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 论文
![建筑概论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e1050d49649b6649d74744.png)
建筑概论论文黉舍大年夜门作为全部黉舍与公共用地的一个交通枢纽,重要进出口,进入黉舍建筑群的一个空间前奏,以及黉舍给人的最初印象,对整体的空间形象有着将较大年夜的阻碍。
大年夜门四周的情形空间也是黉舍与公共空间相结合的一个密弗成分的空间,其设计的好与坏对黉舍整体印象有侧重要的感化。
本篇文章重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扼要介绍A区大年夜门以及其周边情形:1、大年夜门的整体区位关系及安排2、大年夜门的建筑形象3、大年夜门的构造及功能设置4、周边情形1、区位关系及安排重庆大年夜学A区大年夜门位于南北向的沙坪坝北街东侧,与B区相对。
邻近的公共建筑较多,沿街分布较密,多为居平易近楼、餐馆和银行。
沙北街是重庆的老街区,四周建筑是90年代初的风格,大年夜差不多上6-7层的砖混构造的楼房,整体筹划不同一,防护网和夹层零碎的附着于墙体之上。
A区大年夜门作为重庆大年夜学A区的正门,连接了A区与沙坪坝北街,人流和车流在那个地点大年夜量聚拢,是黉舍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
同时,A区大年夜门还通向了黉舍的联结广场、理科楼和中间实验楼,是大年夜部分从校外到校内人流车流的一个必经之路。
进入大年夜门直走确实是一个环岛,然后分为三路,直向东通向联结广场,向北通向室庐区及都市情形学院,向东南通向理科楼。
全部大年夜门的地位设置与公共的都市门路取得了优胜的关系,既直面都市门路,便利了人流车流的进出,奇异地又躲开了其他公共交通枢纽,如沙坪坝正街与沙杨路的交叉路口,和向北重庆七中的大年夜门。
同时,又接近重要活动区,使人们进出便利,集散安稳灵敏,与大年夜学A区内的建筑产生了优胜的接洽,成为全部A区的有机结合部分,其严密的总体安排可见一斑。
其次,大年夜门是A区整体轴线的一部分,形成了大年夜门——联结广场——体育馆的一条轴线。
2、建筑形象(附录:平面图)重庆大年夜学A区大年夜校门,建于1933年10月,是由四个柱体门墩构成一座砖石构造的建筑,中心两个正面分别刻有由平易近国时代的公平易近当局主席林森题写的“重庆大年夜学”校名。
郑大钟楼——建筑概论结课论文
![郑大钟楼——建筑概论结课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0961721b4daa58da0114ac6.png)
郑大之魂——核心教学区——2013级建筑概论结课论文班级:2013级机械工程学院工业设计1班姓名:李卓松学号:20130140114目录一、基础认知二、建筑材料三、平面构成四、建筑结构五、立面色彩六、结语一、基础认知工程地点:河南省郑州市设计时间:2001年5月至2003年2月竣工时间:2003年10月占地面积:193500.00 ㎡建筑面积:206000.00 ㎡主创建筑师:陶郅设计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合作建筑师:陈子坚、郭嘉、陈向荣提起郑大,恐怕没有人不知道郑大的核心教学区;在郑大上学的同学更是对着这眉湖之畔的建筑有着太深的情感;而那些初次到达郑大的人,估计也会被这肃穆、优雅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建筑所吸引。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区,坐落于郑州大学中央,依傍秀丽眉湖、紧靠图书馆、理科园、文科园,地理位置优越,彰显了核心教学区的重要地位。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楼群是校园内每天最大量师生、最频繁使用的区域,起到了联系起校园各种活动的作用。
因此,核心区不单是从地理位置上、更是从形象与功能上成为真正的核心区——大学生活的核心区域。
可以想象,每天,数以万计的郑大学子从这里进进出出、学习知识、接受教诲、交流思想、碰撞火花。
郑州大学核心教学区,实乃郑大灵魂之所在。
整个教学楼建筑群的体量采用了四周低而中央高的设计,南区与北区的南北端为层数较低体量较小的建筑,向中轴线各栋建筑层数逐渐加高,尤其是南北二区西面临中央绿地的建筑单体,沿弧形规划路从地面标高向中区逐渐升起,形成可以从地面到达区内各楼的绿化缓坡屋面,强调了建筑体量的变化规律并使建筑群更加统一。
中区主楼高八层,是校园中最高的建筑。
整个建筑群有如在平原中升起的高台,是对中原文化“高台建筑”的传统理念的切合。
这种建筑体量自外向里逐渐抬高的方式使核心区具有强烈的向心感与整体感。
它用地南北长约720米,东西长约280米,呈南北纵长的弓形。
值得一提的是,核心教学区还具有独特的地理坐标及分割作用。
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
![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4704391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6.png)
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推荐文章房屋建筑概论论文热度:房屋建筑学论文题目热度:房屋建筑学结课论文热度:房屋建筑构造论文热度:1000字建筑学论文热度:建筑是人类利用所掌握的结构技术手段与物质生产资料,在科学规律与美观艺术的指导下,通过对空间的组织而形成的社会生活生产环境。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房屋建筑学概论论文篇1试论房屋建筑学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 论文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改革教学方法考核方式[论文摘要] 房屋建筑学课程在教学中已遇到瓶颈,教材中许多内容是陈旧的,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也相对落后。
教师和学生不知如何取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不好。
本文介绍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实践。
一、教学内容改革1.删除陈旧的内容保持教材内容的先进性是培养面向21世纪要求的技术人才的基础。
教材中许多内容是陈旧的,构造做法和技术处理也相对落后。
对一些过时的构造做法,要大胆删除,应用很少的做法,可以仅提一提。
如工业化建筑中的大板装配建筑、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窗构造等,这些内容在实际工程中极少采用,且有淘汰之势,没有必要仍在课堂上花力气讲解。
2.补充新的内容当今社会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层出不穷。
为了跟上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教学内容也应及时更新和补充。
因此除了要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外,还要介绍一些建筑业的最新发展状况,如技术比较成熟的隔热构造技术、覆土种植屋面、智能建筑、生态建筑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扩大其视野,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学习热情,也利于学生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
因此,深化教学改革,改进、完善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
要根据房屋建筑学课程的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042388450e2524de5187ebe.png)
建筑与材料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建筑工程概论课使我对于建筑的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基本认识了建筑基本的结构分类,对于建筑行业中的一些术语也有了一定的了解,特别是老师能够根据我们所学专业,给我们着重讲了建筑与材料的关系,使我们不但对于这门课程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更是告诉了我们,材料对于建筑对于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因此,我将在所学课程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所学专业从材料的角度谈谈自己的所感所悟。
建筑离不开其所处的环境,环境是建筑所依存的条件。
建筑是空间构筑物的艺术,作为城市景观的一种形式也包含了一定的社会文化和地域特征,体现了时代的特点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建筑艺术美的最根本精神功能在于陶冶人的心灵,激发人的聪明才智。
当然,它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因此,要求建筑与自然环境协调。
协调并不是单单只求形式表面的相同或相近,建筑环境美的奥妙在于结合,协调是一种结合,对比也是一种结合。
不但妥创造和谐统一,两且要创造丰富多彩的建筑环境艺术的宗旨。
美国建筑大师路易斯·康曾归纳出一个全面性的建筑理论,即“建筑存在的意志”(the building’s wiⅡto exiSt),并且认为作为构筑建筑的物质基础,建筑材料也存在意志,这种意志体现在材料与建筑形式之间的关系上。
康在一次谈话中用与砖对话的口吻谈了他处理建材的方式,以“砖爱拱券”为结论形象地阐明材料具有“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意志,得出要了解材料的原则与本质,了解材料能够作什么,并且在设计中对材料的意志给予尊重的启示。
而传统建筑材料包括水泥玻璃陶瓷,在现代建筑中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对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
在不断增大的总能耗之中,建筑能耗约占30%,建筑节能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
而建筑材料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现已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开发研制及应用节能材料是建筑节能的根本途径,也是促进我国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建筑学概论论文
![建筑学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8c3a5e55a8102d277a22f7e.png)
建筑学概论论文——建筑结构与造型班级:建筑学1101姓名:薛婷婷学号:111601122建筑学概论论文——建筑结构与造型摘要:建筑的结构与造型是建筑所面临的两个最基础的问题,结构保障建筑的安全性,而现代建筑在满足结构安全需求的同时对建筑造型的要求是亟待的,尤其是高层建筑。
现代高层建筑造型艺术的问题伴随着高层建筑的日益增多也开始凸显:大量的高层建筑造型出现雷同或者开始失去地域性特征,城市的个性也随之逐渐泯灭;一些高层建筑一味追求“新、奇、怪”的效果,而不顾结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为此要付出将其建造出来的巨大经济代价或者潜在的结构危险。
而中国古代园林在满足人们观赏要求的同时,在数百年间仍在风雨中屹立不倒,可见古人在考虑到园林优雅造型的同时并没有忽略结构上的安全性。
关键词:现代建筑园林结构造型一、名城扬州与扬州园林扬州自古以来便凝结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尤其是到了清朝以后,乾隆皇帝的屡次巡视,大小盐商的聚集,让这古城又一次凸显了文化底蕴。
园林作为这个江南小城不可缺少的点缀,犹如浩瀚星空中最为璀璨的那一颗。
扬州盐商的财力惊人,为向皇帝逢迎讨好,不惜钱财,在全国各地聘请能工巧匠、构园名家,客观上也起到了将全国不同的造园流派集于一地,相互交流的事实。
清代沈复在他的《浮生六记》中曾称赞扬州园林是“奇思幻想,点缀天然,即阆苑瑶池,琼楼玉宇,谅不过此”。
扬州园林北有北京承德的皇家园林可借,南有苏州杭州的私家园林可鉴,再加之自己的独特创新,阴柔阳刚的结合,从而使得扬州园林具有南秀北雄的相互融合的特点,这当是它自立于中国园林之林的重要原因。
而其中何园集扬州园林的精髓于大成,并很好地融合了西洋建筑的元素,成为中国园林史上的一个奇葩。
两种风格、韵味完全不同的建筑,与园林建筑比邻而建,怎样才能使之协调,园主人是化了不少心思。
这里面最关键的是“串楼”,通过由叉路口交汇而成的千余米复道回廊,有机地把中西合璧的建筑和扬州园林揉合在一起,相互映衬,互不干扰,这在中国园林中是极为鲜见的。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fb62a99133687e21ae45a906.png)
建筑概论论文班级:09建二XX:高国伟学号:1090703243绿色风行——建筑发展趋势题记: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一)中国政府对绿色建筑高度重视。
(二)社会对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关注。
(三)绿色建筑在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四)绿色建筑是今后建筑发展的主导方向。
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信息、智能、节能、生态的绿色建筑,也就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建筑界的许多专家也已将心血倾注于绿色建筑,在中国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共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绿色建筑也必将在中国一展风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信息、智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社会。
听了老师的课之后,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土木,大土木,港口码头、桥梁涵洞、铁路公路、房屋机场等等,等等.土木从海底到山头,从大漠到大洋,世界屋脊有我们的青藏铁路,滚滚大河有我们的长虹飞架,汹涌海洋有我们的隧道相通.从草房石屋发展到高楼大厦;从独木成桥发展到钢铁横跨。
人类已将土木从简单土和木,发展到了现在多种材料共用,智能信息并存的时代,长城故宫,金字塔,太阳城,金门大桥,西尔斯大厦,人类的昨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思议.现在人们的目光更宽更广,在聚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同时又放眼节能和生态.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筑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节能型和生态型又何尝不是土木的方向呢?我们要施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共建和谐社会,我们又怎能将目光保守在简单的材料和技术上呢?未来建筑,应该是集信息、智能、节能、生态等为一身的绿色建筑。
(一)中国政府对绿色建筑高度重视现代建筑对环境问题的响应是从20世纪60~70年代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始的。
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提出来。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9894787e21af45b307a8f5.png)
建筑概论论文——从屋顶花园的发展中得出的思考作者:夏文渊(建筑1093班)指导教师:朱文元摘要:随着建筑产业的多元化发展,园艺景观设计在这些年来已逐渐成为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专业。
通过追溯屋顶花园的历史渊源,探寻屋顶花园的意义所在,来总结出屋顶花园给环境建设带来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屋顶花园历史发展景观设计环境建设引言:早在遥远的古代时期,充满智慧的人们已经建造出了令人惊叹的屋顶花园建筑。
经过2000多年的发展,屋顶花园伴随着景观设计一路走来,正为城市建设作着巨大的贡献。
屋顶花园的发展既为建筑产业和城市规划的发展平添色彩,也给环境的工程建设带来极为重要的见解和思考。
正文:第一章:屋顶花园的历史渊源1.1第一节:亚述古庙塔亚述古庙塔坐落于古代幼发拉底河下游地区(即现在的伊拉克)最古老的名城之一——UR城,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它被世人视为屋顶花园的发源地。
20世纪20年代初期,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 Sir Leonard Woolley,发现该塔3层台面上有种植过大树的痕迹。
这些金字塔式的人工山是古代两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城市的典型特征。
亚述古庙塔主要是一个大型的宗教建筑,其次才是用于美化的“花园”,它包括层层叠进并种有植物的花台、台阶和顶部的一些庙宇。
然而,直到1500余年之后世人才发现,亚述古庙塔并不是真正意义上屋顶花园,真正的屋顶花园建筑是被世人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古巴比伦“空中花园”。
1.2第二节:新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古巴比伦“空中花园”建于公元前6世纪,遗址位于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希腊语:两河之间的地方),即在今伊拉克巴格达以南约90千米处的郊区,是世界“古代七大奇迹”之一。
它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在位时(前605~前562),因他的妻子谢米拉密得出生于伊朗,习惯于山林生活,而下令建造的。
19世纪末,德国考古学家发掘出巴比伦城的遗址。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d274a6fa98271fe910ef930.png)
建筑:以人为本,与人互动姓名:刘岳鑫学号:11103010122 班级:建学11-1摘要:所以,我觉得作为建筑的初学者,我们的最终目标就是设计这样的房子:她舒适合理,使人愉悦,同时让人联想,使人思考:对文化,历史;对自然,生存等等,创造出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空间。
而这正是基于建筑的以人为本和与人互动的特质。
关键词:建筑人物质精神居住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建筑是人们满足居住需求的具体形式。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不断探索适应生活需求的居住形态,使其更加实用,经济,舒适,方便,安全,丰富多彩;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的定义也愈加宽泛,建筑从满足基本的生理需求上升到满足心理和生理的双重需求。
纵观世界文明的发展,建筑都把“人”提升到了最重要的位置,建筑始终是为人服务的——即便是为神修建的庙宇或者宫殿祭坛,也是人的精神世界的反映,所以,建筑是以人为本的,同时,建筑的存在,也会对人的行为方式、思考方式等等产生影响。
举例来说,每当我们进入一个建筑空间,我们首先会环顾四周,然后下意识地决定自己将要采取什么样的言行举止。
进入高雅的歌剧院,我们就会不经意开始注意自己的举止言谈,变得彬彬有礼,而且讲起话来也是低声细语;进入游乐场所,人又会变得活跃,嬉笑打闹。
这些自然而然产生的行为正是我们自己正确解读储存在环境中的社会信息后所做出的反应,是建筑环境对我们的行为做出了提醒和暗示。
所以,在建筑设计中,设计者会通过一些具体形式将物质对象和人工组织起来形成环境,社会信息被设计者有意识地储藏在这些具体形式之中,使用着感知这些社会信息,并采取相应的行为举止。
能对人的行为带来影响,能帮助人们确定在特定场合中如何举止适度,是环境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概括来讲:建筑对人们的行为做出提醒和暗示,引导人们做出与环境相适应的行为举止,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建筑与人的互动。
所以,在我看来,建筑的设计,首先就要以人为本,将人可能产生的直观感受、行为和建筑对人的暗示引导考虑在内,这样的设计才是合理的。
建筑工程概论期末论文
![建筑工程概论期末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908880a844769eae009ede7.png)
浅谈中国古代建筑摘要: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明显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
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键词:古代建筑;传统思想;民族特色;表现特征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
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1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时期中国古代建筑溯其源流,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大致可以可以归为以下几类:一、上古或原始时期(公元前200年以前),自上古以至秦。
此期间文献与实物双方资料皆缺乏。
殷周战国以来城廓宫室遗址虽已有多处确经认定,但尚有待于考古家之发掘。
殷以前则尚无实物可考证。
二、两汉时期(公元前204年至公元220年),此四百余年间为中国建筑成年时期,建筑事业极为活跃,史籍中关于建筑之记载颇为丰富,建筑之结构形状则有遗物可考其大略。
但现存真正之建筑遗物,则仅墓室、墓墓阙数处,他为间接之材料,如冥器汉刻之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至公元290年),虽在五胡扰攘之破碎河山下,宫殿与佛寺之建筑活动极为澎湃。
而佛教之兴盛则为建筑活动之一大动力。
实物之在工艺表现上吸收有“希腊佛教式”之种种圆和生动雕刻,饰纹、花草、鸟兽、人物之表现,乃脱汉时格调,创新作风。
遗存至今者有石窟、佛塔、陵墓等。
四、隋唐时期(公元590年至906年),隋再一统中国,定都长安,大兴土木,为唐代之序幕。
唐为中国工艺之全盛及成熟时期。
因政治安定,佛道两教兴盛。
宫殿寺观之建筑均为活跃。
天宝乱后,及会昌后周两次灭法,建筑精华毁灭殆尽,现存实物除石窟寺及陵墓外,砖石佛塔最多。
隋代一石桥,唐末一木构佛殿,则为此期间最可贵之遗物。
建筑概论论文关于建筑构造
![建筑概论论文关于建筑构造](https://img.taocdn.com/s3/m/53e4b6ea4afe04a1b071deaa.png)
建筑概论论文——建筑构造本学期建筑概论课程所涉及的课题较为广泛,实用性也较强,其中一些关于环保低碳的建筑也是近年来社会所倡导的建筑形式之一。
在诸多课题中,我认为建筑构造是建筑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一个建筑所要考虑到的重点,因而我选择这方面作为论文的论点。
人们的生活总是在种种建筑中进行和完成的,因而建筑的实用性十分重要。
为了让一个建筑物能更好的被使用者利用,在设计时我们就应考虑其对建筑物的诸多要求,而建筑构造便是这些要求中的重点。
人们为了更好的研究建筑构造,设立了一门名叫建筑构造学的学科。
建筑构造学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
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这门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即是建筑构造的主要表现方向。
一个优秀的建筑物不仅要在空间和使用功能上十分适宜人们对房屋的要求,也要具有优美的造型和一定的技术保证,还要经济实用,为满足这种种需求,研究并掌握好建构问题对于一名建筑设计者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更好的帮助我们服务于人民。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但要解决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外观造型等问题,而且还必须考虑建筑构造上的可行性。
为此,就要研究能否满足建筑物各组成部分的使用功能;在构造设计中综合考虑结构选型、材料的选用、施工的方法、构配件的制造工艺,以及技术经济、艺术处理等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空间这一重中之重。
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指建筑物)就是空间,这话有一定道理。
无论是巢居或是穴居之人用来遮风避雨的树屋洞穴,还是现今人们生活于其中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高楼大厦,都是由可称之为房间的空间所构成的。
这样的空间,正是建筑首先也必须要满足的人类的要求,即人类对活动的需要这一要求。
对于建筑而言,空间这一概念和术语是在19世纪才开始被提及使用的。
也就是说,早期人们建造的遮风避雨之物只为人类生活所需,这样的建筑只是隐含了空间的一些特征,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一种对于“空间”的概念,人们建造它只是意识到需要一个类似于房屋的可以用来在危急情况或是恶劣天气中的容身之处以保自身平安罢了。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58fd93941ea76e59fa0409.png)
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建环一班郑逸帆130840129论文题目:外国近现代建筑流派及其发展学生名字:郑逸帆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班级:建环一班学号:130840129 年级:2013课程名称:建筑概论指导老师:陈翔论文摘要:世界建筑史的发展是极其复杂而有趣的,它的每一次建筑思潮的形成与改变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与变革有着密切的联系。
经济技术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历史与哲学观点在建筑身上成为了典型的例子,反过来,不可忽略的是建筑运动同样刺激着经济技术的发展,这就好比如“高层建筑的崛起”归功于新材料和升降技术的发展,而人们对高层建筑的崇拜势必有利于新技术新材料的发展。
毫无疑问,摆脱了封建主义桎梏的近现代建筑,相比以往的建筑,是大大的向前跃了一步,更加丰富多彩而让人眼花缭乱。
关键词:复古主义、世纪之交、世界大战、包豪斯、芝加哥学派、现代建筑“四巨头”、五位大师、解构主义正文:从哲学上来看,经济基础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而从历史的结果来看,文化、观念形态等方面的变革确实往往要晚于技术和经济的发展。
因此,从建筑上来说,建筑史尤其是外国建筑史的近、现代的出现要晚于世界史的划分。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着世界近代史的开端,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意味着世界近代史的结束,现代史的开始。
然而,19世纪的思潮,以及建筑动态,基本上仍停留在古代,甚至当时复古主义思潮反而显得更强烈,如巴黎歌剧院、圣心教堂、伦敦的国会大厦等等。
建筑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进步,任何一个时期的建筑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历史特点,结合近现代史社会历史的发展历程以及建筑发展的自身特点,近现代建筑史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8世纪至1世纪下半叶;第二阶段是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初;第三阶段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第四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前两个阶段属于近代建筑史范畴,后两个阶段属于现代建筑史范畴。
(一)18世纪下半叶~19世纪下半叶欧美建筑复古主义思潮——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折衷主义(18世纪60年代~19世纪末)18世纪前的欧洲,巴洛克建筑和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盛行一时,但是矫揉造作的形式引起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厌恶,认为其缺乏创造性,不适合新时代的艺术价值观,希望用简洁明快的处理手法取代陈腐之物。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de98d2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db.png)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是一门研究建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课程。
它对建筑学的发展、演变和影响进行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并通过对建筑的历史、文化、社会、经济和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揭示了建筑与人类社会、环境以及艺术之间的密切关系。
建筑概论课程通常包括建筑的基本概念、历史发展、建筑风格、设计原理、建筑构造、功能与空间布局、建筑材料与技术、绿色建筑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学生可以了解到建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对建筑的美学、文化和社会价值的理解,以及对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在论文中,可以选择以下几个方向进行研究:
1. 建筑的历史演变:可以选择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或某个特定的建筑风格进行研究,探讨其理论和实践,以及对后世建筑的影响。
2.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可以研究建筑与自然环境、城市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建筑设计和技术手段来实现可持续性发展。
3. 建筑与文化的关系:可以研究建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现,分析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共同塑造。
4. 建筑材料与技术的研究:可以选择某种特定的建筑材料或某项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技术进行研究,深入探讨其特点、应用和
发展趋势。
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可以根据研究的方向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分析现有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研究结论,并在结论部分对研究的意义和局限进行评价和展望。
总之,建筑概论论文可以通过对建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研究和探索,展示建筑的美学、文化和社会价值,并对建筑设计、施工和管理提出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房屋建筑概论论文
![房屋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4546365f6ec4afe04a1b0717fd5360cba1a8deb.png)
房屋建筑概论论文房屋建筑工程是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和与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修工程。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房屋建筑概论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房屋建筑概论论文篇1试论房屋建筑结构设计摘要:本文在分析时下常规建筑结构设计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特色及时代需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时代特色;见解0 引言现代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发展至今天,除了必须要满足的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以外,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房屋拥有者的业主的个性化需求越来越被作为设计主要的因素,成为设计者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而要让建筑工程能够顺利开工并按时按质竣工,房屋建筑结构设计就必须满足如下几个重要的建筑因素。
1 房屋建筑的地基考量建筑地基的地质勘探必须真实详细,而不能任凭建设单位单方面的说明,或者仅以附近的建筑物参考,不做实地勘探,仅借用地质类似的建筑物基础资料为参考而进行的施工设计图。
在这样的施工设计图之上做出任何设计都是不严谨,不规范的。
房屋建筑的地基考量与设计必须得一步一步按照技术规程及操作规范,按程序进行,将安全保质永远放在第一位,而这样资料必须得建立在现场实地的地质勘察之上,然后再以些为基础将基础类型以及上部结构等重要加入进去进行系统,综合的考量,而且不能想当然地依靠地耐力来完成这些考量,也不能将地耐力容许值人为地进行降低,这样的做法都是违反操作规程,严重时会给工程质量带来不可预计的安全隐患。
在地基勘探后,对于地基地质较弱的,在设计时要采用换土垫层法进行处理,对于地质软弱的地基如果处理不当,其造成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因此在处理软弱地基地时,不能仅仅依靠砂垫层的方式来加强承载力,从而忽略了对垫层的宽度及厚度进行科学计量,因为忽略这两项重要参数,带来的不仅是安全隐患,同时也造成了资源浪费增加了建筑工程的成本。
2 房屋建筑中构造柱的设计房屋建筑中的构造柱是结构设计中的比较重要的部分,构造柱的运用不但能够提高建筑墙体的抗剪能力,还能够与圈梁联合运用,能够有效地对建筑中的砌体形成良好的约束作用。
建筑概论论文
![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73b172f01f69e314332949e.png)
建筑概论论文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建筑概论论文班级:09建二姓名:高国伟绿色风行——建筑发展趋势题记:21世纪人类共同的主题是可持续发展,对于建筑来说亦必须由传统高消耗型发展模式转向高效绿色型发展模式,绿色建筑正是实施这一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当今世界建筑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一)中国政府对绿色建筑高度重视。
(二)社会对绿色建筑也越来越关注。
(三)绿色建筑在中国的挑战和机遇。
(四)绿色建筑是今后建筑发展的主导方向。
世界各国都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信息、智能、节能、生态的绿色建筑,也就倍受世界各国的关注,建筑界的许多专家也已将心血倾注于绿色建筑,在中国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共建和谐社会的不断深入,绿色建筑也必将在中国一展风采。
关键词:绿色建筑、节能、信息、智能、生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谐社会。
听了老师的课之后,我对我所学的专业又有了新的认识.土木,大土木,港口码头、桥梁涵洞、铁路公路、房屋机场等等,等等.土木从海底到山头,从大漠到大洋,世界屋脊有我们的青藏铁路,滚滚大河有我们的长虹飞架,汹涌海洋有我们的隧道相通.从草房石屋发展到高楼大厦;从独木成桥发展到钢铁横跨。
人类已将土木从简单土和木,发展到了现在多种材料共用,智能信息并存的时代,长城故宫,金字塔,太阳城,金门大桥,西尔斯大厦,人类的昨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不可思议.现在人们的目光更宽更广,在聚焦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同时又放眼节能和生态.信息化和智能化的建筑必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节能型和生态型又何尝不是土木的方向呢我们要施行可持续发展,我们要共建和谐社会,我们又怎能将目光保守在简单的材料和技术上呢未来建筑,应该是集信息、智能、节能、生态等为一身的绿色建筑。
(一)中国政府对绿色建筑高度重视现代建筑对环境问题的响应是从20世纪60~70年代的太阳能建筑、节能建筑开始的。
随着人们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普遍关注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广泛深入,“绿色建筑”的概念被提出来。
建筑学概论论文
![建筑学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adaac63ea32d7375a4178096.png)
《建筑学概论论文》—我眼中的建筑院系:化工与能源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姓名:***学号:***********我眼中的建筑——我对建筑的看法从上第一节课开始,我就会考虑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是建筑,它从何而来?在百科上建筑的定义是这样的:建筑是人们用土、石、木、钢、玻璃、芦苇、塑料、冰块等一切可以利用的材料,建造的构筑物。
建筑的本身不是目的,建筑的目的是获得建筑所形成的“空间”。
为了这个空间,建筑具有了各种各样的形态。
每个人眼中的建筑都不同,因为各人的理解不同。
我眼中的建筑是什么样的呢?我觉得,有些建筑的创意取自于自然,我甚至怀疑人类建造的第一个建筑是不是仿照大自然中的一些事物建造的呢。
建筑取材于自然,表达了人们亲近自然、热爱自然的愿望。
而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中国的国家体育馆——鸟巢。
国家体育场位于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中心区南部,为2008年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主体育场。
工程总占地面积21公顷,建筑面积258000平方米。
场内观众坐席约为91000个。
将举办奥运会、残奥会开幕式、田径比赛及足球比赛决赛。
奥运会后将成为北京市民广泛参与体育活动及享受体育娱乐的大型专业场所,并成为具有地标性的体育建筑和奥运遗产。
国家体育场工程为特级体育建筑,主体结构设计使用年限100年,耐火等级为一级,抗震设防烈度8度,地下工程防水等级1级。
工程主体建筑呈空间马鞍椭圆形,南北长333米、东西宽294米,高69米。
主体钢结构形成整体的巨型空间马鞍形钢桁架编织式“鸟巢”结构,钢结构总用钢量为4.2万吨,混凝土看台分为上、中、下三层,看台混凝土结构为地下1层,地上7层的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钢结构与混凝土看台上部完全脱开,互不相连,形式上呈相互围合,基础则坐在一个相连的基础底板上。
国家体育场屋顶钢结构上覆盖了双层膜结构,即固定于钢结构上弦之间的透明的上层ETFE膜和固定于钢结构下弦之下及内环侧壁的半透明的下层PTFE声学吊顶。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7fa4575a22d7375a417866fb84ae45c3a35c24e.png)
建筑工程概论课程论文建筑工程的历史与发展建筑工程在人类社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从古代文明的建筑遗迹到现代城市的高楼大厦,建筑工程一直是人类生活的基石。
本文将探讨建筑工程的历史与发展,并对其中的一些重要里程碑做出简要介绍。
建筑工程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开始。
在早期的人类社会中,最初的建筑工程旨在提供基本的住所和保护。
这些早期建筑采用简单的自然材料,比如木材、麦秸和泥土。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建筑工程也逐渐演变,并融入了更多的技术和材料。
在古代文明中,建筑工程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例如,古埃及的金字塔是以巨大的建筑工程成就而闻名的。
这些金字塔是为古埃及法老而建的陵墓,整个建造过程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资源。
类似的,古希腊和古罗马也建造了许多震撼人心的建筑,如希腊的帕台农神庙和罗马的斗兽场。
随着科技的进步,建筑工程在中世纪得以继续发展。
中世纪的建筑工程着重于宗教建筑,如教堂和修道院。
这些建筑使用了更高级的建筑技术,如拱形和穹顶结构。
此外,中世纪的城堡也是建筑工程的重要成就,因其复杂的结构和精美的设计而闻名。
到了近代,建筑工程经历了一场革命性的转变。
工业化和现代科学的进步极大地改变了建筑工程的方式和方法。
工业化生产的材料和机械化的施工使得建筑过程更快捷、更精确。
同时,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也给予了建筑师更多的创造力和自由。
在当代,建筑工程仍然在不断发展。
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已成为建筑行业的重要趋势。
这将要求建筑师和工程师使用更环保的材料和设计更节能的建筑。
此外,新兴技术如建筑信息模型(BIM)和三维打印也在改变着建筑工程的面貌。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对建筑工程历史的回顾,我们可以看到其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建筑工程在未来将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不断适应新的挑战和需求。
房屋建筑论文(5篇)
![房屋建筑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7cf3b778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4.png)
房屋建筑论文(5篇)房屋建筑论文(5篇)房屋建筑论文范文第1篇1.教学内容相对滞后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教学内容也是如此。
随着现代工程技术的飞速进展,新材料、新技术、新构造不断推陈出新,现行教材的有些内容显得滞后。
教学内容的滞后不仅铺张了大量资源,而且不利于优化同学的学问结构。
保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个关键性问题。
因此,教学内容如何适应新技术快速进展,是当前《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主要内容。
2.教学方式传统单一,同学缺乏爱好大部分高职院校针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方式,依旧采纳传统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学问的传授为中心,课堂上以老师为中心,老师以教材为蓝本,对同学进行面对面的课堂讲解与指导,忽视了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和同学的主体地位。
上课时,老师讲同学听,造成了让同学很难联想到实际的建筑设计实例和建筑构造类型,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同学创新思维、创新力量的进展。
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多且抽象,同学把握起来往往比较困难,同学听课乐观性不高,教学效果不是很抱负。
3.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学时安排不合理《房屋建筑学》课程在建筑领域的特别性,打算了该课程的实践性极强,应尽量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以增加同学对基础理论学问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加强同学的实践力量和动手力量的培育,才能达到教学的要求。
但是由于房屋建筑学的内容多而杂,使得老师在学时安排上理论学时多于实践学时,不合理的学时安排使得老师没有时间带同学进行现场教学,同学也不能准时的去工地现场参观和实践,理论与实践脱节,影响了同学对学问的理解和把握,因此增加当前《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实践环节的课时势在必行。
二、《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探究面对工程技术的飞速进展以及《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改革应本着提高同学的房建应用水平、强化实践力量,着眼培育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的原则,在现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创新。
1.调整教学内容,关心同学适应工程技术飞速进展的趋势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学问。
建筑概论作业论文我最喜爱的古建筑曲阜孔庙
![建筑概论作业论文我最喜爱的古建筑曲阜孔庙](https://img.taocdn.com/s3/m/f5bb549f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8b.png)
建筑概论作业班级:环工1101 姓名:学号: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块瑰宝—曲阜孔庙1孔庙简介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 ,曲阜孔庙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庙宇,是我国祀孔庙堂中建造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
模最大的一座。
与泰山岱庙天贶殿、与泰山岱庙天贶殿、与泰山岱庙天贶殿、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
北京故宫太和殿并称中国古代三大殿。
位于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94年,曲阜孔庙、孔林、孔府以满足世界文化遗产评定标准的一、四、五款而登录为世界文化遗产。
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曲阜孔庙扩大至现有规模,曲阜孔庙扩大至现有规模,始于宋代,始于宋代,始于宋代,今日之布局则是清雍正、今日之布局则是清雍正、今日之布局则是清雍正、乾隆年间重修后乾隆年间重修后形成的。
庙宇总面积约327.5亩(合13万平方米),呈狭长方形,南北长约1100米,贯彻旧曲阜县城南北,并将城池分为东西两部分。
建筑模仿皇宫规制,沿中轴线左右对称,布局严谨。
庙内共有九进院落,包括五殿、一阁、一坦、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总共466间,其中最古老的建筑是建于金代的一座碑亭,其后元、明、清、民国各代建筑皆有。
孔庙四周,有高墻环绕,配以门坊角楼,院内红墻黄瓦,雕梁画栋,古木参天。
院内红墻黄瓦,雕梁画栋,古木参天。
孔庙最南紧邻曲阜县城南门,作棂星门为正门。
棂星门内,以红墻区隔南北,正中辟门,经圣时门、弘道门,组成三进院落,均为空扩庭院,松柏森森。
其北自大中门起、同文门、奎文阁和十三御碑亭。
之后从大圣门开始分为三路建筑群,分别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贤的中路建筑群(大成门、杏坛、大成殿、寝殿、圣迹殿、圣迹殿、两庑等)两庑等)两庑等),,祭祀孔子祖先的东路建筑群祭祀孔子祖先的东路建筑群(崇圣门、(崇圣门、(崇圣门、诗礼堂、故井、诗礼堂、故井、诗礼堂、故井、鲁壁、鲁壁、崇圣词、家庙等)和祭祀孔子父母的西路建筑群(启圣门、金丝堂、启圣王殿、寝殿等)。
中国古代建筑概论论文
![中国古代建筑概论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98512de0b4c2e3f56276386.png)
中国古代建筑概论论文中国古代建筑概论论文礼制生活:等级的物化摘要:礼制思想和文化影响了中国数千年来建筑的发展。
本文从空间格局、建筑形制、比例尺度以及色彩、材质等方面分析礼制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以宫室建筑为例,讨论了建筑作为文化载体的意义。
关键词:礼制礼制文化宫室建筑一礼制文化与传统建筑. 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我们学到过,人类自从出现以来,就不断从意识形态出发来改造外部世界,解决人的各种需求。
而居住就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伴随着人类的出现,无可避免的也就出现了建筑。
但是,必须的强调的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满足最基本需要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建筑作为礼制文化的特殊存在形式,它不单单是蕴含和体现了礼制文化,同时也承受了礼制文化的反作用力,不能想当然的修建。
在漫长的封建体制重压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筑的型制以一种超静定的状态演变发展着,几乎没有质的发展和飞跃,封建时期的建筑和封建皇权一样,统治了中国数千年,沿袭旧制成为一种规范、一种荣誉,甚至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这表明了在中国古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建筑发展观,这和中国古代礼制文化传统的密切相关。
礼制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在战国时期逐渐形成一套体系。
自汉代起,儒家思想被君王所采纳,至此影响了2000多年。
古代社会的国家管理方式既非法制社会,也非通常人们认定的人治社会,而是礼法社会。
礼法是礼制与法律相结合的概念,融入哲学家的思想,法学家的智慧和政治家的实践。
礼制是德治梦想的具体化,通过礼仪定式与礼制规范塑造人们的行为与思想;通过法律的惩罚维护礼法的绝对权威。
通过规定人与人的之间的关系礼法,来维护一个稳定的社会统治秩序,最终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王者的统治.而正是因为这些统治者的缘故,中国的古建筑从开始就注定其等级森严制度,体现了“恢弘壮丽”的思想、等级制度。
所以,中国的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建筑艺术及礼制文化的集大成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概论论文
本学期建筑构造课程所涉及的课题较为广泛,实用性也较强,我认为建筑构造是建筑这一学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设计一个建筑所要考虑到的重点,因而我选择这方面作为论文的论点。
建筑的实用性十分重要,为了让一个建筑物能更好的被使用者利用,在设计时我们就应考虑其对建筑物的诸多要求,而建筑构造便是重点。
建筑构造学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个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
一个优秀的建筑物不仅要在空间和使用功能上十分适宜人们对房屋的要求,也要具有优美的造型和一定的技术保证,还要经济实用,为满足这种种需求,研究并掌握好建构问题对于一名建筑设计者是十分有必要的。
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不但要解决空间的划分和组合,外观造型等问题,而且还必须考虑建筑构造上的可行性。
为此,就要研究能否满足建筑物各个组成部分的使用功能;在构造设计中综合考虑结构选型、材料的选用、施工的方法、构配件的制造工艺,以及技术经济、艺术处理等问题。
首先,我们来谈谈空间这一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现代建筑理论认为建筑物就是空间结构,这话有一定的道理。
无论是古人用来遮风避雨的树屋洞穴,还是当今人们生活在其中的钢筋混凝土制成的高楼大厦,都是可以称之为房间的空间所构成的。
这样的空间,正是建筑物首先也必须要满足的人类的居住要求,即人类对活动的需要这一重要要求。
对于建筑而言,空间这一概念是在19世纪才开始被广泛使用的。
也就是说,早期人们建造的遮风避雨的建筑物只为人类生活所需,这样的建筑只是隐含了空间的一些特征,并没有形成相应的一种对于“空间”的概念,人们建造这种物体只是意识到生活中需要一个类似于房屋的可以用来在面对危急情况或是恶劣天气中可以容身以及保自身平安的物体而已。
一直到19世纪,在社会愈加走向文明,人们思维逐渐走向成熟的时候,“空间”这一十分重要的名词才开始被人们广泛使用。
曾经著名建筑史学家S. 吉迪翁(Sigfried Giedion )把人类的建造历史大概描述为三个空间概念阶段:
①如同美索布达米亚人和埃及人建造的金字塔或是我们所能见到的用雕像、石柱和方尖碑等作为控制所形成的空间,这个空间概念是由实体而向外发展的空间概念,可以称为第一个空间概念阶段(有外无内)。
②这一阶段中,在古罗马万神庙中出现了第一个塑造的室内空间,这使内部与外部空间区分了开来,从而说明了“建筑空间是在大自然中用一定的元素界定出来的物质场所”的含义。
但由于技术和观念的困境,使得这种中空而包被的空间形式的外部形式和内部空间持续分离。
这一阶段可以称为第二个空间概念阶段(内外分隔)
③密斯设计的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德国馆,使千年来内外空间的分隔被一笔勾消。
这种“流动空间”出现,称为第三个空间概念阶段,它是关于内外空间互动关系的发展(内外共存)。
建筑的空间概念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以及不断改变才有了今天这样与人类生活融合得如此和谐的建筑形式。
在现如今,人类的生活中,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这种空间,比如购物时要在超市中进行,吃饭时要在饭店中进行,生病的时候要去医院等,这样的建筑物已不是一种单单独立的空间,而是用来满足人类不同的生活需求。
建筑的空间不仅仅要满足人类的生活需要,也不是单单用来在面对危
急情况或是恶劣天气中可以容身以及保自身平安的物体,也要适合于其功能要求。
一个单一的空间就像是一个容器,它容纳的不是水、食物等具体的物品,而是人或者人们的活动的地方。
也就是物品对于容器的空间形式概括起来共有三个方面的概念性,即量的规定性,形的规定性以及质的规定性,同样建筑的空间也就必须具有以上三方面的规定性。
这就要求建筑师在建造一个建筑物时要考虑到该空间的大小和容量,建筑物的内、外部的设计,建成该空间所需的材料和要满足的人类各种生活上的需求。
空间是建筑的当中的重中之重。
当然我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拥有一个合理的空间,而且是舒适的能满足人类生理和心理所需的理想建筑空间。
每一种建筑空间的形式都会长久的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土地上并切实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而我们也有必要去建立更理想的空间形式来美化属于我们的生活,这是每一个建筑师都应该注意到而且做到的。
建筑构造是为建筑设计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证的一门学科,因而这门学科对于建筑设计师而言是相当重要。
现代化的建筑工程如果是没有技术依据的,那么所作的设计也仅仅只能是纸上的方案,并没有实用价值可言。
建筑构造作为建筑技术的依据,自始至终贯穿于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即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详图设计等等每个步骤。
在方案设计和初步设计阶段,首先应根据该工程的社会、经济、文化传统、技术等条件来选择合宜的结构体系,使所设计的建筑空间和外部造型具有可实性;在技术设计阶段还要进一步落实设计方案的具体技术问题,并对结构和给水、排水、供暖、供电、空调设备等工程项目进行统一规划方案,协调各工程项目之间的矛盾。
施工详图设计阶段是技术设计的深化过程,处理局部与整体之间的联系,并为工程的实施提供制作和安装的具体技术条件及方案。
在这当中为了我们将来能更好的设计出满足人们使用需求和有一定舒适度的建筑物,所以了解并掌握建筑构造的原理和方法是十分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