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科学下册 自制小乐器 1教学实录 冀教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三年级科学下册教学实录
第二单元声
自制小乐器
教学过程:
(一)研究乐器
1.探究声音的大小和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师:请同学们猜一猜,任老师今天都为大家准备了哪些乐器?(在暗箱内分别演奏)
生(专注的倾听,一一辨认):沙槌,碰盅,木鱼,串铃……
师:想不想亲自玩一玩?
生(热切的):想!ok
师:一会儿老师就把乐器发给大家,你可以自己玩,也可以和小组同学一起玩。不过,等会儿你一定要把自己的发现告诉大家,好吗?
(老师发给每组一套小打击乐器。有的学生自己玩,有的学生和小组内的其他同学一起分工、选曲、排练。大约五分钟之后,老师拍手示意大家停下来。)
自评:教师的这一安排可谓“看似无心,实则有意”:在活动前教师提了一个“模糊而又明确”的要求;学生好像是在无目的地玩耍,其实内心都有强烈的发现欲望,要知道“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一组学生积极举手)生:我们组想给大家演奏《快乐的节日》。
师:太好了,掌声欢迎!
(大家热烈鼓掌,四个人边唱边用自己手中的乐器伴奏)
师:真了不起,刚刚组建的小乐队就演奏得这么棒!那么,除了好听的音乐,还有没有什么发现要和大家讲一讲?
生:我发现使劲儿摇沙槌时它的声音就特别响,轻轻摇沙槌时它发出的声音就比较小。
生:我也是,我发现使劲儿敲木鱼,你们听(演示),它发出的声音就特别大。我轻轻的敲木鱼(演示),它发出的声音就小多了。
师(观察全班的表情):你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发现?那你们认为声音的大小和什么有关系呢?是不是用力的大小?(板书:力量大—?—声音大,力量小—?—声音小)
自评:提倡使用多媒体教学不等于就要废弃板书。板书在引导学生思考方面有其独特的优越性,现代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授课需要重新拾起这一“古老”而又重要的教学手段,因为它可以诱发学生的思维。
生:用的力气大,物体振动的厉害,声音就大。我使劲儿敲木鱼的时候,手特别麻;轻轻的敲木鱼,手就感觉不太麻。
师:手感觉麻说明什么?
生:咱们研究过“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他感到手麻就是因为敲木鱼的时候木鱼在振动。(老师用期待的目光鼓励他继续讲下去)“手特别麻”就说明木鱼振动的厉害,“手不太麻”说明木鱼振动的不厉害。
师:看来声音的大小与物体振动的强弱有关,(板书:力量大—振动强—声音大,力量小—振动弱—声音小)
师(看到有位学生把手高高的举起):你同意吗?
生:嗯,同意。不过我还有别的发现:敲木鱼不同的地方,它发出的声音不一样。
生:我发现沙槌、碰盅、木鱼、串铃……它们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边演示):沙槌发出“沙沙”的声音,碰盅发出的是“叮叮”声,木鱼的声音像小伙子一样有力,串铃的声音像小姑娘似的特别娇弱……
师:哦,你是想说:不同的乐器发出的声音都不一样?(询问的看大家,生点头)声音的这个小秘密都被你发现了,好细心啊!
2.探究声音的高低和物体振动之间的关系
师:刚才同学们演奏得这么好,老师也想来一段。
(生热烈鼓掌,老师用口琴演奏了一段《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师:好听吗?那为什么口琴能演奏一段优美的旋律,而刚才的这些小打击乐器却不能呢?你们听(演示),这些小打击乐器只能表现出节奏的快慢和强弱。
自评:教师的这一设计把教学拉开了两个层面。前一个层面主要解决“声音的大小与振动的关系”,后一个层面集中研究“声音的高低与振动的关系”,体现了由简入难的设计思路,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和认知规律,从而突破了难点。
生:因为我们的乐器只能发出一种声音。
生:不对,我觉得他说得不准确:因为口琴发出的声音有高有低,而这些打击乐器不能。
师:它们不能发出大小、强弱不同的声音吗?
生:这些乐器只能发出大小不同的声音,不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比如我使劲儿敲木鱼和轻轻敲木鱼时发出的声音都是一样高的(演示),只不第一次声音大,第二次声音小。
师:为什么老师的口琴能发出声音,而且声音的高低都不相同呢?
生:可能里面的空气在振动。
生:可能是吹进去的空气在振动。
生:肯定是因为每个孔里振动的零件都不一样。
……
师:咱们怎么办?是不是想拆开看个究竟?
生(齐声):是!
(老师在实物投影下去掉口琴的外壳——盖板。)
生(激动的):哇——
自评:“眼见为实”,事实是最有发言权的。教师的这一做法有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不过,我个人认为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发给每个小组一只口琴,让孩子看一看、摸一摸、吹一吹、拆一拆,和科学“零距离接触”。
师: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生:口琴上下各有一块铜板。
生:铜板上有许多铜片,有的在小格子的外面高出来,有的在小格的里面藏着。
生:我发现有的铜片长,有的铜片短!
生:还有,它们的粗细也不一样,长的铜片宽,短的铜片细。
生:对!我也看见了:长的铜片粗,短的铜片细。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老师再把这些小格挨个儿吹一遍,看看你还会有什么发现?(老师从口琴的一段吹到另一端)
自评:其实学生只能大概的听一听,口琴高低音的排列并不是逐渐升高或降低的,只是大致如此。好在“瑕不掩玉”,对学生的研究不会产生较大的错误影响。
生:我发现了:那些又长又粗的铜片发出的声音低,又短又细的铜片发出的声音高。
师:还有那些乐器可能也具有这样的发音原理呢?
生:吉他。
生:小提琴。
生:古筝和钢琴。
师:钢琴也是吗?是猜到的吗?
生(肯定的):钢琴也是!教我钢琴的老师拆开钢琴的时候,我就看见里面发出高音的琴弦又细又短,发出低音的琴弦又长又粗。
师:你可真是个细心的孩子。(生一起为其鼓掌)
自评:大胆的猜测并不等于“瞎蒙”、“乱猜”,它是在学生有了一定的认知、生活经验或观察、感知基础上进行的。有些教师往往把猜测理解为“只猜不测”,没有思维判断和逻辑推断的过程,这种偏激的做法应立即加以纠正。
师:可是,同学们有没有想过:长短、粗细不同的琴弦在振动时会有什么不同?(板书:琴弦又短又细—?—声音高,琴弦又长又粗—?—声音低)还记得我们在桌子边上拨钢板尺时,你们有什么发现吗?如果记不清了可以再试试。
(学生拿出尺子,不停的实验、体会)
生:尺子伸出来的长发出的声音低,伸出来的短发出的声音高。
生:伸出来的长,振的利害;伸出来的短,振的不厉害。
生:你讲得不清楚,是伸出来的长振动的幅度大,伸出来的短振动的幅度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