题:《快乐的大森林》好!今天我就带你们去大森林寻找数学问题。

2、激情设疑。

(1)音乐欣赏《采蘑菇的小姑娘》,快乐的节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你们听?谁来了?对,采蘑菇的小姑娘来了。

我们看看她采了多少蘑菇。

(2)你们看!(出示课件2:蘑菇图)(2)请你们仔细观察,把你知道的数学信息告诉大家。

(教学分析:在演示时屏幕中先出示左边有6个蘑菇和右边有2个蘑菇的图片,然后在左边用飞旋的效果突出数量“6个”,学生用数的方法知道这一信息,也有的学生会看出数字“6”直接说出数量。

大括号用展开的方式出现,能使“一共”的概念更明确。

用菱形效果出示“?个”,起到提醒的效果。

这样能把画面中的信息都表达完整,老师的引导也会更容易使学生叙述准确。

)二、合作探究,体验发现1.主动探究,体验加法的含义。

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师:一共有几个蘑菇?(教学分析:学生还提出了其他问题,我还适时引导,对表达的内容只要贴切就要给予了鼓励。

)师:谁来算一算,并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6+2=8一共有8个蘑菇。

因为“共有几个蘑菇?”就是把“左边的6个”和“右边的2个”合起来,所以用6加2等于8。

(教学分析:有的同学用2+6=8计算,这时让学生自己分析是否正确,然后给予表扬,鼓励学生大胆探究。

要求“共有几个蘑菇?”,只要把两边蘑菇的个数合起来就可以了。

算式可以是2+6=8,也可以是6+2=8)师:同学们这么聪明可爱,森林里的小鹿也喜欢上你们了,也想和你们交朋友。

2.小组合作,体验减法的含义。

(1)引导观察,组织讨论。

(出示课件3:小鹿图)(教学分析:画面中显示小鹿图,动态效果用忽明忽暗演示数量“9只”,再用展开的效果出现大括号,这样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出现了“一共有9只”的概念。

然后用跷跷板的效果演示右边的小鹿,有一种跳舞的感觉,使学生感受到身临其境快乐,从而在“乐学”中了解了数学信息“跳舞的小鹿有3只”。

最后用新月形效果出示左边的小鹿,并同时出示问题“?只”使学生能准提出课件中反映的问题)师:请大家注意观察,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请说给你们组的同学听听。

要求:一个人说的时候,其他人要认真听,等他说完了,别人再说。

(教师行进间巡视、倾听,并与之交流,适时启发。

)3、汇报结果,尝试小结。

(1)汇报结果。

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没跳舞的小鹿有几只?”并列出算式,课件中用出现的效果逐步演示算式。

(2)尝试小结。

师:通过解决我们提出的这个问题,你发现了什么?(教学分析:在这里我着重启发,引导学生理解“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就得到另一部分”。

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巩固探究,加深理解1、教科书第58页“做一做”。

(出示课件)师:知道吗?你们的聪明好学把森林里的其他动物都吸引来啦。

它们要和我们交朋友呢!你们喜欢它们吗?生:喜欢!(1)出示课件4:野鸭图。

深入解决减法的数学问题。

(2)出示课件5:猴子图。

深入解决加法的数学问题。

对表达完整的学生给予表扬。

(教学分析:出示课件时,利用不同的动态效果演示各个部分的信息,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里要求同桌互相说,然后个别学生汇报,怎么填的,怎么想的。

在此处运用表扬性评价,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学生回答,教师进行订正。

2.第63页的第13、14题。

(出示课件)要求:互说图意,独立填空。

此刻,教师要行间巡视,辅导学困生。

然后,指名汇报,并结合学生回答,教师集体订正。

提问:第14题是两幅企鹅图,为什么第一幅是用减法计算,而第二幅却是加法计算呢?四、联系生活,整体感知。

师:根据上面的学习,大家不仅自己提出了问题,而且还自己解决了问题。

大家是不是很累了,我们去摘几串葡萄解解渴吧!提问:你们知道咱们卢龙县哪里的葡萄最好吃吗?(鲍子沟)(随着谈话,出示课件:葡萄图。

)(教学分析:由此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特产,唤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

)学生思考从图中获得的信息,能提出什么问题,和同桌小声商量。

师:谁先来说?(教学分析:学生提出“一共买来几串葡萄?”“摘了几串葡萄?”“还有几串葡萄没摘?”等问题,每一个问题只要符合实际我都给予了表扬或鼓励。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完毕时,还用算式在课件中表示出来。

)师:同学们说的真好,有机会我一定带你们到鲍子沟去真正的玩一玩。

其实,在生活中像这样加、减的例子还有很多。

我们可以利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帮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

五、小结收获,渗透联系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教学分析:学生主要说出“学习了运用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习了什么问题用加法解决或学习了什么问题用减法解决”等,也说出与环保有关的内容,还说出了家乡特产的了解,这时我没有否定,从中可以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你喜欢大森林和小动物吗?(那么,让我们共同保护好周围的环境,使大森林变得更美,使小动物生活的更快乐吧!让我们学习更多的数学知识帮助小动物去解决问题吧!)教学反思:1、在课堂中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

可以设想,一个对数学课程的学习缺乏求知欲和创造热情的学生是不可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大胆质疑和提出创见的,更别指望他能在上课堂中表现出较强的创造性动手操作能力。

为培养学生对数学课程的求知欲和创造热情,教师不妨试用下列方法:利用多媒体的综合直观性特点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多样性,用新信息诱发学生的创造需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适当开展竞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实施成功教育,布置适度适量的创造性学习任务,满足学生的创造欲,使其体验创造的乐趣。

这也是在数学与计算机整合的过程中的一个优势。

2、动手能力可分为由低到高的四种水平:模仿能力、再造能力、迁移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们的计算机动手能力的发展具有以模仿能力为主,以再造能力、迁移能力为辅并表现出一定的创造性的特点。

同时,还表现出沿着从模仿→再造→迁移→创造过渡发展的趋势。

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促进学生实现从模仿动手能力向创造性动手能力的逐步过渡。

为此,教师应从两方面着手。

其一,优化模仿过程的两个成分——观察与仿效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正式模仿教师的示范操作之前,教师应要求他们口头报告所观察到的示范操作程序或步骤,使学生在头脑中实现从命题表征到产生式表征的转化。

当学生描述有误时,教师就要给予及时纠正,直至他们形成了正确的认知之后,才许可进入实质性仿效操作阶段。

其二,滚动发展,适当拔高。

当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成功模仿经验,在头脑中形成了一些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以后,教师就应适时适量地布置一些较高要求的操作任务,提供一些需要一定的创造性才能完成的练习任务,促进其创造能力的发展。

我在这里的缺憾就是没有让学生表述来加深印象,使上机操作使耽误了时间,今后还应多发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3、小学一年级学生还没有认识计算机外设的结构,有些学生家中没有计算机,还不会开、关机,不会使用鼠标,因此,主要由教师个人操作,在做题时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由学生自己点击输入有关简单的数据。

第一次让一年级的孩子上机操作,有些耽误时间,但有些孩子家中有电脑,输入的还很熟练。

学生的完成的速度不一,主要是班容量较大,照顾不过来。

此课题在班容量较小,科学技术比较发达的地区比较实用,在我地区中高年级利用效率也会很高,研究效果相对来说能更加明显。

4、奥斯本曾提出的“脑力激荡法”,研究表明这是一种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

在操作实施时该方法提倡五大原则,即严禁批评、畅所欲言,设想方案、自由奔放,思维发散、多多益善,锦上添花、融合改善,延缓评价。

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脑力激荡法”的教学组织形式就是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

通常在教师提出问题或呈现问题情境后,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各人从自己的思维角度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这样不仅能极大地拓宽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而且每个学生的见解还能在其他同学之间产生互动,能彼此激发问题解决的灵感,从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得到训练。

我在评价学生的作品时,能多给学生机会,让他们去发挥,去表达,培养了他们的动脑能力,使学生的思想不受束缚,让他们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

这也是我在平时教学的特色。

5、21世纪是以信息化为标志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呼唤量多质优的高创造性人才。

实施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必然。

当前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创新教育可归结为三种主要实施模式:其一,活动模式,即学校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尤其是小发明和小创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其二,课程模式,指开展专门的创造活动课,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其三,学科渗透模式,即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