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重山漫想课件讲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阵脱逃:临到打仗时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紧要 关头退缩逃避。
惊心动魄:使人神魂震惊。原指文辞优美,意 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后常形容 使人十分惊骇紧张到极点。
写作背景
1、本文写于1980年12月,当时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的理论刚刚提出,很多人心里没底, 有一种求稳求实的情绪,作者凭借着自己敏锐 的政治洞察力和自身深厚的诗文功底写下了这 篇鼓励大胆创新、大胆尝试的文章。
文章的结构层次(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4]交代行文的原因:“第一次”面对神奇而 险峻的奇景,“漫想”由此开端。
第二部分:[5-13]展开种种“漫想”:想象第一个穿过三 峡的人当年遇到的种种困难,进而想到远古许许多多“第一个”。
第三部分:[14-16]设想千百年后人们对我们精神的崇敬, 结束“漫想”,回应开头。
• 那么长江三峡指哪三峡? • 明确: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以其险 峻的地形 、绮丽的风光 、磅礴的气势和众多的名
胜古迹称著于世,为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 它西起四 川省白帝城,东迄湖北省南津关, 全长约204千米。 两岸悬崖绝壁,江中滩峡相间,水流湍急,
郦道元《水经注 ·江水》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第6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第6段,想一想在意思的衔接上有什么特点? 作者使用资料又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在 什么时候”。在衔接上,先写大禹的传说,又 写《禹贡》的文献资料,再写秦设置巴郡蜀郡 的史实。
总结:※
本文的线索:紧紧扣住一个“过”字,写了游三峡的 全过程,标明了作者的行踪,体现了空间的切换; 万重山:指坐船穿行长江三峡经过崇山峻岭。 “漫想”是组材,反映时间链接,指不受拘束地畅想。
夔门(kuí) 耸峙(zhì) 欹侧(qī) 无恙(yàng) 篙工(gaō)蒿hāo 抟(tuán) 坼(chè) 燧(suì ) 翎(líng) 端倪(ní) 啃噬(shì) 追溯(sù)
“他不知道,也没有想”运用排比,深刻地表现了第一个穿过 三峡的人的勇敢,绝不为困难所吓倒的精神。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明确:本段中最重要的话是最末二句:“他只是想走 出去,去扩大生活的世界。于是,他用竹竿一点,独 木船开动了……”“只是想”突出了他的唯一信念, 他的执着追求,就是要“走出来”面向新的“生活的 世界”去求发展。
3、4自然段的修辞及作用?
3自然段运用了对比、比喻、拟人、引用 的修辞手法 作用:承上启下。此处对景物的描写, 为下文“漫想”作了铺垫,引出下文联 想、想象。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第五段
学生读第五段。各句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前两句一正一反,强调确有“第一个”。 “后来的无数个”既强调了“第一个”开拓精 神之伟大,也是下文的伏笔(见第12段)。 “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无边无际延 展开去。”紧承上节。是“漫想”思路的延展。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 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 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 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 疾也。
提问
提问:从课题来看,本文时一篇写景散文,谁能解 释一下“漫想”呢?
明确:明确:“漫想”从字面上理解时“不受 约束地畅想”“随便地想”之意,但是从课题 来看,它不等于“乱想”“瞎想”。它受着 “过万重山”的限制,是作者过万重山时,超 越时空的遐想。
明确:这一段是写第一个人“他穿过三峡是使用什么 交通工具。”作者用较多文字来写南宋画家夏圭的 《巴船下峡图》,是“木船”,“大得很”,“篙工 舵师有十几个”,“巨浪狂扑”尚且“生死在毫发 间”,让人“感到惊心动魄”。而由此上溯到周秦时 代,交通工具“也许只有原始的独木船了。”两相对 照,用“简直难以想象”和“就是毫不含糊地这么做 的。”讴歌第一个穿过三峡的古人超凡的勇气。
设置了倘恍迷离的意境,引起人们的遐思。这就很 自然地过渡到第二部分的“漫想”。
段落朗读:第一部分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段落朗读:第一部分
1.学生读第1段,画出重点语句,说说本段内容。 “小时候”和“直到今年”对应,“一向”“神往” 和“直到今年”“才有机会第一次”对应。
本段突出了“穿过三峡”向往已久,机会可贵。
精神: 往直前,大无畏的冒险精神和创新 精神
问 题
作者想象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面
临那些困难?
3
• 1、物质的简陋
原始的独木船
2、精神上的压力
舆论:嘲笑、反对、劝阻
3、路途的艰险 知识方面
4、认识的局限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概括第一个过三峡的人形象。
意志刚强,有超凡的勇气, 有梦想与追求。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本文写于1980年12月,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已 经开过,国家政治。经济正面临重大的转折。回顾这 段历史背景,想想80年代以后国家的巨变,我们可 以感受到作家与时代同步的脉搏。
这一段与前几段内在联系合乎逻辑,是由客观条件写 到主观精神,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思路梳理:
逻辑顺序
1、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
段落朗读:第二段
空间变得狭小了,江流变得狂暴了。 那夹江两岸连绵起伏的高山,有的耸峙云 霄;有的横枕江面;有的像虎豹迎面扑来, 似已躲闪不及;有的像天女腾空飞起,仿 佛转瞬即逝。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蒙 蒙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 如同仙人伸出发光的手臂,给江峡涂上神 奇的色彩。
空间、江流、 高山、太阳
险:狂暴的江流。 雄:雄伟的高山。 奇:神奇的光束。
第二段描写景色有什么特点?此处 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写出此地地势险峻,水流湍急; 景物美、奇。
目的:向读者暗示两种感受与心 情①沉静之心②欢悦之情,触发作 者的联想,为下文漫想做铺垫。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 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读11~13段回答问题:找出表明作者思路的语句, 说说这三段的内在联系。
礁(jiāo)石
泯(mǐn)灭
嘁(qī)嘁喳喳(chā):低声议论, 搬弄是非。
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 气。
喳:叽叽喳喳zhā(鸟叫声)
嘁(qī)嘁喳喳(chā)(小声说话声)
转瞬即逝:形容一眨眼就消失了。
黯然失色: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 子;失色:因惊恐而变以脸色。本指心怀不好, 脸色难看。后多比喻相形之下很有差距,远远 不如。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文章写的是作者过三峡的观感,为何题目叫“过万重山漫想”?
题解1:
“过万重山”出自李白诗 《早发白帝城》
• 朝辞白帝彩云间, • 千里江陵一日还。 • 两岸猿声啼不住, • 轻舟已过万重山。
轻舟已过万重山
过万重山指什么意思?
• 由数量词“万重”+名词中心词“山”组 成,指坐船穿行长江三峡经过的崇山峻 岭。
初读课文
提问: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 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明确:带着神往之情的作者在穿过三峡时,看 到了狂暴的江流,连绵起伏的高山,以及高山 缺口处伸出几道光束所营造的神气境界。面对 奇景,作者神经受到强烈的触动。心灵受到了 强烈的震撼,头脑里一片空白,也就恰在此时, 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开始了对三峡的 “漫想”。直到船过三峡,作者才收住“漫想” 的野马,回到了现实。
明确:第9段是过渡段。由“第一个”人的行动写到 他的思想。
第10段“他不知道,也没有想”。值得认真思考。“不知道” 是因为“那时候,人们对自然的认识还是极有限的”,“不知 道”决不是说他对面前的艰险一无所知,而只是在强调他知道 那接踵而来的艰险是难以预料的。“也没有想”,更不可片面 理解为他只凭意气去瞎闯、蛮干,“没有想”只是意在强调他 明知有险阻,却义无反顾,置之度外,决不为困难所吓倒,决 不会畏首畏尾,顾虑重重。
写作背景
2、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重大决策 ――今后我党的工作重心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 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重整山河,百 废待兴,对于一个搞惯了阶级斗争的国度来说, 搞经济建设我们面临着一个前无经验可鉴,周 围有强大压力的严重局面。是畏首畏尾,踱步 不前,还是放下包袱,开动机器;是闭门造车, 还是改革开放,党中央将要做出一个前无古人 的大胆尝试――勇敢向前闯,甘做第一个。
通览全文
提问: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 的句子
通览全文
提问:学生通览全文,找出文中说明作者产生联想 的句子
明确:(1)头脑里一无所有。就在这原始状 态的空白中,一个古怪的念头跳了出来; (2)于是,我的思绪,如同被疾风牵引着, 无边无际地延展开去; (3)再想下去; (4)我的思想向着更遥远的空间和时间飞去。
⑴标明作者行踪的句子。
2段、11段、15段、16段(红笔) 船出夔门---凭舷眺望,望着茫茫的江水 ----凭舷眺望,江水滔滔-----已过三峡
⑵作者在过三峡途中思绪飞跃5次,大 家快速阅读课文找出相对应的漫想内容。
3段、5段、8段、11段、14段(蓝笔)
初读课文
提问:思考,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开始漫想的?又 是在什么时候中断“漫想”,拉回现实的?
按历史年代先后来写,衔接紧密。作者使用古 代文献资料,信而有据,推导出问题的答案。 这显示了作者渊博的学识。“似乎”“大约” 等词表现了严谨的态度,避免了主观武断。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第7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 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第7段,这一段使用什么资料?这一段内容与 前一段有什么关系?
2、他穿过三峡是在什么时候呢?
3、那个时候,穿过三峡是使用的什么交通工具
呢?
4、第一个所承受的精神负担
5、他拿起竹篙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呢?

时间
方式-结果
认识水平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人是什么时间,用什么工 具,具有怎样的精神和克服了什么困难?
时间: 春秋战国之前或更早;
工具: 独木船; 困难: 高崖、险峡、暗礁、飞瀑;
段落朗读:第一部分
本文1-4段是第一部分。
略写往昔自己对三峡景物的神往,描写了船出夔门 之后,江流的湍急和高山的耸峙。
值得玩味的语句是“太阳隐去,只偶然透过青濛濛 的薄雾,从高山的缺口伸出几道光束,如同仙人伸 出发光的手臂,给峡江涂上神奇的色彩。”和“我 们的船开向哪里?是回到往古还是驶向未来?是堕 入地府还是飞上仙界?我不知道。”
作 者:刘 征
本文的知识点:
1、了解文章写了什么; 2、理清思路,理解文章是怎样写的; 3、把握主旨,理解作者为什么写这篇文章;
作者简介:
• 本名刘国正。 • 1926年生,北京人。诗人、杂文家、
语文教育家。 • 全国中学语文教育研究会会长。他
多年参与编写过中学语文教材。
本文写于己于1980年12月。有删节。
1.学生读第3段,找出直接说明作者思路的句子。 这些语句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面对这奇景”“头脑里一无所有”只 是作者欲擒故纵,意在暗示,下面的内容并不 着急写景。
段落朗读:第四段
学生读第4段。 “——第一个穿过三峡的是谁?”转向写思绪,是作 者“漫想”思路的起点。由“第一个”人串连以下几 段。 本段承上启下为下文漫想做了铺垫,引起下文。
6、7段是写“第一个”所面临的物质条件的困难,这 一段写舆论的阻力是精神舆论方面的障碍。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学生读9、10两段,回答问题。 ①第9段的作用是什么? ②第10段有几个“他不知道,也没有想”,作者为什 么要写这些内容? ③本段中最重要的语句是哪几句? ④这一段与前几段有什么内在联系?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这一段与上一段联系紧密,由“什么时候”推断到那 时简陋的交通工具。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5.学生读第8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 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段落朗读:第二部分
5.学生读第8段,找出说明作者思路的语句,说说 这一节同前文有什么联系。
明确:“再想下去”。表明了作者的思路。想到“第 一个”之前的许多个人,有“折回的”、有“遇险 的”。由此引出了一些人的议论甚至阻挠。“然 而”“第一个穿越三峡的人,微微一笑,还是登上了 独木船。”栩栩如生,展现了他的从容、坚毅,讴歌 了他的自信和决心,突出了他志刚志勇的精神。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