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效果.

合集下载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

115[摘 要] 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翻译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内容,还要表现出原文的艺术与美。

基于此,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进行分析和研究,旨在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探讨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

[关 键 词] 文学翻译;翻译美学;审美再现;《匆匆》翻译美学视角下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以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为例刘子琪一、引言文学是语言层面的艺术,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吸引无数文学工作者为之不断探索。

一直以来,文学作品的翻译都是翻译界关注的热点,亦是研究的难点。

如何将优秀的文学作品有效地输入另一语言系统和文化环境中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近年来,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质备受重视,成为热门话题,翻译美学的出现也将文学翻译研究带入一个全新的领域。

本文拟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框架,对张培基英译散文《匆匆》从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层面探析译文的审美再现。

二、文学翻译与翻译美学文学作品在创作之时就被赋予了一定的美学价值,这一独特性也正是文学作品吸引众多读者的重要原因之一。

翻译是一种语言的艺术, 因此翻译与美学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

而文学翻译作为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质是一种审美活动,需要传达原文的艺术审美信息,是对原作品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茅盾先生所言:“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1]如果忽视了文学翻译的美学价值,翻译就会变得苍白无力,无法给读者带来一种美的享受, 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文学翻译。

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指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表现在语言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个方面。

具体而言就是首先理解形式系统的审美信息,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及句法三个层面,从表象要素切入;然后进入非形式信息,包括情志和意象两个方面,着眼于内在美学介质。

作为翻译学学科下的一个子学科,翻译美学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对文学翻译实践的指导功能[2]。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对严复 “ 信达雅 ” 美学造诣上 的补充 。可见 中国传统译 论同哲学
与美学 有着 不可分割的关系 ,美学思想成为 翻译研究 中不可或 缺 的一部分 。 文学 翻译 中所蕴含 的美学意义更 是不言而喻 , 翻译 美学视角下 的文学翻译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 题。


我 国 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发 展
美, 如对偶 、 排 比等 , 比英文更明显突出; 更重要的 , 中国古典 美学 还讲究 中和 、 气韵、 意境 、 美丑、 情志 、 形象 、 形神、 文质、 虚实 、 真 幻、 文气 、 情景 、 动静 、 比兴等强调文字 内在精神 的美 学要素 。而
研究其 对翻译的启示 , 同时 , 以针对性 和相关性 为指引 , 借鉴 和
翻译美学以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其审美再现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以针对性和相关性为指引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
语 言 文 化
2 0 1 4年 第 7期
文学翻译 中的翻译美学理论

( 兰州大学外 国语 学院 。甘肃 兰州 7 3 0 0 0 0 ) 【 摘

要】 美学与翻译理论研 究有着天然 内在联 系, 二者的结合是翻译研 究的一 个方 向。无论从理论上还是 实践上 , 美学对翻译都有
定借 鉴 意 义 , 尤其是文学翻译。 本 文通 过 我 国翻 译 美 学理 论 的 发 展 以及 翻 译 关 学 与 文 学 翻译 的 关 系 , 探 讨翻 译 美 学研 究对 文 学翻 译
三、 美学 分 析 运 用 到 文 学 翻 译 当 中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

英语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探讨【摘要】文学翻译在英语文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传递着美学价值的意义。

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对原著中优美文字、情感表达和文学风格的忠实传达上。

中美文学之间存在着不同的美学差异,翻译中需要审美选择,以确保作品在另一种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能够被理解和欣赏。

翻译对读者的审美体验也有着重要影响,能够让读者感受到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魅力。

文学翻译还具有跨文化交流的价值,能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中美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展望未来,翻译工作者需要不断探索创新,以推动中美文学翻译的发展。

最终,通过对美学价值的探讨和跨文化交流,中美文学翻译能够为文化交流与传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英语文学翻译、美学价值、审美选择、跨文化交流、中美文学、读者体验、发展方向、重要性、思考总结1. 引言1.1 文学翻译的重要性Literature transl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ringing different cultures closer together and promot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t allows readers to access works of literaturefrom different countries and languages, providing them with a window into the unique perspectives and artistic expressions of various cultures.1.2 美学价值的涵义美学是一门关于美的研究,涉及审美、艺术和美的本质等方面。

在文学翻译中,美学价值指的是翻译作品中所体现出的美感和审美标准。

通过翻译,原作品中的文学风格、语言美感、情感表达等方面的美学元素可以得到重新表现和诠释,使读者在欣赏翻译作品的过程中感受到美的享受和启发。

文学翻译中的艺术审美心理

文学翻译中的艺术审美心理

构 中 的文化 因素 越丰 富 , 对 原作 的理 解 就越 透 彻 , 越 其 就
能把 握 住原 作 的 美 。 翻 译 的 可 能 基 于 人 类 具 有 的 共 同 的 生 活 经 验 。在 文
学 翻译 中 , 者虽 面对 并未 亲 身 经历 的事 , 因为 有类 似 译 但
的生 活 经验 , 以也 会 产 生一 种 “ 入 作 品 ” 感 觉 , 是 所 进 的 这 译 者 审 美 结 构 对 原 作 的 一 种 同 化 作 用 。生 活 经 验 丰 富 的 译 者 往 往 比 缺 乏 生 活 经 验 的 译 者 更 能 真 切 地 感 受 原 作 的 艺 术 形 象 , 透 彻 地 理 解 原 作 的 艺 术 内涵 。 能 因此 译 者 的 审
养 的培 养 主要 体 现在 三 个方 面 : 一 , 作 实践 。这是 译 其 创
者 审美 心理 结 构 最具 能 动性 、 有效 的 因素 。一 方 面 , 最 文 学 翻 译 本 身 就 是 一 种 再 创 造 .译 者 通 过 大 量 的 文 学 翻 译 实 践 , 无 意 识 中 能 培 养 自 己 的 艺 术 修 养 , 提 高 自己 的 在 并 创作 水 平 。另 一 方 面 . 者 可 以进行 一 些 创作 实 践 , 写 译 如 小 说 、 歌 等 。许 诗
有些 外 国名 著 可 以 称得 上 是那 个 时代 风 貌 的真 实 写 照 , 其 中 内 容 包 罗 万 象 。 此 . 者 从 某 种 意 义 上 说 应 该 是 一 因 译
对 原 作 美 的把 握 ,从 文 学 译 者 的 审 美 心 理 结 构 和 审 美 心
理 在 文 学 翻 译 语 言 中 的 体 现 这 两 个 方 面 进 行 了探 讨 。 关 键 词 : 学翻译 文

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美质再现

文学作品中英汉翻译的美质再现
2 O 1 3 . 3
九 江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学 报
( 刘少仙 :文学作品 中英汉翻译 的美质再现)
7 7
文 学 作 品 中 英 汉 翻 译 的 美 质 再 现
刘 少仙 ,陈智 钢2
( 1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南 昌 3 3 0 0 2 7 ;2 .江西财经职业学院 ,江西九江 3 3 2 0 0 0 )
1 .音韵 美
语言情趣需从文字声音上 玩味 ,而音韵美对于体现原作 神韵具有特别的意义 。
例 1 .A n d t h e y s c u f l f e d a n d h u f l f e d a n d s h u f l f e d a n d
p u f l f e d,mu le f d a n d b u f le f d a n d d u f l f e d a n d l f u f le f d a n d g u f l f e d a n d b r u f l f e d a n d s c r e a me d a n d s h r i e k e d a n d s q u e a l e d a n d s q u e a k e d ,a n d c l a w e d a n d s n a p p d e a n d b i t ,a n d b u mp l d e a n d

要 :在 英汉翻译过程 中,译者 常常专注于语 义的传递 而忽略 了对 美的感知 ,如此译作很 难成 为佳 译 。翻 译牵涉到 两种语 言的转换过程 ,对语 言美质的认识 与追求是提 高译 文水 准的关键 。本 文试 以翻译 美学思想 为视 角,来讨论译 者是 如何 运用其 审美意识再现原作 的形式 美和非形 式

文学翻译中原文审美价值的实现

文学翻译中原文审美价值的实现


要: 文章从翻译美学的角度出发, 通过分析翻译这个特 殊的审美 过程, 发现影 响原文审 美价值 在译文
读者那里实现的因素主 要有三个: 译者、 翻译规范和读者; 并分别从这三个因素入手, 详细分析了每个 因素对读 者审美活动的具 体影响, 同时提出了一些有利于审美价值传递的建议和 方法。 关键词: 翻译美学;审美 主体;审美价值;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 H0 59 一、引 言 文献 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 72� 332 5(2 0 0 6) 0 1 0 0 5 2� 0 3 � 想象力和理解力的自由活动时才是美的” 。文学 作品作为 一 种审美对象会刺激审美主体的想象和理 解的活动, 使读者 在 欣赏文学作品时得 到审美 愉悦。作 为译 文读者 的审 美对 象 的译文也应该具有这种激发读者的想象 力和理解力 的品质。 例如: 1 .芙蓉镇街 面不 大。十几 家铺子 几十 户住 家紧 紧夹 着 一条青石板街。
� 经历和经验, � � � � � � � � � � � � 将原文中的审美价值具体化,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从而转化为译文。 � � � � � � � � � � � � � , � � � � � � � 法国美学家米盖尔 � � � � � � � � � � � � � � � � � 杜� 夫海 � � � � 纳说 � � 过 � “审美 � � � � � � � 形式只 � � � � � 有引 � � 起 ;
实用翻译美学是 伴随 着翻译 学科 的发展 而诞 生的一 个 年轻的分支学科。它 的研究 任务 是运 用美学 和现 代语言 学 的基本原理, 研究和探讨 语际 转换 中的美 学问 题, 帮助读 者 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 提高解决语际 转换中碰 到的 具体问题的能力和 对译 文的审 美鉴 别能力 。从翻 译美学 的 观点看, 翻译的过 程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 种审美的过 程。在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阅读外国文学作品:了解外国文 化,提高文学素养
学习跨文化交际理论:了解跨文 化交际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文学翻译人才的美学素养要求
具备深厚的文学功底,熟 悉文学理论和文学史
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 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和风格
具备较高的审美能力,能 够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
戏剧翻译的美学要素
语言美:翻译过程中保持 原作风格的语言美
情感美:传达原作情感, 使读者感受到戏剧的情感

意境美:通过翻译,使读 者感受到戏剧的意境美
形式美:保持原作的形式 美,如诗歌、散文等文体
的特点
散文翻译的美学价值
散文翻译需要保持原作的语 言风格和修辞手法
散文翻译的美学价值在于传 达原作的情感和意境
未来文学翻译中美学研究的趋势与展望
美学研究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日益凸显
美学研究将推动文学翻译的创新 和发展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美学视角将更加注重文学翻译的 艺术性和审美价值
美学研究将为文学翻译提供新的 思路和方法
感谢观看
译方法和技巧
文学翻译实践中 的美学体现
章节副标题
诗歌翻译的美学表现
音韵美:保持原诗 的音韵特点,使翻 译后的பைடு நூலகம்歌具有音
乐美
情感美:传达原诗的情 感,使翻译后的诗歌具
有情感美
形式美:遵循原诗的 形式规则,如押韵、 对仗等,使翻译后的
诗歌具有形式美
文化美:传达原诗 的文化背景,使翻 译后的诗歌具有文
美学价值
具备创新精神,能够在翻 译过程中融入自己的创意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表现——以《包法利夫人》许渊冲汉译本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表现——以《包法利夫人》许渊冲汉译本为例

中外互鉴 |文学翻译中的审美表现——以《包法利夫人》许渊冲汉译本为例□张子月/文现实主义奠基人福楼拜享誉世界的著作《包法利夫人》透过妙想天开的浪漫与平庸黯淡的现实的强烈反差这一主题,生动再现了资本主义在发展初期表面繁荣下暗藏的残酷现实,至今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经过译者的不断努力与完善,在众多的中文译本中,许渊冲先生的译本创造性突出,普及性很高。

本篇将以《包法利夫人》许译本为例,结合翻译审美表现论阐述翻译审美表现之模糊美、翻译审美与移情、语言的形式美三大方面,来帮助大家了解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审美表现。

20世纪80年代初朱光潜先生提出“翻译美学”此术语,简单来说,即翻译学的美学模式,一方面突出审美感性在翻译中的关键作用,另一方面重视审美理解在翻译中的引导作用。

傅雷言:“译事虽近舌人,要以艺术修养为根本:无敏感之心灵,无热烈之同情,无适当之鉴赏能力,无相当之社会经验,无充分之常识,势难彻底理解原作,即或理解,亦未必能深切领悟。

[1]”文学最强调语言和意境,而文学翻译显著的特征便是艺术审美与艺术再现。

除了语言形式本身所承载的语义信息,文学翻译还注重语言形式生成的美感及整合在形式之外的意象。

所以,翻译的过程亦即一个审美的过程。

翻译美学的审美表现论强调在译入语中充分结合译入民族文化,在遵循最佳审美态度“实事求是”和最大程度保留原文原作者写作风格的基础上,通过译者“带着镣铐跳舞”,完成跨语言文化的飞跃。

正确的审美表现必定会产生丰富多彩的成果,下面我们具体来看《包法利夫人》译本中的审美表现。

1 翻译审美表现之模糊美“似花非花”“花非花雾非雾”究竟是什么呢?我们难以用语言表达出来,却不可置疑的感受到其间的美。

模糊美之所以具有强大的魅力是因为,创作者和鉴赏者之间会产生一种默契之上的神秘感,老子曾言“恍兮惚兮”,就体现出模糊之美。

它极大地激发人的想象力和艺术参与的冲动,将人物带入到所体会的环境氛围中去。

此外,模糊还有一定的“细节免除”功能,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艺术手法将细节描写朦胧化,使译文具有一种空灵感,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浅议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许渊冲先生提出的古诗英译“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得失。

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文学评论家,其“三美论”在翻译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一理论强调在古诗英译过程中,应追求“意美、音美、形美”的完美融合,以实现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等值转换。

本文将首先回顾许渊冲先生的“三美论”理论框架,分析其在古诗英译中的应用原则和方法。

随后,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实际操作与效果,包括其在传达古诗意境、保持韵律节奏和再现原文形式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本文也将关注“三美论”在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限制,如文化差异、语言特性等因素对翻译效果的影响。

通过对“三美论”在古诗英译实践中的得失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旨在为翻译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古诗英译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也期望通过这一研究,能够深化对许渊冲先生翻译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贡献力量。

二、许渊冲古诗英译三美论概述许渊冲先生,作为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对古诗英译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的“三美论”在翻译实践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为古诗英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评价标准。

许渊冲的“三美论”主要包括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

意美,指的是译文要传达出原文的意蕴和意境,保持古诗的韵味和美感。

在翻译过程中,许渊冲强调要深入理解原诗的内涵,力求在译文中再现原诗的精神风貌,使译文读者能够感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审美体验。

音美,是指译文的音韵和节奏要与原诗相协调,使译文在听觉上也能产生美感。

许渊冲提倡在翻译中运用押韵、对仗等修辞手法,以营造出与原诗相似的音韵效果,让译文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韵律之美。

形美,则是指译文的排版和布局要与原诗保持一致,使译文在视觉上也能呈现出美感。

许渊冲认为,古诗的排版和布局是体现其美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格式和排版,以让译文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古诗的视觉之美。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

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审美心理研究——以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康艳【摘要】文学翻译中的译者兼具读者、创作者的双重身份,因此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是一种复合多元的过程。

译者的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能力,以及在审美再现时对目标读者审美期待的满足,都将决定译作的品位和水平。

研究译者的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心理构成,有助于从传统的对结果导向的翻译标准的研究转向对过程导向的翻译主体研究。

%Translator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have a duel identity of both readers and creators.Thus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a compound multi-process.The taste and standard of translated works are determined by translators' aestheticinterests,expectations and a bilties and the satis faction with the target readers' aesthetic expectations during aesthetic reproduction.The research on the composition of translators' aesthetic psycholog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contributes to the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result-oriente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tandards to the process-oriented research on translation subjects.【期刊名称】《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30)006【总页数】5页(P55-59)【关键词】译者;审美趣味;审美期待;审美能力【作者】康艳【作者单位】南京邮电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一、引言茅盾先生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作者:李霞来源:《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07年第10期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大类型,要探讨文学翻译,我们首先不能不提到翻译。那么什么是翻译?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把文本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无论于何种角度考虑,译本从无到有,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和文化修养以及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美。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文学翻译也有其美学内涵。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同志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翻译同美学有着颇深的渊源。在西方,早在公元前,西赛罗(Cicero)就提出了翻译须工于辞章之美的要求。20世纪法国译论家瓦勒利(PaulValery)指出,翻译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真值”的审美感知。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古典翻译理论就是古典文艺美学的一部分。而我国翻译史上的译论,大抵是对译文的美学探索或评论。在古代佛经翻译中,就有人提出过“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学——美学命题。近代和现代的文艺理论界也一直存在着对形式美、内容美、意境、传神等美学范畴的讨论。古代学者就提出过不少影响后世的美学观点。孔子有“尽善尽美”之教诲。孟子曰:充实之谓美。荀子坚信:不全不瘁之不足以为美。而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则是美是和谐与比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则另辟蹊径,以“理念”为其基础,而亚利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则以“模仿说”为核心。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审美客体(原文译文)和审美主体(译者读者),就像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一样,其审美客体是通过审美主体而起作用的。翻译美学的研究,即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对原文和译文的审美鉴别力。审美的目标终端是美感。美感,这种由客观对象,如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所引起的愉快的心理体验的产生,是以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作为基础的,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作为思维转化为文字的直接现实,翻译除了以生理感官直接感知对象外(阅读),还以社会感官感知对象,了解其社会意义和内容(共鸣),涉及至少两种以上的语言和文化背景。“比喻的主要目的是用比直白语言复杂的方式对物体、事件或品质作出更精确明了的描述。”因此,翻译文本时,比喻总是让译者斟酌不定。如果“好的翻译就是把原文中的优点全部移入译文,使译作读者能像原作读者一样地清晰理解和强烈感受”。在《文学翻译原理》中,张今先生引了Arthur Cooper的译文来说明文学翻译中美学的重要作用。译文如下:Vintner below Fountain Yellow,“Spring In Old Age,”still do that vintage?Without Li Po there on Night’s Platea u.Which people stop now at your wineshop?在这里,库珀对原诗的意味不甚了解,结果,译诗也就索然无味。首先,这个译文不说“纪叟”,而说“酿酒的人”,失去了原诗应有的感情色彩。把“黄泉”说成是“黄色的泉水”,如果不加注解,读者恐怕不会知道酿酒的人已经死了。如果加注,那读诗的趣味又要大受损失,更别说美感了。至于“老春”,就是陈年老酒的意思,不必译成“老年的春天”,这样一译反倒不像酒名。“夜台”逐字直译,恐怕也不能使读者知道这是“坟墓”的委婉说法。尤其是最后一句,原文是说黄泉之下没有李白这样的老主顾,好酒还能卖给什么人呢?还有什么人能像李白这样识货呢!译文却说成,现在还有什么人停留在你的酒店里?仿佛李白关心的真的是喝酒的主顾似的,这就使原文语重情长、意浓如酒的美感丧失殆尽了。因此这篇译文只是浅层次地译出了原诗的词,忽略了从读者的美感心理角度分析原诗,没有传情达意,更谈不上美。翻译美学是一种理念,在文学翻译中若能够正确运用,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调整单一被动的翻译心态,克服审美疲劳,调动潜在的语言能动,激发处于懒散消极甚至是休眠状态的语感,使译者的精神处在一种全新的、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从而形成沛然的思维活力,迸发出巨大的创造力,笔端流泻出上乘的译文来。审美、咀嚼美、挽留美,甚至创造美的激情一旦涌动,译者笔下的译文“旧貌换新颜”,也就不足为奇了。试比较:It did not hurt him half as much to tell May a lie as to see her trying to pretend that she had not detected him.原译:对夫人撒谎给他造成的心灵伤害,还不到发现夫人假装没有识破他的谎言而造成的心灵伤害的一半。如此译文,信则信矣!Not half as much to as...不就是“……还不到……一半”的意思吗?可如此译文算得上佳译吗?如果有了美学理念的关照,又会如何作用于翻译实践呢?试改译如下:对夫人撒一次谎,让他心酸,察觉夫人刻意假装没有识破他的谎言,让他心碎!从原译的“……还不到……一半” 到改译的“让他心酸让他心碎”。译笔便从空洞拘泥走向具体显豁。改译不仅巧妙地保留了原文as…as结构的对称美,而且更获得了“心酸、心碎”带来的感觉之美和形象之美(毛荣贵,2005:134)。中国美学大师朱光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对英语的学习和研究有三个不同的视角,即功利性的、科学性的和美学性的。这个理论同样适用于英汉翻译过程中,尤其是在文学翻译中,因为汉语具有很强的趋美性,很好地驾驭语言才能把原文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具体说来,翻译的美学性应该体现在其音韵美、节奏美、简约美、丰润美等各个方面。(1)音韵美。Only a very slight and very scattering ripples of half-hearted hand-clapping greeted him.原译:欢迎他的只有轻微的、分散的、三心二意的掌声。首先看译文,原文的译者没有美学概念,老老实实按原文对应译下来,很生涩。汉语的音韵美的长处是什么?叠音词。同样是这句话,如果改成汉语的叠音词的话,效果会大不一样。试看:欢迎他的只有轻轻的、零零落落的、半心半意的掌声。(2)节奏美。One of my friends is lucky enough to be housed in a building constructed in the age of Henry VIII.Almost every other day,groups of tourists will congregate outside his window,peering in curiously,as if he were part of the history.原译:有一位朋友有幸住在一幢亨利八世时代的古老建筑里,隔三差五窗外就有一批指指点点的游客,把他当成古董一并参观了。这句话把原文的主要意思都表达出来了,但并不是很完美。语言学家吕淑湘有句名言,说我们读任何东西都是“眼耳并用”的,汉语是一种有节奏的语言,即使不大声朗诵,默诵也可以听到自己的声音。句子有了节奏感,不仅可以传情达意,还可以使读者身临其境,产生共鸣,这就是语言绝妙的感觉。稍作调整,改译如下:有一位朋友有幸住在一幢亨利八世时代的古老建筑里,隔三差五,窗外就驻足一批游客,指指点点,把他连同这古屋,一并当古董参观了。通过朗读和刚才的译文比较一下,其味道是不一样的,后者读出来就有感情,当然这种感情来自于节奏。(3)简约美。Any person not putting litter in this basket will be liable to a fine of $5.原译:任何不把杂乱东西放入这个筐内而任意乱扔的人将处以罚款5美元。这个译文的数字远远超过了原文的数字。而且,就原文内容来看,这应该是公园或旅游景点的警示牌,翻译成如此长长的一句,哪个游人会有耐心一点点看下去!根本体现不了它的实用价值。因此,这里的翻译就应该体现他的简约美,改译如下:废物入篓,违者罚款5美元。简约有序,浅显易懂。(4)丰润美。Previously,if I had been really interested in a book,I would race from page to page,eager to know what came next.Now,I decide,I had to become a miser with words and stretch every sentence like a poor man spending his last dollar.原译:以前,假如我对一本书真的有了兴趣,我就会一页一页往下赶,迫切地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我决定我对词汇应该变得像小气鬼一样,并且拉长每一句句子,就像一个穷人花费他的最后一美元一样。原文用词很美,通过形象的对比来描写对书的兴趣和读者本身迫切的心情,但译文有些干瘪,没能将原意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读起来费劲拗口。如果对原文润色一下,形象地描绘出一个丰满的形象,效果就会大不一样。以前,假如我对一本书真的有了兴趣,就会一页一页地往下赶,迫切地想知道接下去发生了什么。现在,我决定对词汇要像守财奴那样,不轻易放过,也要像穷人过日子,把每个句子当做身边的最后一块钱,省吃俭用,慢慢花费。这里面,“省吃俭用,慢慢花费”原文里面没有,但是加在这里更能够充分达意,使原文的内涵得到更充分的表达。这从翻译的理论上来讲是允许的,而且从美学的角度来讲,这是应该提倡的。翻译的美还体现在意境美、口吻美、形象美、整体美、朦胧美、创造美等方面,限于篇幅在这里就不一一讨论了。但从以上讨论我们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即翻译就是一种美,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应该放大放宽,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汉语的优势,也更有益于英汉文化的沟通交流,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责任编辑张茂林)。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浅议文学翻译美学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探讨了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核心是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它强调文学翻译的审美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艺术形式,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和审美性。

文学翻译美学还强调文学翻译的文化性,认为文学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技能,而是一种文化技能,它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是一种研究文学翻译的美学理论,它强调文学翻译的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求准确无误,而且要求翻译者具备艺术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能够将原文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转化到译文中,从而使译文具有艺术性、审美性和文化性。

文学翻译美学的研究,有助于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使文学翻译更加贴近原文,更加贴近读者,从而更好地传播文化,拓展文化交流。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文学翻译的美学视角

《教学与管理》2007年10月20日文学翻译是翻译的一大类型,要探讨文学翻译,我们首先不能不提到翻译。

那么什么是翻译?简单地说,翻译就是把文本由一种语言转换到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无论于何种角度考虑,译本从无到有,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建立在一定文化和文化修养以及一定科学知识基础之上的,所以翻译就是再创作,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美。

作为翻译的一个分支,文学翻译也有其美学内涵。

中国现代文学家茅盾同志说:“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

”翻译同美学有着颇深的渊源。

在西方,早在公元前,西赛罗(Cicero)就提出了翻译须工于辞章之美的要求。

20世纪法国译论家瓦勒利(PaulValery)指出,翻译的技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译者对文学作品“真值”的审美感知。

从严格意义上讲,西方古典翻译理论就是古典文艺美学的一部分。

而我国翻译史上的译论,大抵是对译文的美学探索或评论。

在古代佛经翻译中,就有人提出过“美言不信、信言不美”的哲学———美学命题。

近代和现代的文艺理论界也一直存在着对形式美、内容美、意境、传神等美学范畴的讨论。

古代学者就提出过不少影响后世的美学观点。

孔子有“尽善尽美”之教诲。

孟子曰:充实之谓美。

荀子坚信:不全不瘁之不足以为美。

而古代希腊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则是美是和谐与比例,柏拉图的美学思想则另辟蹊径,以“理念”为其基础,而亚利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则以“模仿说”为核心。

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包含审美客体(原文1译文)和审美主体(译者1读者),就像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一样,其审美客体是通过审美主体而起作用的。

翻译美学的研究,即运用美学和现代语言学的基本原理,研究和探讨语际转换中的美学问题,了解翻译审美活动的一般规律,提高对原文和译文的审美鉴别力。

审美的目标终端是美感。

美感,这种由客观对象,如自然、艺术品和其他人类产品所引起的愉快的心理体验的产生,是以人的生理功能和心理功能作为基础的,同时作为一种特殊的认识,也是建立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的。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

从翻译美学看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一、本文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文学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涉及到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审美层面上实现原文的艺术再现。

翻译美学,作为研究翻译审美问题的新兴学科,为文学翻译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理论支撑。

本文旨在从翻译美学的视角出发,探讨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以期深化对文学翻译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具体而言,本文首先将对翻译美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框架进行阐述,明确其在文学翻译中的指导意义。

随后,结合具体的文学翻译实践案例,详细分析审美再现的三个原则:忠实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和可接受性原则。

忠实性原则要求翻译在传递原文意义的保持原文的美学特质和风格;创造性原则强调翻译在尊重原文的基础上,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再创造;可接受性原则则关注译文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背景,力求使译文易于理解和接受。

通过对这三个原则的深入探讨,本文旨在揭示文学翻译审美再现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为翻译实践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翻译工作者对翻译美学问题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文学翻译事业的发展和进步。

二、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翻译美学,作为一种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其理论基础主要源自语言学、美学、文艺学等多个学科。

在语言学方面,翻译美学强调语言的美感和表达力,关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转换过程中美的传递和再现。

美学和文艺学则为翻译美学提供了审美判断和评价的标准,帮助我们理解文学翻译中如何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

翻译美学的理论基础还包括了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结合。

翻译理论为翻译美学提供了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理解翻译的本质和规律。

而翻译实践则是翻译美学的实证基础,通过具体的翻译案例,我们可以分析和总结出翻译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应用和效果。

在翻译美学的理论框架中,审美再现是核心问题之一。

审美再现指的是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使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能够获得与阅读原作相似的审美体验。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2024年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范文

《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研究——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与实践》篇一一、引言文学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两个民族情感与精神的沟通桥梁。

近年来,随着跨文化交流的深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在美学视角下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就许渊冲的翻译艺术展开研究,探讨其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

二、许渊冲的翻译理论概述许渊冲先生是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他的翻译理论以“信、达、雅”为基本原则,强调翻译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在许渊冲看来,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

他主张在翻译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要充分考虑译文的表达效果和读者的审美需求。

三、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艺术1. 美学与文学翻译的关系美学是研究艺术、审美和审美经验的学科,而文学翻译则是将一种语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考虑原文的美学价值,通过恰当的翻译技巧和表达方式,将这种美学价值传递给读者。

2. 许渊冲的翻译实践中的美学体现许渊冲的翻译实践充分体现了美学在文学翻译中的重要性。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原文的意境、韵律和语言美感,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再创造,将原文的美学价值完美地呈现在译文中。

他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四、许渊冲的翻译技巧与策略1. 意译与直译的结合许渊冲在翻译过程中善于运用意译与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他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含义,灵活地选择直译或意译,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

2. 运用修辞手法许渊冲在翻译中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译文更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通过运用这些修辞手法,将原文的美学价值更好地传递给读者。

五、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对当代文学翻译的启示许渊冲的翻译理论和实践为当代文学翻译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他强调在翻译过程中要注重文化的传递和美学的再现,使译文既忠实于原文,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性和审美性。

这一理念对于推动文学翻译的发展、促进跨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诗经》意象翻译——方法与审美效果

《诗经》意象翻译——方法与审美效果

《诗经》意象翻译——方法与审美效果意象是中国古代诗学的核心范畴。

《诗经》中出现的爱情意象,一方面营造了惝恍迷离的意境和温情脉脉的爱情氛围;另一方面,这些爱情意象也展示了可贵的自然美和人性美。

《诗经》记录了西周初至春秋中期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是我们华夏民族文化艺术与人文精神的盛大宝典。

作为一个诗歌的舞台,《诗经》承载了极其壮阔的文化景观,展示了几千年前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活动。

其中出现了大量的爱情意象,这些爱情意象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在中国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

爱情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古今相连,它诉说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崇尚和向往。

《诗经》篇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约存有七十余首,占到了非常大的比重。

不仅如此,《诗经》中的爱情诗还很存有特色,在文学史上具备特定的地位。

首先,《诗经》开辟了爱情诗的先河。

《诗经》的第一篇是《周南·关雎》,这也是我国最早的情歌之一。

已成为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名篇佳句。

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

“关雎”成为美好的爱情颂歌,整首诗歌意蕴风趣,言辞优美,情感热烈。

继《诗经》之后,汉乐府、南北朝民歌中,爱情诗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南朝乐府干脆全是情歌。

在继承《诗经》质朴、率真传统的基础上,乐府民歌丰富扩大了爱情诗的表现领域。

其次,《诗经》的爱情诗具备很强的故事性。

比如:《邶风·静女》,第一章写下一男子回去至城楼和一个性情清丽容貌美丽的姑娘相见;第二章写下他们见面后的平易近人亲密;第三章写下姑娘向男方获赠礼物,男方却例如荣获珍宝。

这些情节都非常充满著故事性。

《郑风·溱洧》写下郑国上巳节青年男女踏青修成禊的盛况与快乐。

诗中的姑娘忍不住春日的欲望,主动应邀意中人回去河边Alappuzha赏景,多情的青年男女尽情地玩耍,最后以芍药抒发心意。

整个故事完备而生动。

这些爱情故事生动有趣,读后令人回味无穷。

另外,《诗经》在描写热恋中青年男女的心理活动时十分传神。

诗词翻译中的审美距离与含蓄的审美效果

诗词翻译中的审美距离与含蓄的审美效果

诗词翻译中的审美距离与含蓄的审美效果陈文慧【摘要】含蓄是中国文学语言中的重要属性,它不仅可以拉开读者与文学作品间的距离,在赋予文学作品张力的同时,给读者驰骋想象的空间。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在适当的审美距离之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把握好原文中的含蓄表达和蕴含情感,从而使译文读者在译文阅读过程中获得与原文读者尽可能相似的审美感受,也使译文获得与原文相似的审美效果。

%As an important part for literary language,implication gives the aesthetic distance between readers and literary works and gives extension to literary works for readers'imagination.During the translation process,translators can use their subjective initiative and hold the implications and feelings in the original works so that readers of the translation works gain the similar aesthetic experience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ones and the translation works have the similar aesthetic effects as that of the original ones.【期刊名称】《昆明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34)001【总页数】4页(P115-118)【关键词】诗词翻译;审美距离;含蓄;审美效果【作者】陈文慧【作者单位】昆明学院外国语学院,云南昆明65021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315.9;I046纵览我国翻译史,从最早东汉时期的佛经翻译开始,到明清佛经翻译衰落和对西方科学、文学以及哲学的译介,再到五四运动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分水岭”式发展至今,我国传统译论大多属于“直译”与“意译”之争。

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求美

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求美

论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求美作者:林天文来源:《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06期[摘要] 文学翻译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译者并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而是将一种文化和艺术用另一种文化和艺术形式表达出来。

因此,求美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时刻进行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

文章从文学翻译中求美的原因、求美的类型、句法结构的求美和字词选择的求美等四个方面分析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求美。

[关键词] 语言;文学;翻译;求美[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292(2013)06-0101-03文学翻译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

译者并不是简单的复述工作,将一种语言文字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文字。

译者同时翻译的还有文化的内涵和美学思想。

求美也因此成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基础性、重要的思想活动和行为活动。

译者为了更加准确、完整、优美地表达出原文所包含的内容和情感往往需要对于原文的内容反复阅读,仔细推敲句法,选择合适的字词,力求达到融合两种文化和艺术的美学效果。

下面本文将从文学翻译中求美的原因、求美的类型、句法结构的求美和字词选择的求美等四个方面分析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求美。

一、求美的原因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化创造,翻译者自然而然地会将美学思想运用到翻译过程中,从而造成了文学翻译过程中的求美。

本文将从心理因素和历史必然两个方面对其进行解析。

1心理因素美是人类最基本的心理诉求。

这一点从人类远古时期开始一直延续到今天。

即使在人类温饱都无法解决的时代,对美的追求也仍然是人类思想活动的基础。

这种原始的审美需求随后逐渐演变成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作品是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是对人类发展历程的记载和积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一部文学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主要是因为其中的美学思想能够与读者心中的审美需求达成一致,形成共鸣。

可以说文学作品的重点在于情感和美感上带给人们的艺术享受。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特点和作用研究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特点和作用研究

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特点和作用研究目录一、内容概要...............................................21.研究背景和意义..........................................22.研究目的和方法..........................................33.研究英美文学翻译中美学特点的重要性和必要性..............4二、英美文学翻译概述.......................................41.英美文学翻译的历史发展..................................52.英美文学翻译的现状与趋势................................6三、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特点...............................81.词汇选择的美学特点......................................9(1)选词精确,传达原文韵味...............................10 (2)选词丰富,展现语言魅力...............................112.句式结构的美学特点.....................................11(1)句式变化多样,体现语言韵律美.........................12 (2)句式结构紧凑,展现语言逻辑美.........................133.修辞表达的美学特点.....................................14(1)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表达效果.........................15 (2)修辞风格独特,展现文学魅力...........................17 四、英美文学翻译中美学的作用研究..........................181.美学在英美文学翻译中的价值体现.........................19(1)美学在翻译中的审美价值...............................20(2)美学在翻译中的文化价值...............................212.美学对英美文学翻译实践的影响分析.......................22(1)美学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23(2)美学特点对翻译策略的影响研究.........................24五、英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实践案例分析......................251.案例选择与背景介绍.....................................262.案例分析过程及结果展示.................................27六、结论与展望............................................29一、内容概要英美文学翻译作为跨文化沟通的重要桥梁,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和审美层面的传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效果??试论文学翻译中的审美效果On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作者】陈海苹;【导师】黄振定;【作者基本信息】湖南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5,硕士【摘要】本文主要是从美学角度来阐释、分析文学翻译的相关理论和方法,提出文学翻译所具有的功能就是它所展示于人的审美或美学效果,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或美学效果的再现应是译文忠实再现原文的内容美和形式美。

本文首先介绍了国内外文学翻译的现状,指出无论是西塞罗关于“演说家式的翻译”的主张,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或是我国汉末佛经翻译的文、质之争,近代严复的“信达雅”理论,还是傅雷的“神似”说,钱钟书的“化境”说,这些都是将传达文学作品的审美/美学效果和满足审美主体(译者和读者等)的审美心理作为译者的终极目标。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原则或理论往往被错误运用。

如当代我国对许渊冲的“三美”(音美,意美与形美)的争论。

从哲学意义上来看,这个原则有其片面之处,它过于强调审美,以至忽视了忠实。

而文学作品的美总是体现在其用词、风格等语言形式上,我们要综合考虑,才更能体现原文的美学效果。

本文其次分析了译文中的审美/美学效果和忠实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由于我国和西方民族在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所以导致了中西民族在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上的巨大不同。

我国的传统文学主观色彩极其浓郁,强调的是心境意绪的传达,喜欢借景抒情,遗形写神。

而西方哲学的鼻祖亚里士多德就主张美学的最高境界是“照事物应有的样子去摹仿”,这一“摹仿”论早已渗透到了西方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并且一直成为西方传统艺术和美学的基本立场。

所以在文学翻译这一双语转换的过程中,译者不仅要将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忠实表达出来,而且还要使译文读者感受到原文读者一样的审美价值。

但是我们不能为表现原文的美学效果而一味追求华丽的辞藻甚而抛弃忠实的原则,因为背离了原文的美不能称其为美,只不过是译者自己的文学创作而已。

更多还原【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and explains the relevant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mainly from the aesthetics perspective. The author thinks that the foremost function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s the version’s aesthetic effects conveyed to the readers, and that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aesthetic effects in the translated text should be the faithful reproduction of the beauty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original text.This paper, firstly, by introducing the actuality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in the West, points out that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 or standards, without exception, place it as a translator’s final goal to convey the literary works’ aesthetic effects and to satisfy the aesthetic subjects’ aesthetic mentality, whether it is Cicero’s statement about "orator-like translation", Tytler’s three "laws of translation", the disputes over "Wen" and "Zhi" translation of Sanskrit Buddhist scriptures into our country in the late of Han Dynasty, Yan Fu’s theory of " Xin Da Ya", or it is Fu Lei’s "spiritual conformity" and Qian Zhong-shu’s "sublimed adaptation". But in practice, these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are often wrongly applied. Take the present debate on Xu Yuan-chong’s "three facts of beauty" (beauty in sound, in meaning and in form) in our country. Philosophically, this standard is unilateral to a certain extent, as it emphasizes the aesthetics of the translated text so much so thatit neglects the faithfulness to the original text. While the beauty of literature production always lies in its linguistic form such as its wording and style, which, as a resul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in order that we can realize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original text.Secondly, the author analyses the dialectic and unitive relation between the aesthetic effects and faithfulness in the version. There are differences in cultures and traditions of Chinese people and westernpeople, consequently, Chinese and Westerners differ greatly in their own aesthetic mentality and consciousness. Chinese classic literature focuses o n the transmission of human’s frame and mood of mind, expressing one’s emotion by means of the description of the scenery. However,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Aristotle claims that the most perfect aesthetics is to imitate something as it is. His point of view of "apery" has penetrated every literature-and-art field in the West and has been the basic standpoint of Western traditional art and aesthetics. Therefore,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at is, the exchange of languages, we translators should not only convey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originalfaithfully, but also make the readers of the version enjoy the aesthetic values of the original just as the readers of the source text. But we cannot blindly pursue the flowery language or sometimes discard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just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original. The beauty with deviation away from the original cannot be regarded as beautiful;it is only the translator’s own literature production.Thirdly, this pa per concretely analyses the reproduction of aesthetic effect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version’s linguistic form—wording, images and style. Literature production, created by special language, is an artwork with visualization and artistry, embodying the writer’s peculiar artistic style and bearing the fascinating artistic conception. So when doing literary translation, we are required, on the basis of understanding the original text profoundly and grasping the spiritual essence of the original, to convey faithfully the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original text that is in unity of content and form.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how to perfectly, or at least closely,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effects in literary translation—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m two. In the process of literary translation, there is an aesthet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nslatorsand theoriginal text. Our aesthetic mentality (including our culture background, bookcraft, language ability and aesthetic interest, experience and taste, etc.) has a direct cause-and-effect relation with the correct reproduction of the beauty of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aesthetic mentality differs with individuals. As a result, there may be different versions of the same original text. Still, scholars home and abroad are not in agreement as to the judgment of a fine or terrible version. Whether to adopt literal or free translation (namely, th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s still in debate. While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thinks that if we can faithfully reproduce the beauty of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original text, we may choose any method of them,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or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Whatever translation method, on the condition that it does not go to the extreme, it has its own merits and can reproduce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original.In short,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faithfulness and beauty are dialectic and unitive, and they are indispensable to each other. If we want to reproduce the artistic beauty and aesthetic values of the original text, we have to insist on the principle of faithfulness, applying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s literal and free translation or the combination of them two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ng. Of course, we should realize that, just as there is no perfect translation, there cannot be absolutely faithful translation and "faithfulness" is acomparative concept. We translators sometimes have to supplement the version in the hope of making up the aesthetic differences indifferent cultures, thus making the aesthetic effects of the version equivalent to or at least close to those of the original text. 更多还原【关键词】文学翻译;审美效果;忠实;直译;意译;【Key words】 literary translation; aesthetic effects; faithfulness;literal translation; free translation;参考文献:试论文学翻译的属性与非文学翻译不同,文学翻译除了具备最基本的忠实性原则,还具备其他一些属性,这些属性包括创造性、从属性和主体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