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

合集下载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 参考文献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 参考文献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参考文献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用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其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语言交际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和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解释人们之间的交际行为。

本文将从认知语用的角度探讨语用预设的相关研究,以期为语用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为了更好地理解语用预设在认知语用中的作用,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语用预设。

语用预设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自身知识、经验和语境所做的一些假设或推断,用来填补信息的缺失或解释信息的模糊性。

常见的语用预设包括共有信息、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等,它们在交际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认知语用研究中,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活动。

尤其是对于语用预设的产生、传达和理解过程,需要结合语言学、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来进行深入探讨。

佐治·葛莉斯、保罗·格里斯等学者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指出了语用预设的内在机制和认知规律。

在实际交际中,语用预设也常常会受到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影响。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可能对同一种语用预设产生不同的理解和解释,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的语用预设认知规律。

安妮·格雷、安娜·希尔等学者的研究表明,语用预设的理解与语言习得、文化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语用预设的认知语用研究是一个复杂而有挑战性的课题,需要我们不断深入探讨。

通过对语用预设的认知过程、影响因素和跨文化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语言交际的本质,为语言学习、语用教学和跨文化交际提供更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希望未来能够有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一领域的研究中,共同推动语用学的进步和发展。

第二篇示例:语用预设是语言学领域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说话者在交际过程中基于语境和常识等因素假设对方对某些事实或说法具有的认知背景。

这种预设在语言理解和沟通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影响着信息的传递和解释。

话语交际中语用预设认知模式的建构

话语交际中语用预设认知模式的建构
程是 以推理为基 础不 断识别 交际者 语用 预设 的过程 。
话 语交 际的过 程本 质 上 是 一个 信 息传 递 的过 程 。在 言语 交 际过 程 中 ,说 话 人 传 递 信 息 可分 为
“ 预设信息 ( ) P ”和 “ 断言信息 ( ) 。预设信息是说话人 的信念和预先设定 ,此语用预设既有确定 s”
预设 的基 础 ,认 知语 境 是 构 建 语 用 预 设 和识 别预 设 的 主 要 依 据 。并 论 述 了语 用预 设 在 交 际 过 程 申的 动 态特
征。
[ 关键词] 话语 交际;语用预设 ;认知模 式;关联理论
[ 中图分类号]H 0 [ 3 0 文献标志码]A [ 文章编号 ]10 3 0 (0 0 3— 13— 5 0 8— 8 4 2 1 )0 0 0 0
论认 为 ,语 言交 际 是一个 认知推理 的互 明过程 ,对话 语 的理解 就是 一种 认 知活 动 l5 。关 联 理论 提 5。 j。 出的 “ 联原则 ” 和 “ 关 最佳关 联假设 ” 回答 了 “ , 如何 交 际” 和 “ 际是 什么 ” 的问题 。 交 ]
1 .话语交 际过程 是语用 预设及 其推理 的过程 明示一 推理 交 际模 式是话语 交 际 中说话 人通 过 “ 明示 ” 表 达 意 图 ,听 话人 通 过 “ 明示 ” 信 息进 行 推理 以理解说话 人意 图 。Sebr Wisn曾指 出 , “ 赖斯 语用 最 大 的原创 性 并不 在 于他 指 出人 pre 和 lo l 格 类交 际关 涉意 图的识别 ( 这是 常识 问题 ) ,而 在于 他认 为这一 特点 就 足 以指导 实际 了 :只要 有办法 识 别交 际者 的意图 ,交 际就 是有可 能 的。 J因此可 以说识 别说 话人 的交 际 意 图是 交 际 的核心 。交 际过 ” 2

语用预设——精选推荐

语用预设——精选推荐

语⽤预设语⽤预设1.引⾔预设⼀直以来都是语⾔学尤其是语义学和语⽤学领域争议颇多的研究课题。

⼀⽅⾯,预设类似于蕴涵能脱离语境⽽存在,⽽另⼀⽅⾯,预设似乎对语境,例如句内语境⼜具有敏感性传统上,语义学理论将预设看作是基于语句间真值条件的⼀种语义关系。

语⽤学理论则倾向于把预设作为有效执⾏⾔语⾏为的适切条件或者说话⼈及其听话⼈共享的共有知识来对待。

2. 语⽤预设的概念预设也称“前设”、“先设”、“前提”,同时它也是⼀种推理,是从另外⼀个⾓度进⾏的推理即在语⾔结构的基础上,依靠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般可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义预设建⽴在真值条件基础上,绝⼤部分是由语⾔本⾝所引起的。

如John’s brother is ill.⽆论这话真实与否,前提“John has a brother”⼀直存在,此预设由属格“’s”⽽来。

可见语义预设是语句命题本⾝所拥有的⼀种意义,是静态的、抽象的。

但在具体的话语交际中,语句总是与具体使⽤相联系,处于⼀定的语境中,因此从单纯的语义⾓度来研究预设显然是不够的,有必要从语⾔使⽤的⾓度来研究预设,这就构成了预设的语⽤研究。

语⽤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关系”(何⾃然,1997:68)。

语⽤预设把预设和说话⼈联系在⼀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预设⼀般可从以下五个⽅⾯来理解:(1)语⽤预设是说话⼈或当事⼈对语境所作的设想。

说话⼈对⾃然语⾔环境有他⾃⼰的理解,有⼀些设想,并基于这些设想展开话语交际,语⽤预设是话语产⽣的背景信息。

(2)语⽤预设涉及说话⼈或当事⼈的态度和意图。

说话⼈想通过⾃⼰的话语表明⾃⼰的观点态度,并希望听话者理解他的话中语,以达到说话⼈想要的效果。

(3)语⽤预设涉及说话⼈所作强调。

认知参照点模型下英汉转喻思维突显性的共性——以人体部位词为例

认知参照点模型下英汉转喻思维突显性的共性——以人体部位词为例

种思维方式 , 是交际者运 用心理空 间映射来感悟 和认知外
部主客观 世界 , 根据相 似概念 的突显部分把一个心理空间概
念投射 到另一个心理空间 , 用一个心理空间突显的概念结构
去感 知另 一个 心理空间的概念结构。 汉语转喻思维中都遵 英 循这 一投射关系 , 通过认知参照点突显实体的选取及映射展
代 整 体 ” 的思 维 方 式 ,运 用 了转 喻 的突 显 性 。认 知 主 体人 类
通过对客观 世界 进行反复体 验抽象 出用身体 的突 显部位作 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原 型 , 身体的突显部位作为认知 且 事物的参照点 , 从此 出发来感知外部世界 。 例如在英汉语句
中:
通 过 自身的体 验 ,用身体 的突 显部 位头 和 ha 、骨 肉和 ed l ha e等, f s dbn e n o 经过一定的心理通道 接触 并激活 目标实体 来实现 “ 首领”、后代 的指代 。身体 的体验性是 我们机体 的 重要组成部分 ,人体是认知 的心理基础和最基本 的参照点 ,
关键词 :认知参照点模型;转喻思维;突显性
中图分类号 :G 2 . 1 6 3 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7 — 2 9(0 1 o O 6" 3 63 2 1 2 1 )1— 18" 0

引 言
这与我们 的研究不谋而合 。因此,本文 以认知参照点模型作 为全新 的视角 , 结合英 汉语 中转喻实例中人体部位词 , 分析 探讨英 汉两种语言 中转 喻思维突显性所具有 的相 同认 知原
照点 )激活后 ,最初的突显实体就可能隐退为背景 ,目标实
体就可能成为新 的突显实体 , 进而成为认知其它 目标的参照 点 ,依次类推 ,以便更多的 目标被识解 。 在人类的感知和体

基于语用预设语篇视角的认知写作策略研究

基于语用预设语篇视角的认知写作策略研究

基于语用预设语篇视角的认知写作策略研究摘要:认知写作观认为,写作应更加注重落笔成文之前的思维过程以及作者的认知世界。

鉴于语用预设的认知工具性特点及其在语篇建构、语篇连贯表达以及语篇评价中的作用,本文认为可以从利用格式塔思维,构建篇章整体框架;运用段首预设,推进认知展开;聚焦写作认知,强化思辨性写作训练三个角度,提升学习者的认知写作能力。

关键词:语用预设;语篇;认知写作1.引言预设又称为前提、先设和前设,最早于1892年由德国哲学家、现代逻辑奠基人弗雷格提出,20世纪60年代,进入语言学领域,并成为逻辑语义学的一个重要概念。

普遍上认为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前者从狭义上研究预设,认为句子一经形成,预设就已潜在于句义之中,它考察的是预设在语言内部真值条件的语义关系;而后者从广义研究预设并将其看成是交际双方预先设定的先知信息,是以句子意义和结构为基础,结合语境推导出来的信息,它考察的是预设在语境条件下的语用关系。

但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发展,有研究认为语用预设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机制之一[1], 并发现认知视角下的语用预设具有单向性、主观性、隐蔽性、信息凸显性以及认知多维性的特点[2]。

鉴于预设研究问题的复杂性,越来越多的预设研究开始突破句子层面,而关注预设在语篇层面的作用。

1.语用预设的语篇研究语篇通常指的是不完全受句子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3]。

它是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语。

一般而言,语篇具有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性和互文性的特点[4]。

现有研究发现,语篇视角下的语用预设具有以下功能。

1)语篇组织功能预设是信息存储及加工处理的重要载体,人类认知活动离不开预设的帮助,否则正常的交际活动便会受到阻碍。

语篇预设是作者或说话人所进行的一种复杂的宏观推理活动[5],语篇视角下语用预设的一个基本功能就是为语篇的进一步发展建立一个框架( frame) [6]。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言语交际

认知参照点原则与言语交际

普遍存在 于我们 的生活 经验 之 中。Lnakr 1 1 1 ) ag e(9 :7 指 c 9 0
出:世界可被想像成有 无数各种不 同特征 的事物 , “ 这些事物 对于特定 的观察者来说 , 其突显度有很大差异 , 就像夜晚天空 中的星星 , 有些对于观察者来说是十分明显的 , 而其他 只有经
理论所 论述那样具有普 遍性 。如何解 释 间接 言语 行 为 的普
遍性 呢?认 知语 言学从 认知角 度 可以找 到这种 普遍 性 的认
知基础 。
图1
收稿 日期 :0 5一l 20 2—1 1 作者简介 : 汪海源(9 1一) 男 , 18 , 安徽安庆人 , 四川外语学 院研 究生部硕士研 究生 , 从事语 用学、 翻译 与文化研究 。
解 释力 。
过特别努力 的寻找才能发现它们 。突显事 物可作为寻找 目的 物的参 照物 : 如果一个观察 者要想找到 突显事物 附近的不突
显事物 , 他可将 注意力集 中于突显 事物上 , 然后在 附近寻找 , 就可找到那个不突显的事物。 ( ” 王寅 ,052 1 22 20 : — 8 ) 8
的 R , 以这 个话 语 为 出发点 进 行一 系列 的论述 ( )然后 多个
T, ) 这样交际就 以语言 为媒介通 过心智路 径 ( 即交 际者 的主 观识解能力 ) 断地 促进 交 际 的发展 。只 要交 际 过程 中的 不 话语 ( 当于图中的 R) R的语 义域 D能为听话 者提供潜 相 或 在 的参 照点 , 促进下一轮话语 T的发展 , 者说与 T建立某 或 种参照关 系 , 那么交际就顺 利进 行 ; 如果 R与 T没 有建立 某 种参照关 系 , 么 交际 就会 受 到 阻碍 或 中 断。本 文 是 以 那 C P原 则来 分析 与解释交 际过 程 中出现 的间接言语行为 、 R 语 用失误 、 语用洽商等交 际现 象 , 图扩 展它 的应用 范 围 以及 试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话语预设探究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出现﹑发展为语言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框架,很多学者开始从认知的视角研究语言学中的一些现象。

作为语言学中一种复杂的现象,预设历来都是学者们研究的焦点,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对话语中预设的生成,原因及功能进行探究。

关键词:认知预设图形—背景理想化认知模式心理空间一、引言预设(presupposition 或译作“前提”﹑“先设” 用作动词为presuppose)是语言世界中非常常见的现象,是语言哲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课题。

预设最先是由现代逻辑学的奠基人弗雷格(Frege)在哲学领域中提出的。

他在1892年发表的《论涵义和所指》一文中指出“无论断言是什么,一个理所当然的前提是:被使用的专名,简单的或复合的具有指称。

所以我们断言‘开普勒悲惨的死去’,那么就预先假定或预设了名称‘开普勒’指示某人,并且这个人是存在的”。

随着语言学研究的发展,学者对预设这一现象越来越重视。

自1970年起预设一直就是语言学界激烈争论的话题(Bussmann 2000:379)。

学者研究预设的角度主要有两种即: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

前者主要是从命题的真假来研究预设,后者主要从话语在真实的语境中的使用情况来研究预设。

近几年来,随着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和发展,Fillmore(1985)Fauconnier(1985 1997)和Lakeoff(1987)开始根据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来研究预设。

本文主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运用理想化认知模型理论(ICM)﹑图形背景理论(Figure-Ground theory)和心理空间理论分别研究预设的产生,形成原因及其功能。

二、认知视角下的预设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的认知活动遵循从已知到未知,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的规律。

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认知能力。

自然语言是人类认知活动的产物和工具,其结构和功能是人类一般认知活动的反映和结果。

认知语言学是以人的身体经验为基础研究人类的心智和认知等心理过程,并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言使用中的过程的一门学科。

语用预设选择的认知机制及其选择策略

语用预设选择的认知机制及其选择策略

语用预设作为言语交际行为中一个普遍又特殊的 语言现象 , 越来越引起语言学家们的广泛兴趣 。 已开展 的对语用预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 一是预设 的本体研究 , 研究其功能 、 特征以及与语义预设的异 同 ; 二是利用其它语言理论如言语行为理论 、 心理空间 理论 、 投射理论等对其产生和运行机制进行阐释 ; 三是 将预设与文学 、 法律 、 广告等语篇 、 话语 、 课堂教学结合 起来探讨其实际运用 。 预设是说话人单方面发出的 , 一个话语可能有多 个预设 , 如 “ 你十六了 。 ” 就会出现 “ 你十六了 , 却像个小 孩 。 ” 和 “ 你十六了 , 却像个大人 。 ” 两个不同的预设可 能 。 一个预设也可能有多重含义 , 如 “ 他不再是十六岁 的小孩了 。 ” 一句中预设了 “ 他长大了 , 变了 。 ”, 但这种 “ 变化 ” 有可能指的 “ 是他不再容易生病了 ”, 也可 能是 “ 他做事不再那么冲动了 。 ” 这个例子说明人们的交际 涉及到说话人如何选择预设和听话人如何选择性地理 解接受预设 。 语用预设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 , 具有多 维性 , 它是一种语言选择 , 也是一种交际手段和交际策 略 。 作为对语用预设研究的深化 , 本文将对预设选择的 认知机制和预设选择策略作一番探讨 。 一 、 语用预设选择的理据 在语用预设中 , 人们之所以能够做出种种选择 , 一
人类在思维方面有着显著的相似性存在普遍的认知模式与此同时不同世界经验的积累使得一个人往往对同一事物会形成相对不同的认知框架这些不同的认知框架有不同的支撑点和触发因素如针对不同文化中的就餐和婚礼人们就会启用大脑中不同的认知框架来顺应环境对事物做出不同的解读语用预设的选择机制本质上与交际双方认知框架的选定和转移有关选择不同的认知框架其框架内的事件会在突显性详细度视角方面有不同的表现对说话者而言预设选择是在心理上对交际双方的认知框架加以认定和选择的基础上以追求个人利益或达到交际目的为出发点而采取的语言策略设选择中说话者就是把对方看作是一个框架中的成分并由此设定了双方的关系如上例的你十六了却像个小孩和你才十六却像个大人就是在不同角色框架中进行的预设选择其实质是认知框架的转说话者的预设选择往往与交际认知环境或语境假设有关同时又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个人经验化者而言对预设的选择认定往往始于常规性的无标记预设即选定常规默认的认知框架来筛选出预设一旦无标记预设受阻受话者会舍弃原有的语境假设推翻原有预设再进入第二个认知框架向非常规性预设转语用预设选择策略言语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话语冲突的现象这些冲突话语的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语言中的冲突性预设其最根本原因是双方认知框架的冲突妈妈

话语交际中语用预设认知模式的建构

话语交际中语用预设认知模式的建构

话语交际中语用预设认知模式的建构新的技术和思维模式正在影响着人们的交流方式,这些技术有助于增加人们的交流效率,让人们的交流过程更加可靠和便捷。

然而,在面对不熟悉的话语交际环境下,人们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因此,有必要研究如何在话语交际中构建认知模式,以有效地支持人们的交流。

首先,需要界定话语交际的概念,即双方互相交换信息,以获得共同的理解和目标。

话语交际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

无论选择哪种模式,话语交际都会受到参与者的情感和文化视角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话语交际的实践有可能出现理解偏差和误解,从而导致双方无法达成预期的目标。

其次,需要讨论语用预设认知模式的建构,即从参与者的情绪、文化背景、社会角色等方面分析和理解,促进人们的话语交际。

在这里,参与者应充分地了解对方,考虑到其他人的情感、看法和观点,学会更好地处理冲突,以及主动地监督和检查自身的行为。

此外,建立话语交际的认知模式还需要参与者熟悉彼此之间的角色角色,以确保参与者的口头表达采取正确的语言方式,并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性能。

同时,参与者还应注意他们的行为本身,以免损害和混淆双方的对话。

此外,参与者的言论也应清晰有效,以避免误解和疏忽。

最后,在建立话语交际中的认知模式时,参与者应该努力改变他们的想法和行为,在保持双方友好、互助和尊重的前提下,探索更有利的沟通形式。

此外,双方也需要建立一种良性的沟通氛围,以促进信息流通和信任建立,改善话语交流的效率。

总之,话语交际中认知模式的建立可以有效地帮助参与者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交流效率,消除误解和培养良好的沟通氛围。

因此,参与者应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建立认知模式,以充分发挥信息交流的力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方式和社交网络的变化不断加快,话语交际中语用预设认知模式的建立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它有助于促进人们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双方的沟通效率,消除误解和缓解争端,使参与者能够建立强而有力的信任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话语交际的目标。

语用预设——精选推荐

语用预设——精选推荐

三、语用预设(一)关于语用预设1.语用预设的概念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语言学家斯塔尔内克尔和凯南等人便提出了与语言运用现实语境密切相关联的‘语用预设’,以代替语义预设,目的是避免其封闭的句义限制、非语境性、静态性等弱点,实现预设的语境性、开放性、动态性,尤其是预设的合适性和共知性。

”①斯塔尔内克尔认为:“关于预设的一个粗略的定义可以是:一个谈话者在谈话中的一个给定的时间里设置P,仅当在他的语言行为中,他倾向于这样行动:好像他认为P当然真,也好像他假定了他和他的听众一样地认为P当然真。

”②后来又修正为“一个命题B在已给定的语境里是一个说话人的语用预设,如果说话人假定或者相信B,并且假定或者相信他的听众认为他正在做出这些假定或具有这些信仰。

”③预设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说话人有关,即预设不仅是句子和命题之间的关系,还包括说话人与语段之间的关系:如果一个命题是说话人在特定语境中的语用预设,这个命题不仅是说话人本身相信的,而且是说话人相信这一命题能够被听话人接受和认同。

王娟(2006)“对于语用预设,目前还没有一个普遍接受的定义,不同的语言逻辑学家有诸如不同的理解和阐释,有的理解较概括,有的理①杨翠(2006)《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

②[美]R.斯涛纳克尔(1972),《论预设》,胡泽洪译。

另:斯涛纳克尔即斯塔尔内克尔,不同学者的译法不同。

③斯涛纳克尔(1974),转引自杨翠(2006)《语言学中的预设分析》。

12 解较狭窄,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第一种从言语行为角度出发,把预设定义为:有效言语行为的条件,即实施某一言语行为所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或是使一句话语具有必要的社会实效性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预设不构成话语的语句意义,只是为运用话语创造基础,使言语活动能达到交际的目的。

例如:‘请开门! 这个祈使句可用来实施一项表示‘请求’的言语行为,而这项言语行为必须具备下述条件时才是有效的,即交谈者之间的关系允许其中一个人去麻烦另一个人,受话者有能力完成‘开门’这个动作,并知道发话者指哪一扇门,而且门是关着的,等等。

从认知的角度看语用预设

从认知的角度看语用预设
响 因素 较 大 , 更 具 有 动 态性 。 现 如 今 , 很 多 学 者 主 张 从 多 学
科、 多维度来探讨预设 的问题。
二、 语 义 预 设 及 其特 征
1 . 语 义 预 设 的 稳 定 性
要提语 用预设 , 就 不 得 不 先 提 语 义 预 设 。语 义 预 设 对 于一般 的陈述句而言存在着这样一个 命题关 系 : 句 A 语 义 预设句 B , 当且仅 当: ( 1 ) A 为真 , 则 B为真 ; ( 2 ) A 为假 , 则 B为 真 。从 该 命 题 可 以 看 出 , 语 义 预 设 只 受 句 子 的 真 假 值 的影 响 。语 义 预 设 是 “ 依 附 于语 言 的 表 层 结 构 , 是 句 子 意 义
容, 认 为 预 设 是 句子 间 的 关 系 , 研 究语 句 的 真 值 情 况 。到 了上 世 纪 7 O年 代 , 人们发现预设还 是一个语 用概念 , 并 开 始研 究 预 设 在 语 言 使 用 中的 情 况 。到 目前 为 止 , 预 设 的 研 究 大体 分 为语 义预 设 和 语 用 预 设 。 随 着认 知 科 学 的
“ 预 设” 的 概 念 及 由 来
[ 文 献 标 识 码 ] A
[ 文 章 编 号] 1 0 0 9 — 2 3 2 3 ( 2 0 1 4 ) 0 5 — 0 0 2 9 — 0 3
b . 小王有 哥哥。( q ) c . 则 可 以说 P预设 q


“ 预设” 又称 为 “ 前提” “ 假设” , “ 是 德 国哲 学 家 和数 学 家
兴起 , 认 知 语 言 学 更 加 注 重研 究 人 类 语 言 的 身体 体 验 性 , 以 及 人 类 的 认 知 能 力 在 语 言 使 用 中 的 作 用 。 本 文 尝 试

浅析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

浅析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

2010年12月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D ec.2010第24卷第6期J our nal of H ub ei U ni ver s i t y o f E co nom i c s(Phi l osop hy&.Soci al Sc ie nc es)V01.24N o.6浅析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李倩(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外语系,江苏泰州225300)摘要:认知语境是内在化了、认知亿了的一个人对世界的假设.这些假设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存储在头脑中,当交际时,双方的认知语境要形成互明说话者要根据他对听话者认知语境做出的假设。

以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

预设是指说话人在说话之前头脑中预先设定已经存在的东西,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种假设。

语用预设受到认知语境的制约,同时它对认知语境的构建起着作用。

关键词:语用预设;认知语境;关联理论一、语用预设1892年德国哲学家弗雷格提出了预设这一概念.他认为.在声称任何事物时.都会很明显的假设或者先设了该事情是有其所指意义的。

预设最初只是哲学研究的重要话题。

20世纪50年代.英国语言哲学家斯特劳森发展了弗雷格的这一思想.将预设看作是自然语言中一种特殊的推理现象。

随着现代语言学的不断发展,预设进入了语言学研究的范畴.已成为语义学、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认知语言学的兴起.人们开始从认知的视角.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对预设进行研究和分析。

预设分为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语义预设主要从语句的真值条件出发.将预设限定在语句或命题范围之内。

语义预设是保证一个句子取得真值的必要条件。

语用预设是不满足于静态地、抽象地从命题与命题之间的语义或逻辑关系研究预设.要求联系具体的交际语境,联系具体的交际者的信念、背景知识来动态地研究预设现象。

二、认知语境关联理论是一种话语理解推导理论.即交际双方在交际中都试图遵循的原则。

关联理论把语言交际看作是一个示意一推理过程.是按一定推理思维规律进行的认知活动。

语用预设及其应用

语用预设及其应用

080214218 潘丽语用预设及其应用1.语用预设的含义及主要特征预设(presupposition),又译为“前提”,“前设”,“先设”,它是一种推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的推理:在语言结构的基础上,依据逻辑概念、语义、语境等推断出话语意义的先决条件。

预设一般分为语义预设(Semantic presupposition)和语用预设(Pragmatic presupposition)两种。

语用预设是指“那些对语境敏感的,与说话人(有时包括说话对象)的信念、态度、意图有关的前提”(何自然,1997:68)。

语用预设把预设和说话人联系在一起,与语境密切相关,是动态的、具体的。

语用预设就其本身而言,具有主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而就交际过程而言,具有合适性和共知性的特点。

主观性是指预设总是倾向于发话者的经验和知识背景。

隐蔽性由于预设是话语之外隐含的某种信息,它不属于话语的基本信息,而是附加的信息,即言外之义。

而共知性是指谈话双方所共同知道的语用信息。

语用预设的合适性即指预设要与语境紧密结合。

另外,语用预设还具有单向性。

所谓单向性是指语用预设是发话人在谈话中自己单方面做出的,并没有与受话人进行协商,这是相对于语用预设本身而言的。

语用预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其在话语交际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2.语用预设的分类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对语用预设作出不同的分类。

根据其是否与实际相符,可分为真实语用预设与虚假语用预设;根据其在认知过程中的地位不同,可分为典型语用预设和非典型语用预设;根据发话人对所构预设的确定情况不同,可分为确定性语用预设和不确定性语用预设;根据来源不同,可分为句子语用预设和语篇语用预设;根据交际角色不同,可分为发话人语用预设和受话人语用预设。

对语用预设的分类,是预设理论自身建设的需要。

对语用预设作出多视角的分类,不仅有助于明确这一概念的外延,而且有助于明确其内涵,有助于深化对预设本质特征的认识。

3.语用预设的应用价值释例3.1语用预设与幽默交际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是预设的前提,只有在了解前提的基础上,交际才能够顺利进行。

理想化认知模式和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语用预设——以手机幽默短信为例

理想化认知模式和图形-背景理论视角下的语用预设——以手机幽默短信为例
失 去 原有 的 功 能 。
3 . 可取 消 性 与 短信 形 式 的设 歧 性
而且 是 一 个 认 知 问 题 。语 用 预 设 作 为 一 种 人 类 认 知 的 经 验 基础 和必要条件 , 是 认 知 不 可 或 缺 的 重 要 条 件 。预 设 推 理 也是 一种心理认知过程 , 是 大脑中的演绎系统进行加工 、 综 合、 分 析 新 旧信 息 、 推理 的过程 。因此 , 从 认 知 语 言 学 角 度 去研 究 语 用 预 设 为 此 项 研 究 提 供 了一 个新 的 视 角 和 途 径 。 L a k o f f 于1 9 8 7 年提 出来“ 理想 化认知模 式 ” ( I d e a l i z e d C o g n i t i v e Mo d e l 简称 I C M) , 是 指 说 话 人 在 特 定 的 文 化 背
2 0 1 3年第 4期 ( 总第 1 4 0 期)
牡 丹 江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M UDANJ I ANG C( ) I I EGE OF EDUCATI ON
N O.4。2 O 1 3
Se r i a l NO. 1 40
婆” , 而根 据 年 轻 人 后 面 的 话 “ 不是 我行 , 是我老 丈人行” 这
个 后 景得 出 并 非 “ 我换 老婆 , 而是 老丈 人换 了 三个 老婆” 。 于是图形一背景理论不能成立 , 也 阻 断 了潜 在 预 设 的 实 现 。 前后 的 预设 矛 盾通 过设 歧 的 方式 产生 了 幽 默 。
幽默短信进行认知解读 。 三、 语 用预 设 下 的 手 机 幽 默 短 信 认 知 解 读
和 结 构 为 基础 , 结 合 语 境 推 导 出来 的 。 语 用 预 设 把 预 设 和

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

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

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一、本文概述《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阐释》一文旨在深入探讨语用预设的内在特性以及这些特性如何在认知层面得到阐释。

语用预设,作为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在言语交际中,说话者在表达某一命题时,对听话者所持有的先设条件或背景知识。

这些预设条件并非直接由语句的字面意义所决定,而是依赖于语境、文化背景和说话者的意图等多种因素。

本文将从多个维度对语用预设的特征进行剖析,并尝试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对这些特征进行解读,以揭示语用预设在言语交流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人类认知活动的影响。

在结构上,本文首先将对语用预设的定义和性质进行概述,为后续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文章将详细探讨语用预设的主要特征,如隐蔽性、主观性、文化依赖性和动态性等,并通过具体实例进行说明。

在认知阐释部分,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如概念隐喻、心理空间等,对语用预设的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揭示其在人类认知过程中的运作机制。

文章将总结语用预设研究的意义,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将对语用预设的特征及其认知机制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言语交际的效率和准确性。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语言学与认知科学的交叉研究,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语用预设的定义与分类语用预设,又称为语用前提,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涉及到语言交际中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共享知识和认知环境。

语用预设的核心在于,某些语言信息的理解和解读,依赖于交际双方共同认可的背景知识或前提假设。

这些前提可能是明显的,也可能是隐含的,但它们对于理解话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至关重要。

语用预设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一种是事实性预设,即话语中隐含着某些事实的真实性。

例如,当某人说“我昨天去了电影院”,这句话就预设了存在一个电影院,且该人昨天去了那里。

另一种是信念预设,即话语中包含了说话者或其他人的某种信念或态度。

比如,“张三认为李四会赢”这句话预设了张三有一个关于李四会赢的信念。

语用预设主观性的认知识解

语用预设主观性的认知识解

语用预设主观性的认知识解
21世纪是信息社会的时代,而互联网无疑已经发展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领头羊。

互联网的到来,彻底的改变了许多行业的内涵,也仿佛一条前所未有的催化剂,加速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进程。

随着5G技术的普及,一切都在加速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
进程中节省不少时间。

在技术方面,广域网的支持加上高速率的互联网,彻底让这个时代的日常生活穿上了数字化新面貌。

人们通过这种高效的技术,加上更多的安全防护,可以实现更准确的快速交互,更便捷的多终端连接,以及传输数据的安全性。

此外,互联网还促进了社交化。

人们现在可以轻松地实现与朋友和家人之间的
距离连接,通过网络分享他们的情感。

现在,使用各种Web2.0社交媒体应用,如
微博、微信等,可以维系人们之间的紧密关系,在网络上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亲密网络。

互联网引领时代的发展,对数字化转型作出了极大贡献,而它也为普通民众提
供了更方便、更快捷的生活模式。

总之,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背景下,互联网是一种巨大的协助,为当代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更新的动力。

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解析《珠宝》中的语用预设

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解析《珠宝》中的语用预设

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解析《珠宝》中的语用预设
王惠
【期刊名称】《榆林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6(026)003
【摘要】除《项链》之外,短篇小说《珠宝》是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另一篇与首饰有关的经典之作.从文学语用及认知语言学的视角出发,探讨语用预设及认知参照点理论在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及揭示主题意义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功能,旨在探索文学语篇的语用预设及认知参照点的研究视角.
【总页数】4页(P94-96,100)
【作者】王惠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外国语学院,陕西榆林 719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34
【相关文献】
1.从语用预设角度解析会话幽默 [J], 孙丽梅
2.网络会话语篇非常态现象解析——从语用预设的角度 [J], 谢蓉蓉
3.从语用预设的角度分析美国情景喜剧《老友记》中的言语幽默 [J], 任苗苗
4.从语用预设角度分析《生活大爆炸》中的言语幽默 [J], 邱志华;黎静雅;朱小玉
5.从语用预设角度解读《金星秀》中的幽默 [J], 廖玉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

浅析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

浅析交际中的语用预设与认知语境
李倩
【期刊名称】《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0(024)006
【摘要】认知语境是内在化了、认知化了的一个人对世界的假设,这些假设以心理表征的方式存储在头脑中,当交际时,双方的认知语境要形成互明,说话者要根据他对听话者认知语境做出的假设,以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预设是指说话人在说话之前头脑中预先设定已经存在的东西,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认知语境的一种假设.语用预设受到认知语境的制约,同时它对认知语境的构建起着作用.
【总页数】2页(P145-146)
【作者】李倩
【作者单位】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外语系,江苏,泰州,2253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语用交际中认知主体的信息处理——兼谈语境的构成
2.从认知语用推理维度审视言语交际中的语境思维
3.言语交际中的语境认知与语用失误
4.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言语交际语用失误
5.从认知语用推理维度审视言语交际中的语境思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语言的使用维度编者按:语言的使用(语用)维度是多维度揭示语言在与是方式的又一基本切入点。

从后期维特根斯坦日常语言分析和/意义使用论0诞生以来,历经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义与合作原则、荷恩级差和关联理论,语用学似乎已经陷入困境。

走出困境的方法、途径,迫切须要探寻。

本期刊发魏在江等学者的两篇文章,都是在借鉴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方法和成果,走整合之路。

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魏在江(西安外国语大学,西安710061)提要:认知参照点现象在日常经验中非常基本和独特,但在很多情况下还没有被觉察到。

认知参照点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

我们认为,这个原则对语用预设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理论为指导,尝试性地对语用预设在认知语境中的特征和理解进行研究,从新的角度诠释预设的功能、特征等,为预设的研究提供新视角。

在具体语境中,语用预设是动态的、变化的,甚至是不确定的,但只要我们抓住认知参照点,语用预设的理解就简单了。

认知参照点是我们对语用预设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研究的又一次尝试。

关键词:语用预设;认知参照点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100(2008)03-0093-5Th e Cogn itive R eferen ce Poin t and P rag m a tic Pr esupposition sW e iZai2jiang(X i.an Interna ti ona l S t udies University,X i.an710061,Ch i na)Th i s pape r d i scusses t he m oti va ti ons of prag m atic presuppositi ons fro m the perspective of cog n iti ve li nguisti cs.It.s a fact tha t cogn itive reference point i s so essenti a l i n our everyday exper i ences that i n m ost cases we cannot perce i ve i t.A lt hough pre2 s uppositi on i s dyna m i c,unce rtai n and changeab l e,it i s easily underst ood if the reference poi n t i s grasped i n a concrete context. Therefore,t h is paper cla i m s t hat cognitive reference poi n t can provi de a ne w perspec tive for t he study of prag m atic presupposi2 ti on.K ey word s:prag m atic presuppositio n;cogn i tive reference poi n t1需要提前说明的三点预设一直是哲学界、语言学界关注的课题。

虽然预设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我们认为对预设的形成机制、语词触发、语境制约、投射与取消等诸多问题还远没有解释清楚。

正如索振羽所说,由于预设这个问题的特殊复杂性,直到现在仍然没有建立起一种完备的预设理论(索振羽1999:144)。

鉴于预设本身的复杂性,笔者主张应从多角度、多学科对预设进行全面综合研究。

认知参照点是人类一种基本的认知能力,普遍存在于我们每时每刻的生活经验之中。

我们认为,这个原则对语用预设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因此,本文将从认知参照点的理论视角出发,对语用预设进行新的研究,以期有所发展。

2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语用预设具有独特的语用和认知功能,它是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用预设的运作机制就是认知参照点的寻求,它依赖于语境中的动态的各种因素。

作为组织原则之一,认知语言学主张语言结构的非自主性,基本的认知能力与经验性派生的932008年第3期总第142期外语学刊FORE I GN LANG UAGE R ESEARCH2008,No.3Seria lNo.142认知模式有直接、可信(pervasive)的语言关系(m anif estati o n)。

反过来说,语言机构为有关基本的心理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线索(Langacker1999: 171)。

认知参照点对于语言学和认知组织来说都是最基本的关系。

概念者使用认知参照点来建立心理连接,正是因为一个物体某一部分的凸显,这个物体才被选择成为认知参照点。

认知参照点的功能表明,一个概念必须首先被激活,然后才被人们当成一个具有服务于那个概念的能力,认知参照点始终是动态的。

在我们的心理经验方面,认知参照点的功能是基本的和有说服力的,它存在于概念和语法组织的多层面上,甚至存在于一个简单的表达法中。

人们利用认知参照点来建立起一个概念与另一个概念之间的心理联系。

参照点是认知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Lan2 gacker认为,人类有一个基本的认知能力,那就是可以把一个实体概念作为一个概念参照点(re f e2 rence poi n t/R),该参照点能使我们建立起对另一个实体的心理接触(mental contact)(Langacker 1993)。

这个通过参照点接近到的实体被称为目标(target/T)。

参照点的辖域(do m i n ion/D)就是它接近的所有潜在目标的集合。

Langacker的认知参照点原则主要用来分析所有格构造和转喻的认知机制,他同时运用该原则来分析/限定词+名词构造、派生词、复合词、时态和见解引语、部分情态动词、主题等0(王寅2005)。

Langacker用夜空现象来解释认知参照点:夜晚的天空繁星点点,如何从满天的星星中找到一颗我们要找的星?观察者往往是先确定一颗明亮的、容易找的、突显的星(认知参照点),然后以其为出发点来找到它(目标)(王寅2005)。

这一点恰好与预设的特征一致。

概念化的主体(conceptualizer),也就是人,把一个想象的实体用作参照点,用一个词来建立与另一个实体的心智接触。

Langacker提出另一个与语言结构密切相关的认知能力:参照点结构。

他认为,这种能力可使我们唤起一个实体,并把它作为认知参照点,建立与另一个实体(目标)的心理接触。

我们认为,这个原则对语用预设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1)语用预设是认知参照点寻求的结果,认知参照点是认识和理解语用预设的出发点。

(2)说话人基于某一认知参照点对会话进行论述,这一认知参照点就为语用预设的理解提供了线索。

只要抓住了这一线索,语用预设的理解便迎刃而解。

(3)语用预设在具体的语境中是动态的、变化的、不确定的。

认知参照点是确定语用预设的最佳方式之一,这与语用预设的属性是一致的。

这里,认知参照点与语用预设之间可能有三种情况:一是语用预设与认知参照点重叠,两者完全对应等同;二是语用预设部分等同于认知参照点,认知参照点大于语用预设;三是语用预设大于认知参照点,认知参照点部分等同于语用预设。

本研究将从心智路径、预设触发语的运用、认知参照点抵达预设等方面对这三种情况加以论述。

2.1认知参照点与预设的多维性自然语言中言语交际是一个充满变数的过程。

其一是因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状态是变化的;其二是随着交际的进展,双方的认知域也会不断扩张、不断调整,新的信息不断被吸收,某一个命题的陈述在下一个命题陈述时就已经变成了旧信息。

这样双方都不断地为进一步的话语提供新的基础或新的预设,从而使交谈合理地发展(何兆熊2000)。

因此,预设的动态性也是显而易见的(陈意德2005)。

在参照点控制目标这一概念化的前提下,概念的主体在心理上遵循了一条从参照点到目标的路径。

也就是说,主观上的心理路径是存在于概念主体对参照点到目标这一客体关系的基础上的(Langacker2007)。

作为连续的焦点,在一个参照点链(ref erence poi n t chain)中,射体和界标被分别看作是参照点。

¹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5杂诗6之二)这是一首寓真情于平淡的小诗,作者把一个异乡客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朴实而亲切。

尤其是最后一句中的语用预设,将远方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形象地跃然纸上。

这里的预设就起到了认知参照点的作用。

º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苏轼5和子由渑池怀旧6)这是苏轼按照其弟苏澈(字/子由0)写的一首题为5怀渑池寄子瞻兄6的诗。

从认知参照点的角度来看,诗中的认知参照点多次变化与转移,说明了认知参照点动态性与变化性的特征。

2.2认知参照点与预设的隐性特征在言语交际中,人是认知的主体,预设只是一个依存于说话人的设定概念,而预设的设定和对预设的理解主要依靠交际双方的心智活动、经验和认知推理等。

语用预设是发话者的一种心理认知状态,往往隐含在话语的字里行间以及发话人94的心理状态中,因此,语用预设是隐含性的。

认知参照点现象基本、独特,我们在很多情况下觉察不到它。

语用预设的信息空缺是语言经济性表达方式的结果。

其实,认知参照点也是隐性的,也需要通过人们的认知努力来加以唤醒。

人们主要是通过自己的主观视角来确认一个语义域和较为突显的实体,这时必然要涉及到人的主观因素,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选择,但一般说来,越是突显的实体就越容易被视作参照点。

一旦通过参照点确认目标体以后,就可能退为背景,就可能成为新突显体,它又可能成为其他目标体的参照点,因此该原则具有动态性,这与语篇信息具有流动性是一致的(王寅2007)。

概念原型(conceptual archetype)指的是一些具体的物理实体,以及一个物体的空间运动等等。

概念原型本身蕴涵着这样一个场景概念:在一个场景里有处于某一位置的参与者,参与者之间存在互动性,但这仅仅是从占据某一位置这一意义上来说的。

概念原型是基于人们的经验的,这也表明语言系统是建立在人的认知能力之上的,对语言的描写必须参照人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与认知能力密不可分。

人类的认知能力,唤起了认知参照点。

语用预设的缺省,指的是语用预设在具体的语境中语言形式的缺少、语言标记的不明晰,它反映了说话人的元语用意识也制约着我们对语用预设的理解。

从认知的角度讲,预设实质上是一个认知过程,是作者/说话人创造语篇之前和创作过程中对自己的交际目的、交际对象、语篇传输方式等所作出的认知推断。

语篇预设是作者/说话人所进行的一种复杂的宏观推理活动,其结果就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纷繁复杂、多种多样的语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